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多人對司馬懿有誤解,認為司馬懿像曹操一樣,在高平陵政變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盡享其利,爭奪權力。像當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樣,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爭斗。其實事實情況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那么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什么沒有相互殘殺呢?

司馬懿對兩個兒子的培養(yǎng)是有區(qū)別的,司馬師是大兒子,比司馬昭大三歲,性格沉穩(wěn),善于權謀,因此,司馬懿重點培養(yǎng)他入朝為官,目標是執(zhí)掌中樞。司馬懿被曹爽架空為太傅的時候,為了平衡權利,不引起非議,曹爽舉薦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師后來屢次升遷,官拜中護軍。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馬懿,為什么還要司馬師擔當中領軍之職呢?

原來曹叡臨死托孤時,任命司馬懿擔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輔政,其中重點交代兩人各領三千禁兵,以相互牽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馬懿,于是讓司馬師做中護軍,統(tǒng)領一部分禁軍,算是掩人耳目,怕別人非議太多而已。禁軍首領領軍將軍則由蔣濟擔任,這樣的話,司馬家族既被分散了勢力,又從表面維持了平衡,一舉兩得。

這其實就是司馬師的起點,中護軍,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馬昭所望塵莫及的。那么此時的司馬昭在做什么呢?

司馬懿一開始是拒絕司馬昭為官的,當司馬懿被架空后,司馬懿考慮讓司馬昭做了洛陽典農(nóng)中郎將,起點更低,后轉至散騎常侍,勉強跟上他哥哥司馬師的步伐。

后來,司馬懿有意鍛煉司馬昭的在軍事上的才能,因此當曹爽伐蜀時,司馬昭作為夏侯玄的副手參與了整個伐蜀之戰(zhàn),后司馬昭極力勸阻曹爽撤退,司馬昭說:如今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zhàn)機會,攻堅又不能成功,應該趕快撤退,如果被蜀軍截斷歸路就麻煩了。后曹爽領兵撤退,由于撤得還算及時,損失不算太大。

帝謂玄曰:“費祎以據(jù)險距守,進不獲戰(zhàn),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后圖。”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時權利大握。那么此時司馬懿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沒有。此時司馬懿不但不能懈怠,還急需兩個兒子的幫助,而兩個兒子相比來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要有用的多。為什么呢?

當時曹爽架空司馬懿的時候,司馬師比司馬懿還要氣憤,為什么呢?曹爽和司馬師年紀差不多,又同朝為官。司馬師深知,一旦父親司馬懿失勢,那么他們整個家族就要傾覆。而此時父親身體不佳,臥病在床,家里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實已經(jīng)早有準備。

帝陰養(yǎng)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說,當初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的中堅力量,三千死士,其實是司馬師提前準備的。關于這一點,電視劇《虎嘯龍吟》有所改動,篡改了歷史。那么司馬懿的作用是什么呢?

司馬懿為太傅,他聯(lián)系了當時的太尉蔣濟、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齊),還聯(lián)系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義,發(fā)詔免去曹爽的大將軍之職。這等于是說師出有名,而不是叛亂。但是還需要兵力,而禁軍的權利早就被曹爽所霸占,所以這時司馬師所陰養(yǎng)的三千死士就極為重要。

而司馬師在整個叛變過程中,率領士兵奪取京師各個大門,軍容齊整,肅然有序,連司馬懿都感嘆,這小子可以。那么司馬昭的表現(xiàn)呢?明顯要遜色很多。

當時醞釀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去找了司馬師商量,根本就沒有告訴司馬昭。等兩人商量好了才告訴司馬昭。當夜兩人的狀態(tài)是司馬師安穩(wěn)如平常,司馬昭嚇得睡不著覺。

將發(fā)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后司馬懿死去,司馬師順利接班,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當時所有的大臣都有這么一個共識: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馬懿就像當年的權臣伊尹,而司馬師就像伊尹的兒子伊陟,父死子立,兩人都不是善茬。

其實他們說的沒有錯,司馬師是最像司馬懿的,不但善于權謀,更善于籠絡群臣。司馬師接管大將軍職位后,盡量表現(xiàn)的如同當年的父親一樣,舉薦賢才,籠絡人心。他舉薦了諸如諸葛誕、毌丘儉、鄧艾、石苞、鐘會、夏侯玄這些人,一時之間,朝綱肅然。

如果此時司馬昭來爭,鐵定是沒戲的。因為他的哥哥如同父親一樣,已經(jīng)執(zhí)掌了大局。而這個大局看起來很穩(wěn),其實很兇險,需要他們兄弟共同維持。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關中地區(qū)屢次遭到姜維的進攻,因此司馬昭被任命為征西將軍,鎮(zhèn)守長安,以抵抗姜維的進攻。而司馬師則坐鎮(zhèn)朝中,穩(wěn)定局面。局面能穩(wěn)定嗎?不可能呀。

司馬懿當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還有王凌之叛,司馬師時期肯定也鎮(zhèn)不住。果然,后來和司馬師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聯(lián)合中書令李豐、后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jiān)蘇鑠等人,欲廢了司馬師的大將軍之職。而令人可笑的是,這些人都是司馬師舉薦和提拔的。

因此,司馬師異常憤怒,他派人逮捕了參與謀劃的所有人,經(jīng)過審訊才發(fā)現(xiàn),幕后主使其實是皇帝曹芳。于是司馬師下令誅殺所有參與陰謀的人,然后醞釀廢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變后不久,又發(fā)生連鎖反應,駐兵淮南的毋丘儉和文欽看到夏侯玄被誅殺,怕自己受到牽連,于是以郭太后的名義發(fā)動叛亂。此時司馬師頭大了,朝中政變好應付,發(fā)生兵變就麻煩了。于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讓自己的弟弟司馬昭坐鎮(zhèn)洛陽,而自己則領兵前去平叛。

此時司馬昭會趁機奪取司馬師的權利嗎?肯定不會。此時兩人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誰那里出事后果都不堪設想。果然想什么,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馬昭留鎮(zhèn)洛陽,平安無事,但是司馬師這里出事了。司馬師臨出發(fā)時其實已經(jīng)有了眼疾,身體有恙,但還是強行出發(fā)了。在兩軍交戰(zhàn)時,文欽的兒子文鴛勇猛異常,他率軍逆襲司馬師的士兵,直接威脅到司馬師的中軍大營。司馬師受到驚嚇,眼疾發(fā)作,眼球都掉了出來。為了不使軍心擾動,司馬師用被子蒙住身體,不讓外人看到,一直堅持到全軍獲勝,而此時司馬師已經(jīng)生命垂危了。

于是司馬昭緊急從洛陽趕來,見到了司馬師最后一面。司馬師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繼掌權利,以保全軍。而這時的司馬昭遇到了一個難題,自己拙于權謀,難以應對局面呀。

這時“小張良”鐘會出面了,他建議司馬昭立刻繼任大將軍之職,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詔,讓尚書傅嘏統(tǒng)帥全軍返還,司馬昭則留鎮(zhèn)許昌。意思很明顯,要奪了司馬昭的兵權。

這時鐘會建議,司馬昭和尚書傅嘏一起率軍返還,然后屯兵于洛陽城外,不讓兵權。這時皇帝看到司馬昭沒有放權的意思,于是宣布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接管司馬師的權利。

至此,兩人完成輪換。而司馬家族則避免了一次殺身之禍,試問,如果沒有司馬昭和司馬師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馬家早就被滅門了。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死時,僅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爭。即使司馬懿大權在握,當時反對司馬懿的人還有很多。后期司馬懿死去后,司馬師執(zhí)掌權利,反對司馬師的更多。所以,司馬昭和司馬師疲于應對,力求團結,哪里有功夫去爭奪權力呢?

本回答獨發(fā)于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最佳貢獻者
2

權力之爭歷來是殘酷的,如果說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之間沒有競爭是不可能的,但說是相互殘殺也不符合歷史史實,起碼還不到時候。

好在司馬師死的早,把權力交給了司馬昭,也就避免了兄弟相殘的局面出現(xiàn)。

司馬懿去世后,長子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次年又升任大將軍。

而此時的司馬昭還沒有能力跟司馬師叫板。

何況司馬懿剛剛去世,盡管司馬氏家族已經(jīng)控制了朝政大權,畢竟由于司馬懿的去世,必然會導致權力的不穩(wěn)固,這時候需要司馬氏兄弟合作,首先先把權力控制在手里,即便要競爭也是之后的事。

252年,司馬師分三路大軍對孫吳發(fā)動南征。

司馬昭率領東路大軍,與東吳戰(zhàn)于東興。但由于戰(zhàn)役大敗,司馬昭被削去了侯爵。

失去了爵位,司馬昭也就失去了權力,就更沒有與司馬師競爭的資本啦。

此后,蜀漢姜維又北伐,進攻隴右。魏帝曹芳不得已又起用司馬昭為征西將軍,駐軍長安,抵御姜維的進攻。

姜維很快主動撤軍后,新平羌胡又發(fā)生了叛亂,司馬昭率軍將他們擊潰,并威懾北部胡虜再次投降。

由于這次軍功,司馬昭又重新封侯,得到了權力。

這時的司馬師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先是曹芳命令中書令李豐等人發(fā)動政變,想廢除司馬師。但計劃泄露,司馬師誅殺了李豐等人。

但司馬師感到曹芳對自己的猜忌,于是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這時候,司馬昭積極參與到司馬師的一系列行動中,兄弟聯(lián)手,一致對外。

司馬師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司馬昭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由于司馬昭協(xié)助司馬師穩(wěn)定了地位,也因此被封高都侯,增加食邑二千戶。

255年,毋丘儉、文欽等又在淮南起兵勤王。

司馬師率大軍征討。盡管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司馬師由于受到驚嚇,眼疾發(fā)作,驚掉了眼球。勉強班師回許都,但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司馬師急召司馬昭到許都,把大將軍的印綬交給了他。司馬昭順利掌握了部隊,控制了軍權。

曹髦無奈,只得拜司馬昭為大將軍。司馬氏繼續(xù)控制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司馬師從接受朝政大權到病逝,僅僅四年的時間,戰(zhàn)事頻繁,還出現(xiàn)了一次政變和一次反叛。

在這種情勢下,司馬師是無論如何不能夠兄弟相殘的。

曹魏政權為了削弱司馬氏家族的權力,也對司馬昭進行了打壓。因而司馬昭也在為維護司馬氏家族的權勢,無條件支持司馬師。決不能做有損于整個家族的事情。否則對自己毫無裨益。

而且,司馬師自己沒有兒子,就將司馬昭的兒子過繼為養(yǎng)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氏遲早會篡奪曹魏政權,如果司馬師或者其養(yǎng)子司馬攸做了皇帝,對司馬昭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如果說司馬氏已經(jīng)取代了曹魏,建立了司馬氏政權,為了權力和將來帝位的繼承,而展開競爭,甚至是相互殘殺都有可能。

從晉朝發(fā)生的那些爭權奪利的事情來看,司馬氏家族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假如司馬師做了皇帝,司馬昭有篡奪之心,進而兄弟相互殘殺,也毫不足奇。

但司馬師掌握朝政僅僅四年的時間,還沒有等到那一天,就嗚呼哀哉啦。

司馬師沒有來得及做廢曹魏自立的事,司馬昭也就不必過于急迫上位,因而也就不會有相互殘殺之心。兄弟合作還是首要的。

司馬師病逝,其養(yǎng)子司馬攸僅僅八歲,還無法繼承其權利。司馬師只能將全力交付司馬昭。這也就避免了矛盾的沖突。

如果司馬師已經(jīng)自立為帝,那情況就很難說啦。恐怕司馬氏家族的自相殘殺就提前到來啦。

因此,司馬氏兄弟最多是在考慮將來的問題時,有一些競爭的心思,但不會有相互殘殺之心。

因為曹魏宗室的力量和維護曹魏政權的人,一直在想顛覆司馬氏的朝政。

一有不慎,司馬氏就可能前功盡棄。

因而,司馬氏兄弟必須合作,以維護大局。


3

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

司馬懿的嫡子有三個,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干。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師42歲,司馬昭39歲。

2年后,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承襲了司馬懿的官職、爵位與權力,官至撫軍大將軍,不久升為大將軍,掌握魏國兵權,獨攬魏國朝政,而司馬昭則被封為安東將軍,鎮(zhèn)守許昌,并都督淮北諸軍事,兄弟倆人一個把持軍權和朝政,一個鎮(zhèn)守一方,這一年司馬師44歲,司馬昭41歲。

公元255年,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因為司馬師擅自廢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揚州起兵對抗司馬師,原本此次的叛亂不需要司馬師親征,況且司馬師當時剛剛進行了手術,割了眼睛上的瘤子,傷口沒有愈全,不方便征戰(zhàn)。

但是有三個人力勸司馬師親自率軍討伐毋丘儉與文欽的叛亂,這三個人分別是:傅嘏、王肅、鐘會。

傅嘏是曹魏尚書傅巽的侄子,當時官至尚書仆射,傅嘏因為受到曹爽一黨的排擠丟了官,后來被司馬懿提拔起來,司馬懿去世后,傅嘏就成為司馬家的人,傅嘏從大局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只有司馬師親征才有平定叛亂,其他人可能會失敗,司馬師在聽了傅嘏的建議,認為有道理,于是抱病親征。

王肅司徒王朗的兒子,當時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員,以天象認為司馬師也應該親征。

鐘會是太傅鐘繇的小兒子,與司馬兄弟在年輕時就認識,鐘會與司馬昭私下關系很好,算是司馬昭的心腹,而司馬師年輕時與何宴、夏侯玄等人關系較好,鐘會也力勸司馬師親征。

從常理上來看,抱病親征,也屬于正常,但是司馬師得的這個病估計是眼眶腫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估計早就死了,當時司馬昭剛剛動了手術,割了瘤子,現(xiàn)在不清楚在當時司馬昭是如何動的手術?但是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剛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當時沒有抗生素,只要傷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會要了性命,這一年司馬師48歲,司馬昭45歲。

傅嘏、王肅、鐘會三人勸司馬師親征的原因應該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發(fā),王肅從天象預測,只有這個鐘會的動機可疑,從日后的情況來看,司馬師一死,鐘會就立即替司馬昭謀劃奪取大權,是否在事前鐘會與司馬昭有過密謀,不得而知

從年齡來看,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都快50歲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來也就不長,活到50歲算長壽了,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3歲而已,司馬師是沒有兒子,還是司馬昭過繼了一個兒子給司馬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話很有名,說明司馬昭有野心,野心從來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馬昭作為司馬師的弟弟,在司馬師過繼了兒子后,從法理上說,只是第二順位接班人,第一順位仍然是司馬師過繼而來的兒子司馬攸

但是如果這個兒子司馬攸年紀小,不能理事,而在當時司馬家又沒有完成權力布置與取代,司馬昭就可以作為首選接班人,但是司馬昭只比司馬師小三歲,要是等自然死亡,誰知道司馬昭會不會死在司馬師前面?

從動機上講,司馬昭是有殺害他的哥哥司馬師奪權的動機,本著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有嫌疑的原則來看,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過程就是與鐘會密謀勸司馬師親征,如果司馬師親征,染一點病,或者受一點驚嚇,那計劃就更完美,而且更隱蔽,幾乎沒有理由懷疑司馬昭頭上。

結果司馬師還真的是因為這次的親征,受到文欽之子文鴦的數(shù)次驚嚇,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當時又沒有止痛藥,又沒有抗生素,司馬昭就這么死了,年僅48歲。

這個驚嚇司馬師而死的文鴦后來投靠了吳國,在魏國鎮(zhèn)東將軍諸葛誕起兵造反發(fā)動淮南三叛時,吳國派出文欽、文鴦父子救援諸葛誕,結果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殺了文欽,文欽之子文鴦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國。

文鴦一投降,司馬昭的部下馬上請求誅殺文鴦,為司馬師報仇,但司馬昭反而以各種理由保下文鴦兄弟,還讓文鴦兄弟率領百余人勸降諸葛誕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鴦仍然受到司馬昭的重用,不僅如此,文鴦還一直官運亨通,后來在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為官。

司馬昭善待文鴦,雖然無法說明與司馬師之死有關,但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司馬師之死是司馬昭樂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馬師剛死的那段時間來看,當時的魏帝曹髦想趁機奪權,讓司馬昭鎮(zhèn)守許昌,遠離政治中心,讓尚書傅嘏率領司馬師主力軍隊回到洛陽,因為司馬昭原本就鎮(zhèn)守許昌,但是鐘會與傅嘏密謀,讓司馬昭強行率領軍隊回到洛陽,魏帝曹髦的奪權行為失敗,司馬昭最終承襲了司馬師的官職、爵位和軍權。

整個過程,很像是早就計劃好的謀略,但卻沒有任何的證據(jù),以證明司馬師之死,司馬昭涉案,從常理及司馬昭此人來看,他對權力有著異常的野心,當時的司馬昭都已經(jīng)45歲,還有耐心再等下去嗎?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馬昭利用司馬師剛剛割了眼睛中的瘤子,還需要休息的時機,讓其他人鼓動司馬師親征,在戰(zhàn)爭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導致司馬師受到驚嚇,最終眼睛掉出眼眶,劇痛而死。

4

簡單來說,沒有,因為二人在世的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彼此。

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同母兄弟,司馬師比司馬昭要大三歲,現(xiàn)在人往前看,這兩兄弟都不是什么善茬,廢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間,都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不過在司馬懿眼中,顯然是長子司馬師更為優(yōu)秀。

司馬懿身為曹魏高官,司馬師自然也混跡于魏國一眾高官子弟之間,當他還年少時,就已經(jīng)有了“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的名聲,在曹魏,這無疑是仕途的拍門磚,飛黃騰達不過時間問題。

一眾高官子弟聚在一起,談什么呢?自然是人生哲理、國家未來,后來的事實證明,司馬師的人際圈子中,何晏、夏侯玄等人都躋身曹魏高層,而終結他們生命的,恰恰就是司馬師自己。

這幫世家子弟頻繁聚會,肆意談論時政、主流思想,引起了曹魏重臣董昭等人和魏明帝曹叡的不滿,于是一場浮華案,司馬師等人被趕回家改造去了。

司馬師再次入仕,是在魏明帝去世之后,司馬懿再次成為曹魏托孤大臣(上一次是曹丕死時),跟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經(jīng)歷了短暫的蜜月期,繼而爭斗越發(fā)激烈。

司馬懿隱忍不發(fā),任由曹爽把自己明升暗降,奪去絕大部分權力,并以此為條件,把長子司馬師安插進了禁軍隊伍中,出任中護軍。

中護軍是禁軍的高級將領,掌部分禁軍軍權,此前一直由曹氏和夏侯氏把持,司馬懿曾短暫出任禁衛(wèi)軍統(tǒng)領,不過很快就被撤銷,他能把司馬師安插進去,一方面是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司馬師自己的手段。

當然,隨著司馬懿跟曹爽爭斗趨于白熱化,曹爽耍手段架空了司馬師的實權,他并不能掌控太多禁軍,曹爽這才敢放心地跟曹芳去祭掃高平陵。

高平陵,曹叡的陵寢,因為那場改變司馬氏和曹魏命運的高平陵之變而為人熟知。既然司馬懿被剝奪大部分權力,司馬師已被架空兵權,司馬懿是怎么發(fā)動政變的呢?因為司馬師還留有后手。

為了幫助父親奪權,司馬師陰養(yǎng)死士,一養(yǎng)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就是依靠的他們,如果沒有他們,政變基本不用搞。

正因為司馬師養(yǎng)有死士,所以政變策劃他是全程參與的,而司馬昭在政變前一晚才知道,當晚根本睡不著,而司馬師安然入睡,彰顯出他可怕的心理素質。

第二天早晨,“晨會兵司馬門,鎮(zhèn)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當司馬懿看到司馬師率領士兵已經(jīng)在都城門口集結完畢整裝待發(fā)的時候,他驚呆了,嘆道:知道你小子能干,但沒想到你小子竟然如此能干!

政變的結果不用多說,司馬懿就此掌控曹魏大權,但司馬氏上位不是靠自己的軍力打出來的,像曹操掌控漢朝大權,因為漢朝江山基本上是靠他打穩(wěn)的,曹操依靠宗族、親信都分插到漢朝各個部門,牢固地把握住強權。

而司馬懿政變更多地是利用曹爽施政下士族的不滿,以欺騙手段搞掉了愚蠢的曹爽,在借助士族的支持成為朝堂領袖,很多事還要依仗眾多士族,不然很難實施,所以政變后司馬懿一沒有對曹氏下狠手,二不敢自封丞相這些官職,更別說封公封王這些了,司馬氏的權力還遠遠達不到當年曹操的水平。

然而政變兩年后,司馬懿就去世了。

接替掌權的自然是司馬師,在司馬懿眼中,這個兒子的能力膽識都是要強于司馬昭的。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師被賜了侯爵,加封衛(wèi)將軍,掌管了都城的軍事大權。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師又升任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權,禁軍軍權則交給了司馬昭,論任人唯親,哪還有人比司馬昭更親?

司馬師掌權后,一方面積極執(zhí)政,一改曹爽執(zhí)政時代朝廷的頹廢之風;另一方面,也積極展開軍事行動,與吳蜀兩國展開軍事交鋒。

隨著時間推移,司馬師的威望水漲船高,也越發(fā)招致不滿,不滿的人無非兩類,一是皇帝曹芳,二是曹魏忠臣。自從登基,曹芳就沒嘗過權力的滋味,年幼時曹爽專權,稍微長大一點,司馬懿來了,好不容易司馬懿死了,司馬師又權勢滔天。

雖然在司馬師自己眼中,他為曹魏忙前忙后,可在皇帝和忠臣們眼中,你只是個臣子,憑什么替皇帝處理軍政事務?

曹芳于是搞了一場除權臣行動,跟中書令李豐,國丈張緝等人密謀除掉司馬師。結果跟當年衣帶詔是一樣的,李豐、張緝以及其他涉案的大臣,全部被殺,滅三族。

因為張緝是皇后的父親,所以皇后也被廢殺,此事距離當年曹操誅殺伏完及伏皇后,也才過了三四十年,還真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司馬師沒有曹操那種權力,也就沒有那種自信,他擔心皇帝還有動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廢了他再立一個聽話的,于是齊王曹芳下線,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上線。

曹髦即位后,司馬師因擁立有功,被恩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也就是參拜的時候不用自稱姓名、面見天子不用疾步行走、可以佩劍穿鞋上朝,跟當年曹操一樣。

之前說過,司馬氏在曹魏國內還達不到鎮(zhèn)壓所有的地步,司馬師敢行廢立之事,一下子就激起反抗,揚州刺史文欽和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聯(lián)合起兵,發(fā)動淮南三叛第二叛(第一叛為王凌之叛,發(fā)生在高平陵政變后,由司馬懿平定)。

經(jīng)過討論,司馬師親自出馬,率軍平叛,并取得勝利,可司馬師的生命也即將走向終結。

戰(zhàn)前司馬師左眼剛動了手術,戰(zhàn)爭中遭受文欽之子文鴦的突襲,受到驚嚇,眼珠子都迸出來了,為了不擾亂軍心,司馬師愣是咬著被子沒出聲,直到突襲結束。

平叛后,司馬師傷勢愈加嚴重,火急火燎地要趕回洛陽,可到了許昌,司馬師就一病不起了。

這個時候,誰最興奮呢?無疑是曹髦,司馬師在外將死,無疑是他掌權的大好時機。司馬師緊急把司馬昭從洛陽叫到許昌,托付后事,曹髦也在洛陽開始了自己的準備。

司馬師沒有兒子,而且司馬氏權力仍不夠大,這個時候,他有且只能選擇司馬昭,因為他唯一的養(yǎng)子司馬攸是司馬昭的兒子。

而從司馬懿死后的情況來看,司馬師面臨著朝廷內部的威脅(曹芳密謀)、地方上的威脅(文欽毋丘儉反叛)和外部威脅(蜀漢吳國北伐),多種威脅忙的他焦頭爛額,稍有不慎,司馬氏就可能被滅族,這時候,正是要仰仗能力出眾的弟弟司馬昭的時候,哪會想到爭權奪利,兩兄弟都是聰明人,知道他們這時候內斗,無異于葬送家族,所以兄弟倆是精誠合作,一個在外平叛,一個就鎮(zhèn)守洛陽。

5

司馬師和司馬昭的關系一直都很好,并沒有相互起過殺心。不過這并不能說明司馬氏兄弟就不會發(fā)生內訌。畢竟司馬師死的早,他死的時候,司馬昭的羽翼還沒有豐滿,對司馬師沒有威脅。但如果司馬師活得久,奪取了曹魏的天下,并且還把大位傳給養(yǎng)子司馬攸。這就很難說了。

很難說司馬昭會不會跟司馬師內訌,也很難說司馬昭會不會跟司馬攸互起殺心。(司馬攸是司馬昭親兒子)



一、被低估的司馬師

司馬師這個人,歷史上一直都被低估。其實他的能力、情商、政治智慧、殺伐決斷,完全不不弱于其父司馬懿。別都不用說,就單說著名的高平陵政變。這就是司馬懿和司馬師父子二人合謀的,司馬懿事先根本就沒告訴司馬昭。

那么,為什么司馬懿瞞天瞞地,要瞞著二兒子司馬昭,卻不瞞著大兒子司馬師呢?

因為,司馬師手上有“牌”,他掌握了效忠自己的三千死士。而司馬懿和司馬昭都是沒兵的光桿司令罷了,不靠司馬師的兵馬,司馬懿根本無法發(fā)動高平陵之變。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fā)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zhèn)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yǎng)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發(fā)動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懿被曹爽剝奪實權已久。維護他的勢力只有兩股:

第一是曹魏政權中開國元勛的支持,主要是蔣濟、高柔、王觀等人。由于曹爽的獨攬大權直接觸動了他們這些元老的根本利益,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些人不能讓司馬懿倒下,誓死也要保住司馬家族。(這也是司馬懿發(fā)動政變的原因)

第二就是司馬師。司馬懿自解兵權時,作為利益交換,司馬師被扶上了位,擔任了中護軍一職,與護軍將軍、領軍將軍一道掌握曹魏政權的禁軍軍權。

這里插一句,禁衛(wèi)軍拱衛(wèi)皇宮,其將領一直以來都是由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擔任。司馬懿曾短短暫擔任過禁衛(wèi)軍的統(tǒng)領,但很快被排擠出了禁衛(wèi)軍。司馬懿被解除兵權時,他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靠著其他元老的幫助才把司馬師插進禁衛(wèi)軍,搞到了手握實權的中護軍一職。

當司馬懿退居二線,司馬師接班后,司馬家族的真正杠把子,顯然就是司馬師了。當時的司馬昭哪有跟大哥爭權的資本?

二、沒機會內訌

高平陵政變之后沒多久,司馬懿病死。司馬師憑借能力、膽識、韜略以及武力,正式接過了其父司馬懿的大棒。

按常理來說,權力會使人失去理智。對于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來說,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是有可能發(fā)生的。

但是,由于司馬家族是以士族領袖的形象操控著曹魏的軍政大權,不是曹操那種靠宗族關系維持的強權模式。于是這就導致了司馬家在高平陵之變后,雖然是國家領袖,但還要是依仗士族的支持才能維持統(tǒng)治。(司馬家族達不到曹操那種足以上挾天子,下御群臣的水平)

所以對于司馬師和司馬昭來說,在外有曹氏余孽虎視眈眈,內有其他士族也有可能搶班奪權的壓力之下,司馬兄弟兩人也就毫無內訌的理由了。否則自相殘殺,讓外人奪了大權,高平陵政變的政治成果,豈不是要便宜外人了?



后來司馬師突然病死,這一突發(fā)事件對司馬昭的打擊很大,哭的稀里嘩啦的。有些人說司馬昭是在作秀,其實不然。

因為前面說過了,司馬氏控制的曹魏政權就像一艘破船,到處漏水。司馬師就像一個補鍋匠一樣,四處補漏。面對如此多的外敵叛亂,兄弟兩個人忙得焦頭爛額,F(xiàn)如今司馬師突然死了,所有的重擔全部壓在司馬昭一人身上,他怎么可能會不想哭呢?面對如此大的壓力,換誰都會心酸想哭。

三、內訌存在可能性

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司馬昭一直都是以跟班的角色定位跟在司馬師的身后,他的才華和心機還不明顯。但是司馬師死后,尤其是司馬昭穩(wěn)定大局后,他身上的那膽識、韜略和殺伐決斷也顯露無疑。完全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司馬懿和司馬師更狠。

比如,司馬懿和司馬師在位時,二人不敢殺皇帝,不敢僭越受封,不敢玩過火。但是司馬昭就敢殺皇帝曹髦,就敢僭越受封,堂而皇之的接受晉公、晉王的封號,并且還敢加九錫。儼然一副當年曹操的得意模樣。

這說明,司馬師是個狠角色,但司馬昭也不遑多讓,不比他哥差。司馬師活著時,司馬昭只是沒有機會展示自己而已。但如果一旦給他機會,他比司馬師更狠。

如果司馬師不是死的早,就憑司馬攸和司馬昭的雙重關系,很難說司馬昭不會被權力所迷失心智,跟司馬師搶權,跟自己的親兒子搶權。

畢竟按照禮法,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他就是司馬家族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司馬昭也是個心狠人,他豈會向自己的親兒子俯首稱臣?想想這也不符合司馬昭的性格。

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司馬師老不死,并且不傳位給司馬昭,傳給司馬攸。兩兄弟還真有可能會互起殺心。搞不好,司馬昭就是西晉版的李世民也說不定。

四、綜述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都是有長遠眼光的人,不是袁譚、袁熙那種碌碌之輩。并且司馬師又是嫡長子,不像曹丕那種是死了大哥才上位的二兒子,地位并不穩(wěn)。因此從禮法傳統(tǒng)的角度來說,司馬師的政治地位很穩(wěn)固,司馬昭根本不配跟他爭大權。

但是,權力斗爭是不講親情禮法的。司馬昭之所以在司馬師還活著的時候沒有內訌,主要還是因為,當時他們家族還沒有手握足以讓他們起手足相殘的權力。這并不是兩位司馬公子有多么高的心理克制力,也不是二人有多么好的家教。完全是因為時機沒到,還沒有到內訌的時候。

而如果時機到了,很難說兄弟二人會不會自相殘殺。畢竟從歷史形象來看,司馬師和司馬昭都不是善茬子。

6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jù)我個人見到的記載來看,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關系應該還是蠻好的,我沒看出來任何的兄弟不和,有互相殘殺之心。

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司馬懿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不管是在朝堂,還是在地方,忠于曹魏的大臣還是很多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覺得司馬師還在世的時候應該還沒有過多考慮要謀朝篡位的事兒。

既然司馬師時期還沒有怎么考慮是不是要取曹魏而代之,那么兄弟倆人相爭無非也就是爭個司馬家老大的問題。這個有什么爭的呢,司馬家已經(jīng)權傾朝野,爭這個除了內耗損耗司馬家的實力之外,還能有什么用。還不如好好經(jīng)營下政治場上的事情,為司馬家勢力的穩(wěn)固添磚加瓦。

上面是在說,當時的司馬家雖然很有權力,但畢竟不是皇家。一般處于上升期的勢力內部還是挺團結的,司馬家就是。


其次,司馬師并沒有親兒子,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他了。司馬師如果死得早,自然是兄終弟及,司馬昭來接這個班;假如說,司馬師命足夠長,那繼承他位置的也是司馬昭的兒子,他又有什么好爭的呢?


另外,司馬師畢竟是大哥,他的能力也明顯要比司馬昭強得多,司馬昭表現(xiàn)得好便罷,表現(xiàn)得不好,司馬家是沒有其他人了嗎?當然,我是不太贊成用這種陰暗心理揣摩古人了,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會相殘的,兄弟友愛的例子也不少啊。雖說皇家無兄弟之情,但他們家畢竟不是皇家,兩人從小也是一起長大,感情應該是不錯的。


綜上,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司馬懿去世之后,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相處融洽,感情和諧,并看不出有什么兄弟相殘的跡象。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碼字不易,點個贊唄!

7

沒有。

司馬師的能力超過司馬昭。他倆的爹司馬懿這么認為,司馬昭自己也不反對

司馬昭僅僅比司馬師小三歲。要不是司馬師意外死亡,司馬昭其實沒啥機會

在能力不如哥哥,歲數(shù)差不多,還得不到他爹賞識的情況下,司馬昭自然不用造次,和平共處也就沒問題了

司馬師在世時,司馬昭是乖乖聽話的,有這么一個厲害的哥哥在,司馬昭沒有不滿,反而很聽話。把自己能力最好,最受司馬懿賞識的兒子司馬攸都過繼給了哥哥司馬師。如果不是司馬師早死,接替司馬師就是司馬攸,不會有司馬昭,司馬炎什么事情。如果真的傳給了司馬攸,或許整根晉朝就不會那么慘

8

答案是沒有,因為司馬師的地位無可爭議,司馬昭沒有任何挑戰(zhàn)司馬師的可能性。

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司馬師是司馬懿在家族中最重要的助手。司馬師作為中護軍掌握的部分禁軍兵力和私下蓄養(yǎng)的三千死士,是司馬懿政變中唯一掌握的軍事力量?梢哉f司馬師是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


而司馬昭是在高平陵之變發(fā)動前夕才得知政變的謀劃,在政變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和哥哥司馬師完全不能相比。以司馬師在高平陵政變中的功勞,再加上長子的身份,不存在司馬昭和司馬師爭奪司馬懿繼承人的任何可能性。

司馬昭后來能繼承司馬師的位置,是因為司馬師的突然死亡。司馬師自己沒有兒子,過繼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司馬師死的時候,司馬攸只有7歲。這時候司馬家還沒完成對曹魏的取代,地位并沒有完全穩(wěn)固,自然不可能讓7歲的司馬攸繼承位置,只能選擇年長的司馬昭。

司馬昭這個位置完全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是司馬師多活幾年,等司馬攸成年,肯定是由司馬攸來繼承。哥哥司馬師沒死的時候,司馬昭自己恐怕都從沒想過自己有機會去繼承司馬師的位置。司馬昭的位置不是自己爭來的,是被天上掉餡餅砸到的。

9

三國時期有一對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繼承父親衣缽,弟弟接過哥哥的班子,這對兄弟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這個活躍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個老婆,九個兒子,兩個女兒。

但是在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張春華,和與張春華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正是這兩個兒子鞏固了司馬家的地位,為后來的晉代魏禪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沒當成皇帝,但后來都被晉朝追尊為皇帝。

俗話說一入侯門深似海,皇家難容骨肉情,自古以來因為爭權奪勢而成為死敵的兄弟很多,遠的不說,就說那個年代,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就因為爭位而失和。

那么,同樣優(yōu)秀的司馬兄弟,在司馬懿故去之后有因為權勢和地位而互相攻擊嗎?

答案是沒有。

在司馬懿病逝后,兄弟倆挑起了司馬家的大梁,這對能力都相當卓越的兄弟,但并沒有因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內訌。他們不僅和睦相處,司馬師死的時候,還很大方的把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而沒有交給自己的兒子。

司馬家,一個活躍于三國時期的龐大家族。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人,便是司馬師與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軍事家、權謀家,曾因"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為一個儒學的推崇者,司馬懿對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的教育,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好。雖然司馬懿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后世熟知,司馬昭更是因為曹髦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為千百年來奸臣的代名詞。但司馬家的做人水準,在司馬懿的領導下,其實遠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強行征辟司馬懿為文學掾。一開始,司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邊,不過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將司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馬懿是個聰明人,也是個有骨氣的讀書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業(yè),也看到曹操對待賢才的真心,便開始專心侍奉于曹操。司馬懿曾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從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司馬懿所持的其實是尊王的態(tài)度。但他又并不死板,不認為無所作為的帝王也應該受到群臣的擁護。這可以被視作是司馬家族后來奪權的一種"預兆",但其實也是司馬懿對儒家大義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馬懿繼續(xù)得到曹家人的重視。這時司馬懿權力大嗎?"(太和)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的他當然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權臣。但是這時候的他,依舊表現(xiàn)得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

《晉書》評價,"(司馬懿)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飾忠于已詐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

虎父無犬子,如此的司馬懿能培養(yǎng)出怎樣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呢?就《晉書》的記載來看,司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馬昭之上的。拿司馬懿打算誅殺曹爽一事來舉例,事發(fā)前,司馬懿只與長子司馬師密謀,而司馬昭并不知情。

在司馬家準備動手的時候,事情被人告發(fā)。此時司馬昭擔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馬師卻神色如常,恍若無事。從這個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司馬師更受司馬懿欣賞,更得司馬懿真?zhèn),也比司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馬師掌權后,司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說,兄弟二人應該各懷鬼胎,

司馬師會想讓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師肯定得防著司馬昭,而司馬昭,就算不著爭奪哥哥的位置,也得想辦法自保,如此一來,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馬師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這么一來兄弟倆也就沒什么矛盾,司馬昭還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延續(xù)香火,司馬師除了讓司馬昭繼承位置其實也沒啥多余的選擇,從司馬家的角度說,他的選擇是對的。司馬昭和他的長子司馬炎最終將曹魏取代,建立了晉朝,沒有辜負司馬懿,司馬師的希望。

而對于司馬昭,人們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總以為他是個把"篡位"寫在臉上的,不善長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親和哥哥一樣,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長大的曹魏權臣,其實也是個狠角色。

這樣的角色也不會真的與司馬師產(chǎn)生矛盾。

從司馬懿辭世到司馬師辭世中間只經(jīng)過短短四年,當時司馬家的地位并不是特別穩(wěn)定,曹魏存在復辟的可能,司馬家可以走向飛黃騰達,也有可能邁向萬丈深淵,如果發(fā)生內耗,怕是邁向萬丈深淵的概率更大,司馬家聰明人多,不會讓兩代人的經(jīng)營毀于一旦,團結是那時候必須做的事。

當然,假如司馬師有兒子,兄弟倆還會不會這么團結,司馬家內部還會不會這么穩(wěn)定,那就不好說了。假如司馬師傳位給兒子,即使司馬師疼愛弟弟不提防不鏟除,他的兒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馬昭也不會任由侄子猜忌而無行動,歷史還將改寫。

10

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否爭奪過儲位?是否為了儲位,兩人起過殘殺之心?這確實是一個讓人很感興趣的問題。因為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都曾激烈地爭奪過儲位。與曹操情況相似的司馬懿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是不是也會爭奪儲位呢?

(司馬師劇照)

再說了,司馬家族在上位過程中,殺了非常多的人。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中殺了曹爽及何晏、丁謐、鄧飏、畢軌、李勝、桓范等一眾黨羽,夷其三族;后來又殺了司空王凌及其黨羽,也是夷其三族。司馬師的時候,又殺了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夷其三族。又殺了毌丘氏與文氏兩家人,也是把沒逃到東吳的都殺光。司馬昭的時候,不但排除異己,對自己人也不放過。成濟幫他殺了皇帝曹髦,但是最后他嫁禍在成濟身上,殺了他并夷其三族。

司馬家族家族之所以那么好殺,無非就是為了奪取最高權位。因此,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之間互相爭斗,乃至于陰謀殘殺,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奇怪的是,不管是《三國志》,還是《晉書》,這樣的史料上,都沒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爭奪儲位的記載。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們兄弟之間難道會那樣的謙讓嗎?

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曹操劇照)

一、不能爭斗。

為什么說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不能爭斗呢?因為司馬懿的情況和曹操不一樣。

曹操自從當了丞相以后,就一直挾天子而令諸侯。在整個國家中,就他一個老大。而且,由于曹操的文治武功及人格魅力,整個曹魏集團的人,都很服他。基本上很少有人站出來,對他擁有獨裁權力這件事表示不滿的。有不滿的,也僅限于董貴人、伏皇后這樣一些與漢獻帝最親近的人。

既然曹操已經(jīng)是實際的老大,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威脅到他的地位。那么,他的繼承人肯定也是今后國家的實際老大,爭奪起來,就非常有意義。

但是司馬懿不是這樣的。他并不是當時魏國的老大,不但不是,連他本人的那點權位都可能不保。曹叡在世的時候,對他多有猜忌。曹叡去世以后,曹爽又多方排擠他。等他誅滅了曹爽后,王凌等很多人又對他表示不服,要想把他給搞下來?傊,司馬懿本人一直就處在危險之中。最后他甚至因為經(jīng)常夢見被他處死的王凌等人來索命,嚇死掉了。

既然連司馬懿都自身難保,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還有什么爭斗的本錢呢?

(司馬懿劇照)

二、不會爭斗。

說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不會爭斗,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性格是差不多的。都跟著他們老爹司馬懿學得很好,表面愚笨,內心陰狠。同時,他們的目標,以及對問題的看法也一致。都是知道需要通過漸變,通過藏拙,讓司馬家族發(fā)揚光大。同時對阻擋司馬家族發(fā)展的人小心警惕,毫不留情。

可以說,在司馬懿三父子上位的過程中,他們是分工合作,各做各的事情。比如當他們家族被曹爽排擠的時候,司馬懿就負責裝病,司馬師就負責“陰養(yǎng)死士三千”,司馬昭就負責與同黨傳信聯(lián)合。為了共同的利益,分工很明確。

如果他們要是爭奪,自身一下暴露了,他們怎么還打得敗政敵呢?

三、不必爭斗。

之所以說不必爭斗,是指司馬昭不用和司馬師爭斗。因為司馬師雖然生了五個女兒,但是沒有兒子。沒有兒子,一旦司馬師去世后,整個司馬家族的權力,必然到達司馬昭手中,而且只能到達司馬昭手中。因為只有司馬昭出來主持,才能應付當時的復雜局面。

也就是說,司馬昭只需要等到司馬師去世,就可以妥妥地當老大,他有什么必要和哥哥爭奪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