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家族文化,其實就是五服文化,也就是說五代之內(nèi)的關(guān)系屬于關(guān)系親近的,超過了五服后關(guān)系就會變淡,所以一般的情況都是上三四代的關(guān)系會有直接的保留,超過了自己往上三四代的那基本上已經(jīng)比較淡了,也就是說從自己父親的祖父再到曾祖父高祖,屬于五服范圍,掃墓只要不是大家族式的掃墓,基本上都是掃到高祖。

正常來說一般墳?zāi)鼓芰暨^五代的其實并不多,大多數(shù)情況下高祖一代離現(xiàn)在的時間都是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之間,能保持150年以上都有人祭拜的墳頭其實并不多,屬于非常少的,絕大多數(shù)墳頭保持一百年左右就會慢慢的消失沒有后代記得了,但是家譜上面還會保留有存在的痕跡,有一些地方有家族式墓地,那保留150年以上的墳頭可能性會高一些。

如果是散埋 那基本上一百年就會很少有人記得,然后就會在后面慢慢的消失,因為人的親情一般保持在四代左右,五代其實就非常罕見了,四代同堂也很少,但是還是有一些的,超過五代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親感,也就不會太過在乎上面的墳頭,大多數(shù)時候只會去在意離自己時間比較近的墳頭,大家族會有一兩百年左右的墳頭保留。

掃墓一般絕大多數(shù)都只能找到上四代的墳頭,再往上其實就是上一兩代人會去掃,而后代會很難去記住這些墳頭存在的具體位置和地點,所以大家族會通過宗祠堂的方式保留下來自己家族的一切歷史和人為,如果說通過墳頭去保留那根本不可能,自然災(zāi)害以及各種原因會導(dǎo)致一些時代久遠(yuǎn)沒有人管的墳頭被時間吸收后消失,根本沒辦法正常一直保存下來,祠堂和家譜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最佳貢獻(xiàn)者
2

中國人的祖墳?zāi)娜チ?且聽我講兩個故事




給大家講個墳的故事。

2003年左右,正在長沙讀大二。

一天,與幾個好友去學(xué)校不遠(yuǎn)處的山上玩。

有個岳陽來的同學(xué),在墳堆上跳出跳去。

我急忙拉住他,說,那是墳啊,不怕嗎?

他驚了,墳?這是墳嗎?

這不是墳嗎?

輪到我一臉懵呆了。

你看,中間有個堆,直徑一米多,高不過半尺。堆周稍矮,形成一溝。溝圍著墳堆,成圓形,一面開口,此乃墳的方向。開口處對面,是為墳首,乃墳的最高處。其左右如雙手成懷抱,漸行漸低,直到在墳口處為一尺多高,形似拳頭……這難道不是墳嗎?

他說,我們那的墳,不是這樣的。就是在平地上,堆很高的土堆……

之所以先講這個故事,乃想說明,中國很大,哪怕一省之內(nèi),不同縣市,葬制各異——

后來我看到,我這周邊,皆以我所說的那種形制為主,偶有十分高聳的墳包。

接下來,仍然講故事,諸君看了之后,相信亦會有感慨,中國人的祖墳,原來就是這樣消失的。

2019年正月,我奶奶去世,她活了100歲。

一直到駕鶴前三天,她的精神和記性,都是很好的。自懂事后的事,很多歷歷在目。

然而,她卻不知道,她家爺,也就是我太公的墳,在哪里。

為何?

因為他去世得早。

三十幾歲,就病故了。

在六七公里外的鄰鄉(xiāng),買了塊地,葬了。

太公只有我爺爺一個孩子,由我太婆拉扯大,墳隔得太遠(yuǎn),他們應(yīng)該沒怎么去過。

1937年,我奶奶嫁過來時,公公已去世很多年了。

因此,也未去過。

他們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并不知道具體的地址。

甚至,連我太公名字叫什么,都沒跟我說過。

直到前年,一位共祖太公的本家,拿了一些舊舊的格子紙來,封面寫著“景明公派下生歿登記”,讓我整理,我才知道,太公叫隆祺,生于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卒于民國十五年(1926)。娶二妻,周氏與他同歲,20歲即去世,生一子,夭折。繼妻湯氏,小他9歲,生二子二女,唯我爺爺長大。太公葬地亦有,高沖塘屋后山甲山庚向……

似乎已很明細(xì)了。但實際上,若非去過的人,基本不可能找到。

因為那當(dāng)是一座埋了很多墳的墳山。

太公的墳,早已湮沒于野草之中了吧。

(70多年前北京老照片)


大伙知道,田邊有水溝,寬不過尺余,為方便,或擺塊石板,挑谷之時,免得踩空。

有次到田里去,見水溝上半截石碑,顯示幾子同立于光緒十幾年。

又在后山挖筍時,亦見光緒年間的墓碑,但不知其墳何在。

觀其碑文,均為蔣姓,正與村中大姓相同,想來,正是我們這些人的先祖的。

為何不到150年,早已碑毀墳未存了呢?

這就要說到一句俗語,五百年,墳上墳。

人口不斷增長,很多居住點周圍的墳山,被開墾成菜地,田地。

有主的墳,遷了,沒人祭拜的,找個袋子,裝上骨殖,挖個深坑,再次掩埋。

幾千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一般人,往上拜三代,到太公太婆,就不得了了,中間相距,不過是百十來年,再久的,基本就沒人管了。

我家后山,原來多墳。60年前,開墾為菜地。90年代初,一些小朋友還經(jīng)常去割豬草,玩游戲。

整塊菜地,好幾畝,僅有一座墳的三沙土框突兀存在——其內(nèi)的棺材,只余幾根朽木——顯示著這里曾是墳山。

到了現(xiàn)在,菜地已荒,十余年間,又多了很多新墳。

前面不說,五百年,墳上墳……

實際上,哪用得著500年啊……

人們親手將祖墳變成菜地,然后,又成為后來者的祖墳。

有朋友在想,中國人的祖墳去哪里了?

不就是這樣沒了嗎?

3

山移水改,解放后農(nóng)村平地造田先祖的墳大部分都不見,大部分清朝以前在潮州平原基本見不到,只有在山區(qū)現(xiàn)在還有少量的明朝墳,現(xiàn)在政府列為文物保護(hù),現(xiàn)在掃墓大部分是民國初,到現(xiàn)在差不多七代祖。

4

這可是地域文化,我們兩廣地區(q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們姓氏的開基祖是南宋時期的,從福建遷徙到廣東湛江,已經(jīng)將近八百年,繁衍生息已經(jīng)三十二輩人了,從始祖到目前近代的祖宗的墳?zāi)梗急4嫱旰玫,每年清明前都會從始祖的墓一直掃到近代祖宗的。我們有族譜記載著每個祖先的遷徙過程,與及所葬的地方,還有我們兩廣地區(qū)重男輕女,就是要男丁傳承香火,世代繼承掃墓上墳的義務(wù),這就是我們能保護(hù)好祖宗墳?zāi)沟闹匾浴?/p>

5

人們常說:一代親,骨肉相連,打折骨頭連著筋,有事沒事闔家親;二代表,血濃于水,大小事務(wù)全來到;三代了,情淡意薄,大事來往小事了;四代、五代玩完了。

人們逢年過節(jié),去先祖墳頭焚香燒紙祭祀已經(jīng)逝去的先人,大多數(shù)都是三代以內(nèi),很少有人祭祀四代以上的,除非太爺爺、太婆婆和爺爺、婆婆輩的墳頭在一塊或一個山頭的,他們順便就一起祭祀了。至于先祖的墳頭,如果兒女或?qū)O輩都在農(nóng)村,先祖的墳?zāi)拐加玫氖亲约业母,墳頭都還自然保留著。如果逝去的親人墓地是拿錢買的,大多數(shù)都墳頭墓地主人一般只給你保留三年,三周年一過,人家就給你夷為平地耕種了。還有假如你在外地工作,或是好些年不回老家探親祭祖,和村里人沒有任何來往,先祖墳頭大多數(shù)都被人耕地時犁平了!真所謂人走茶涼!




6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任何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宗。但是由于移風(fēng)易俗和改革的要求,廢除了土葬,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平墳復(fù)耕了。我每年都會回鄉(xiāng)祭掃,但是近幾年,每年都會遇到上輩的墳被平,墓碑被推倒的事情發(fā)生。到村里一問方知是上級通知精神,頗有感慨:恐怕不久的將來就很難看到這樣的情景。我想應(yīng)該重視敬老愛老,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多孝敬老人,多多陪伴老人,讓他們安度晚年,這就是厚養(yǎng)薄葬,至于后來怎么樣,你只要心里有祖宗,不一定要有那塊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他們什么都沒有留下,但是我們早已把這塊碑立在心中了,我們每年都會祭奠他們。

7

幾千的歷史,這么多祖墳都在家鄉(xiāng)的風(fēng)水寶地的山嶺上。農(nóng)村人講究風(fēng)水,認(rèn)為祖墳的風(fēng)水好,后代榮華富貴,百子千孫,丁財兩進(jìn),分枝發(fā)族。

掃墓的時候,從始祖開始下至祖父,二十幾代的祖墳都在族譜中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會忘記的,而且年年清明節(jié)掃墓,大家一起掃墓的,絕對不會記錯。




8

這個問題,在古代,不是你想不想給上幾代祖宗上墳,而是能不能的問題。祭祀,是一個禮制問題,在上墳上,不同的人,是有不同規(guī)定的。所謂天子七廟,諸侯五廟,也就是說,天子只祭祀他的上七代祖宗,諸侯只能祭祀五代,祭祀的多了,就是違制,就如王侯府邸不能用皇宮的規(guī)制,如果違制,就是僭越,那麻煩就大了。重則會殺頭的。所以,上墳也是這樣,按禮制,平民一廟。普通老百姓只給自己的父母上墳。這是禮制規(guī)定。一代之后,頂多兩代人,墳?zāi)够揪突氖徚恕?/p>

9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是個非,F(xiàn)實的問題,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guān)。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祭祀文化隨著歷史前進(jìn)腳步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中國自有姓氏起大約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史可查的也有三千多年。在我國古代,先人去世后都要建祖墳、立牌坊,有條件的還有宗族祠堂。但是民國以后,許多宗族祠堂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牌坊也逐漸被墳塋所取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全面推行殯葬改革,除少數(shù)名族有特殊規(guī)定外,一律火化,并在各地集中建設(shè)公用墓地。因此,大約80%以上的人都無法找到祖墳,最近的也不超過五代。這是和歷史演變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祭祀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逐漸由封建迷信進(jìn)化到了現(xiàn)代文明。我國是講究孝道的國家,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論述。孝順長輩、孝順父母便成為一種孝道文化被一代代傳承下來。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祭祀文化也逐漸由單純的宗族理念向現(xiàn)代文明過度。比如設(shè)立祖宗牌位、三叩九拜、三年守孝等等,F(xiàn)代人祭祀融入了更多的文明成分,特別是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把祭祀祖先放在重要位置,這也和時代的進(jìn)步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第三,祭祀作為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形式,應(yīng)當(dāng)值得肯定。國家把清明節(jié)作為法定假日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以我為例,我父親出生于1914年,母親出生于1925年,不去世的話父親應(yīng)該是106歲,母親也應(yīng)該95歲了。在我很小的時候,我還能陪父親去為爺爺奶奶上個墳燒個紙啥的,殯葬改革開始平墳,我家的祖墳也被悄然平掉了,也就找不到具體位置了。父親和母親相繼去世后,我們就為他們購買一塊墓地,將父母葬在了一處并豎立了墓碑,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去祭奠一下,F(xiàn)在的人生活壓力都非常大,很多年輕人為了生計外出打工,逢年過節(jié)都很少回家,有的清明節(jié)也無法回去祭祀,只能找個十字路口給死去的人燒個紙就算完了,至于三輩以上,特別是祖墳就逐漸淡化了。


10

據(jù)我們本族族譜譜頭上說,我們湘南李氏始祖為大理官,本乃姓理,因時局動亂,始祖母在一李下躲難產(chǎn)子,改姓李。后在隴西歷經(jīng)幾世,又到江西鵝公丘歷經(jīng)若干代,而我前十八代祖先是從江西鵝公丘搬到郴州來的,而后又我們這支分了些人到廣東和四川定居。分出去的不算,現(xiàn)在在湘南一帶定居的族人都有十多二十萬人。每年祭祖,十八代祖先前面列祖列宗墓地?zé)o人跟管,十八代祖宗以下至十代祖宗以上的陵寢,按房頭派錢派代表祭掃。高祖以上至十代以內(nèi)的祖宗陵寢,按現(xiàn)有人口湊份子錢,愿去山上掃墓的報名額外多出幾塊錢,回來后在祠堂聚餐。從高祖到父母兄弟這幾代人的墓地,按現(xiàn)有人囗派錢派糧統(tǒng)一做會祭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