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呈后主劉禪之《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自此始,前人之述備矣,不勝枚舉也。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首先要糾正一下這個問題,并不是說古代襄陽屬南陽郡管轄,而是今天襄陽市所轄的部分地區(qū),在古代尤其是漢代前后,屬南陽郡管轄,真正的襄陽城一直就不屬于南陽郡管轄。

荊州的南陽郡在漢代是一個大郡,轄有三十多個縣,包含了今天的漢江北岸的樊城以北地區(qū),還有漢江南岸的部分地區(qū)。真正的襄陽城一直就不屬于南陽郡管轄。而且隨著朝代的更替,南陽郡的管轄范圍也在不斷變化。

南陽郡始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西漢時期,南陽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轄有36縣,當(dāng)時的面積,除現(xiàn)今南陽市域外,還有河南省的魯山、葉縣、舞陽、舞鋼、嵩縣、盧氏、欒川的一部分和湖北棗陽市,襄州區(qū),樊城區(qū),老河口市以及隨州一帶。

東漢時轄37縣,轄區(qū)略有變化。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東漢時南陽郡轄有37縣,包括鄧縣、山都、陰、酂、蔡陽等現(xiàn)襄陽轄地,以及武當(dāng)、均縣、隨州等地。

隋開皇三年(583),廢南陽郡為鄧州。大業(yè)三年(607)復(fù)置南陽郡,領(lǐng)縣八。范圍大大縮小。肅宗乾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后不再設(shè)置。

以上可以看出,南陽郡轄有今天襄陽的很多地區(qū),包括了漢水以南的山都、筑陽(谷城)、武當(dāng)?shù)鹊貐^(qū)。

東晉史學(xué)家習(xí)鑿齒的《漢晉春秋》就有云:“(諸葛)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就是說鄧縣之隆中,在漢未三國時期屬南陽郡管轄,而今天卻屬于襄陽市管轄了。

雖然有“漢水以北為南陽郡,漢水以南為南郡"的傳統(tǒng)說法,這只是大概分界線,按歷史上地域分界原則“山川行便"及“犬牙交錯"兩種原則,漢代把萬山以西(包括隆中附近以及西邊更遠(yuǎn)的山都、筑陽、武當(dāng)?shù)瓤h)等漢水以南地區(qū)劃為南陽郡管轄,跨江冶理,是為了方便管理,它們同處于一個盆地,再往西就是武當(dāng)山脈,不便于越山管理。從"田隨水動,山隨田走”歷史慣例來看,南岸的隆中山屬于北岸的南陽郡鄧城縣所轄順理成章了。

可見漢水并不是構(gòu)成南郡、南陽郡的天然分界線。所以南陽郡古代時期管轄了今天屬襄陽的部分地區(qū)。

圖1 西漢時地圖

圖2 東漢時地圖

圖3 三國時地圖




3

古代的行政劃分和現(xiàn)在行政劃分有很多不同之處。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襄陽城,當(dāng)時王朝初立,所以所設(shè)城任沿襲的是秦朝的郡縣制,當(dāng)時襄陽城屬縣級單位,而南陽建成早襄陽一點,時秦國攻楚,秦昭王設(shè)立南陽郡,級別高襄陽縣一個級別,南陽郡的治所在宛縣(以又陳稱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

如今襄陽市屬湖北省,南陽市屬河南省,都是地級市,屬于平級,但在古代九州地界劃分中,二城皆屬于荊州界內(nèi)。西漢時期襄陽城并不完全歸屬南陽郡管轄,而是由南陽郡和南郡倆郡管轄。可能是南陽郡的治所在今天南陽市,所以才有襄陽歸屬南陽管轄的說法吧,但這個說法只合適用于縣級襄陽市,不包括其它所轄的縣級市,而且僅僅是在兩漢時期。

(現(xiàn)如今南陽和襄陽都是地級市)

有趣的是,二城處于中原腹地,戰(zhàn)時都是重點爭奪的地盤,東漢末年,曹操治荊州,將南郡分為南北兩郡,南邊仍叫南郡,北邊設(shè)立襄陽郡,并將當(dāng)時荊州治所從長沙遷到了襄陽,這時襄陽名義上和南陽就是平級了。因為曹操當(dāng)時一統(tǒng)北方,而襄陽是長江中游重要的幾座城市,無論是進(jìn)攻還守土,襄陽的戰(zhàn)略地位都高于南陽。

(襄陽古城風(fēng)貌)

此后襄陽郡非但沒有被撤銷,以襄陽城為治所的襄陽郡所統(tǒng)轄的范圍反倒是越來越廣。東晉時永嘉之亂,為統(tǒng)計北方流民戶籍,雍州在襄陽城建立喬置治所,襄陽一度成為了雍州,梁州和司州三洲治所。南北朝時期,王朝更迭的快,統(tǒng)轄的領(lǐng)土也變化的快,所以所設(shè)置郡縣也十分混亂,只需要襄陽作為軍事要地,地位一直擺在那里,以襄陽為治所管理的領(lǐng)土面積一直沒有減少過。

(襄陽屬于荊州,和雍、司二州距離也很近)

唐朝改設(shè)道代替州,宋朝又將道改成路,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襄陽下所轄的幾個縣略有更改,但襄陽一直都是以第二級別的行政單位獨立存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了襄樊市,這個名稱一直用了幾十年時間,直到2010年才正式改名回來。盡管改了幾十年的名字,但是我個人對其印象一直停留在襄陽市這個名字,關(guān)于襄陽,你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4

不是吧,題主是不是搞錯了。

漢武帝時把天下分為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行政區(qū),荊州是其中之一。

小說里總說荊襄九郡,實際上荊州包括南陽郡、南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這七郡。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討張繡,占據(jù)了南陽郡,劉表所有的荊州就是六郡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逝,劉琮投降曹操,曹操認(rèn)為南郡過大,不好管理,將南郡的北部拆分出一個郡,叫襄陽郡。這是襄陽郡首次出現(xiàn),其治所以就是襄陽城。

所以,并不是襄陽古代歸南陽,而是歸南郡,到赤壁之戰(zhàn)之后就變成和南陽、南郡并列的郡了。

5

恕我直言,襄陽一直說古代歸南陽管轄是別有用心,真正的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想為襄陽隆中正名!以下是理由闡述:

一、南陽市古稱宛,公元前272年秦昭王設(shè)南陽郡,下轄36縣,面積比今天的南陽地區(qū)廣大,包括南陽盆地大部和湖北棗陽、河南魯山、葉縣、舞陽、舞鋼等地,后經(jīng)多個朝代略有縮小,但即使把古代的典籍的翻遍,南陽郡也從未管轄至漢水以南,而古隆中恰恰就在漢水之南,襄陽屬于南郡管轄。


二、如果不說襄陽古代歸南陽管轄,就無法證明諸葛亮在襄陽待過,其一直所描繪的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的天方夜譚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如果這一個彌天大謊一旦被拆穿,損失巨大的旅游資源事小,其造成的巨大信任危機(jī)也是無法被估量的,因此才竭力往南陽郡上面靠,打擦邊球,這就是為什么襄陽一直說古代歸南陽管轄的真正原因所在。


總結(jié):想到這一層,應(yīng)該就豁然開朗了,哪個地方會主動往另外一個城市上貼?肯定是牽扯到巨大的利益,要不越南、蒙古和琉球群島怎么不說自己是古代屬于中國管轄?不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稍有點歷史和地理常識的人都不會輕易被假象蒙蔽。


我是宛都說事兒,80后南陽土著,說南陽人感興趣的事兒。

歡迎朋友們關(guān)注、評論、點贊。

6

襄陽人說的是兩漢時期\"隆中\(zhòng)"屬南陽郡鄧縣管轄,并非現(xiàn)在的南陽管轄,F(xiàn)在的南陽前身為南陽縣,南陽縣的前身為宛城縣,而宛城縣是當(dāng)時南陽郡治所,也是南陽郡轄37縣之一。

7

正史記載一貫清晰:歷史上南陽與襄陽一直是漢水相隔南北,諸葛亮躬耕南陽時,襄陽歸屬南郡管轄;諸葛亮上疏后主劉禪《出師表》自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之時,南陽、襄陽各為荊州之郡。

1、南陽古稱宛邑,秦昭王35年(前272年)初設(shè)置南陽郡,漢承秦制,因其在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郡治宛城即今南陽市。東漢時,荊州轄南陽、南郡等七郡,襄陽一直歸屬南郡,并曾為荊州州治!稌x書.地理志》明確記載,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前一年從南陽臥龍崗請得諸葛亮的劉備燒新野、棄樊城,攜民渡江而去。荊州北域,盡歸曹操,分漢水以南,南郡以北設(shè)襄陽郡與南陽郡并立。所以,南陽未向南跨過漢水管轄到襄陽。

2、魏晉時期,北方戰(zhàn)亂,晉室倉遑南遷,為不忘北土故園,東晉于襄陽僑置諸多郡縣,北方舊物在此開始仿建,在漢水之南的襄陽附近出現(xiàn)了紀(jì)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建筑,此一時期的襄陽人習(xí)鑿齒在其《漢晉春秋》(野史中還是很出名的)中寫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在此后不斷被附會為南陽躬耕地臥龍崗。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在此處改明代襄簡王墓地為隆中武侯祠,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為拍攝電視劇又搭建了“諸葛草廬”,修建了大量仿古建筑,形成了現(xiàn)在所謂的“古隆中”旅游風(fēng)景區(qū)。

圖1:漢代南陽郡、南郡地圖

圖2:漢末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舊址

圖3:漢末劉備三顧處南陽諸葛廬舊址

圖4:襄陽古隆中(清建)

圖5:襄陽古隆中景區(qū)游客中心






8

襄陽歸南陽管轄,諸葛亮恭耕南陽。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9

歷史太久遠(yuǎn)。但襄陽人說城西二十里是鄧縣管是不可能的。鄧縣一個小地方能管襄陽嗎?說城北二十里還有可能,因鄧縣在襄陽北邊。說城西二十里完全是碰瓷諸葛亮躬耕地。但諸葛亮說躬耕于南陽這就是事實。諸葛亮這么優(yōu)秀的人才會騙自己?

10

襄陽是韓國的親兄弟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