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曾經(jīng)短暫奪回過君士坦丁堡,但沒有守住。



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前,東正教和天主教之間雖然有很大矛盾,但對待奧斯曼人,雙方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那就是堅決不能讓君士坦丁堡這個西方橋頭堡被奧斯曼人奪去。

為此,身處梵蒂岡的教皇對君士坦丁堡的危機深表關切,并且還號召歐洲諸侯聯(lián)合起來救援君士坦丁堡。

不過由于當時英法百年戰(zhàn)爭,西歐的這倆冤家都無力增援;意大利人又唯利是圖,距離拜占庭最近的威尼斯人出于經(jīng)濟角度,不愿意伸出援手(威尼斯與奧斯曼的貿(mào)易往來密切,貿(mào)易利潤很高),有一些威尼斯元老甚至主張讓君士坦丁堡自生自滅。

并且最關鍵的是,公元1444年,由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及匈牙利將領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三萬匈牙利和瓦拉幾亞聯(lián)軍在瓦爾納之戰(zhàn)中被奧斯曼軍擊敗,被打得全軍覆滅,無力再救君士坦丁堡。

于是至此,歐洲各國便只能放棄了拯救拜占庭帝國,讓其自生自滅。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

“君堡”陷落的消息傳遍歐陸大地后,歐洲國家一片哀嚎。

東歐瑟瑟發(fā)抖。想議和的議和,想反抗奧斯曼的在加固防線。但收復君士坦丁堡也就在夢里說說。對于西歐來說,哭是要哭,但日子還是像往常一樣過,畢竟奧斯曼人的刀口離自己還遠,再苦再難,始終還有東歐人和意大利人在前面頂著壓力。至于收復君士坦丁堡,那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奧斯曼人鋒頭那么盛,西歐人哪里惹得起。



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對收復君士坦丁堡不感興趣,當時有一個國家就很感興趣,這便是后來跟土耳其打了兩百多年的沙俄。

由于拜占庭的索菲亞公主遠嫁莫斯科,這使得當時被西歐視為蠻夷之輩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名正言順的繼承了東羅馬正統(tǒng)。

公元1547年,伊凡三世的孫子,時任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皇帝,將東羅馬的國教引入公國,俄羅斯成為全世界東正教的中心。之后的十次俄土戰(zhàn)爭,便是歐洲國家試圖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具體表現(xiàn)。

俄土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就不說了,這里只說一下當時西歐國家的態(tài)度。

前六次俄土戰(zhàn)爭,西歐國家都沒有什么太大的意見,但到第七次時,法國坐不住了。因為法國當時的皇帝拿破侖與沙俄交惡,他為了打擊沙俄擴張,便聯(lián)絡了一切可以聯(lián)絡的勢力。比如奧斯曼帝國。

不過由于當時奧斯曼帝國沒落,實在是爛泥扶不上墻,再加上攪屎棍英國加入,支持沙俄揍法、土聯(lián)軍,于是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最終以沙俄勉強勝利告終。

拿破侖帝國滅亡后,沙俄以“歐洲憲兵”自居,一度將攻略目標瞄準西歐,暫緩了對奧斯曼帝國的蠶食。但是沒過多久,希臘爆發(fā)了獨立革命,為了支援東正教勢力,俄英法三國便組成聯(lián)軍,暴揍了奧斯曼一頓。此次戰(zhàn)爭被稱為第八次俄土戰(zhàn)爭。

最終,希臘獲得了民族解放,獨立建國,奧斯曼帝國向沙俄割地賠款。

公元1833年,即第八次俄土戰(zhàn)爭后,奧斯曼帝國與自己的原殖民地埃及大打出手,沙俄表示可以給予奧斯曼援助,但代價就是奧斯曼要出讓黑海海峽的部分權益。奧斯曼蘇丹為了盡快搞死埃及,就跟沙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安吉阿爾-斯凱萊西條約》。

這個條約的大體內(nèi)容就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如果發(fā)生內(nèi)亂,或者被侵略,雙方都有義務予以支援。比如俄國受侵略時,土耳其必須封鎖達達尼爾海峽,只允許俄國軍艦進入。

這一條約的實質(zhì)就是,奧斯曼帝國變成了替沙俄把守土耳其海峽的看門狗。如果照此以往下去,君士坦丁堡必然會被沙俄占領。眼見奧斯曼被沙俄拉過去,英國很不爽。這么重要的海峽被俄國掌控了,以后還怎么遏制沙俄這個新的歐陸刺頭?

于是在公元1841年,英國拉攏奧地利、普魯士和法國,逼迫沙俄和奧斯曼帝國,重新修定了一個《海峽公約》,根據(jù)這個條約,奧斯曼帝國有權在和平時期封鎖黑海海峽,英法等列強“集體保障”其領土完整和獨立。

這一國際公約是英國外交的勝利,它第一次把土耳其兩海峽置于國際共管之下。

公元1853年,沙俄不滿于土耳其海峽被國際共管的現(xiàn)狀,便挑起了第九次俄土戰(zhàn)爭。起初俄羅斯以壓倒性優(yōu)勢戰(zhàn)勝土耳其,但隨后英法兩國參戰(zhàn)迅速改變戰(zhàn)爭格局,最終土耳其聯(lián)合英法兩國共同擊敗俄羅斯,打贏了歷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

戰(zhàn)后,根據(jù)《巴黎和約》,沙俄同意黑海實行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土耳其勉強保住了君士坦丁堡。

說到這里,關于歐洲國家為什么沒有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原因,其實已經(jīng)很清楚了:并不是歐洲國家沒能力收復君士坦丁堡,而是當時的歐洲國家心不齊,沙俄有能力收復,但英法普奧等西歐國家不想讓沙俄占君堡這塊肥肉。而沙俄同樣也不希望君堡這塊肥肉被中西歐國家控制。于是,奧斯曼帝國便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茍延殘喘般的保住了君士坦丁堡。

之后,公元1877~1878年期間爆發(fā)的第十次俄土戰(zhàn)爭結果也一樣。俄軍在戰(zhàn)場上擊敗土軍,但在外交上又被英法普奧遏制,土耳其勉強保住君士坦丁堡。

時間來到1919年,由于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加入了同盟國,而且同盟國又戰(zhàn)敗了,再加上沙俄又解體了,沒有勢力再能影響西歐國家在中東地區(qū)的擴張了。于是英法便聯(lián)合意大利和希臘,把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全部瓜分了。

具體怎么瓜分的,見下面的地圖。



這里只說一下君士坦丁堡的歸屬問題。

當時根據(jù)《色佛爾條約》,原歸屬于奧斯曼帝國的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及海峽兩旁,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內(nèi)的“海峽地區(qū)”,均成為非軍事區(qū),土耳其軍隊不得在這一地區(qū)駐軍。但是,協(xié)約國卻擁有對該地區(qū)的軍事行動權。由美、英、法、意等國組成的“海峽管理委員會”,有權在管理這一地區(qū)的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如果《色佛爾條約》中,關于君士坦丁堡的內(nèi)容能夠得到實際落實,那么協(xié)約國對君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后,必然會被歐洲國家所收復。

不過,由于當時英、法等國在一戰(zhàn)期間被打殘了,無力出兵土耳其,美國又不太想管中東事務(中東被英法瓜分完畢,美國在這一地區(qū)沒有利益),再加上希臘軍隊又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軍擊敗,無力再以武力控制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地區(qū)(現(xiàn)在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于是,君士坦丁堡便又留在了土耳其領土范圍內(nèi)。

此后,蘇聯(lián)崛起,土耳其以及土耳其海峽的戰(zhàn)略價值凸顯。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土耳其遏制蘇聯(lián)。因而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問題,便沒人再提了,F(xiàn)在也就只剩希臘一個國家還與土耳其在較勁。

最佳貢獻者
2

導語:

君士坦丁堡的戰(zhàn)略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有著其特定的針對對象,并非想象中那般,在所有人眼中都是香餑餑,還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當然要想完整詮釋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從奪回君士坦丁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做具體分析。

必要性

1、君士坦丁堡的歷史作用

君士坦丁堡 ,曾經(jīng)分別作為羅馬帝國、拉丁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顯然是極具歷史戰(zhàn)略價值的存在,曾經(jīng)作為整個歐洲大陸最繁華的都市,顯然它在那個歷史時期,也是首屈一指,極為矚目的繁華存在,但是我們要明白,“花無百日紅”,羅馬帝國強大如斯,也都有衰落的一天,何況是君士坦丁堡呢?

2、君士坦丁堡的戰(zhàn)略價值

作為曾經(jīng)的帝都,顯然戰(zhàn)略價值不言而喻,但是也僅僅局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公元1453年,也成為君士坦丁堡重要的歷史大轉(zhuǎn)折,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君士坦丁堡也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延續(xù)了羅馬帝國曾經(jīng)的繁榮,但也是早已物是人非,位于巴爾干半島的君士坦丁堡,毗鄰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在那個年代,充當著重要的黑海門戶,與此同時,君士坦丁堡還是亞歐大陸重要的交通要塞。

3、奪回君士坦丁堡的意義所在

工業(yè)化時代的開啟,實際上已經(jīng)逐漸淡化了土地等資源的價值屬性,工業(yè)時代最需要的其實是資源,而并非那些很難轉(zhuǎn)化為實際價值的戰(zhàn)略要地,此地便利的交通屬性,顯然是極佳的商業(yè)沃土,但這里并非是工業(yè)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可行性

1、歷史已經(jīng)逐漸淡化了君士坦丁堡的價值

起初也因為奧斯曼帝國強大的威懾力,使得奪回君士坦丁堡只能成為幻想,但是呢我們也不可忽略的是,一座城市除了固有的戰(zhàn)略價值,真正能夠吸引人們的,往往是背后的文化價值屬性,這一點我們從當時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時的慘狀就可以看出,然而沖突的背后,實際上是宗教信仰的矛盾導致,作為以東正教為主的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在宗教認同感上,與當時天主教等主流宗教已經(jīng)漸行漸遠。

2、奪回君士坦丁堡所花費的代價也不小

簡而言之,就是性價比不高,奪回君士坦丁堡,其實也已經(jīng)挽回不了當時已經(jīng)逝去的那些文化價值,當時隨著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固有的防御軍事也已經(jīng)破敗不堪,而且守城將士為了讓這座繁華的都市,將來不被他人利用,將其中的諸多暗道炸毀了,本來固若金湯的防御工事,也已經(jīng)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再次啟用花費的代價也不小。

結語:

曾經(jīng)的君士坦丁堡確實盛極一時,但是縱觀整個世界發(fā)展史,很少有大都市能夠安然無恙,留存千年而不遭受天災人禍,當然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就在毀滅于重生之間不斷徘徊,砥礪前行,真正有價值的,必然也是那些能夠久經(jīng)時間考驗的事物。人性終究有貪婪的一面,趨利避害性也使得利益成為許多人永恒的追求。

君士坦丁堡的價值,實際上也是人們賦予的,當有一天,人們不再給予它足夠的關注度時,也只能隨波逐流,成為歷史。

3

奧斯曼帝國曾經(jīng)是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幅員遼闊的天下,可以分為三部分

  • 其一是本部小亞細亞

  • 其二是東歐的斯拉夫人,東正教世界

  • 其三是中東的阿拉伯人,伊斯蘭世界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近代淪為“西亞病夫”(也稱歐洲病夫),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帝國與我國的清朝一樣是逐漸衰落的,并非突然崩潰。

工業(yè)化時代的歐洲為何不奪回君士坦丁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1、歐洲并非鐵板一塊

近代的歐洲有五大強國: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五大國縱橫捭闔,大國間的同盟和對立不斷變換,猶如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至一戰(zhàn)前,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逐漸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所蠶食,但依然擁有阿拉伯世界的宗主權。

但為了壓制日漸強大的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并不希望俄羅斯過分打壓奧斯曼土耳其,正是這一點導致了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這一戰(zhàn),英國、法國和奧斯曼土耳其聯(lián)手擊敗了俄羅斯。

戰(zhàn)后各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在條約中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這與后來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中擊敗我國,想要占領遼東半島,卻被俄、法、德三國聯(lián)合抵制是一樣的。

所以,奧斯曼土耳其巨大的版圖在形式上一直保持到了一戰(zhàn)前。

2、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

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之后被英國、法國等傳遍全球。

一戰(zhàn)之時,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組成了“協(xié)約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了“同盟國”。

為了擊敗奧斯曼帝國,英國喚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之后又策動了阿拉伯人的大起義,從奧斯曼帝國的后院插了一刀。

一戰(zhàn)后,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全部滅亡,但“兩奧”——奧斯曼和奧匈帝國最慘,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徹底土崩瓦解。

3、土耳其之父——凱末爾,保住了土耳其的小亞細亞

奧斯曼帝國能夠存在600年,實力和英雄人物還是有的,在民族危亡之際,土耳其出現(xiàn)了一位救亡圖存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凱末爾。

1918年,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停戰(zhàn)協(xié)定,昔日地跨亞歐非的領土被協(xié)約國瓜分得干干凈凈,甚至其世代生存的固有領土小亞細亞也被分割殆盡。

也就是說,這是歐洲人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最有利關頭,而最想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就是希臘。

“不獨立,毋寧死!”
“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正處在危機中!”
“只有民族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拯救民族的獨立!”

凱末爾在1920年1月通過了土耳其的《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

同年,希臘人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入侵土耳其,危難之際,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擊敗了歐洲聯(lián)軍,并將希臘軍隊趕出了土耳其。

公元1923年,協(xié)約國與土耳其在瑞士簽訂了《洛桑條約》,正式承認了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從此,土耳其保住了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4

謝謝邀請、分享知識、傳播價值,我是史海泛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把題主提出的問題稍微拓展一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于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為何工業(yè)化時代實力提升后的歐洲各國不奪回曾經(jīng)的東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

前言

  •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期間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長期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當初奧斯曼帝國憑借其強大的武力,震懾了整個歐洲。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控制君士坦丁堡也予以了默認。
  • 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實力不夠強大,無法遏制奧斯曼帝國的野心,迫于無奈才承認了奧斯曼帝國對原來拜占庭帝國領土的控制。但是自18世紀奧斯曼帝國衰落以后,歐洲各國對是否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分歧,延伸出“近東問題”。

▲16世紀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的君士坦丁堡

英國與俄國在處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

  • 在歐洲各個國家當中,對奧斯曼帝國最為感興趣的就屬沙皇俄國了。自從拜占庭帝國滅亡以來,沙皇俄國一直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之居。歷代沙皇都想要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在曾經(jīng)拜占庭帝國的土地上,恢復基督教東正教派的統(tǒng)治。
  • 從彼得大帝開始,歷代的沙皇對奧斯曼帝國不斷地發(fā)動戰(zhàn)爭。用各種手段和方式蠶食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最終的目標是徹底肢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收回基督教世界控制,在俄國的領導下重建新的拜占庭帝國。 但是英國對瓜分奧斯曼帝國不感興趣,并且對俄國提出的瓜分要求直接予以拒絕。
  • 因為在英國看來,只有維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才最符合英國自己的利益,至于是否要收回君士坦丁堡,這個對于英國人來說不是最重要的。1853年俄國與英法聯(lián)軍爆發(fā)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最后俄國戰(zhàn)敗,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企圖被遏制了。

▲英法土三國聯(lián)軍與沙皇俄國之間爆發(fā)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基督教內(nèi)部的教派沖突使得歐洲天主教各國對奪回君士坦丁堡不感興趣

  • 基督教的東正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發(fā)生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主要信奉東正教,而其他西歐各國主要是信奉天主教。伊斯蘭教興起后,拜占庭帝國曾經(jīng)請求西歐天主教會提供軍隊協(xié)助拜占庭帝國收復圣城耶路撒冷,這就是后來十字軍東征的由來。
  • 但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西方天主教會的軍隊洗劫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君士坦丁堡作為當初拜占庭帝國的首都,西歐各國對這樣一座以東正教為主的城市沒有太大的興趣。

▲基督教內(nèi)部教派的分裂和沖突

  • 而且在19世紀的中葉,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在爭奪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所有權問題上針鋒相對,矛盾達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以法國為代表的天主教會勢力和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正教會勢力,互不相讓。同時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的新教國家,對爭奪耶路撒冷圣墓大教堂也沒有興趣,更沒有興趣去收復曾經(jīng)東正教中心的君士坦丁堡了。
  • 所以在基督教內(nèi)部激烈的教派沖突下,讓歐洲各國團結起來去收復君士坦丁堡,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自從法國的樞機主教黎塞留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外交行動的主要原則之后,除了法國開始貫徹這個原則之外,歐洲的許多國家紛紛效仿法國。宗教因素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影響越來越小。像中世紀十字軍東征那樣打著宗教旗號去收復耶路撒冷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更何況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圣地,收復君士坦丁堡對于西歐的天主教國家來說沒有什么意義。

▲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拋棄了以宗教為中心的外交策略,推行國家利益主義外交政策

結語:

隨著歐洲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后來的工業(yè)革命,歐洲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原則已經(jīng)不是像中世紀那樣以宗教為中心了。各國更加關注的是自身的相關利益。像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這樣的宗教圣地在歐洲各國的政治活動中影響力越來越低,是否收復君士坦丁堡已經(jīng)不是各國主要考慮的事情了。甚至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了基督教國家聯(lián)合伊斯蘭教國家攻打另一個基督教國家的情況(英法聯(lián)軍聯(lián)合奧斯曼帝國圍攻沙皇俄國)。

(尊重原創(chuàng)、謝絕搬運、違者必究)

5

因為歐洲國家的利益并不一致,歐洲國家內(nèi)部的爭霸和互相扯后腿才導致奧斯曼土耳其能保住君堡,每次當一個歐洲國家快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會有其他歐洲國家聯(lián)合起來反對,簡單來說每當一個歐洲國家快要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會有其他歐洲國家來聯(lián)合抵制。

俄土戰(zhàn)爭一共爆發(fā)了11次,其中除了第三次俄土戰(zhàn)爭外都是土耳其實質(zhì)戰(zhàn)敗,前七次俄土戰(zhàn)爭主要還是圍繞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展開,俄軍雖然多數(shù)獲勝但也無力遠征威脅君堡。第八次俄土戰(zhàn)爭中俄軍從海陸兩路威脅君堡脅迫奧斯曼簽署了《阿德里安堡條約》,沙俄獲取了大量土地和賠款。此次戰(zhàn)爭是歐洲第一次實際有能力收復君士坦丁堡,但是沙俄處于中歐實力均勢考慮沒有把奧斯曼斬盡殺絕,給他留了一口氣。

第十次俄土戰(zhàn)爭中俄軍也逼近了君士坦丁堡,但是英國向黑海派出了海軍威脅對俄開戰(zhàn)迫使俄軍放棄了攻取君士坦丁堡。

1912的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黑山組成巴爾干聯(lián)盟在沙俄的支持下對土耳其宣戰(zhàn),巴爾干聯(lián)盟也是把土耳其摁在地上打,其中保加利亞軍推進離君士坦丁堡最近,保加利亞國王甚至表示要在君堡加冕成為“凱撒”即沙皇。這一點引起了沙俄的恐慌,沙俄害怕保加利亞的實力和權威拓展太快影響自己在泛斯拉夫主義中絕對領導地位,故聯(lián)合歐洲其他列強干涉調(diào)停,雖然讓土耳其繼續(xù)割地,但是還是給土耳其留了一口氣。

6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列強迅速崛起。相較于日漸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只要愿意,西方列強拿下君士坦丁堡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不僅沒有這么做,相反還盡力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占有地位。

這其中歐洲列強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 沒有必要

我們都知道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最直接的原動力是對財富的渴求,并且早期的歐洲航海家都是希望通過海路找到通往亞洲的新航路。那為什么他們不走陸路非要冒險走海路呢?

因為土耳其人的崛起,特別是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更是堵絕了歐洲人前往亞洲的希望。

但是正是由于土耳其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占領迫使歐洲人尋找新航路,從而使商業(yè)中心從地中海沿岸逐漸轉(zhuǎn)移到大西洋沿岸,這樣一來使君士坦丁堡的交通和財富地位急劇下降,占領君士坦丁堡西方列強完全得不到什么好處,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去占領它。

二, 遏制俄國的需要

相對于日漸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西方列強更討厭沙皇俄國。

自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以拜占庭帝國正統(tǒng)自居的沙皇俄國時刻都想占領君士坦丁堡,時刻都想占有一個“熱帶港口和熱帶的一片國土”。

一旦沙皇俄國占領君士坦丁堡,俄國的勢力不僅會滲透進整個巴爾干半島和中南歐,而且甚至會依靠良好的出?谕{西方列強在非洲和近東等殖民地的利益,緊接著更會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這就是為什么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會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聯(lián)手一起猛捶沙俄的重要原因。

7

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分別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的都城。此后與早夭的西羅馬帝國相比,東羅馬帝國的國祚顯然要更加綿長,并且后者自始至終以正統(tǒng)自居,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也逐漸演化為歐洲人心目中的“圣城”。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蠻族在西歐地區(qū)建立起無數(shù)個王國,盡管繼承了西羅馬的宗教信仰,但他們對基督教的理解顯然與羅馬人大不相同。公元11世紀,東西兩大教會正式?jīng)Q裂,自此希臘正教(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獨立于羅馬教會之外。

截止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帝國屹立的時間超過一千年,盡管東西教會互有齟齬,但在全體歐洲人看來君士坦丁堡永遠都是值得向往的城市。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圣城卻落入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手中,因此從奧斯曼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那天開始,針對君堡的“收復”運動就沒有停止過。不過很可惜,在近代文明尚未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的彎刀最遠甚至可以砍到維也納,因此這一時期歐洲人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自保。

如果歷史只沿著西歐這條線路發(fā)展下去的話,那么當工業(yè)革命開啟以后,英法等國應該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奪回君士坦丁堡,但很可惜來自東歐的俄國從中岔了一道。長久以來,歐洲人并不把俄羅斯視為西方的一員,在他們眼中這批來自東方的蠻夷同歷史上的匈奴、蒙古并沒有什么不同,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俄國人獲得了躋身西方的資格。東羅馬帝國覆滅前夕,末代公主索菲亞攜帶家族徽章下嫁給了沙皇伊凡三世,這使得后者能夠以羅馬帝國和希臘正教的傳承者自居,自然也就給了俄國人插手歐洲事務的機會。

圖-伊斯坦布爾一個港口在“收復”君士坦丁堡這件事上,俄羅斯表現(xiàn)出的積極絲毫不遜色于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但歐洲人卻始終不能從心底視俄國為己類。換句話說,從土耳其人手中“收復”君堡是必須的,但問題在于由誰來“收復”,如果最終的結果是被俄國人掌控的話,那干脆就不要“收復”了。從1676年到1878年,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一共爆發(fā)十次俄土戰(zhàn)爭?陀^地說,西方對于其中的前六次都沒有太大意見,畢竟戰(zhàn)火遠在黑海之濱,這屬于“狗咬狗”式的蠻夷互毆,然而從第七次開始,歐洲列強坐不住了。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zhàn)線呈現(xiàn)出明顯的“由北向南”移動態(tài)勢。起初在土耳其人強勢之際,盤踞在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受其支持向斯拉夫人發(fā)難,數(shù)以百萬的俄國人被擄掠為奴,因此早期俄土之間的戰(zhàn)爭基本發(fā)生在黑海以北。隨著俄羅斯實力與日俱增,戰(zhàn)火逐漸向南轉(zhuǎn)移,截止第六次俄土戰(zhàn)爭結束之際,俄羅斯已經(jīng)兼并了克里米亞和格魯吉亞,并大有稱霸黑海之勢。此時如果俄國人再接再厲,大可一鼓作氣拿下君士坦丁堡,但法國人卻不允許其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

為了抑制沙俄擴張,拿破侖聯(lián)合了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當然也包括不同信仰的奧斯曼土耳其。此后歐洲與俄國的利益分歧愈加嚴重,終于在第九次俄土戰(zhàn)爭當中英法等主要列強都站在了土耳其人的行列中。這場聲勢浩大的戰(zhàn)爭以雙方死傷百萬告終,俄國人痛苦地從克里米亞抽身療傷,而君士坦丁堡依然紋絲不動地掌控在土耳其人手中。直到今天,土耳其仍然在歐洲與俄國的分歧中穿梭往來,而君士坦丁堡的名稱已經(jīng)逐漸淡忘在世人的回憶中,現(xiàn)在它叫“伊斯坦布爾”。

8

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對于西歐人來說,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的重要性遠沒有耶路撒冷大,歷史上西歐人曾多次發(fā)動十字軍東征,他們想要奪取的是巴勒斯坦,而不是君士坦丁堡。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君士坦丁堡曾是東正教的圣地,而西歐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對君士坦丁堡最感興趣的則是俄國人。

在俄國崛起后的二百多年時間里,曾和奧斯曼帝國發(fā)生了十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俄國的歷代沙皇都對君士坦丁堡十分感興趣,俄國貴族都認為他們的國都不是莫斯科也不是圣彼得堡,而是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的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占領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不久之后,一位拜占庭公主逃到了俄國,并且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這場聯(lián)姻使俄羅斯人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標志,從此之后,俄羅斯人一直在為“收復”君士坦丁堡而努力。不過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卻普遍不支持俄羅斯人的行為,他們甚至幫助土耳其人抵抗俄羅斯人,比如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英國人和法國人都選擇支持土耳其人。

由于西歐人的干預和土耳其人的激烈抵抗,導致俄羅斯人“收復”君士坦丁堡的行動十分緩慢,俄國人前進的步伐一直被限制在高加索山區(qū),西歐人不愿意看到俄國日漸強大,因為在他們眼里,俄國人遠比土耳其人更具威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后,土耳其人加入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那段時期,英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都成為了土耳其人的敵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奧斯曼帝國被兩面夾擊,在帝國的東方,俄國人不斷向君士坦丁堡的防線進軍,而在帝國的西方,英法聯(lián)軍的戰(zhàn)艦也隨時準備登陸。當時的英法聯(lián)軍和俄國人,都想要第一時間占領君士坦丁堡,但是由于土耳其人的激烈抵抗,導致他們的進展都不太順利。

在東線戰(zhàn)場上,由于土耳其人的抵抗,導致俄國人的進軍速度十分緩慢,而在西線戰(zhàn)場上,后來又爆發(fā)了加里波利戰(zhàn)役,而這場戰(zhàn)役最終以土耳其人的勝利告終,以英國人和法國人為首的協(xié)約國損失慘重。不過雖然西歐人對君士坦丁堡并沒有太多感情,但是他們也意識到了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君士坦丁堡,就能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就能扼守亞歐交通要沖。

因此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結束后不久,英國人便支持希臘人攻打土耳其,想要幫助希臘人奪取君士坦丁堡,但是那時候的土耳其,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凱末爾的強人,在凱末爾的指揮下,土耳其人擊敗了希臘的遠征軍。當土耳其共和國宣布建立后,便開始和西歐人搞好關系,并且在1952年加入北約,加入北約后的土耳其已經(jīng)成為了西歐人的“盟友”,西歐人自然也不會再打君士坦丁堡的主意。

9

我們都知道十字軍東征的事情,可我要問你為什么當時的歐洲會發(fā)起十字軍東征呢?

信仰并不是!信仰是給人們帶來生活上面的富足和溫飽的,如果連這個都帶不了的話,那這個信仰確實不值錢,至少從本質(zhì)上來講,宗教在忽悠這些信徒的時候,總是會讓他們嘗到一點甜頭,向拉倒當時的東方去和阿拉伯人作戰(zhàn),游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這種事情這簡直就是摧毀這種信仰體系,很顯然這種十字軍東征很不符合這種信仰,那十字軍東征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十字軍東征實際上就是打著基督教名義,一次有組織地向東方的打砸搶燒的活動,不僅在耶路撒冷附近跟阿拉伯人舉行所謂的圣戰(zhàn),甚至于他們還直接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的那個崢嶸面目,在這場十字軍東征里面可以說顯露無遺,當時的歐洲由于人口發(fā)展太過于迅速,人口壓力大,但是生產(chǎn)力沒有得到他的提升,所以很多地方會出現(xiàn)一些無業(yè)游民,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如果說矛盾繼續(xù)加劇,促成一個統(tǒng)一的帝國出現(xiàn),那么君主的權力將會超過教皇的權利,這對于教皇來講是絕對不能夠。接受的一件事情,這個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增加教皇對于歐洲的影響力呢?而且還能夠消耗其他國家的實力。

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對外發(fā)起一場類似于圣戰(zhàn)一樣的戰(zhàn)爭,(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問答)這就是當時教皇一直想要組織的一件事情!

想想的話其實也很好理解,工業(yè)化時代歐洲的生產(chǎn)力大幅提升,而且君主的權力超過了教皇的權力,此時國家的利益之上張要遵從教誨的利益去打一次東征去奪回君士坦丁堡或者去奪回耶路撒冷這些歐洲國家肯定不會這么干的,這明顯就是賠本兒賺吆喝的買賣,而且你還把自己所有不轉(zhuǎn)吆喝的機會全部讓給了教皇,你愿意這么做嗎?

在工業(yè)革命興起之后,人類也迎來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而對于歐洲的這些國家來搶,此時開羅的戰(zhàn)略地位,遠比君士坦丁堡甚至耶路撒冷來的重要,為啥開羅能夠開辟一條蘇伊士運河其他地方可以嗎?每一個航海的重要的港口,每一條海上航線,每一個殖民地都是這些帝國主義索要侵略搶奪的地方,他們需要去搶奪的,不再是那些以往帶著宗教神圣信仰的那些地方,而是這些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給從帶來資源的地方。

工業(yè)化革命興起之后,對于這些國家來講,搶奪君士坦丁堡已經(jīng)沒有那么重大的意義了,原先我去搶奪君士坦丁堡,我去搶奪業(yè)務,殺了是為了緩和國家矛盾,是為了去拍教皇的馬屁,現(xiàn)在教皇已經(jīng)不是個東西了,脫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說的就是當時的教皇,而且國家內(nèi)部由于工業(yè)化革命的興起,國內(nèi)矛盾減少生產(chǎn)。有提升就是國家人民老百姓邁向富足走向溫飽的一個基本特征,人民老百姓都得吃飽飯了,憑啥去鬧矛盾呢?

所以工業(yè)化革命興起之后,這些帝國主義的國家都懶得去搶一個君士坦丁堡。人家奧斯曼帝國處在那里又不是一個弱雞兒,當然后來證明確實是一個弱雞,但是此時奧斯曼帝國還有個架子在你想真的打他也不可能!

10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繽紛魅力之都,它還是扼守黑海出?诘娜笾奘致房凇,F(xiàn)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

因為,伊斯坦布爾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jīng)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志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君士坦丁堡陷落

既然君士坦丁堡原本就屬于歐洲,那么,在歐洲進入工業(yè)化時代后強大起來的歐洲諸國,為何又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拜占廷帝國早已經(jīng)消亡,君士坦丁堡到底該由歐洲哪個國家收回,實在是一個難題。拜占庭帝國可謂是整個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國家,其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現(xiàn)如今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諸多歐洲國家都曾“臣服”于拜占廷帝國。

伊斯坦布爾地圖

其實這個時候的歐洲、北非的諸多國家,更像是拜占庭的殖民地,從11世紀到12世紀,包括德意志的諸多公國,對于拜占庭帝國的攻擊掠奪從未停止過。到了公元13世紀末,“十字軍東征”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這個千年帝國最終走向滅亡。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對拜占庭心懷敬意,所以,他們也不會為了爭奪君士坦丁堡發(fā)動戰(zhàn)爭。

伊斯坦布爾美景

第二:西方各國進入工業(yè)化時代后,迅速成長為工業(yè)強國,擺脫中世紀封建形態(tài),邁入近代資本主義化的西方各國,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在全球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掠奪海外資源,積累大量財富。雖說趁著這一階段,實力大增的西方各國,確實也可以將君士坦丁堡變?yōu)樽约旱闹趁竦,但是相對于侵略亞洲、非洲而言,攻克君士坦丁堡無疑是一件難事。

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非常牢固,尤其是當奧斯曼帝國用炮火占領這里以后,就對這座城市的城防進行了再一次加固;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它曾讓歐洲諸國在自己的鐵蹄之下瑟瑟發(fā)抖,所以,即便是進入工業(yè)時代以后的西方諸國,也不敢輕易攻打君士坦丁堡。

15世紀的君士坦丁堡城防

第三:1204年當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出現(xiàn)了完全不可能調(diào)和的矛盾,宗教之爭讓君士坦丁堡無法回歸歐洲。拜占庭帝國其實就是東羅馬帝國的別稱,由于拜占庭帝國的統(tǒng)一與強大,在中世紀的時候,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等相繼皈依了希臘正教會,也就是東正教會。

而另一面的西羅馬帝國淪落于蠻族之手,與東羅馬帝國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差異和宗教對立。基督教東西派教會之間的對立,最終表現(xiàn)為君士坦丁堡教會與羅馬教會之間的對立,這種根深蒂固的教會之爭,最終讓東西方教會徹底決裂。就這一條原因而言,歐洲也不會有奪回君士坦丁堡的打算。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