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點說一下翁同龢吧。

當時光緒皇帝對翁同龢的罷黜,其實是朝野共識,尤其是光緒皇帝自己,他是徹底認清了翁同龢這個人。

歷經了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翁同龢戰(zhàn)前戰(zhàn)后的表現,充分證明了他是國家一大禍患。他作為朝廷重臣,在國難當頭之時不顧大局,挾私報復,把個人恩怨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再繼續(xù)用翁同龢,國家遲早要被他搞垮,實在是不能再用了。

與李鴻章這個國家須臾不可離的人不同,翁同龢一輩子沒有干過一件實事,以前朝中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可是現在他禍亂國家,就不能容他了。

恭親王奕訢臨死時,正值光緒皇帝戊戌變法的前夜,光緒皇帝前去見他六叔最后一面。光緒皇帝問奕訢,今后朝中何人可用?奕訢推薦李鴻章、張之洞、榮祿。

光緒問,翁同龢如何?奕訢非常堅決地說,翁同龢“居心叵測,并及怙權”。并深刻檢討了朝廷過去對翁同龢的提拔和重用:“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

奕訢對翁同龢的這個評價,非常準確,尤其是“居心叵測”四個字。

翁同龢這個人,其實就是明末東林黨一路,東林黨人所有的缺點和毛病,他都具備。

明末的東林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們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一是以道德衛(wèi)士自居,所有的政治主張都從道德高度出發(fā),用道德綁架一切。二是他們以同鄉(xiāng)、宗親、師生等關系結成團體,缺乏理性,幫親不幫理。

甲午戰(zhàn)爭是最典型的事例。在戰(zhàn)爭之前,翁同龢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

他的這個主戰(zhàn)看起來冠冕堂皇,與李鴻章針鋒相對,但背后的動機和出發(fā)點卻大相徑庭。

李鴻章之主和,是基于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對北洋水師的戰(zhàn)爭能力的評估,以及多年戰(zhàn)場歷練得到的對戰(zhàn)爭規(guī)律的把握。而翁同龢則純粹是基于東林黨一貫的行事邏輯,即主戰(zhàn)有道德高度,可以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對他個人日后的聲望有好處。主和是漢奸,會被人罵做賣國賊。

因此,他才不管你北洋水師有沒有充足的彈藥,平時訓練如何,真打起來可以調動多少人馬。他之主戰(zhàn),一是說起來很過癮,后世不能以此指責他為漢奸。二是給李鴻章找麻煩,只要是李鴻章主張的事,他一定要站在對立面。

翁同龢為了報私仇,在他當戶部尚書期間,一兩銀子也不給北洋,甚至正式上書皇帝,從光緒十年起,就正式停撥了北洋水師的經費,明確告訴北洋一顆炮彈也不能買,以至于北洋成軍十年,竟一發(fā)炮彈的補充也沒有。

甲午前一年,李鴻章為了備戰(zhàn),緊急上書皇帝請求撥款150萬兩銀子購買兩艘軍艦,那是他參照北洋現有軍艦的優(yōu)缺點,親自參與改進和設計的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晌掏槹侔阕钃,終于被日本搶購,成為甲午海戰(zhàn)中日軍的絕對主力,其中之一就是擊沉中國軍艦最多的吉野號。

甲午海戰(zhàn)一開始,翁同龢就雞蛋里面挑骨頭,糾結他的同黨,彈劾中國海軍最高指揮官丁汝昌,給李鴻章搗亂。翁同龢才不管什么禍亂軍心、臨陣換將的大忌,只要李鴻章難受了,他就高興,哪怕是國難當頭他也不忘與李鴻章斗氣。丁汝昌在翁同龢無端指責和攻擊中咬牙指揮戰(zhàn)斗,自知戰(zhàn)后翁同龢他們饒不過他,最后自殺,壯烈殉國,死了還被翁同龢潑了一身臟水。

甲午戰(zhàn)敗,翁同龢一點檢討自己的意思也沒有,仍然我行我素,把責任全部推到李鴻章一人的身上,甚至力主殺李鴻章以謝國人。

翁同龢把李鴻章當成仇人,其實全是個人私怨,沒什么道理。

咸豐八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任安徽巡撫,他先是駐泰州,太平軍攻來,他棄城逃到了壽州。

翁同書是個書生,一點江湖經驗也沒有,在壽州他被賊人苗霈霖所騙,殺了守城的功臣,讓陳玉成奪取了壽州,而他力保的苗霈霖像吳棠和袁甲三預言的那樣,毫無懸念地投了太平軍,令皖北的局勢迅速惡化,清軍整個部署全部打亂。

曾國藩坐鎮(zhèn)安慶擔任前敵總指揮的皖北之戰(zhàn)是清軍與太平軍大決戰(zhàn)的前奏。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此消彼長的實力消耗,還關系到曾國藩能否抽出兵力去救援杭州危城里的王有齡,尤其是關系到江寧包圍圈合龍的時間,因此非常關鍵,清軍一定不能失了先手。

但就因為翁同書的弱智和失措,這個先手竟然就丟了。翁同書的過錯直接導致杭州城無人救援,浙江巡撫王有齡自殺,第一次對江寧的戰(zhàn)略大包圍失敗。所以,當時整個前線的統(tǒng)兵將領,包括曾國藩、吳棠、袁甲三、李續(xù)宜等人,強烈要求殺翁同書,以儆效尤。

丟城棄地,自毀長城,翁同書之罪確實該殺,換做當時任何一個督撫都難逃一死。但翁同書特殊,他的父親翁心存是上書房總師傅,也是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兒時的授業(yè)恩師,咸豐皇帝念及老師的情分,下不了手。

但曾國藩卻心有不甘。他是前線總指揮,不殺翁同書,督撫守土有責就難以貫徹,大家都效法他,誰還拼命守城?尤其是前任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城逃跑,正躲在上海的租界里,不殺翁同書,以后就不能法辦何桂清,如果讓何桂清逃出生天,曾國藩死不瞑目。更何況王有齡尸骨未寒,外界都隱隱指責曾國藩見死不救。

就在這時,李鴻章自告奮勇,替老師給皇帝起草了一份奏折。李鴻章奏折中,最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是這幾個字: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這是畫龍點睛之筆,一下子堵死了皇帝放翁同書逃生之后路。翁同龢家里真正是門第鼎盛,一門四進士,后來又是父子兩帝師,叔侄兩狀元,清貴得不得了。有了這句話,皇帝不得不判翁同書斬監(jiān)侯。但翁心存得知消息后大為震驚,竟一命嗚呼了。

其實這事翁家自己有問題,至少是亂了方寸,處理不當。翁同書其罪當誅,毋庸置疑。但皇帝判斬監(jiān)侯,卻是緩兵之計。

清朝的慣例,斬監(jiān)侯的犯人,有一多半會在臨刑前改判,畢竟殺人不是好事,皇帝也不愿意手里沾太多血。清廷的規(guī)矩,刑部判決死刑的犯人,最后在押赴刑場執(zhí)行前都要經皇帝批準。

尤其是斬監(jiān)侯,往往是把一年內積攢的死刑案在入冬時報皇帝一并批準,而皇帝往往比各省的臬司和巡撫寬泛,只要有一星半點的理由,皇帝都會活他一命。事后也證明,皇帝并沒有要了翁同書的命,而是發(fā)配新疆,幾年后又重新起復了他。

但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是個沒有經過風浪的書生,心理素質太差,斬監(jiān)侯在他那里都受不了,急火攻心,竟然一命嗚呼了。

翁同龢就此把他父親的死歸咎于李鴻章,與李鴻章結下血海深仇。李鴻章后來雖表面上與翁同龢針鋒相對,但私下里囑咐自己的子侄要與翁家多多來往,還借年節(jié)之際給翁同龢送過禮,但都無濟于事。

其實真正想讓翁同書死的是曾國藩,李鴻章不過是替老師代筆?晌掏樉褪沁@樣,缺乏理性,為了給自己的悲壯情緒找個出口,就一股腦把仇恨記在李鴻章身上。

翁同龢一輩子只干過一件拿的出手的事,就是在他刑部侍郎任上,平反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這也符合他一貫的行事邏輯,因為這件事有道德高度,干了這件事可以獲得好名聲。

放在李鴻章身上,楊乃武一案估計不會翻案,當時的恭親王奕訢和整個軍機處就一直拖著,明知是冤案,但就是不想給楊乃武翻案。這不是說李鴻章和奕訢他們是一伙壞人,有意要將強權凌駕于司法之上,而是因為楊乃武案關系到西北平回亂的大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當時左宗棠正在西征的關鍵時期,麾下的幾萬大軍每天的消耗就指望著浙江和廣東。而時任浙江巡撫的楊昌浚、廣東巡撫蔣益灃兩人是左宗棠的心腹愛將,左宗棠把楊昌浚和蔣益灃放在浙江和廣東,就是讓他們?yōu)槲髡骰I餉征糧。而當時楊昌浚的全副精力都放在西征的后勤保障上,哪有心思管楊乃武案那么小的一件事,下面的臬司怎么說,他就照轉上去,所以才出了亂子。

試想,一邊是一件普通的冤案,另一邊是朝廷收復新疆的千年大計,孰重孰輕?

楊乃武案發(fā)以后,浙江官場,楊昌浚以下,布政使、按察使、道臺、知府、知州、知縣,一百多個官員被撤職充軍,其中光是正省級的二品以上的大員就有二十多個。

浙江官場完全癱瘓了,很長時間恢復不過來。新任浙江巡撫梅啟照雖然與湘軍有些淵源,但他從未當過左宗棠的部下,與左宗棠配合上很不得力。有一段時間,西征大軍甚至完全斷了糧草。

公平地說,也不能全怪梅啟照,他剛到任,兩眼一抹黑,一邊要設法物色人,填補被撤換的官員,一邊還要照管西征糧草,真正是顧此失彼。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平反倒是很轟動,但確確實實耽誤了西北的軍情,左宗棠那時正在和田追擊阿古柏的兒子胡里,幾萬將士餓肚子,他得到消息后暴跳如雷,朝廷卻只能裝聾作啞。

其實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索綽羅寶鋆等人非常焦灼,他們很了解左宗棠的性格,生怕他像以往那樣犯了倔驢脾氣,就此鬧意氣摔耙子。他們表面上不動聲色,私底下卻手忙腳亂,除了讓軍機章京給左宗棠寫信,好言安撫外,還讓兩宮太后出面,賞左宗棠“賜同進士出身”,明確表示朝廷要升他為大學士。

好在左宗棠有大局觀,他畢竟是讀書人出身,有古之大臣風范,雖然每天在轅門罵娘,但沒有因此影響新疆的軍務。

翁同龢則根本不會考慮后果,他只在意此事對他個人的名譽是不是有利,至于國家的損失,他不在乎。

與東林黨人一樣,翁同龢最喜歡結黨,搞小團體,用“喪心病狂”形容都不過分。

晚清的清流是清代政治史上的特別景觀。清流是由朝中的低級別的言官和御史組成,他們抨擊朝政,批評時事,使最高決策者無法為所欲為,有一定的積極和進步意義。

早期的清流中,李鴻藻、張佩倫、張之洞、盛煜等人都有很正面的表現。他們那時沒有什么幫派,只是嫉惡如仇,主張透明政治,反對腐敗。張之洞還是一個五品小官司經局冼馬時,曾以一支筆力挽狂瀾,在午門護軍案中勸得慈禧回頭認錯,很為世人稱道。

但到了翁同龢掌朝政時,清流已經變成翁同龢私人的政治力量了。他們就像當初的東林黨,以江蘇人為主,幫親不幫理,一味攪和,只要抓住李鴻章一點什么,群起而攻之。所謂帝黨和后黨之說,就是從這起。與帝黨的聲勢浩大相比,后黨幾乎不存在,就是幾個實權派督撫而已。

翁同龢組織的帝黨人數眾多。核心人物計有汪鳴鑾、志銳、文廷式、張謇等。這些人的組成很有翁同龢特色,主要是兩部分人,一是光緒皇帝這邊的,二是他的老鄉(xiāng)。比如志銳是光緒珍妃的堂兄,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汪鳴鑾和張謇是翁同龢的兩江同鄉(xiāng)。

張謇是狀元,很有名。但他這個狀元其實是翁同龢作弊給他弄的。翁同龢那時已經熬成了文壇大佬,光緒親政后他多次擔任會試和殿試主考官,他就利用這個身份為自己結黨。

張謇此前已有文名,又是翁同龢的同鄉(xiāng),翁同龢就想把他取為狀元,以此向他示好,讓他為己所用。第一次鬧了一個烏龍,本來想把張謇弄成狀元卻弄錯了卷子,取了不相干的人。第二次,翁同龢干脆讓人在張謇身邊守著,一交卷就把卷子送給了翁同龢,翁同龢做好記號再按照規(guī)矩彌封。

等到閱卷時,他拿著張謇的卷子四處游說,給張謇拉票,最后如愿把張謇弄成了狀元。張謇也投桃報李,成為翁同龢手下最得力的干將,甲午海戰(zhàn)時,彈劾丁汝昌,戰(zhàn)敗后主張殺李鴻章等,張謇都是馬前卒,積極而高調。

翁同龢在戊戌中主張變法,為此他向皇帝推薦了康有為。但他不見得是維新派,因為他并沒有特別明確的政治傾向,骨子里他非常傳統(tǒng),對于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搞的洋務運動,他是從根本上反對的。

他之所以支持維新,主要是基于幫助光緒皇帝個人,所謂幫親不幫理。他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從光緒兒時起就負責皇帝的啟蒙教育,因此他更看重維新能夠更大限度地幫助皇帝掌控權力。對于光緒皇帝和他母親慈禧太后關系的惡化,翁同龢要負很大責任。

晚清朝堂上有翁同龢這樣一個人,既是光緒皇帝的不幸,也是他個人的不幸。

其實歷朝歷代都不乏翁同龢這樣的人,關鍵是看當政者怎么用。遇到喜歡權謀的,很可能派他去反腐,給他一把道德尺子,讓他去四處咬人,最后再滅了他平眾怒。遇到開明的,應該讓他去教書,當個社科院院長什么的,翁同龢做學問應該能有大前途?傊荒芟窆饩w皇帝那樣把他放在廟堂中樞,那會誤大事的。

如果硬要正面評價翁同龢,他其實是個文化人。今天我們提起他,免不了提到他的書法,他辦的書院什么的。但也就及此,不要深入下去。深入下去就很不堪了。

因為翁同龢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反面典型,讀書人身上有了一堆壞毛病,讀書人干壞事,就是翁同龢那個樣子。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

李鴻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臺上的一對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經歷過被褫奪職務的遭遇,之所以之后李鴻章可以卷土重來,而翁同龢卻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主要原因在于兩點。

首先是二人被革職的緣由,以及所受的革職處分不同。

李鴻章被革職的事件,發(fā)生于1894年11月,原因是甲午戰(zhàn)局潰敗,作為主管北洋軍務的大臣,李鴻章必須要拉出來打板子。不過因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當時在前敵作戰(zhàn)仍然需要李鴻章統(tǒng)御北洋前敵軍隊拼命,所以當時對李鴻章的處理其實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具體給李鴻章的處分是“革職留任,摘去頂戴”,即官職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負責繼續(xù)去做,其實是“以觀后效”的意思。隨后不久,因為甲午戰(zhàn)局惡化,清王朝中央決定向日本求和,選定李鴻章為講和大臣,旋即把李鴻章之前所受的處分一股腦全部勾銷,李鴻章就此重新翻身。在辦理完馬關議和后,因為講和有功,李鴻章后來又被任命入閣辦事,最后官至督辦政務大臣,署總理外務部。

(李鴻章的特點是務實,勇于任事。喜歡抓實際工作,水平高不高暫且不說,但是敢于擔責任,慈禧太后可不就喜歡這樣的能臣)

而翁同龢被革職的事情則比較嚴重,發(fā)生于1898年6月15日,緣由非常簡單,即不合君心,不對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辯論時,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狀。對翁同龢的處分也比李鴻章嚴厲得多,當初李鴻章的處理是“革職留任”,雖然革職了,但是留了個“留任”作為臺階。而對翁同龢的處理決定,則是“開缺回籍”,即開除回老家,這其實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結,沒有絲毫的余地。

其次,則關系到二人的政治站隊的問題。

中國古諺云,朝中無人莫作官,在封建時代,要當好官員,必須要有堅實的靠山背景。對于李鴻章、翁同龢這類清王朝的高官來說,位置穩(wěn)不穩(wěn),一方面依靠政績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隊和總后臺硬不硬。

(翁同龢最大的悲劇,是被自己忠心跟隨的皇帝一腳踹開。當光緒已有自己的政治主見時,翁同龢還擺出一副帝師的老架子去教導皇帝,皇帝不罵他狂悖才怪)

眾所周知,李鴻章和翁同龢,一屬后黨,一屬帝黨,即分別站隊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邊。帝黨、后黨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爭斗日趨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勢。

作為王朝大政治環(huán)境下的官員,李鴻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腳,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后臺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戰(zhàn)爭中,李鴻章盡管被革職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對其仍極為看重依賴,到了甲午戰(zhàn)后,依然被慈禧太后視作柱國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終。

而翁同龢就不一樣,有自我找死的成份在內,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帝師,早在光緒帝幼年,翁同龢就開始教導這位皇帝學生,據說二人有深厚的師生感情,光緒帝的三觀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響。此后,翁同龢對于光緒帝是力挺的態(tài)度,極力擁戴、維護君權。但要命的是,到了1898年,光緒帝對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漸漸有厭煩的態(tài)度,而光緒對梁啟超等新銳激進的維新變法思想感了興趣。本就有失勢趨勢的翁同龢不自知,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對維新變法思想表示出不贊成,最終把自己的總后臺給惹惱了,被光緒皇帝下令開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隨的光緒帝一腳踹飛,本就是非常凄慘的事情。又加上隨后不久,百日維新失敗,光緒帝被慈禧太后摁倒,帝黨稀里嘩啦大崩塌。此時,就算光緒帝良心發(fā)現,想要重新破格啟用自己的老師,也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

3

1895年3月24日《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不久之后,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1898年7月戊戌變法爆發(fā),又由于翁同龢對變法態(tài)度前后不一,被光緒帝所嫌棄,所以在戊戌變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緒皇帝革職。

李鴻章和翁同龢二人都是朝廷大員,一個是中樞軍機大臣,一個是北洋大臣;一個因為甲午戰(zhàn)爭失敗而革職,一個因為戊戌變法被革職。但是革職之后二人的人生軌跡卻完全不同。

1896年春,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俄國祝賀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而后慈禧又在1898年5月幫李鴻章找了個巡視黃河的差事兒,之后任命其代理兩廣總督,李鴻章完成復出。

而在李鴻章復出的那一年,也就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慈禧發(fā)動政變,重新掌握大權,當年十月就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

同為晚晴重臣的翁同龢與李鴻章,為什么會在革職之后面對不同的境遇呢?很多人會說是因為李鴻章有治世之能,而翁同龢只是一個書生誤國,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看過《走向共和》電視劇的人員,但是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慈禧與光緒的斗爭,李鴻章與翁同龢斗爭不過是帝后斗爭的延續(xù)(翁李之爭我有專門的文章講過,就不寫了),李鴻章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而翁同龢則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所以翁同龢最后不能復出是因為在戊戌政變中光緒皇帝失勢,并且本人還被囚禁,而慈禧重新回到權利中心,打壓了翁同龢。

翁同龢長期擔任戶部尚書,并且是朝廷清流的代表,在處理內政方面還是一把好手,其處理的“楊乃武案”不惜得罪湘淮二系的人員,處理云南貪墨案也是有聲有色,但是其軍事上比較差勁,“不知兵”是其弱點。

相比較而言李鴻章在對外事務的處理上更加游刃有余,眼界相對高一些,但是李鴻章的私心也重一些。翁李之爭中李鴻章對翁同龢的偏見遠遠大于翁同龢對李鴻章的偏見,并且在二人之爭中,翁同龢表現更加像一個君子,而李鴻章每次談到翁同龢就氣不打一處來,更有很多時候所做之事就是為了拆翁同龢的臺。

上面提到過翁李之爭是帝后之爭的延續(xù),而在晚晴朝堂之上發(fā)生了什么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呢?

首先就是光緒的親政之爭,慈禧身居高位,以太后的身份掌控全國,但是隨著光緒帝長大,慈禧必須面臨將政權還給光緒帝的問題,這是慈禧不愿意見到的事情。所以光緒帝成年之后,慈禧也是以各種借口拖延還政的時間,其中就包括要求修頤和園等等。

面對慈禧不歸還政權,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人員,就會群起而攻之,雖然沒有到逼宮的地步,但是形成的一個逼迫壓力還是存在,也正是在這種壓迫之下,慈禧逐步放權讓光緒親政。這是帝后競爭的第一個較量,光緒在翁同龢等人的幫助下,取的一點小勝。

此時的光緒并沒有完全掌握大權,慈禧也沒有失去對朝政的掌握,“戊戌變法”爆發(fā),由于戊戌變法中康有為等人年輕氣盛與一些朝中大臣矛盾加深,再加上戊戌變法沖擊了一部分的利益,所以朝中一些老臣進行阻止變法的推行。這種情況下也加深了帝后之間的矛盾,如是光緒想完全執(zhí)掌大權,結果被慈禧聯合榮祿發(fā)動政變,從此光緒被囚禁到死。這次斗爭中慈禧完勝,而光緒帝則是輸的徹徹底底。

戊戌政變發(fā)生時,一個重要的人物消失不見,這就是翁同龢,原因是在當年6月份的時候,翁同龢因為反對戊戌變法被光緒皇帝革職。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翁同龢不是支持變法的嗎?最后怎么又變了呢?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1898年5月26日,光緒曾讓翁向康有為索要上書,翁卻回答:“臣與康不往來”,光緒問:“何也?”翁回答:“此人居心叵測”,光緒盛怒質問:“此前何以不說?”翁回答:“臣近見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翁同龢反對康有為其實比較好理解,翁同龢是狀元出生,屬于八股考試的得益者,而康有為等人廢除八股考試的策略自然是與翁同龢相沖突,所以翁同龢會反對變法。當然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以前光緒帝獨寵翁同龢,大小事都要向翁同龢請教,現在不需要翁同龢,而直接請教康有為,這讓翁同龢被冷落,翁同龢內心不爽快。

翁同龢期初推舉康有為得罪了后黨,而現在又得罪了康黨,為朝局所不容。又由于翁同龢對變法態(tài)度前后不一,被光緒帝所嫌棄,所以在戊戌變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緒皇帝革職。

這樣戊戌政變的時候,翁同龢已經不在光緒皇帝身邊。而這也是慈禧已經算計好的事情,可惜光緒皇帝的權謀之術相對慈禧差距太大,所以自己斬斷了左膀右臂,給了慈禧政變的大好機會。若是翁同龢在朝廷,即使是慈禧想發(fā)動政變,也必須考慮這位軍機大臣、清流領袖的影響,他和榮祿密謀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

慈禧得勢之后依舊忌憚翁同龢,所以在發(fā)動“戊戌政變”后,后黨重新掌權,但是慈禧并沒有放棄對翁同龢的打壓,在當年十月又下詔書,將翁同龢革職并且永不錄用,可見慈禧對翁同龢的忌憚和怨恨。

李鴻章與翁同龢一個能復出,一個被打壓,固然有二者在治國才能上外交與內政從差別,但是帝后之爭才是關鍵,而慈禧掌權也就意味著翁同龢從此不會在被任用。

4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屈指可數的洋務人才,罷了他的官,朝廷無人可代替。慈禧發(fā)了昏的招惹八國聯軍,最后滿朝上下也只有李鴻章能給她背鍋了。

翁同龢生錯了年代,他若是早生幾百年,估計也是個名聲極好的宰輔。只是可惜晚清那個巨變時代,他這種思想老舊的清流派毫無用武之地。并且他還是帝黨,當光緒被軟禁后,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朝廷自然是不會再啟用他了。

翁同龢這個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是咸豐六年殿試一甲一名,中狀元時僅26歲,是清朝最年輕的狀元之一,文章、書法造詣都很好,堪稱是年輕有為。

光緒八年時,慈禧讓他進軍機處,他那時候還裝叉,不想進。是慈禧苦口婆心的說: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別給我為難!他這才勉強答應進了軍機處。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慈禧對他的才華是肯定的。

所以說,像翁同龢這樣的人若是生活在明朝或清朝中前期,那絕對是一號人物。

只是可惜,他出生在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唯不世出之奇人方能挽救大局,不致亡天下”的清末。他所擅長的經世治學,在清末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混了幾十年,都只是個協辦大學士。

不過,他很擅長整人之道,慈禧和光緒讓他制約李鴻章,這個任務他干的不錯。所以從左宗棠病死,無人制約李鴻章后,他實際上朝廷當中反對李鴻章勢力的扛把子。

但還是那個老問題,他的才華在清末沒有用武之地,當李鴻章因為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而被朝廷罷官后,他也是狡兔死,走狗烹,失去了利用價值。

戊戌變法期間,他還想再搏一把,把政治前途全部壓在了光緒身上。但是變法失敗,光緒被軟禁,他也就被慈禧趕出了朝廷,晚年頗為凄涼。



李鴻章不用多說,晚清洋務派二號人物,地位僅次于曾國藩。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統(tǒng)治。所以,慈禧和光緒既要拉攏他,還要找機會整垮他。

甲午慘敗后,淮系精銳盡喪,李鴻章失去了利用價值,被慈禧一腳踢開。不過,李鴻章卻也因禍得福,躲過了戊戌變法這個慈禧和光緒的政治內斗。

當光緒被軟禁后,慈禧手上無人可用,便再次想到了李鴻章,讓他出任兩廣總督。不過這只是常規(guī)操作,做做樣子,并不表明慈禧會重用李鴻章。

然而,就在李鴻章離開京城,去到廣州赴任才半年,慈禧就作了史詩級的妖。她先是要廢掉光緒,接著又縱容義和團,搞得滿朝上下烏煙瘴氣。最后,直接引發(fā)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八國聯軍發(fā)動侵華,李鴻章就有價值了。畢竟當時滿朝文武都是徐桐、剛毅那類(跟翁同龢很像)頑固派,一個能玩轉近代政治的人都沒有。

于是,就在八國聯軍進攻大沽口前一天,感受到巨大壓力的慈禧就給李鴻章發(fā)了一封盡快北上的電報。

不過李鴻章也不傻,這個時候讓他北上,他就是去背鍋的。所以他回電表示:現在從廣州到北京沿途都是土匪,我沒辦法北上。

沽口禁商船,沿途拳匪布滿。兄奉召,竟無路可達。——(李鴻章推脫之辭)

這表明,李鴻章的心態(tài)已經變了。他不想再給慈禧背鍋。

但是,慈禧鐵了心的要作死,居然下達了一封向全世界宣戰(zhàn)的通告。

幾天后,李鴻章收到朝廷的開戰(zhàn)命令。但李鴻章表示: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又過了幾天,李鴻章干脆加入劉坤一、張之洞組織的東南互;顒印<袞|南九省督撫的力量公然對抗朝廷。

慈禧見東南九省全部不奉詔,就一連給李鴻章拍了三份電報,催他盡快進京。并且,慈禧還在電報里面給李鴻章官復原職,恢復了他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

接到任命后,李鴻章還不是不動身。當時慈禧急眼了,又給李鴻章連拍四份電報,讓他馬上北上。

該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于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后,無論水陸,即刻起程。——(慈禧催促李鴻章進京之辭)

不過,李鴻章依然沒有前往北京的興趣。他回電給慈禧,說自己上了年紀,感冒加腹瀉,走不了,要請假20天。

連日盛署馳驅,感冒腹瀉,衰年孱軀,眠食俱廢,奮飛不能,徒增惶急。容俟調養(yǎng)稍愈,即由陸路前進!瓟M懇圣慈賞假二十日,俾息殘喘。倘假內見愈,仍力疾趲程北上!ɡ铠櫿露瓮泼撝o)

收到李鴻章這封密電后,慈禧憤怒了。不再催促李鴻章北上。愛干什么干什么吧,老娘離了你李鴻章,還不能掌控時局了?

然而事實證明,慈禧沒有李鴻章輔佐,她就是玩不轉。

庚子年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帶著光緒逃往西安。老婆子的臉丟光了。為了挽回局勢,慈禧再詔李鴻章進京。這一次李鴻章沒有再推脫。而是硬著頭皮進京,背負罵名,簽署了《辛丑條約》。

李鴻章進京的時候,旗人對他的評價非常有意思:罵他是漢奸,可沒他又不成。

所以說,人才在哪都是人才。像李鴻章這種能讓統(tǒng)治者離了他就玩不轉的人才,他被重新啟用是很正常的;而像翁同龢這種已經跟不上時代的人,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朝廷離了他,照樣玩的轉。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再被啟用了。

5

同樣是罷官,為什么李鴻章能咸魚翻身,而翁同龢卻被連根拔起,永不敘用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個是為國為民的忠臣,一個是誤國誤民的弄臣。如果你是朝廷的當權者,對于那些始終懷抱忠貞愛國之心,踏踏實實干實事,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忠臣,即使犯了錯誤,國家依然會給你機會!對于那些抱有投機的心態(tài),甚至夾帶私人恩怨以公報私的弄臣,一經發(fā)現自然永無翻身之日!

一、李鴻章“憂國憂民”的忠臣

甲午海戰(zhàn)后,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舉國震驚,李鴻章作為清朝全權代表,赴日本代表清朝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事后,李鴻章被全國人民罵成“賣國賊”,此時李鴻章已經70多歲,作為一名為國盡忠的老人,可謂鞠躬盡瘁!在日本期間,更是險些被刺殺身亡,此時的李鴻章想的最多的是,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家減少一些賠款。回國后,被罵成“賣國賊”也沒有怨言。李鴻章只是替朝廷的當權派背鍋而已。

這么大的一個歷史事件,國家和人民需要一個交代!北洋水師是由李鴻章一手創(chuàng)建的,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甲午海戰(zhàn),中國為什么會失敗,其實朝廷當權派心里是有數的,李鴻章只不過是替朝廷背了鍋。李鴻章自己也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朝廷當權派自然明白其中原委,只能委屈他讓他來當這個替罪羊。所以朝廷在處理李鴻章時,表面上免去了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并拔去三眼花翎及黃馬褂,只留下大學士虛銜。表面上看似只保留了一個虛銜,其實朝廷對他是留有相當大的余地,為今后繼續(xù)啟用他埋下了伏筆。

二、翁同龢 “誤國誤民”的弄臣

對于翁同龢的處理,朝廷當權派是絲毫沒有留下余地,一擼到底,因為他只考慮自身利益,根本無視國家利益,在重大問題上,居然因為一己私利誤國誤民。

甲午中日海戰(zhàn),中國之所以戰(zhàn)敗,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

北洋海軍自組建之日起十年內,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因為私人恩怨(翁同龢的父親因為李鴻章的一份奏章導致氣絕身亡,對于此事翁同龢一直記恨在心),以各種理由搪塞,竟然沒有撥付一兩銀子。

在甲午海戰(zhàn)爆發(fā)前的一年,李鴻章再次上書要求戶部撥款150萬兩白銀,用于購買兩艘新式軍艦和日常戰(zhàn)艦訓練和實戰(zhàn)所用彈藥。作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依然以各種理由搪塞,拒絕撥付,導致北洋海軍無法正常添置新式軍艦,也無錢購買用于訓練和實戰(zhàn)所用的彈藥。最終這兩艘軍艦卻被日軍購買,其中一艘就是在甲午海戰(zhàn)中,日軍殺傷力巨大,擊傷我多艘軍艦的“吉野號”。翁同龢在處理國家重大政務上,竟然以公報私,簡直誤國誤民!

所以,將這兩個人的表現放在一起對比,就不難發(fā)現,朝廷為什么在處理兩個人的方式上,差距那么大!同樣是罷官,對于李鴻章這樣國家有功之臣,當然能咸魚翻身!而翁同龢這類人,朝廷定然是連根拔起,永不敘用!

6

翁同龢就咸豐六年的狀元,在咸、同、光三朝累任高官。

他與他父親翁心存是兩朝帝師,翁家乃是詩書簪纓之家,時稱“一門四進士、父子大學士”。

翁同龢和李鴻章有很深的過節(jié)。咸豐九年,翁的哥哥翁同書為安徽巡撫,中了捻軍之計,導致數座城池失守。

李鴻章具折彈劾翁同書,導至翁同書流放,病死西北。翁同龢從此對李鴻章 “徇私報復,傾陷排擠,無所不用其極”。

翁同龢和李鴻章政見更是大大不同,翁為清流派領袖,支持光緒革新;李鴻章則是后黨重臣,他們之間的分歧,實質上是帝、后兩黨之爭。

翁同龢為官多年,政績斐然,最著名的是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支持盛宣懷創(chuàng)辦中國通商銀行,向光緒推薦康梁等維新派人士,是戊戌變法的推手之一。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病重,光緒探視時,恭親王推薦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幾人可以重用,但提出翁同龢 “居心叵測,并及怙權”。

并對光緒留下遺言:

“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

為什么以會識人著稱的恭親王奕訢對翁同龢如此反感?

甲午海戰(zhàn)前,翁同龢出自對清朝海軍力量的自信,極力主戰(zhàn)。

翁同龢雖然屬于帝黨,但城府頗深,極擅權謀,因與李鴻章不和,身為大清戶部尚書,居然六年不給北洋水師撥款更新裝備,致使甲午一戰(zhàn),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同龢掐著李鴻章的脖子,至少是導致北洋水師戰(zhàn)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午敗后,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zhàn)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

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他竟然敢把污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可真是老糊涂了。

另外,此時的光緒,正是寵信康有為等維新黨的時候,翁同龢為了爭寵,向光緒進康梁等人的讒言,而之前康梁又是他推薦給光緒的,光緒對翁的這種做法非常反感。

看到光緒不聽自己的話,這個以帝師自居的老頭,對光緒出言不遜,居然敢當面頂撞光緒,還拿著硯臺砸光緒,可謂狂妄之極。


光緒忍無可忍,將他一擼到底,永不敘用

而李鴻章不一樣。李鴻章雖然要對甲午戰(zhàn)敗負責,要對簽訂《馬關條約》負責,但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錯,慈禧也明白這一點,罷免他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只是迫于輿論壓力,還給李鴻章留下大學士的頭銜。

李鴻章在當時數于“一專多能”型選手。他不但指揮北洋水師,還是北洋大臣,另外總管大清的外交。

大清的洋務運動和外交真的離不開他,洋人也只認他。堂堂大清,少了李鴻章還真的在外國人面前玩不轉。

所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李鴻章再次被委以“全權大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也有人說,翁同龢滾蛋,是慈禧和光緒達成的協議,只要光緒罷免翁同龢,慈禧便同意光緒變法。

因為翁同龢是帝黨領袖,他走了,光緒便再怎么弄也飛不出慈禧的手心。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具體是不是真實的,還要考證才知道。

參考資料:《中國海軍大事記》、《清史稿》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馮生

7

說實話,我對翁同龢并不喜歡,乃至于可以說十分反感。晚清翁氏一門四進士,父子兩帝師,叔侄兩狀元,卻都是無骨、無膽、無量、無節(jié)的酸臭腐儒。

我們先說翁同龢。說實話,除卻其作為光緒帝師陪伴了其成長外,其他堪稱一無是處乃至是令光緒帝軟弱無能的罪魁禍首。找一個老媽子陪伴光緒帝成長或比翁同龢每日荼毒帝師心靈與思想來的強。

(翁同龢)

恰巧我們今天要說的李鴻章與翁同龢兩人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早在咸豐八年時,太平軍作亂長江南。翁同龢哥哥翁同書就堪稱豬隊友把在前線準備與太平軍在皖北大決戰(zhàn)的曾國藩、李鴻章、王有齡等一干湘軍重將能臣坑了個人仰馬翻,外焦里嫩。王有年齡更是直接被其坑死。

時翁同書作為安徽巡撫坐守泰州,一聽太平軍要來便丟盔棄甲棄城而逃到了壽州。到了壽州又聽賊人妖言把守城干將殺了,任用一幫賊人。結果不久太平軍一來,這幫賊人帶著兵甲一股腦去裝備了太平軍。這直接讓整個皖北淪陷,曾國藩原本提上日程的迂回包抄的大戰(zhàn)略宣布夭折。間接導致了曾國藩分身乏術,無法支援杭州王有齡。

時曾國藩、吳棠、袁甲三、李續(xù)宜等直恨得牙癢癢,上書咸豐帝不殺翁同書無以平兵憤。

(曾國藩湘軍黨)

但是,顯然咸豐下不去手,因為他老子翁心存可是自己的老師,若殺翁同書有忤師恩。但是,曾國藩等認為,翁同書這樣坑死人不償命的豬隊友非殺不可。這時候作為曾國藩學生的李鴻章跳出來上書咸豐說“臣職責所在,例行糾紛,不敢因翁同書家門鼎盛而瞻前顧后,不殺之則兵憤難平,此誠危及社稷江山之事也!

這事,顯然被翁同龢知道了,從此便對李鴻章懷恨在心。后來,咸豐只能將翁同書斬監(jiān)侯,算是各退一步。豈料區(qū)區(qū)一個尚有余地的斬監(jiān)侯居然活生生把翁同龢老爹翁心存給嚇死了。

(翁心存)

從此翁同同龢便更視李鴻章眼中釘肉中刺。

光緒年,翁同龢開始任戶部尚書,李鴻章時任北洋水師大臣卻從未得到一兩戶部應撥之軍餉以壯大水師。

時日本多方挑釁,光緒帝朝議是否該戰(zhàn),李鴻章以水師多年未濟且敵我懸殊提議議和,翁同龢一聽趕緊站在了道德制高點提議主戰(zhàn)。他才不管別人死活與江山社稷,只要自己順心如意地和李鴻章對著干就好了。甲午戰(zhàn)爭前一年,李鴻章上書光緒求購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價格合同都碼好了,就差銀子到位交貨。結果翁同龢橫插一腳,軍艦被日本人捷足先登買了去,壯大水師的計劃告吹。甲午海戰(zhàn),日本人開著這兩輛軍艦,擊沉了清軍八成軍艦。

(中日甲午海戰(zhàn))

海戰(zhàn)時,李鴻章與丁汝昌等前方戰(zhàn)士吃緊,翁同龢等人拉幫結派在后方緊吃,不停在光緒帝面前彈劾李、丁二人,只弄得光緒恨不得臨陣換將。戰(zhàn)后,丁汝昌有感于朝政被奸小玩弄,萬念俱灰,飲恨自殺。丁汝昌自殺后,翁同龢仍像餓狼一樣站在道德制高點逮住李、丁不放,要求光緒治他們的罪。

結果,李鴻章革職留任。

后來,連光緒自己也察覺過來翁同龢其心不純,在恭親王奕訢死前問何人可輔帝業(yè)。鬼子六咬牙切齒地說“不管你用誰,反正不能用翁同龢,就是把九州之鐵齊聚,也不能鑄此大錯。翁同龢誠為本朝之第一禍患也!諫議任用李鴻章!”

(恭親王奕訢)

后來,1898年,光緒帶頭搞變法,翁同龢處處反對,本就忍了他很久的光緒直接將其革職出籍,永不任用。而另一面,李鴻章因為深得慈禧信任且有真材實料的關系,甲午戰(zhàn)爭后馬上令其官復原職與日本人和談簽訂《馬關條約》,此后慈禧更直接把他送到了光緒面前內閣辦事,兼大清直隸總督與北洋大臣。

(李鴻章)

其后,光緒變法失敗,慈禧打壓帝黨,翁同龢便更被壓的死死的再無出頭之日老死鄉(xiāng)間。其實我認為,翁同龢誠為晚清天下第一偽君子,沒殺之以平憤實在可惜。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8

咱們先說說李鴻章和翁同龢被免官這兩件事。

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此事在國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李鴻章也因為此事被罷官免職。

但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李鴻章再次被委以“全權大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已經是當時中國最位高權重之人。

再看翁同龢的宦海沉浮。

翁同龢作為同治河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也曾在朝中擔任重臣,尤其是光緒年間曾升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等職。

在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之后,翁同龢被革職,永不敘用,直到1904年病逝,再未獲得任用。

李鴻章與翁同龢關系不好已經不是秘密,因為翁同龢在擔任戶部尚書時期長期拖欠北洋水師經費,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同龢也有逃不開的責任,但是最終的鍋全讓李鴻章來背。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和翁同龢雖然都是當朝重臣,但是若論實力,翁同龢與李鴻章差的太遠。

李鴻章能在朝中立足,除了擁有北洋水師軍權之外,還有多年洋務運動積累的資本,以及周旋于洋人之間的本事。

甲午一戰(zhàn),李鴻章親手組建的北洋水師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他苦心經營的洋務工業(yè)還是大清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洋人看中他。

李鴻章當年之所以被革職,主要是清政府為了轉移注意力,找了替罪羊,李鴻章赴日談判之前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授權,對于割地賠款全權處理。而且當年除了李鴻章,其他人未必能做的更好。這些在老佛爺心里都很明白。

和李鴻章相比,憑借帝師而獲得重用的翁同龢除了會玩弄權術,書法不錯以外,別無他長,而光緒皇帝倒臺后,翁同龢也就失去了自足的資本。

9

另類君解題^_^

李鴻章和翁同龢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李鴻章是辦事兒人,翁同龢是小人。

李鴻章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之人,可以用“治世之能臣”來形容,他興辦心血,搞洋務,開發(fā)礦藏,制造船舶、軍械,為中國近代礦業(yè)、工業(yè)、兵器以及船舶制造都立下汗馬功勞,居功至偉,李本人雖然貪墨,但他是個能做實事的人,這一點即使是他的政敵也大都認同;

反觀翁同龢,是個純粹的道學先生,寫字做學問還成,一遇到具體事務,那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新型冠狀官員!

這來人為人處世各方面都迥然不同。翁同龢總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懟人,一言不合就開懟,甚至有時候連光緒皇帝都被他吐槽,更遑論朝中官員,所以翁同龢在朝中人際關系很差,而且他偏偏以自己“帝師”的身份自居,動輒說別人“等同白丁”,這就犯了官場大忌。

你學問好就是學問好,但并不能代表你是多功能全面手,見誰都想當人家面擼一發(fā),這算什么操行!

所以說翁同龢本人身處職場,卻不懂得和光同塵,不只是讓貪腐的官員們厭惡,甚至同樣身為清流的張之洞、劉坤一等人也對他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由此,他犯事兒后被一鍋端就不足為怪了。

反觀李鴻章,那可真的是個人精。他和曾國藩鬧矛盾,被曾寫信痛責一番,剛把信看完,就馬不停蹄的給曾國藩準備壽禮,還花重金裱了一幅字敬獻給后者:敬天法地之完人,治國安邦之忠臣

他和左宗棠不對付,左宗棠被太監(jiān)刁難無法入宮,他自掏腰包兩千兩銀子打點,幫左宗棠解決難題,事后提也不提;

他被許多清流當眾奚落吐槽,根本就不生氣,見到人家總是笑容可掬的問好,管你再多鄙視不搭理,依然講文明懂禮貌;

兩相比較,就以甲午海戰(zhàn)為例,戰(zhàn)前李鴻章明了局勢和雙方戰(zhàn)斗力,主張“避戰(zhàn)”“不可釁自我開”,但翁同龢卻打著“愛國”的旗號極力主張開打,然而在開戰(zhàn)后,他又使出渾身解數阻撓北洋購買武器輜重和軍艦等備戰(zhàn)資源。

當北洋水師覆沒后,翁同龢更是落井下石,在朝堂上公然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國人”……

一言蔽之,李鴻章是辦事兒人,翁同龢是小人。

如翁同龢這樣的敗類,即使是同黨也對他心有不屑,更何況是政敵,自然墻倒眾人推了,倒是李鴻章,雖然一直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但因為會做人,所以咸魚翻身就是常態(tài)化操作,根本不是難事了。

言盡于此,告辭!

10


李鴻章能翻身是因為李鴻章的老板慈禧太后贏了,而翁同龢被連根拔起,只是因為他的學生輸了。


成王敗寇,就是這么簡單。


我們對李鴻章的認識不能機械,李鴻章在中國歷史舞臺幾十年,不可能,也不是“始終如一”的,李鴻章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李鴻章的職業(yè)生涯分為兩段,以“甲申易樞”為分界線。


“甲申易樞”以前,李鴻章和他老師曾國藩一樣,恪守漢臣本分,絕不參與清廷中央滿人權貴之間的斗爭;要知道他老師曾國藩當年可是受肅順百般優(yōu)待,但是就是一封私人感謝的信件都沒給肅順寫過,結果辛酉政變后抄肅順的家,絕大多數疆臣都和肅順有私下親密通信,唯獨曾國藩沒有。


李鴻章早期在這一點上學他老師學的很好,反正他效忠中央,恭親王也好,兩宮太后也好,他都聽命而行。


“甲申易樞”成了李鴻章職業(yè)生涯轉折點。


從“甲申易樞”之后,他逐漸從一個“社稷臣”變成了“后黨”。


當然客觀原因是慈禧通過“甲申易樞”把恭親王勢力一掃而空,加之慈安去世,禮親王和醇親王不過是慈禧傀儡,從此清朝朝堂上慈禧大權獨攬,李鴻章既然“拼命做官”,那也就只能聽慈禧的。


還有一點就是皇帝年幼,還沒有親政,李鴻章就算想做“帝黨”也做不了。更何況李鴻章和翁同龢還有私人恩怨。


“甲申易樞”后的李鴻章,用他女婿張佩綸的說法徹底變成了以保自己功名利祿為先的昏聵官僚,“合肥(李鴻章綽號)素仁厚,止以喜用小人之有才者,晚年為貪詐所使,七顛八倒,一誤再誤。”


尤其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李鴻章所創(chuàng)辦的北洋海軍以及淮軍幾乎被一掃而空,李鴻章更要依靠慈禧太后以自保了。所以我們看到甲午戰(zhàn)爭后被革除一切職務,僅有“總理衙門行走”差使的李鴻章悍然插手中德膠州灣事件,不惜越俎代庖(光緒帝派自己老師翁同龢與自己寵臣張蔭桓處理,張蔭桓擔任過駐美公使,通曉英文)擅自聯系俄國,表面上看是“聯俄制德”,實際上是企圖達成中俄聯盟,李鴻章自己順便也借中俄聯盟以固寵。



為此李鴻章不惜嚴重損害中國利益,被沙俄玩弄于鼓掌之間。


當然,李鴻章所作所為也引起了光緒帝以及翁同龢、張蔭桓等帝黨的切齒痛恨。所以在“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曾下旨罷免李鴻章“總理衙門行走”差使,準備把李鴻章徹底趕出朝堂,而李鴻章也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大肆宣揚光緒帝寵臣,戊戌變法幕后操盤手張蔭桓“想殺他”(日本公使回憶)


假設戊戌變法光緒帝和帝黨,包括康有為的謀劃成功了,那么李鴻章最好的結局可能也就是革職為民,永不敘用,稍微糟糕點,發(fā)配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李鴻章的后臺老板慈禧贏了,自然李鴻章能“咸魚翻身”。


至于翁同龢,雖然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就覺得局勢太詭異,利用自己學生的性格弱點,故意激怒光緒帝把自己“免職回鄉(xiāng)”,但是大家請注意,清朝官場規(guī)矩,凡是革職、免職官員,只要有人保舉通過,就可以立刻官復原職,所以翁同龢雖然被免職,但是他可沒回鄉(xiāng),而是到他擔任江西布政使侄子家居住。



為什么翁同龢要住他侄子家?是因為他侄子是江西布政使,可以最快速度收到朝廷消息,他還做著“變法成功摘桃子”的美夢。


如果戊戌變法光緒帝贏了,張蔭桓是捐班,康有為官太小,光緒帝還真只能重新啟用翁同龢。


不過很可惜,光緒帝輸了,那翁同龢作為帝師,作為NO.1的帝黨,自然是被連根拔起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