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瓦剌
這事兒想掰扯明白有點費勁,吐槽機權且試一下哈,講故事之前我們得弄明白這幫哥們從哪里來,和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有什么關系。否則估計碼一篇幾萬字的論文也扯淡不清楚來龍去脈,完全白費功夫。
其實這幫哥們應該是來自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上游附近,是個住在森林里的漁獵民族,由很多小部落組成,具有蒙古和突厥的雙重特征。后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興起,他們很自覺的進行聯(lián)姻,男的娶公主,女的嫁皇室,時間長了就跟元朝徹底混在一起。
他們一部分跟著阿里不哥叛亂,去了西邊的伊犁河定居;另一部分跟著旭烈兀西征,跑到波斯那邊混。最后留在葉尼塞河的那部分人慢慢南遷到蒙古地區(qū),變成徹底的游牧民族,就是后來的瓦剌。
陰險的平衡
時間到了1368年,元順帝不是被朱元璋給強行搬家了嘛,從大都(北京)搬到上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又從上都搬到了哈拉和林(外蒙杭愛。。這下可就要了親命嘍,瓦剌一直蹲那邊呢,黃金家族反而成了外來戶。
本來在強大外敵明朝的威脅和雙方親情的聚攏下兩邊還能做表面兄弟,但漢人多鬼?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兩邊的嫌隙,從明成祖朱棣大敗瓦剌馬哈木開始就玩起了平衡政策,誰弱我就扶植誰,誰強我就去削誰。
幾次折騰下來,曾經團結的北元變成了韃靼和瓦剌兩部分,雖然名義上雙方還在一起,韃靼當大汗,瓦剌做太師,但明眼人不難發(fā)現(xiàn)分裂是早晚的事兒。這兩邊都曉得明朝的策略,但就是沒辦法,因為旁邊還有個兀良哈呢,這不是絕代雙驕,是尼瑪三國演義,坑爹的是還有一個明朝在寫劇本。
也先的崛起
我們都知道玩離岸平衡當攪屎棍是個很考驗手藝的活兒,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玩砸,大英帝國當年玩出一個阿妹你看(美國),明朝在皇權更迭幾次以后也玩出事兒了。簡單說仁宗和宣宗壓韃靼太狠,扶瓦剌太甚,打破平衡了。
正統(tǒng)年間也先繼位時已經根本不鳥名義上的老大韃靼人脫脫不花,隨后他又破哈密,敗兀良哈,成為足以威脅明朝的存在。朱祁鎮(zhèn)那個二貨這才決定發(fā)兵20萬迎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去北邊公費旅行了一年。
土木堡后若干年,也先徹底擊敗脫脫不花,自立為大汗,建立了西至哈密,東到建州的龐大帝國。從領土面積上看,此時的瓦剌已經超越了明朝,但因為生產力的關系,這個帝國并不富裕,經濟上還是需要依賴明朝。而我們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帝國的毀滅
建立帝國后的也先志得意滿,把次子阿失帖木兒封為太師(隱含著繼承人的意思),但長于軍事的他并沒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國家其實矛盾重重。首先韃靼的黃金家族并沒有覆沒,脫脫不花逃入兀良哈后一直尋找復仇的時機。
其次立次子繼承的行為讓長子十分不爽,這傻兒子不停的和明朝眉來眼去。最后他麾下悍將阿剌知院同樣野心勃勃,向外和明朝修好,向內逼迫也先立自己為太師。也先的回應是把這貨兩個兒子全宰了,徹底被激怒的阿剌知院終于開始起兵謀反。
阿剌知院起兵之初很順利,也先被他輕松殺死,可就在他和也先的兩個兒子爭奪汗位時,韃靼出兵了!幾次慘敗之后,這家伙被部屬殺掉,他的野心常埋于蒙古荒原,那個瓦剌帝國也就此分崩離析。
最后的結局
也先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彼此不服,幾番惡斗之后部族徹底分裂,長子博羅納哈勒(也有史料顯示是幼子)帶著一部分族人去扎布汗河停留,就是后來的杜爾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兒晚年屢次被韃靼部達延汗(就是明武宗在應州交手那個)擊敗,無奈的西遷去伊犁河駐扎,就是后來的準噶爾部。
這個時候蒙古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的韃靼在林丹汗慘敗于皇太極后大部分歸順清朝,與清朝皇室結合緊密。西邊的瓦剌則日漸碎片化,外來的和碩特部去了青藏高原,同樣外來的土爾扈特部幾番掙扎之后一部分去了沙俄,另一部分在末代可汗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而準噶爾部在清朝初年強勢崛起,巔峰時期統(tǒng)御曾經的瓦剌四部屢屢進犯,最后整個部族被乾隆皇帝徹底滅絕。長子的杜爾伯特部在乾隆時期與準噶爾爭端汗位失敗后,帶著三千戶人內附歸降,最后受封郡王。這就是瓦剌最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