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語: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了吳國,在吳國成為了吳王闔閭的重要幫手。此外孫武也加入到了吳王闔閭的陣營當中。這對闔閭來說,簡直如虎添翼。

伍子胥負責整體戰(zhàn)略的謀劃,而孫武則負責具體的戰(zhàn)術(shù)布局。這兩個人幫助吳王闔閭擊敗楚國,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國幾乎滅國。

在這個檔口上,秦國出手相助。擁有伍子胥加孫武的黃金配置的吳國,依舊還是退了回去,使得楚國得以復國。那么是什么阻擋了吳國滅亡楚國之路呢?

01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出兵救楚。

楚昭王簡直哭瞎了,伍子胥和孫武實在是太強大了,眨眼之間楚國大軍潰敗而逃,吳國軍隊長驅(qū)直入進入楚國國都郢都。

楚昭王立刻帶著妻兒老小逃了出去,這個時候能夠搭救楚國的,可能只有秦國了。因為當時的秦哀公是現(xiàn)在楚昭王的外公,有這么一層親戚關(guān)系,秦國應該不會袖手旁觀。

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标H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fā)兵拒吳,夾水陳。吳王闔廬弟夫概欲戰(zhàn),闔廬弗許。夫概曰:“王已屬臣兵,兵以利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zhàn),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史記》

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結(jié)果秦哀公卻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因為秦國并不希望得罪強大的吳國。

這個時候申包胥展現(xiàn)出了他的忠義,他在宮殿大門口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打動了秦哀公。于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領(lǐng)500輛戰(zhàn)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1. 但是秦軍從來沒有跟吳國打過仗,所以這兩位將領(lǐng)也不知道吳國的戰(zhàn)術(shù)。于是他們打算先讓楚軍和吳軍交戰(zhàn),他們在旁邊觀戰(zhàn)。
  2. 當時吳王闔閭派遣他的弟弟夫概追擊楚軍,本是必勝的戰(zhàn)役,結(jié)果半路殺出了一支秦軍。秦軍和楚軍合作,將夫概徹底擊敗。
  3. 此后吳國的軍隊雖然再次擊敗楚軍,可后發(fā)制人的秦軍又擊敗了吳軍。這場戰(zhàn)爭,孫武和伍子胥都沒有參與其中,所以他們倆的作用并沒有發(fā)揮出來。

當時伍子胥正在楚國國都為他的父兄報仇雪恨,而孫武也沒有趕往前線,這才給了秦國和楚國得以喘息的機會。

當然秦國的出手,不是決定這場戰(zhàn)役最終勝敗的關(guān)鍵所在。真正的關(guān)鍵,其實還在楚國人自己身上,他們自己不努力,誰也救不了他們。

02吳國內(nèi)部叛亂,越國偷襲吳國,闔閭無暇顧及楚國。

秦軍和楚軍聯(lián)合起來,實力的確不小,不過強大吳國并不會感到害怕?蛇@個時候吳國出現(xiàn)了新的情況,迫使闔閭必須要回去解決問題。

  • 當時越國的國王允常覺得闔閭大軍正在楚國,他們國內(nèi)比較空虛,所以允常就吩咐越國的人馬進攻空虛的吳國,希望能夠拿下吳國。
  • 闔閭志得意滿,壓根就瞧不起越國的進攻,索性只派遣了一支人馬去對付越國,自己依舊留在楚國。
  • 可是另外一件事的發(fā)生,使得闔閭不得不動身回去。當時闔閭的弟弟夫概被秦軍擊敗以后,不告而別,帶著自己的人馬提前回到了吳國。

他回去不是為了抵抗越國,而是為了在吳國自立為王。這件事非同小可,畢竟夫概是闔閭的親弟弟,是有繼承權(quán)的。

如果夫概在吳國的地位穩(wěn)固了,那闔閭可就無家可歸了。所以闔閭不得不帶領(lǐng)大軍回到吳國,平定這場內(nèi)亂。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史記》

也就是說吳國的外患其實并不能阻擋闔閭滅亡楚國的決心,但是內(nèi)亂是闔閭最擔心的事情。其實強大的對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跟你不是一條心的隊友。

趁著吳國帶兵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秦國的大軍也長驅(qū)直入,將吳國殘留的人馬全都趕跑了。秦哀公幫助楚昭王重新恢復了自己的國家,楚國這才得以復國。

不過經(jīng)此一役,楚國元氣大傷,國內(nèi)損壞十分嚴重,民不聊生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楚國自此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能力。

03伍子胥太缺德,滅楚之戰(zhàn)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親和兄長的死,的確令人感到比較凄涼,畢竟他們是忠臣孝子,卻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1. 不過伍子胥后來報仇的手段,實在是令人感到膽寒。他帶兵攻入楚國國都以后,將殺害他父親的楚平王給挖了出來鞭尸,這在當時來說,是很令人驚訝的一件事。
  2. 不僅如此,他強烈建議吳王闔閭,必須要徹底消滅楚國,所以一定要將楚國的宗廟給全部搗毀了。所以當時闔閭將楚國祭祀先賢的宗廟盡數(shù)搗毀,楚國失去了相應的根基。
  3. 對死人如此殘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對楚國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進城以后,完全放縱手下的士兵對楚國國都內(nèi)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闔閭本人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將楚國大夫的家人們?nèi)甲チ诉^來,按照男女分成了兩隊。大夫的女眷們,全都被吳國將士們給糟蹋了。

他們對楚國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以至于楚國復國以后,不少女子因為失身自縊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覺得失身于闔閭,對不起楚昭王,所以自盡謝罪。

如此行徑,長達三月有余。闔閭為什么不愿意那么早回到吳國呢?他在楚國的小日子過得實在是太舒服了,他舍不得回去。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吳王聞?wù)淹跬,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欲殺昭王。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眳钦埲胱运髦S不聽,吳亦罷去。---《史記》

因為他們對楚國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所以引起了楚國百姓的群情激奮。幾乎所有楚國百姓,都開始反抗吳國。吳國軍隊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一時之間無法應付楚國百姓們的反抗。所以在這個時候,闔閭選擇回國,這也是一個原因。

總結(jié):孫武看不慣伍子胥和闔閭的所作所為。

整個過程當中,闔閭驕奢淫逸,伍子胥發(fā)泄出氣,所有主人公當中,只有孫武是沉默不語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幫助闔閭戰(zhàn)勝楚國以后,居然會出現(xiàn)如此殘忍的事情。

也是在這里,孫武看清了吳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性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孫武在回到楚國以后,毅然決然選擇辭職。

即使闔閭將滅楚的最大功勞給了孫武,孫武還是表示拒絕。和骯臟的官位比起來,孫武似乎更喜歡歸隱山林的生活。

所以從這兒以后,孫武選擇歸隱山林。也是在他歸隱以后,他寫出了曠世名作《孫子兵法》。

參考資料:《史記》

最佳貢獻者
2

楚國、秦國是傳統(tǒng)大國,底蘊雄厚;吳國是爆發(fā)戶,底子差。吳國以小搏大,且取得勝利,外部原因在于晉國的支持,內(nèi)部原因則在于伍子胥和孫武的加持。吳國能攻破楚都,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要擊敗秦楚聯(lián)軍,吳國自身實力還差得太多,更何況吳國還有內(nèi)亂和天敵!以謀略取勝,也是需要實力的,孫武再厲害,也無法以一敵百;更何況孫武并沒有掌握吳國全部軍隊。

柏舉之戰(zhàn)時,吳國軍隊3萬,楚國軍隊20萬,吳軍以小搏大,擊潰楚軍主力,攻入楚都,楚王逃奔隨國。吳國軍隊在楚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舉激起了楚國世族的反抗。楚國歷來是世族分治,對外作戰(zhàn)或許不齊心,但是反抗外國侵略還是很齊心。楚王雖然逃了,但是楚國世族還存在,他們集結(jié)各地楚軍開始反攻吳軍,且楚軍數(shù)量遠遠超過吳軍。另外楚國還支持越國在背后偷襲吳國,越國跟吳國是世仇,自然十分用心用力。

晉國是中原強國,他南阻楚國,西阻秦國,讓秦、楚兩國進入中原十分困難。秦、楚單獨對抗晉國都力不從心,因此秦楚自然而然聯(lián)合起來對抗晉國。為了減少楚國施加的壓力,晉國扶持姬姓吳國對抗楚國,而楚國則扶持越國對抗吳國。在天下這盤大棋中,吳、越兩國都是棋子。秦楚達成協(xié)議后(秦救楚,而楚割商于郡),秦國派五百乘兵力(約5萬人)入楚伐吳。

秦楚聯(lián)軍在二十萬左右,兵鋒正甚,楚軍更稱得上是哀兵。吳軍只有三萬人且沒有戰(zhàn)心,因為吳軍在楚國劫掠后,都成了有錢人,因此不想把命丟在楚國。秦哀公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zhàn)車聯(lián)同殘余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敗吳軍于沂;楚將子西也率兵于軍祥擊敗吳軍,秦楚聯(lián)軍也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此時,越國乘吳國內(nèi)空虛發(fā)兵進襲吳都,夫概又企圖奪取王位,吳王闔閭被迫于同年九月撤離楚地,引兵東歸。

3

吳國最為強大之時,號稱兩千里之地,其實力足以與東周各大強國相抗衡。但在吳國發(fā)起滅楚之戰(zhàn)前,其實力卻弱于楚國太多。

吳王闔閭時期,吳軍兵力應該是三萬人,約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國內(nèi)留守的兵力,吳國頂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國。

可是,楚國的實力有多么強大?

從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楚國所吞并的諸侯國不下數(shù)十,即便這些被楚人“滅國為縣”的諸侯國實力都不過三百乘,也可輕松地超越吳國了。更何況,這些被吞并的諸侯國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國。楚靈王時期吞并了陳、蔡、東西不羹等等諸國后,楚國極有可能是東周第一個超過萬乘的諸侯國。雖然楚平王推翻楚靈王后履行承諾,將陳、蔡等等復國,但楚國綜合國力依然遠超吳國。

吳國之所以敢于發(fā)起滅楚之戰(zhàn),是看準了三點時機: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內(nèi)部斗爭中失敗后,楚國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諸侯一致反對楚國,這讓楚國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國大權(quán)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貪得無厭、嫉賢妒能之人,殺死了許多賢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國公室;其三,因為囊瓦的貪得無厭,導致盟友蔡、唐二國與楚國反目成仇,加入了吳國陣營,這更進一步削弱了楚國力量。

正是看清了楚國處于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低谷期,熟諳楚國事務(wù)的伍子胥才趁機慫恿吳王闔閭前往伐楚,并在柏舉一戰(zhàn)中僥幸地戰(zhàn)勝了令尹囊瓦率領(lǐng)的楚軍主力,攻入了郢都,差點滅了楚國!

之所以說這是是“僥幸”,就是因為一個重要人物——楚國左司馬沈尹戌。

戰(zhàn)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殲敵計劃:放吳國大軍入南陽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軍據(jù)守漢水西岸與吳軍形成對峙,拖住入侵之敵;沈尹戌則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軍隊殺向蔡國附近,破壞吳國舟船,以切斷吳軍的糧草供給;然后,沈尹戌再通過后世的武勝關(guān)、九里關(guān)、平靖關(guān)殺回南陽盆地,與楚國主力配合,對漢水以東的敵人來個前后夾擊,徹底擊潰吳軍!

如果沈尹戌的作戰(zhàn)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即使吳軍再怎么英勇善戰(zhàn),恐怕都難以善終。恰恰是因為囊瓦嫉賢妒能,中途單方面改變了沈尹戌的作戰(zhàn)計劃,把殲滅戰(zhàn)打成了遭遇戰(zhàn),才造成了郢都的淪陷。

柏舉之敗,并非楚軍實力不如人,而是因為囊瓦的嫉賢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后,楚軍還有大量軍隊退守南陽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國領(lǐng)土遼闊,也有足夠的戰(zhàn)略空間與吳國軍隊進行長期的消耗戰(zhàn)。


可就在攻破郢都后,吳王闔閭出現(xiàn)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誤。

進入郢都后,吳王闔閭下令,從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祿位等級分別住進楚王及各級大臣的宮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吳軍貴族們尚且如此荒淫無度,吳軍底層將士的兵紀如何,可想而知。

吳軍對郢都的肆意劫掠,激發(fā)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們的抵抗更加頑強了。

為了徹底消滅楚國的殘余抵抗力量,吳王闔閭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陽盆地內(nèi)由南向北進攻;親弟弟夫概則東出南陽盆地,從外圍往方城方向攻擊前進,試圖來個前后包抄。

就在此關(guān)鍵時刻,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國救兵,迅速擊潰了夫概的軍隊。然后,他們再迅速返回南陽盆地內(nèi),與吳王闔閭展開了決戰(zhàn)。

這時,楚國另一盟友越國也趁虛對吳國發(fā)起了進攻。為了抵御越人,南陽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軍退回國內(nèi)。可夫概剛一回國,見國內(nèi)無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脹地自行稱王!

留在南陽盆地內(nèi)的吳國疲憊之師根本無法抵擋生猛的秦、楚聯(lián)軍,連敗數(shù)陣。在聽到夫概自行稱王后,多重打擊之下吳王闔閭再也無心戀戰(zhàn),趕緊退兵,回國平叛去了。

至此,吳人滅楚之戰(zhàn)功敗垂成,徹底失敗了。


為什么擁有伍子胥、華登、孫武等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會功敗垂成?

首先,最關(guān)鍵因素在于楚國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殘存兵力在廣闊的楚國大地上也足以與吳人進行長期消耗戰(zhàn)。相反,吳軍卻是勞師遠征,根本承受不起這種長期的消耗戰(zhàn)。

其次,吳王闔閭在攻破郢都后的倒行逆施,激發(fā)了楚人仇恨,讓楚人抵抗得更加強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后,楚國上下可謂是一片散沙:藍尹亹拒載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斗懷曾經(jīng)想殺楚昭王,云夢澤內(nèi)的楚人攻擊楚昭王……。這些事實都說明楚國公室已經(jīng)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吳人的倒行逆施激發(fā)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讓楚人再度團結(jié)在公室之下進行頑強的抵抗,也許楚國真會被吳人滅國。

第三,楚國兩個盟友秦、越在關(guān)鍵時刻鼎力支持,發(fā)揮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同仇敵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第四,闔閭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吳國陷入了內(nèi)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闔閭不得不退軍去平定國內(nèi)之亂。

正因如此,使得吳國伐楚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即使伍子胥、華登、孫武等人再強大,都無法扭轉(zhuǎn)敗局了。時勢可造人,也可毀人。錯過了絕佳時勢,就算是神仙也難以再挽回了。

4

前言:吳國之所以能夠打敗比自己強大的楚國,一是因為有吳王闔閭這樣的雄主,又加伍子胥的主謀,孫武的參贊,吳王弟夫概的神勇;二是因為楚昭王年輕,楚國王族囊瓦擅權(quán),欺詐楚國屬國唐成公,蔡昭侯,致使兩國聯(lián)吳叛楚,共同攻打楚國。此消彼長,經(jīng)過五戰(zhàn),吳、唐、蔡三國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無奈之下,棄城逃亡隨國。

那么兵鋒正盛,又有春秋末期杰出人才伍子胥、孫武統(tǒng)領(lǐng)的吳軍,為何敗于遠道而來的秦軍哪?這還要先從吳國君臣上下無道說起。

01.吳國君臣得意忘形,失道寡助。

吳王闔閭率軍攻入郢都后,并沒有實行針對楚人的安民政策,而是紀律敗壞,縱兵四處擄掠奸淫,無惡不作。從楚王宮中,到王公大臣府上,乃至黎民百姓家中,無不遭受三國聯(lián)軍的擄掠。

??吳王闔閭更是肆無忌憚闖入楚王宮中,任意蹂躪楚王后宮,好似衣冠禽獸一般。

??伍子胥因為復仇心切,建言吳王毀損楚國宗廟,辱沒楚王先祖,掘楚平王墓以泄私憤,闔閭竟不加阻攔,任其恣意妄為。

??夫概、伯嚭、唐成公、蔡昭侯,各個如狼似虎,貪婪不已,紛紛擄掠王公大臣家產(chǎn),侵掠他們的婦女,連一向持重的孫武都見利忘義,言不由衷的加入了進來,一時間郢都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聯(lián)軍的種種暴行,激起了楚國百姓的強烈憤慨,人們紛紛拿起武器拼死抵抗,聯(lián)軍顧此失彼,數(shù)月間平定不了楚人的反抗。

02.申包胥哭秦庭,搬來救兵。

原本躲進山中避禍的申包胥,從好友伍子胥及吳王闔閭君臣的暴行中,得出吳國此次攻入郢都,決不是泄一時仇怨,而是要以滅掉楚國為最終目的。

于是他晝夜不停的馳往秦國,向秦哀公痛陳吳國的種種暴行,乞求秦國發(fā)兵救楚。最初哀公虛與委蛇,不為所動。救國心切的申包胥“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最終感動了秦哀公。

秦哀公發(fā)兵車500輛,步卒3萬多人,命子蒲、子虎率軍援楚。臨行前,因感嘆申包胥忠心救主,并以此激勵援楚的秦軍,哀公高聲朗頌《秦風?無衣》以壯秦軍行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03.吳楚交戰(zhàn),秦軍乘機掩殺。

秦軍援楚主將子蒲,通曉軍事。在半道上他告訴申包胥:秦軍從未和吳軍交過手,不知吳軍的戰(zhàn)法。你先回楚國,召集散落各地的楚軍,先于吳軍交戰(zhàn),我隨后乘其不備,率軍掩殺吳軍。

于是申包胥率先回到楚國,召集散落的楚軍,在與秦軍約定的時間與地方向吳軍發(fā)起了進攻。吳軍主將夫概,不屑前來挑戰(zhàn)的楚軍,率軍在沂地迎戰(zhàn)楚軍。誰知被尾隨楚軍前來的秦軍從兩翼掩殺過來。至此,夫概方知秦軍已援楚而來,但為時已晚,吳軍被打的大敗而逃。

散落各地的楚軍聞知申包胥已搬來救兵,紛紛聚集起來攻打各地的吳軍。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手忙腳亂,四處征討,顧此失彼。

而秦軍主將子蒲審時度勢,決定先拿吳國的盟軍唐國開刀,以此來震攝另一個盟軍蔡國,使其不敢救援吳軍。此招果然見效,唐國被秦軍所敗,唐成公被殺后,蔡國保持中立,不敢援吳,吳軍頓時像折了兩翼。

04.吳國內(nèi)亂,闔閭回援,伍、孫勢孤。

吳王弟夫概在沂被秦軍打敗后,生怕闔閭怪罪,于是反心橫生。他暗地里派人勾結(jié)越國攻吳,自己又帶著部屬悄悄撤回吳國,準備篡權(quán)奪位。

吳王闔閭接到留守吳國的太子急報后,連忙召集伍子胥、孫武商議,遂決定由自己率軍回吳平定夫概叛亂,由伍子胥、孫武、伯嚭率眾駐守郢都,等待自己平叛歸來。

闔閭率軍回吳后,伍子胥、孫武收縮兵力,試圖長期占領(lǐng)郢都,以待吳王回歸?刹畤翰宦犖樽玉、孫武的命令,擅自率領(lǐng)三千吳軍出戰(zhàn),結(jié)果被秦楚聯(lián)軍打的大敗。情急之下,伍子胥、孫武率兵救出伯嚭,可吳軍損失慘重,最后連戰(zhàn)死的尸首都沒來的及收斂,便匆匆而退。

無奈之下,計窮力竭的伍子胥、孫武只好派人急報吳王闔閭,請求罷兵回吳。闔閭雖心有不舍,但礙于留楚吳軍的形勢,也只好同意罷兵回吳。

結(jié)語:

吳王闔閭雖然在國內(nèi)“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不失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雄主,伍子胥、孫武也稱的上當時的賢能之輩,輔國棟梁,但他們在率軍攻入郢都后的所作所為,確實違背春秋時期的基本禮義,為眾諸侯及世人所不恥。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創(chuàng)春秋時期大國都城被攻陷先例。但由于吳王闔閭政治上的短視,又有伍子胥挾私復仇的惡行,再加上孫武過于迷信以武力征服,不施仁政,最終導致吳軍被秦楚聯(lián)軍所敗,損兵折將,不得不撒兵回吳。

由此可見,雖然吳國強兵興國,以弱勝強,攻入楚都,但僅憑武力,不施仁政,是更本無法征服楚國這樣的大國的。縱使僥幸成功,最終還是陡然落得個蛇欲吞象的結(jié)局,損人而又害己。

5

謝邀,我來談?wù)勎业目捶ǎ?/p>

千里躍進大別山

先來說一說吳國的侵略路線,大別山是楚國在東邊的天然屏障。為了能順利翻過大別山,吳軍充分發(fā)揮他水軍的優(yōu)勢,沿著淮河一路向西,并且聯(lián)合楚國北部的蔡、唐二國,對外號稱是解救二國來麻痹楚國。三國合兵一處前行至淮訥(今河南潢川)棄舟步行,出其不意地攻破了楚國北疆的大隘、直轅、冥扼三關(guān),從此楚國的腹地裸露在吳國眼前。

講完吳國的進軍路線后,我就來分析其中隱藏的致命缺陷。吳國畢竟是東南的撮爾小國,此次滅楚吳王闔閭親自掛帥,孫武與伍子胥隨軍,三萬吳軍精銳是傾巢而出,一旦國內(nèi)出現(xiàn)政局不穩(wěn),將有鞭長莫及的慘禍發(fā)生,果不其然公子夫概趁機企圖自立,導致闔閭不得不放棄戰(zhàn)果,率軍回國內(nèi)平叛。

——我國軍事家孫武「前545——前470」

其次吳楚兩國相隔千山萬水,糧草補給是道必須邁過的關(guān)口。吳國的盟友蔡、唐二國,原本是楚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楚國令尹子常是個貪得無厭之人,在督促二國上交給楚王的賦稅之外,他巧立名目再次搜刮二國。忍無可忍的蔡昭侯勾結(jié)唐成公起兵叛亂,心思縝密的孫武找到二國共同伐楚,同時蔡、唐距離戰(zhàn)場近,且儲存了堆積如山的糧草器械,這才有了孫武千里奔襲的勝利。

《過秦論》有句“攻守之勢異也”的至理名言,不巧的是此言用在了吳國身上。周敬王十五年包申胥夜哭秦庭,最后秦哀公派遣子蒲、子虎及楚將子西,齊心協(xié)力的降服了唐、蔡二國。失去了二國支持的吳國,頓時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田地,故而不得不撤軍回吳國!

擒賊必須先擒王

周敬王十五年的11月29日,在五戰(zhàn)皆敗北的慘績下,驚慌失措的楚昭王逃離國都郢(今湖北荊州),即使大臣子期、子西磕頭沁血請求包圍郢,卻也無法挽回崩潰的楚昭王。他一路是狼奔豸突,出郢后到云夢再到鄖國,以為是安全屋實際是東窗。鄖國王之弟欲落井下石殺掉楚昭王,幸得有敢死之士的保護,楚昭王才得以脫難逃至隨國。

——遷都壽春的楚昭王「前523——前489」

而那邊得勝的吳國軍隊是軍紀敗壞,奸淫擄掠是無所不做,更為關(guān)鍵的是一把大火將楚陵付之一炬,要知道從楚文王熊貲到楚平王,共有數(shù)十位歷代楚王均長眠于此。如今熊熊大火燒掉的是吳軍的威望,燃起的是楚人團結(jié)抗爭的信心!

更加令楚人怒不可遏的是伍子胥,當初其父親伍奢和費無忌,共同輔佐楚平王的太子熊建。沒料到費無忌是個心術(shù)不正之人,把嫁給熊建的秦國女子,送給了楚平王諂媚的禮物。此舉遭到了伍奢嚴厲的指責,做賊心虛的費無忌誣告熊建的母親是蔡國女子,平日里擁有詛咒楚平王早死的言語。聽信讒言的楚平王將其貶到方城,伍奢與其子伍員皆被殺。等到伍子胥帶領(lǐng)吳軍攻打到郢都時,荒淫無道的楚平王已走。熟悉民心歸向是戰(zhàn)爭輸贏首要條件的孫武,據(jù)理力爭阻止伍子胥開棺鞭尸,但最終惡行還是發(fā)生了。起初團結(jié)一致的孫、伍二人,此回嘴舌爭斗后亦有了縫隙!

—— 一夜白發(fā)的伍子胥「前559——前484」

另一頭吳王闔閭逼迫隨國交出楚昭王,但因占卜不利拒絕了。錯失抓住楚昭王的機會后,迷途知返的他在秦軍、楚人的幫助下,歷經(jīng)重重磨難打退了吳軍,楚國不僅避免了覆亡的苦果,并且勵精圖治再次屹立南方!

綜上所述,吳軍在大勝的情況下,退軍的原因有三:一是糧食短缺,二是孫、伍二人不合,三是勾踐見縫伐吳,四是夫概圖謀自立!此戰(zhàn)的結(jié)局,也告訴我們細節(jié)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END——

6

導語

吳國霸業(yè)的建立,自然離不開孫武的赫赫戰(zhàn)功,曾經(jīng)疆域并不遼闊的吳國,卻因為吳王闔閭邁上新的征程,然而同樣也因為闔閭,為將來的吳國埋下禍根。很顯然,在整個吳國的稱霸過程當中,孫武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后來吳國對于楚國的戰(zhàn)略行動,就不得不提及伍子胥。

當時伍子胥逃離到吳國之時,除了帶著殺父之仇的滔天怒火,還有關(guān)于楚國的戰(zhàn)略布局,軍事機密,顯然能快速打敗楚國也就不足為奇了,有孫武就足夠稱霸,那么在孫武、伍子胥聯(lián)手之下,顯然收了楚國也不在話下,但是為何最終卻被殘楚絕地反擊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驕兵必敗嗎?

失誤之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確實,本來強大如斯的吳國,再有了伍子胥 的加盟,顯然消滅楚國不在話下,但就是因為當時伍子胥參與這場戰(zhàn)爭目的并不單純,所以也進一步導致了嚴重的后果。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於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

很顯然,只要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當時的伍子胥主要目的是報仇雪恨,后來的事實也證實如此,確實在伍子胥的帶領(lǐng)下,吳軍很快便攻破了當時楚國的都城,但是此時的伍子胥就開始忙著處理舊恩怨了,近乎喪失理智,不僅將過世的楚平王鞭尸300下,而且也縱容手下的將士為非作歹,卻不想這時的楚昭王無奈之下已經(jīng)到秦國求援。

得到秦國增援的楚昭王,利用自己和吳軍交手的經(jīng)驗,先讓夫概率軍乘勝追擊,卻不料早就秦軍早已經(jīng)有所準備,剛開始還竄逃的楚軍,瞬間與秦軍形成合圍之勢,給了當時心高氣傲的吳軍沉重一擊 ,也此時的伍子胥忙著復仇,孫武也并未料到楚軍會來這一手,沒過多久,楚軍再次上演同樣的套路,再次力挫夫概大軍,在滅吳軍威風的同時,也數(shù)倍提升了楚軍士氣。

失誤之二(霸業(yè)已成?君臣二心。

這場吳楚之爭,吳王闔閭就是為了稱霸大業(yè),戰(zhàn)神孫武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伍子胥說白了就是為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但是接下來關(guān)于戰(zhàn)后的權(quán)力斗爭,才是最為致命可怕的,忙著接收勝利果實 的吳王闔閭,不僅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而且同伍子胥一般,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不顧一切將楚國舊臣百姓置于水深火熱之中。

孫武輔佐吳王破楚,已經(jīng)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與此同時對于吳王與伍子胥大破楚都之后的所做作為也感到不齒,或許是為了遠離世俗紛爭,沒多久后就自此銷聲匿跡,楚國的現(xiàn)狀,讓吳王及其下屬都已經(jīng)認為大局已定,但是此時的夫概卻憋了一肚子火,被秦楚聯(lián)軍打敗不說,給吳王闔閭匯報戰(zhàn)況,本想求援,卻不料被吳王闔閭懟了回去,還罵他無能,這事豈能忍?

搶先一步回到吳國的夫概,借勢自立為王,而當時在楚都的吳軍,太過于囂張跋扈,引起楚國百姓的全體抵抗,反而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吳軍成為楚國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闔閭等人也沒辦法繼續(xù)待下去,只能戰(zhàn)略性撤退,但是此時的闔閭卻怎么也沒有想到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局面。

失誤之三(失民心者,也失天下!)

孫武英明一世,但卻因為吳王闔閭一事頭昏腦熱,讓孫武成了間接幫兇,盡管伍子胥為了復仇,做一些報復之事情有可原,但是太過于小心謹慎的的他,對于楚國遺留百姓的精神迫害確實最慘無人道的,公然羞辱當時諸多士大夫的女眷們,絲毫不念舊情,也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楚人的身份。

事已至此,吳楚一戰(zhàn)也成為強吳最后的輝煌,‘虎落平陽被犬欺負’而此時的吳國也不例外,曾經(jīng)他們不屑一顧的越國,這時候也來給吳國來了臨門一腳,諸事不順 的吳王闔閭,回到吳國一方面要處理內(nèi)部叛亂,另一方面還要提防越國偷襲,而此時的秦楚聯(lián)軍,已經(jīng)順利收復被攻陷的楚都。

夫概作為吳王闔閭的弟弟,沒有號召力那是假的,何況吳王闔閭的在楚都的作為,自然不是那么得民心的。

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

吳楚之戰(zhàn)暫時告一段落,吳王闔閭在攻越途中,中箭傷亡,隨后闔閭之子夫差即位,而后來伍子胥曾多次告誡吳王夫差,要及時亡羊補牢,處理越王勾踐,但是夫差就是不聽從,反而聽信他人讒言,讓伍子胥自殺,臨終前的伍子胥,甚至發(fā)下毒誓,挖出他的眼球,他要看著吳國的敗亡,果不其然,九年后得以應驗。

總結(jié)概述

冤冤相報,何時能了?伍子胥為了殺父之仇,慫恿爆發(fā)吳楚之爭,盡管但是伍子胥成功復仇,但是處理方式太過于極端,反而激發(fā)民怨,最終導致被群起而攻之,也因為越國的偷襲,導致吳王闔閭秋后算賬,哪里曾想到,一代霸主吳王闔閭因為腳趾中箭,最終傷亡。這一下越國與吳國又因為殺父之仇結(jié)下梁子。

吳王夫差確實不負眾望,同樣也完成父親遺愿,攻破越國報仇雪恨,還囚禁了越王勾踐,此時伍子胥同樣要求別留活口,要下死手,而此時的夫差顯然不愿意再受伍子胥掣肘,重蹈覆轍,但是九年后,他也終于認清現(xiàn)實: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剛開始,種種跡象表明,勝利的天平是向吳王闔閭傾斜的,但是就因為人性使然,最終一步步將整個吳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貪心就是整個吳國敗亡的最大根源。盡管有孫武,伍子胥坐鎮(zhèn),也終究抵不過人心險惡。

戰(zhàn)爭沒有絕對的勝負之分,同樣也人生也必定跌宕起伏。事實證明:驕兵必敗,也不是不無道理。

7

當時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被楚王所殺,伍子胥懷著怨恨投奔了吳國,這時候?qū)O武也加入到吳王闔閭的陣營中。

孫武主要是負責軍隊訓練和戰(zhàn)術(shù)布局,伍子胥負責整個戰(zhàn)略的謀劃和一些實施的步驟。兩方面的發(fā)展迅速讓吳國強大,吳國向楚國發(fā)起攻擊,一舉擊敗楚國,楚昭王只好在逃,吳軍差點把楚國滅了。

就在吳國勝利在望之際,秦哀公收到楚昭王的求救,就派兵到楚國相助。秦軍和楚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吳王并不會感到懼怕,有吳子胥和孫武的配合,吳國的士氣更高,大有可能擊敗聯(lián)軍。就在這時,吳國傳來消息,內(nèi)部發(fā)生判亂,吳王只好選擇撤退回國,楚國得以復國。

孫武劇照

孫武訓練的軍隊也太強大,眨眼時之間把楚國大軍潰敗而逃。吳國軍隊長驅(qū)直入打到楚國國都郢都,楚昭王嚇的趕快出逃吧,大半個楚國都被吳軍攻占了,驚嚇的楚昭王趕快派申包胥入秦向秦王求救。

原來楚昭王和秦國還有一層親戚關(guān)系,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孫。親情放在哪,外孫向外公求救,那有不管不顧的道理。

申包胥帶著使命就前往秦國求援,當時秦哀公意識到了吳國的強大,不敢輕易得罪,就當即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

申包胥這就為難了,這樣回去也無法給楚昭王交代,再晚了楚國真就亡國了,楚昭王連命都沒了。怎么辦?申包胥只能用行動去打動秦哀公能出兵相救。他在宮殿門前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打動了秦哀公,秦王派了子蒲、子虎率領(lǐng)五百輛戰(zhàn)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援軍雖然到了,秦軍將領(lǐng)先讓楚國跟吳國開戰(zhàn),他們在旁邊觀戰(zhàn),觀察一下吳國打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是因為秦軍以前沒跟吳國打過仗,秦軍作戰(zhàn)很謹慎。

當時孫武沒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伍子胥又在楚國國都為父親報仇雪恨。吳王闔閭派遣弟弟夫概追擊楚軍,戰(zhàn)爭快勝利了,這時候半路殺出一只秦軍,兩軍合作將夫概徹底擊敗,吳軍再次出擊,反復兩次,最后吳軍還是被聯(lián)軍擊敗。孫武和伍子胥沒有參加這次戰(zhàn)役,兩人的能力也無法發(fā)揮。吳軍的失利給了楚、秦軍喘氣的機會。

兩軍正打的火熱的時候,吳國方面?zhèn)鱽硇碌南,越國王允常趁吳國?nèi)空虛突襲要占領(lǐng)吳國,吳王先派遣了一支部隊去迎戰(zhàn)越軍。

緊接著,吳王的弟弟夫概被聯(lián)軍打敗,退回到吳國想自立為王。這件事很棘手,處理不好,闔閭就無家可歸,就無心再跟楚國交戰(zhàn),闔閭先要撤回吳國解決這些問題。

按理說,吳國當時的實力能打敗秦楚聯(lián)軍,接下來也能把楚國滅了,闔閭對外患并不擔心,怕的是有這樣一個不省心的弟弟想要篡位。

吳王劇照

吳王帶著部隊回國處理國內(nèi)事情,秦楚聯(lián)軍趁勢把殘余的吳軍要趕出去,楚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已經(jīng)復國。

還有一個原因,讓闔閭無法在楚國繼續(xù)待下去,伍子胥為了父兄之仇,攻入楚國國都后,派人挖出楚平王的尸體鞭尸。更可惡的是他建議吳天徹底消滅楚國,將楚國的宗廟全部搗毀。伍子胥當時率兵進入城內(nèi),縱容手下士兵對吳國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后還將楚國大夫的家人抓起來,把女眷們讓吳國的將士們糟蹋了。

闔閭還霸占著楚昭王的夫人,從吳王到伍子胥再到將士們,對楚國百姓的這種傷害行為,已經(jīng)引起楚國百姓的全體憤恨反抗。

楚國復國后慘狀連續(xù)發(fā)生,楚王夫人自盡,被糟蹋過的婦女自盡。

這是行為孫武看在眼里,他很無奈,沒想到曾經(jīng)幫助吳國強大起來戰(zhàn)勝楚國,會發(fā)生如此殘忍的事。孫武看清了吳王闔閭和武子胥的真面目,他不愿意再和這些人共謀,即使吳王給他記大功,給高官他斷然回絕,歸隱山林,過自己悠閑的生活。

總體來說,楚國復國也是僥幸,有秦軍幫助的作用,也有后期楚國百姓含辱爆發(fā)出的集體反抗作用有關(guān)聯(lián),還有多種因素造成吳王不得不撤軍。吳王和吳軍的作為,徹底激怒了一個軍事家孫武選擇歸隱,歸隱后寫出了盛名千年的《孫子兵法》。

8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國紛戰(zhàn),百家爭鳴,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不斷的興盛又衰弱,在春秋時期上演了一篇不一樣的史詩戰(zhàn)歌。各國紛爭,無不在為了土地權(quán)勢相互征伐,大國亂戰(zhàn)隨處可見,然而,亂世出英豪,正是因為亂世,才有了這些有才之人的發(fā)揮的余地。

大爭之世豪杰輩出,張儀,蘇秦,孫臏,孫武等等英豪相繼出山,以眾生為棋子,在天下這個巨大的棋盤之上進行著曠世的對決。而一旦一個國家能夠得到一位真正的大才的扶持,崛起就必定不算太遠,例如管仲與齊恒公,商鞅與秦孝公等等。

管仲相恒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

這些英杰一個個獨領(lǐng)風騷,大放異彩。在吳王闔閭時期,更是依靠著兵圣孫武以及伍子胥等人,攻破楚國得國都,使得楚國的君主都不得不棄城而逃,創(chuàng)造出了春秋時期以弱國攻占強國的先例,不可謂不強大。

比至郢,五戰(zhàn),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史記》

不過在后來楚國求救于秦國,吳國卻最終戰(zhàn)敗了,不得不選擇撤退?吹竭@里大家或許會感到奇怪,當時吳國明明攜大勝之勢,兵鋒正盛,更有著孫武以及伍子胥這樣的大才,為何終究沒能延續(xù)鋒芒呢?

一、大肆屠城,軍紀敗壞,頓失民心

楚國強而吳國弱但是因為楚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政治形勢一片混亂,所以這給了吳國可趁之機。然而,楚國畢竟是大國,在春秋時代,人們對于鄉(xiāng)土觀念以及國家觀念看的非常的重要,出門在外,往往同鄉(xiāng)甚至是同國的人顯得更加的親近。

所以,在先天上,吳人與楚人就處在了對立面。對于吳人來說,楚人是他們的手下敗將,是俘虜。然而對于楚人而言,吳人則是破壞他們家園的敵人。只是因為一時不備,才被吳軍侵占,所以雙方有著不可調(diào)節(jié)的矛盾。

然而此時吳軍的統(tǒng)帥闔閭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本來吳軍就是孤軍潛入楚國,處在四面無援的方面。對于這些楚人百姓,應該主要以安撫為主,這樣才能夠讓吳人所占領(lǐng)的楚人城池變得安慰。這也是古代對戰(zhàn),大軍每占領(lǐng)一處城池,就發(fā)榜安撫民眾的原因之一。畢竟只有民心安撫好了,大軍長久駐扎才能無后顧之憂。然而吳國的大軍進攻到了楚國都城郢都之后,從吳國君王闔閭開始,上到大臣,下到士卒,都開始放縱起來,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伍子胥更是因為自己的私人恩怨,甚至鞭尸于楚國先王。

這一系列的種種行為天怒人怨,使得楚國百姓怒火滔天,本來吳國軍隊就屬于孤軍深入,沒有援軍,不僅不安撫楚民,反而大肆的屠城,使得楚國上下所有人都充滿憤怒,所以在楚軍與吳國軍隊的戰(zhàn)斗中,楚軍則更加頑抗,給吳國軍隊造成了劇烈的打擊。

這樣軍紀敗壞的軍隊,盡管暫時占據(jù)楚國都城,但是卻只是武力占據(jù),反而使得所有的楚人同仇敵愾,變得更加團結(jié)起來。

二、目光短淺,錯失良機

最初的闔閭在進攻楚國的問題上,積極的采取了孫武伍子胥的建議,然而楚國畢竟是大國,雖然被吳國攻占了國都,但是這些楚國的大臣們甚至于楚國的君王仍然存在,也就相當于楚國的政治基礎(chǔ),統(tǒng)治階層還保持完整。

隨著這些楚國統(tǒng)治階層的逃亡,盡管闔閭攻占了楚國國都,但是這些人只要還在,楚國的抵抗勢力就有了主心,這對于吳國而言,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這個時候吳國本應該乘勝追擊,將楚王等統(tǒng)治階層一網(wǎng)打盡。

然而吳國上下卻忽視了這個問題,來到楚國的國都以后,迅速的被楚國國都的繁華迷亂了雙眼,闔閭忙著享受楚王的后宮,大臣們士卒們忙著搶奪財物,奸淫婦女。沒有人再去考慮這個問題,這也就使得楚國自此有了喘息之機。

當時吳國不僅不繼續(xù)進攻楚國,反而這個時候還妄圖擴大戰(zhàn)果,分兵去進攻鄭國,結(jié)果因為伍子胥的原因,攻打鄭國也沒有成功,使得良機錯失。而與此同時,在糧草補給上,楚國疆域廣大,能夠充分補給;而吳國的軍隊卻是一直靠的后方的糧草補給,由于吳國不斷推進,戰(zhàn)線的不斷拉長,使得吳軍出現(xiàn)補給困難現(xiàn)象,糧食上出現(xiàn)短缺。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糧草,對于一支軍隊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如此,兩者這就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

正是因為吳國上下的目光短淺,使得這場戰(zhàn)爭的最終結(jié)局并不完美,并且吳國上下全部出馬進攻楚國,卻在楚國都城耽誤了太長時間,雖然吳國打敗了楚國,但是卻因為錯失良機,使得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

三、包胥之哭,援軍到來

正是因為吳國上下的目光短淺,給了楚國上下喘息之機,于是就有了求援的機會。這個時候秦國成為了楚國的救命稻草。并且因為當時秦國君王秦哀公是當時楚國國君的外公,所以秦楚兩國相處的是比較和諧的。

于是,趁著吳軍占據(jù)都城的這段時間,楚王派遣申包胥向秦國求援。然而春秋無義戰(zhàn),盡管秦楚兩國有著親戚關(guān)系,但是無端的招惹吳國這樣一個可以將楚國打的崩潰的強國,秦國沒有一點好處肯定是不會出兵相助的。于是,秦國上下開始推脫,趁機索要好處。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申包胥之哭的故事,顯現(xiàn)出了申包胥的忠義。申包胥連續(xù)哭了七天七夜,只為請求秦國出兵援助。

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呵铩敗ぷ笄鹈鳌蹲髠鳌ざü哪辍

后來秦楚兩國商量好了條款之后,秦國迅速的出兵援助楚國。有了秦軍的加入,再加上吳軍對于楚人的侵略,楚國上下對于吳軍的反抗因為秦國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而變得更加高漲。

除了正面戰(zhàn)爭之外,吳國的后方也變得不安穩(wěn)起來。由于夫概與秦軍戰(zhàn)斗的失敗,由于擔心受到處罰,所以夫概搶先回到國內(nèi),趁機作亂。

俗話說國無主不穩(wěn),正是因為闔閭的長期離開,使得吳國內(nèi)部有心之人起了別樣的心思,于是當夫概叛亂的時候,在吳國上下掀起了很大的聲勢。

這個時候假如闔閭不立馬返回國內(nèi),穩(wěn)定叛亂,那么假如夫概一旦地位徹底的穩(wěn)固下來,他們這一支在外征戰(zhàn)的軍隊就沒有了援軍以及補給,所以闔閭不得不放棄繼續(xù)對楚國的征戰(zhàn),選擇返回國內(nèi)。

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史記》

同時,趁闔閭戰(zhàn)爭之際,越國對于吳國也起了暗中偷襲的心思,趁著吳國遠征之際,越國派遣兵馬進攻吳國。外有楚軍秦軍的反抗,內(nèi)有叛亂,又有越國的趁機偷襲,吳國看似進攻楚國是大勝,但是在這場勝利下,卻有著層層的兇險。

總結(jié)

內(nèi)有叛亂,外有敵軍,又不得民心,就算有著孫武伍子胥這樣的英杰,吳國在不占地利不占人和的情況下又怎能取得勝利。于是,最終闔閭只能選擇無奈退兵,選擇回國穩(wěn)固后方。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前楚王聽信讒言,迫害伍子胥父子,喪失民心。國力江河日下。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富國強兵,同時在諸侯盟會上孤立楚國,因此能勢如破竹,五戰(zhàn)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

可是攻下郢都后,吳人卻充分暴露出暴虐無道的一面。吳國君臣羨慕郢都繁華,縱兵搶劫,各自忙著占據(jù)豪宅大院,又見楚人貌美,強行賤淫各家婦女。伍子胥為報家仇,將楚王掘墓戮尸,這一系列的舉動,讓楚國人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何不奮力一戰(zhàn)呢?喪失了群眾基礎(chǔ),吳軍焉能不。窟@是主觀原因。

另外當時越國趁吳國空虛而攻吳,闔閭弟弟夫概私自回國,自立為王。內(nèi)外交困,吳王不得不率領(lǐng)大軍回國平叛,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元氣。這是客觀因素。

10

試想一下,如果一家庭里有一個“豬”一樣的家長;一個企業(yè)里有一個“豬”一樣的老板,這個家、這個企業(yè)還會有前途嗎?伍子胥再愛國、孫武再能用兵,遇到“豬”一樣的“帶頭大哥”,又能怎樣呢?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