1

徐州從歷史上就是進行決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斓

徐州民諺曰:

九里山下古戰(zhàn)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以上都是蒼白的語言,力量不夠直白,不夠大!

說戰(zhàn)爭應該怎樣進行,用地圖來說話最有說服力了。請看地圖:

  1. 黑線是南京到北京走徐州的最短路線。

  2. 紅線是南京到北京走河南安徽的最短路線。

  3. 綠色線是京杭大運河的大概路線。

那么請問了,題主你是指揮官,你走那一條進軍路線?

好,再專上一張京杭大運河的地圖:

打仗歸根結底打的是什么?

自古至今,打仗打的從來也是后勤,將來也是打后勤!高科技戰(zhàn)爭也打后勤!

在古代,沒有鐵路,沒有公路,百萬之軍的衣食住行,武器糧秣,戰(zhàn)利品賞賜物用什么“運輸方式”運的最快,最多?

當然是水運了。

所以說,中國古代南方到北方的戰(zhàn)爭不是僅僅盯著徐州走,也是跟著后勤走,也是盯著運河走!

還有,徐州南邊是淮河,淮河也很重要。

淮河從東西方向橫貫中國,南北中國的分界線,沿淮河可以運來從陜西,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征集來的戰(zhàn)爭物資與戰(zhàn)斗人員。

徐州從水運來說,也是一個十字河口!還是看地圖吧!

人類的活動是要受制于地理的。

最佳貢獻者
2

可以走河南、安徽一線,但代價很大。

徐州是交通要道,河南商丘和安徽合肥也都是交通要道。古代南北交兵的時候,發(fā)生在這兩個地方的戰(zhàn)爭也是數不勝數。

不過相比于徐州,商丘和合肥在兩個方面稍顯不足,因而這也就導致南北交兵時,繞開徐州是很大膽,而且冒進的行為。

哪兩點呢?

第一,徐州城相對易守難攻

古人評價徐州是“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戰(zhàn)守之具,與城相表里,而積三千糧于城中,雖用十萬人,不能取也”。

徐州城相比于真正的雄關,不算什么,但是在一馬平川的黃淮地區(qū),由于徐州城的外圍地勢起伏較大,不僅多河流、多山,城池西北東三面環(huán)水,只有南面通聯(lián)陸地,而且徐州城池本身修的也是城高墻堅,堪稱是黃淮地區(qū)最堅固的人工軍事?lián)c。所以,徐州相對于商丘和合肥而言,適合打防御戰(zhàn),易守難攻

第二,徐州本身還是一個重要的“礦點”。

古代北宋之前,徐州地區(qū)是非常重要的農業(yè)產區(qū),有良田十萬余頃,水陸肥沃,一熟可資數歲。單靠徐州的資源,養(yǎng)兵數萬不成問題。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徐州自古就民風彪悍,是優(yōu)質兵員的提供地。

有土有田,有糧有兵。而且相比于商丘和合肥還易守難攻。這里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南北交兵,繞開徐州孤軍深入,當徐州的剽悍駐軍一旦出城捅刀子,后果會是怎樣,我想不用多說了吧?

當然,如果進攻一方有優(yōu)勢兵力,能把徐州守軍堵在城里出不來,也是可以繞開的。

所以,古代南北交兵的時候,也不是不能繞開徐州。只是代價很大,繞開的贏面小,而輸了就是滿盤皆輸,全軍覆沒。


當然,徐州在黃淮地區(qū)的戰(zhàn)略價值也不是一直都是最大的。黃河在南宋時期改道后,由于黃河沖擊淮北,將黃淮區(qū)域沖擊得支離破碎,甚至直接奪淮入海,把徐州一帶的萬頃良田給淤沒了,原來的地勢也被改變,依山筑城成了一馬平川,所以徐州在南宋至清末這個階段,戰(zhàn)略價值要比之前小了很多。

也就是說,黃河改道后,徐州的交通要道屬性仍然還在,但是良田萬頃,依山傍水建城的優(yōu)勢被黃河沖沒了,變得與周圍城市一樣了。所以徐州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過由于黃河在清末再次改道,由南入黃海變成北入渤海,黃淮區(qū)的范圍重新擴大。再加上隴海線與津浦線從徐州交叉而過,使得徐州變成了鐵路樞紐。而近代社會,鐵路是最重要的交通運輸線,沒有之一,所以徐州因此再度滿血復活,重新成為黃淮地區(qū)的最重要的戰(zhàn)略樞紐,沒有之一。



總的來說。古代徐州的戰(zhàn)略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交通要道,二是易守難攻,三是資源豐富。相比而言,后兩點比第一點重要。這是古代南北交兵,不敢輕易繞開徐州的關鍵原因。

進入近代以后,由于地形變化了,再加上鐵路穿城而過,交通要道屬性突出,后兩點相對不重要了。所以近代與徐州有關的戰(zhàn)役其實很少直接攻擊徐州城,都是在外圍聚而圍之。比如徐州會戰(zhàn),比如淮海戰(zhàn)役,交戰(zhàn)雙方都沒在徐州打,而圍繞著徐州開打。

當徐州外圍的商丘、蘭封失守后,徐州也就沒有守下去的必要了。

用一句話總結徐州的戰(zhàn)略價值就是:這是一座我可以不要,但絕不能留給對手的城市。

3

因為河南到安徽南下缺水路。

古代交通落后,大軍出動需要龐大的后勤支持,一般會選擇水路運輸,因為水運是最節(jié)省成本的方式,一條十人駕駛的船就能運送幾千人的口糧,如果走陸路運輸可能需要幾百民夫和牲畜。

歷史上,從北向南的水路有三條。

第一條是走漢水,從白河至襄陽入漢水,至江陵或武漢入江。(唐代前漢水和長江交匯處在江陵而不是今天的武漢,唐代后云夢澤淤塞,漢水向東至武昌入江)

第二條是走淝水,從鴻溝到壽春入淝水,過合淝、巢湖,至濡須口入江。

第三條是走大運河,在徐州以北入運河,過徐州,至揚州入江。

這三條水路經過的地方,就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基本上南北戰(zhàn)爭都是圍繞這三條水路展開的。

第一條路雖有改道,但一直存在。第二條路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河南到安徽的路,也是隋唐前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唐代以后鴻溝和濡須口淤塞,巢湖至長江水路不通,基本就沒人走了,這也使得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壽春城衰落成一個小縣城。第三條路在隋代大運河修成后就成了主要通道。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秦末到隋唐,南北爭奪的焦點一般是襄陽、江陵、壽春。唐代之后,南北爭奪的焦點就變成襄陽、武昌、徐州、揚州了。完全是因為水路變化所至。

為什么徐州是重中之重呢?又涉及到另一條水路—黃河的改道問題了。在古代,黃河經常改道。現在的黃河離徐州很遠,但這是1855年黃河改道造成的,在古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黃河的入?诙荚诮裉斓奶K北一帶,黃河正好從徐州穿過,也就是徐州是黃河和大運河的交匯處。如果北軍南下,完全可以通過渭河、黃河、大運河將關中、山西、中原、河北、山東的軍隊和物資全部集結到徐州,然后沿大運河南下,這是最方便最省錢的路。而南方要防御也必須沿淮河一線展開,南北雙方必然會在徐州到淮河之間發(fā)生激戰(zhàn)。

4

中國古代南方與北方的戰(zhàn)爭盯著徐州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為江蘇省省轄市、第二大城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qū),長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河、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復興河、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地處南北相交之處,歷史上有英雄美人的傳說。湖光山色,剛柔相濟,自然風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氣和南方的鐘靈秀麗。這里依山帶水,崗嶺四合,山圍著城,城環(huán)著山,山水特色十分明顯。黃河故道穿城而過,大運河傍城而流。

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徐州有超過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是兩漢文化和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qū)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zhàn)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jié)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徐州不僅在軍事上是要塞之地,在歷史上也是地杰人靈

古彭徐州,歷史悠久,地杰人靈。龍飛之地,將相之鄉(xiāng)。猛士如風,謀士如云;文人騷客,藝術大家。數不勝數;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冊。歷代徐州籍的開國皇帝就有數人之多。除劉邦外,南朝宋武帝劉裕,南唐烈祖李弁,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5

1949年4月的渡江戰(zhàn)役中,“百萬雄師過大江”其實并不包括第四野戰(zhàn)軍的部隊,而是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和中原軍區(qū)、華東軍區(qū)的部隊共約100萬人。肖勁光率領的四野先遣兵團12萬人馬,雖已進抵武漢正面的江北,但是只擔負牽制白崇禧集團的戰(zhàn)略任務,使其不能東援湯恩伯即可,那么為什么渡江戰(zhàn)役要以二野、三野為主呢?



道理很簡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實施南渡后,我軍可以直接威脅和攻取敵人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寧滬杭三角地帶,一旦消滅了湯恩伯集團占領上述地區(qū),則意味著從根本上打垮了蔣政權。所以這就是徐州地區(qū)戰(zhàn)略位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所在:它是如今“長三角地區(qū)”在江北的門戶所在。


這也是之前華東野戰(zhàn)軍和中原野戰(zhàn)軍與敵人大戰(zhàn)淮海的原因,同時也是老蔣把嫡系精銳部署在徐蚌地區(qū)的理由:守江必守淮。這里的“江”并不是指整條長江的流域,而是特指從江西九江(湖口)以東的長江江面,此處也是湯恩伯集團和白崇禧集團的軍事分界線,自湖口上溯到宜昌,屬于“華中剿總”的防區(qū)。



從歷史上看,六朝古都南京以及蘇杭都是江南的政治與經濟中心所在,南宋建都杭州、明初建都南京,那么如果蒙古人自北向南用兵,當然以摧毀上述中心區(qū)為戰(zhàn)略目標,則徐蚌地區(qū)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攻擊通道。拿下徐蚌越過兩淮,兵鋒即可直抵長江北岸,而對面就是從南京、鎮(zhèn)江、常州、蘇州再到上海的橫貫線。


但是走豫南可就繞遠了,因為在南京至武漢的長江北岸,橫臥著縱橫幾百里的大別山脈,其間地形復雜道路難行,1938年武漢會戰(zhàn)期間,日軍在江北的第二軍(大別山北麓)、第十一軍的第6師團(大別山南麓)進展都比較困難,就是因為地形不利,只能淪為助攻部隊,其中第二軍遭到宋希濂部痛擊,第6師團也被白崇禧所部不斷阻擊,爬行緩慢。


其實題目中所說的兩條進攻路線,也正是中國近代兩條重要鐵路線的走向:從天津到浦口的“津浦路”和從北平到武漢的“平漢路”,按照前述的戰(zhàn)略方針,則津浦鐵路沿線必然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地帶,濟南、泰安、臺兒莊、徐州、宿縣、蚌埠這些津浦線要點,幾百年來爆發(fā)了多少次重要戰(zhàn)役?華野發(fā)起淮海戰(zhàn)役的先決條件是解放濟南、中原野戰(zhàn)軍第一個目標就是襲占宿縣,所圖謀的都是徐州。


而從河北經過河南、鄂北江漢平原到達武漢的平漢路沿線,正是渡江戰(zhàn)役前后第四野戰(zhàn)軍主力的南下路線,其對應的戰(zhàn)略目標是中南地區(qū)。當四野80多萬大軍飲馬長江時,白崇禧懾于我軍實力,在武漢沿江地區(qū)干脆沒有組織抵抗,而是全速撤往長沙,所以四野渡江幾乎是兵不血刃的,隨后大軍南下,直撲湖南和兩廣。


(挺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意義)

同時,就大兵團作戰(zhàn)的戰(zhàn)場便利性而言,華東的徐州地區(qū)由于大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帶,也比大別山以西合適的多。從上圖可以發(fā)現,除江漢平原以外,開封到武漢之間僅有一條走廊,其余全部是山區(qū),其間還有黃泛區(qū)的阻攔。另外沿途的富裕程度亦遠不如徐蚌,大軍籌糧籌款都頗為不易,四野南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并非是殲敵,而是糧草不足和氣候不適應。


那么占領武漢以后再向東迂回進攻南京呢?兩地的路線距離雖然只有500多公里,然而群山起伏道路崎嶇,甚至還有田家鎮(zhèn)等若干要塞,是非常不合適用兵的。武漢會戰(zhàn)期間,岡村寧次的第11軍主力溯江西上,這500公里整整爬了三個多月,傷亡非常慘重,因此也不可取。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解放華東的最佳進軍路線,仍然是戰(zhàn)徐州。


筆者某次坐動車從上海到武漢,全程耗時約5個半小時,而其中到達南京僅僅用了1個多小時,可見從南京到武漢之間的地勢之險。


(渡江戰(zhàn)役略圖)

6

其實不止是古代,即使是近代以來的戰(zhàn)爭,徐州的戰(zhàn)略價值也很高,比如抗戰(zhàn)時期的徐州會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淮海戰(zhàn)役,主要戰(zhàn)場都發(fā)生在徐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曾拍攝大型軍事題材電影《大決戰(zhàn)》系列,那場面絕對秒殺絕大多數現在的電影,在《大決戰(zhàn)·淮海戰(zhàn)役》中蔣介石在動員淮海戰(zhàn)役時有一番發(fā)言,可以從側面印證徐州的重要性:

徐州這個地方是歷代大規(guī)模征戰(zhàn)五十余次,正是在這個古戰(zhàn)場上,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所以古來就有穩(wěn)定中原之說。

當年先總理率革命軍,分三路會和徐州,興師北上,光復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見大勢已去宣告退位。

民國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親率數十萬健兒,征討北洋軍閥孫傳芳、張宗昌,大獲全勝。

二十年前,我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第二次北伐,中華秋海棠葉,遂歸于一統(tǒng)。

可見徐州在近代國內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而在抗戰(zhàn)前期國軍組織的正面大型會戰(zhàn)中,徐州會戰(zhàn)的戰(zhàn)略價值并不低于淞滬會戰(zhàn)和武漢會戰(zhàn),尤其是在臺兒莊取得的大捷,更是意義非凡。

實際上,在古代戰(zhàn)爭史上,正如影片中蔣介石所說的那樣,先后經歷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五十余次,決定了多少個朝代的興衰,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劉邦與項羽的彭城之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爭中,項羽率領三萬楚軍擊敗了劉邦集結的五十六萬軍隊,堪稱古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

除此之外,在三國前期,曹操與陶謙、劉備、呂布也為爭奪徐州發(fā)生混戰(zhàn),此后徐州則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那么,徐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為何在古今戰(zhàn)場上擁有如此高的戰(zhàn)略地位呢?

其實,就是放到今天稍微看一眼地圖,也能夠看出徐州的特殊之處,徐州是江蘇的城市,但是卻感覺是嵌入到其他省份當中,毗鄰山東、安徽、河南,堪稱四省交匯處也不過分。

從現代的交通情況來說,徐州是京滬線與隴海線的鐵路交匯處,這兩條鐵路可是中國主干線鐵路,目前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另外,京杭大運河也從徐州穿過,在水路方面也有優(yōu)勢。

這樣重要的一個位置,豈不是兵家必爭之地,蔣介石估計也是看好這一點,才在徐州周圍布置了幾十萬的兵力,使得華野和中野不敢繞過徐州,而必須與國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意圖。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打仗打的是沖擊搏殺,其實這是最大的誤解,中國古代打仗更講究策略的運用,其中《孫子兵法》中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古代戰(zhàn)爭中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那必然是兩軍對峙后進行死耗,誰能耗到最后誰就贏了,圍而不攻,守而不戰(zhàn),就是死磕,誰糧草頂不住,就必須要被動地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比如長平之戰(zhàn)中,如果一直由廉頗鎮(zhèn)守長平堅守不出,那么秦軍即使是白起來了也沒有機會,趙國在糧草供應不上的情況下,不得不用主戰(zhàn)的趙括替換掉廉頗,當然,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角度來說,趙括肯定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但是趙國供給不足,也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又比如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的軍事實力是遠遠大于曹操的,但是曹操憑借黃河天險就是阻擋了袁紹的進攻,而在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后,直接導致了袁紹慘敗官渡的結局。

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打法中,糧草供應永遠是最大的難題,諸葛亮六次北伐全部失敗,根本原因還是糧草供應不上。

根據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如果由人來負責運糧的話,一個士兵的口糧,需要三個人不斷的運送糧食,也就是說前面一個打仗的,后面至少要有三個人來做后勤。

徐州自古就水路交通發(fā)達的所在,在古代也是黃河和大運河流經的地方,占據有利地理位置,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所在。正因為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如果運糧的話,徐州更容易調配糧草。

從南北的直線距離來說,走徐州是走直線,而且道路較為平坦,即使是大兵團也能夠展開,因此,發(fā)生在徐州的都是大規(guī)模戰(zhàn)役。

在地形上,徐州地勢也是易守難攻,徐州雖然是黃淮平原,但是北面就是魯南山地延伸的盡頭,在這個地方就好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漢朝以后,中國的戰(zhàn)爭格局逐漸由東西戰(zhàn)爭格局轉變?yōu)槟媳睉?zhàn)爭格局,尤其是在唐朝之后,關中地區(qū)不再是政治中心的情況下,主要戰(zhàn)爭雙方則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也就是說,可以假設以北京一帶為政治中心,而南方政權大多以江南地區(qū)為政治經濟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兩點之間最近距離,繞過山脈,必然要走徐州,然后才能直接威脅到江南,三國東吳政權后,南方政權都知“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想要守長江,必須守淮河,而徐州應該算作是淮河北岸的一個重要據點了。

如果北軍南下走河南、安徽一線,也不是行不通,如果從開封南下,攻打合肥,雖然路途不太好走,但也能走出去。當然,合肥在古代也是重要戰(zhàn)場,但是如果不打下徐州,直接去打合肥,很容易被徐州方面的軍隊切斷后路。

歸根結底,如果能打掉徐州,利用京杭大運河的優(yōu)勢可以直接震撼南京。

反過來,南軍如果占據徐州,事實上已經有了北伐的基礎,中國歷史上從江南北伐不成功的大多都沒打到徐州,北伐成功的,如朱元璋、國民革命軍都是取得了徐州之后了,這就難怪蔣介石總把徐州當福地了。

當然,地理因素是影響戰(zhàn)爭結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絕對不是根本因素,真正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還是人,在淮海戰(zhàn)役中,國軍擁有先進的武器,占據有利地形,結果還是被我軍殲滅,主要就是咱們的解放軍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淮海戰(zhàn)役的后勤保障這塊還是拿捏的死死的,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陳 毅曾評價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7

答:在古代“南北交兵”的戰(zhàn)場上,同處南北交界的江淮平原,徐州比起其他地方,究竟重要在哪?這事兒,春秋戰(zhàn)國年間常“會盟”的君主們,就能先現身說法:比如當年“九合諸侯”的齊桓公,就在徐州“兵車之會”,確立了“尊王攘夷”的霸業(y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王夫差后,也是“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一鳴驚人”的齊威王,也是與魏王等人“徐州相王”。那年頭,徐州就是個“高光”的地方,常有“梟雄”來威風一把。

漢初造了漢高祖劉邦反的“九江王”英布,對徐州(彭城)也是一把淚。他跟劉邦正式撕破臉時,麾下謀士就為他獻“上中下”三策。其中的“上策”與“中策”里,都有“西取楚”即“先打徐州”的戰(zhàn)略,可惜全被英布甩手否決,然后就在戰(zhàn)場上脆敗——不重視徐州的后果,往往就是這么慘。

為何這么重要?從先秦年間起,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區(qū),不但是著名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徐州更是南北水陸交通的要沖。戰(zhàn)國晚期時,江淮平原就形成了發(fā)達的水運網,徐州本地也是丹水和泗水的交匯處,等于是江淮水陸交通的樞紐。徐州在手,就是戰(zhàn)略主動權在手。


不過呢,這幾個年頭里,中國的王朝爭霸戰(zhàn)爭,還都是“東西之爭”。甚至雖說江淮平原很發(fā)達,但秦漢時代中國的爭霸戰(zhàn)爭,還往往是“東西爭霸”,中國的核心經濟帶,也集中在關中與山東地區(qū)。所以徐州盡管交通地位重要,卻遠談不上核心。

可東漢以后,情況就不一樣了。東漢后的中國歷代亂世,大多是“南北對峙”,徐州的地位,也就更加升級。東漢末年時,曹操呂布劉備等人,為“搶徐州”打得頭破血流。兩晉南北朝南北對峙年月里,南北雙方的多次大戰(zhàn),也都是爆發(fā)在徐州。說是“兵家必爭”,真是毫不為過。


為什么徐州變重要了?首先還是交通問題,這就要說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運轉成熟的“泗水水系”。在12世紀黃河改道前,泗水就是黃河淮河之間最大的水系,從魯南發(fā)源的泗水,一路經過魯南蘇北各地注入淮河,是當時北方唯一一條南北貫通的天然河流。而且泗水四季水量充沛,在江淮平原構成了密集的交通水網。徐州恰恰是這水網的中心,其東面汴水泗水交匯,城池西北東三面環(huán)水,不但交通便利,且易守難攻。

值得一提到的是,當時徐州城地位的提升,也有賴于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原本徐州地區(qū)多山且北高南低,泗水經過徐州時落差高達三十多米,因此常引發(fā)水災,泗水沿線的“呂梁洪”“秦梁洪”“徐州洪”,原本都是水災多發(fā)地。當年周游列國的孔子,也曾驚嘆呂梁洪“懸水三十仞”的驚人景觀。


這“壯觀景象”,在魏晉之前,公認徐州航運的巨大威脅。但從三國年間起,“筑埭”技術應運而生。這個從江南傳來的新型施工技術,像一把把牢固的鐵鏈,把泗水河道牢牢鎖住。在“徐州洪”等路段,更形成了“梯級攔蓄”,因此徐州的水路,不但更安全且更快捷。“要道”的地位大大提升。

而要看看當時“南北對峙”的局面,就知徐州有多重要。無論是東晉與“十六國”對峙,還是“宋齊梁陳”與“北魏北齊北周”對峙。誰拿下了徐州,誰就掌握了泗水水網。南方政權得到了徐州,就可抵消“缺騎兵”的劣勢,憑著發(fā)達的航運進擊北方。北方政權拿下徐州,就等于卡住了南方政權的咽喉,任你有百萬雄兵也別想過來。

所以在兩晉南北朝時代,南北雙方的幾次激烈碰撞,都是圍繞著徐州展開;笢嘏c劉裕的北方,都是以徐州為跳板進擊北方,一度打出輝煌戰(zhàn)果。北魏太武帝南侵時,也曾以數十萬大軍圍困徐州。更為奇跡的是,東晉南北朝的多次大戰(zhàn)里,徐州多次經歷戰(zhàn)火,卻從未被攻破。幾次易手都是由于守將的投降——這不止是南北雙方“都惦記”的寶地,更是一座攻不破的堅城。


這樣的角色,放在當時,沒有第二座城池可以取代。

兩宋之交時,黃河因為戰(zhàn)亂“奪淮入!薄P熘莸貐^(qū)的水文地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但由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徐州的“南北樞紐”角色卻依然沒變。元代整修京杭大運河后,大運河經徐州的路段變成直線,從此南北的往來“必由彭城(徐州)”。

明初朱元璋北伐時,也同樣圍繞著徐州做文章——明軍悍將張光祖從徐州出發(fā),沿京杭大運河走水路,一口氣橫掃東平濟寧等重鎮(zhèn),直接斬斷了元王朝的一只胳膊。中國歷史上這場“由南向北一統(tǒng)天下”的奇跡,就有徐州城的助推。


而放在元明清的和平年代里,徐州的穩(wěn)定,更是關乎著王朝的安定: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朝,極度依賴東南的漕運供應。明代的《徐州志》記載,來自東南地區(qū)的稅糧錢財,以及西南大地的貢品,這些至關重要的物資,“悉由茲抵北”。僅來自東南的船舶,每年就有數萬艘經行徐州。如果王朝的南北,如秤桿兩端,徐州在當時,就是“定盤的星”。

一部古代徐州歷史,不止縮影古代的戰(zhàn)爭史,更是中國古代的交通史與王朝經濟運轉史。多少關于興衰的重要記憶,都在其中。

參考資料:劉磐修《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戰(zhàn)略地位的形成》、朱玉湘《徐淮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與臺兒莊戰(zhàn)役》、邢啟振《唐后期武寧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研究》、王云度,魏裕功《徐州: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8

徐州有四戰(zhàn)之地只說,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戰(zhàn)亂不已,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呂布、袁術相互爭奪;南北朝時期和兩宋時期這種南北對峙的王朝,徐州更是成為雙方的掙多點,南方王朝要徐州作為北伐橋頭堡,北方王朝要徐州作為進攻點。這些都加重了徐州在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意義,而歷來南方王朝都會在徐州一線重兵把守,那為什么北方王朝多喜歡走徐州。

南京為都城,攻下徐州可以直接威脅南京;

南方王朝很多都會將都城建立在南京等華東地區(qū),如六朝古城南京,南宋都城杭州等,而徐州就是華東地區(qū)的門戶。有說法是守江必守淮,徐州就是前線的城市,一旦徐州失守,南京就只有靠水網作為依靠,而南京的北大門已經敞開,很容易被攻破,所以北方王朝喜歡向徐州進攻。

徐州為四戰(zhàn)之地,但是難守易攻;

徐州是四戰(zhàn)之地,但是攤開地圖就會發(fā)現徐州一馬平川,引南牽北,卻并非是易守難攻之地,相反是易攻難守之地。古代歷史上守城者從來也沒有守住過,但也不敢不守。攻城方從來也沒有攻不破過,但攻破之后依然難守。這種特殊去情況,使南北都會將徐州作為橋頭堡或者是前線大本營,如劉裕北伐將徐州作為大本營,徐達北伐前也要先攻占徐州。

徐州有運河,后勤糧草運送方便;

徐州在古代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城市,尤其是有運河作為支撐。古代行軍打仗,糧草的損失比非常高,而用水運可以減少很多損耗,這也是徐州作為南北戰(zhàn)略中重要樞紐的原因。北方南下大后方在北京一帶,運河可以直接將糧草送到前線;南方北伐大后方在南京,運河也可以直接將糧草運動到前線,而其中都必須經過徐州,所以徐州對南北方都極為重要。

安徽、河南一線也是重要的道路,但是他們在戰(zhàn)線上面會拉長,而且糧草運輸多采用陸運,這樣就會增加大軍的糧草的損耗,而古往今來糧食陸地運輸損耗比都超過80%,所以幾十萬大軍南下,徐州有很大的優(yōu)勢。

徐州并非唯一選擇,安徽合肥、湖北襄陽都是進攻路線。

徐州是一個真要的戰(zhàn)略要地,但是南北進攻的重心有很多,還有合肥爭奪戰(zhàn)和襄陽保衛(wèi)戰(zhàn)。而且在歷史上合肥對于南京的作用不會低于徐州,若是都城在西安、洛陽的王朝,合肥的重要性還要高過徐州,所以說徐州并非唯一選擇。

總體而言,徐州因為他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使它成為了南北重要戰(zhàn)略重地,但是并非唯一,安徽和荊湘的道路同樣重要。

9

通過中國古代的軍事歷史經驗可知,中國南北之間的戰(zhàn)爭,從廣義上來講,從西到東可以分為三條主線:第一是川渝之地的爭奪,第二是荊襄之地的爭奪,第三是徐淮之地的爭奪。

這三個地區(qū)因為是古代南北戰(zhàn)爭對峙的前沿陣地,所以雙方想要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必先取此三地之一,由此也就算是得到了北伐或是南征的切入點,而東線的徐淮之地最為重要,主要由地理和政治這兩點原因造成的。

地理原因

徐州位于華北平原的中心地帶,也是中國南北交界之地,眾所周知,平原本是無險可守的易攻難守之地,但徐州卻是平原上的個例,徐州城周邊群山環(huán)繞,而且山的海拔并不高,城擁汴水、泗水之河道在平原上形成了一個天然封閉的地理屏障,平原之勢利于快速進軍和大兵團決戰(zhàn),而山地之勢可居高臨下打伏擊,如此形勝之地,兵家豈能錯過?

此外,徐州位于蘇魯豫皖交接要沖,這里也是主要的糧產區(qū)和人口集中地帶,可以為兵家提供充裕的兵馬、糧草、賦稅,進可揮師百萬一戰(zhàn)定乾坤,退也能以此為根據地虎視南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是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戰(zhàn)略要地。

政治因素

但凡南方政權立都之地,基本上都是偏安在富庶繁華的江南地區(qū),其中以南京城最受南方統(tǒng)治者的青睞,所以如何更好的拱為南京城的安全,就成為了歷代南方政權需要深思的國防大事,由此推演出了“守江必守淮”的南方軍事防御理論。

江北的徐州是淮河之北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南方政權若失徐州,北軍騎兵便可揮師南下,一舉越過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威脅南方政權的統(tǒng)治根基,所以,徐州的得失關乎到淮河的得失,而淮河的得失又決定了南京的得失,因此,保衛(wèi)徐州也就是間接的拱衛(wèi)了國都的安全,政治意義重大。

另外,如果你想要繞開徐州,借道安徽直下江南,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你有沒有考慮到,在北軍借道安徽南下的時候,如果此時徐州方面采取軍事行動回援,或者是北上西進,那么北軍又該如何應對呢,很有可能會受到南北雙線夾擊,最終南征失敗,北伐繞道安徽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南北雙方想要征服對方,想要最低成本得到最大的利益,兩軍主力拉到徐州博一博是個不錯的選擇。

10

從地緣政治學來講

徐州北接幽燕、西鄰關洛、南靠江南。

幽燕地區(qū)鄰近北方少數民族是新興的政治中心。

關洛則是中原王朝的傳統(tǒng)政治中心。

江南毫無疑問是財政中心,賦稅中心。

而且占據徐州,從徐州出兵北上可取山東,西進中原可爭天下,南下江南可取江南之財富。從徐州到北京、西安、上海距離相當。

占據徐州就可以像釘子一樣扎根在敵人的身上,占據著戰(zhàn)爭的主動權,都不用擔心陷入圍攻的境地,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而且徐州的地勢處于一個小盆地中,天然的建城之地,三面環(huán)山一面環(huán)水。不適合大軍團的集結,城外有汴水,泗水又便于運輸物資,方便守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