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簡單回顧一下奪門政變的過程。
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深夜,石亨、張靰、徐有貞和太監(jiān)曹吉祥等人發(fā)動政變,事先秘密稟報過孫太后和太上皇本人,得到他們的肯定。
石亨一伙首先打開宮門,放進去一千多名士兵,打開南宮的大門,把太上皇擁上龍輦,匆匆抬往奉天殿,請他坐上御座,然后鳴響鐘鼓,向他朝賀。
此時,許多大臣還聚在朝堂之中,等待病中的景泰帝出來接見,確定皇儲之事。突然聽到南宮那邊的呼喊聲,隨后宮中鐘鼓齊鳴,正式的消息很快傳來:太上皇登基。
短暫的錯愕之后,許多人開始歡呼。
天亮以后,在石亨、張軏、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擁護下,明英宗在奉天殿正式即位,于謙、王文等人被拿下,各打一百杖,投入監(jiān)獄。至此,景泰帝方面已經(jīng)沒有任何機會了。
幾天之后,于謙、王文、舒良、王誠等六人以“謀立外籓”的罪名被處決,家財入官。
到了二月,明英宗正式宣布把弟弟、景泰帝廢為郕王,遷往西宮居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時景泰帝的身體已經(jīng)大有好轉(zhuǎn),但他完全成了孤家寡人,任人擺布。二十天之后,三十歲的郕王朱祁鈺稀里糊涂地死在西宮。
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名鼎鼎的錦衣衛(wèi)為什么沒有保護好景泰帝?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南宮政變的時機、方式和訴求都很巧妙。
政變選擇在景泰帝重病之時,又是在深夜發(fā)動。而且因為太子之位一直空虛,連景泰帝倚賴的于謙、石亨等人都開始疑惑和動搖。
政變最初是迎回太上皇明英宗,起碼在當時,并沒有謀求傷害景泰帝。侍衛(wèi)皇帝,是錦衣衛(wèi)的重要職能。錦衣衛(wèi)的人員選拔標準應該是明軍中最高的,武器裝配也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政變的軍隊想去擒拿病中的景泰帝,他身邊的錦衣衛(wèi)將士必定不會允許,如果政變者強行闖入,肯定會發(fā)生沖突和戰(zhàn)斗。
第二,景帝泰的態(tài)度。得到政變的消息后,病中的景泰帝默認了既成事實,沒有發(fā)出激化事態(tài)的命令,沒有宣召大臣。
對于大臣們和皇帝身邊的錦衣衛(wèi)來說,政變的明英宗本來就是皇帝,是景泰帝的哥哥,這是皇家內(nèi)部的事,在沒有直按威脅的情況下,大家當然不敢貿(mào)然行動。
第三,是現(xiàn)實的實力對比。
主導政變的石亨是太子太師,總兵官,京營提督,也就是當時北京守軍的最高指揮官。
另一個主謀張軏,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張玉的三兒子,他的二哥張輗做過中軍府的右都督,負責保衛(wèi)宮廷。而張軏自己做過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明英宗時代升任前軍府的右都督,總管京營。兄弟二人都手握重兵。
所以他們能把一千多名士兵放入宮中,皇宮之外,他們一定準備了更強大的力量。錦衣衛(wèi)中的許多人做過他們的部下,就算有一些死忠景泰帝的人,此時也不敢妄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