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就是太平天國將領(lǐng)非常的厲害。他們根本不怕死,就算凌遲也不愿意吭一聲。自盡是一個多么丟臉的事情呢,他們才不屑于做這樣的事情。

他們很多人都是不怕死的。在前期的戰(zhàn)爭中,他們都一直沖鋒陷陣,將清朝打的落花流水,甚至都攻破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大多數(shù)人都是窮苦出身,見證了清朝的腐敗狀況,人民民不聊生。于是憑借著自己對清朝的恨,發(fā)誓一定要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還我們一個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到了后期最主要是內(nèi)部出了問題,太平天王洪秀全已經(jīng)不思進取。在占領(lǐng)南京之后,把這個當做自己的首都,只知道享受生活,忘記了自己的危機。每天都是在后宮里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和那些貪財好色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呢?還將太平天國封了幾千個王,管理都混亂至極,最后很多太平天國將領(lǐng)都待不下去了,都直接出逃了。

這些將軍就有石達開等人。這些都是為太平天國建國立下了悍馬功勞的人,連這些人都走了,太平天國還能夠存留下去嗎?于是太平天國已經(jīng)四分五裂,最后被清朝一個個擊破。這些將領(lǐng)為了百姓不受到屈辱,讓清朝答應(yīng)不去殺這些老百姓,就出門投降了。

可是清朝這些人實在是太可惡了,把全城都屠了一個遍。和那些日本鬼子都是差不多的,手段殘忍,簡直是令人發(fā)指。這些太平結(jié)果見到自己,這樣做結(jié)果得到了這樣的結(jié)果,心中滿是痛恨。不如當初盡力一博,可是現(xiàn)在又能夠做到什么呢?

他們被抓之后,他們也想過自殺,但是這樣做實在是對不起當初的老百姓了,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就算凌遲又能怎樣呢?

他們走上刑場的時候,依然面不改色,猶如當初起義時的樣子。注視著在場的所有官員,就連這些官員都非常的害怕,他們的樣子實在是令人敬畏,可是朝廷有命,也不得不殺了他們。


在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在受到凌遲的時候。忍不住了,他喊了一聲,實在是丟了太平天國將領(lǐng)的臉。石達開于是就呵斥他,這點疼痛都忍受不了,也就只有片刻而已,忍一忍就好了,男子漢大丈夫,何必怕這些呢!于是這個人也忍住了,在后面都沒有吭聲。

清朝當時的目的就是想讓他們大喊大叫,然后嚇唬住老百姓,讓他們心里留下一個十分嚴重的陰影,以后再也不敢造反了?墒撬麄?nèi)f萬沒想到,這些敵人如此的強大,居然能夠遭受這些苦刑而面不改色。最后這些清朝的官員都嘆息了,要是他們能擁有這些將領(lǐng)就好了,可惜了可惜了!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農(nóng)民起義,他嚴重的打擊了清朝的統(tǒng)治,從此清朝一蹶不振。

你們是怎樣評價太平天國將領(lǐng)的呢?

最佳貢獻者
2

縱觀太平天國歷史,包括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林鳳祥、李開芳等人均在被俘之后受凌遲酷刑而死,反觀清軍將領(lǐng),如張國梁、李續(xù)賓、江忠源等人皆在戰(zhàn)敗之時為免受辱而自盡身亡。這不禁令人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們寧肯被俘遭受酷刑而亡也不肯自盡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出于保護部屬的原因,如石達開是在大渡河畔陷入絕境,主動請降,舍命以全三軍。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太平軍將領(lǐng)是在遭人陷害或者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俘,以致于失去了自盡的機會。如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設(shè)計陷害被擒,李秀成在逃出天京后被當?shù)卮迕褡カ@并扭送至清營。林鳳祥被俘時身受重傷,李開芳意欲詐降,不料弄巧成拙被俘。他們被俘的經(jīng)過大相徑庭,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在人生最后時刻都表現(xiàn)出對無俱生死的巨大勇氣,換句話說,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孬種,全都是鐵骨錚錚的英雄好漢。石達開在給時任四川總督駱秉章的乞降信中寫道:大丈夫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軍,何唯一死!隨后石達開讓隨軍妻妾五人和幼子兩人投水自盡,自己與手下將領(lǐng)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以及五歲幼子石定忠赴清軍大營投降。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和手下將領(lǐng)在成都處以凌遲酷刑,受刑之時,被割幾千刀,石達開從始至終默然無聲,他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極為震驚。陳玉成被叛徒奏王苗沛霖從廬州(今合肥)誘騙至壽州(今安徽壽縣),隨從盡數(shù)被害,陳玉成被送到清軍勝保大營,勝保聞訊大喜,即開中軍營帳,令人押陳玉成入帳,見陳玉成傲然而立,大聲喝道:大膽陳玉成,見到本帥還不下跪。陳玉成手指勝保大罵:“你這個勝小孩,在妖朝乃第一誤國庸臣。本王乃天朝開國之勛,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與我交戰(zhàn)四十一場,場場皆敗,有何面目讓我跪你!白石山一戰(zhàn),你全營皆沒,僅率十余騎狼狽竄逃,還是我罷兵不追,饒你一條狗命。如此這般,你怎配我跪,好一個不知自重的物件!”罵完,陳玉成席地而坐。勝保又想用榮華富貴來誘降,陳玉成聞后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遭凌遲酷刑,兩名劊子手有感于陳玉成的英勇之名,待監(jiān)刑的勝保走后低聲說了一句“英王好走”,一刀直捅其心,給了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一個痛快了斷。李秀成在天京陷落當晚護送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出城外,并將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幼天王,一路邊戰(zhàn)邊逃,最終失散。他與兩三個隨從攜帶一些財寶逃至一座破廟,被一群趁機發(fā)戰(zhàn)亂財?shù)拇迕衽鲆,脫身不得。村民們因分賬不均,兩伙人互相打斗,最終把李秀成扭送到清軍營地。湘軍名將曾國荃聞訊又喜又怒,喜的是終于抓住了這位太平軍最重要軍事統(tǒng)帥,怒的是許多年來湘軍數(shù)萬人命喪此人之手。曾國荃竟然手持尖錐,上前對渾身鐵鏈縛身的李秀成一陣亂捅,李秀成不為所動,笑曰:“曾老九,打仗各為其主,你這樣做又是何必呢!隨后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趕到,對李秀成好言相勸,為此,李秀成花了十天時間寫了七萬多字的“供詞”,結(jié)果依然難逃一死,曾國藩派幕僚告知,李秀成聞訊后說:“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曾國藩出于對李秀成的愧歉,下令免于凌遲酷刑,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斬首,時年42歲。他也是這幾位太平天國將領(lǐng)中唯一未遭凌遲酷刑之人。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guān)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

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zhuǎn)發(fā)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3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雖然有不少將領(lǐng)兵敗被俘,但是真正投降的將領(lǐng)并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清代,犯上作亂的人基本上都是要誅滅全族的,別說太平軍的主要將領(lǐng),就是一般的士兵,被捉住了都是難逃一死。所以就不難理解早期的太平軍為什么幾乎都是拖家?guī)Э诘碾x開了金田,一路上發(fā)展的速度也很快。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太平軍直到城池被攻破,完全沒有勝算還要繼續(xù)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所以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中,除了個別將領(lǐng)迫于無奈選擇了投降,以及后期大勢已去被清廷招降了一些將領(lǐng)之外,多數(shù)將領(lǐng)都是戰(zhàn)斗到了最后一刻。

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后,率領(lǐng)著自己的隊伍轉(zhuǎn)戰(zhàn)各省,最后在大渡河岸邊陷入了絕境。之所以選擇了投降,并非是幻想著自己還能留下一條性命,更不可能指望著清廷對自己特赦。這并非他害怕死亡,不敢自盡,他應(yīng)該非常清楚自己最后的命運肯定是被凌遲處死,他選擇了放棄抵抗是因為想要挽救手下的幾千名弟兄,用自己的性命換取手下一條生路,這恰恰是石達開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

首先,石達開加入太平軍,并不是因為貪圖富貴,而是為了純粹的反清。

關(guān)于石達開的出身,有人說他是當?shù)氐暮篱T望族,家里非常有錢,也有人說他是書讀詩書的地主出身,也有人說他是相對富裕的地主,盡管爭議很大,也無法再去考證,但是他應(yīng)該并非是單純的貧困農(nóng)民出身,至少是家境相對優(yōu)越的富農(nóng)。

所以石達開加入太平軍,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不同,他并非是家里活不下去了,整天想著殺死地主,自己成為新的地主,也并不是指望著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石達開反清可以說是純粹的反清,是基于對當時時局的不滿,所以選擇了反清。

其次,石達開并非沒有機會避開最后的結(jié)局,但是他真的是一位光明磊落的義士。

在天京事變之中,石達開主張盡可能的減少殺戮,這是他的仁義的體現(xiàn),而在返回天京之后遭到了天王的排擠和打壓,他也沒有選擇弒君篡位,而是選擇了離開天京。雖說他選擇帶兵出走,置太平天國的大義不顧并不正確,不過在當時他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后,石達開并沒有反水加入清軍,也沒有另立山頭自立為王,他依舊以太平軍的翼王自稱,軍隊依舊對外聲稱是太平軍,雖說這樣的選擇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也是“你對我不仁,但是我對你并非不義”的體現(xiàn),即使是失敗了,也失敗的光明磊落。

最后,石達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舊展示出了偉岸的人格。

石達開之所以選擇放棄了抵抗,去清軍大營慷慨受死,完全是為了換回手下將士的生命,雖說這種想法是可笑的,但是他沒有喬裝打扮選擇逃跑,也沒有服毒自殺逃避最后的刑罰,這是他偉岸的所在。

據(jù)說石達開在被凌遲受刑的時候,毫無懼色,自始至終都沒有發(fā)出痛苦的呻吟,在場圍觀的百姓與官員無不震驚,贊他為“奇男子”。

(相關(guān)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tài),聊地方發(fā)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guān)注。

4



太平天國被捕的高級將領(lǐng)主要有三波,按照背部的時間來劃分,分別是李開芳和林鳳祥、陳玉成、石達開、李秀成。

他們被捕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沒有選擇自殺的訴求也有差異。

首先來說李開芳和林鳳祥。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東王楊秀清就命令李開芳和林鳳祥率領(lǐng)2萬人進行北伐,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牽制清軍的主力,減輕天京外圍的壓力。

李開芳和林鳳祥本來就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們率領(lǐng)的2萬將士都是從廣西走出來的老兄弟。他們都久經(jīng)沙場,都是能征善戰(zhàn)之士。

李開芳和林鳳祥領(lǐng)導的北伐軍也曾經(jīng)把清政府的北方攪得亂作一團,他們轉(zhuǎn)戰(zhàn)山東、山西、河北。

盡管受到優(yōu)勢兵力的清軍的圍攻,但他們一次次突出重圍,并補充壯大自己。東王楊秀清也曾經(jīng)派出第二和第三支北伐軍去支援他們,但卻受到了清兵的沉重打擊,一直退回天京,一支全軍覆沒。

孤軍深入的李開芳和林鳳祥在遇到僧格林沁騎兵的沉重打擊之下,還碰到了北方寒冷的氣候。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兩個人先后被俘,最后被押解到北京城凌遲處死。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后期崛起的優(yōu)秀將領(lǐng),也是太平軍中從娃娃兵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軍事將領(lǐng)。

1851年,他跟隨自己的叔叔扶王陳承瑢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因為陳玉成在童子軍中表現(xiàn)英勇,被提拔為童子軍的首領(lǐng)。

在腥風血雨的戰(zhàn)斗中,陳玉成迅速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在武昌、九江和鎮(zhèn)江幾次大戰(zhàn)中,都力克強敵立下大功。

在天京事變中,陳承瑢被處死,陳王成并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重用。

1858年陳玉成和李秀成聯(lián)手攻破了清軍的江南和江北大營,隨后陳玉成又在安徽三河鎮(zhèn)全殲湘軍的精銳部隊李續(xù)賓部。

1861年,因為李秀成救援不力,陳玉成鎮(zhèn)守的安慶陷落。第二年被叛徒苗沛霖出賣,在河南英勇就義。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中最知名的軍事將領(lǐng),也是太平軍中最悲催的一個將領(lǐng)。

在天京事變時,洪秀全引蛇出洞,讓廣西的高級將領(lǐng)自相殘殺,最后又想李詠自己的兩個哥哥架空石達開。

石達開一怒之下出走,并帶走了十幾萬精銳部隊。最開始,他并不想離太平天國太遠,但在戰(zhàn)斗中得不到太平軍的支持,于是他想打回廣西。

但在清兵的嚴密布防下,石達開只好向四川轉(zhuǎn)進。在四川任職的駱秉章之前是湖南的巡撫,他非常了解太平軍的打法。

在堅壁清野和圍追堵截之下,石達開的部隊被堵在了大渡河北岸。為了挽救手下兄弟的性命,他愿意忍辱負重投降,以換取手下數(shù)千將士的安全。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對于造反之人,從來都不心慈手軟,只會趕盡殺絕。石達開被凌遲處死,他臨危不懼,一言未發(fā)。



李秀成同樣是太平天國后期涌現(xiàn)的優(yōu)秀高級將領(lǐng)。李秀成和陳玉成相比,智謀有余而勇氣不足,在打硬仗方面有所欠缺。

如果李秀成和陳玉成能夠聯(lián)合作戰(zhàn),就會各取所長,優(yōu)勢互補。陳玉成死后,李秀成孤木難支。

天京城被攻破后,李秀成率領(lǐng)上千人掩護幼天王突圍。當時的湘軍只顧燒殺搶掠,他們基本上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就沖了出去。

在外圍的突擊戰(zhàn)中,李秀成把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了幼天王,自己卻被山民出賣,然后被俘。

被俘后的李秀成忍辱負重,向曾國藩寫了一份投降書。重點有二,一是勸曾國藩造反,二是希望放自己出去招降30萬太平軍,其實是想重新造反。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早就看透了這一切,擔心在運送進京的路上被太平軍解救,就直接處死了李秀成。

5

答:這位網(wǎng)友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題。

太平天國將領(lǐng)被俘慘遭凌遲,那是不得已的事兒,雖然有石達開、林鳳祥等等硬漢寧死不屈,面對敵人的剮刑,鋼牙咬碎,不吭一聲,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啊。

大多數(shù)是嚇哭、嚇尿、嚇昏、嚇死過去的——史書就沒必要一一記載了,當然,這并不能說明他們就是懦夫、膽小鬼,實際上,能自動自覺投身到這場波瀾壯闊的反清起義運動中去的絕大多數(shù),都堪稱時代的猛士,面對千刀萬剮的剮刑,流露出怕痛懼死之色,乃是人之本性,并不能說明太多東西。

就因為史書里只記載了石達開、林鳳祥等視死如歸的硬漢、鐵漢;而不記那些在死亡面前露出怯懦之色的普通將眾,就給人造成了一個錯覺: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寧愿被俘慘遭凌遲,很少選擇自盡。

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被俘后,有沒有人想過自盡的呢?

有,并且是絕大多數(shù)。

問題是,他們已經(jīng)階下囚,人為刀殂,他為魚肉,還有選擇死亡的自由嗎?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吧。

太平天國中,與林鳳祥齊名的人是誰?

對,李開芳。

李開芳與林鳳祥奉命興師北伐,最終都是被俘后押解北京就刑。

李開芳是條真漢子,義不肯降,知道到了北京不會有好果子吃,就尋思著自殺,但是身困籠車,雙手被縛,怎么自殺法呢?

想來想去,唯有自殺一途。

于是,他在路上不進水米,面對檻送官員的屢次婉勸,均垂頭不語,堅拒不食。

但是沒有用,從茌平縣馮官屯到北京,餓了七日七夜,愣是餓不死。

最終,奄奄一息的李開芳還是被劊子手一刀一刀切割而死。

其實,在李開芳部在馮官屯覆滅時,其部下將士有一百多人是自殺了的,只剩下他和黃懿端、謝金生、李天佑,譚有桂、韋名傅、曹得相來不及自殺,被檻送北京而已。

與李開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檻送途中,黃懿端有講有笑,吃飯吃肉,養(yǎng)精蓄銳,到了刑場,他被從籠車中提出時,突然連續(xù)踢飛腳,把敵人踹死兩個,踹傷兩個,揚眉吐氣。

還有,1862年陳玉成兵敗被俘前,曾派陳得才、藍成春出征西北。

陳得才是陳玉成的叔父,在1864年回援天京途中,所部將官紛紛帶領(lǐng)軍隊投降,他擔心被俘后慘遭剮刑,服毒自殺了。

藍成春也擔心被俘后慘遭剮刑,早早率本部人馬向僧格林沁投降,可惜最終還是被僧格林沁以“粵中老賊”之名,將之凌遲處死。

看到了吧?并不是人人向往凌遲罪名的,想提前自殺的大有人在;想跪地向敵投降的,也不在少數(shù)。

6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lǐng)的下場。天王洪秀全是在太平天國滅亡之前的三個月病死的,東王楊秀全是被北王韋昌輝殺死的,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以及安王福王洪仁發(fā)洪仁達是戰(zhàn)死的,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是被處死的,而被俘受辱,不愿自盡的,有石達開,李季成,林鳳祥,洪仁軒等人。也就是說,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下場可以大概地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內(nèi)部自相殘殺的犧牲品,第二,戰(zhàn)死,第三,就是題主所說的,寧愿被俘受辱,被清軍處死的。

其實,從實際來說,戰(zhàn)敗后被俘選擇自殺的,在將領(lǐng)中只是極少部分情況,戰(zhàn)敗后仍“茍活”,不止單是太平天國被俘將領(lǐng)的選擇,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下意識的選擇。

因為選擇自盡,對于一般人來說,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除非是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或者是有比死更厭惡的東西,才會讓人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即使是作為一個戰(zhàn)士。

那么飛揚便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明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不選擇自盡的原因吧。

第一個方面:沒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 精神!皩幩啦磺睘榱瞬皇箛乙驗樽约菏苋瓒鵀閲柢|,飛揚個人認為,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并不存在這類精神傾向,單論太平天國后期就有不少將領(lǐng)主動乞降,像有保王童容海、納王郜永寬投降,竟都是在建制完整,兵力強盛的情況下,不與清軍進行一戰(zhàn)就投降。像這類的投降事件,不僅次數(shù)多,且規(guī)模大,一次性投降達五六萬人者就有好幾起。

太平天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其將領(lǐng)大多思想層次不高,戰(zhàn)爭誰勝誰負并非他們所關(guān)心的,求生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wù)。

其次,從太平天國組織來看,太平天國的理論依據(jù)是拜上帝教,只是人們?yōu)榱嗣撾x痛苦生活的一種暫時性的精神依托,而且領(lǐng)導層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導致內(nèi)訌、分裂和大量內(nèi)耗,各王之間相互的殘殺,使得太平天國組織本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并不強大,逐漸失去了軍民之心,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并沒用真正把太平天國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對他們來說,它并不是像國家一樣的概念,并不具有為它能奉獻出生命的價值。

第二個方面:沒有比死更厭惡的事情。毫無疑問,清軍對于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是十分厭惡的,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被俘之后,等待他們的大多都是殘酷的虐刑,天王洪秀全即使在太平天國滅亡三個月之前已經(jīng)病死,清軍還是要把他的尸體找出來,剁成肉醬用炮轟出,可見湘軍對太平天國人的恨意之深刻了。而之前所說的被俘的將領(lǐng)全部是凌遲處死。有的甚至被挖出心臟,扯出腸胃,剝下皮掛在樹上,以儆效尤。

然而,再從太平天國的對手清軍方面來看,清軍在戰(zhàn)敗后選擇自殺的倒是不少了。

在太平天國時期沒掉的清軍將領(lǐng)中,陶恩培,繃闊,周兆熊,羅遵殿,王有齡,吳文镕,崇綸,瑞昌等,這些都是自盡而亡的,在清軍陣亡總數(shù)中絕對不算少數(shù)。即使是“為師為相為將一完人”的曾國藩先生,也曾在被太平天國打敗后兩度想投江自殺。

  •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和清軍對待戰(zhàn)敗的態(tài)度的對比

首先是論正式軍與農(nóng)民軍的區(qū)別,其次是利益角度不同,清軍的將領(lǐng)至少是在為朝廷,為國家而戰(zhàn),而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則不會想這么多,他們的個人利益當是首位。

反思總結(jié):

古時,人們連生和死都成了一種被迫選擇,有人,不得不選擇生,有人,不得不選擇死。如今,我們身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年代,沒有戰(zhàn)亂和硝煙;沒有生存的壓迫;沒有為了生存不得不擔負戰(zhàn)爭的沉重和殘酷;因此,我們有時往往會忘記這份和平的來之不易,忘記生命的難能可貴。充滿艱難坎坷,才是生活的本質(zhì);憶苦思甜,我們應(yīng)當感謝和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愿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guān)注,不迷路!

7

有網(wǎng)友問:太平天國石達開等名將為何寧肯被俘凌遲也不自盡?很多時候,不是想被俘凌遲,而是沒有機會自殺。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林鳳祥實際上已經(jīng)自殺,但是沒有成功,就被清軍發(fā)現(xiàn)從地洞里抓出來。

林鳳祥屬于重傷以后被俘,被清軍救治審訊以后就義。林鳳祥在就義時,“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終年30歲。

而李開芳則是想詐降突圍,結(jié)果被清軍識破,直接被按倒在地。翼王石達開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換取部下上千人的生命,自愿走進清軍大營,被殺。如果石達開已經(jīng)自殺,又怎么拿自己的命換部下上千人的生命?當然,清軍最后背信棄義,還是屠殺了翼王的部下。

英王陳玉成是被誘捕,苗沛霖設(shè)計誘捕了陳玉成,英王陳玉成根本沒有自殺的機會,就突然被捕。被送往清軍大營。陳玉成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蛾愑癯杀磺苡洝氛f陳玉成,“貌極秀美,長不逾中人”。

忠王李秀成同樣是在天京城破以后,在村里隱藏,被告發(fā),遭到清軍的突然抓捕,力竭被擒。太平天國也有很多自殺的將領(lǐng),比如帶領(lǐng)20萬大軍從西北回朝,救援天京事變的扶王陳得才,就是戰(zhàn)敗以后自殺身亡。就是天王洪秀全,也有是自殺的說法。

太平軍早期名將羅大綱則是身負重傷,難以忍受,自殺身亡。當然太平軍更多的將領(lǐng)是戰(zhàn)死和內(nèi)訌而死。就是在太平天國已經(jīng)失去了天京,幼天王被捕的時候,汪海洋還暗殺了侍王李世賢吞并了他的部隊。

最后,汪海洋本人在對清軍包圍圈發(fā)起自殺性沖鋒的時候,也遭到密集彈雨射擊,戰(zhàn)死沙場。其實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另類英雄,就是殿前京內(nèi)副總鑒御林兵馬哥頂天扶朝綱勇王倫千歲洪仁達,洪秀全的哥哥。

雖然這個人能力不行,貪財愛富,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但是,卻是一個硬漢,在天京城破被俘以后,8月5日被清軍凌遲處死,也是毫無懼色,一直呼喊著天父天兄的名號。

8

太平天國里面的石達開和李秀成之所以寧可被俘虜也不自盡,是有他們各自的原因的,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李秀成投降是因為忠。下面我詳細為大家講解一下為何說他二人是為了忠義投降滿清的。


石達開之所以被迫投降,源頭是在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中石達開的家人都被北王韋昌輝給屠盡了,雖然最后天王洪秀全不得不站出來把韋昌輝當做替死鬼給滅了,但是天王洪秀全與翼王石達開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裂痕。最后石達開被迫再次帶兵離開了天京。從石達開帶領(lǐng)十多萬精兵脫離天京的那一刻起,石達開算是和洪秀全正式?jīng)Q裂了。所以石達開領(lǐng)兵在外得不到太平天國任何的補給和幫助。


滿清敵軍得知石達開的狀況后,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戰(zhàn)術(shù),就是要活活餓死這支戰(zhàn)斗勇猛的太平軍。石達開帶領(lǐng)的太平軍由于長時間得不到補給的供應(yīng),軍隊戰(zhàn)力慢慢下降,而且到了最后僅剩不足萬人的太平軍被滿清軍隊圍困在了大渡河的北岸,石達開為了能夠讓手下的弟兄活命,決定投降清軍,用自己一命換手下活命,但是沒想到清軍不守信用,最后把石達開和手下都殺了,石達開被凌遲時挨了上千刀,但是石達開竟然都沒吭一聲,所以說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忠王,他投降曾剃頭也是為了忠,類似三國時期的姜維,投降其實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搞事情!
李秀成被曾國藩活捉后,在獄中寫下了五萬字的自述書,目的是為了勸曾國藩反清加入太平天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太平天國的制度和體質(zhì)和地主出身的曾剃頭正好相克的事實,所以他的勸降注定不可能成功。


李秀成不僅勸降曾國藩不成功,他的“勸降書”還被曾剃頭刪改之后變成了“投降書”獻給了老佛爺,讓他一世忠誠毀于一旦,讓后人以為他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而且最后曾剃頭怕李秀成進京之后亂說,竟然把他殺人滅口,私自做主把他凌遲處死!李秀成投降是為了忠,可是最后落得個不忠之名!


以上就是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和忠王李秀成為何會投降滿清,又為何會被凌遲處死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里有不妥之處,歡迎到留言區(qū)留言指正,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guān)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9

凌遲之刑有多殘酷,自然不用多講。在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曾有包括石達開在內(nèi)的二十余名將領(lǐng)被清軍處以極刑。其中,這些人多數(shù)是被俘后別無選擇,甚至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可石達開卻是主動投降,是想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剩余部眾的生命,頗死“主動選擇凌遲”而未自殺。也正因如此,后世對石達開的評價甚高。

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杰出將領(lǐng),在太平軍中頗有聲望。天京事變后,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等人相繼隕落,石達開成為僅次于洪秀全的二號人物。然而,此時的洪秀全猜疑心很重,對石達開頗不放心,甚至想將其軟禁在南京,防止石達開謀逆作亂。結(jié)果,石達開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率精銳負氣出走。

天京事變后的太平天國,實力大不如前,而石達開的出走,使得太平天國的局面更為被動。遺憾的是,一向被看好的石達開,在脫離了大本營后,表現(xiàn)也不盡人意,甚至被清軍不斷消耗,最終陷入圍困。

石達開之敗,注定是一個悲劇。作為全軍的領(lǐng)袖,他在關(guān)鍵時刻竟因為孩子的降生而延誤進軍。這種“慈愛”,讓嬰兒得寵一時,卻令三軍陷入絕境。

毫無疑問,石達開是講義氣的。危難之際,他試圖通過投降的方式來換得部將的性命。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清軍不僅屠戮了他的部將,還將石達開本人凌遲處死。石達開于危難之際的選擇,無疑是令人欽佩的,但他為何這么做,倒也很難用今人的眼光來審視。

縱觀大家的分析,大體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按照拜上帝會的教義,轟轟烈烈地死于戰(zhàn)場或是被敵人處于極刑,都是被受贊譽的行為。由于太平天國運動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農(nóng)民起義,從領(lǐng)袖到兵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教義影響,其生死觀與平民百姓又有不同,有時做出些令人“費解”的選擇,倒也不足為其;

其次,石達開當時甚至即便投降,活命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或許他對形勢還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誤判。比如他認為自己投降可以換取剩余部卒的生命,可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即便他投降,還是連一條兄弟的命都沒有換回。同樣,或許在石達開心中,也曾覺得清軍不會做得太絕,會判自己斬首,或是網(wǎng)開一面。當然,如此真有這樣的想法,倒也像是一場賭博了。

最后,在危難之際,眼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不斷隕落,作為主帥的石達開,自然十分心痛。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因為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特別是給剛出生的孩子慶生,直接導致了眼前的悲劇,石達開多少也會有些贖罪的心理在里面。

10

太平天國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太平軍的大小將領(lǐng)很少會選擇自殺,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拜上帝教的影響。

雖然拜上帝教的教義和正統(tǒng)的基督教相比有很大的區(qū)別,但太平軍的將領(lǐng)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相信,自己的教義更正統(tǒng)。

而這些教義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反對自殺——他們認為人是“天生天養(yǎng)”,不能自行了斷。雖然太平天國的大部分人對所謂的教義只是機械式的應(yīng)付,并非真正的信仰,但較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下,許多人就慢慢接受了拜上帝教教義中的部分觀點,其中就包括對自殺的態(tài)度。

所以和同時期的天地會相比,太平軍中自殺的將領(lǐng)比較少,他們或戰(zhàn)死,或被俘后慘遭殺害,很少會選擇自殺。

除了受拜上帝教教義的影響,還有就是為了生存,或者是為了保全部下。

清軍有時候會招降,理論上只要投降了是有生存的可能性的,例如太平天國北伐軍中的李開芳,他的投降帶有一定的詐降性質(zhì),他試圖用暫時投降的方式,先投降后設(shè)法逃走,可惜清政府經(jīng)過短暫的爭議后,還是將其殺害。再比如蘇州殺降案,郜永寬八人如果知道李鴻章等人言而無信,自然也不會選擇投降。

此外,太平軍的將領(lǐng)投降,有時候還是為了保護部下,比如石達開,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投降換取部下的性命,可惜駱秉章言而無信,事后直接殺害了石達開的部下。

而且,太平軍的將領(lǐng)投降時,很多是沒有想到會慘遭凌遲的,否則,與其痛苦死去,還不如直接自行了斷。只能說,清軍的招降帶有很強的誤導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