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壁戰(zhàn)后,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利用周瑜和曹仁在江陵激戰(zhàn)而無暇南顧的機會,引兵占領了荊南四郡。由曹操任命的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和零陵太守劉度全部投降劉備。這個階段,荊州從南到北分布著三家的勢力,劉備占有荊州長江南岸的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四郡,孫權則控制了中部的江夏郡和南郡大部,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部分地區(qū)則被曹操占據(jù)。

如果單純從地圖上來看,劉備占領的地盤是最大的,所以很多朋友都有題主一樣的疑問,那就是劉備明明占據(jù)荊南四郡,為何他還要“借荊州”呢?這是因為劉備雖然地盤較大,但是卻并沒有北向的出口,長江沿線及其重要的據(jù)點都在孫權的控制之下,劉備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劉備不得不親自去京口會見孫權,提出“借地”的請求。當時東吳作為劉備的盟友,向東的發(fā)展自然只能被放棄了。于是,劉備的發(fā)展方向只剩下西和北,而“借地”就是為了改變這種被困于荊南的態(tài)勢。劉備的“借荊州”其實分成了兩個階段,先是借“南岸地”。接著劉備親赴京口求“都督荊州”,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最終同意了劉備的請求。


一、劉備得到“南岸地”,獲得了第一個長江的出口


胡三省曾經(jīng)對“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做出過解釋,“荊江之南岸,則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地也!焙≌J為所謂的“南岸地”就是指的荊南四郡,然而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 這種解釋是明顯錯誤的。


《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三國志·諸葛亮傳》:


“曹公敗于赤壁,先主遂收江南,使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從這些史料來看,荊南四郡是劉備親自征戰(zhàn)所得,并且也處于劉備的實際控制之下。清代學者王懋竑對胡三省的說法就曾經(jīng)予以過駁斥,“四郡乃備所自取,非瑜所分!北R弼也持有和王懋竑相同的看法,認為所謂“南岸地”指的就是南郡在長江南岸的部分區(qū)域,“指油口立營之地,非謂江南四郡也”。


這一點我們從《讀史方輿紀要》里的說法,也可以得到印證,“時備為左將軍,人稱為左公,故曰公安”。由于東吳“借給”劉備南岸地,所以劉備得以在油口建立據(jù)點,隨后開始營建城池,并全力經(jīng)營。


二、劉備“所借之地”對其意義重大


《資治通鑒》:


“劉表故吏士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其實,所謂的“不足以容其眾”顯然是一個借口。劉備得到了油口以后,雖然地盤并不大,但是對于劉備的意義卻很大。油口就是油水從武陵入長江的出口,劉備在這里建立起據(jù)點,并意味深長地將其改名為公安。公安這塊地方對于劉備招徠以前劉表的舊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這也是劉備第一個面向長江的出口。

然而,劉備對此卻并不滿足。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因為夷陵、江陵、巴丘、陸口、沙羨這些長江沿線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依然被孫權所掌控,因此劉備的進一步發(fā)展依然受到很大制約。所以在擁有了“南岸地”以后,他進一步要求得到當時在東吳控制之下的南郡。孫權在魯肅的力勸之下,同意了劉備的這個請求。當然,孫權也有自己的考慮,把南郡讓給劉備,其實也就形成了劉備直接面對曹操的局面。

而劉備得到了南郡,對他后來的發(fā)展可謂意義非凡。隸屬南郡的江陵是兩湖盆地的中心點,而夷陵則扼控著三峽通道,眾所周知三峽通道正是荊州和益州之間的重要紐帶。后來孫權想要進攻益州,也因為劉備占據(jù)著這些重要據(jù)點,不敢輕舉妄動而最后也只能作罷。劉備最終則通過三峽通道進入益州,建立起了基業(yè)。再后來的關羽北攻襄陽和樊城,也正是立足于江陵和公安。


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雖然劉備在赤壁戰(zhàn)后奪取了地方廣大的荊南四郡,但是他想要進一步向北和向西發(fā)展,則必須獲得在長江的出口,占據(jù)這一線沿江的戰(zhàn)略據(jù)點,這也就是劉備要“借荊州”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佳貢獻者
2

“劉備全據(jù)荊南四郡”的說法是不對的。

雖然《先主傳》中說,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表舉劉琦為荊州刺史,劉琦成為荊州之主,劉備以劉琦的名義,很快征服了武陵郡、長沙郡、桂陽和零陵四郡。(荊南四郡)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度龂尽は戎鱾鳌


但是從《三國志》中黃蓋、周泰、魯肅等人的本傳中可以發(fā)現(xiàn)。赤壁之戰(zhàn)后的形勢非常的復雜,周瑜志向很大,他既向西擴張,也向南擴張,使荊州呈現(xiàn)了一種實力犬牙交錯之勢。出現(xiàn)了大量的“插花地”。

比如《黃蓋傳》和《周泰傳》中,就有東吳方面在荊南四郡搶地盤的記載。

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郡境遂清。后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度龂尽S蓋傳》

后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荊州平定,將兵屯岑!度龂尽ぶ芴﹤鳌

武陵蠻就是武陵郡的蠻夷,益陽就是現(xiàn)在的益陽市,當時屬長沙郡。岑縣在武陵郡。黃蓋在武陵殺退武陵蠻,在益陽平定山賊,周泰駐軍于武陵郡岑縣,這就說明了什么?

說明東吳在武陵郡和長沙郡都有地盤!

另外《魯肅傳》中也有證據(jù)能證明東吳占領了長沙郡北部大部區(qū)域。

所以說,赤壁大戰(zhàn)后,東吳占領南郡,劉備全據(jù)荊南四郡,雙方井水不犯河水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劉備固然占了荊南四郡不少地盤,但東吳也占了荊南四郡不少地盤。東吳方面在這場搶地盤大戰(zhàn)中,占到了先機。不僅搶的地盤多,而且地盤質量也比劉備好



搞清楚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咱們再來說劉備為什么要借荊州,以及又孫權為什么肯借。

劉備為什么要借呢?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發(fā)展空間太小。

前面論述了,荊南四郡并非劉備全據(jù),東吳也瓜分了不少。周瑜把劉備完全壓制在了長株潭以南的衡陽、郴州、邵陽、懷化、婁底和永州等地。這些地區(qū)的經(jīng)濟狀況即便是現(xiàn)在都很一般,更何況是當年?劉備在這些地盤上能有什么發(fā)展空間?

而且武陵郡在東吳手里,劉備即便想從湘西劈山開路去益州,他也去不了,他除了向南面的交州擴張,就再也沒別的地方去了。而南面的交州,一方面價值不是很大,二是孫權當時已經(jīng)盯上交州了,已經(jīng)派呂范去交州擴張了,劉備要想尋求戰(zhàn)略突破,只能向孫權借南郡。

而假如孫權愿意借南郡,那么相應的,變成飛地的武陵郡,孫權肯定也會借給劉備,這等于是一舉多得。

第二,在劉備的戰(zhàn)略計劃中,借南郡是必須要有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按照《隆重對》戰(zhàn)略,荊州是雙拳出擊的右手,益州是左手。劉備借到南郡后,向北可以攻襄陽,向西可以攻取益州,實現(xiàn)既定戰(zhàn)略。

再說孫權為什么肯借。也是兩方面原因。

第一,壓力太大,需要分擔。

周瑜非常有眼光的占領了長江經(jīng)濟帶,把劉備壓在了南面,這固然可以遏制劉備。但是他這么布局的后果就是東吳也承擔了所有來自曹操的壓力。當時劉備完全隱藏在周瑜身后,無所事事,劉備的力量得不到釋放,這樣就使得孫劉聯(lián)盟變成了孫權單挑曹操。而孫權當時又沒辦法單挑曹操。他要想讓劉備有價值,就必須要讓劉備領南郡,與自己一起協(xié)防長江。

事實上,劉備領南郡后,確實提現(xiàn)了價值。

比如《文聘傳》和《樂進傳》中,就有劉備在入主南郡后,攻略江北的記載:

(文聘)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 《三國志·文聘傳》

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三國志·樂進傳》

尋口在現(xiàn)在的湖北安陸市,荊城在現(xiàn)在湖北荊門市,臨沮在湖北的遠安縣,旌陽在湖北的枝江市,漢津是哪里,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武漢市江夏區(qū),二是說在荊門。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安陸、荊門、遠安、枝江以及武漢的江夏區(qū),都在長江以北。

劉備的軍隊頻繁出現(xiàn)在江北,這說明劉備入主南郡后,多次挑起與曹操的戰(zhàn)爭,替孫權分擔了不小的壓力。


第二,周瑜病死后,東吳無人可鎮(zhèn)守南郡。

劉備前后向東吳借了兩次地盤,第一次是公元209年,當時他以地盤太小,無法養(yǎng)活士兵為由(搶地盤期間招降了不少士卒),向周瑜借地。周瑜考慮到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前后的貢獻,就把南郡在長江以南的地盤借給了劉備。而劉備也因此在長江南岸的公安建立了治所。

第二次是劉備搬到公安后,還是覺得地盤太小了,便親自赴建業(yè)向孫權借。這一次周瑜堅決反對借地,并建議孫權逮捕劉備。不過孫權作為主公,他要全方位考慮問題。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來周瑜病死,魯肅繼任大都督。魯肅考慮到實際情況,便建議孫權借地,理由有三。

①:讓劉備承擔防御曹操的責任。

②:避免東吳腹背受敵的局面。劉備畢竟是梟雄,現(xiàn)如今周瑜已經(jīng)不在了,我們沒有壓制劉備的能力。

③:減輕東吳軍事經(jīng)濟后勤壓力。

孫權考慮再三,冒著不知道什么時候收回借出地盤的風險,同意借地,把南郡的大部分和黃蓋、周泰占領的武陵郡一并借出。同時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雙方結為姻親。

當然,孫權也不傻,吳軍在南郡下游的地盤一寸都沒借給劉備。東吳至使至終保持了對南郡的鉗形攻擊形態(tài)。并且還對長桂零三郡保有壓倒性優(yōu)勢。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劉備和諸葛亮入蜀后,孫權派呂蒙強搶長桂零三郡時,關羽束手無策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jù)《魯肅傳》記載,曹操聽聞孫權將地盤借給劉備后,驚得連筆都掉在地上了。

在這之前,孫劉只是相互利用關系,從周瑜勸孫權搞死劉備可以看出,他們的同盟關系并不緊密。曹操一直希望孫劉火拼,他再坐收漁翁之利。而借地之后,孫劉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結盟了。

3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成為最大的贏家,脫離滅亡危險的同時,還占據(jù)了荊州南部四郡,獲得了很大一塊根據(jù)地。不過,當劉備剛剛在荊南四郡站穩(wěn)腳跟后,他隨即就冒著被扣留,甚至被殺的危險到了京口會見孫權,目的就是要“借荊州”。



借荊州,實際上并不是整個荊州,而是荊州南郡的治所江陵。

按理說,荊南四郡遠比江陵城大的多,賦稅、人口也是江陵的數(shù)倍。那么,為什么劉備還會舍生忘死的去京口求孫權,借江陵城呢?

這其中有兩點原因,第一、劉備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目的是要爭霸天下,逐鹿中原。第二、荊南四郡雖然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稅收供養(yǎng)軍隊,但從戰(zhàn)略意義上考慮,荊南四郡遠遠不如江陵,如果劉備長期坐困于此,必將導致滅亡。



劉備雖屢戰(zhàn)屢敗,但卻不忘初心,一心想要開創(chuàng)霸業(yè)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中,劉備可以說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中出身最低的一個,早年落魄的時候,還做過織席販履的工作養(yǎng)家糊口。不過,劉備自幼便有雄心壯志,曾在一顆形如傘蓋的桑樹下立志;“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成年后,劉備恰逢黃巾起義,所以懷揣著夢想踏上了征程。

平定黃巾起義后,各地軍閥開始為了地盤混戰(zhàn)不休。此時,由于劉備沒有曹操、袁紹、袁術一樣強大的家族背景,導致創(chuàng)業(yè)起點太低,屢戰(zhàn)屢敗,經(jīng)常被其他軍閥追著打。也因此,劉備輾轉多年依舊沒有立足之地。



公元201年,劉備南下荊州,投靠劉表,開始在荊州地區(qū)經(jīng)營自己的人脈和勢力。

在荊州,劉備雖然屯兵新野小城,但依舊想著發(fā)展勢力,對抗曹操。也因此荊州地區(qū)經(jīng)常有一些荊州豪杰、名仕投奔劉備。這種情況引起了劉表的不滿,劉表也對劉備也產(chǎn)生了懷疑和提防,企圖利用酒色消弭劉備的意志。

此時的劉備蹉跎半生,年近半百依舊一事無成;蛟S,一般人到了這種歲數(shù),早已經(jīng)放棄了曾經(jīng)的夢想,但劉備卻從未想過放棄,也因此才有了“髀肉之嘆”。

備住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或許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劉備的堅持終于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公元208年,劉表去世,其次子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擁立下成為荊州之主。此時,曹操南下,意圖統(tǒng)一華夏。

劉備自知無法抵抗曹操的大軍,但也并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懷著一絲希望到了劉表長子劉琦鎮(zhèn)守的江夏郡夏口,選擇和曹操做最后的較量。

公元208年冬,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操。

此時,曹操由于損失慘重而被迫北歸,留下了曹仁鎮(zhèn)守南郡。

面對曹操的戰(zhàn)略收縮,劉備和孫權都選擇了自己的進攻方向。

孫權派遣了周瑜進攻南郡,而劉備則選擇了帶兵攻略荊南四郡。說實話,荊南四郡并不是曹操防御的重點,所以劉備基本不費吹灰之力便平定了荊南四郡。



平定荊南四郡之后,劉備帶兵北上,決定幫助周瑜攻打曹仁。為此,劉備派遣了關羽斷絕曹仁北道,阻擊曹軍救援,派遣了張飛協(xié)助周瑜攻打江陵城。劉備自己還親自繞道夏水攻打曹仁后方。

最終在內外交困之下,曹仁放棄了江陵而逃跑。

這時,周瑜經(jīng)過一年多的拉鋸戰(zhàn),在劉備的幫助下才奪取了江陵城。此時,一心想要完成霸業(yè)的劉備,為了自身的發(fā)展,決定向孫權“借”荊州【江陵】,其根本原因是江陵的戰(zhàn)略意義重大。

當時的荊南四郡雖然可以作為根據(jù)地,但其戰(zhàn)略意義不大,甚至可以說接近于零。下圖是孫權剛剛奪取南郡時的示意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劉備占據(jù)的荊南四郡沒有和曹操接壤,所以孫權在奪取江陵之后,獨自承受了曹操所有的軍事壓力。

很多人看到這兒,以為這種情況對劉備非常有利,劉備不應該再借江陵和曹操硬剛,而是應該悶聲發(fā)大財,選擇向其他地區(qū)發(fā)展。

不過,需要說的是,由于荊州地區(qū)的地形問題,如果劉備不拿下江陵,根本不可能向其他地區(qū)發(fā)展,只能坐守四郡。而坐守四郡,基本上等于自殺,這對于一心爭霸的劉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下圖是整個荊州地區(qū)的地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留給荊州地區(qū)的發(fā)展空間只有向北、向西或者向東,但當時孫劉是聯(lián)盟關系,劉備不可能向東發(fā)展。而劉備如果想要向西發(fā)展攻打劉璋,則必須要拿下江陵才能得到長江水道,從而進入川蜀。同理,如果想要向北發(fā)展,則更需要江陵。

也正是以上兩個原因,劉備才會不顧生死的會見孫權,借取江陵。


最后總結一下占據(jù)江陵對劉備集團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

第一,向北可以虎視襄陽,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qū),甚至是窺伺中原,威脅曹操的統(tǒng)治核心【參考后期關羽北伐】。

第二,可以奪取長江水道,作為進軍川蜀的前沿基地。

第三,奪取江陵可以有效的穩(wěn)固荊州南部四郡的統(tǒng)治。

當然,江陵地區(qū)對東吳的戰(zhàn)略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畢竟這里可以據(jù)長江之險,保護下游整個東吳的安全。也因此,當東吳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抵抗曹操時,孫權毫不猶豫的派遣了呂蒙白衣渡江,致使關羽的北伐功虧一簣。

4

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共有七個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大致的地盤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貴州省東部、江西省西部、廣東省北部、廣西自治區(qū)北部。

赤壁之戰(zhàn)后緊接著發(fā)生了南郡之戰(zhàn),當周瑜率軍攻下曹仁據(jù)守的南郡時,劉備也趁機率軍攻下了荊南四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南郡的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從荊州一直宜昌的長江沿岸,這里是荊州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扼守長江中游,而荊南四郡的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全部以及兩廣的北部。

荊州城

荊南四郡位于整個長江以南,在當時屬于相對偏僻的地區(qū),劉備占據(jù)了荊南四郡后,當然不甘心一輩子就在荊南四郡,他還想要繼續(xù)發(fā)展,按照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劉備需要占據(jù)荊州和益州,可是現(xiàn)在只有荊州的四州,出路在哪里呢?

看看荊南四郡的戰(zhàn)略地位就會明白,北部是周瑜占據(jù)的南郡,劉備無法向北發(fā)展,向北發(fā)展等于和周瑜產(chǎn)生沖突,也就等于和孫權為敵,向東發(fā)展同樣是孫權的地盤,也無法發(fā)展,西邊是崇山峻嶺,無法發(fā)展,劉備唯一能發(fā)展的就是南邊的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qū)。

荊州七郡

當時的兩廣地方是華夏的邊沿,人口稀少,遠離政治中樞,而且是被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劉備的雄心壯志可不是割據(jù)一方,而是爭霸天下,如果只有荊州四郡,就等于是沒有發(fā)展,而進入了一個死胡同中,這是荊南四郡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不以劉備的意志為轉移。

按照華夏的傳統(tǒng)來說,只有占據(jù)中原之地才是華夏正統(tǒng),才是中國之地,才能建立豐功偉績,如果只有荊南四郡,那只是割據(jù)勢力,無法稱霸天下,這不符合劉備的理想,也不符合諸葛亮的戰(zhàn)略,劉備集團所有人都不會愿意待在地處偏遠的荊南四郡,所以劉備只能想辦法。

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借來南郡,這也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以荊南四郡為基地,如果再有南郡,劉備的戰(zhàn)略就活了,向北可以北伐中原,向西可以攻取益州,同時又能扼守江東唯一的天險長江,只有南郡,才能讓劉備通盤復活、咸魚翻身。

天下十三州

南郡是荊州七郡中戰(zhàn)略地位最重的郡之一,扼守長江中游,控制著南陽盆地進入江漢平原的咽喉,掌握著長江東來西往的命脈,這么重要一個地方,孫權憑什么會同意借給劉備呢?

至少周瑜在世的時候,孫權是不可能借給劉備的。周瑜在世時,向孫權提出了軟禁劉備,操縱劉備集團,并向西攻取益州的戰(zhàn)略方針,孫權還同意了周瑜的意見,但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周瑜因病去世,周瑜一死,他生前向孫權提出的戰(zhàn)略全部失去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備向孫權再次提出借南郡。

孫權之所以同意借南郡給劉備,有幾個原因:

1、周瑜去世,東吳缺乏軍事上的領軍核心人物。

荊州地圖

周瑜去世后,接班是魯肅,魯肅是個文官或者謀士,出謀劃策可以,行軍打仗魯肅還是不行,所以孫權盡管讓魯肅接班周瑜,還是擔心魯肅能夠在南郡抵御曹操,同時又要防著南方劉備的能力,孫權沒有辦法,只能把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來代替之前周瑜在南郡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讓劉備來抵御北方強敵曹操。

實際上,周瑜之所以同意借南郡給劉備,是讓劉備去抵御來自北方曹操的軍事壓力,這樣的話,壓力就由劉備來承受,孫權可以暫時減輕壓力。

2、維護孫劉聰明的必要性。

劉備娶孫夫人

赤壁之戰(zhàn)及南郡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雖然擊敗了曹操,但是從實力的角度來看,曹操的勢力仍然大于孫劉聰明的總和,孫權和劉備任何一方單獨對抗曹操都是會失敗的,因為實力差距太大,所以孫權有必要繼續(xù)維護雙方的聰明,而且東吳內部的魯肅是強力維持孫劉聯(lián)盟的人。

孫權為了維持聰明,還把自己的20歲左右的妹妹嫁給了年過半百的劉備,這一出政治聯(lián)姻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拉攏劉備,讓劉備來抵御曹操,現(xiàn)在劉備跟孫權開口提借南郡,如果孫權不答應的話,勢必會對孫劉聯(lián)盟產(chǎn)生不利影響,如果因此導致孫劉聯(lián)盟破裂,那么孫權就得獨自面對曹魏了,這個時候,孫權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于是聯(lián)合劉備的戰(zhàn)略占了上風。

既然要聯(lián)合劉備,就得犧牲一些利益,所以孫權暫時犧牲了南郡的利益,換取劉備的政治聯(lián)盟繼續(xù)穩(wěn)固。

孫權與劉備

3、孫權是借南郡,又不是白送南郡。

從孫權的角度看問題,他是把南郡借給劉備的,既然是借,那就必須得還,所以孫權的本意是把南郡借給劉備一段時間,將來孫權還想著收回,既然是借,孫權覺得自己有能力收回,因此同意了劉備的請求。

4、當時劉備勢力太弱。

劉備在當時只有荊南四個郡的地盤而已,而孫權早在十年前就有六個郡了,孫權認為劉備的實力不強,不足于對自己形成威脅,即使把南郡借給劉備,孫權認為將來也有實力收回的,所以暫時同意了劉備的請求。

所以,在一系列的原因之下,孫權同意了劉備的請示,把南郡借給了劉備,時間是公元209年前后。

5

重點是荊南四郡太窮了。

我們說到劉表控制的荊襄九郡在這九個郡里面,其實真正代表著劉表的實例的的是襄陽和南郡這兩個郡,當然如果再往上加的話就再加一個江夏,總之,劉表的行政中心位于北京周而流表行政中心的所在地,也表示著荊州的經(jīng)濟中心究竟在何方?

曹操拿下荊州以后,劉表的兒子劉琮曾經(jīng)告訴曹操說,大部分荊州的郡都能夠維持曹操大軍半年以上的開銷,而荊州一半兒的錢量全部存在江陵,江陵就在南郡。

荊南四郡雖然面積十分廣大,但是人口稀少,生產(chǎn)力低下,而且四周一些山野之人十分的多,所以拿下這幾個地方,對于劉備來講真正能提升的實力并不高,而自己接下來的戰(zhàn)略肯定不會只滿足于偏安一隅,畢竟北方有一個最大的敵人,曹操如果你不趕緊發(fā)展自己的實力的話,等到曹操把北方給穩(wěn)定下來,然后你就必死無疑了。

所以劉備必須要發(fā)展,而發(fā)展則是需要資本的資本代表兩個方向,第一,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資本,也就是說利滾利,當然錢越多滾道的利益就越大,但是劉備手里面沒有太多的利益,這一方面主要就是說劉備管的土地的人口,還有他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這些土地能夠生產(chǎn)多少糧食等等,吃一些能夠計算得出來的一些資源數(shù)量,很顯然劉備現(xiàn)在窮的要死,這么窮呢,當然得想其他的辦法。

所以他必須得謀求第二個方向,就是能否用手中現(xiàn)有的資源去套取更多的資源呢?

這個用一個比較形象的詞來形容那就是賭博,賭博的時候需要有讀本,否則你怎么去套別人的錢呢?

更加尷尬的一個問題就是,荊南四郡,就連賭本都沒有,這個地方交通太過于閉塞了,很多東西全部掌握在曹操和孫權的手里面,最重要的一條在諸葛亮的《隆中對》里面曾經(jīng)指出劉備想要圖謀霸業(y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問答)就必須得拿下益州,只有拿下了這個地方,你才有未來稱霸天下的資本,而如何拿下這個地方的你必須要有一條路進去,否則能你只能夠干瞪眼。

在《三國演義》里面有一個地方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過,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秭歸,這是荊州的一塊兒重要的戰(zhàn)略地點,這個地方就是荊州通往一周的一個戰(zhàn)略通道,而這個點當時就位于周瑜的手里。

周瑜率領軍隊在荊州地區(qū)作戰(zhàn)一年,終于拿下了江陵城,也就是存有荊州半數(shù)以上錢糧的地方,當然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這個地方究竟還存下多少糧食?當然得打一個問號,不過可以肯定的便是,瘦死駱駝比馬大,雖然這個地方的糧食可能已經(jīng)被曹操給搬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地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是一個交通要地。

如果占據(jù)著這個地方,那真的擁有四通八達的出兵的便利,不僅是北上去攻打襄陽,就算是讓西去攻打益州,你都十分方便,所以這塊地方成為了大家虎視眈眈的一塊兒地點,曹操想要這塊兒地盤兒,東吳想要這塊兒地盤兒,劉備也想要這塊地盤兒,可最后這款肉被孫權讓給了劉備了。

這一點不能想象為什么?在所有人的勢力里面,劉備的勢力是最弱小的,也就是說對于曹操來講,此時需要最著重注意的敵人是東吳,不能夠給東吳太多的發(fā)展機會,而南郡這個地點位于東吳的手里的話,在那種情況之下肯定得到的發(fā)展會比在劉備的手里面得到發(fā)展更多,而此時如果進攻孫權的話,必定會被孫權和劉備聯(lián)手同機,所以最好能夠把荊州這塊兒地盤兒讓給劉備。

劉備當然開心,所以他欣喜地從孫權手里面拿下了荊州,當然孫權也十分開心,因為他在一步一步的蠶食著整個荊州,先拿下劉備所占領的半個江夏,然后再想辦法拿下金南四郡中的其中兩個,最后一鼓作氣拿下整個荊州,一盤大旗就這樣慢慢展開了。

6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此荊州非彼荊州,荊州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了七郡在內的大荊州,一個是以荊州刺史駐節(jié)所在地的小荊州。在東漢中后期,南陽郡是刺史駐節(jié)地,所以南陽便代指荊州;后來軍閥混戰(zhàn),南陽脫離荊州,南郡便接替南陽郡,成為新的刺史駐節(jié)地。而南郡又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城市:北面的襄陽和南面的江陵。赤壁之戰(zhàn)后,南郡也被一分為二,北面的襄陽歸了曹操,南面的江陵歸了孫權,我們熟知的借荊州,其實就是指得借江陵城。

古代人口作為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從上面的人口分布可以看出,荊州七郡中的南陽郡、南郡和江夏郡不緊人口較多,而且戰(zhàn)略位置相當?shù)闹匾,可以這么說,第一戰(zhàn)略要地為南陽郡,第二為南郡,第三為江夏郡,至于其余荊南四郡就差了很多。

曹操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前,南陽郡就歸了他,后來南下荊州,又拿下了除了江夏郡之外的其它五個郡。劉備與劉琦,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窩在江夏郡不知該如何是好。

后來,孫劉聯(lián)軍結盟,共同對付曹操,這便是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率主力退回北方,留下幾萬人交由曹仁指揮,駐守南郡。

赤壁之戰(zhàn),劉備聯(lián)合孫權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曹操也就暫時失去南下的資本,赤壁之戰(zhàn)過后,劉備拿下了荊州的南部四郡。這四個郡分別是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南省,也包括貴州、廣東和廣西的一部分縣市。

為了收復南郡,并將曹操的勢力驅逐出長江以南,周瑜與劉備組成聯(lián)軍。由周瑜負責圍攻江陵城,關羽負責阻擊襄陽的曹軍南下增援。孫劉聯(lián)軍在圍攻江陵一年后,曹仁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放棄了江陵,退回襄陽。于是半個南郡便歸了東吳。注意!周瑜只是攻占了江陵,收取了半個南郡,南郡還有一在曹操手上。

從這里來看,東吳取得半個南郡,劉備取荊南四郡,是0.5比4的結局,劉備賺了大便宜。但是本文的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荊州的第一戰(zhàn)略要地是南陽郡,第二戰(zhàn)略要地是南郡,第三戰(zhàn)略要地是江夏郡,曹操雖然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敗,但手握南陽郡及半個南郡,仍然占據(jù)主動權,此時東吳經(jīng)過赤壁之戰(zhàn)奪取了半個南郡,也能做到攻守自如,只有劉備之有荊南四郡等雞肋之地,其實赤壁之戰(zhàn)過后,東吳是實際好處最大的一個。

根據(jù)地理位置來看,南郡就像卡在劉備荊南四郡的脖子上,劉備想要連接江夏郡繼續(xù)發(fā)展,幾乎不可能.。

于是劉備向孫權提出請求,能不能把江陵的治理權交給他,作為交換,他可以拿江夏郡作為交換。

一開始時,東吳這邊是不想交換的,因為孫權、周瑜心里都明白,江陵是北上襄陽,西進益州的戰(zhàn)略要地,若是把江陵交給劉備這種人,東吳虧大發(fā)了,況且雖然他們現(xiàn)在是聯(lián)盟,但是他們心里都清楚,遲早還是要爆發(fā)戰(zhàn)爭的,要是此時能阻止劉備發(fā)展,其實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要借不想借的時候,東吳這邊有兩件事情幫助了劉備。

第一、周瑜突然病死了,他是東吳的智囊,對天下大勢看的很清楚,一直有吞并劉備勢力,吞并益州的雄心壯志,只可惜,他突然病死了。

第二、曹操自赤壁大敗后,心中咽不下這口惡氣,一直在淮河操練水軍,打算直攻江東,收拾東吳的孫權,因此東吳也就需要收縮兵力,全力保衛(wèi)江東。

最后由魯肅出面,將半個南郡(還有一半在曹操手里)借給了劉備,當然了,作為回報,劉備也把江夏郡送給了孫權,并且承擔了曹操對東吳西面的軍事壓力,孫劉兩家的這一借一送,便是歷史上的“劉備借荊州”。

從結果上來看,劉備賺了點便宜。因為他獲得了西聯(lián)巴蜀,北上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孫權雖然虧了點,但也無可奈何,曹操發(fā)誓要滅了江東六郡,孫權的軍事壓力很大,他沒有能力在防守江東的同時,還要兼顧南郡,所以只好半推半送的接受江夏郡,從而讓出半個南郡。

所以說,劉備在手握江夏郡及荊南四郡的同時,因為手握半個南郡的東吳就像是一個緊箍一樣套在劉備的脖子上,想要發(fā)展就必須占有江陵城,就也就是為什么劉備要借“荊州”的原因所在了。

7

歷史上并沒有“借荊州”一說,而只有借“南郡”。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七郡被魏蜀吳三方瓜分,曹魏雖然戰(zhàn)敗但依然占據(jù)南陽郡,孫權出力最大卻只拿下了江夏郡北部和南郡,而劉備則趁機占據(jù)了江夏郡南部和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獲利最大,但事實并不利于發(fā)展,再加上《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劉備于是向孫權借南郡,而孫權則因自身利益考慮最終同意。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獲利最大,但卻并不利于勢力發(fā)展

三國時期,荊州無疑是魏蜀吳爭奪的焦點,曹操南下需要攻占荊州,劉備東出也需要荊州,而東吳為了鞏固長江防線同樣需要奪取荊州,這也導致三大戰(zhàn)役中的赤壁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全部圍繞荊州展開。

△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局勢

荊州下轄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零陵郡等七郡。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為以后南下,仍然死守南陽郡,孫權作為赤壁之戰(zhàn)主力,卻只得到了江夏郡北部和南郡。而劉備則趁機以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并上表保舉劉琦為荊州刺史,但由于劉琦不久后去世,劉備實際上成為了赤壁之戰(zhàn)的最大贏家。

△地處荊州的劉備很難向外拓展

不過,劉備雖占據(jù)荊州大部,但其地盤以西是武陵山區(qū)和黔中高原,東部和北部是東吳地盤,南部則是士燮的地盤。同時,占據(jù)荊南四郡的劉備實力雖然得到擴充,但在三國亂世之中實力仍然相對弱小,因而并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外拓展。

劉備向孫權借取南郡,孫權出于自身考慮最終同意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曾向其詳細分析了東漢末年的局勢,并對未來發(fā)展提出了具體規(guī)劃,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原文如下:

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這份蜀漢的未來戰(zhàn)略規(guī)劃中,諸葛亮認為關鍵便是“跨有荊、益”之地,此時劉備已經(jīng)占據(jù)荊州大部,那么下一步顯然是向益州發(fā)展。然而,由于益州地處四川盆地,而從荊州進入益州的關鍵便是南郡,于是劉備先后兩次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的江陵地區(qū)給自己。

△南郡乃是連接荊州與益州的關鍵

對于劉備的借地請求,孫權最初并不同意,原因是周瑜同樣提出了奪取益州的計劃,然而周瑜去世之后,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最終還是同意了。一方面源于此時曹操仍然占據(jù)著南陽郡,而孫權占據(jù)的南郡和江夏郡北部正好處在曹操和劉備夾擊之下,形勢極為不利。二是如果將南郡借給劉備,正好可以將劉備推到對抗曹操的最前沿,而東吳則可趁機攻占交州。

在成功借到南郡之后,最終成功以荊州為根基,奪取了益州之地。然而,由于荊州地區(qū)直接威脅著東吳腹地,因而在劉備占據(jù)荊州、益州實力大漲之后,孫權立即派人向劉備討還南郡,作為連接荊州、益州的關鍵,劉備自然不肯歸還,這才有了之后的湘水劃界。

同時,也正是源于荊州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由于其歸屬問題,蜀漢和東吳的聯(lián)盟始終存在著隔閡,并最終爆發(fā)了夷陵之戰(zhàn)。

8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敗赤壁之后,東吳便迅速向荊州滲透,以擴大戰(zhàn)果。怎料想,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樂進守襄陽。這些可都是難啃的骨頭,周瑜率軍與其交戰(zhàn)足足有一年之久,才徹底擊退曹仁等拿下南郡。

而就趁著周瑜和曹仁交戰(zhàn),劉備率軍南征四郡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之后,仗打完了,曹仁退走了。孫劉兩家也把荊州瓜分干凈了。此時劉備占有江南四郡以及劉琦手上的部分江夏。

不久后,劉琦病死,群下都推舉劉備擔任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

但是,劉備此時荊州牧的身份是自封的;而且作為荊州牧,劉備手上并沒有什么像樣的大城市,都是窮鄉(xiāng)僻壤。于是劉備便去找孫權商討。

商討的內容有兩個:

一是希望孫權承認劉備荊州牧的身份。

二是希望拿自己手上的江夏換孫權手上的南郡。

所以,末將以為劉備并不是找孫權“借”,而是“換”。

地盤是交換的:南郡換江夏。

身份也是相互推舉的:劉備推舉孫權為徐州牧、孫權推舉劉備為荊州牧。

這樁買賣說起來的話,孫權巨虧,這誰都看得出來。因為是劉備用小城市換孫權的大城市,劉備用虛名換實名(劉備雖然表孫權為徐州牧,都知道徐州在曹操手上,這就是一個虛名)。

孫權雖虧,但也有他自己的考慮。只不過他考慮欠佳,在很多年后和陸遜談起此事,都后悔不已。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茶余飯后歷史小話題,如有更多見解,歡迎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9

因為劉璋的部下張松邀請劉備入蜀,劉備心思花花要入蜀。

劉備要入蜀,就必須占有江陵。周瑜反對借江陵給劉備,是因為周瑜要攻打劉璋的巴蜀和張魯?shù)臐h中,然后聯(lián)手關中的馬超、韓遂: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可以說,這是孫權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

曹操赤壁之戰(zhàn)新敗,短時間內難以進攻孫權。孫權趁此時機奪取巴蜀,和關中結盟,達到從南到西包圍曹操的目的。

可以說,若周瑜的計劃,得到孫權的堅持,曹操很難平定關中的馬超、韓遂,因為占據(jù)江陵的孫權對曹操的許昌的威脅太大,曹操在沒有擊敗孫權之前,是不可能去收拾馬超、韓遂這些只割據(jù)但無心一統(tǒng)的諸侯。

曹操只能挑撥劉備和孫權內斗——把荊州封給留給,讓劉備官職比孫權高,支持劉備占據(jù)交州。

歷史將會從曹操成為孫權、劉備共同的敵人,變成,孫權成為曹操、劉備共同的敵人。

在這種形勢下,孫權不可能守得住荊州。受不住荊州的孫權,要么守江東,要么防守巴蜀。

也就是說,周瑜的計策下,軍事奪取巴蜀,聯(lián)合馬超對付曹操是行得通的,但荊州很可能不守,孫權很可能成為曹操和劉備共同的敵人。

魯肅提出借江陵給劉備,雖然給了劉備入蜀的機會,但避免了東吳和劉備反目的可能性。

當然周瑜不是看不到這種可能性,周瑜提出了對策:扣押劉備,把關羽和張飛調到外地,不給三人聚集。

只要控制了劉關張三人,劉備集團基本就被孫權集團控制,周瑜的入巴蜀計劃就不會受到威脅。

孫權和劉備都有心入蜀,孫權在周瑜死后,聽從魯肅扶植劉備的建議,借江陵給劉備,希望劉備和自己一起對抗曹操,但劉備趁機入蜀,摘了孫權的桃子。

劉備入蜀后,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荊州,給了孫權奪取劉備荊州的機會。

其實,相比入蜀,劉備南下交州是更好的策略:

讓孫權和曹操二人證明作戰(zhàn),自己在孫權后方經(jīng)營,等實力具備時,在侵奪孫權的土地。至于是否入蜀,并不重要。巴蜀在一統(tǒng)中的作用并不大。

10

在劉備和孫權擊敗曹操之后(赤壁之戰(zhàn)),荊州是孫權的,劉備只得到了荊州的南部四郡。這四個郡分別叫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南省,也包括貴州、廣東和廣西的一部分縣市。

荊州是漢朝設置在南方的四個州之一,是一個人口的大區(qū),有了人口,自然就能收很多賦稅。根據(jù)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 年)的人口統(tǒng)計,荊州的人口高達628 萬,占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

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控長江一帶,南控長沙和零陵。

荊州在別人的手里,等于卡住了劉備發(fā)展的路子。于是劉備向孫權提出請求,能不能把江陵的治理權交給他,作為交換,他可以拿江夏郡作為交換。

一開始時,孫權很猶豫,周瑜也不想借。因為孫權、周瑜心里都明白,江陵是北上襄陽,西進益州的戰(zhàn)略要地,若是把江陵交給劉備這種人,東吳虧大發(fā)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要借不想借的關鍵當口,有兩件事情幫助了劉備。

第一件事是周瑜突然病死了,他是東吳的鷹派領袖。一直有吞并劉備勢力,吞并益州的雄心壯志。只可惜,他突然病死了。

第二件事是曹操自赤壁大敗后,在淮河操練水軍,打算直攻江東,收拾孫權。因此東吳也就需要收縮兵力,全力保衛(wèi)江東。

于是在最后由魯肅出面,將半個南郡(還有一半在曹操手里)借給了劉備。當然了,作為回報,劉備也把江夏郡送給了孫權。并且承擔了曹操對東吳西面的軍事壓力。孫劉兩家的這一借一送,便是歷史上的“劉備借荊州”。

從結果上來看,劉備賺了點便宜。因為他獲得了西聯(lián)巴蜀,北上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孫權雖然虧了點,但也無可奈何。曹操發(fā)誓要滅了江東六郡,孫權的軍事壓力很大。他沒有能力在防守江東的同時,還要兼顧南郡。

所以說,孫權借荊州(借江陵),這本來就只是一場利益交換,談不上孫權善心大發(fā)。他也是為了自己著想。

最后做個總結:荊州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了七郡在內的大荊州概念,一個是以荊州刺史駐節(jié)所在地的小荊州概念。在東漢中后期,南陽郡是刺史駐節(jié)地,所以南陽便代指荊州;后來軍閥混戰(zhàn),南陽脫離荊州,南郡便接替南陽郡,成為新的刺史駐節(jié)地。而南郡又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城市:北面的襄陽和南面的江陵。赤壁之戰(zhàn)后,南郡也被一分為二,北面的襄陽歸了曹操,南面的江陵歸了孫權。我們熟知的借荊州,其實就是指得借江陵城。

至于說劉備取荊州,這是沒有的事。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確實降服了荊州南部的四郡。但是荊南四郡的戰(zhàn)略價值不高,所以劉備后來便又從孫權手上借到了江陵,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西聯(lián)巴蜀,吞并益州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