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后,洪秀全被暫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儼然以皇帝自居,言必稱朕,下達文件稱詔、諭旨。他和他極力反對的封建帝王已經(jīng)毫無本質(zhì)區(qū)別了。
在極盡奢華的天王府內(nèi),洪秀全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被眾多的王娘(嬪妃)、宮女所包圍,沉溺于酒色中,深居簡出,再也無心過問天國軍政大事了。據(jù)記載,太平天國在天京的十余年間,洪秀全基本再也沒有踏出天王府一步。
每次臨朝訓政,只有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可以進見天王,其余各王、文武官員都只能排列在宮門外,等候傳喚。
權力欲望極強的東王楊秀清正是利用洪秀全這一弱點,逐步獨攬了太平天國軍政大權的。
《太平天國史綱》記載,太平軍克武昌后,女將蘇三娘主張兵進河南、問鼎中原、直搗北京的主張,洪秀全贊成這一戰(zhàn)略方針,楊秀清則力主沿長江東下,攻占江寧(南京)后,再北伐中原,徐圖天下的用兵方略。楊秀清頗有軍事才能,屢建戰(zhàn)功,根本不把洪秀全看在眼里,很快就以天父下凡的鬼把戲,否定了洪天王的戰(zhàn)略主張。
定都天京后,楊秀清居功自傲,把金田起義以后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全部記在了他自己的功勞簿上。
經(jīng)策劃,一批為楊秀清歌功頌德的書籍開始編纂、印發(fā)。《行軍記》由楊秀清擔任主編,是一部敘述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到定鼎天京的歷史教科書。其中有大量的篇幅頌揚東王楊秀清個人的功德,夸大了他的功績,將其描繪成一位曠古絕今的“圣人”。在這本書中,天王以及北、翼諸王都成了配角,顯得黯然失色。
楊秀清手持《行軍記》,到處宣揚說,自己就是上天的代表,他說發(fā)布的命令就是奉天行事,必須無條件服從以及遵守,否則嚴懲不貸。滿朝文武畏懼他的權勢,尤其是害怕他代天父傳言的神異,只好服服帖帖,惟命是從。
太平天國的大權就這樣被楊秀清牢牢控制了。據(jù)《太平天國史綱》記載,定都天京后,天國的一切軍事號令皆由東王一人發(fā)出,官員的升遷任免、獎懲激勵等所有重要事項也均由東王決定,天王最后只能走走形式,在東王事先早已草擬好的文告、詔諭、法令、政策上蓋下大印、簽上“旨準”二字而已。至此,天王洪秀全實際上已被東王楊秀清架空,成了擺設。朝中文武百官但凡有要事須面奏天王的,首先必須稟報東王,再由東王代為轉奏。凡是沒有蓋上東王大印的奏章,天王一律不予準奏、批閱。由于所有奏章必須先送到東王府審核、蓋章,東王府也就成了太平天國實際上總理國務的最高權力機關,和清廷一樣,東王府內(nèi)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各有尚書十二人。六部權力極大,甚至凌駕于北王、翼王之上。
楊秀清利用洪秀全的弱點,從天王洪秀全手中攫取了天國最高權力后,仍不滿足,為鞏固權力,他還要無所不用其極的侮辱、打擊天王,損害其權威,將其置于孤立的境地。
據(jù)記載,1853年12月24日,楊秀清以“洪天王虐待宮內(nèi)女官”為由,假托天父下凡,依附其體,口氣嚴厲的責問天王可知犯錯。面對“天父”詰問,洪秀全也顧不得天王威儀了,他立刻下跪請求饒恕。楊秀清不依不饒,怒沖沖大聲嘶吼著,一定要給天王杖責四十大板的嚴厲處分。
當時在場的北王韋昌輝以及其他官員見天王即將受刑,慌忙跪倒,為天王求情。楊秀清卻不答應,下令繼續(xù)杖責,直到天王伏地表示愿意受刑才肯罷休。
楊秀清這樣做,當然不是出于愛護女官方面的考慮,他在借題發(fā)揮,故意讓天王當眾出丑,損其形象,降其威信,借機增加自己的尊嚴。
對天國的領袖都敢如此放肆的楊秀清,對諸王、大臣就更不會放在眼里,更肆無忌憚的濫施淫威了。
據(jù)“史綱”記載,燕王秦日綱府里有一位養(yǎng)馬人,因為在道上遇見東王楊秀清的“老同叔”沒有 起身行禮,被狠狠抽了兩百皮鞭。養(yǎng)馬人被打的奄奄一息,僵臥在床上,以為這事就這樣過去了。不曾想,楊秀清那位“老同叔”仍覺不解恨。他仗勢要求掌管刑法的夏官正丞相、衛(wèi)國公黃玉崑給養(yǎng)馬人加刑,黃玉崑是翼王石達開的岳丈,所以又稱“翼貴丈”,為人公正。他依據(jù)天國律法,認為既已嚴加責罰,何必再加刑,好心勸慰,并予以婉拒。同庚叔不服,向東王訴苦、告狀。東王不分青紅皂白,勃然大怒,令燕王秦日綱立即抓捕黃玉崑。
消息傳出,燕王府上下無不氣憤異常。黃玉崑首先遞上辭呈,燕王秦日綱、天官正丞相陳承镕得知后,也先后提出辭職。
楊秀清見到辭職書后震怒異常,認為這實屬“大逆不道”之舉,立刻下令杖責黃玉崑三百大板,秦日綱一百板,陳承镕二百板,那位被鞭笞得只剩半條命的養(yǎng)馬人則被五馬分尸,慘死在東王的淫威下。
有位叫李鳳先的兩司馬(基層小官),經(jīng)過東王府時,沒有來得及給兵部尚書侯謙方讓路,立刻被拘捕進王府審訊。李鳳先很感委屈,發(fā)了幾句牢騷。話傳到東王耳里,李鳳先第二天就被處決了。
楊秀清兇戾殘暴,草菅人命,已經(jīng)和滿清皇帝毫無二致。他從濫施淫威中得到了大權在握的快感,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卻不知此舉實乃自掘墳墓。
楊秀清野心勃勃,他這樣做還有一個難以言說的目的:取代天王洪秀全,將天國打造成楊家天下。
為爬上朝思暮想的天王寶座,楊利令智昏,居然不擇手段,在太平天國第一次開科取士的考試上,竟膽大妄為地以“四海之內(nèi)有東王”為試題,公然藐視天王的存在。
1856年6月,是太平天國最鼎盛的時期。在楊秀清的策劃、指揮下,太平軍在江西戰(zhàn)場上勢如卷席,很快將該省25個州、府全部占據(jù)。清軍設在天京外圍的江南、江北大營被摧毀,基本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威脅。一連串的勝利,讓楊秀清更加驕橫,他終于撕去偽裝,開始自導自演了一出“恃功逼封”的活劇。
7月,楊秀清迫不及待地假托“天父”下凡,將天王召到東王府,逼迫他封自己為“萬歲”。眾所周知,天國只有一個“萬歲”,他就是天王洪秀全,東王以下諸王只能稱“千歲”,如今他 欲做“萬歲”,這是對洪天王最高領袖地位的否定,也可視為公然挑釁。
楊秀清一門心思要做“萬歲”,他做夢也沒想到,潛藏已久的矛盾立刻被激活,并如火山迸發(fā)般難以阻擋,終于釀成了令天國由盛轉衰的“天京事變”。
北王韋昌輝常受東王欺壓,經(jīng)常被東王借故訓斥,故意被當眾給予難堪,盡管韋委曲求全,極力逢迎,也無濟于事。當年韋昌輝派承宣張子朋率軍進攻湖南,在湘潭因封船激起水師嘩變,楊秀清遷怒韋昌輝,竟親自帶人到北王府狠狠杖責了韋昌輝數(shù)百大板,韋被打得皮開肉綻,好久無法下床行走。
韋昌輝腹有文墨,為人機敏狡黠,他早就窺出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的敵對情緒,故一有機會就在洪面前哭訴自己心中委屈,以發(fā)泄對楊秀清的不滿。韋昌輝的苦衷在洪秀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他更加信任韋,并決定與其合謀、聯(lián)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驕橫跋扈、忤逆僭越的楊秀清。
1856年9月1日是太平天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這天深夜,在江西瑞州前線指揮作戰(zhàn)的韋昌輝揣著天王密詔 ,率三千余親信將士火速趕回南京,有人接應他們從南門魚貫入城,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東王府圍得密不透風。轉瞬間,火把齊明,殺聲震天,韋昌輝帶頭沖進東府,闖入內(nèi)室將猝不及防的楊秀清及其妻妾老小誅戮一空。東王府內(nèi)的官員、衛(wèi)隊和眷屬皆死于亂刀下,這場血腥的大屠殺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清晨。
9月2日,殺氣騰騰的韋昌輝將東王楊秀清血淋淋的首級裝在匣子內(nèi)呈交天王。
這場突如其來的驚天慘劇讓天京軍民驚呆了。昔日莊嚴肅穆的東王府,今日卻尸骸狼藉,血流漂杵。大敵當前,卻自相殘殺,這究竟是為什么?!楊秀清麾下的東府將士更是義憤填膺,紛紛涌向天王宮,強烈要求天王懲辦兇手。
洪秀全沒有料到事態(tài)發(fā)展到如此地步,早就六神無主,他當然不能說是自己親手策劃的,又見東府將士群情激奮,深知眾怒難犯,慌忙下令對禍首韋昌輝施以鞭刑,以平息眾怒。狡詐兇殘的韋昌輝接到受罰令后,一聲未吭,心里卻定下將計就計之策,并設下圈套,意圖將東王部下一網(wǎng)打盡。
9月4日,是韋昌輝接受鞭笞的日子。東府五千余將士接天王令前去觀刑。北府官員誘騙他們解除武裝,分別徒手進入兩所寬大的房間。突然,早就埋伏好的刀斧手沖殺出來,大砍大殺。兩間房里手無寸鐵的東府將士很快就被斬殺殆盡。五千多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頃刻間血肉橫飛,魂歸天國。天京城內(nèi)的東王部眾基本被剿殺一空,韋昌輝還不罷休,他大肆搜捕漏網(wǎng)之魚,共兩萬多太平軍老戰(zhàn)士慘遭屠殺,天京城頓成人間地獄。
9月,翼王石達開從湖北前線趕回天京。他本與楊秀清有隙,但痛心于韋昌輝濫殺無辜,使天國蒙受了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遂對韋嚴厲斥責。兇狠暴虐的韋昌輝不容分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捕殺石達開。石達開聞訊乘夜縋城逃出,幸免罹難。石達開前后在天京僅逗留了數(shù)小時。而他留在城內(nèi)的全家老幼均被韋搜殺一空。
11月初,石達開率四萬精兵,從安慶渡江抵達涇縣,經(jīng)此東下直撲天京。石達開聲言討伐韋昌輝,報仇雪恨。彼時,韋昌輝的暴行早已引發(fā)廣大太平軍將士的憤懣,即便在天京城內(nèi),愿意服從北王調(diào)遣的也是極少數(shù)。為避免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內(nèi)部火并,洪秀全下詔誅滅韋昌輝。天京軍民群起響應,經(jīng)兩日激戰(zhàn),二百多北王心腹死黨均被擊斃,韋昌輝本人被生擒, 遭凌遲處死。隨同他一起倡亂的燕王秦日綱,天官正丞相陳承镕也被處以斬刑。
持續(xù)兩個多月的天京之變雖然最終平息了下來,但它給太平天國造成的創(chuàng)傷卻再也無法彌補 。在達到高峰后,太平天國因內(nèi)訌而無可挽回的走向了衰落。
【插圖源自網(wǎng)絡】
【發(fā)文不易 嚴禁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