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個朝代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又是一場新世紀的“華夷之辯”。
一、奠定了今天國土的范圍
忽必烈以武力奪得汗位后,建立了元朝,隨后統(tǒng)一了南北。終結了分裂達400多年的中土割據(jù)。這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除了終結南北分裂狀態(tài)之外,忽必烈還有其他的幾個功績在內:
(一)、將吐蕃納入了中土勢力范圍。
唐朝崛起之時,高原上的吐蕃也隨之崛起,在唐朝的歷史里,吐蕃成為了唐中后期最大的敵人,曾經(jīng)連續(xù)多次攻占唐帝國的領土,隔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lián)系。
雖然隨后的吐蕃就陷入了內斗之中,一蹶不振?伤牡乩、環(huán)境、人文等等因素,成功地阻礙了后來崛起的宋王朝對其的征討。因此可以說從元朝以前,中原王朝根本就無法直接控制吐蕃區(qū)域,最多就是以政治手段來維持宗主國的權威。
蒙古帝國占據(jù)了西域之后,這里到達吐蕃區(qū)域的通道,相對與中原王朝所需要面對的川藏高原而言,相對更為平緩(但是是無人區(qū))。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鐵木真逝世,原先向蒙古進貢的衛(wèi)藏部突然停止了進貢。因此在公元1240年,擁有甘肅、青海及原西夏等地區(qū)作為封地的窩闊臺之子闊端,發(fā)動了對藏區(qū)的戰(zhàn)爭。
蒙古軍從涼州出發(fā),由大將多塔納波率軍攻入西藏,進駐熱振、澎波地區(qū)。隨后多塔納波研究吐蕃區(qū)域內的各個勢力之后,建議闊端迎請佛學造詣很深的薩迦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贊去涼州洽商有關西藏事宜。
公元1246年,闊端與高僧薩班貢噶堅贊會務,事后吐蕃全面投附蒙古:(1)蒙古任用薩迦教派人員為達魯花赤,管轄各部頭人。(2)吐蕃各部必須造冊,將各部的官吏、戶口、貢賦理定。(3)蒙古派遣官員,到吐蕃各部,協(xié)助議定稅目等等。
公元1252年,蒙哥汗與忽必烈制定了“斡腹之策”,由宗王忽必烈率領軍隊,奔襲千里攻取大理,在此次奔襲之時,忽必烈掌握了東部吐蕃勢力的大量資料。為以后元朝建立,建立宣政院直轄吐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宣政院的建立,是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的開始。
另外,元朝是中土第一個在吐蕃建立驛站、驛道、軍站、駐軍的,其勢力達到今天的尼泊爾區(qū)域。
(二)、將大理納入中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版圖之內
大理,是建立在唐朝時期南詔國的基礎之上。從南詔國于公元751年時,大勝唐軍(殺了唐軍八萬人)以后,就獨立在中原王朝之外,已經(jīng)獨立了600多年。
公元1254年,蒙軍俘獲了大理國王段興智,占領大理全境。隨后忽必烈建立元朝,施行了土司、親王、中央直轄三種方式,管理大理區(qū)域,這里就成為了中土神圣不可侵犯的版圖。
(三)、終結南北、西域分裂
自唐朝覆滅之后,西域、銀夏、幽云等區(qū)域,就已經(jīng)脫離了中原王朝400年之久。
自女真金國崛起,黃河以北區(qū)域,脫離漢家文化達120年之久。
僅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就能統(tǒng)一了?意淫網(wǎng)文穿越小說才有的事。
為什么清朝要攻取西域、吐蕃、外蒙等區(qū)域,就因為清朝的皇帝頭上的頭銜,有著蒙古國大汗的稱謂。
要不然,就如同某些國說的那樣,漢人歷來都是在黃河區(qū)域內的。
二、為明朝重塑華夏文明奠定基礎
唐亡之后,宋朝建立,此時的北方已經(jīng)融合了大量的民族,為此,宋朝時期,儒家思想出現(xiàn)了一次轉變,一種全新的“華夷之辨”開啟了。
漢代時期,華夷之辨主要是儒家排斥佛教,轉而為排斥異族。到了唐時,華夷之辨則以唐太宗的“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開始時,中原政權還防備四夷,可到了唐中葉,大量的非漢族人在唐朝內部擔任軍隊要職、或是地方長官。導致了唐朝覆滅的根源。
因此宋代建立之后,儒家思想再次提倡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特別是與契丹遼國、黨項西夏之間的國戰(zhàn)。
可是宋代時期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華夷之辨”隨著國戰(zhàn)的節(jié)節(jié)敗退,出現(xiàn)了變異,淪為了極端的反對思想。因此導致了到南宋時期,南宋上下將“淪陷”于金國統(tǒng)治之下的北方漢人,都定義為了異族、蠻夷。
這也讓北方儒家極其惱火。最后,當北方儒家參與金國的統(tǒng)治階級之中后,北方儒家思想提出了“誰占據(jù)中原即為主”,全面否定了南宋政權的繼承性質。特別是南宋朝廷在與金國議和,是要接受金國的冊封,這更加讓北方的儒學認為南宋只是占據(jù)了中原的金國外圍的一個藩國。
這也就意味著,當時不僅僅是中土,土地的分裂,還包含了思想上的分裂。這點在元朝時期最為表現(xiàn),在元朝時,漢人是指原金國區(qū)域內的漢人,而原南宋區(qū)域的人們根本不配稱呼為漢,而是南人。
可問題在于,當元朝統(tǒng)一之后,反而促進了南北儒學的融合。由于元朝不奉行單一的思想,各種思想在元廷中都有一席之地,因此南北儒學開始聯(lián)合了。
所以當朱元璋發(fā)布《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時
1、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2、方今河洛關陜,雖有數(shù)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
3、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yǎng)無異。
1和2是給北方漢人看的,3是給留在漢家區(qū)域的蒙古、色目人看的。
所以明朝時候,華夷之辯出現(xiàn)了轉變,不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入我華夏者,著我華夏衣冠、說我華夏言語,為華夏之民;棄我衣冠、反就胡虜之名、為夷人”。
另外還有許多,如元朝的文學、軍事、航海技術、天文學、數(shù)學等等,這些都是以前中原王朝所不備的。其中因素就是元朝時期,儒學融入了其他的學說,傾向于更為實用之學。
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