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成為獅王之后,不參與捕獵的行為,是由族群利益最大化決定的。
在了解獅王為什么不捕食獵物,但仍能優(yōu)先享用獵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獅群的結構。
獅群的結構
所有的獅群都有自己的領地,而且領地非常明顯,在這個領地內,一般只生活著一個獅群。
這群獅群多數情況下由1只雄獅帶領幾只雌獅和幼獅一起生活,偶爾也有兩只成年雄獅,不過即使存在兩只雄獅,也只有一個獅王,而且這兩只雄獅一般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
平時生活時,雌獅承擔著家庭的主要工作,包括照顧子女,給子女舔毛,以及狩獵。而雄獅則負責巡查領地,通過咆哮和戰(zhàn)爭擊退外來威脅者,保衛(wèi)家庭的安全。
一般情況下,一個獅群中的雌獅從出生到死亡都會待在同一個族群中,只有少部分雌獅會被清理出家門;而雄獅則要悲慘很多,一旦長大后,則會被趕出家門自謀生路。
獅王也常常面臨外來雄獅的挑戰(zhàn),當獅王失敗后,外來的雄獅會趕走獅王,自己成文新一代的獅王。
往往一個雄獅可以在一個種群中生活2年左右,很少超過6年,之后要么被年輕力壯的外來雄獅趕走,要么是自己離家出走建立新種群。
這種制度也可以避免一個獅群近親交配,還可以促進獅群基因交流。
看完了獅群的結構,其實就很好理解,為什么獅王不參與狩獵了。
獅王為什么不狩獵
首先是因為獅群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下來,憑借的不是個人單打獨斗的能力,而是集體的智慧,既然是集體,就會有分工。
因為獅子是性二態(tài)的動物,也就是雌性和雄性體型不一樣,相比于雄性,雌性的體型更小。而且雌性的心臟也不大,不能承受長時間的奔跑耐力,因此獅子們捕獵時,并不像老虎那樣單打獨斗,而是采用圍攻式。
圍攻式拼的不是單個動物的奔跑速度或者體型大小,而是團體合作。因此,由種群中數量最多的雌獅擔任比較合適。
雄性由于體型較大,力量與咬合力比雌性更強,因此負責抵抗對種群有威脅性的食肉動物,比如斑鬣狗、豹等猛獸。還負責抵抗別的獅群侵占自己的領地。
從這方面來看,雄獅擔任著獅群興衰滅亡的重擔,雖然它不參與捕獵,但為了讓種群更好的發(fā)展,雌獅也會讓雄獅先吃獵物。
其次,雄獅體型相對于雌獅而言更大,更有競爭力,在演化的道路上,雄獅可以輕而易舉打敗雌獅,優(yōu)先吃掉獵物。
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保留在了生物的基因中,讓雄獅先吃也成為了種群默認的習慣。
獅王的悲哀
雖然成為獅王不用捕獵就可以優(yōu)先吃到食物,但其實對于雄獅而言,大自然對他的要求要高得多。
首先,獅子是群居性動物,這意味著獅子單打獨斗的能力不是很強,一旦脫離種群很難一個人生存。
而雄獅又必須在長大后離開家,要么這個雄獅能夠挑戰(zhàn)另一個種群的獅王,成為新的獅王;要么只能淪為草原上的“流浪漢”,與其他“流浪漢”一起組成一個臨時獅群,一起捕獵。
但由于這種獅群是臨時性的,因此它們還是非常容易落單,一旦落單,它們捕食獵物成功的概率就小很多。還有,草原上還有非常多的食肉動物,雄獅落單后,也有可能被其他動物所獵殺。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雄獅在挑戰(zhàn)獅王時失敗,被獅王殺死。
即使僥幸贏了獅王,當上了新一任獅王也不要開心的太早,獅王隨時都會面臨別的雄獅的挑戰(zhàn),一旦挑戰(zhàn)失敗,就又會淪落成“流浪漢”。
據統(tǒng)計,成年的雄獅死亡率非常高,雄獅幼崽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喪生于各種不同的獅群爭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