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軍最強盛的時候應該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明初朱元璋朱棣時期,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

當時明軍步兵極具攻擊力,非常重視“長槍軍”的使用與訓練,“持槍角勝負,勝者始得升擢”。在明初步兵的組合陣型中,“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100名士兵中長槍步兵占到了40%,此外還有10%的火銃手。他們在內(nèi)地戰(zhàn)場上面對蒙古騎兵屢屢得勝,號稱“淮北勁卒 雖燕趙精騎不及也!

明軍騎兵當時也很勇猛,公元1380年的蔡家莊之戰(zhàn),甚至40名明軍騎兵就敢對1000名蒙古騎兵發(fā)起攻擊。


具體說,明軍近戰(zhàn)步兵較同時代歐洲甚至奧斯曼土耳其(耶尼色里親兵也還于初級階段)更強、更專業(yè)化,還擁有大量裝備槍(火銃)炮(洪武大炮)的遠程兵種。想多比較差的是騎兵,主要是因為馬種問題,(成功的馬政持續(xù)時間也很短,馬匹其數(shù)量與質(zhì)量都不令人滿意),騎兵素質(zhì)與裝備遜色于但是吊打歐洲的奧斯曼帝國?傊,依靠精銳的步兵與勇猛的騎兵,以及龐大的軍隊數(shù)量,明軍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勁旅。


第二個是明代中后期的戚繼光改革時代,16世紀中后葉。

經(jīng)過戚繼光改革的明軍極其兇悍,吊打整個東亞。比如面對兇悍日本倭寇的上界嶺之戰(zhàn)中,戚繼光所部明軍陣斬倭寇三百四十四名,而損兵不過三人。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一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十八卷本,一個是十四卷本。十八卷本是在抗倭之時的編制情況,當時除冷兵器外,一哨配備一隊火繩槍兵,火器比例為20%。除了這一部分火器,冷兵器的鴛鴦隊還攜帶大銃三門。不含非戰(zhàn)斗人員的火兵在內(nèi),一哨冷熱兵器合計五十五名戰(zhàn)斗人員,其中有十桿火繩槍,三門輕型火炮,這種火力配置在當時的世界軍隊堪稱豪華。

在北方防備蒙古騎兵時,戚繼光組建了車營、騎營和步營。

車營戰(zhàn)車一共有128輛,如果僅算鉛彈,一輛戰(zhàn)車狼機銃鉛彈重量約為250斤,鳥銃鉛彈重量22.5斤,合計272.5斤,全營則為34880斤,即可發(fā)射的彈丸重量約為20.75噸。

騎兵營全營上下?lián)碛谢⒍着?0門,火繩槍540支,快槍360桿,火箭12920支,弓箭1152副,其中虎蹲炮彈藥1800發(fā),每次發(fā)射直徑約2寸石彈一發(fā),霰彈30發(fā)(重一兩)或100發(fā)(三錢以下);鹄K槍和快槍彈藥均為每門300發(fā),合計彈丸數(shù)量27萬發(fā)。弓箭每副箭矢三十支,合計34560支。全營輕型遠程武器可射擊數(shù)量超過了三十萬次,虎蹲炮為55800發(fā)備彈,總可射擊彈丸(箭矢、鉛彈、石彈)數(shù)量上近乎五十萬發(fā)。

步兵營全營擁有火繩槍1080桿,火器手占全營兵員數(shù)量50%,全營弓箭648副,火箭6480支,鳥銃彈丸216000個,箭矢19440支,遠程武器可發(fā)射次數(shù)依舊超過了24萬次。

總體而言,在16世紀,戚繼光的車步騎營制火力極為豪華,而且大家知道戚繼光的紀律可以算得上嚴苛了,士兵肉搏能力極強。

戚繼光這種冷熱結(jié)合、火力為先、肉搏不虛的野戰(zhàn)合成化軍事體系,也是站在當時世界第一流勁旅之列的。

然而,唯一的問題就是,明代軍事力量一直處于被壓制和輕視,明朝的財政也一直處于不太良好的狀態(tài),沒錢進行大規(guī)模軍事改革與提升。

最佳貢獻者
2

不吹不黑,說點兒真實的吧。

大明的軍事在歷史上有兩個強盛的時期,第一個就是洪武-永樂時期,第二個就是嘉靖末-萬歷初期戚繼光軍事改革階段。

先說第一個時期,也就是永樂大帝統(tǒng)治下的明軍。永樂時期明軍的主力是為人熟知的京城三大營,其中三千營是7000蒙古募兵,神機營是5000人,五軍營十五萬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永樂時期的衛(wèi)所制就已經(jīng)殘廢了,靖難之役后,明政府的主力軍有重新變成募兵,只不過募兵范圍不只是精壯民夫,還有衛(wèi)所的軍戶。三大營中,真正的主力是人數(shù)最多的五軍營,屬于步騎配合的混合旅,三千營是大明最精銳的騎兵,神機營是全配火器的步騎混合部隊。

明朝永樂時期的步兵,遵循著“長槍為主,刀牌為輔”的原則,訓練出了令蒙古人望而生畏的河北長槍兵。明初對軍備的重視,使得重裝步兵基本能保證人手一套有鐵護臂的鐵札甲,這比同時期的歐洲軍隊的防御力要強得多(歐洲雖然有了板甲,但是只有大貴族和富有的騎士才裝備得起,多數(shù)民兵依然無甲)。神機營的步兵裝備著制作優(yōu)良的火器,根據(jù)《中國火器史》描述,永樂時期的火銃口徑多在4-5CM,長度40-60CM,已經(jīng)到了重火槍的范疇,而且明軍火器裝備率之高,是當時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缺乏具有堅城敵人,所以明軍攻堅用的大型火炮體積不大,多是野戰(zhàn)火炮。

除了步兵,永樂時期明軍的騎兵戰(zhàn)斗力也是很強,對蒙古戰(zhàn)績常是以少勝多,全套裝備當時也就西亞的奧斯曼、中亞的帖木兒、南亞的德里蘇丹可以媲美。

借用當年明月的話來說,那個時代的中國,說是實力世界第一也不為過。

第二就是隆慶新治和萬歷中興這十幾年的時間內(nèi)以戚繼光、李成梁為主導的軍事改革下的明軍。

從宣德開始,明軍就已經(jīng)走了下坡路,全面的戰(zhàn)略收縮已經(jīng)軍備的荒廢,讓大明的軍隊不堪一擊。從土木堡到庚戌之變,明軍一直被蒙古人壓著打,東南也是被倭寇折騰的不輕。在這種背景下,有思想有抱負有能力的戚繼光開始了對大明軍隊的改革。

西方人評價戚繼光是東方的近代陸軍方陣之父,這個評價一點也不過分,戚繼光的軍事思想之前衛(wèi),是同時期其他人所沒有的。因為他所培養(yǎng)的不只是親兵部隊的戰(zhàn)斗力,整個薊北的駐軍在他的訓練下都變得生龍活虎。

一般說到戚繼光,大伙只知道戚家軍和鴛鴦陣,但其實這只是戚繼光的一階產(chǎn)品,在對付松散的步兵倭寇,鴛鴦陣的確好使,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騎兵,就要轉(zhuǎn)換戰(zhàn)術了,戚繼光的選擇是步、騎、車的配合。車兵作為火器的運載體,負責陣地的堅守,步騎的訓練更多的是戰(zhàn)術配合和戰(zhàn)斗意志的訓練,戚繼光要的就是有明初那股明軍的拼勁、敢于野戰(zhàn)的軍隊,而不是只能躲在高墻之后被動防守的懦夫。僅是戚繼光改進和創(chuàng)造的陣法,就高達了十幾個,充分的利用了明軍的各種兵種。除了軍隊的變革,戚繼光在武器上也是下了苦功夫,像什么子犯鋼火輪和虎蹲炮就不多說了,但講講戚繼光對于火繩槍的普及力度之大,超過了當時其他的明軍總兵。戚繼光清楚的意識到未來的戰(zhàn)爭是屬于這種看似操作繁瑣的武器的,所以他替換掉了大批的三眼銃,強迫士兵們必須掌握火繩槍的使用規(guī)范,并且將火繩槍編入陣型,與火炮配合形成強大的火力網(wǎng)。

如果能多給戚繼光十年時間,那明軍的形象將會煥然一新,但是上天沒有這種假設。經(jīng)過戚繼光改革后的薊北軍隊,雖然與歐洲的西班牙方陣和荷蘭的拿騷的莫里斯方陣有所不足,但是已經(jīng)站在了東亞之巔。放眼世界,也能排的上上流軍隊了(其他地方的明軍就算了)。

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看看壬辰倭亂明軍的表現(xiàn)就知道。

面對日本的14萬大軍,明軍長期只派遣了4到5萬人,鼎盛時期不過7到8萬。

這是這樣,仍然能夠和日軍打的旗鼓相當。

要知道,日本的軍隊是剛剛經(jīng)過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的部隊,都是富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頗有戰(zhàn)斗力的。

而日軍的戰(zhàn)將,基本也是國內(nèi)戰(zhàn)爭的名將,壓根就沒菜鳥。

相反,當時距離大明亡國只有40多年了。

就這樣一個衰弱的大明,他的軍隊仍然可以和如狼似虎的日軍正面硬拼,一度大勝。

明軍在朝鮮作戰(zhàn)中,騎兵和火炮部隊遠遠強于日軍,步兵作戰(zhàn)也并不示弱。雖火銃相比日本火繩槍有吃虧,但大明弓箭還是可以輕松壓倒日本弓箭的。

就水軍方面,明軍水軍也相當強悍。他們同李舜臣的水軍一起,將日本水軍幾乎打的全軍覆沒,不得不狼狽撤回日本本土。


看看,當時的日本在世界也算是相當強大了。

別的不說,能夠出動14萬遠征軍長期在別國作戰(zhàn)的國家,屈指可數(shù)。

而大明衰敗時期的幾萬明軍能夠和他們旗鼓相當,足可見鼎盛時期如何。

4

明朝同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15世紀中葉攻陷君士坦丁堡,到16世紀初占領敘利亞和埃及,同時將國土逐漸擴張到中歐。

奧斯曼擁有那個時代最強的火器部隊,在1452年就建成了17噸級大炮,可以發(fā)射680公斤重炮彈。而且還可以機動,專門攻擊堅固城墻。奧斯曼帝國在15-17世紀都擁有遠遠超過明朝的恐怖炮兵力量。

而且,奧斯曼步兵在16世紀初期,就已經(jīng)普遍裝備重型火繩槍,,而明朝一直到滅亡都沒有普及輕型火繩槍。而奧斯曼帝國騎兵更是明朝無法比擬的。如果論明朝軍力最強的時候,那么,朱元璋和朱棣時代就是頂峰。

可以說是世界前三名,奧斯曼帝國,帖木兒帝國并列前三名。但是,朱棣以后,明軍在技術,軍力等等方面下滑嚴重。尤其是朱棣剛死,明軍就在越南慘敗,30萬明軍輸?shù)膽K不忍睹。

隨后,明朝的軍力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從土木堡之變,嘉靖蒙古包圍北京,到整個海岸線上百年被倭寇襲擾。在明朝萬歷時期,明軍有過一段時間,得到了改善,但是隨著張居正等人去世,就再次陷入頹勢無法自拔。

最后滅亡明朝的八旗軍真的很厲害嗎?恐怕同時期的波蘭,都可以輕松全殲那幾萬八旗軍。波蘭有大批重甲騎兵,哥薩克騎兵,也擁有有韃靼騎兵。而且還有專門炮術學校訓練的近代炮兵,以及精銳步兵。

波蘭無論軍力數(shù)量,技術,戰(zhàn)術,還是作戰(zhàn)能力上都超過17世紀同期的八旗軍。進行一場薩爾滸式的對決,恐怕八旗軍一戰(zhàn)就被打殘了。

實際上,騎射為主的韃靼戰(zhàn)術輕騎兵,從14世紀開始在歐洲就已經(jīng)不行了,一直節(jié)節(jié)敗退,地盤不斷退縮。但是,明朝卻長期深受蒙古騎兵騷擾之苦,幾乎毫無辦法。最后還是被滿洲蒙古聯(lián)軍滅朝,就能知道朱棣死后,明朝軍事技術和實力就已經(jīng)大幅度下滑了。

5

明朝軍事最強大的時候,就是明朝初年的時候。


那個時候明軍北上打敗了蒙古騎兵,捕魚兒海大捷,藍玉率領15萬大軍,俘虜黃金家族119人,各級官員2994人,其余7.7萬人,從此之后北元再無南下與明朝爭雄的能力。

往南,名將沐英率領明軍擊敗了緬甸軍隊,并且以火器三段擊的方式,大敗緬軍戰(zhàn)象斬首3萬。

在海上,明朝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那就是鄭和所率領的總兵力達到2.8萬人的遠洋寶船隊。

這支軍隊的規(guī)模一直到西班牙建立無敵艦隊之后才被超過,寶船隊并不是銀樣蠟槍頭,這支船隊配給充沛,僅醫(yī)生就有100多人,所以雖然常年在海外航行,并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減員的情況。

這支艦隊,曾經(jīng)成功殲滅了陳祖義的海盜軍。還曾依靠海軍陸戰(zhàn)隊,占領了斯里蘭卡王國的首都,并將其國王抓回明朝接受審判。

支持明軍戰(zhàn)斗力的就是其先進的軍事保障制度。

明朝初年,朝廷鼓勵養(yǎng)馬,民間較馬一匹,可以免糧一半。此外官方還設有專門養(yǎng)馬的機構,苑馬寺。

到永樂年間,明軍可以輕易組織起10萬騎兵對外作戰(zhàn),良好的馬政是基礎。

火器方面的發(fā)展較前代更喜人。明朝推翻元朝仰賴的是強大的火器部隊,所以對火器發(fā)展尤為重視。洪武年間,共設有13個冶鐵廠和銅廠,并積極向外國引進先進的武器裝備,再加以仿制。所以,火器比例遠超前朝,到明朝中葉的時候,火器軍已經(jīng)占到了京軍的6成。

不吹不黑,明朝初期,明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6

明朝,作為漢族最后一個統(tǒng)一政權,總有人說明朝的軍事實力是最弱的。其實能成為統(tǒng)一全國的帝國,軍事上的力量可謂舉足輕重。我覺得,要分析明朝的軍事實力,首先要定義的是,什么時候的明朝是軍事的巔峰。

軍事實力的巔峰,三金認為應該橫向比較,而不應縱向比較?v向比較的話,明朝比不過清朝,也比不過現(xiàn)代社會。如果想比較,就要比較橫向,也就是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實力,這樣才有一定的可比性。

然后就是確定,什么時候是明朝的軍事巔峰。從戰(zhàn)果來看,朱元璋時期無疑是最輝煌的。他不但統(tǒng)一了整個中國,還將蒙古趕到了關外,作為開國之君,戰(zhàn)果第一實至名歸。

而如果說軍事實力,我認為是在永樂時期。在這個時期,明朝的軍隊把火器的更新提到了日程,軍隊中火槍和紅衣大炮在逐漸增加。在沒有空軍的時代,海軍也得到了逐步發(fā)展,鄭和下西洋,沒有強大的海上部隊做保障,我想鄭和也不會七次下西洋了。

一、陸軍強大,戰(zhàn)果輝煌,并且火器在逐漸成型

在古代,兵力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兵力的多少,一直是一場戰(zhàn)爭能否取勝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在明朝,實行衛(wèi)所制度,駐扎在全國各個地方。一衛(wèi)大概是5000人,洪武年間,京城就有40衛(wèi),大概20萬人,全國總的士兵數(shù)量大約已經(jīng)過百萬。洪武末年有記錄的衛(wèi)大概有329個,也就是大約165萬人。永樂年間,也實行了大幅度的招兵制度,軍隊數(shù)量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根據(jù)記載應該增加到了493個衛(wèi),也就是250萬人。在人口稀少的古代,明朝的士兵數(shù)量比很多國家的總?cè)丝诙家啵阋愿Q見明朝軍隊在當時的威懾力。

再來看武器裝備,明代正處于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明朝也逐步更新自己的武器裝備,不但裝備了火力強勁的火銃,而且制定了相應的陣型來將火銃的優(yōu)勢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當時的火銃都只有一發(fā)而且使用還比較繁瑣,所以為了更好的提升作戰(zhàn)的效果明朝下了很大的功夫,軍隊專門為士兵們編寫了通俗易懂的歌謠,讓士兵們能更好更快得使用火銃。

同樣的,在軍費上也不能小氣。為了士兵們能更準得使用火銃,幾乎每天都在練習發(fā)射,可以這么說,明朝的火銃營就是用錢燒出來的。這樣長時間下來,明朝的軍隊戰(zhàn)斗力快速增長。

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大約有四億,而一個明朝便有大約八千萬人,妥妥的世界第一強國。

二、海軍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朱元璋在位時,就想打造一個無敵的海軍,但是由于當時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蒙古,所以并沒有完成。而朱棣奪權四年,又耽誤了海軍的建設。在朱棣完成奪位以后,海軍的建立便提上了日程。

直到永樂六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朱棣完成了遠洋巡防艦隊的重建工作,并從編制體制上強化了對沿海各省海警衛(wèi)艦隊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海軍恢復了“遠洋—近海—岸基”的三層防御體系。

實戰(zhàn)永遠是檢驗戰(zhàn)斗力的唯一標準,遠洋巡防艦隊第一次露出獠牙是發(fā)生在與安南的對戰(zhàn)當中。當時的安南權臣季犁在誅殺了自己的國王后,狂妄自大,發(fā)文不承認明朝的附屬國,公開與明朝對抗。為了維護明朝的尊嚴,打擊安南的囂張氣焰,朱棣先是任命張輔為為安南征討總兵,率領陸軍十萬去征討安南。一方面派遣鄭和率領強大的海軍下南洋,從水路進攻安南。

鄭和的海軍艦隊,首先來到了安南的南方占城。從南方給了安南強大的武力威懾。迫使安南士兵南下防御。陷入南北作戰(zhàn)的安南不到兩年便重歸明朝版圖。

永樂四年六月鄭和艦隊到達阇婆(今爪哇島),當?shù)弥谧ν蹗u明朝官兵受到了爪哇西王的伏擊,170 人被殺。鄭和立即組織大部隊前去救援,并準備討伐西王。

寬宏大量的朱棣知道這件事后,“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shù)不足,請下其使于獄。帝曰 :‘朕于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shù)貢。”自知不敵大明遠洋海軍的爪哇國王,選擇了歸順明朝,從而喪失了對南洋、西洋地區(qū)的貿(mào)易壟斷地位。

強大的海軍,必須有強大的武器作為保障。而海軍最重要的就是船只。鄭和的艦隊,最出名的要數(shù)鄭和寶船,它長148米,寬60米左右。寶船共有四層,船上共有九桅,可掛巨帆12張,僅它的錨就有幾千斤重。如此巨大的海船,至少需動用兩三百人才能啟動。它的排水量甚至超過一千噸,是人類史上第一種突破千噸大關的海船,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巨獸。

相比較于同時期的海上事件,要數(shù)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了。在鄭和下西洋80多年后,哥倫布帶領他的船隊,成功抵達了今天的美洲大陸。而他的船隊中,最大的旗艦“圣瑪利亞”號,長23.66米,寬7.84米,排水量只有可憐的120噸。如果他的船與咱們的寶船在海上相遇,估計他們的水手站到桅上,頂多也只能瞧得見寶船的夾板吧!

結(jié)語:

橫向縱觀當時的整個世界,明朝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無論是軍事,還是經(jīng)濟,文化。其他國家難以與之抗衡。如果當時明朝繼續(xù)對外貿(mào)易,也加入世界探索的“大航海時代”,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美國什么事了。

7

明朝軍力最強應該是在嘉靖末年,當時明軍正式經(jīng)歷了火器的變革,開始了大量裝備火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戚繼光的軍改,一度使得明軍火器裝備率超過了一半,也就是說當時幾乎一半以上的士兵是擁有火銃等武器,只不過這種情況只出現(xiàn)在北方的戍邊部隊。不過這也足夠明軍壓制關外勁敵了。

在永樂年間,明朝基本上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的軍事制度,雖然是文官領兵權,但是反而沒使得明軍戰(zhàn)斗力下降,反而使得武將擁兵自重成為了不可能,簡單來說明朝進入戰(zhàn)時之后,朝廷內(nèi)會迅速組建戰(zhàn)時的統(tǒng)籌部門,并且直接由皇帝命令相應部隊和官員投入戰(zhàn)斗。這種制度使得兵權是始終不屬于某個官員,而部隊又能高效調(diào)遣。

在后來的萬歷年間,當時豐臣秀吉進攻朝鮮的時候,明軍的戰(zhàn)斗力就顯現(xiàn)了出來。當時的日軍都是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考驗的精銳,兵力也一度達到了十五萬人。而面對這場戰(zhàn)爭,萬歷只是調(diào)遣了不到五萬人的部隊入朝,并且硬是同日軍打的難解難分,騎兵更是一度追擊日軍。

可以說強盛時期的明朝,絕對是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知道崇禎登基之后,明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才直線下降。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結(jié)果,在于當時軍備不整,軍餉發(fā)不齊。崇禎雖然勤政,但是卻不知道明朝朝堂之上的制衡,長年累月的文臣內(nèi)斗,耗盡了大明朝的最后一絲氣血。崇禎不是沒有機會,只可惜崇禎努力的方向錯了。

8

朱元璋朱棣時期吊打世界各國,完全可以媲美秦始皇時期、漢武帝、唐朝時期,為中國四大軍事鼎盛時代之一,為我漢族的榮耀加了大大的一筆

9

大明享國270余年,有黑暗腐朽的時期,也有雄風萬里的高光時代。可以說,高光時代的大明是我們漢人在軍事領域再次達到巔峰狀態(tài)的絕唱時刻,藍玉北伐的史詩般勝利,是我們漢人在軍事上最后的華麗篇章,在此之后六百余年直到今天,我們漢人再也沒有在對外作戰(zhàn)中取得過如此的輝煌和榮光。所以,大明無論如何都值得我們漢家子弟深刻緬懷。

至于大明在高光時刻的軍事領域,在世界范圍內(nèi)地位。西方人有一個評價,大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海洋和陸地上同時達到無敵狀態(tài)的時代。雖然,長期維持這種戰(zhàn)力確實不是一個農(nóng)耕文明所能承擔的,也不是一個專制統(tǒng)治體系所能保證的。但我們畢竟非常短暫地達到過這個軍事巔峰時刻。人類第二個達到這個軍事水平的,就是二戰(zhàn)后的美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