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換帥,是趙孝成王最臭的一步棋,廉頗堅守長平,雖然不能取得勝利,至少不會導致全軍覆沒?哨w括一上來,就把趙國45萬大軍毀于一旦。
那么換帥以后,廉頗到底去了哪兒?還有后世非常感興趣的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在長平換帥以后,到底在干些什么呢?
廉頗擊退燕軍,卻被趙悼襄王給罷免了。
廉頗被換下來以后,心里當然很不爽。在趙括徹底敗亡以后,廉頗也沒有因為被換掉而置氣,依舊選擇保衛(wèi)趙國,畢竟是自己的母國,他不忍心放棄。
當時秦軍圍困邯鄲一年多的時間,差點就把趙國給滅了。要不是后來魏無忌竊符救趙,或許秦昭襄王就提前完成稱帝的想法了。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馀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馀,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史記》
隔了一年,燕國也不淡定了,燕國丞相栗腹去了一趟趙國,發(fā)現(xiàn)趙國的壯丁基本都沒了,家家戶戶戴白孝,小男孩兒還沒長大,這正是滅亡趙國的好機會。
于是在燕王的支持下,栗腹帶著兩路大軍直奔趙國而來。栗腹進攻鄗城,而卿秦進攻代地。剛對付完秦國,又來了燕國,趙王心里當然很不是滋味。
- 這個時候廉頗挺身而出,帶領(lǐng)大軍在鄗城擊敗并且殺死了栗腹,又前往代地俘虜了卿秦。為了給燕國一個教訓,廉頗甚至長驅(qū)直入,將燕國國都給包圍了起來。
- 最終燕王不得不選擇割讓五座城池休戰(zhàn),可見廉頗依舊沒有放棄趙國,而且戰(zhàn)斗力的確很強。也因此廉頗被封為信平君,成為了趙國的相國,此后廉頗又攻取了魏國的繁陽。
- 可惜這個時候找想成為死了,趙掉襄王上臺以后,立刻用樂乘取代了廉頗。廉頗當時還在外帶兵,得知這個消息以后非常憤怒,所以帶兵擊敗了樂乘。
這么一來廉頗可就犯了大罪了,于是他索性就逃到了魏國大梁。此后廉頗再也沒有回到趙國為母國效忠。后來楚國將他接了過去想要重用他,可惜他心在趙國,所以沒有建立什么功勛。
李牧的發(fā)展時期,是在戰(zhàn)國末年了。
其實李牧和長平之戰(zhàn)是完全不沾邊的,因為趙括在打長平之戰(zhàn)的時候,李牧還沒有成名,至少并沒有為趙國立下多大的汗馬功勞。
為此趙王也不可能將李牧安排到主帥的位置上去,廉頗是老成持重的老將,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他們都是有理由成為主帥的,唯獨李牧當時還沒有。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zhàn)。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zhàn)。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shù)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
李牧發(fā)跡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趙掉襄王時期,這個時候廉頗已經(jīng)被趙國趕到了魏國去了。放眼整個趙國,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也就李牧了。
他之前一直在北方抗擊匈奴,沒辦法他自己就是趙國北方邊境出身的人,所以自幼對抗擊匈奴有著天然的興趣。
長大以后李牧便投入到了抗擊匈奴的事業(yè)中,他對付匈奴有自己的辦法。從長期來看,他一直以防守為主,可是一旦抓住機會,就會把匈奴引入包圍圈,進而全殲敵軍。
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匈奴人就好像沒長記性一樣,一連幾次都是這么被李牧給擊敗的。此后十多年,匈奴人都不敢南下侵犯趙國的邊境。
當李牧聞名天下的時候,長平之戰(zhàn)已經(jīng)打完了好多年,廉頗也已經(jīng)離開了趙國。整個趙國都靠李牧支撐著。
這個時候進入到了秦始皇的時代,他想要一統(tǒng)六國,大將王翦發(fā)現(xiàn)李牧實在是一個難纏的對手,為此便動用了反間計。最后趙王遷居然自毀長城,把李牧給殺了,趙國也就滅了。
廉頗和李牧都沒能參與到趙括的長平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廉頗負責的,后半部分是趙括負責的。廉頗負責的部分,雖然沒有什么功勞,但是也沒有什么錯誤,屬于穩(wěn)中求發(fā)展的狀態(tài)。
而趙括負責的長平之戰(zhàn),卻是一個積極向上、打算和對手決一死戰(zhàn)的階段,結(jié)果我們也知道,趙國幾乎是滿盤皆輸。
而趙括在負責長平之戰(zhàn)的時候,廉頗是被閑置不用的,他手里沒有兵權(quán),所以也幫不上趙括任何忙。
李牧就更不用說了,長平之戰(zhàn)的時候,他還遠沒有到達堪當大任的時候,所以李牧也不可能出現(xiàn)在長平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
戰(zhàn)國四大名將,趙國雖然占了倆,可是這兩個都沒有在長平之戰(zhàn)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所以活該趙國被秦國打得沒有還手的余地了。
總結(jié):如果李牧和廉頗同時參戰(zhàn)的話。
開個小腦洞,如果長平之戰(zhàn)中,李牧和廉頗都能夠參戰(zhàn),那么趙國大軍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由李牧、廉頗和趙括來帶領(lǐng),每個人有15萬人馬,這已經(jīng)相當充裕了。
廉頗長期負責防守,使得趙國之地固若金湯,趙括長期負責進攻,不斷襲擾秦國的軍隊。至于李牧則是趙國的殺手锏,前期負責防守,觀望尋找機會,到了后期一旦找到機會,就對秦國軍隊發(fā)起猛攻。
李牧還可以設(shè)下埋伏,在長期防守后,派遣一部分人馬前去誘敵,等到對方進入包圍圈,李牧和趙括聯(lián)手出擊,至于廉頗,千萬不能動,這是趙國的根本所在。如果真的能夠這么做,趙國自然是不會那么快滅亡的。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