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淵從3萬人起兵到全據(jù)關(guān)中河?xùn)|只用了4個月,到正式稱帝還不到一年,歷代王朝筑基之速無過于此,很大程度上當然不是因為他能力強過了劉邦朱元璋,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關(guān)隴集團的重要成員,成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關(guān)隴集團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堯皇帝:李淵

李淵一路進軍不停濫賞,幾乎見人就發(fā)世襲國公的帽子,全盤承認關(guān)隴集團和關(guān)中世家的權(quán)力與利益,才得到他們一致支持。

但是這樣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權(quán)的性質(zhì),很大程度上成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軍閥政權(quán),朝堂上的利益已經(jīng)被他們分割完了。

所以李淵才任用次子李世民為主帥主持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初目的也正是為通過他,來吸納那些朝堂上容納不下的全國各地的英才與利益集團。是以才給李世民種種榮銜權(quán)柄,許他自行招降納叛,開府治事; 未必不存著統(tǒng)一后再把這個本與皇位無緣的兒子當臨時工舍棄閑置,其屬下卸磨殺驢的心思。

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

豈知李世民能力太強,野心太大,藉此機會反客為主,得到關(guān)東豪杰歸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勢,越到后面越想動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這些陸續(xù)投效的關(guān)東豪杰,也將李世民當做能夠?qū)崿F(xiàn)自己功名富貴的唯一代表,對李唐皇族與李淵豈有半點忠誠度可言?

可參看尉遲恭事變當日殺李元吉、囚李淵表現(xiàn),可有半點對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當場屈服,多半跟著李建成、李元吉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關(guān)東招降納叛而來,收為親衛(wèi)大將。與之類似的關(guān)東群豪甚多。他們與其說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說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對李淵這個皇帝的忠誠,怕未必比曹仁許褚們對漢獻帝的忠誠更高。

天策府猛將:尉遲恭

就連玄武門之變的李靖、李績兩大軍中巨頭,竟然對“親王謀皇位害太子”這種大逆不道行徑,持所謂“中立”態(tài)度,其真實意向可想而知。正因?qū)λ麄儊碚f,李世民同樣比關(guān)隴本位的李淵更能代表其利益。

衛(wèi)國公:李靖

這才是李淵早已經(jīng)下場與李世民為政敵,卻遲遲不能武力解決他的根本原因,此時兩人父子親情早已淡漠無比了。一切不過是利益與局勢所致。

殺李世民一個人,對李淵或許不算很難,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爛攤子絕非異事,所謂的皇帝詔命,李世民的天策府誰也不會當回事。如果只會殺人卻沒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莊帝殺爾朱榮那樣,并不叫果決、只能叫魯莽無謀。

因此歷史上李淵才會扶植李建成,打壓李世民,軟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屬,力圖政治解決之。

如楊文干事件是李世民借題發(fā)揮,忽悠了李淵上當,甚至更陰謀論點,就是李世民收買了李建成和楊文干身邊的人搞出這場亂事。

至于「李淵許諾李世民平亂后當太子」云云,要信李世民在歷史書上的胡扯,干脆就連他是被逼無奈才“周公誅管蔡”,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一塊兒信得了。

最遲至武德六年,由太子李建成而非李世民出征劉黑闥起,李淵便開始著手遏制李世民集團權(quán)勢,加入了李建成一方;那以后的數(shù)年,李淵與李世民與其說是君臣父子,不如說是定要分出輸贏的政敵;

太子:李建成

之所以不似皇帝對通常政敵那樣雷霆霹靂,而力圖通過和平手段來化解其爭位行動; 這也并非因為李淵的心慈手軟或是父子情深,天家無父子,政治家怎會將親情看得多重?

而是因為武德年間,李世民的天策府勢力之大,竟可以與東宮太子并行行文號令唐朝各地官府;李世民身兼諸多政府加官,其權(quán)勢更遠超一個正;首佑H王所應(yīng)得;

這一切并非是李淵對次子無節(jié)制溺愛所制,也不單是為酬其戰(zhàn)功,而是李世民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借機招降納叛、不斷培植自身勢力,早已經(jīng)到了勢大難制的地位。

李世民的勢力根基、支撐他和李淵對抗的根本,就在于收攏了這些非關(guān)隴勢力的精英人才。他們迫切需要在新帝國政治舞臺從關(guān)隴集團虎口奪食,是以選中了李世民這個代言人。

李世民的能力足以讓關(guān)東群豪們折服,他們更堅信追隨李世民前景遠大,因此天策府一時謀臣如云,猛將如虎。

若想強行用武力解決掉天策府實力,便意味著大唐朝廷的空前動蕩,若不能成功斬首,而讓李世民及其黨羽逃出長安成外,唐朝江山分崩離析,再打一場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而各方群雄趁勢而起,亦非危言聳聽。

從開國君主與李唐皇族族長的雙重立場,從李淵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確實很難下定這個決心。

畢竟這等于要一次性大清洗大半個唐朝開國功臣集團,這是連后世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做得到的?纯蠢现鞂γ鞒豕Τ技瘓F是怎么分化瓦解、依次打擊,循序漸進歷時數(shù)十年,才大算功告成。

何況當時天下剛平,人心未定,突厥年年寇邊,李淵甚至一度打算放棄關(guān)中,遷都襄陽,此時開啟內(nèi)戰(zhàn),其巨大代價李淵承受不起。

到了此時雙方都早已是騎虎難下,不解決掉天策府這個畸形怪胎,唐朝政府的政治體制的正規(guī)化就根本無從談起;而對天策府的任何削權(quán)行為,都必然遭致李世民集團的劇烈反彈,讓朝局更加動蕩。

李世民竟先下手為強發(fā)動政變,從其短短數(shù)日后便接管中樞,沒有大的反彈可知,天策府勢力之大到了什么程度,之前的一時隱忍,也不過是其策略與假象罷了。一如他在沙場中對決宋金剛、劉黑闥這些勁敵,所慣用的“避實擊虛”兵法。

天策上將或許玩政治玩不過老謀深算的老爹,可是當他將卓越的兵法化用到政爭中時,李淵便萬不能敵了。

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的結(jié)果,以犧牲李淵的權(quán)柄與自由、及其二子十孫,幾千將士性命為代價,避免了一場規(guī)模更大、程度更激烈的內(nèi)戰(zhàn)。更讓天策府集團整合到唐朝政府中樞,對李唐社稷、天下百姓而言,亦算得上不幸之萬幸了。

最佳貢獻者
2

并不是李淵容忍李世民手下?lián)碛心艹济蛯ⅲ抢钍烂裨谛溟T之變勝利后,大肆“修改”史官記錄,以至于我們并不能全面地看到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創(chuàng)業(yè)事跡及其屬下事跡。換言之,并不是只有李世民擁有能臣猛將,而是我們毫無機會看到關(guān)于李淵及其另外二子的手下能人了。質(zhì)言之,并非李淵容忍秦王李世民做大而無所作為,而是在李淵手里,依然有能臣猛將可用,至少在李淵、李建成看來,他們手里的能人也可以抗衡李世民。

但李世民能夠修改史書,卻無法修改干凈史實發(fā)生的全部痕跡,近現(xiàn)代以來的唐史研究,大抵根據(jù)史書中未被刪改干凈的痕跡,通過專業(yè)的推理考據(jù)功底,還原出了武德年間政治斗爭的原貌,寒鯤在這里簡要概述一下。

在武德初年,劉文靜曾經(jīng)過早地表露出支持李世民的傾向,并與李淵親信裴寂發(fā)生沖突,最終劉文靜被李淵處死,唐史研究者黃永年先生便主張,這是李淵對李世民的一次政治警告。從這件事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李淵通過裴寂對于武德年間朝政的掌控力是充足的,也可以看出李淵對于秦王結(jié)黨的零容忍態(tài)度,即便是劉文靜這種在太原起兵就跟隨的老部下。

至于武德前期,因為“太子留守”傳統(tǒng)皇室習(xí)慣的羈絆,導(dǎo)致李世民在外掌軍機會增多。李世民借著圍點打援消滅夏、鄭二王的勢頭,吸納了大量關(guān)東人士到自己的秦王府之中。但李淵也并未坐以待斃,而是繼續(xù)扶持太子李建成,在武德后期派李建成與李元吉頻頻領(lǐng)軍,雖然來不及像李世民那樣大量招募關(guān)東人才。在玄武門事變之前,無論關(guān)隴人才,還是關(guān)東人才,太子府與齊王府也擁有如同魏征、王珪、馬三寶、薛萬徹、馮立、謝叔方這樣能臣猛將

李淵既然在稱帝之初就明確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么李建成的利益已然與李淵綁定在了一起,齊王李元吉無論其動機如何,在斗倒李世民前,都不可能背叛李淵-李建成這一利益聯(lián)盟。所以,扶持李建成,縱容李元吉,本身也是不容忍李世民做大的表現(xiàn)。

再結(jié)合,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所能控制的王府衛(wèi)士僅僅占長安城全城武裝力量的一小部分,以及李世民所發(fā)動政變的突襲性,以及見到主子人頭前對秦王府造成嚴重軍事威脅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所部人馬?梢钥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以及處于一個被孤立了的政治地位,這就是李淵李建成聯(lián)手不容忍李世民的結(jié)果。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放大了秦王府文武人才在民間的高大形象,那就是《隋唐演義》,這部脫胎于宋元戲曲、成型為明清小說的作品,用文學(xué)夸張的手法,以及簡單的善惡兩分法,極力渲染了秦王府人馬的英雄豪杰屬性,這才造成了大家印象中秦王府能臣猛將遠多于李淵嫡系、太子黨與齊王府的假象。

3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猛將大多來自于敵人的陣營,李淵對他們的態(tài)度也不存在所謂的“容忍”,而且最開始,很多猛將都是被李淵任命為李世民的府將的,到了天策府時期,李淵對他們的存在是默許的,但到了后期(大體為624年之后),李淵意識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于是又默許李建成挖空李世民的忠實追隨者,來捍衛(wèi)太子的利益。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一直以為他是能處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間的關(guān)系的,也并沒有失去對李世民的控制,但李淵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親自點燃了李世民的權(quán)力欲,本為穩(wěn)固大唐的政權(quán),卻惹來了兄弟相殘,父子失和。

李淵在晉陽以三萬之眾起兵,卻在四個月內(nèi)攻下了長安,一年之內(nèi)登基為帝,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李淵背后的關(guān)隴集團,關(guān)隴集團起源于西魏的宇文泰設(shè)府兵制,隸屬于關(guān)隴集團的成員出將入相,不管是北周、隋還是李淵剛建立的大唐,本質(zhì)上都是關(guān)隴集團建立的政權(quán),類似于皇帝輪流做,朝代更迭并不能損害他們的利益,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關(guān)隴集團成員來做皇帝而已。而且關(guān)隴集團始終牢牢把控朝政,實際上就是和皇帝爭權(quán)。李淵建立大唐離不開關(guān)隴集團,但他又不愿意完全受關(guān)隴集團擺布,所以,他必須尋找新的力量來與之對抗。

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李淵顯示出了一個當政者的寬廣胸懷,除了強悍的起義軍領(lǐng)袖投降后被他處死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降兵降將他都來者不拒,且給予禮遇,很多將領(lǐng)準許帶領(lǐng)原先的部隊。而對于打了勝仗的隊伍,李淵更是不吝嗇獎賞。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充了兵源,為大唐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尤其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并不斷取得勝利,俘虜了大量的敵軍,也有很多在亂世中尋找明主的趕來投降。但是在當時除一部分人是真的想投到秦王府中之外,大部分都是降唐,是由李淵來處置的。李世民做為當時戰(zhàn)功最盛的親王,是李淵最為依仗的將帥,自然很多猛將都被李淵放到了秦王府中,當然也有一部分僅僅是跟隨李世民打仗,并不屬于秦王府,而太子李建成多數(shù)時候要么學(xué)習(xí)處理內(nèi)政,要么在防御突厥,所用到的猛將自然要少一些。但和李世民之間也不會有太大差距。

所以為了取得天下,坐穩(wěn)天下,李淵吸納了很多能臣猛將,讓他們分別跟著太子和親王們。而到了621年李世民虎牢關(guān)一戰(zhàn)后,局勢被打破,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開天策府,置官屬,這等于給了李世民更大的權(quán)力,那些跟著他打仗的猛將不再只屬于大唐,而被李世民安排進了天策府,正式有了獨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治勢力,而李世民還有更大的野心,他設(shè)立了十八學(xué)士,等于是天策府聚集了文臣武將。最開始,李淵是默許的,因為若能形成山東集團,對關(guān)隴集團也是一種掣肘,但他忘了權(quán)力可以讓人瘋狂,有了天策府的李世民也有了稱帝的野心,而天策府眾人也都想在權(quán)力爭奪中分一杯羹,于是派系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要么太子李建成,要么秦王李世民。

624年楊文干事件讓李淵看清了李世民的野心,李淵不會廢長立幼,他是想著讓李世民經(jīng)營洛陽,做一個藩王的,但他到底天真了。李建成開始有步驟的挖走李世民的擁護者,而李淵也默許了,于是天策府中很多的能臣猛將被調(diào)離李世民身邊,以此來瓦解他的勢力,只是派系早已形成,李建成的做法不過是讓李世民的政變提前了而已。

另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身邊多能臣猛將實際上并不準確,因為當時很多還是效忠李淵的,而且李建成做為太子肯定也有不少能臣猛將,之所以大多不顯于后世,不過是李世民勝了以后,只重用了其中的一兩個而已。

4

李淵能夠容忍李世民手下眾多的能臣猛將,主要是因為李建成手下有更多的能臣猛將。

只不過,因為李世民是最后的勝利者,所以李建成手下的那些能臣猛將,除了魏征等少數(shù)人被大家熟知之外,其他人大都變得默默無聞,以至于我們在看這段歷史時,才會發(fā)出“李世民手下有如此多的能臣猛將,而李建成卻只有魏征等數(shù)人”的感慨。

其實,大家可以細想一下,如果李建成手上真的沒有眾多的的能臣猛將,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制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冒險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靠突襲取勝,這本省就證明他的整體實力其實是稍弱于李建成。否則,如果李世民真的一家獨大,李建成面對李世民,恐怕就會和后來的李成器面對李隆基一樣。總而言之,雖然我是嫡長子,是法理上的繼承人,但也絕不敢和李隆基去爭奪皇位。

所以這里,我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李建成所擁有的軍政勢力。

首先,李建成為代表的東宮系統(tǒng),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名號,而是一個龐大的軍政機構(gòu)。

東宮系統(tǒng),最重要的機構(gòu)是詹事府。詹事府的主管官員是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正三品的官員。正三品的品級雖然看似不高,問題是,在隋唐時代,帝國的宰相,通常也就是正三品。所以單從職務(wù)來說,太子詹事是完全可以和帝國宰相平起平坐的。

其次,東宮的詹事府還擁有非常大的實權(quán),它掌管著東宮三寺、十率之政。其中,三寺主要是指家令寺 、率更寺 、仆寺,這三個職位的主管官員都是從四品。十率是指太子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監(jiān)門率府 、太子左右內(nèi)率府 ,其主管都是正四品將領(lǐng)、副主管都是從四品將領(lǐng)。

從這層意義上說,太子詹事府里面光從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員,就有近三十個,至于從四品一下的文武官員,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魏征,他在東宮系統(tǒng)中的職務(wù)是太子洗馬,這個職務(wù)的官階是正五品!換句話說,魏征在李建成手下,其地位其實是排在三十名之外的。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王珪,這位貞觀初年的大唐宰相,當初他在李建成手下時,職位只是太子中允,也不過是個正五品而已。

還有名將薛萬徹,李世民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其中這個萬徹,就是指的名將薛萬徹。而這位薛萬徹,最初也只是李建成的手下一個從四品將領(lǐng),東宮地位在他之上的官員,至少還有20人左右。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其實也是人才濟濟,以至于魏征、王珪和薛萬徹這些能臣猛將,都只能排在二十名之外。

當然,詹事府只是東宮系統(tǒng)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除了它之外,還有一個叫做左春坊的部門,雖然它的名字聽起來實在不夠拉風(fēng),甚至有點莫名其妙。但這個部門,絕對是非同小可的機構(gòu),因為它是獨立于東宮詹事府、且與之地位對等的機構(gòu)。

左春坊的主管官員是兩個左庶子,其官階都是正四品。這個左庶子職務(wù),可能聽起來不夠拉風(fēng),而且也有點莫名名其妙,但其實呢,這絕對是舉足輕重的個職務(wù)。因為,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入主東宮,兩個左庶子分別是長孫無忌和杜如晦

與此同時,在左春坊之下,還設(shè)有六個局,分別是司經(jīng)、典膳、藥藏、內(nèi)直、典設(shè)和宮門,其中每個局的主負責(zé)官員均為從四品,副負責(zé)官員為正五品。當時魏征的太子洗馬,不過是司經(jīng)局的副主管之一而已。

另外,既然有左春坊,那自然就有右春坊。右春坊是一個與左春坊完全對等的東宮機構(gòu)。右春坊的主管官員,是兩個右庶子。李世民入主東宮后,主管右春坊的兩個右庶子,分別是高士廉和房玄齡。當然,右春坊之下同樣也設(shè)有六局。

其實,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李建成的東宮系統(tǒng)究竟有多龐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東宮系統(tǒng)中的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它就是小而化之的尚書省、門下省、中書;而太子詹事、左庶子、右庶子,就是小而化之的中書令、侍中、中書令。

換句話說,東宮系統(tǒng)完全就是中央政府的縮小版。

不僅如此,東宮系統(tǒng)還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首先東宮本身就擁有著非常可觀的東宮衛(wèi)隊,也就是所謂的十率,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東宮的禁軍;其次,李建成后來對此并不滿足,于是他又私自招募了2000名驍勇善戰(zhàn)的勇士來加強東宮的軍事力量。

事實上,正是因為東宮的軍事實力太強大,在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李元吉被突襲斬首,但是面對東宮將士的反擊,秦王府軍隊根本招架不住,以至于支持李世民的將領(lǐng)敬君弘、呂世衡都在戰(zhàn)斗中被殺死。

好在關(guān)鍵時刻尉遲恭將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扔了出來,這才讓東宮軍隊軍心大亂而逃亡。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就應(yīng)該能夠知道,當時李建成的實力有多強大。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李淵才全力扶持和培養(yǎng)李世民,允許李世民招納眾多的能臣猛將,甚至讓李世民的秦王府擁有和東宮一樣強大的實力。

李淵的目的,就是其他用李世民來制約李建成。因為,如果沒有李世民來制約李建成,那李建成一個想不開,直接玩起提前搶班奪權(quán)的大戲,到時李淵又該怎么辦呢?

5

虎牢關(guān)一戰(zhàn),奠定唐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也讓李世民的地位聲望達到了頂峰。

這個時候最頭疼的就是李淵了。對于李世民他實在封無可封了。李淵也是一個傳統(tǒng)的人,廢長立幼,自古乃取亂之道。這一點他深信不疑。所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他應(yīng)該是從未想過要動搖的。所以他為了嘉獎二兒子,特赦了老二一個官職:天策上將。給他創(chuàng)辦天策府,而且許李世民自制官屬。講道理,李淵的帝王權(quán)衡之術(shù)不到家。他不懂得,權(quán)利只會助長人的野心而不會讓人知道收斂跟感恩。

那么,為何李淵容許李世民坐大呢。想來,一是他實在是不舍得冷落李世民,怕寒了兒子的心。二是,或許他想讓李世民成為一個合格的藩王吧。讓他歷練歷練有利于將來治理好藩國吧。當時李世民還兼任陜東道尚書令,我估計李淵有意讓李世民就藩洛陽。

雖然李世民手下有能臣猛將,說到底他們的光芒并不顯,都被李世民遮蓋住了。文臣如房謀杜斷,武將如玄機甲軍將領(lǐng)尉遲恭秦叔寶程知節(jié)侯君集李績史大奈這些人都處于李世民光環(huán)之下。而真正的開國功臣應(yīng)該是裴寂劉文靜李靖李孝恭李道宗等人?梢哉f,這些人都是李淵心腹。而另一方面,太子府也照樣人才濟濟,起碼文有魏征武有薛萬徹,因為舞臺的關(guān)系,兩邊實力誰強誰弱還真不好說呢。李世民雖然有東部的兵權(quán),但是天下整體是掌握在李淵手中的。李世民如果真的造反是毫無勝算的。所以李淵想的是慢慢籌劃吧。

只可惜,李淵空有安排,李世民做事卻雷厲風(fēng)行,迅速斬殺李建成,控制李淵,斬首行動太過成功,李淵的如意算盤白打了;蛟S,李淵如曹操秦始皇一樣,認為自己春秋鼎盛,有的是時間慢慢籌劃。

6

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李淵還需要李世民(帶著手下的能臣猛將)給他干活,或者說為朝廷國家干活。二是李淵下不了決心去面對解散秦王集團可能導(dǎo)致的后果,他覺得爛攤子不好收拾,可能會引起大動蕩。

武德后期,李世民集團與李淵李建成等正統(tǒng)高位者矛盾斗爭激烈以后,很多所謂的“論史者”印象里那段時間他們幾個都忙著政斗宮斗,你告我惡狀我灌你毒酒之類。其實認真看看史書就知道,大家都沒閑著,一邊搞經(jīng)濟政治制度建設(shè),一邊也還在打仗,年年打月月打。

天下都統(tǒng)一了,還在打仗?對,在打,主要是跟突厥等塞外游牧民打。開國前期,李淵主要是用送錢送女人稱臣哄好話的方法來對付突厥,使其不全力大舉入侵(但是每年秋天仍然要守一守的)。中原統(tǒng)一以后,老這么送錢裝孫子,人老李家不干,于是兩邊開始大打出手。

大打出手,經(jīng)常是李大李二兩兄弟全都出去各領(lǐng)一軍,但是每回都是李世民去頂由突厥大可汗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絕對主力。頡利可汗往哪邊打,李世民就往哪邊頂,偏師騷擾部隊留給李建成去對付,回回如此,絕無例外。

所以李淵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將?因為他指望著李世民去打硬仗啊,把能干活的都抽走了,李世民光桿司令上陣?(好吧這事他也不是沒干過……)

一年一年這么打仗打下來,這些能臣猛將對李世民的向心力效忠值也是越來越高的,畢竟一起扛過槍,一起那啥……所以如果李淵要強行解散這個秦王集團(這事他也干過的,效果奇差),他就得考慮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面對多大力度的反彈反叛。算下來覺得不合適,也就一年一年拖延下去了。

7


我并不認為李淵和李世民是處于對立面的,至少在玄武門之變發(fā)生以前他們的父子關(guān)系還是值得相信的,不過現(xiàn)在的很多書籍和影視劇幾乎都將他們放在了“敵人”的位置上,似乎是李淵懦弱并且略顯無能,李世民強勢并且頗有野望,最終弒兄囚父。當然,玄武門之變也確實是李世民的污點,畢竟中國人崇尚孝悌之道。

可是,李世民與李淵的關(guān)系真的有這么糟糕?當然不是。因此,題主用“容忍”這個詞我覺得是對他們父子關(guān)系的過度解讀。不過,我在這還是順著題主的問題簡單說兩點。


一、李家打江山離不開李世民麾下的那幫能臣猛將。

史書上都說,啊,你看看,隋朝統(tǒng)治怎么怎么殘酷啊,隋煬帝怎么怎么荒淫無道啊,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啊?墒牵覀儾荒芤虼撕雎缘膯栴}是,當時的天下基本還是楊家說了算的,李家要搶楊家的江山,總不能說句“你楊家這皇帝當?shù)貌缓,讓我來”,然后楊家就將江山拱手相讓給李家吧?打江山不僅僅只是指打戰(zhàn),還包括政務(wù)工作,那么便需要有才華的文臣為李家制定政治方針,同時也需要能力的將領(lǐng)帶兵打戰(zhàn)搶地盤。雖然李淵自己手下也有優(yōu)秀的文臣和將領(lǐng),可是在創(chuàng)業(yè)期內(nèi),誰會嫌人才多?正如我們誰會嫌錢多?人才越多,那李家奪得江山的機會也就越大。在狡兔沒死、飛鳥沒盡的時候,走狗和良弓總不能不用吧?這點很容易理解。

二、為了政治需要,對抗關(guān)隴集團對李唐的掣肘。

關(guān)隴集團形成于北魏時期,這個利益集團到隋唐時期可以說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建立隋朝的楊家事實上便是出自于關(guān)隴集團。但是隋朝傳到楊廣,楊廣這個人是很聰明的,同時也非常強勢,他知道關(guān)隴集團的存在始終是楊家的威脅,而且楊家還不得不跟他們分權(quán)分錢。楊廣有心要打擊這幫“黑惡勢力”,可是又不能動刀動槍的,只能走政治這條路。于是,楊廣用科舉制向關(guān)隴集團開戰(zhàn),關(guān)隴集團心里對科舉制當然是既抵觸又恐慌,所以要推翻楊家的隋朝,要知道隋朝不是楊家單獨建立的,而是整個關(guān)隴集團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最終在關(guān)隴集團的運作下,天下陷入混亂,楊家的隋朝最終被推倒。

楊家倒臺了,關(guān)隴集團肯定要重新推選代言人,最終選定了李家。我相信李家當時肯定很高興,畢竟是當皇帝啊?墒堑人麄兊木謩菰絹碓胶玫臅r候,他們的后背肯定也會逐漸冒冷汗,因為楊家的教訓(xùn)即在眼前,倘若哪天李家后人制定了什么損害關(guān)隴集團利益的政策,下場會如何?李淵不敢想象。那么便要開始籌劃如何防止重蹈隋朝覆轍的方案了,既然關(guān)隴集團一家獨大,那只能培養(yǎng)新的利益集團來抗衡關(guān)隴集團。于是,在李淵的默許下,李世民著手大力組建屬于他自己的團隊——天策府,李世民借此大肆吸取各方豪杰甚至是有能力的降將加入自己的隊伍,讓他們?yōu)樽约悍⻊?wù),同時也是為了日后對抗強大的關(guān)隴集團。


總而言之,李世民麾下有這么能臣猛將是李家的政治需要和軍事需要,也不是李淵的容忍,而是他的默許。當然也不排除,李淵暗里打著讓新舊兩個利益集團“鷸蚌相爭”而李家在后面摘果實的打算。只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在權(quán)勢膨脹的情況下,李世民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看向了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同時在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之下,最終發(fā)生了玄武門之變。

8



李世民手下有這么多能臣猛將,一開始,李淵是不在意,到了后來就成了沒辦法。

這一切,都怪李世民的勢力發(fā)展太快,從不在意到?jīng)]辦法的時間太短,李淵根本來不及反應(yīng)。

在李淵的心中,李建成就是自己的接班人,沒有之一。因此他一直把李建成放在身邊,悉心教導(dǎo),并給機會讓代行國政。

至于李世民,只能算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李世民的勢力發(fā)展起來時,已遍地蔭涼,尾大不掉了。



有人說,李淵真想讓李建成接班,為什么不對李世民下手呢?

這是因為唐朝剛剛建國,天下的形勢并不穩(wěn)定,到處都是心存異志的各路諸侯,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反叛的事,一直到貞觀初年還有。

因此在開國之時,保持一支或幾支嫡系武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也是有必要的。這樣一來可以鎮(zhèn)壓各路反王,再者也可以對天下有二心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威懾。

如果太早把李世民的勢力給清除掉,對自己一方也是損失,反而對那些想造反的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在玄武門事變前,李淵終于開始慢慢收網(wǎng)了,對李世民的勢力開始下手。

李淵計劃把李世民的嫡系給調(diào)到全國各地去,讓他們集攏不起來。這件事馬上就引起了李世民嫡系人馬的警覺,他們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個好信號。

不管是李世民身邊的文臣,還是武將,都極力推動李世民先下手,除掉李建成,造成當皇帝的既定事實,逼迫李淵就范。

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訊傳入宮中時,李淵也沒有什么辦法了。

當時的天下形勢并不穩(wěn)固,李淵的其它兒子又太年輕,根本不足以震攝那些權(quán)貴,也沒有能力控制局勢。

如果李淵把李世民殺掉,那就會讓當時的局勢更加混亂,甚至讓唐朝和隋朝一樣快速滅亡。

雖然李淵對李世民不是很滿意,對他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不滿,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結(jié)果,就是讓李世民接班,這樣天下至少還姓李,還是自己家的江山。

9

謝謝邀請!

關(guān)于“李淵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將”的問題從兩個維度來看待。李淵是如何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又是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猛將的?分別從李淵與李世民兩個覺得去分析,會相對辯證一點。

李淵篇:

1、李淵舉兵起義非首家,當時在隋煬帝的暴政下,各地起義軍逐漸匯集成翟讓、李密領(lǐng)導(dǎo)的瓦崗軍,竇建德領(lǐng)導(dǎo)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lǐng)導(dǎo)的江淮起義軍,三大起義軍已經(jīng)動搖了當時的政局。李淵屬于后來人士,想要奪天下,必須借助皇威,貴族身份,去收復(fù)叛軍,而收復(fù)叛軍的人定為了李世民。

2、李淵收取叛軍的手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權(quán)利官爵誘惑,基本有名有姓的叛軍首領(lǐng)都被他許以世襲國公的帽子,造成未得天下,先瓜分了天下的尷尬局面,需要一人去平衡,這個人定為有收復(fù)叛軍經(jīng)驗的李世民,開府治國。

3、李淵起兵之際,勢單力薄,無法與三大叛軍抗衡,除了自己的兒子親戚可用,無人可用。李世民上位很正常,畢竟父子之情比一個外人來的好,況且這個兒子還有兩把刷子。

4、李世民為開國功臣,李世民手下將領(lǐng)多為叛軍收復(fù),對李世民歸屬感更強。而李淵奪天下重要的一環(huán)是引了突厥貴族幫忙,李淵剛臨皇位,突厥在旁蠢蠢欲動,如果對李世民猛將下手,說不定再次為已經(jīng)動蕩不堪的天下再來一次暴亂,李淵也是迫于無奈。


李世民篇:

1、李世民在李淵興兵取天下時的戰(zhàn)局眼光?梢粤信e兩點說明。其一,隋煬帝派李淵討伐突厥失敗,是李世民主張興兵造反之事,并且一力策劃。其二,李淵南下逼進霍邑(今山西霍縣),正趕上連雨,軍隊缺乏糧食,李淵、裴寂準備返回太原,李世民哭諫,他說:“現(xiàn)在正是收獲季節(jié),田野到處都是菽谷,何必擔(dān)心糧食不夠?如果遇到抵抗就班師撤兵,恐怕將士解體,大勢已去。”可見,李淵之所以能成功,少了李世民完全不行,李世民對戰(zhàn)局戰(zhàn)略的把控相當準確,提現(xiàn)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2、李世民得到招兵買馬及招撫降兵的項目,在支撐起李淵起兵的同時,也無形之中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3、李世民的為人,恐怕能與之一較高下的當屬曹孟德,滿口的天下大義,仁義道德,洗腦之術(shù)已登峰造極,以致后來李世民手下的兵只聽李世民的話,對李唐政權(quán)根本不感冒,比如,尉遲恭事變當日殺李元吉、囚李淵表現(xiàn),可有半點對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

4、傳言李淵曾三次許諾李世民太子之位,李世民以此做文章,讓天下人反感李淵的言而無信。

5、李世民手下多猛將,并且還不是一般的猛,包括單雄信、李勣(原名徐世勣,即徐茂公),李靖,尉遲敬德(尉遲恭),程知節(jié)(程咬金),長孫無忌,屈突通,段志玄,長孫順德,侯君集,張公瑾,秦叔寶等

可以說李世民形成自己的勢力是當時的一個畸形,在后期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之情淡漠,更多的是政治需求,已然形同水火,所以真正算起來,不存在李淵允許不允許李世民有多少猛將的問題,他們兩個本身已經(jīng)敵對。

10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因為細細去想,這個問題并不是李世民有那么多能干的手下那么簡單。

首先問一句:李淵的勢力內(nèi)有能力獨當一面當統(tǒng)兵元帥的人是不是很少?

答案是否定,很多人都可當。比如李靖、尉遲恭等。

要知道漢高祖劉邦就因為手底下只有一個韓信能統(tǒng)兵,到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韓信是不是會造反的問題。

那么再問:既然可做元帥的人選很多,為何卻是李世民的手下能人猛人云集,卻不見一個外姓將領(lǐng)做大?

這里就要引出李淵打天下的一個奇特之處:宗室領(lǐng)兵。

在起兵之處,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各自被賦予了統(tǒng)領(lǐng)一支軍隊的資格。

作為關(guān)隴世族集團的豪門家族,世族的這一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李氏軍隊身上。

從起兵到據(jù)有關(guān)中與河?xùn)|,僅四個月,李淵完成了關(guān)隴集團的權(quán)力更替,他成為了關(guān)隴集團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能打是出了名的,而事實上李建成也是挺能打的,既然自己的兒子們都能做事,權(quán)力自然更不會外流了。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外人再忠心也比不過自己兒子們。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才會涌到李世民手下。


接下來我們來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么李淵可以容忍?

之前已經(jīng)有很多朋友做了相關(guān)的回答,對各場戰(zhàn)役,以及從唐朝開國各個階段直至玄武門事變都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討,我看了也是受益頗多。

因此,以上內(nèi)容我不再贅述,我從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身份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希望能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影響事態(tài)發(fā)展的一方面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應(yīng)該是從小就心系天下的一個人。從后面的發(fā)展來看,李世民個人能力無論是文的還是武的,都是數(shù)值爆表。但可惜,他不是家中老大,太子不是他。

因為在起兵之初,李建成就被授予了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說李建成一開始就被指定為了未來唐帝國的接班人。當然,這時候還不知道天下一定會是他們的。

但李世民不是個就此打住,放棄天下的人,不,他還要為自己爭取一下。太子只是太子,并不一定就會做皇帝。李世民要讓自己的能力遠遠超過李建成,讓父親、讓全天下都看到,讓父親改變主意,讓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的功勞體現(xiàn)在他獲得的頭銜上,李世民的完整頭銜是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lǐng)十二衛(wèi)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李世民。

于是乎,李世民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常身先士卒,這種勇猛表現(xiàn),讓他獲得了從將領(lǐng)到士兵的一致?lián)碜o,他對待人才也是禮賢下士,百般籠絡(luò),因此他的手下越來越多能人猛人。

這里說一下,李世民那么多手下也是有一個積累過程的,不是一下子憑空多出來的,不然李淵一定會勻一勻分給兄弟倆的。

李世民他就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實力不但是他問鼎天下的資本,也是他自己的護命符。

如果李世民沒有要做帝王的志向,他就一定會避免自己的實力太大,就像我們第一眼看到題主的問題所直覺反應(yīng)的:手下那么多人才不是要造反嗎?只有不想做帝王的人才會去顧忌這一點,盡力的避免。李世民則不然,他是要走那條路的人。


此外,李世民畢竟是李淵的兒子,如果是外人,他這么做死定了,此舉必反無疑。但自己兒子不一樣,李淵內(nèi)心也并沒指定了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時間一長,隨著李世民的表現(xiàn)越來越亮眼,李淵的心思也在兩個兒子之間游離著。

退一百步來講,不管這兩人誰當皇帝,都是他兒子,肥水是不會流入外人田的。

李建成

再說說李建成。

心里有顧慮的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人,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就沒顧慮嗎?

說實話,李建成做人更累!

李淵一開始就指定了李建成為太子,這一下子等于把聚光燈打在了李建成身上,多少雙眼睛盯著他,一言一行都要小心。

太子只是太子,不代表你一定會是皇帝。

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怕李淵猜忌自己有野心。

于是,李建成既要立戰(zhàn)功,可是他是太子,不可以以身犯險;又不能讓自己勢力過大,因為他時時刻刻要看李淵的臉色,李淵可不是善茬,培養(yǎng)出這么兩個杰出兒子的人,你說會是渣嗎?

相比李世民的放開手腳,李建成從一開始就被束縛了手腳。

李淵

最后說李淵。

李淵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幸福的,兒子們這么優(yōu)秀,打仗全憑自家人,幾次大風(fēng)大浪也都化險為夷,還有誰比李淵更幸運。

在打天下的這段過程中,李世民的作用很明顯,李淵都看在眼里。一方面建成做為太子,不適宜過多深入戰(zhàn)場,再有軍功的前提下,還是以保全自身為要務(wù)。

讓李世民多去沖鋒陷陣是對的,萬一有所不測也不影響太子之位。

因此李淵默許李世民不斷壯大,因為總好過讓外人壯大,何況形勢也需要李世民壯大。

而時間推移,對于李世民李淵也是越來越喜歡,內(nèi)心也早開始搖擺不定了。

最后,到底誰最適合帝國的未來,李淵也是莫衷一是。

唐朝開國之后,李淵便開始削減李世民實力,他想要將兩個兒子的勢力做一個平衡,便于他掌控。于是李建成雖貴為東宮,但李世民也有天策府,基本是旗鼓相當。

作為一個父親,李淵很享受這種同時控制住兩個兒子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將來都憑他一句話,而他卻可以穩(wěn)穩(wěn)地再做上好幾年的皇帝。這時候能很明顯看出李淵對未來帝位接班人的不確定。

最終,李世民發(fā)現(xiàn)了這點,并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主動打破了這種平衡,擺脫了控制。

以上為個人觀點,有失偏頗之處,歡迎指正。


原創(chuàng)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jīng)典,品味文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