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戰(zhàn)后,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利用周瑜和曹仁在江陵激戰(zhàn)而無暇南顧的機會,引兵占領了荊南四郡。由曹操任命的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和零陵太守劉度全部投降劉備。這個階段,荊州從南到北分布著三家的勢力,劉備占有荊州長江南岸的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四郡,孫權則控制了中部的江夏郡和南郡大部,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和南郡部分地區(qū)則被曹操占據(jù)。
如果單純從地圖上來看,劉備占領的地盤是最大的,所以很多朋友都有題主一樣的疑問,那就是劉備明明占據(jù)荊南四郡,為何他還要“借荊州”呢?這是因為劉備雖然地盤較大,但是卻并沒有北向的出口,長江沿線及其重要的據(jù)點都在孫權的控制之下,劉備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劉備不得不親自去京口會見孫權,提出“借地”的請求。當時東吳作為劉備的盟友,向東的發(fā)展自然只能被放棄了。于是,劉備的發(fā)展方向只剩下西和北,而“借地”就是為了改變這種被困于荊南的態(tài)勢。劉備的“借荊州”其實分成了兩個階段,先是借“南岸地”。接著劉備親赴京口求“都督荊州”,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最終同意了劉備的請求。
一、劉備得到“南岸地”,獲得了第一個長江的出口
胡三省曾經(jīng)對“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做出過解釋,“荊江之南岸,則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地也!焙≌J為所謂的“南岸地”就是指的荊南四郡,然而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 這種解釋是明顯錯誤的。
《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三國志·諸葛亮傳》:
“曹公敗于赤壁,先主遂收江南,使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從這些史料來看,荊南四郡是劉備親自征戰(zhàn)所得,并且也處于劉備的實際控制之下。清代學者王懋竑對胡三省的說法就曾經(jīng)予以過駁斥,“四郡乃備所自取,非瑜所分!北R弼也持有和王懋竑相同的看法,認為所謂“南岸地”指的就是南郡在長江南岸的部分區(qū)域,“指油口立營之地,非謂江南四郡也”。
這一點我們從《讀史方輿紀要》里的說法,也可以得到印證,“時備為左將軍,人稱為左公,故曰公安”。由于東吳“借給”劉備南岸地,所以劉備得以在油口建立據(jù)點,隨后開始營建城池,并全力經(jīng)營。
二、劉備“所借之地”對其意義重大
《資治通鑒》:
“劉表故吏士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其實,所謂的“不足以容其眾”顯然是一個借口。劉備得到了油口以后,雖然地盤并不大,但是對于劉備的意義卻很大。油口就是油水從武陵入長江的出口,劉備在這里建立起據(jù)點,并意味深長地將其改名為公安。公安這塊地方對于劉備招徠以前劉表的舊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這也是劉備第一個面向長江的出口。
然而,劉備對此卻并不滿足。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因為夷陵、江陵、巴丘、陸口、沙羨這些長江沿線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依然被孫權所掌控,因此劉備的進一步發(fā)展依然受到很大制約。所以在擁有了“南岸地”以后,他進一步要求得到當時在東吳控制之下的南郡。孫權在魯肅的力勸之下,同意了劉備的這個請求。當然,孫權也有自己的考慮,把南郡讓給劉備,其實也就形成了劉備直接面對曹操的局面。
而劉備得到了南郡,對他后來的發(fā)展可謂意義非凡。隸屬南郡的江陵是兩湖盆地的中心點,而夷陵則扼控著三峽通道,眾所周知三峽通道正是荊州和益州之間的重要紐帶。后來孫權想要進攻益州,也因為劉備占據(jù)著這些重要據(jù)點,不敢輕舉妄動而最后也只能作罷。劉備最終則通過三峽通道進入益州,建立起了基業(yè)。再后來的關羽北攻襄陽和樊城,也正是立足于江陵和公安。
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雖然劉備在赤壁戰(zhàn)后奪取了地方廣大的荊南四郡,但是他想要進一步向北和向西發(fā)展,則必須獲得在長江的出口,占據(jù)這一線沿江的戰(zhàn)略據(jù)點,這也就是劉備要“借荊州”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