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胡說八道了,要根據(jù)國情時代來說。

如果同處三國,韓信在蜀漢,就是諸葛亮的位置,那不用說了。蜀王昏庸無能,內(nèi)部矛盾多多,就韓信那情商,會不會搞內(nèi)政和外交,只會帶兵有啥用?沒有后勤,你能兵出幾次川蜀?

司馬懿又不是傻子,他背后是中原最富裕的九個州,一樣能熬死韓信。所以,在三國,韓信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在秦末,楚漢之爭中,司馬懿隨便放在任何陣營,絕對打不過韓信。

首先,劉邦還是很牛逼的,手下更是能人無數(shù),比如蕭何搞后勤就厲害了,每次劉邦被項羽摩擦時,都是靠蕭何在大后方送兵送錢送糧食,使得劉邦滿血復(fù)活。

韓信沒了后顧之憂,才能安心發(fā)揮他帶兵打仗的優(yōu)勢。吊打司馬懿自然不在話下。

最佳貢獻者
2

對于司馬懿的龜縮戰(zhàn)術(shù),韓信真的有一百種方法治他,首先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和韓信不是一個等級,韓信輕輕松松秒殺司馬懿。其二,韓信用兵膽子比較大,對于司馬懿的的防守,韓信正好可以實行奇兵戰(zhàn)術(shù),在加上正面進攻,必可征服司馬懿。其三,司馬懿其人多疑,可以運用反間計,將司馬懿調(diào)回,乘機收復(fù)關(guān)中,則中原可定。總之,韓信有好多方法可以吊打司馬懿,只可惜,兩人沒有碰在一塊,否則,管叫司馬懿哭爹喊娘的,從此不敢再出來帶兵打仗。

司馬懿此人臉皮太厚,是個老陰貨,對付這種無恥的人,只能用更無恥的手段,比如說綁架他兒子,妻兒等,讓其不得不就犯,可惜諸葛亮太正派,假如韓信對上,才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呢?早就運用各種手段了呢?

韓信用兵善奇謀,子午谷諸葛亮不敢用,韓信肯定敢用,分兵一戰(zhàn)可成,順利拿下關(guān)中,則一統(tǒng)天下就指日可待了,雖然說子午谷用兵有風險,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兵本就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而且,我相信韓信會讓子午谷順利通過得了。

我總感覺諸葛亮當年一直打西安有點失策,應(yīng)該從隴南、城都出兵,走定西或是過羌地,把金城蘭州、西寧等地方拿下,甚至控制整個西域,然后再回過來,進攻西安,不是更好嗎?還沒有后顧之憂。如果是韓信的話,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來個出其不意呢!

如果拿下蘭州甚至西域直接攻西安還不順利的話,可以分一部分兵力在天水和魏兵對峙,從蘭州分兵一部分東出寧夏,將寧夏納入囊中,再進而將陜北拿下,我想到時候曹魏的壓力就大了吧!他們就防不勝防,也防不住了。則西安可得,天下可得!而不是一味的在天水哪里徘徊,白白浪費精力啊!

總之歷史不能假設(shè),但是對上韓信,司馬懿必敗無疑,兩者軍事實力不是一個等級的,是老虎和狼的對戰(zhàn),所以勝負顯而易見了。

3

戰(zhàn)爭要想勝利必須把握戰(zhàn)爭主動性,也就是要牽制引導敵人,而不被敵人牽制引導,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到對敵人的深入了解,凡事料敵于先,而且要求我們在戰(zhàn)爭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扭轉(zhuǎn)局勢!

要想主動發(fā)起戰(zhàn)斗,就必須攻敵所必救,讓敵人不得不調(diào)動,然后尋找敵人調(diào)動過程中的破綻,予以會心一擊;



韓信人稱“兵仙”,用兵出奇不拘泥陳規(guī),不管是暗渡陳倉還是背水一戰(zhàn)都出人意料,而且韓信善于攻心,說白了就是把敵人的心理揣摩的透透的;如果韓信遭遇了司馬懿,想要戰(zhàn)斗的話只需要利用反間計讓曹魏君主起疑就可以了;



眾所周知,因為曹操夢見四馬同槽分食,且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曹魏的幾代君主一直是想殺掉司馬懿,雖迫于形勢需要不得不使用,也是處處猜忌,用完了就迅速廢黜兵權(quán);

如果韓信想跟司馬懿來打,只需要在曹魏皇帝對司馬懿的疑心上大做文章,那么曹魏皇帝要么逼司馬懿進軍速戰(zhàn),要么就會直接臨陣換將!



戰(zhàn)爭中就是這樣,主帥的個人素質(zhì)差不多的情況下,誰受的牽制少誰發(fā)揮的好,誰就會走向最終的勝利!

4

從韓信的性格來看:以正合,以奇勝,是他一貫的風格。

如果是韓信打司馬懿,我想或是圍點打援;或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別處入手,吸引你來攻,使攻守之勢異也;也可能用間,用各種間來獲取糧道消息,對糧食進行重點進攻。

不過這些都是遐想,畢竟一個真正用兵如神的將領(lǐng)往往會各種奇計詭出,多方面同時進行,尤其是韓信,實不敢揣測也。


5

韓信也沒太多辦法!

不能過高估計歷史人物的作用,很多情況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巧合,時勢造英雄也!

當時的情況是魏強主守,蜀弱主攻。蜀軍的優(yōu)勢是統(tǒng)帥諸葛亮是實際的一把手,很多事情能夠自己拍板;而魏軍挺帥司馬懿只是個高級打工仔,權(quán)力有限。

就像足球比賽中的強隊,主帥個人能力稍弱但并不傻;弱隊主帥戰(zhàn)術(shù)體系比較豐富,但是手下球員能力一般。

在這種情況下,強隊只要不犯大錯就能維持自己的優(yōu)勢;而弱隊必須運氣爆棚并且對方犯大錯才有勝機。

司馬懿的戰(zhàn)術(shù)思想就是跟你耗!魏國國力比蜀國強,時間一長對方的兵源、糧草跟不上自然就會退兵。

魏軍作為一只強隊,在聯(lián)賽中領(lǐng)先,只要打平對方就能維持積分優(yōu)勢,于是就在主場老老實實地擺大巴。

蜀軍老鼠拉龜,無從下手,換作韓信也改變不了大局;何況韓信有沒有諸葛亮強還得另說!

此外還有‘養(yǎng)寇自重’的說法。不過即使考慮到這個因素,也不能否認司馬懿戰(zhàn)略的正確性!

6

都說時勢造英雄!韓信處在秦末那個動亂年代,天下動蕩,豪傑遍地,義兵四起誰都可以稱王的時代他可以逞一時之勇。

然而到了三國後期局勢已定,幾乎一統(tǒng)的情況下,已經(jīng)不再是匹夫之勇得年代,韓信跟司馬懿比較到底誰虐誰還不知道呢!就韓信那些小技巧,說不定在司馬懿面前都不值一提,會不會讓人家虐的滿地找牙,只能學狗刨呢!

7

題主從哪里看到司馬懿“只守不攻”,司馬懿滅遼東公孫度之戰(zhàn),正奇結(jié)合,滅掉公孫勢力,這可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不要忘了,這時的司馬懿已經(jīng)60歲了。當時遼東的環(huán)境,去過的人都知道。

司馬懿八日滅孟達,也體現(xiàn)了他的用兵謀略。至于司馬懿對諸葛亮,不是不打,而是吃過教訓后才改變的戰(zhàn)術(shù)。

司馬懿第一次同諸葛亮交手(這里指司馬懿作為前線統(tǒng)帥)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當時曹魏前線諸將,包括張郃都勸司馬懿不要同諸葛亮硬來,緊閉大門,依城防守最好。

但司馬懿不同意,畢竟身為當時名將,也是有一點傲氣的——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的曹魏還拿不下一個諸葛亮?

于是司馬懿主動出擊,非得教訓下諸葛亮,結(jié)果被諸葛亮溜著跑,司馬懿不僅沒拿下諸葛亮,還被對方割了軍麥,最后更是損失了張郃。

曹魏戰(zhàn)場死亡的大將,一個夏侯淵,一個張郃,全是在對蜀戰(zhàn)爭中。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取得一場大敗。乃至于到了第五次北伐,他死活不出戰(zhàn),哪怕諸葛亮拿女人衣服取笑司馬懿也無動于衷。

不是司馬懿太慫,而是武侯更高明一些。

8

韓信號稱兵仙,可見地位超然,非一般名將可以比的。

1.韓信打仗,總是讓人意料不到,合呼兵法,但是又能超越兵法,不是一般人能學到的,韓信被貶淮陰侯居京城的時侯有一次去樊噲家里,樊噲都是跪迎跪送,樊噲是劉邦的親信大將也是其妹夫,如果不是對韓信特別佩服,根本不會做出這樣的奉迎來。

2.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是有多方原因的,決定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諸葛亮知道蜀國后主沒有像劉備一樣的影響力,只有靠北伐這條主線把人心聚在一起,諸葛亮一死,蜀國放棄北伐,只是慢慢在等死。

3.司馬懿更是老奸巨猾,他對峙的原因就是養(yǎng)寇自重,君不見凡是滅蜀的功臣基本都沒有好下場的,只有根諸葛亮耗著,他就能把軍權(quán)抓在手里,有軍權(quán)才能不斷的培育心腹,如果司馬懿主動出擊,即使一次失利,但是靠魏國的國力,打敗諸葛亮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司馬懿估計會早死好幾年了,根本沒有后面的事了。

4.韓信打仗很少考慮政治因素,因為韓信不是政治家,韓信打仗的目的只有一種結(jié)果,那就是怎么做才能贏。

5.如果司馬懿只守不攻,讓韓信進攻的話,大概率司馬懿會死的特別慘。

6.章邯守廢丘,被韓信以水灌城,章邯戰(zhàn)死。打仗的時候守城是最下策,因為城是死的,一旦糧道水源被斷,不戰(zhàn)自潰。

7.長平之戰(zhàn)中,廉頗被換,最大的原因也是守勢時間長,太浪費糧餉,守不了太久時間就會被命令出擊,這樣韓信還是可以打敗司馬懿的。

8.如果司馬懿將在外不奉令,可以挖地道和攻城器械強勢攻城,不過這樣笨辦法韓信是少用的,估計韓信會和后來的郭威打李守貞一樣,造壘圍困讓守城的兵士慢慢崩潰。

9.歷史上還沒有那座城不能攻下來的,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9

韓信和司馬懿不是一個等級的.

韓信放在中國歷史上妥妥的前十名.

三國時期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和春秋,楚漢時期比起來,明顯低了太多.

如果三國時期能有一個韓信,中國早就統(tǒng)一了.

韓信能把曹操,劉備,孫權(quán),司馬懿,諸葛亮,袁紹,袁術(shù),董卓全部按在地上揍.

白起,王翦,項羽,劉邦也有這個能力.

10

韓信是戰(zhàn)國韓國名將,拜淮陰侯,功高犯上,最后被誅殺。他智多英勇,戰(zhàn)績卓著。司馬懿武藝不能同韓信相比,但智慧高計謀廣,但不善進攻,韓信如果對付司馬懿的只守不攻的戰(zhàn)術(shù),韓信可能會前后夾擊,左右同時進攻等戰(zhàn)術(shù)對付司馬懿,最后戰(zhàn)勝司馬懿。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