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雖然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三人一起并稱“晚清中興四名臣”,但是,他和李鴻章的崛起卻離不開曾國藩的步步提攜。
梁啟超曾經(jīng)這么評價李鴻章:“故有曾國藩,然后有李鴻章!币驗橛辛嗽鴩奶釘y,這才有了后來在清政府手握重權(quán)的李鴻章,李鴻章可以說是踩著曾國藩的肩膀上位的。
當(dāng)然,曾國藩自己也是有意退到二線,主動讓李鴻章踩著自己的肩膀往上爬。
左宗棠的情形或多或少也和李鴻章相似,如果沒有曾國藩的提攜的話,他別說成為晚清的一代名臣了,或許連步入朝堂的機(jī)會也沒有,這倒不是說左公無才,只是他的宦途確實太過坎坷了。
可是,曾國藩明明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左宗棠后來卻為什么執(zhí)意要和曾剃頭鬧僵以致于決裂呢?
左宗棠這個人實際上很自負(fù),但是自負(fù),卻不意味著他的路能夠走得順暢。
左宗棠生于1812年,只小曾國藩1歲,可是他在1832年20歲之時便已經(jīng)中了舉人,曾卻到了1834年方才中舉,不得不說當(dāng)時的左宗棠很是意氣風(fēng)發(fā),對自己將來的科舉之路也是充滿了自信。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和曾國藩的劇情卻發(fā)生了反轉(zhuǎn),他本可以在1835年的會試中第,誰料卻因為湖南已經(jīng)滿額而被撤下來了,只被取為“謄錄”,當(dāng)個繕寫的文書,左宗棠如此自負(fù)一個人,豈會甘心?所以,他決定3年后再考!哪知道1838年的會試,他又落榜了,曾國藩在這一年卻中了。
左宗棠因此對科舉失望透了,他寫信給自己的夫人說:“榜發(fā),又落孫山。從此款段出都,不復(fù)在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苦李矣!”
從此以后,我再也不考了,也不會再和“群兒”去爭路旁的苦李子了,哼!
他的話雖然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是他后來確實沒有再參加科舉,回家讀書教書去了。
1950年,曾贊譽左宗棠為“絕世奇才”的林則徐去世后,左宗棠想要借助林則徐往上爬的想法也斷了。
再看曾國藩,自從會試中第之后,路卻是越走越順,僅用了10年時間便坐到了從二品禮部右侍郎的位置,此時的左宗棠卻仍然只能抑郁不得志。
1852年,曾國藩回家丁個憂也能逮住機(jī)遇往上爬,這事?lián)Q成別人,也許只能老老實實地等到3年后再回朝堂,可是曾國藩卻在丁憂期間趁著太平軍肆虐之機(jī),在湖南創(chuàng)立了湘軍,并且讓湘軍成為了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軍。
曾國藩憑借湘軍,成為了清朝的肱骨之臣,滿清入關(guān)以來漢族官員崛起便是始于曾國藩。
左宗棠雖然早在1852年便受張亮基之邀入幕湘府,后又隨張亮基入鄂,可是張調(diào)任山東巡撫后左宗棠便也辭職歸鄉(xiāng)了,一直到1854年再次受駱秉章之邀出山。
他兩次入幕湘府,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八年的幕僚生涯竟然讓他盡顯崢嶸頭角,惹得所有人對他格外關(guān)注,即便是咸豐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存在,想給他個官當(dāng)當(dāng),可是左宗棠偏偏鬧脾氣了,哼,我不當(dāng)!
當(dāng)年寫給夫人的那句話,言猶在耳,哼,我才不屑和一群小兒爭苦李吃呢!
左宗棠難道真不想當(dāng)官?這顯然不是,他只是暫時放不下心中的傲氣。
當(dāng)時天下人對左宗棠的評價是什么?是“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所以他有傲的資格。
后來,左宗棠在曾國藩的舉薦下出任浙江巡撫一職,這不得不說他確實是承了曾國藩的情的,從此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中興名臣的位置。
不過,左宗棠后來對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功勞卻給了這么一個評價:“即便曾國藩在銅官跳江死了,難道便沒有人能夠取代他去平定東南的叛亂了?我看不然!
這是左宗棠自詡“今亮”的傲氣,即便沒有他曾剃頭,我左宗棠也一樣能夠為朝廷平定東南叛亂!
這言外之意或許是在說曾剃頭擋了他的路。
左宗棠的自負(fù),看不起曾國藩,是他后來和曾國藩鬧翻的一個原因。
當(dāng)然,曾國藩對李鴻章這個晚輩的器重和器重也許也是左宗棠和他鬧翻臉的一個原因,左、李二人不和,盡人皆知,偏偏曾又對李格外照顧,性情剛直的左宗棠免不了對曾也生出厭惡之心,將曾、李視為一丘之貉。
此外,自清入關(guān)以來漢族官員一直備受打壓,一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自己人”太沒用,這才不得已重用漢人。
只是隨著漢族官員在朝堂上的高官要員越來越多,拿到手的實權(quán)也越來越大,清朝的統(tǒng)治者不可能不心存忌憚,滿清防了兩百年,又怎么可能會因為一次太平天國運動便放下這份防備之心?
所以,清朝統(tǒng)治者最不想、最不愿看到的便是漢族官員抱成一團(tuán)。
實際上,不論是從滿、漢之防的角度,還是從皇家的制衡之術(shù),朝廷重臣抱成一團(tuán)始終都是帝王所忌諱的。
曾、左也是熟讀史書的人,這一點,他們嘴上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心里絕對和明鏡一樣清楚。
所以,不論是左宗棠,還是曾國藩,他們都不得不默契地讓慈禧看到他們之間的不和,和則遭到猜忌,輕則丟了官帽,重則丟了性命;不和則可并存于朝堂之上,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對于慈禧猜忌漢臣這一點,曾國藩也算是門清了,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忍痛解散湘軍。
說白了,左宗棠和曾國藩兩人走到了當(dāng)時的位置,便已經(jīng)注定了他們只能鬧翻臉,不能客氣,更不能稱兄道弟,只能成為政敵。
左宗棠和李鴻章鬧得不可開交,或多或少也有這個原因的存在。
不然的話,左宗棠和曾國藩、李鴻章他們一樣個個手握重兵,屯軍一地,慈禧能不擔(dān)心他們聯(lián)手起來推翻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