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什么時候殺母了,他殺的是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對于歷史上的這段記錄,其實鉤弋夫人追求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本也不算什么,只是沒算好主少母壯這關節(jié),我是不信她從小就攥著拳頭這種說法,尤其不能相信的是非得劉徹碰一碰手就張開了,好吧,張開就張開吧,手里還握著一把玉鉤,如果上面再刻著仙福永享壽與天齊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對于這段歷史,有人覺得是事先編排好的,因為趙婕妤(鉤弋夫人)的父親因犯罪又沒什么錢抵罪,所以被處以宮刑,成為劉徹的近侍服務人員,有一定職位,平時皇帝出行的話,他的父親也都伴駕隨行,所以結識的官員和同行比較多,說不定就是以前的人脈關系中有人知道老趙的女兒天生麗質,所以牽線搭橋,而且還能借機表現一下自己出類拔萃的望氣之數,但沒辦法,史書就這么寫,咱們也只能這么信,沒有現實證據說明望氣的官員是有意為之,如果有,那他早就被劉徹弄死了。
不信沒關系,好在還有其他選項.
二、《史記》關于這段歷史的描述,是褚少孫補記于《史記》中的,說的很明白,劉徹為了防止類似呂雉這樣的女人亂政,為了保護皇帝的尊嚴和獨立性所以殺了趙婕妤。
估計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史記》的補錄比較靠譜。
趙婕妤入宮較晚,相對也比較受寵,在劉徹召幸榮寵之下,趙婕妤不久有了身孕,據說懷孕期十四個月,有點堯舜禹湯的調調,因為堯就是足十四個月才降生的,應了國之正主的好兆頭,劉徹一高興,把趙婕妤居所的大門成為“堯母門”,一詞兩意,放到今天估計會稱之為堯母門事件。
為何稱之為堯母門事件呢?因為以此為分水嶺,由儲位引發(fā)的亂象漸漸浮出水面,劉徹很喜歡劉弗陵,因為劉弗陵聰明健壯,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恐怕還沒意識到,這種政治游戲很危險,前車之鑒有劉邦,后世則有萬歷皇帝因為類似的事,快要把自己和朝臣都逼瘋了。
定名堯母門,隱含的意思不就是讓趙婕妤的孩子繼位么?不但后宮,朝堂也有人開始慢慢站隊,看來古人沿襲立嫡立長的舊制不是完全出于教條的原因,這是有現實意義的,并有前車之鑒做參照。
巫蠱之禍,劉據兵敗自殺,劉徹挑選繼承人有四個選擇:
劉旦,覬覦皇位已久,劉據剛死,正值劉徹暴怒加心疼的狀態(tài),劉旦迫不及待的要求承擔起父皇的保衛(wèi)工作,原來的封國要不要無所謂的,以殺來使削封國告終,徹底涼涼。
劉胥,過于紈绔,目無國法,自己都這樣,怎么掌管國家。
劉髆,死期頗為可疑的一位,李廣利為了捧起這個外甥,勾結丞相意圖左右儲位人選,事發(fā)后李廣利向匈奴乞降求接納,丞相則被腰斬,你說你都丞相了還折騰個什么勁呢。劉髆什么時候死的呢?劉徹死的前一年,時間很敏感。
劉弗陵,基本沒懸念,前文講過,劉徹最喜歡他,堯母門也暴露了他的意圖,沒問題是說劉弗陵沒問題,但關鍵的問題就出在了趙婕妤的身上。
劉徹年歲大了,雖然也經常尋個仙煉個丹什么的,但結果是絕不出人意料的,沒用。眼看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如果立劉弗陵為太子,那么一旦自己死掉,皇帝將再次面臨魔咒一般的外戚掌權,早先自己被竇太后捏在手里,還不是要圓圓要扁扁,他可不想讓心愛的兒子劉弗陵再遭這罪了。
主少母壯,這個困局無法避免,既然主少的問題沒辦法解決,那么就只能解決母壯的問題了。
一日,劉徹突然無緣無故的痛罵趙婕妤,一下子把趙婕妤罵蒙了,看到暴怒狀態(tài)的劉徹,她一弱質女子被嚇的不要不要的,摘下了所有飾品,頻頻向劉徹扣頭,而早已做好打算的劉徹直接下令將趙婕妤送掖庭獄,和慎刑司差不多吧。
趙婕妤被人拉著往外走,卻頻頻回頭,希望劉徹念著舊情能夠放過自己,曾經的恩愛榮寵哪去了,至少也該讓自己死個明白,自己并無過處。劉徹只說:快走吧,你活不了的。
設想一下當時的場景,還真是不大舒服,本來的恩愛夫妻,趙婕妤卻突然莫須有的受到了嚴厲斥責,當得知自己將要去掖庭獄的時候,回頭看看自己的夫君希望能夠念及舊情有所和緩,沒想到劉徹卻告訴她-你活不了了。很難想象當時趙婕妤的絕望程度。
衛(wèi)子夫回頭一望挽回了劉徹的心,趙婕妤回頭一望得到了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結果。
如劉徹所愿,趙婕妤死掉了,就埋在甘泉宮南。
其實班固和褚少孫寫的都是一回事,班固忠實的記錄了過程,這個過程并沒有錯,只是沒有寫此事背后的政治目的,而褚少孫則自有他的一番分析。
褚少孫的分析對不對呢?
漢武帝劉徹:“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 。女不聞呂后邪 ?”
在這里,劉徹還補充了一條,無論生前死后,他都不想被人扣上一頂綠帽,皇家也要面子,他只是說可能、說如果,他也不能直接對已死的竇太后指指點點的,好說不好聽,是吧,總之,前車之鑒很多。
劉徹死前立劉弗陵為太子,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權利遠超諸如宰相、丞相之流,并命其輔佐少主。
殘忍是肯定的,但劉徹當時這么做有沒有苦衷
劉徹也是人,不可能沒有感情,更何況自己心愛的老婆呢。
劉徹繼位后想放開手腳大干一番,為了統一思想,他想大力推行儒學,但崇信黃老之術的竇太后非常不滿,不但直接干政解除了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的職務,還暗訪王臧等人曾經犯過的錯誤,致使趙綰和王臧自盡身亡。
為什么不追查竇嬰的責任呢?那是竇太后堂兄的兒子,更要命的是劉徹頭上還蹲著一個王太后。
為什么不追查田蚡的責任呢?那是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竇嬰和田蚡相互也掐架,一嘴毛那種,結果王太后絕食“明志”,不干掉竇嬰我就把自己餓死,o( ̄ヘ ̄o#),竇嬰殞。(竇嬰確實偽造了遺詔)
自己的事業(yè)原本孔雀般美麗,結果變成了拆骨雞,鐵打的營盤碎成了渣,為了自己也非常討厭的舅舅,還違心弄死了竇嬰,虧心一輩子。
趙婕妤無辜,但國政要不得婦人之仁,自己曾經的處境歷歷在目,加上呂雉這個前車之鑒,這恐怕是劉徹的唯一選擇了。
劉弗陵繼位后是如何做的?
漢昭帝繼位后,當然要追封母親,他當然知道母親為他所付出的慘痛代價,所以征用民力兩萬人為母親修建了云陵,追封外公為順成侯,姑姥姥尚在世,賞錢二百萬,侍奉的仆人和房舍都進行了擴充,族內其他人各有賞賜不多贅述,但這其中有個原則,母親一族,沒有任何人能在朝中做官。
百姓對此抱以同情
老百姓總是心軟的,他們覺得趙婕妤死的很冤枉,平白無故的為何就被殺了呢?輿論的作用是巨大的,為了順應這種思潮,各種傳聞不絕于世。
某些個人著作收集了一些當時的傳言,比如趙婕妤死后香飄十里,引發(fā)武帝猜疑,也有人說是劉弗陵修建云陵,移葬的時候才得以發(fā)現:
趙婕妤的棺槨中竟然只有鞋子而已,人已不知所終。
還有人說趙婕妤是神人下凡,死前云淡風輕的自言完成了任務,本來注定就該當年死去的。
各種傳聞很多,也有為她建廟的,我就不一一敘述了,因為沒有必要,所有傳聞的最終目的都是寄托了對趙婕妤的哀思,同時也充滿了善意人士的美妙期寄,趙婕妤并未被殺還是活的快樂似神仙,這類傳聞是基于人們對她的深切同情而產生的。
政治家們怎么看?
政治家們和漢武帝一樣,同樣是人,他們對趙婕妤肯定也持同情態(tài)度,但僅從政治角度來看問題的話,大多持贊賞態(tài)度,當時不同今日,具有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尤其是西漢的“頂層結構”,問題很大。
褚少孫:“昭然遠見,為后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
我就是褚少孫所說的“愚儒”之輩,因為雖然知道這種手段很有必要,但我還是有些難以接受,并對趙婕妤抱以深深的同情。
司馬光也認為,有鑒于呂氏外戚的前車之鑒,先誅其母,以絕禍患,這是以天下社稷百姓為重,以子孫后代福祉為重的行為,意義深遠。
這種撥亂反正的行為殘忍而富有成效,可惜西漢最終還是滅于外戚王莽之手。
你怎么就知道趙婕妤和她的家族會淪為諸呂之輩呢?安上莫須有的罪過又何以心安理得?
如果讓劉徹解釋的話,可能他會說:你又怎知她不會衍生諸呂之禍呢?你還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能、我敢以江山社稷和子孫福祉去賭么?如若不幸言中,到那時血流成河,代價可不止一條人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