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純粹是在顛倒黑白胡言亂語,看一看南明的那群爛貨朱氏子孫一個不如一個,和軟弱無能只會茍且偷生的穿地鼠無異,朱由榔更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子,丶吳三桂不殺他難以自保立威,地球離開任何人皆會均衡的運行。平西王吳三桂執(zhí)政東南幾十年猶如獨立王國,他管轄下的云貴川三省行政稅務(wù)兵馬皆形同另一個世界,他最不該年愈60多歲而聚眾反叛,隨手下有戰(zhàn)將四百余員,有又孔有德,耿精忠協(xié)從,還有寧夏提督大將王輔臣的暗助也難免失敗的命運,此時人心向背思定,大清帝國以入關(guān)幾十年,擾以清圣祖康熙大帝行仁政輕稅收,漢民也以認同了這一奉行孔孟之道的強大帝國。反而是吳三桂逆天邪神而行禍國殃民發(fā)功叛亂,占據(jù)了大半個天下,云貴川陜多地廣東廣西臺灣順勢而為,但吳三桂必僅是年老體衰缺失戰(zhàn)略謀劃,在占據(jù)岳州后就舉步維艱了,他如果不失時機的舉兵北上,那就另當別論了。也因此康熙大帝有了峏息之機,調(diào)整戰(zhàn)略對三蕃勢力個各擊破剿撫并舉,先撫降了耿精忠孔有德勢力,有勸服了王輔臣的八萬天兵,自此吳三桂以成驚弓之鳥慌慌慌張張不得終日,堅持了八年之久的三蕃之亂歸于平息。也足見的康熙的雄才大略處事不驚的偉略。朱由榔即便存在吳三桂不殺他就形同另一個漢獻帝而已百無聊賴,形同于籠中鳥鏡中花。










最佳貢獻者
2

清康熙元年(1662年),剛剛登基不久康熙皇帝收到了一份由吳三桂送給他的“大禮”。

就在這一年的六月,南明最后一個政權(quán)的“皇帝”——永歷皇帝朱由榔,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一同被殺害的還有朱由榔的兒子以及眷屬,共計二十五人。

憑借著如此“不世之功”,吳三桂也來到了他人生中權(quán)勢地位的巔峰,他本人獲封“平西親王”,是清朝歷史上僅有的兩位被封為親王爵位的“異姓王”,他的兒子吳應(yīng)熊不僅迎娶了皇太極之女建寧公主,并且在官階和地位上,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然而,擒殺永歷皇帝朱由榔,不僅成為了吳三桂人生之中又一個揮之不去的“污點”,與此同時,也成為吳三桂人生中“盛極而衰”的重大轉(zhuǎn)折,就此讓吳三桂一步步的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擒殺永歷帝,已經(jīng)不是吳三桂第一次“背叛”明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面對浩浩蕩蕩向北京開來的李自成大順農(nóng)民軍,崇禎皇帝將吳三桂看作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于是崇禎皇帝緊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并命令吳三桂放棄關(guān)外全部領(lǐng)地和據(jù)點,火速馳援北京。

從寧遠到山海關(guān)的距離是120公里,三月初五,吳三桂接到旨意從寧遠率軍開拔,抵達山海關(guān)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三月十九,這120公里,吳三桂足足走了14天,這時的北京城早已經(jīng)已經(jīng)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在極度的失望中在煤山上吊自縊,正統(tǒng)明朝就此滅亡。

得知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后,吳三桂起初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對其家族的拷掠以及其大軍進入北京后的種種行為,讓吳三桂最終改變的想法。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重新舉起了“明朝忠臣”的大旗,開始以“借兵”的方式與關(guān)外的清軍進行著接觸。

然而,多爾袞看出了吳三桂的想法,他并不接受吳三桂所謂的“借兵”,他只接受吳三桂的投降,而吳三桂想要繼續(xù)忠于大明,或者說假借忠于大明以謀求擅權(quán)自立的想法也伴隨著他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時的陣前投降而終結(jié)。

在打敗了李自成后,重新回到北京的吳三桂儼然是明朝遺老遺少心中的英雄,然而這些明朝遺臣等來的不是吳三桂擁立朱明王朝的復辟,而是清朝這面小皇帝順治的進京登基。

在此之后,吳三桂也在高官厚祿面前,徹底放棄了“光復明朝”的想法,同時也揭下了他“大明忠臣”的偽裝,一次次的將兵鋒指向了他曾經(jīng)宣誓效忠的朱明后裔,成為了清朝蕩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鋒。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親率大軍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流亡在緬甸的南明永歷政權(quán)的皇帝朱由榔,第二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又在昆明篦子坡將其全家絞殺。

可以說,吳三桂是親手埋葬了明朝殘存抵抗力量的希望,同時也斷絕了明朝最后的皇統(tǒng)。


擒殺永歷帝,是吳三桂交納的“投名狀”,更是幫了整個清朝的大忙。

眾所周知,清朝一直以來都是以明朝的“繼任者”自居,并且始終強調(diào),明朝是被李自成攻滅,而清朝的江山是從李自成手中搶來的,包括清軍入關(guān)時,也是打著“剿滅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歷代清朝帝王也是始終將祭拜十三陵作為一項重要的儀式慶典,這些無疑都是為了證明清朝奪取江山的“合法性”。

當然,這都只是政治上的“陰謀論”,真正當朱明子孫被清朝所俘獲的時候,等待他們的便是非常悲慘的結(jié)局。

當年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小福王朱常洵以及魯王、荊王等人,都是被扣上了謀逆的罪名加以處死,而在《明史》中,對于朱明子嗣的屠殺都寫成了“鎮(zhèn)壓暴亂”:

“順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師紛傳故明諸王私匿印信,謀為不軌,及行查,果獲魯王、荊王、衡王世子金玉銀印,魯王等十一人伏誅。”

特別是朱常洵,連名字都沒有提,將其淡淡的放在了“等十一人”之中,真可謂是“別有用心”。

到了康熙年間,民間不斷爆發(fā)打著“前明朱三太子”名義的起義活動,而當真正的崇禎皇子朱慈煥被擒拿的時候,康熙皇帝迫不及待的將其全家凌遲處死,罪名則是冒充去“前明皇子”,為的也是要掩蓋其真實的身份,來維系達清王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

于是,當永歷皇帝朱由榔被擒獲的時候,其實清朝也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置朱由榔。

如果將朱由榔押送到北京,一路上山高水遠,必然會遭遇明朝的殘存抵抗力量的搶奪,這是清朝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即便是將其順利護送到了北京,對其如何處置,也將引發(fā)巨大的朝堂震動,畢竟朱由榔已經(jīng)在南方做了十多年的“皇帝”,盡管政權(quán)是風雨飄搖,他本人也是顛沛流離,但是畢竟是朱明后裔,有著極強的輿論基礎(chǔ)與合法性的根基,這對于尚未完全穩(wěn)固的清朝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威脅。而如果真的是由朝廷下令將其處死,所引發(fā)的動蕩和影響也將是極為深遠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非!爸鲃印钡慕g死朱由榔,算是幫了朝廷的大忙。

一方面,清朝這面除掉了威脅王朝統(tǒng)治根基的巨大隱患,同時對于各地“反清復明”的起義也給予了一次巨大的打擊。另一方面,則是繼續(xù)維持了大清王朝作為大明王朝“繼任者”的“良好形象”,維持了政治統(tǒng)治與政權(quán)來源的合法性基礎(chǔ),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對于吳三桂而言,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清朝繳納的“投名狀”,因為此時吳三桂急需通過實際行動持續(xù)性的向清朝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清朝初年的四位“異姓王”中,相較于“三順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吳三桂是投降時間最晚的。

當初,孔有德等人在“吳橋兵變”后投降,當時的后金在實力不能與后來同日而語,甚至可以說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的投降,頗有一種加入“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意味,而他們的王爵也是早在崇德元年(1644年)皇太極改元稱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冊封的,足可見當時皇太極對這三人的重視。

而不同于“三順王”這樣的主動歸降,吳三桂的投降更多的時候是可以看作為被逼無奈之下的“陣前投降”。與此同時,吳三桂與明朝之間,并不像孔有德等人那樣,有著非常不堪的過往與極深的仇恨。

所以,如果單從投降的基礎(chǔ)與動機而言,吳三桂并不牢靠,而清朝安排吳三桂之子吳應(yīng)熊迎娶建寧公主并將其留在北京,實際上就是出于對吳三桂的不放心,進而將其當作了人質(zhì)。

因此,與孔有德等人的“從零做起”不同,吳三桂更像是“從負做起”,而他先做的,就是堅決而又徹底的將自己同大明王朝撇清關(guān)系,或者說,與大明王朝之間產(chǎn)生“仇恨”,這樣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獲得清朝朝廷的信任。

對于清朝朝廷而言,吳三桂擒殺永歷皇帝朱由榔,也能起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一來,正如前文中說到的,朱由榔是斷然不能留存的,而同時,朱由榔也是不能由朝廷下旨處死,所以,通過吳三桂將其絞殺,為的還是維系請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

二來,朱由榔的死必然會激起民間的抗議與嘩然,如果是清朝朝廷的行為,也必然將招致不滿,特別是前明的遺老遺少以及南方漢族的士大夫階層,而吳三桂的行為可以說是很好的轉(zhuǎn)移了焦點和矛盾,幫助朝廷背下了“黑鍋”。

三來,吳三桂此舉可以說也是將自己置身于全體漢人的對立面,這就使得吳三桂將成為“被唾棄之人”,也必然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與擁護,其影響力與號召力也將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對于清朝朝廷來說,也將是更加的放心與安心。


擒殺永歷帝后,吳三桂的人生也走上了下坡路。

盡管吳三桂因為擒殺朱由榔的功勞被封為了“平西親王”,并讓其在云南“開藩設(shè)府”,但是清朝這面也開始著手對吳三桂進行著限制與制約。

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以索尼、鰲拜等人為首的輔政大臣,便借由云貴軍事行動已經(jīng)停止為理由,收繳額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同時以“截其用人題補之權(quán),遷除悉歸部選”的名義,收回其任免官員的權(quán)力。

康熙六年(1667年),這個時候正在專權(quán)的鰲拜,又借著吳三桂疏辭總管云貴兩省事務(wù)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于朝廷中央,加強朝廷對于云貴地方事務(wù)的管控;也是在這一年,朝廷還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進而收回了吳三桂手中的司法審判以及生殺大權(quán)。

如果說猜忌與削權(quán),僅僅是朝廷對于吳三桂處于政治上的不信任,那么雙方在巨額軍需用度上的分歧,則直接激化了朝廷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為875萬兩白銀,但是僅吳三桂一鎮(zhèn)的支出就高達900萬兩,因而朝中便有人感慨:

“竭盡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

如果說此時的吳三桂仍需要帶兵征戰(zhàn),剿滅南明永歷政權(quán),尚情有可原,可在吳三桂擒殺永歷皇帝朱由榔后,全國局面相對穩(wěn)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在消耗以及用度上,依舊是朝廷的最大負擔。

“天下之賦,三藩耗其二”

再加上三藩在屬地上的獨立統(tǒng)治極大的威脅到了皇權(quán),使得朝廷這面對于三藩是愈發(fā)的不滿,康熙皇帝甚至還將解決“三藩”問起作為其親政后計劃重點目標,寫在了大殿內(nèi)的柱子上,足可見其決心與態(tài)度。

終于,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zhèn)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后鎮(zhèn)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zhèn)守云貴的平西王吳三桂懷著試探性的態(tài)度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準。

盡管“撤藩”對于年輕的康熙皇帝是一個非常冒險且非常容易激起劇變的決定,但為了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康熙皇帝還是在大多數(shù)朝臣都持有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堅持撤藩,而撤藩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被“逼上絕路”的吳三桂起兵反叛。

然而,吳三桂竟然打出了“興明討虜”,擁立朱三太子朱慈煥的旗號,真可謂讓人哭笑不得。

原鎮(zhèn)寧山海關(guān)總兵官,今奉旨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等知悉:
本鎮(zhèn)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yīng)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間,告廟興師,克期進發(fā)。移會總統(tǒng)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tǒng)使世子鄭(經(jīng)),調(diào)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

吳三桂此舉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爭取明朝遺老遺少和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與擁護。

可擒殺擁立皇帝朱由榔,已然讓吳三桂成為了大明王朝和南明朝廷滅亡的頭號罪臣,也更加使得這些人對吳三桂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也因為他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只會讓人覺得是一種諷刺和嘲笑,而無法贏得漢族人特別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支持。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經(jīng)走在窮途末路的吳三桂,也卸下了最后的“偽裝”,選擇了自己稱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而吳三桂的皇帝夢僅僅維持了五個月的時間,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逝,結(jié)束了他不斷背叛的一生。

攻滅南明永歷政權(quán),擒殺永歷皇帝朱由榔,可以說是吳三桂自投降大清王朝以來,為清朝所作出的最為杰出的貢獻,他本人也獲封親王爵位,并且鎮(zhèn)守云貴,手中有兵有權(quán),儼然成為了一方諸侯。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權(quán)勢地位達到了巔峰,但同時也成為了吳三桂“盛極而衰”的轉(zhuǎn)折點。

永歷皇帝的死將整個南方地區(qū)“反清復明”的斗爭帶向了低谷,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使得吳三桂失去了其應(yīng)有的作用與價值,反而成為了朝廷的負擔,因此吳三桂被逐步限制以至于最終被取締的歷史趨勢,也就變得不可逆轉(zhuǎn)。

也正是因為擒殺永歷皇帝,使得吳三桂成為了當時天下漢人心中共同的敵人,這就使得其之后的造反,再如何將“民族大義”作為目標與旗幟,也依然是“失道寡助”,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兵敗身死的最終結(jié)局也是一種命中注定。

而不經(jīng)自己之手,就處死了永歷皇帝,清朝朝廷這面不僅沒有任何輿論的壓力,更不用擔心皇權(quán)統(tǒng)治合法性受到波及與觸動,可謂是“一舉兩得”。對于吳三桂而言,擒殺朱由榔以及后來的一系列舉動,則完全成為了“慷他人之慨”的舉動,而他本人也徹徹底底的被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飽受歷史的批判。

3

題干大概是說,吳三桂最聰明的做法是“養(yǎng)寇自重”,讓清政府永遠也離不開他,這樣就不會面臨兔死狗烹的下場。表面上,這個說法符合結(jié)局。康熙元年,朱由榔被吳三桂弒殺,康熙二年,削藩行動就陸續(xù)展開,終于將吳三桂逼上了絕路。

難道弒殺朱由榔,真的就是吳三桂的自掘墳?zāi)梗?/p>

其實不然,假如不殺朱由榔,吳三桂也逃不出被削藩的命運,除非他能改變自己的定位,自覺交出兵權(quán),做一個田舍翁。

追殺朱由榔,符合吳三桂個人的利益訴求

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的那一刻,他就已經(jīng)沒有回頭路了。依附清廷,是他唯一的歸宿。雖然最終他又與清廷決裂,但那是理想破滅下的發(fā)狂,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要依附清廷,他就要把“漢奸”的帽子帶到底,把“漢奸”的事做到底。朱由榔的存在,讓大明死而不僵,圍繞他所進行的各種反抗活動頻頻,有時候兵威還很盛。

順治九年,永歷政權(quán)大將李定國,用了半年時間,席卷廣西、湖南和廣東,取得了震驚清廷的湘桂大捷。十一月,李定國又刀劈清廷的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短短八個月,十幾萬清兵敗在李定國手下。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zhàn),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歷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清廷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猶如驚弓之鳥,一度曾經(jīng)準備和談,以西南諸省為代價,與永歷政權(quán)平分天下。

這個結(jié)局,對吳三桂來說很不妙。如果清廷與南明媾和,他平西王吳三桂無疑損失是最大的,因為他的地盤將不再屬于他。沒有地盤,當什么藩王呢?萬一再不小心變成別人談判的籌碼,那就更糟了!

所以,吳三桂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南明趕緊OVER,哪怕是為了讓他“漢奸”的不良影響消減到最低,也要讓南明早點結(jié)束。

清廷對朱由榔的態(tài)度,有暫時形勢所迫的成分

清廷對朱由榔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的窮追猛打,后來慢慢變成了“溫柔一刀”,有過談判媾和的念頭,后來又采取外交攻勢,希望緬王配合,主動交出朱由榔,又不斷收買土司,讓他們暗中使勁。

總之,強硬的軍事攻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態(tài)度曖昧的柔綿掌。

吳三桂急了,他多次上疏,竭力要求出兵緬甸,以武力解決朱由榔的問題。吳三桂說,朱由榔在緬,將給云南帶來“三患兩難”,他指出:

“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凈,則邊境無伺隙之慮,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略可寬紓,一舉而數(shù)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于此!

清廷對朱由榔為何突然變得曖昧起來?原因很簡單,清軍入關(guān)后,連年征戰(zhàn),加之明朝末年的兵荒馬亂,中國大地一片蕭條,清人雖然住進了紫禁城,可是天下經(jīng)濟崩潰的現(xiàn)實,一時改變不了,戰(zhàn)爭實在難以維持了。

所以,清政府只好放低姿態(tài),希望借助外力來解決南明問題,而不是武力。也就是說,本質(zhì)上清廷不是放松了對朱由榔的追殺,只是方法上有點被動。不過這只是暫時的,一旦經(jīng)濟有所恢復,清廷一定不會對朱由榔客氣!

也就是說,在對待朱由榔的態(tài)度上,吳三桂與清廷是一致的,不存在清廷對朱由榔手下留情,吳三桂無事生非追殺朱由榔。等清廷緩過來,即便吳三桂想保住朱由榔,恐怕也由不得他。既然注定保不住朱由榔,何來弒殺朱由榔是敗筆的說法呢?

留下朱由榔,吳三桂就能養(yǎng)寇自重嗎

回到核心問題,假如留下朱由榔,吳三桂可不可以對朱由榔,實施常年“邊剿邊養(yǎng)”的策略,給清廷演長篇電視劇,讓他這個平西王永遠無法被削藩呢?

其實這個手段不高明,重點不在于想沒想到,而是清廷有沒有破解的辦法,在于吳三桂有沒有實施的資本。

清廷有辦法破解嗎?有,需要時間!解決朱由榔問題之前,除了臺灣,全國已經(jīng)統(tǒng)一,他們已經(jīng)有了集中力量破敵的資本,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不寬裕,稍緩一緩,這個代價對清廷來說付得起。

清廷削藩,重點還是要看國力恢復情況,至于吳三桂與朱由榔的關(guān)系,那不是重點,你們愿意演戲就演戲,條件不成熟不會動你,條件一旦成熟,管你戲演得有多真,也要開刀。

所以,吳三桂養(yǎng)寇自重,對清廷來說就是偽命題,人家可以當真戲看,不耽誤削藩的決心。

吳三桂有資本養(yǎng)寇自重嗎?短時間有,長期肯定不行。還是時間問題,清廷需要時間恢復,吳三桂沒辦法不給清廷時間吧?除非他現(xiàn)在就起兵?墒抢碛赡?人家現(xiàn)在也沒削藩啊,也沒不允許你演戲啊。

以西南一隅敵全國,本來就是此路不通,吳三桂也沒那么不自量力,所以從一開始,吳三桂就不想玩養(yǎng)寇自重,盡快干掉朱由榔,才符合他的利益。

那么吳三桂的核心利益訴求,到底是什么?

錯把自己當沐氏,是吳三桂走入歧途的根子

其實吳三桂是乖寶寶,人家根本沒有擁兵自重的心思,他想當清王朝的“沐氏”。

沐氏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大明初年,朱元璋封義子沐英為平西侯,出鎮(zhèn)云南,為大名世守邊疆。

此后沐氏子孫十八代,一直是大明王朝最忠誠的臣子,直到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逃到云南,沐氏末代黔國公沐天波,依然追隨著朱由榔。

這么說,吳三桂是清廷的大忠臣吶!以楷模為榜樣,世代效忠,值得表揚吶!

呵呵,誰要給我這么個差事,我還可以比他說得更漂亮!美死你,有這么便宜的事嗎?忠誠是人家十幾代人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吳三桂這么說就是偷換概念,打著忠誠的旗號討封賞而已。事實上,還沒到十幾代,自己就反了!

再說,吳三桂也當不了沐英吶。沐英自幼由朱元璋和馬皇后養(yǎng)大,除了血緣,別的跟一家人無二。當年朱標病逝,沐英悲痛得吐血,不久就病逝,這份感情吳三桂有嗎?

藩王實封,明初實行過,已經(jīng)證明不符合歷史潮流。清朝從一開始就沒這個慣例,吳三桂三人就是特例,必須糾偏,怎么還指望自己當沐英?糊涂!

吳三桂利益熏心,真的以為憑自己的功勞,還有嘴上說說的忠誠,就可以換來世襲云南王。你看沐氏,雖說世襲,人家其實算不上藩王,沒那么多兵力,治理地方的也不是沐府,對中央政府沒有絲毫威脅。

吳三桂呢?坐擁精兵十來萬,地方官自己任命,稅賦自己收,還伸手跟朝廷要補貼。這分明是讓朝廷養(yǎng)大爺,哪見到半點忠誠?

但吳三桂把自己都騙了,所以,他要毅然決然地追殺朱由榔,一來表功,二來為自己當沐氏奠定良好條件,其實是自己騙自己玩!要想避禍,他只有主動削藩一條路可走!

綜上所述,吳三桂弒殺朱由榔有他自己的政治圖謀,題干暗示的,留下朱由榔,玩“養(yǎng)寇自重”的策略根本行不通,也不在吳三桂的計劃內(nèi)。吳三桂的政治目標就是做第二個沐氏,所以,他需要一個安寧的云南,必須盡快清除掉朱由榔。

所以,題干的說法值得商榷,個人認為,弒殺朱由榔是吳三桂必然的選擇,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4

1662年,是永歷16年,也是康熙元年,吳三桂在昆明街頭拿弓弦勒死了永歷帝朱由榔,最后一個有朱明血統(tǒng)的政權(quán)覆滅,后人不知道當時吳三桂是怎么做的決定,是要以除后患呢,還是給新皇帝一個大禮表自己忠心,歷史不能倒轉(zhuǎn),從后來吳三桂的軌跡,結(jié)合現(xiàn)存大量史料,確實,殺永歷帝這條線的延續(xù),真的是吳三桂這一生敗筆之一。

明永歷帝殉國處。

順治16年,五省經(jīng)略洪承疇帶領(lǐng)著平西大將軍吳三桂、靖寇大將軍多尼等各路滿漢將領(lǐng)打到云南,永歷政權(quán)瓦解,永歷帝逃往緬甸,清廷令平西王吳三桂開藩設(shè)府,鎮(zhèn)守云南,鞏固西南邊陲,洪承疇回北京臨行前,吳三桂拉著洪承疇的手,虛心請教洪大帥,自己如何才能世鎮(zhèn)云南,洪承疇意味聲長的說“不可使邊疆無戰(zhàn)事,不可對永歷朝趕盡殺絕”。

吳三桂畫像。

兔死狗烹的道理,誰都懂,洪承疇說得再明白不過,如何維持君臣之道,就是無時無刻讓自己變得重要,有用,結(jié)果不出兩年,吳三桂兵出緬甸,擒殺永歷帝,當然吳三桂又立下了絕世之功,晉爵親王,又將貴州納入轄中。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之初,為了平定內(nèi)外,清廷準許便宜行事,軍、政權(quán)完全自主,擁兵自重也不在話下,只因南明余孽未掃除,可吳三帥三下五除二把永歷勢力滅的干干凈凈,西南再無戰(zhàn)事,再留著這么一大號藩鎮(zhèn),結(jié)果只有,削藩了。

三藩之亂形勢圖。

對于清廷來講,外事解決,就開始消除內(nèi)患,殺永歷帝不是削藩主因,但殺永歷帝是削藩的起因,削藩開始后,吳三桂世鎮(zhèn)云南的夢想破滅,遙想當初替滿清南征北戰(zhàn),最后連塊蝸居的地方都不給,于是殺了云南巡撫朱國治,擁立明三太子,興明討清,三藩之亂爆發(fā),這又是一個典型的“真香”事件,前面殺了永歷帝朱由榔,現(xiàn)在又擁立朱三太子,反清復明,啪啪臉打得真響,所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冷冷一笑“夯貨”,就是不跟吳三桂一伙。

5

如果吳三桂不殺死永歷皇帝,他起兵造成反會有非常多的反清復明的大臣老百姓追隨他?后來吳三桂造反也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并且還換上明朝的將軍衣甲到永歷帝的墓前痛哭,說要他自己反清的目的是要替明朝報仇——這不是上墳燒報紙糊弄鬼呢,明明是你吳三桂親手勒死永歷帝的??所以幾乎沒有多少人相信吳三桂的鬼話,殺死永歷皇帝也是吳三桂人生最大戰(zhàn)略失策——不然的話恐怕歷史會改寫的???




6

吳三桂的行為只能說他缺乏政治頭腦,急于向新朝表功。但事與愿違。吳三桂此事的作為徹底“臭大街“了。也讓滿清覺得此人不靠譜。不僅沒有得到滿清的信任,也讓其失去了滿清的信任。

吳三桂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急于求得滿清的信任,而取得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前朝皇族趕盡殺絕,成本低而且收益高。但吳三桂的行為卻適得其反。當滿清得知吳三桂活捉永歷皇帝以后,清廷當時是否就將永歷在押送京城處置展開討論。但此時候,突然發(fā)生異變。一群失勢的正白八旗,因為遭受無打壓迫害心懷不滿。預備劫走永歷前往陜西,以永歷為招牌獨立王國。但有人密保給了定西將軍愛星阿,愛星阿將主謀起事十一人一律磔刑處死。劫持永歷居然發(fā)生在滿清核心階層。讓清廷十分震驚,就地解決永歷就成為共識。以防再生禍患。

再這種情況下,滿清下旨由定西將軍愛星阿以吳三桂的名義上書朝廷就地處置永歷。吳三桂也知道這是滿清要坐實自己就是漢奸。也是對自己的試探。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心腹吳國貴讓楊坤將永歷用弓弦勒死,時年38歲。當然,此事也容不得他不殺。自從吳三桂打開山海關(guān)有徹底由不得他了。再就是當時作為一個缺乏政治頭腦的吳三桂他也無第三條路可走。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吳三桂殺與不殺實際意義不大。

吳三桂的行為只能說明他胸無大志,想做清朝的孝子,為清朝獻忠。為此不惜留罵名,來證明他的忠心。吳三桂殺永歷談不上錯誤,只能說太過,背主之名實了,這也是他日后吳三桂造反沒有感召力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guān)注和點評。

7

導語:

很多人認為吳三桂這一生,最大的錯誤,那就是殺掉了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因為殺掉朱由榔以后,明朝的舊臣們對吳三桂就徹底喪失了希望,從而跟他處于敵對狀態(tài)。

就算后來吳三桂反叛滿清,也不會得到明朝遺老遺少們的支持。那么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吳三桂這一生最錯的事情,我看并不是這件事。

01朱由榔在緬甸被捉,在滇池被吳三桂絞殺。

當時吳三桂已經(jīng)殺到了云南境內(nèi),晉王李定國的部隊此刻已經(jīng)收縮到了勐臘地區(qū),這個時候吳三桂帶著人馬沖入緬甸。

  1. 因為緬甸這里藏著南明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明朝永歷皇帝朱由榔。朱由榔是在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和李定國的支持下,才做了這么久的南明皇帝。

  2. 其實朱由榔本身的根基并不深,這就造就了他進入緬甸以后的困境。因為他身邊只有一個沒什么兵權(quán)的沐天波,所以在緬甸備受欺凌。后來沐天波更是被殺了,永歷皇帝在毫無依靠的情況下,被吳三桂給捉了去。

  3. 吳三桂將朱由榔帶到了昆明滇池旁,將他絞殺。因此,清政府保舉吳三桂一族永鎮(zhèn)云南,跟明朝沐天波家族一樣,世代作為鎮(zhèn)守云南的家族。

這是無上的光榮,這種封疆大吏,能夠賞賜給吳三桂,那是因為吳三桂有巨大的功勞。而且這次絞殺朱由榔,使得清政府確認了吳三桂的忠誠,所以吳三桂才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云南過日子。

剛?cè)腙P(guān)那會兒,清軍并不信任吳三桂,他們甚至將吳三桂遣返到了關(guān)外,看他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最終吳三桂剃發(fā)易服,決心成為清軍的一份子,多爾袞這才給了他南征的機會。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云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guān),取永昌,由榔走緬甸。師渡潞江,定國設(shè)伏磨盤山,诇知之,分八隊迎擊,斬殺過半。取騰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還。---《清史稿》

吳三桂在南征途中的表現(xiàn)非常優(yōu)越,一路為清軍充當前鋒。但是清軍上層一直都在防備吳三桂,他需要吳三桂做一件不可以回頭的事情,才能徹底信任他,所以吳三桂是在這種情況下,絞殺了永歷皇帝朱由榔。

02吳三桂絞殺朱由榔,有錯嗎?

我認為吳三桂這么做一點錯都沒有,因為就他當時的那個處境來說。如果得不到永世鎮(zhèn)守云南的機會,極有可能會被鳥盡弓藏。

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中,但凡不受信任,結(jié)局都好不到哪兒去。我們看劉邦的大將韓信,個人能力突出,可是并不受信任,結(jié)果身首異處。朱元璋的那些開國將帥們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下場凄涼。

吳三桂是預料到這些事情的,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爭取清廷上層的信任,只有得到信任以后,才有機會贏得鎮(zhèn)守云南的機會。

十七年,定國、文選與緬戰(zhàn),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緬酋弟莽猛白代立,紿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李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明史》

當時云南還有不少南明的殘兵需要收拾,殺害朱由榔之前,李定國的大軍依舊非常有戰(zhàn)斗力。所以云南地區(qū)必然是要有人留下的,為什么不能是他這個平西王呢?

朱由榔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么本事,也沒有足夠的權(quán)威可以控制南明的殘余部隊。除了李定國對他比較信任外,我們看孫可望想要架空他,鄭成功完全不聽從他的指揮,他壓根就是個傀儡罷了。

這么來看的話,吳三桂殺掉一個傀儡皇帝,就能換取永世鎮(zhèn)守云南的職權(quán),這有什么錯呢?明朝如果還有一丁點希望的話,那也不會存在于朱由榔身上。

在吳三桂殺掉朱由榔以后,清廷徹底放心了。因為清廷認為吳三桂沒有退路了,這才將鎮(zhèn)守云南的任務(wù)交給了吳三桂。

03吳三桂起兵太晚,這才是他的錯誤。

后來吳三桂再次反叛滿清,倒不是說他反叛有什么錯誤,只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罷了,沒什么對錯可言。

關(guān)鍵是他反叛的時間,實在是不合時宜。

  • 因為當時吳三桂歲數(shù)實在是大了,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的將領(lǐng)士兵們,也都老了。

  • 新招募的士兵沒什么戰(zhàn)斗經(jīng)驗,所以當時他們的戰(zhàn)斗力是沒辦法一統(tǒng)天下的。而且康熙皇帝統(tǒng)治期間,清朝風調(diào)雨順,沒多少人原因跟著吳三桂造反。

朱由榔的死,對吳三桂造反所產(chǎn)生的影響,我認為是微乎其微的。

  • 愿意反清的還是會響應(yīng)吳三桂,畢竟這是規(guī)模最大的反清運動了。他們?nèi)绻话盐蘸眠@次機會,今后壓根就不可能完成反清復明的事業(yè)。

  • 就算是這樣,吳三桂還是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正要渡過長江,北伐向上的時候,吳三桂突然就死了!為什么死的呢?因為歲數(shù)太大了。

吳三桂北伐的時候,已經(jīng)62歲高齡了。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本身就不長,吳三桂又要長途跋涉,當然是吃不消的。

歲,三桂年六十有七,兵興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竊號自娛。其下爭勸進,遂以三月朔稱帝,改元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諸將,首國公,次郡公,亞以侯、伯。造新歷。舉云、貴、川、湖鄉(xiāng)試。號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黃,以漆髹之。構(gòu)廬舍萬間為朝房。筑壇衡山,行郊天即位禮,將吏入賀。是日大風雨,草草成禮而罷。俄病噎,八月,又病下痢,噤不能語。召其孫世璠於云南,未至,乙酉,三桂死。---《清史稿》

僅僅過了5年時間,67歲的吳三桂就病死了,他死之前,還不忘稱帝,可見他想要做皇帝的心思有多深。沒有吳三桂的叛軍,那就等于是沒有了主心骨,雖然他孫子吳世璠也堅持了三年。可是完全沒有權(quán)威性,一路敗退到了昆明,最終被康熙全部剿滅。

總結(jié):吳三桂在康熙剛登基時起兵,是最劃算的。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吳三桂起兵以后不久就自稱為周王,儼然是沒有恢復明朝的意思,所以他絞殺朱由榔,并不影響這次起兵,至少沒有大的影響。

他起兵這一年,是康熙12年,距離他被冊封為平西王已經(jīng)12年之久?滴鮿偟腔@一年,吳三桂負責絞殺朱由榔。

這是他人生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時刻,他既殺了朱由榔,又掌握了云南全境的勢力。那么擺在他面前的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要么就碰運氣在云南世代鎮(zhèn)守,要么就反叛清王朝。

那個時候反叛清王朝的成本是最低的:

  1. 當時的吳三桂才50歲大,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而且他手下的士兵們都還沒有老,一直跟隨在吳三桂身邊,是最得心應(yīng)手的時候。

  2. 而且那段時間,民間有不少反清組織,他們希望恢復明王朝的熱情非常強烈。比如說當時的鄭氏集團,所以吳三桂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

  3. 再者清王朝當時處于主少國疑的狀態(tài)。康熙皇帝年僅8歲就被推上了皇位,朝中大全被四大輔政大臣壟斷,而這四個人又各懷心思,正是超綱不穩(wěn)的關(guān)鍵時刻。

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夠起兵反清,我相信那些想要恢復大明王朝的人,不僅不會責怪吳三桂殺害朱由榔,反而會起兵幫助他。

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朱由榔而戰(zhàn),而是為了大明王朝而戰(zhàn)。說到底,為了朱由榔而戰(zhàn)的只有李定國這一支部隊而已。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明史》

8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時期一個繞不開的人,人們對他的印象多是貶斥居多,說他是“滿清走狗”,“三姓家奴”等等。吳三桂本質(zhì)上講是一個沒有國家主義的人,他為明臣時,用遼餉拖垮了明朝,在放滿清入關(guān)之時,本意也并不是想當滿清的家奴,而是想自己稱王。

沒想到的是,大順王朝的李自成面對滿清大軍會崩潰的那么快,利用清朝和李自成內(nèi)耗的計劃也并沒有達到,反而讓清軍越來越強了。

永歷帝被吳三桂囚禁后,每天依舊穿著皇家裝束,而且“舉止有度”,衣著講究。而且永歷帝高大魁梧,有英武之氣。雖然在牢房里,無論誰來,他都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讓人一看就有皇家氣度。

至于吳三桂為什么要把永歷帝殺了呢?原本永歷帝是要被壓到北京去獻給康熙的,但因為路途遙遠,有人說要劫持永歷帝,這讓吳三桂十分擔心,一是路途遙遠怕反清復明的人對此產(chǎn)生威脅,于是他上述康熙,請求在云南處決永歷帝,康熙一想,永歷帝留著不好處理,剛好讓吳三桂去背這個鍋,所以,最后吳三桂自己當了壞人,惡了名聲。

另外一點,康熙雖然封了吳三桂為平西王,但是吳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康熙未必真正相信他,所以為了表示忠心,跟明朝徹底斷絕,處決永歷帝的事還必須他來干。而且此時的吳三桂,早有反意,殺永歷帝也是為了穩(wěn)住康熙,為他的再次反叛做鋪墊而已,至少可以為他爭取時間。

事實證明,吳三桂最后還是反了清朝,但由于沒有了永歷皇帝這面大旗,全國反清力量已變成無頭蒼蠅,而且勢力大大減小,而且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后的民眾也需要休養(yǎng)生息,而吳三桂起兵顯然于民意背道而馳,至于他“反清復明”的起兵理由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畢竟他吳三桂如果真要“反清”恐怕也不是為了“復明”吧?

9

這個問題是從何說起呢?

一個人在80歲得了胃癌,根源必然和長期的不健康飲食有關(guān),但無論如何也不會是因為5歲時吃了一口變質(zhì)豬肉。

1661年,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永歷帝朱由榔必然是導致了吳三桂盡失天下漢人之心,但他的扯旗造反卻是在12年后的1673年,一命嗚呼更是在1678年,將吳三桂的失敗或者說敗筆歸因于十多年前的永歷帝,無論如何也是不合適的。雖然“蝴蝶效應(yīng)”無處不在,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是對應(yīng)在吳三桂身上。

試想,如果說勒死永歷帝是吳三桂的最大敗筆,那消滅南明各政權(quán)又算什么呢?那更早時候吳三桂跪地降清又算什么呢?如果把永歷帝的事情說開去,吳三桂就會發(fā)現(xiàn),最后的問題一定還是出在自己身上,所謂“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因素”,吳三桂也許時運不濟,但稀松的個人能力絕對是干啥啥不行的根本原因。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攻陷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持續(xù)時間達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彼時的吳三桂,作為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在3月5日就收到了崇禎要求進京勤王的命令,但吳三桂行軍行動遲緩,等到京城淪陷后迅速返回山海關(guān)。

此時的吳三桂雖然兵力遠不及李自成和關(guān)外的多爾袞,但因吳三桂鎮(zhèn)守的山海關(guān)易守難攻,戰(zhàn)略位置險要,加上當時的李自成和多爾袞都有通過招降吳三桂進而收攏天下漢人地主士紳階層的想法,因此吳三桂成為各方爭奪的香餑餑。

但因為李自成集團“追餉”事件愈演愈烈,加上瘋傳的“李宗敏搶占陳圓圓”事件,使吳三桂憤而降清。

不過,自恃有關(guān)寧鐵騎在手的吳三桂并不甘心屈于多爾袞之下,一方面是因為所謂的廉恥之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有一定資本,也就是關(guān)寧軍和山海關(guān)。于是吳三桂的所謂“降清”,就是拿黃河以北土地換取多爾袞支持自己打敗李自成。

但奈何李自成敗亡太快,一片石大戰(zhàn)的慘敗讓李自成兵敗如山倒,清朝迅速跟進,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之勢入主北京,宣告了新王朝對中原的統(tǒng)治。等到吳三桂想要和清朝三七分時,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局外人。

而被涮的吳三桂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沖,因為漢奸之名板上釘釘,吳三桂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退路。而因為此時的清朝內(nèi)憂外患,在消滅李自成、張獻忠集團后,還有南明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客觀上也需要這些漢人將領(lǐng)沖鋒在前并鎮(zhèn)守邊關(guān),這是吳三桂所謂“曲線救國”的歷史機遇。

也就是說,吳三桂能夠成功在云南立足,本質(zhì)上是因為清朝需要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想要地位穩(wěn)固,必然賣力工作,將前朝勢力趕盡殺絕,比如從緬甸將永歷帝強行弄回來。

相比于吳三桂,永歷帝的群眾基礎(chǔ)無疑更大,一呼百應(yīng)之能令吳三桂望塵莫及,所以清朝必然欲除之而后快。在這樣的背景下,吳三桂帶頭勒死永歷帝,背上了殺害前朝皇帝的惡名,但卻能獲得清朝統(tǒng)治者的信任,這是名副其實的投名狀。

此時的吳三桂,和清朝心連心,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反清復明”之心。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吳三桂爭取天下漢人支持,那是真正的自取其辱。吳三桂的形象,早在1644年就黑化了,保全永歷帝根本就收不到漂白的效果。

而且永歷帝的死本質(zhì)上根本就無足輕重,畢竟永歷帝不是明朝皇室正統(tǒng),他只不過是諸多南明政權(quán)中的一員,縱然承載了漢人的希冀,也不可能帶領(lǐng)天下人反清復明。

工具而已,用則價值連城,棄則一文不值。作為馳騁沙場的兵油子,吳三桂知道怎么收攏天下民心,比如1673年扯旗造反時,吳三桂就找到一個年輕人,宣稱明朝皇室后裔,反正你說是就是,有人信就行。

吳三桂的真正敗筆,是個人能力的巨大缺陷,這種缺陷包含了立場不堅定、性格優(yōu)柔寡斷、心態(tài)不思進取等。

雖然吳三桂吃過的鹽比康熙走過的腳都咸,但無論智商還是格局都差得不是一直半點,雖說不是事事都要深謀遠慮,但作為一方將領(lǐng),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總是有必要的,但吳三桂很明顯差得太遠。

在靜夜史看來,之所以說勒死永歷帝不是吳三桂的敗筆,是因為吳三桂直到造反的前一刻,都沒有反清復明的打算,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從來都是。

“反清復明”也許不都是高風亮節(jié),但最起碼也是一種政治手段,但吳三桂并沒有真正在意過。從他被清朝忽悠瘸了之后,他唯一明白的,就是自己回不去了。雖然降清時不光彩,但他知道呂布這樣的三姓家奴更不要臉,所以他已經(jīng)做好了在清朝屋檐下低頭的打算,并準備為清朝奮斗終身。

但清朝從一開始就沒有把吳三桂當個人,作為自己的鷹犬,清朝前期是需要吳三桂的,但后期必然不需要,所以吳三桂逃不過“兔死狗烹”的結(jié)局,削藩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吳三桂似乎并不明白自己的身份,還想要做明朝的“沐英”,不僅自己享福,還有子子孫孫榮華富貴,這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而為了實現(xiàn)所謂的目標,吳三桂拼命招兵買馬,擴充勢力,終于給了康熙削藩的口實。

直到這時,走投無路的吳三桂才選擇扯旗造反。應(yīng)該說,因為割據(jù)一方兵強馬壯,吳三桂前期確實是占據(jù)巨大優(yōu)勢的,如果一鼓作氣將清朝趕回東北未嘗不是沒有可能。

但吳三桂卻選擇在岳陽止步,于是此后再也沒有越過長江。

所以吳三桂的最大敗筆,是自己能力的爛泥扶不上墻,永歷帝不過是個小插曲,而且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吳三桂的做法并無不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guān)注。

10

為什么說吳三桂最大的敗筆是,弒殺永歷皇帝朱由榔?

曾經(jīng)為明朝重臣的吳三桂,在得知祟禎帝于煤山自盡后,不愿被闖王李自成招降,也不愿意為大明皇朝盡忠的情況下,跟皇太極達成了協(xié)議,打開山海關(guān)的大門,讓八旗子弟的鐵蹄踐踏了中原!

作為,曾經(jīng)的重臣,如今刀戈相向,大明的子民很多對吳三桂這種叛逆的舉動非常的震驚和憤怒!雖然大明的江山隨著崇禎的自盡,幾乎是土崩瓦解!但是,偏居一隅的永歷皇帝朱由榔,是大明子民看成反清復明的希望!沒有想到,叛逆之臣吳三桂竟然弒殺了他!這樣把大明子民寄與反清復明的希望徹徹底底的破滅了!以至后來,吳三桂在康熙撤藩時又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沒有什么人響應(yīng),就跟這件事很多的關(guān)系!當然也是吳三桂的財筆!



請看:

一,盡管崇禎在煤山自盡,但是大明子民仍然不折不撓“反清復明”!

隨著崇禎在煤山自盡,大明江山幾乎土崩瓦解了!

但是,大明子民并沒有因為皇帝的自盡就屈服于清廷,而是聯(lián)絡(luò)各方勢力,企圖反清復明!

這種不屈不撓的堅韌,堅持,一直綿延到雍正未期!看來,大明深入民心!

得知永歷皇帝朱由榔在南方稱帝,大明子民看到了反清復明的希望,紛紛響應(yīng),紛紛加入反清復明的陣營!

幾經(jīng)沉浮與周折,最后永歷帝逃往緬甸,被人出賣俘虜送到吳三桂手中!

可悲的是:曾為大明重臣的吳三桂親自絞殺了永歷帝!

大明子民知道后,義憤填膺!

這可是大明子民最后的希望,沒有想到讓吳三桂破滅了!



二,憤怒的大明子民,同仇敵忔吳三桂!

由于,吳三桂為大清立了大功!

吳三桂如愿以償做了藩王!

盤踞云南的平西大王吳三桂好不逍遙自在!

大權(quán)在握,擁兵自重,山高皇帝遠,平西王吳三桂在云南是一個土皇帝!

當康熙撤藩的圣旨下達時,如夢初醒的吳三桂又舉起“討清復明”的大旗!

已經(jīng)看清了吳三桂丑惡嘴臉的大明子民當然不會相信他,更談不上支持他!因為吳三桂就是一個自私自利反復無常的小人!

果然,沒過多久,吳三桂猝死在衡州府。ń窈怅柺校



由此可見:如果吳三桂沒有殺死永歷帝,在康熙撤藩時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相信會得到很多大明子民的響應(yīng)支持!但是,吳三桂一錯再錯,終于一敗涂地!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guān)注,我是媚之夭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