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兼代理丞相,他上臺不久,就利用職權(quán),殺了革新派人士、法家的先驅(qū)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說明了什么?孔子為什么殺少正卯?我們分析春秋末期儒、法斗爭的狀況,才能了解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

(孔子)

春秋末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的時期。

由于奴隸反抗奴隸主斗爭的不斷持續(xù),新興封建勢力的興起,奴隸制正在崩潰,出現(xiàn)了孔子眼中的“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的局面。

公元前五九四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即向私田征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承認了新興封建勢力的經(jīng)濟地位。

有些國家政權(quán)開始落在新興封建勢力手中。在這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面前,奴隸主階級并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孔子反對新興封建勢力的任何改革措施,說“初稅畝非禮也。”。

在孔子看來,按田畝征稅,承認封建土地私有制,這是違反了“周禮”。

(孔子講學)

當時法家先驅(qū)者們的主張和孔子是相反的。鄭國的鄧析,晉國的范宣子等人,主張實行同孔子完全對立的政治路線。

他們提出了“法治”思想,反對孔子的“禮治”思想,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也就是用地主階級專政代替奴隸主階級專政。

在魯國,少正卯也是主張這條政治路線的。

他和孔子同時講學,唱對臺戲?鬃拥膶W生幾次被少正卯吸引過去,造成“三盈三虛”的局面。

因此,對少正卯,孔夫子是很不爽的,是仇視的。一旦孔子掌權(quán),就會殘酷鎮(zhèn)壓,殺死政敵少正卯。

孔子加給少正卯的五條罪狀,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源。

孔子為殺少正卯的自我辯護是:“人有惡者五: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五條罪狀。

(少正卯講學)

第一條“心達而險”這是說:少正卯的思想“達”、“險”!斑_”在當時是“顯達”、“仕進”的意思,就是要做官;“險”,就是“損人逐利”。

“心達而險”,是說少正卯想要掌握政權(quán),傾覆當時的奴隸制。

這和孔子堅持奴隸制的立場,是針鋒相對的。

第二條“行辟而堅”是說:少正卯的行動是堅持“辟”的。“辟”的含義就是“刑”、“法”,當時稱“刑辟”。

在奴隸制下,奴隸主貴族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生殺、掠奪,他們卻將這叫作“禮治”。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希望定出法律來限制奴隸主的特權(quán),保障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法治”。

“禮治”和“法治”的斗爭,就是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斗爭!靶斜俣鴪浴焙涂鬃油菩芯S護“禮治”的政治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少正卯劇照)

第三條“言偽而辯”是說少正卯的言論是為封建地主階級辯護的。

少正卯的言論屬于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偽言”。這和孔子掛在嘴邊的“仁”是根本對立的。

第四條“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闡述的是“醜”的思想。這個“醜”字,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對立、變革。

因此,“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在他的著述中,用大量材料,闡述變革的思想。這和老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復古主義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條“順非而澤”是說少正卯是順著“非”,并且把它加以加工、提高。

這個“非”和“誹”相通,實質(zhì)上就是“庶人議政”,是少正卯支持那些批判、反對奴隸制的言論。

少正卯反對“禮治”,主張“法治”,在奴隸主階級看來,是大逆不道,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非殺不可。

孔子一直認為少正卯到處煽動群眾,“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如果讓他這樣搞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他們之間的斗爭,是新興封建勢力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與法家的斗爭。

儒法斗爭的結(jié)局最終是法家取得勝利,中國的社會沒有倒退到奴隸社會,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孔子非常憎惡一切無視“周禮”的人,少正卯正是這樣一個“佞人”。

孔子殺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所的“法治”思想危及到了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而并不是兩個人有什么私人恩怨,或者是少正卯搶了老夫子的風頭,更不是少正卯干了多少殺人放火的壞事。

參考資料:《荀子·宥坐》、《說苑》、 《禮記·王制·疏》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馮生

最佳貢獻者
2

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不但是千古迷案,也是一樁公案,由此歷來眾說紛紜,討論者眾。究其原因,之所以有如此聲勢浩大的歷史大討論,一方面不但涉及孔圣人形象,更涉及儒法之爭。因此,可謂不是一般的茲事體大,更關(guān)乎一個思想體系的本質(zhì)和精神內(nèi)核。

那么,孔子是真的殺了少正卯嗎?如果不是,又有哪些理由?

一、孔子殺少正卯的歷史記載,少正卯“五惡兼而有之”,從而被孔子“誅之”

關(guān)于孔子殺少正卯之事,不但《史記》《荀子?宥坐》《淮南子》《漢書》《論衡》《孔子家語》等均有記載,但還是《說苑?指武》記載更為詳實,其原文如下。

《說苑?指武》的記載更詳: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于東觀之下。門人聞之,趨而進,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貢后至,趨而進,曰:“夫少正卯者,魯國之聞人矣,夫子始為政,何以先誅之?”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王者之誅有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辨,三曰行辟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皆有辨知聰達之名,而非其真也。茍行以偽,則其智足以移眾,強足以獨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誅。夫有五者之一,則不免于誅,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誅之也。

可見,孔子殺少正卯,不但史書記載詳實,且其行為和思想屢屢被后世論述與分析較多?梢,這段話對儒學及其思想影響之深。

二、“孔子殺少正卯”被大儒朱熹“翻案”,從而掀起一場“歷史大討論”

不過,這些肯定的觀點從春秋誕生時,僅延續(xù)了千余年,到宋朝,一代巨儒大家朱熹忽然拍案而起,認為孔子殺少正卯根本就不是真的。當時此言一出,可謂一語驚起千般風云,遭受各方口誅筆伐。

如朱熹在《舜典象形說》說:若少正卯之事,則予嘗竊疑之。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雖以左氏《春秋內(nèi).外傳》之誣且駁,而猶不道也,乃獨荀況言之。是必齊魯諸儒憤圣人之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quán)耳。吾又安敢輕信其言而遽稽以為決乎?

可見,在這里,朱熹言之鑿鑿。認為這是他人在誣陷孔老先生,作為一代巨儒,很多人認為他是在為“祖師”“翻案”。

由此,圍繞“少正卯是否被孔子所殺”這一命題,學界掀起了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論證大軍——幾乎所有學者、政客等名流都加入了辨論大軍。因為,這不但涉及孔子的圣人形象,更關(guān)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儒法之爭”。

三、少正卯是否被孔子誅殺,歷代以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朱熹一言可謂激起千層浪,此后學者圍繞這一命題,不斷翻箱倒柜尋找史集典故以佐證自己觀點。一時間,各種思想猶如夜空中的煙花異彩紛呈,自然就分成了以下派別。

01)“虛構(gòu)派”,認為孔子誅殺少正卯是“偽造”與“虛構(gòu)”

持“偽造說”的學者們認為,歷史上,“孔子誅少正卯”一事并不存在,也是宋代朱熹之后學界的主流。他們認為,少正卯之事《論語》《左傳》這些儒家的核心典籍中沒有記載,且子思、孟子也未曾提及,只有“荀況獨言”,因此,他“嘗竊疑之”,認為此事并不存在,而是“齊魯諸儒憤圣人之失職”才偽造的這一事件。

2)“肯定派”,認為眾多史集都有記載肯定是真實的

這種觀點認為,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眾多史集都有明確記載,少正卯被孔子所殺不可能空穴來風。認為單憑《論語》《左傳》等記載,就懷疑此事的真實性不合常理。少正卯是兼具“亂政大夫”等“五惡”之人,是孔子眼中的“佞人”“小人”,屬于“邪說”代表,是“圣人之誅”的對象。

此外,少正卯是法家先驅(qū),與孔子存在思想上的對立,曾經(jīng)造成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孔子都有殺他的充分理由。

3、“中間派”,認為孔子殺少正卯是“誅”字不訓“殺”而訓“責”

中間派的學者們主要從文字考證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誅,討也”。“誅”的本意為“批判”、“聲討”、“譴責”,因此,“孔子誅少正卯”,應該是“孔子譴責少正卯”,而不是“孔子殺少正卯”。

四、孔子位高權(quán)重誅殺少正卯,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鑒于以上觀點,以及孔子在魯國期間官職的確“任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所謂的大司寇,在那時就是負責司法、刑獄、糾察和社會治安的事務,集公、檢、法于一身,可謂位高權(quán)重的確有生殺大權(quán)。他殺少正卯已經(jīng)具備權(quán)力基礎,但是否真實,我們從以下幾點探討。

01)從文字層面的理解來說,孔子并未殺少正卯

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典籍記載中最為關(guān)鍵的是“誅”字的理解及應用。因為,通常情況下“誅”字都被理解為“殺,誅殺”之意,于是,在很多人眼里,孔子便順理成章的“殺”了少正卯。

據(jù)《說文解字》釋義:“誅,討也。從言朱聲!睆慕忉屩,“誅”,應為形聲字,左形右聲,從“朱”聲,“讠”是義符,表明這是一種語言行為。朱,是紅的意思,“誅”字造字的本意應是爭論地面紅耳赤,可以理解為“批判、聲討、譴責”,引申為“懲罰、處罰”,再引申為“處死、殺掉”。

但在《荀子》和《春秋左傳》中,“誅”字多為“處罰、譴責、懲罰、討伐、征討、懲處”等含義。其他經(jīng)典的”誅“字,也多為此意。且在先秦文獻中,“殺人”一般都會直接使用“殺”字來表達。

因此,從文字意義上來看,孔子當時的確沒有“殺死”少正卯,只是對其進行了處罰。

2)從孔子思想精神方面來分析,孔子并未殺少正卯

孔子的思想是“以人為本”,以“禮”為基,以“仁”為核心,注重人文關(guān)懷,強調(diào)“為政以德”,注重對老百姓的道德教化,并不過分強調(diào)刑殺,這是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區(qū)別。

《論語·為政》載: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弊釉唬骸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堯曰》記載孔子明確反對刑殺: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此外,從少正卯本身的罪行來看,孔子給他定的罪名是“五惡”,但是,“五惡”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少正卯屬于“因言獲罪”,屬于思想犯罪,罪不至死。因此,孔子并沒有殺掉少正卯。

3、從孔子臨危受命角度來看,他并未殺少正卯

到了春秋末年,周天子的地位開始下降,諸侯紛爭,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西周時期社會相對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天下有道”的局面也被“天下無道”的局面所取代。

《論語·季氏》載: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此階段,孔子可謂是臨危受命擔任魯國的司寇,他的職責本身就是鎮(zhèn)壓“亂政者”,使得孔子在為政之后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而恰恰少正卯的行為,正是他必須處理的事情,所以具有典型性。因此,孔子就以少正卯以身試法。由此,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孔子也不可能“殺”了少正卯,而只能是對其進行了必要的懲罰。

綜上,從諸多角度來看,孔子并沒有殺少正卯。朱熹真可謂是一代巨儒,若非他博學慎思考,這段“公案”或許還要“沉冤”不知是多少年。

不過,“誅卯”事件的真相進一步說明儒家思想并非僅只是以“德”治國,以“禮”服人,還有其“法制”思想!暗隆薄岸Y”兼之,從而形成一整套治國理政的完整理論體系,這是儒家思想傳承千年也不失其韻味的核心和精髓。

最后,孔子不但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其思想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與偉大豐碑。

3

孔子殺他的學生少正卯是排除異已,為他”克己復禮”掃清障礙,起到了殺一敬百的作用,為他推行腐蝕愚民思想鋪平道路。從這件事上暴露了孔子假仁假義的屠夫嘴臉。

4

孔子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不知道的人很少。但對于少正卯知道的人就相對少多了。

不過對中國60歲往上的人來說少正卯并不陌生,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突然掀起了批孔高潮,孔子的最大罪名,就是屠殺改革派人士少正卯。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少人知道少正卯的具體情況,對于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少正卯并不是一個人的姓名。少正只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官階,"卯"才是人家的名字。

卯跟孔子是老鄉(xiāng),而且也跟孔子一樣是獻身魯國教育事業(yè)的,他們都自己收學生,私人辦學。還跟孔子一樣口才非常好,能說會道,口若懸河。

卯跟孔子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胸懷大志,志向高遠。辦學只是手段,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理念和主張,伺機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不過孔子在魯國辦教育比卯要早,名氣也大。卯屬于后來者,起步較晚。收學生要費力得多。

就像開飯店一樣,別人先開,自己后來,經(jīng)營同一道風味的菜;別人有了口碑,有了客源,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自己怎么辦?只有競爭,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用價格搶客源、拉人氣,再就是用風味、用特色來拉回頭客。

孔子招生每個學生名義上不要學費,但每人要交十根臘肉。卯在收學生的時候,把學費一下子就降下一半,五根臘肉就OK。

卯不僅學費低,而且授課方法不拘一格,幽默風趣、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跟孔子的刻板、教條、枯燥無味形成鮮明對比。這樣一來不僅新生招了不少,孔子身邊的"老生"也常去卯那里免費體驗,轟都轟不走。孔子的學生除了顏回,剩下的都當過"叛徒"。

雖然卯跟孔子一樣收學生,一樣有遠大理想,但彼此的政治主張卻涇渭分明,全然不同。

孔子認為春秋時期人心不古,禮崩樂壞,主張克己復禮,以道德治理天下,就是以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為主。

卯的主張恰恰相反,卯主張以法律為治國之道,教育人民學法、懂法、守法,讓統(tǒng)治者多頒布法律,讓國家步入法制軌道來富國強兵。

兩個人后來都走運了,都從政了,但孔子運氣似乎更好,在魯定公14年,孔子一不小心當了魯國大司寇。相當于魯國的高院院長。那時候沒有公檢法,孔子等于是公檢法一肩挑的大官。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卯,一上任積極搜集卯的材料,從抓捕、審判。再到判決、行刑,只用了七個工作日。

還是孔司寇的辦事效率,真是從重、從嚴、從快。當時孔子將少正卯處斬后,還覺得不解氣,把將其暴尸三日。大街示眾。

當時孔子門下弟子都迷惑不解,紛紛去詢問孔子:

師傅。您不是說用仁義治國嗎?怎么一當官就大開殺戒?

孔司寇義憤填膺、余怒未消。他對學生們說:你們太幼稚,不懂事。我跟卯的斗爭不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對卯的心慈手軟就是對魯國犯罪,就是養(yǎng)虎遺患,對卯這樣十惡不赦的人就要從重從快。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然后,孔司寇慢條斯理拿起了案頭的竹簡念起了判決書,判決書中細數(shù)了卯的五大罪狀:

第一、這人什么道理都懂,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又不是法盲更不是文盲,卻知法犯法。

第二,這人性格怪癖,有犯罪基因,做事偏執(zhí),容易走極端,是頑固分子,潛意識中有犯罪傾向,是治安隱患。

第三,此人巧言令色,蠱惑人心,善于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其理論具有很大欺騙性,善于洗腦,比傳銷分子還可恨。

第四,思想冥頑不化,陷入犯罪深淵執(zhí)迷不悟。

第五,善于偽裝,跟容易把青少年帶入歧途,誤人子弟、教人學壞,比恐怖分子還危險。

但學生們聽到最后也只聽到卯似是而非的罪狀中,似乎并沒有什么犯罪事實,更加疑惑。

孔司寇似乎看出學生的心思,繼續(xù)真情告白:

作為魯國的大司寇,肩膀上擔子千鈞重,我不能等他犯罪了,造成危害了再去處理,那就失職了,辜負了領(lǐng)導的殷切希望。我要防患于未然,把犯罪消滅于萌芽中。你們用心聽好,這叫預防犯罪。別以為你們出師了,不懂的東西還有很多,學海無涯,以后就跟為師好好學吧。

孔司寇說得義正辭嚴的也太高深,不過要是俗人們來看,少正卯該殺的理由其實就是兩條,搶了生源和政見不同。

孔司寇開了個不太好的頭,日后這片大地發(fā)家的梁山泊集團也堅決不待見祝家莊曾頭市,985的省城大學堂也堅決吞并兩個省內(nèi)211院校,不把本事學好跟清華北大有啥區(qū)別的藍翔也強大到一枝獨秀。

5

孔子是貴族特權(quán)階層的代言人,當做了魯國宰相后,少正卯是法家代表人物,反對孔子的克己服禮,政治主張不同是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可看出孔子負面的一面,去除政治上的障礙推行他的復周禮的復辟主張,仁義上的虛偽而不真實。

6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于后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于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結(jié)果夫子說了一堆,總體就是想說,這個家伙內(nèi)心險惡,行事圓滑,是個壞人,我們既說不過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殺了他。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雖然承認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只是說因為此人太奸猾,所以說不過此人。但是,實際我們從這件事真實的情況來看,孔子殺人,其實有報復的可能。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過往生活

他出生在貴族,家境不錯,甚至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還有人給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為屬于“野合”所剩,所以在父親死后,他就和母親一起被驅(qū)逐了。因為沒有收入,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人做事,不到30歲就做了校長兼老師,在魯國小有名氣。

后來魯國內(nèi)亂,他逃到了齊國,結(jié)果他在那里被齊王看好,遭到齊國權(quán)臣妒忌,要派人殺死他,于是他又逃回了魯國。不久,魯國人請他做官,他卻屢次推辭,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殺了自己的對手。所以,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的做法可能是為了泄私憤。

那么,這個少正卯究竟是什么人,能夠成為孔子的對手呢?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雖然周王朝天子還在傳承,但是對于諸侯沒什么約束力,因為他們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認為只要靠一張嘴讓各國都尊奉天子,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此中關(guān)鍵就在于,大家都要講“禮”。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jīng)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xiàn)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zhàn)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里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結(jié)果他每天開課,孔子的那些學生就都去聽少正卯的課去了。這人極有名氣,甚至當時國內(nèi)稱之為“聞人”,說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兩個學校離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臉,當時只有顏回一個人沒有去——可是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涼,甚至他的氣憤、妒忌都被顏回看在了眼里。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門派、教義之爭,這是最難化解的東西,歷史上有多少關(guān)于文化、信仰的東西,在沖突之中被徹底抹殺。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間是有仇的,不但是搶奪學生、丟了面子的矛盾,關(guān)鍵在于兩者教義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權(quán)后,立刻就開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義方面,將少正卯給斬殺。但是如果是道義之爭,以他儒家風范來看,應該是辯論一番,然后把學生爭取過來?上,他不但沒有這么做,還把自己的這種以官殺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誅”。后來他的弟子們可能感覺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根本沒有在著作里提這件事。

7

孔子誅殺少正卯的起因是少正卯開講座讓孔子的生源流失,招生遇冷。

孔子是儒家鼻祖,講授的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對統(tǒng)治者則極力宣揚“仁政”,然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年代,大家都在富國強兵謀發(fā)展,孔子“仁政”這一套然并卵。

而少正卯講的是縱橫家的學說,還有勵志學,這兩種都非常實用,而且適合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所以少正卯開館收徒后,孔子這邊生源急劇流失,流失的生源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

孔子做了掌管刑罰的司寇后,不到七天就干掉了少正卯。后世許多人說孔老二是公報私仇,然而大家太小瞧孔子他老人家了。

請看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

孔子心情沉痛的告訴大家,天下五種人最壞,一種是文化很高但人品低劣;一種是行為怪癖但意志堅決;一種是信口雌黃卻頭頭是道;一種是思想怪異而學識淵博;一種是標新立異而理直氣壯。

在孔子看來,這五種人只要符合一種條件就該殺,而少正卯五項全占。所以誅殺少正卯,主要是為了正人心,不讓“壞種”搞垮“主旋律”。

其實這都是孔子的一面之詞,他殺少正卯是因為后者搶了他的生源,讓他收入受損罷了!

8

孔子殺少正卯的歷史疑案,一言難盡。需要我用兩篇文章,才能捋清。

《諸子經(jīng)典故事考證》

在讀經(jīng)典中,有時需要對其作簡略考證。下面就分享一下鄙人的心得。 諸子經(jīng)典中的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真實的史實;二是以史實為基礎,作了一定的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zhì);三是完全虛構(gòu)的寓言故事。

要捋清何為史實,何為寓言。有兩種方法:一是找出史料中的鐵證;二是看其是否符合邏輯,合乎情理。

一、鐵證。

在《荀子》、《列子》、《呂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中,都有相同記載——“子產(chǎn)殺鄧析,而用其《竹刑》!薄蹲髠鳌肥俏ㄒ挥胁煌涊d的著作——“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在以上說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應當以史書《左傳》為準:即誅鄧析者,駟顓也。若對其考證,子產(chǎn)死于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鄧析才被殺。

子產(chǎn)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沒有殺鄧析的可能。因此,子產(chǎn)殺鄧析當是寓言故事,駟顓殺鄧析則為史實。 “子產(chǎn)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這就是鄙人所言之鐵證。

二、合乎邏輯。

在沒有鐵證的情況下,可通過邏輯推理來判斷。

在《莊子》一書中,孔子困于陳蔡之事被屢次提及。且有五個不同版本,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另一類則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點撥后,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撇下弟子,拋棄學業(yè),扔掉書籍,脫下衣服。光著屁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獸,與之為伍。 雖沒有鐵證,但孔子之行不符合常理,不合乎邏輯。也可認定其并非史實,而是在史實的基礎之上,對孔子困于陳蔡作了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zhì)。

在《淮南子·道應》中,有孔子與顏回的言行: 顏回謂孔子曰:“回忘禮樂矣。”仲尼曰:“可矣,猶未至也!碑惾諒鸵姡唬骸盎赝柿x矣。”仲尼曰:“可矣,猶未至也。”明日復見,曰:“回廢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謂忘坐矣!敝倌嵩唬骸岸磩t無善也,化則無常矣。丘請從之!贝撕螅鬃颖惆蓊伝貫閹,追隨其左右。這無疑是純粹虛構(gòu)的寓言。

在道家經(jīng)典中,孔子言行處處宣揚道家思想。而在法家經(jīng)典中,又處處在宣揚法家主張。 在《韓非子·內(nèi)儲說》中,有一則故事: 魯國失火,借助風勢會燒到國都。此時人們都在打獵,無人救火。魯君便求于孔子。子曰:“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無救也。”又曰:“事急,不及賞。若救火者盡賞之,傾國庫之資不足以賞。必用刑罰。”孔子遂即下令:“不救火者,比降背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罰!被饎菅杆俦粨錅。 首先,此故事完全符合法家重刑輕賞的主張。其次,還不符合邏輯:發(fā)生火災時,人民都在追逐野獸。即使頒布法令,正在追逐野獸之人又豈能看到。所以,此故事當為純粹虛構(gòu)的寓言。

在《外儲說》中,還有一則故事: 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儒者弋乎?”匡倩答曰:“儒者即不下棋,也不射鳥。下棋是以殺帥為勝,射鳥是以下射上。兵士殺帥,以下犯上,都有違禮義。故儒者不為之。”孔子此時也現(xiàn)身說法:“與其使君諂下,寧使民諂上。” 故事中的孔子以及儒者匡倩宣揚的是法家的君本位主張。并且,孔子本人射鳥,但不射歸巢之鳥。這兩點足以證明,此故事是韓非子虛構(gòu)杜撰的。

在《韓非子》中,孔子絕大多數(shù)言行皆符合法家思想。只有《五蠹》之一處例外: 魯人隨國君作戰(zhàn),三戰(zhàn)皆背。仲尼問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養(yǎng)之!敝倌嵋詾樾ⅲe薦其為高官。韓非對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與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與法家的忠,在此爭鋒相對——儒家是國以家為本,法家是有國才有家;儒家是有父才有子,法家是有君才有臣。

此故事當為史實。并且,可對其作進一步推敲考證。魯人當為獨子,因為周禮規(guī)定,父母年邁,家中只有一個兒子者,不用服役。也正因其家中只有一子,才會“身死莫之養(yǎng)。”孔子此舉,不但彰顯孝行,還維護法紀。

除孔子本人外,其弟子也被韓非選中,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在《外儲說》中,有一則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隨之而泣。妻曰:“汝還,顧返殺豬而烹之。”妻市集而歸。曾子欲縛豬而殺之。妻止之曰:“吾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强蓱蛞。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也,聽父母之教。今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也,非以成教也!彼鞖⒇i烹之。 單看此故事,顯然是闡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都影響著孩子未來的身心。父母必須一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孔子謂之——父父、子子,即父親先守父道,才能要求兒子守子道。 此故事中,曾子的言行事跡既符合儒家思想,又符合曾子的一貫作為。并且,故事中符合情理,合乎邏輯——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隨之而泣。完全符合幼兒常常粘父母的天性。在沒有鐵證反駁的情況下,可姑且認定此故事是真實可信的。

當然,韓非子講此故事的目的,并非宣揚儒家思想——重視教育。而是宣揚法家之信——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故明主標信,如曾子殺彘也。

在《韓非子·外儲說》中,還有一則姜太公誅二居士的故事: 太公望封于齊,齊有居士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飲,無求于人也。太公望至于營丘,使吏執(zhí)而殺之。周公旦居魯聞之,遺書急發(fā)之:“夫二子,賢者。何以殺賢?”太公望曰:“二子不仰君而食,無求于人。爵祿無以勸,刑罰無以威。無益于君也,是以誅之!

故事中,姜太公之舉并不符合其一貫作為——姜太公并未誅殺不臣于周的伯夷、叔齊。但卻完全符合法家思想: 《韓非子·八說》有曰:“輕爵重身,則民難使! 《八經(jīng)》有曰:“賞莫如重,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必,使民畏之;毀莫如惡,使民恥之! 《外儲說》又曰:“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 雖然沒有鐵證,但我們依然可以認定,姜太公誅二居士并非史實,而是韓非子虛構(gòu)的寓言故事。是為宣揚其法家思想——即使你沒有觸犯刑法,但若不為君主致死盡忠,那你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誅殺之是替天行道。

《韓非子》中有《難一》、《難二》、《難三》、《難四》。此四篇中共有歷史故事二十八則,在故事之后,是孔子的評論,以及普世價值觀。韓非子對這二十八則歷史故事,站在法家立場,闡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觀點。這四篇的歷史故事,應當為全部史實,而非寓言。

《外儲說右上》中還有一則故事: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以天下傳之于匹夫,不詳也!庇谑牵瑘蛘D殺鯀。還有孔子之言:堯知舜之賢,并不難。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誅殺諫者,獨斷專行。

此故事完全不符合孔子的一貫言行: 晉平公宴飲群臣時,稱:“莫為人君之樂,其言弗違之!睅煏缫郧僮仓x平公問其故。師曠曰:“今有小人言于側(cè),故撞之!弊笥矣麊栕镉趲煏纭F焦唬骸搬屩,以為寡人戒! 孔子稱贊晉君:“晉平公非不痛其體,欲來諫者也! 顯然,無論是堯誅殺進諫者,還是孔子贊堯能獨斷專行。皆是韓非杜撰的寓言故事。只有柏楊之類思維邏輯混亂的弱智,才會信以為真。才會大肆批判堯、孔子和太公望。

在先秦時代,不僅在各個學派的著作中,常以孔子為代言人,假托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連勸酒之時,也會搬出孔子。趙國公子平原君在宴請孔子的七世孫子高時,曾勸酒道:“昔有諺語: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古之圣賢,無不能飲。子何辭焉?”子高曰:“穿之所聞,圣賢以道德勝人,而不以飲食勝人。”平原君對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世人以作勸酒之辭,非實然也。”

在讀書為學時,一定要學子高。捋清何為寓言,何為史實。且不可學胡適、柏楊之流,而貽笑大方。

附錄一:2014年巴西世界杯季軍爭奪戰(zhàn),荷蘭隊門將西萊森指揮隊員排人墻時,屁股倚靠門柱。有網(wǎng)友在他屁股下面PS了一個馬桶。西萊森屁股倚靠門柱的動作是真實的,但他屁股下馬桶卻是網(wǎng)友PS的。

附錄二:二戰(zhàn)時期,有一張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參加雅爾塔會議的合影。網(wǎng)友卻照片中,PS了幾位美女。 諸子經(jīng)典中有很多寓言故事,都是以史實為基礎,進行了PS。就如同西萊森屁股下的馬桶,以及三巨頭懷中的美女。

《孔子殺少正卯》

孔子一生所為之事,最為今人詬病者,既非見淫婦南子,亦非為求官饑不擇食。而是殺少正卯。   

此事見于《荀子·宥坐》:孔子攝魯國相,聽朝七天而誅少正卯。弟子質(zhì)問道:“少正卯是魯國的文化名人,夫子誅殺他,難道沒有錯嗎?”孔子曰:“人有五惡: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揖犹幘弁匠扇,言談飾邪營眾,對此小人之杰雄,必誅之……”由上可知,少正卯不僅是魯國貴族,還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且有不少的粉絲們。

孔子殺少正卯之事在WENGE期間,被大肆渲染?鬃颖幻枥L成奴隸主階級頑固派,少正卯則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以講學為業(yè),通古今之變、鼓吹革新、反對奴隸制。稱孔子殺少正卯,是奴隸主階級的反革命集團對新興地主階級革命志士的殘酷鎮(zhèn)壓。   

今天,階級斗爭之說逐漸淡去。對其批判也更與時俱進。說孔子不依法定罪,單憑主觀臆測殺人。是踐踏法律,扼殺言論自由,搞文化專制。   

對于孔子殺少正卯之事,首先要弄清其真實性。對此,后世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此事是完全虛構(gòu)的,且根據(jù)頗為充分:   

為何后世沒有留下少正卯學說的著作?并且在此后至《荀子》成書兩百年內(nèi),所有諸子著作、史書均無此事記載。就連對儒家學說進行猛烈批判,甚至對孔子進行人身攻擊的《墨子》,也對此一字不提。   

并且,少正卯的身份是魯國貴族大夫。對無罪大夫,國君尚不能輕易誅之,何況孔子?  


另一種觀點認為,此事完全屬實:   

因為孔子誅少正卯之事,在《荀子》、《孔子家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少正卯的學說著作沒有流傳于世,可能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所致。   

鄙人今天也來攙和一把,以圖解開孔子殺少正卯的歷史疑案:   

先秦諸子們普遍擅長假借圣人之口,抒己之志。墨子在《非樂》中,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稱圣王堯舜是反對音樂的,“其樂逾繁,其治逾亂。”而荀子在《樂論》中,批判墨家的非樂主張時,則稱“樂者,圣王之樂也?梢陨泼裥,易風俗。故圣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笔ネ鮽兪欠菢罚是樂樂?依據(jù)的不是史實,而是諸子們的觀點和主張。   

荀子在《性惡》中,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論進行猛烈批判。并且對人之本性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論證。其論證之充分,論述之嚴謹,遠遠超過孟子和告子。即便如此,荀子在此篇最后,還是拉出圣王——堯舜也認為,人性是惡的。ó敃r我差點暈倒)   

并且,在先秦諸子中,最擅長通過講故事,來闡述和論證自己觀點和主張的,當屬荀子、韓非師徒。   

荀子為了抨擊以墨子為代表的鬼神論者,在《解蔽》中講述了一個精辟的小故事:“夏首之南有人焉,名曰涓蜀梁,其為人怯而愚。夜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仰視其發(fā),以為立魅。背而走,致其家,氣絕而死。豈不哀哉!”荀子稱,大凡認為有鬼神者,都是在自己意識不清醒時作出的錯誤判斷。涓蜀梁疑鬼而死,僅僅是寓言故事,其真實性不可查也。  

韓非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韓非子》中的故事不計其數(shù),但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只有極少數(shù),如吳起吸膿。相當一部分是完全虛構(gòu)的,如守株待兔、孔子救火。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事實根據(jù),但被韓非修飾過,如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孔子去衛(wèi)。故事大王《韓非子》告訴我們,對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切不可以正史視之。   

正如《莊子·寓言》所說:“寓言十分之九,假托他人之言論之。”假托他人之言的寓言故事,又豈能當真?!   

在《荀子·宥坐》中,記載的全部是孔子的言行,頗似《論語》。但《論語》是真是地記載孔子言行。但《宥坐》卻是假孔子之言,述荀子之志。如:子貢問孔子:“君子見大水必觀,是何也?”孔子曰:“夫水:主量必平,似法。出入則潔,似教。萬折必東也,似志!频!频馈笨鬃哟搜噪m極富哲理,亦十分精辟。但斷不會出現(xiàn)在《論語》中。因為這荀子是借圣人之口,述己之言。   

荀子還在《宥坐》中,假托孔子殺少正卯之事,為自己“元惡不待教而誅”的觀點服務。誰若以此認定此事是百分之百的史實,那就真成書呆子了。   

假設《宥坐》中,孔子殺少正卯的故事確實是屬于極少數(shù)情況,是完全真實的。那為什么《墨子》不抓住這孔子這一最大的把柄,來進行人身攻擊呢?為什么少正卯的學說著作沒有流傳下來?   

焚書坑儒是唯一的可能解釋。這一解釋是行不通的:   

若少正卯和楊朱一樣,所有著作全部毀于焚書坑儒,為何《列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中,對楊朱都有提及。甚至可見其大致思想——“重生,貴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但對少正卯卻一字不提?難道少正卯是項少龍?!   

由上可知,孔子殺少正卯之事,有兩種可能:

一是本故事純屬虛構(gòu)。  

二是卻有此事,但被荀子修飾過——少正卯并不是某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名人,更不是因“歪理邪說”和“五惡”被孔子所殺,他僅僅是個普通的貴族,因犯罪而被孔子依法處決。   

在這兩種情況,究竟哪種情況屬實?司馬遷給了我們回答。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笨鬃釉唬骸坝惺茄砸。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這與《荀子?宥坐》中,孔子被唐僧附身后,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完全不同。還有孔子的年齡等具體時間,足見司馬遷確實對此事進行了嚴謹?shù)臍v史考證。

按照《史記》記載:孔子當時是大司寇代相,少正卯因犯罪亂政而被孔子依法誅殺。

首先,《史記》被后世公認為“良史”和“實錄”的史書。其真實性與可信度,是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無法比擬的。

若依《史記》之說,少正卯是因犯罪亂政被孔子依法處死。那一切疑問都隨之解開:

一、少正卯并不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物,而是一個普通的貴族,當然不會留下學說著作。其他諸子著作中,未對其提及一字,實屬正常。 二、少正卯是因為犯罪而被孔子所殺?鬃邮菆(zhí)法嚴明。對孔子攻擊最為猛烈的《墨子》,如果提及此事,那就是在贊揚孔子維護法紀。歌頌孔子之事,《墨子》絕不為之。   

三、少正卯是一個普通的貴族,影響不大。所以,《戰(zhàn)國策》、《國語》等“史書”中,均無此事的記載。  

下面再列舉一個與孔子殺少正卯雖不相同,但卻類似之事——子產(chǎn)誅鄧析:   

《荀子》、《列子》、《呂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都有相同記載——“子產(chǎn)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左傳》是唯一有不同記載的著作——“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痹谝陨险f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應該以史書《左傳》為準:即誅鄧析者,駟顓也。若對其考證,子產(chǎn)死于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鄧析才被殺。子產(chǎn)比鄧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沒有殺鄧析的可能。因此,子產(chǎn)殺鄧析當是寓言故事,駟顓殺鄧析則為史實。

故對先秦故事之真?zhèn),不能按照“少?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而應當以史書為準。   

我們再回顧《荀子·宥坐》,孔子在長篇大論中也稱:“子產(chǎn)誅鄧析!钡赢a(chǎn)并未誅鄧析。這更進一步證明了孔子之所以滔滔不絕,并非被唐僧附體。而是被荀子附身。是荀子假借孔子之口,來為自己“元惡不待教而誅”的觀點服務。鄧析與少正卯被誅之史實,在此處成了任由荀子打扮的小姑娘。僅用一個寓言故事,就搞得三界大亂,天翻地覆。并非荀子前輩太給力了,而是后世學者太不給力,分不清何為史實,何為寓言。   

最后,鄙人提醒某些學貫古今的文化名人(如胡適、柏楊之流)。在讀書為學時,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切不可將寓言視為正史,更不可人云亦云,而貽笑大方。      

附錄:西漢時,王尊任安定太守,查出五官椽張輔利用職權(quán)貪贓枉法,王尊把張輔比喻為少正卯。并將張輔逮捕入獄,處以死刑。

9

“孔子誅少正卯”事件從朱熹以來就是聚訟紛紜的焦點問題,晚清近代疑古派出現(xiàn)以后更是掀起了考證潮流。眾所周知,“儒法斗爭”時代,這個問題曾經(jīng)深入民間每個角落,雖販夫走卒也頗為熟悉這個歷史典故。但這個問題疑點重重,根本就不可能有定論,這里僅列出幾個比較硬的證據(jù),大家可自行判斷,如下:


少正卯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么?

“少正”,僅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一例,晉代杜預解釋為鄭國世卿官名。也就是說,整個春秋時期,僅僅只有鄭國存在“少正”官名,且周禮都沒有記載。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夏,晉人徵朝于鄭。召鄭使朝。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杜預注:“少正﹐鄭卿官也!闭x:“十九年傳云﹐立子產(chǎn)為卿﹐知少正是鄭之卿官名也。春秋之時﹐官名變改﹐周禮無此名也。

那么就可以推測:少正卯這個人如果真實存在,那么他很可能是鄭國某個“少正”卿大夫的后代,即以官職為姓,名卯。且這個少正也僅僅比孔子略長一代,屬于子產(chǎn)時代的人物,其后代才能與孔子有交集。但眾所周知,卿大夫是世襲的,少正卯如果是鄭國人,也一定是一位大貴族,不是那么容易被一個外國官員殺掉的。


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是:根本就沒有這個人。除了鄭國,沒有人姓少正。


少正卯是法家么?

現(xiàn)代以來,人們多認為少正卯是法家人物,因觸犯儒家的孔子而被誅殺。這個觀點的對錯先不論,可以分析其是否成立。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chǎn)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以上是較為完整的少正卯故事,可以逐條分析:

1、少正卯這個人物故事的最早記錄,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尹文子》,而后見于《荀子·宥坐》,二者記載大同小異,距離孔子時代已經(jīng)很遠,是不可能作為研究孔子真實歷史情況的證據(jù)的。

2、《尹文子》殘篇大道二卷,按照其主旨來說,屬于廣義的法家,即黃老申韓一派;按其風格來說,又與莊子、列子等一致,可歸入道家。因此,如果說法家尹文子敘述這個反面人物來反對法家,就自相矛盾了。

3、尹文子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喜歡用【寓言】故事敘述政治思想,其真實性是可以存疑的,例如鄧析并沒有被子產(chǎn)殺掉,他實際上死于子產(chǎn)逝世之后。


如此,就可以知道,孔子誅少正卯故事最初是泛黃老派的尹文子,為了推廣其名家思想而采納的一個傳說故事,主旨是“名不可亂”,為了正名,甚至有必要誅殺旁門左道。尹文子是戰(zhàn)國中期稷下學宮的活躍人物,由此影響到了后來的荀子。至于少正卯被認為法家,很可能只是一個符號詞匯的延伸想象:鄭國法家子產(chǎn)曾任少正,由此認為此人的言論必然是傾向法家的。


真實的少正卯:誅士風氣下的悲劇人物

真實的少正卯會是怎樣一個情況呢?現(xiàn)在的人已經(jīng)不可能弄清楚了。但我們可以腦補一下:


鄭國有一位少正卿大夫的后代,以官為姓,叫做少正卯。由于鄭國子產(chǎn)的寬松政策,這個年輕人習慣了大尺度言論。有一次他去列國游學,也許是魯國,也許是齊國,也可能是其他諸國,卻因言論而獲誅,被一位大夫嚴厲訓斥了(誅,本意并無殺戮的意思)。這個故事流傳到戰(zhàn)國后期,由于誅殺士人的風氣已開,人們對因言被殺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于是就想象百年前的少正卯也可能被殺掉了。為了進一步突出“王制”,荀子便引入了這個故事(或者其弟子編入文集),強調(diào)王道精神必須堅決打擊那些旁門左道。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孔子殺人之說。

10

少正卯,當時的威望遠遠高于孔丘,由此也產(chǎn)生了忌妒恨,當一朝大權(quán)在握時,利用職權(quán)之便,殺害了所謂的反抗勢力的領(lǐng)袖人物少正卯,一個張口閉口的\"仁愛\",滿嘴的\"仁義道德\"主張\"以德治人\"的偽君子,對待少正卯的態(tài)度,不是\"以德治人\",而是殺無赦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