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比較低下,因此能夠與丈夫合葬,是一種榮光。放到皇宮里頭也是一樣,我們知道皇帝只有一位正妻皇后,其他的女子即使地位高至皇貴妃、貴妃,也只是妾氏,那么除了死后可以和皇帝合葬,對她們來說是身份寵愛的象征,是一種無尚的死后哀榮。

說回我們的主角乾隆帝,他后宮中的佳麗數(shù),有歷史記載的有四十多位,大部分都葬在裕陵妃園寢,僅有這五位有資格與他合葬。我們先看看分別是哪五位。

第一位 孝賢皇后富察氏

富察氏是乾隆的原配嫡后,滿洲鑲黃旗出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鑲黃旗是上三旗的首旗,可見富察皇后出身之高貴。雍正五年嫁給還是寶親王的乾隆帝,小兩口婚后感情很好,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后,冊封其為中宮皇后。與乾隆帝孕育有兩個兒子,接連夭折,之后身體和精神大受打擊,于乾隆十三年東巡途中病逝。

作為乾隆帝的原配嫡后,加上與乾隆帝感情十分恩愛,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無人能比,與乾隆帝的合葬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位 孝儀皇后魏佳氏

魏佳氏是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但這個皇后是死后追封的,因為她是乾隆帝的繼承人嘉慶帝的生母。魏佳氏出身內(nèi)務(wù)府包衣,初入宮封為貴人,同年晉為令嬪,三年后晉升妃位,乾隆二十四年晉為貴妃,乾隆三十年繼后輝發(fā)那拉氏出事后,魏佳氏晉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四十年病逝,冊謚令懿皇貴妃。直到乾隆六十年宣布其子十五阿哥永琰為儲君時,才同時追封她為孝儀皇后。

作為給乾隆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嬪,作為乾隆帝后宮晉位最快、穩(wěn)步受寵的妃嬪,作為嗣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與乾隆帝合葬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位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這位富察氏與孝賢皇后雖然同姓,卻并不出自同一脈,因此身份不如孝賢皇后尊貴。雍正初年成為皇四子弘歷的侍妾,為乾隆生下一子一女,注意哦,這位富察氏是第一個為乾隆帝生子的,早于孝賢皇后,而她生下的就是乾隆帝的皇長子永璜?上н@位富察氏命運(yùn)不濟(jì),在乾隆帝登基前兩個月病逝。乾隆帝登基后,追封她為哲妃,乾隆十年以哲妃生育皇長子,追晉為哲憫皇貴妃,這也是清朝第二位死后連升兩級而晉封的皇貴妃。(前一位是胤祥的生母敏妃,且是由雍正帝追封)

作為乾隆帝最早的女人,作為陪伴乾隆帝年少時光的女子,這位富察氏雖然早逝且出身不高,但其年少時的陪伴和最真摯的感情,讓念舊長情的乾隆帝難以忘卻,因此將她選入合葬的妃嬪名單之中。

第四位 慧賢皇貴妃高氏

高氏是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她是大學(xué)士高斌之女,雍正年間為弘歷的侍女,由于其父優(yōu)秀的政績加上乾隆帝的寵愛,雍正十二年,超拔為側(cè)福晉,乾隆帝繼位后冊為貴妃,同時下令將其母家從包衣佐領(lǐng)下?lián)軞w滿洲鑲黃旗。高氏沒有生育子女,卻能夠一晉封便得貴妃之位,且十年間穩(wěn)坐貴妃之位,除了其母家的功勛政績外,她本人也是十分得寵的,是乾隆帝早期的寵妃了。乾隆十年,高氏病重時,乾隆帝下旨晉封她為皇貴妃,兩日后高氏薨逝,謚曰慧賢皇貴妃。

后宮之中除了母族的勢力外,最講究的就是子嗣。高氏沒有生育子嗣,母族雖然給力,但是給予的助力也是有限的,在后宮之中生存及帝王的寵愛只能靠自己去博取。高氏穩(wěn)居貴妃位,且臨死前能得皇帝的晉封皇貴妃,可見她在乾隆帝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第五位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金佳氏出身內(nèi)務(wù)府包衣,后奉旨出包衣,改為金佳氏。雍正年間入侍潛邸,乾隆帝即位后,初封貴人,乾隆二年晉為嘉嬪,六年晉嘉妃,十三年晉貴妃位。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逝,賜謚為淑嘉皇貴妃。

金佳氏是乾隆后宮中,生育子嗣僅次于孝儀皇后的妃嬪。關(guān)于選擇金佳氏合葬,很多人是心存疑惑的。我們都知道乾隆帝有五位皇貴妃,除了慶恭皇貴妃陸氏是嘉慶帝追封的外,其他還有四人,前面我們介紹了三位,還差一位純惠皇貴妃蘇氏。如果說前面四位的合葬選擇都是情理之中,那么最后一個位置的選擇就好像沒有那么站得住腳了。

金佳氏與蘇氏家世都不算高,皆有子嗣傍身,生前的位份都是貴妃?傮w說來,金佳氏母族的勢力要更強(qiáng)一些,其兄金簡為官至吏部尚書。我們也知道母族的勢力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畢竟乾隆時期還是皇權(quán)強(qiáng)盛時期,那么最終看的還是帝王的恩寵。蘇氏也是乾隆帝早期的寵妃之一,且有子嗣,起點(diǎn)比金佳氏高,照理說更加受寵(從其晉封速度來看)。可惜她有個豬隊友,那就是她的兒子皇三子永璋。孝賢皇后駕崩時,永璋迎喪,但其間因表現(xiàn)得不夠傷感,被乾隆帝斥責(zé)不合體統(tǒng),不懂禮節(jié),被取消立儲資格。自此事之后,純貴妃母子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雖然純貴妃最終病重時,乾隆帝念及舊情,將其晉為皇貴妃,以皇貴妃禮下葬,但終究沒能獲得合葬資格。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在現(xiàn)代的各種影視劇中乾隆皇帝都是以風(fēng)流天子的影響在公眾面前得以展示,實際上乾隆是一位相當(dāng)專情的好丈夫,他的第一任皇后是富察皇后,出身高貴。在乾隆還是親王時就嫁給了弘歷,多方資料都顯示夫妻二人關(guān)系極好。在她死后乾隆皇帝時常想念她,四個隨葬的皇后貴妃都作為侍奉她的存在而隨葬裕陵。

  • 在乾隆皇帝登基后富察皇后就直接被封為皇后,由于身體原因,生下兩個皇子都先后夭折,本人也備受打擊,很早就逝世了。富察皇后生前不僅受到乾隆的寵愛,而且對后宮的管理也非常得體,受到了乾隆的尊敬。
  • 在她死后葬入后陵,在嘉慶帝永琰被秘密立為皇儲后,其母生前為皇貴妃,死后被追封孝儀存皇后,也隨葬后陵。乾隆皇帝給出的隨葬理由是:令她和來自西域的淑嘉皇貴妃一同隨葬入皇后陵“如奉生存”?梢钥闯銮』实蹖υ浠屎蟮目粗睾蜆O為特殊的地位。哲憫皇貴妃以及慧賢皇貴妃在更早的時候就病逝了,隨葬原因也同樣都是“如侍生存”。
  • 在乾隆的整個在位時期共有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全部都死在乾隆皇帝駕崩之前。除了隨葬的五位,其中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因為被乾隆早期就剝奪了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的一系列封冊,等同于嬪,葬入妃寢。滿足一切條件的純惠皇貴妃依照慣例以妃寢領(lǐng)銜的身份葬入妃寢。最后一位皇貴妃是嘉慶皇帝為了感念其養(yǎng)育之恩而追封的,由于此時乾隆皇帝已經(jīng)離世,按照“卑不動尊”的例制,自然不會葬入裕陵。

其它妃嬪都因為地位級別所限制只能是葬入妃寢。所以說并不是每一個乾隆皇帝的嬪妃都能獲得隨葬的資格。歷史上后宮的爭斗與較量,雖然沒有影視劇中的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但是卻比影視劇中更加殘酷。一切圍繞皇帝一人而上演的后宮戰(zhàn)爭,千百年吞噬了多少生命?這些妃嬪生前爭寵,死后都為了地位在被動爭斗?梢哉f是一幅充滿血淚的王朝后宮畫卷。

3

謝謝邀請。關(guān)于“乾隆一生有后妃幾十人,裕陵地宮之內(nèi)卻只有五位后妃祔葬”的問題,在此不得不先介紹一下清朝兆葬制度的核心和改革發(fā)展過程。因為如果嚴(yán)格按照傳承上千年的兆葬之法,裕陵地宮之內(nèi)所葬數(shù)量會比5位還要少。

一、清朝兆葬制度淺析

根據(jù)祖制,皇帝的地宮之內(nèi),只有皇后才有祔葬權(quán),其實放在民間也一樣,只有正妻才有與丈夫合葬的權(quán)利。所以不論是關(guān)外三陵(永福昭)還是順治帝的孝陵,都只有皇后才可以與皇帝合葬。

乾隆畫像

那么究竟發(fā)生了何事會讓作為妾室的妃嬪也可祔葬帝陵地宮,其實源于一座皇陵和三個人。“一座皇陵”即康熙帝的景陵,三個人是雍正帝和他的好兄弟胤祥和其母章佳氏。前面咱們說到,在孝陵以及之前的關(guān)外三陵中,地宮之內(nèi)只有皇后與皇帝祔葬。直到康熙的景陵地宮,這一祖制才被打破,打破之人并非康熙,而是他的繼任者雍正。

1、康熙開創(chuàng)“地宮先葬皇后”

康熙于1722年(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去世,在此之前,他的景陵地宮之內(nèi)已經(jīng)先后入葬了孝誠皇后赫舍里氏(1681年入葬)、孝昭皇后鈕祜祿氏(與孝誠皇后同)以及孝懿皇后佟佳氏(1689年入葬)。在景陵之前的四陵,或者帝后同時入葬,或者皇后晚于皇帝入葬,但康熙卻開創(chuàng)了“地宮先葬皇后”的先例。待康熙去世后,繼位的雍正于1723年(雍正元年)九月初一這一天將康熙、孝恭皇后烏雅氏(雍正生母)以及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一同葬入,景陵的地宮石門才徹底關(guān)閉。

景陵石五供

但此處朋友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十分突顯的人被葬在了景陵地宮之內(nèi),就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在她身上共有兩奇,一方面早在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便已去世,而且根據(jù)《清圣祖實錄》的記載,早在1700年她便被葬入景陵妃園寢當(dāng)中。另一方面,章佳氏由于出身的原因,所以雖然為康熙誕育了一子二女,但在十分看重出身的康熙面前,她在生前最終也只是個庶妃的身份。直到其去世之后,康熙才破例追封其為敏妃,但也只是到妃位而已,但入葬景陵之時卻變成了敬敏皇貴妃,而且還能與皇帝合葬,令人匪夷所思。

2、雍正開創(chuàng)“皇貴妃亦可祔葬帝陵”

原來,之所以章佳氏有如此多的特權(quán),是因為她有一個好兒子胤祥。對于胤祥,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熟知,所以在此不做過多詳述。因為兒子胤祥的關(guān)系,雍正在繼位后不僅將其連升兩級封為敬敏皇貴妃,而且還破例將已經(jīng)去世24年的章佳氏從景陵妃園寢遷出,葬入了景陵地宮與康熙合葬,自此開啟了皇貴妃也可祔葬帝陵的先例。有了這樣的先例,在乾隆裕陵地宮之內(nèi),才會出現(xiàn)皇貴妃祔葬的現(xiàn)象。

景陵妃園寢布局圖(畫紅圈者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用過的空券)

二、裕陵地宮祔葬的三大門檻

當(dāng)然,在整個清朝歷史中,也僅限皇后和皇貴妃有祔葬之權(quán)。所以題主所說的“有很多妃子但為何只有五位合葬”,首先在后妃位分等級上就設(shè)了一道明顯的門檻。

而第二道門檻,就是得寵程度。景陵之后,雖然開了皇貴妃祔葬的先例,但具體還要看本人生前的得寵程度,如果不得寵或者失了寵,即使是位于六宮之主的后位,皇帝依然可以不準(zhǔn)其入葬。放在裕陵,最好的例子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fā)那拉氏。

自第一任孝賢皇后于1748年(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去世之后,乾隆便聽從其母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的建議,先將時為嫻貴妃的輝發(fā)那拉氏升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兩年之后正式冊封其為后。而且在此后的15年當(dāng)中,那拉氏盡享乾隆寵愛。

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朝服像

但在1765年(乾隆三十年)陪同乾隆第四次南巡之時,由于“剪發(fā)”觸犯國俗大忌而遭到乾隆冷落(乾隆自述,具體原因至今成謎),不僅自己被早早地送回京師,而且在乾隆回京之后收回了其四份冊寶,雖未公開廢后但與廢后已無異。一年之后那拉氏郁郁而終,乾隆僅以貴妃級別舉喪(實際連嬪級都不如)。而且最終下葬之時還將其塞入純惠皇貴妃的地宮當(dāng)中。所以,由此看見,皇貴妃及皇后祔葬帝陵,是“可以”,而非“必然”。

第三道門檻,就是裕陵地宮的空間極限。在裕陵地宮當(dāng)中,最多可放下7個棺槨。正中位置是乾隆的棺位,所以其他任何人是不能占用的。剩下的六個棺位當(dāng)中,1752年(乾隆十七年)葬入了孝賢皇后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氏以及哲憫皇貴妃富察氏,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葬入了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到此,僅剩兩個棺位還空余。

裕陵地宮剖面圖

當(dāng)時,那拉氏正受寵且貴為皇后,所以按照常理她是要葬入地宮之內(nèi)的,而另外一個空位,則是留給未來皇太子生母的,因為即使儲君的生母在乾隆時期只是普通妃嬪,一旦自己的兒子未來可以榮登大寶,那這位生母以后是會被追封為皇后的,按照規(guī)制也是要合葬于地宮之內(nèi)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純惠皇貴妃去世之后,未能葬入裕陵地宮的原因。雖然其子永璋在乾隆發(fā)妻孝賢皇后喪儀上因“毫無悲戚之色”被直接宣告無立儲可能,但根據(jù)蘇氏在1760年被封皇貴妃一事上看,在乾隆眼里還是對其寵愛依舊的。

純惠皇貴妃蘇氏劇照

當(dāng)然,寵愛歸寵愛,但礙于地宮空間的局限性,純惠皇貴妃蘇氏只能葬在了裕陵妃園寢之中。不過為了彌補(bǔ)對寵妃的虧欠,乾隆將剛建好三年的妃園寢下令翻新改建,按照景陵皇貴妃園寢規(guī)格增建了明樓寶城寶頂,大大超越了標(biāo)準(zhǔn)妃園寢的規(guī)格,為此前后又共計花費(fèi)了1342萬3241兩4錢0分2厘,由此亦可看出乾隆對于純惠皇貴妃的重視。

總結(jié):

綜上所述,由于雍正帝為了好兄弟的生母,開創(chuàng)了“皇貴妃亦可祔葬帝陵”的先例。所以在乾隆裕陵地宮當(dāng)中所葬的五位,既有皇后也有皇貴妃。當(dāng)然,也僅限于皇貴妃為止。加之受后妃本人得寵程度以及裕陵地宮之內(nèi)的空間限制(外加對空余棺位的考慮),所以,最終入葬裕陵地宮之內(nèi)的乾隆后妃,只有五位:孝賢皇后富察氏、孝儀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裕陵地宮

而關(guān)于乾隆后宮當(dāng)中其余的皇后以及皇貴妃,繼皇后那拉氏因失寵被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地宮之中。而純惠皇貴妃蘇氏因為入葬之時裕陵地宮之內(nèi)已無多余棺位,故只能葬入乾隆為其改建后的裕陵妃園寢之中。至于慶恭皇貴妃陸氏,一方面因為她本身就不受寵愛,在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去世之時,只是貴妃的位分,另一方面其皇貴妃的位分是在乾隆去世之后由嘉慶帝為其追加的(因為陸氏對嘉慶有撫養(yǎng)之恩),所以也沒有葬入裕陵地宮。

我是“史海甄客百曉生”,一個資深的歷史迷,如果認(rèn)可我的回答,歡迎多多關(guān)注并支持,謝謝大家!

4

作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漫長的一生中曾經(jīng)先后擁有過41位后妃,這數(shù)量龐大的后妃群體雖然沒有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多,但是其質(zhì)量卻并不在康熙皇帝之下。根據(jù)歷史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曾經(jīng)先后擁有過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以及四位常在等共計41位后妃。乾隆皇帝這些后妃在去世后被分為兩類入葬,一類是葬于乾隆皇帝裕陵妃園寢,這類嬪妃共計36人,另一類則與乾隆皇帝合葬于裕陵地宮之內(nèi),這一類后妃后妃則只有五位。為何只有五位后妃與乾隆皇帝合葬呢?

與乾隆皇帝合葬的五位后妃:

與乾隆皇帝和葬在裕陵地宮之中的五位后妃分別是兩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和三位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從身份上可以看出這五人都是乾隆皇帝的高級嬪妃,實際上這五個人不僅地位尊崇,其生前對于乾隆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人。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出身滿洲鑲藍(lán)旗人,鑲藍(lán)旗是滿洲上三旗之首,富察氏祖上三代都是大清朝的忠臣,而她自己也是賢良淑德端莊大方,是乾隆皇帝一生之中最愛的女人,乾隆皇帝臨死前都在說自己終于可以去陪皇后了。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是乾隆中期最寵愛的令妃,其生前從貴人一步一步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令妃在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之后被乾隆皇帝追封為皇后。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與乾隆皇帝相伴時間很短,還未及皇帝登基便去世了,但是這位富察氏給乾隆皇帝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是乾隆長子的生母,所以乾隆皇帝非常感念自己的這位小妾,于是在慧賢皇貴妃被封為貴妃的第二天,將自己這位早逝的嬪妃追封為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生前深受乾隆皇帝寵愛,出身并不高貴的她是乾隆朝的第一位貴妃,也是第一為皇貴妃,并且是未生育皇子皇女的情況下;圪t皇貴妃去世后也被乾隆皇帝葬入自己的地宮之中。

與乾隆皇帝合葬的還有一為皇貴妃,那就是先祖出身于朝鮮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金佳氏一生為乾隆皇帝先后生育了四位皇子,是乾隆皇帝嬪妃之中生育皇子最多的一位,乾隆皇帝對其寵愛由此可以看出。這也是淑嘉皇貴妃能在死后與乾隆皇帝合葬的最重要原因。

非常有趣的是,與乾隆皇帝合葬的這五位后妃都是先于乾隆皇帝而去世,并且都是在乾隆皇帝的確認(rèn)下才被安排進(jìn)裕陵地宮的。

乾隆皇帝裕陵妃園寢中的一個怪象:

一般通常來說,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是會與皇帝合葬的,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是單獨(dú)修建陵寢入葬,這在封建時期的禮制之中被稱作“卑不動尊”。但是乾隆朝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皇后死后竟然被葬入了皇貴妃的陵寢之中。這位皇后便是原本歷史上籍籍無名近些年卻因為一些列影視劇而聲名大噪的乾隆繼后輝發(fā)那拉氏。

輝發(fā)那拉氏因為“忤旨斷發(fā)”被乾隆皇帝幽禁至死,雖然其生前和死后都沒有被廢黜皇后之位,但是由于乾隆皇帝對她的厭棄使其在死后的葬禮規(guī)模上被無情減殺,繼后輝發(fā)那拉氏被以嬪位入葬,并且由于乾隆皇帝的厭惡,所以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與其合葬,于是就將輝發(fā)那拉氏葬入了早逝的純惠皇貴妃的園寢之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明朝崇禎帝、后被葬入田皇貴妃園寢后又一起皇后被葬入皇貴妃園寢中的特例。

最后一位入葬乾隆皇帝妃園寢的嬪妃:

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乾隆一生之中最先冊立的妃子是誰,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如果查找誰是乾隆皇帝漫長一生之中最后冊立的妃子,史書上卻有明確記載。她就是出身富察氏的晉妃。晉妃富察氏確實與乾隆皇帝的元后富察氏有親緣關(guān)系,晉妃富察氏的爺爺是富察皇后的堂兄弟,也就是說,晉妃富察氏是富察皇后的孫女輩的人。

晉妃富察氏于嘉慶三年入宮,是的,你沒有看錯,確實是嘉慶三年,這一年,嘉慶皇帝為自己88歲高齡的父親-太上皇乾隆皇帝選秀女,這次乾隆皇帝生前最后一次選秀活動讓富察氏被選中,十幾歲的富察氏被乾隆皇帝封為晉貴人。晉貴人入宮后僅一年,太上皇乾隆便龍御歸天了,晉貴人不得不和眾多乾隆皇帝的遺妃們一樣,成為了節(jié)婦。

晉貴人就這樣在壽康宮中熬過了嘉慶朝的二十多年,嘉慶二十五年,道光皇帝繼位,此時乾隆皇帝所遺嬪妃僅剩晉貴人富察氏一人,道光皇帝非常感慨,因此將晉貴人連升兩級,尊為皇祖晉妃。

因為被封為妃位,富察氏的生活待遇有了改善,然而好日子卻并沒有長久,長期郁郁寡歡的生活使晉妃的身體每況愈下,終于在道光二年時,晉妃去世了。歷史上甚至沒有明確記載晉妃的年齡,但是根據(jù)推算,此時的晉妃大概四十多歲左右。晉妃是乾隆所有后妃中最后一位入葬裕陵妃園寢的人。

原創(chuàng):歷史課課代表

5

除了諸如明孝宗這樣只有一個皇后沒有妃嬪,或者英年早逝還沒娶很多妃嬪的皇帝,其他皇帝都不可能跟所有妃嬪一起合葬的,畢竟地宮就這么大,不可能放下這么多棺槨,只有選擇地位最尊貴的一些藏入地宮,其他的都會葬入妃園寢。

乾隆共有妃嬪四十六人,如果全都藏入地宮,那真的很沒樣子。那何人能夠進(jìn)入地宮,自然是最高等級的皇后或是皇貴妃。乾隆共有三個皇后、五個皇貴妃,但八人中只有五人進(jìn)入地宮,分別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氏(后改為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氏(后改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氏(后改金佳氏)。其余一后二皇貴妃還是進(jìn)入了妃園寢安葬,理由分析一下。

首先看乾隆的三個皇后。

原配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這是理所當(dāng)然要與乾隆合葬的。富察氏出身名門,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早年戶部尚書,鼎力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伯父馬齊歷相三朝,德高望重,弟弟傅恒、侄子?蛋哺菫榍|征西討立下大功。富察氏早在雍正五年就被雍正欽點(diǎn)為皇四子弘歷嫡福晉,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后被冊立為皇后,為人賢惠節(jié)儉,與乾隆伉儷情深。又先后為乾隆生下皇長女、皇次子永璉、皇三女、皇七子永琮。永璉被乾隆欽定為繼承人寫在傳為詔書上藏于正大光明匾額后,可惜,皇長女、永璉、永琮都先后早夭,富察皇后難以承受打擊,于乾隆十三年去世。

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原本也有資格入葬地宮。她于雍正十二年被指婚為寶親王弘歷側(cè)福晉,與另一位側(cè)福晉高氏一樣,地位僅次于嫡福晉富察氏。由于高氏死于乾隆十年,所以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死后,時為嫻貴妃的那拉氏就進(jìn)位皇貴妃,統(tǒng)攝后宮事務(wù),并于乾隆十五年被冊立為皇后,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一度比較得寵。但是乾隆三十年南巡途中帝后失和,那拉氏剪發(fā),被乾隆收回冊寶,雖然表面保持了皇后的身份,但視同被廢,次年去世,雖號稱以皇貴妃禮下葬,實際僅僅以嬪的標(biāo)準(zhǔn),沒有謚號、沒有配享,所以,等同于罪人身份,乾隆自然不愿意死后再與她相見,只能入妃園寢,而且還是在純惠皇貴妃墓穴內(nèi),連自己單獨(dú)的墓穴都沒有。

孝儀純皇后魏氏,本為漢人,約乾隆六年選秀入宮,后低位一路攀升,由嬪晉升至令貴妃,并于乾隆三十年繼后失寵后成為皇貴妃統(tǒng)攝后宮。連續(xù)生下皇七女、皇十四子永璐、皇九女、皇十五子永琰(嘉慶帝)、皇十六子(未取名)、皇十七子永璘,十年間四子二女,包攬了乾隆最后四個兒子,可謂榮寵無比。乾隆四十年去世。乾隆六十年,永琰被立為皇太子,乾隆追封魏氏為皇后,孝儀純皇后不僅是乾隆親自追封,加謚號,更是嘉慶的生母,進(jìn)入地宮與乾隆合葬理所當(dāng)然。

然后是五個皇貴妃的情況。兩個生前獲封,三個死后追封。

首先是慧賢皇貴妃高氏,于雍正十二年被雍正親自指定成為寶親王弘歷側(cè)福晉,次年乾隆即位,獲封貴妃,是乾隆第一個貴妃,乾隆十年病重,被進(jìn)封皇貴妃,也是乾隆第一個皇貴妃,不久去世。雖然沒有生下子女,但乾隆對高氏的寵愛明顯遠(yuǎn)勝其他早期妃嬪,寫過許多詩悼念。高氏的晉封禮儀、下葬禮儀也都超過其他皇貴妃。因此,以高氏早期的僅次于富察皇后的尊貴身份,有資格進(jìn)入地宮。

第二位皇貴妃是純惠皇貴妃蘇氏,也是乾隆做皇子時的侍妾,乾隆即位后由嬪一路晉升為純貴妃,早期生下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和皇四女,但是中期以后明顯沒那么得寵,獲封貴妃或許是因為資歷老。尤其是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后,純貴妃之子永璋和大阿哥永璜因為不夠哀悼被乾隆痛斥,表示兩人不配繼承皇位,徹底失寵,從此永璋郁郁寡歡,純貴妃可能也受到牽連。乾隆二十五年,蘇氏和永璋先后去世,乾隆應(yīng)該是對兒子有些歉意,追封永璋為郡王,并在蘇氏臨終前晉升她為皇貴妃。這是愧疚的表現(xiàn),并不能說明蘇氏的得寵。所以,乾隆應(yīng)該并不想死后與蘇氏合葬,但蘇氏地位尊貴,所以在妃園寢中單獨(dú)為純惠皇貴妃添建單檐綠瓦明樓一座并設(shè)碑,后來繼后也葬入此處,算是對蘇氏與其他妃嬪的區(qū)別對待。

第一位追封的皇貴妃是哲憫皇貴妃富察氏(出身正黃旗,與鑲黃旗的皇后富察氏沒有親戚關(guān)系),雍正早年就到弘歷身邊,是弘歷早期侍妾。雍正六年就生下皇長子永璜(因富察皇后死后不夠哀悼被乾隆痛斥,后郁郁而終),三年后又生皇次女。是第一個給乾隆生育子女的,足見在乾隆做皇子時非常得寵。但是在雍正十三年乾隆登基前去世,乾隆先后追封其哲妃、皇貴妃,可見對這個早年陪伴自己的女人很眷戀,可能也是對乾隆十五年郁郁而終的大阿哥永璜的一種愧疚,故而入葬地宮。

第二位淑嘉皇貴妃金氏,內(nèi)務(wù)府包衣出身,地位低下,也是乾隆皇子時的侍妾。乾隆即位后由貴人晉升至嘉貴妃,生下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未取名)和皇十一子永瑆,與孝儀純皇后一樣是乾隆后妃中生育皇子最多的,足見比較得寵。而且永璇和永瑆都比較長壽,活到了乾隆去世后,也是一種福分。她生前沒有獲封皇貴妃,但是乾隆二十年死后不久立刻追封皇貴妃,死后哀榮超過了蘇氏,入藏裕陵地宮。

第三位慶恭皇貴妃陸氏,她是肯定沒資格進(jìn)入地宮的。因為在乾隆朝,陸氏只做到貴妃。乾隆三十九年去世后乾隆也沒有追封,一生無兒女,所以沒有理由晉升皇貴妃。后來之所以獲得皇貴妃的追封是因為早年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年幼的嘉慶一段時間,所以是乾隆死后嘉慶追封的,自然要比乾隆親自追封的皇貴妃低一級了。

其他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yīng)等,地位實在太低,自然不可能有資格入地宮與乾隆合葬,只能在妃園寢了。

6

乾隆皇帝一生風(fēng)流,七次下江南不知道網(wǎng)羅了多少美女,后宮佳麗又眾多,每年都有新進(jìn)的美女,但究竟這么多的美女能有幾個得到他真心的疼愛,我相信應(yīng)該少之又少。



如題目所說,乾隆一生妃子眾多,為何最終只有5位與其合葬裕陵,其實這主要與是否得到皇帝寵幸,以及是否有為皇帝留有后代等因素決定的。



乾隆這一生一共有3位皇后,5位貴妃。按照清朝建陵的原則,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建的墓地才能叫陵,而一般妃子的墓地叫園寢,所以,按照道理來將,只有皇后才能與皇帝合葬,因為他們的殯葬級別是一樣的,而妃子們只能下葬在妃園寢,就如在裕陵中,乾隆專門修建了裕陵妃園寢,專門用來安葬過世的妃嬪的。

但是乾隆根據(jù)自己的喜愛程度,在自己的地宮中有5位妃子與其合葬,分別是兩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三位貴妃為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



孝賢純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位皇后,16歲進(jìn)宮作為乾隆的嫡福晉,婚后兩人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繼位后,立她為中宮太后,她為乾隆生有兩兒兩女,后年僅37歲去世,乾隆深受打擊,她進(jìn)入地宮很正常。



孝儀純皇后,雖然她生前沒有被立為皇后,但是她得到了乾隆的寵幸和愛,由貴人逐步晉升到皇貴妃,她的兒子永琰在她生前已經(jīng)被秘密立儲,也許在魏佳氏在彌留之際,乾隆帝已將此秘密告知于她。乾隆十六年,親自追封其為孝儀皇后。所以,她與乾隆合葬合情合理。



慧賢皇貴妃,在其去世后,乾隆寫的祭文就可以看出乾隆對其的高度認(rèn)可:勤奮努力的協(xié)助我(皇帝),并且對皇后謙遜平和與她配合得當(dāng)非常和諧。在后宮位份已經(jīng)非常尊貴,卻能夠在后宮溫和善良的融洽相處;所受的褒獎和聲譽(yù)正尊崇盛大,卻能夠在后宮做得更加友好周全。


哲憫皇貴妃,雍正初年就已經(jīng)是乾隆的侍妾,她是第一個給乾隆帝生育子女的女人,而且就在乾隆帝登基前兩個月內(nèi)去世,兩人的感情十分融洽,進(jìn)入地宮合葬合情合理。



淑嘉皇貴妃,為乾隆生有四位皇子,可見也非常受到乾隆的寵愛。



純惠皇貴妃,與乾隆帝的感情也非常好,為乾隆帝生有兩位皇子一位公主,但是因受其長子永璋在孝賢皇后駕崩后,永璋在迎喪期間表現(xiàn)不夠傷感,被乾隆斥責(zé)不合體統(tǒng),亦不懂禮節(jié),被取消立儲資格的影響,死后并未進(jìn)入裕陵與乾隆合葬,而是將她下葬在裕陵妃園寢。



而至于慶恭皇貴妃陸氏沒有生育子女不能與皇帝合葬,葬于裕陵妃園寢。

但實際上,乾隆裕陵地宮中,應(yīng)該還有一位妃嬪符合合葬的要求,但最終被乾隆踢出,甚至連她葬在哪都是非常神秘,她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



在孝賢純皇后去世后,乾隆非常悲傷,皇后之位暫時空缺,而那拉氏一直盯著這個位置,但她又不能急功近利,后在皇太后的催促下,乾隆立那拉氏為皇后,但是在立后之后,乾隆帝遲遲不立儲,而此時乾隆又開始寵幸另外一個妃子令妃。這樣那拉氏神經(jīng)非常緊張,一方面怕令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更害怕的是擔(dān)心皇帝立令妃的兒子為儲君,而不立自己的兒子。

乾隆三十年,準(zhǔn)備下江南,終點(diǎn)是浙江杭州,那拉氏隨乾隆還有太后一同前往,乾隆和太后還為她過了48歲的生日,但到達(dá)杭州后,因為乾隆和太后要晉令貴妃為皇貴妃,那拉氏堅決反對,甚至將自己的頭發(fā)剪斷,這徹底觸怒了乾隆帝:

1. 那拉氏立即被管制起來,令額附福隆安護(hù)送回京;

2. 收回皇后身份證明暨冊寶。

3.打入冷宮,宮女由12名減至2名。

4. 其去世下葬由皇后級別降為妃子級別,由國喪降為家喪。

5. 不允許她進(jìn)入裕陵地宮。

6. 不給她神位和謚號。



于是,那拉氏被偷偷摸摸的葬入了純慧皇貴妃的園寢,而未能進(jìn)入裕陵地宮與乾隆合葬。

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這是很多神仙眷侶夢寐以求的事。在等級制度森嚴(yán)的清代,后妃能與皇帝合葬,這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說明皇帝對這位妃子是非常寵愛的。乾隆皇帝的后宮,自是美人無數(shù)。史料記載,在乾隆后宮眾多佳麗中,有名份的就有29位。這也包括了乾隆的3位皇后,5位皇貴妃,5位貴妃。這么多妃子,最終卻只有5位與乾隆同眠于裕陵地宮,這恰恰說明這5位美人,才是乾隆的真愛。那么,究竟是哪5位妃子,有此等福氣呢。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想必看過《延禧攻略》的人,肯定知道這位皇后。雍正五年,在盛大的宮廷選秀中,雍正將端莊典雅的富察氏指給了愛子弘歷,雍正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富察氏作為弘歷的嫡福晉,在乾隆繼位后名正言順成為中宮皇后。富察皇后深受乾隆寵愛,為乾隆生育了兩位皇子永璉、永琮?上н@兩位皇子全都早夭,皇后因而大受打擊。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在乾隆東巡途中病逝于龍舟之上;屎蟛」屎螅∩顬楸;屎笏訉媽m長春宮長達(dá)40年原封不動,乾隆時常前來憑吊,以遙寄哀思。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她就是乾隆的令妃。令妃也是為人熟知的,令妃是首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她一生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自然也是受到無比恩寵。而且,令妃所生皇十五子永琰最后成為了嘉慶皇帝。所以,令妃與乾隆合葬也是理所當(dāng)然,無可爭議的。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乾隆朝大臣高斌之女,在乾隆潛邸即為側(cè)福晉。乾隆登基后,高佳氏成為貴妃,不久又進(jìn)位皇貴妃。她是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梢姡呒咽显谇⌒闹械姆萘恳膊惠p。乾隆十年,高貴妃殯天。乾隆十七年,高佳氏入葬裕陵。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這位富察氏是正黃旗人,佐領(lǐng)翁果圖之女。他也是第一位為乾隆生育子女的人。這位富察氏更加福薄,雍正十三年便去世了。乾隆登基后,追封其為折妃,乾隆十年,又追封為皇貴妃。她能與乾隆合葬,大概是乾隆感念其功勞與往日的情份吧。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金佳氏是朝鮮人后裔,屬于內(nèi)務(wù)府包衣,也是通過選秀入宮的。乾隆繼位后,金佳氏被封為貴人。從貴人至貴妃,金佳氏足足用了十二年。這十二年,她為乾隆生育了四位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和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故。

這五位妃子各有千秋,乾隆寵愛她們,也是合情合理的。就算平頭百姓,有五位摯愛至死相伴,也不枉人世一回。何況,乾隆還是皇帝,這是千年修得的福氣呀。

文/風(fēng)雪夢不逝

點(diǎn)贊關(guān)注,鴻運(yùn)當(dāng)頭

8

乾隆,清朝活的最久的皇帝。掌權(quán)最長的皇帝,一生有41位后妃,可謂是清朝比較有福氣的一位皇帝了,自己也號稱是十全老人。乾隆有這么多的妃子,為什么只有5位和乾隆一塊合葬呢!

先說說這五位女子是誰吧!第一 富察皇后,哲敏皇貴妃富察氏,高氏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金氏,令妃。這五位。

第一位,富察皇后,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為乾隆皇帝生育兩位皇子,一位皇女。但兩位皇子都早早夭折,令乾隆皇帝痛苦不已。必須合葬。



第二位,哲敏皇貴妃。乾隆皇帝在王府的女人。為乾隆皇帝生育了第一個兒子,應(yīng)該是乾隆皇帝的初戀,也應(yīng)該合葬。

第三位,慧賢皇貴妃,乾隆上位后,第一個去世的妃子,生前就是貴妃,也足見乾隆皇帝的寵愛,加上母家勢力,所以合葬。



第四位,淑嘉皇貴妃,為乾隆生了4個兒子。也是非常的乾隆皇帝的寵愛,家庭背景氏朝鮮李氏,所以合葬。

第五位,令妃,嘉慶皇帝的生母,后期非常的乾隆歡喜,更是皇帝的母親,所以更要合葬。



乾隆地宮也是有限的,合葬這五位已經(jīng)是滿滿的。而且都是按照他們的死亡事件來進(jìn)行的。后期雖然也有乾隆非常喜歡的妃子,但也只能藏入妃陵了。

9

清朝作為少數(shù)民族——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為入關(guān)之前并未形成完善、系統(tǒng)的后宮等級制度,更沒有對后妃殯葬制度進(jìn)行過明確規(guī)定。尚在關(guān)外時的清王朝,唯有居于后宮之主的大福晉或者皇后,這等擁有正室名分的后妃,才有資格和皇帝合葬于陵寢。

清朝入關(guān)以后,在中原地區(qū)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影響下,清朝統(tǒng)治階層開始對后宮妃嬪等級制度逐步完善,并逐步制定了詳細(xì)、明確的后宮后妃隨葬制度。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載:

孝獻(xiàn)皇后,棟鄂氏,內(nèi)大臣鄂碩女?滴醵,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

孝獻(xiàn)皇后,生前位分僅有皇貴妃,因為順治皇帝對其的專寵,而開創(chuàng)了生前位份為妃嬪,同皇帝合葬帝陵的先例。自孝獻(xiàn)皇后之后,清朝后宮妃嬪隨葬帝陵,遂成定制。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將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為由,將其追封為皇考皇貴妃,并遷葬于康熙皇帝陵寢——景陵,由此開創(chuàng)了皇貴妃從葬帝陵的先例。

也就是說,自雍正朝以后,除了皇后能夠同皇帝合葬于帝陵,身居后宮妃嬪之首的皇貴妃,也擁有了隨葬皇帝陵寢的特權(quán)。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皇貴妃都能擁有如此榮寵!

根據(j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等清朝官方文獻(xiàn)記載來看,生前必須備受皇帝恩寵這肯定是必備條件。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特殊的條件:

一般通常來說,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是會與皇帝合葬的,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是單獨(dú)修建陵寢入葬,這在封建時期的禮制之中被稱作“卑不動尊”。

對于皇后尚且如此,對于皇貴妃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皇貴妃想要擁有隨葬帝陵的機(jī)會,就必須先于皇帝薨逝。

皇帝駕崩以后,所封皇帝的陵寢就會封閉墓門,進(jìn)行永遠(yuǎn)奉安的遷奠禮之后,地宮便永世不得打開了。自此以后,皇帝生前的后宮妃嬪,即使位分再高、再受恩寵,也會因為“卑不動尊”的原則約束,而令葬他處。

但是,在乾隆皇帝多達(dá)43位后宮妃嬪中,僅皇貴妃位分之上的后妃就多達(dá)8位,其中三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皇后那拉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五位皇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和慶恭皇貴妃陸氏。

而且,上述八位后妃,全部去世于乾隆皇帝之前,那么為何在乾隆皇帝的陵寢——裕陵中,僅有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等五位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裕陵的建造原因所在。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載:

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十七年,葬孝陵西勝水峪,后即于此起裕陵焉。

也就是說,乾隆的裕陵在乾隆未葬入之前,稱為孝賢皇后陵,定義的墓主只有孝賢皇后。乾隆十七年,該陵墓建成,孝賢皇后葬入地宮之后,乾隆皇帝才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擴(kuò)建為帝陵的。

而孝儀純皇后生前的位分雖然為皇貴妃,但其早已經(jīng)以皇貴妃之位執(zhí)掌后宮長達(dá)十年,而且其子愛新覺羅·永琰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已經(jīng)被乾隆皇帝秘密立為皇儲,已經(jīng)等同皇后。

而且,在《令懿皇貴妃金棺奉安祭文》,乾隆皇帝還直接給出了合葬裕陵的原因說明:

昔年參近御之班,曾資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駕,如奉生存。

啥意思?

乾隆皇帝既沒有提及對孝儀純皇后的寵愛,也沒提及她事實上的后宮之主身份,只是用了“如奉生存”的理由給予了說明。

“奉”誰?

當(dāng)然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在將淑嘉皇貴妃葬入裕陵的時候,乾隆皇帝也給出了同樣的理由:昔年分蘭館之勤,曾資襄贊,此日共云車并之駕,如侍生存

也就是說,孝儀純皇后和淑嘉皇貴妃之所以能夠擁有合葬裕陵的機(jī)會,只是因為乾隆皇帝希望乾隆十三年便早早崩逝的孝賢純皇后,能夠得到生前一樣的崇高地位,能夠有人服侍。

而且,哲憫皇貴妃和慧賢皇貴妃更是在乾隆十七年,同孝賢純皇后一同葬入的裕陵,“如侍生存”的目的,更為直接明顯。

而慶恭皇貴妃陸氏在乾隆朝薨逝時,僅為貴妃身份。其皇貴妃的身份是嘉慶皇帝念其撫育之恩,才給予的追封,自然就不會擁有隨葬帝陵的資格。

乾隆帝繼皇后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和乾隆皇帝之間爆發(fā)“帝后矛盾”之后,被“不廢而廢”,收回了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等于將其貶為嬪位妃嬪,自然也就失去了隨葬帝陵的資格,只能以嬪位葬于妃園陵寢。

而滿足一切隨葬條件的純惠皇貴妃陸氏,則又是另一種情況。

在清朝皇帝陵寢中,除了皇帝所在的帝陵,還必須有用以安葬后宮妃嬪的妃園陵寢,而且妃園陵寢還必須以一位備受皇帝恩寵的皇貴妃領(lǐng)銜入葬。

純惠皇貴妃,乃系乾隆朝四位皇貴妃中,最后一位薨逝的皇貴妃,在其之前的三位皇貴妃已經(jīng)隨葬帝陵,所以,乾隆皇帝只能將純惠皇貴妃另行安葬,并以其為妃園陵領(lǐng)銜。


參考文獻(xiàn):《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帝后妃金棺奉安祭文》

10

乾隆皇帝,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長壽,同時也是掌握國家最高權(quán)力時間的帝王,當(dāng)然而如此漫長的帝王生涯,其所坐擁的后妃數(shù)量也是極為龐大的。

據(jù)統(tǒng)計,乾隆皇帝的后宮中,經(jīng)過冊封、有名分的后妃就有四十一位,包括皇后三位、皇貴妃五位、貴妃五位、妃六位、嬪六位、貴人十二位、常在四位。再加上其他更低層級以及沒有被冊封的后妃,雖總數(shù)比不上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但就整體數(shù)量而言,在清朝的歷史上也絕對稱得上是“名列前茅”。而這些乾隆皇帝的后妃們,去世之后,都被安排葬入了乾隆皇帝的裕陵之中,繼續(xù)陪伴著她們這位共同的皇帝丈夫。

然而,按照自雍正朝時期確定下來的,皇后與皇貴妃去世后隨皇帝共同葬入帝王陵寢地宮的傳統(tǒng)與祖制,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之中除了乾隆本人外,還應(yīng)該有八位后妃,即他的三位皇后以及五位皇貴妃。

可最終的結(jié)果是這八位后妃中只有五位葬入了裕陵地宮與乾隆皇帝合葬,分別為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以及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另外的三位,也就是乾隆的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以及純惠皇貴妃蘇氏、慶恭皇貴妃陸氏并未葬入其中。



康熙去世后,雍正首開皇貴妃葬入帝王陵寢地宮之先河。

怡親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母以子貴”的重要典范。

章佳氏的出身是非常的卑賤,其家族為滿洲鑲黃旗包衣,而她入宮的時候也僅僅是名宮女。其實,這樣的地位和出身與雍正皇帝的生母烏雅氏的出身頗為相似,比起辛者庫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衛(wèi)氏,并沒有好到哪里去,完全屬于“五十步笑百步”。

盡管章佳氏先后為康熙皇帝誕育了一兒兩女,即怡親王胤祥、和碩溫恪公主與和碩敦恪公主,可章佳氏一直沒有得到正式的冊封,級別始終為庶妃。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章佳氏去世,才被康熙正式追封為“敏妃”。

然而,章佳氏所生的胤祥,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站在了雍正一邊,于是在雍正登基之后,在對胤祥進(jìn)行極度的封賞的同時,對于章佳氏也給予了極高的禮遇與推崇,對其家族也進(jìn)行了極度的優(yōu)撫。

就這樣,章佳氏直接從敏妃,連升兩級,成為了敬敏皇貴妃。不僅如此,雍正還下旨,將章佳氏的棺槨抬出,重新按照皇貴妃的規(guī)格與禮儀進(jìn)行下葬,并且是葬入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宮,就此與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康熙的四位皇后合葬。

可以說,雍正的這一舉動,開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至此皇貴妃葬入帝王陵寢的地宮與帝王合葬也成為了清朝的傳統(tǒng)與祖制。

當(dāng)然,雍正以如此禮遇對待章佳氏,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拉攏與安撫怡親王胤祥,使其更好的輔佐自己,正如《清史稿》中所記載的:

“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jìn)封!

而在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也同樣將雍正非常寵愛的敦肅皇貴妃年氏,葬入了雍正的泰陵地宮之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康熙皇帝的指婚安排下,雍正迎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為王府側(cè)福晉,雍正登基之后隨即又將其冊封為貴妃,使其地位僅次于雍正的結(jié)發(fā)妻子,也就是后來的孝敬先皇后烏拉那拉氏。

自嫁給雍正開始,年氏就得到了雍正極度的寵愛,后來年氏病重,雍正為了給其“沖喜”,在烏拉那拉氏皇后尚且健在的情況下,便將其冊封為皇貴妃。只不過年氏沒能逃過這一劫,很快便去世了,雍正又親為其上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由于此前已經(jīng)有了敬敏皇貴妃葬入康熙景陵地宮的先例,于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時候,乾隆皇帝在將雍正以及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葬入泰陵地宮的同時,也將年氏的棺槨隨同葬入,以讓自己父親雍正的這位寵妃,在九泉之下繼續(xù)陪伴、侍奉雍正。


繼皇后與純惠皇貴妃沒有葬入裕陵地宮,但這二人卻是“合葬”。

實際上,與其說是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與純惠皇貴妃蘇氏“合葬”,不如說是繼皇后直接被“丟”進(jìn)了純惠皇貴妃的陵寢之中,其原因就在于前者為乾隆皇帝所痛恨與厭惡,而后者卻又受到了極度寵愛。

先來說說這座陵寢本來的“主人”,純惠皇貴妃蘇氏。

早在乾隆皇帝尚未登基的時候,蘇氏就已經(jīng)嫁給了當(dāng)時還是寶親王的乾隆,成為了王府格格。而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皇帝正式登基開始,蘇氏也便一步一個腳印,級別逐步提高,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蘇氏被晉封為皇貴妃,其地位僅次于當(dāng)時的皇后輝發(fā)那拉氏,成為后宮之中的“二把手”。在此期間,他也先后為乾隆皇帝誕育兩子一女,即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以及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

當(dāng)然,乾隆皇帝將蘇氏冊封為皇貴妃,與雍正冊封年氏為皇貴妃的目的頗為相似,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病重的愛妃“沖喜”,而最終這兩位帝王都沒有如愿。也就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蘇氏去世,乾隆皇帝為其上謚號為“純惠皇貴妃”。

而為了表達(dá)自己對于這位愛妃的思念與寵愛,乾隆皇帝專門下旨,為純惠皇貴妃蘇氏修建皇貴妃園寢,不僅打破舊制,為其營建了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更是在寶頂周圍建有帶馬道和垛口的寶城,這也使其成為了清朝兩座超越規(guī)制的兩座妃園寢之一。

當(dāng)然,為皇貴妃修建專門的陵寢,一直就是古之慣例,并不違制。況且,早在乾隆四年(1739年)的時候,乾隆就為當(dāng)年撫養(yǎng)過他的兩位康熙后妃,即愨惠皇貴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修建了著名的景陵雙妃園寢,并沒有像其父雍正對待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那樣將其二人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宮之中。

“朕自幼令,仰蒙皇祖慈愛,撫育宮中,又命太妃皇貴妃、太妃貴妃提協(xié)看視。兩太妃仰體皇祖圣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園寢,令王大臣稽查舊例!

就這樣,純惠皇貴妃蘇氏已然有了自己的一座獨(dú)立園寢。

至于乾隆將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乾隆皇帝對其的態(tài)度則是充滿了憤恨。

輝發(fā)那拉氏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給當(dāng)時還是寶親王的乾隆皇帝弘歷為側(cè)福晉。乾隆皇帝登基后,在乾隆二年(1737年)冊封為嫻妃,乾隆十年(1745年)晉封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冊立為皇后。

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突然安排福隆安將繼皇后秘密從水路送回京師,隨后直接收回了輝發(fā)那拉氏手中的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繼后輝發(fā)那拉氏便在凄涼與憂郁中病逝了。

至于輝發(fā)那拉氏皇后突然失寵并遭到乾隆皇帝厭惡和冷落的原因,直到直到十二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才予了自己的解釋。

“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cè)室福晉,位次相當(dāng),遂奏聞圣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后。其后自獲過愆,朕仍優(yōu)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fā),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后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jìn),并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

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他并不是因為年老色衰而對繼后移情別戀,而這一切都是輝發(fā)那拉氏咎由自取的結(jié)果,原因就在于其當(dāng)眾削剪頭發(fā)。

要知道,按照當(dāng)時的禮節(jié),皇上和太后在世時削剪頭發(fā)是在詛咒皇上和太后,這是大不敬的行為。而這也直接引得了乾隆皇帝的震怒,雖未將其直接廢黜,但是卻收繳輝發(fā)那拉氏四份冊寶夾紙,算是徹底剝奪了對其的冊封,輝發(fā)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也就這樣“名存實亡”了。

而在輝發(fā)那拉氏去世后,乾隆不允許其葬入自己的地宮,與自己合葬,只是將其象征性的將她安葬入了純惠皇貴妃的陵寢地宮中,并且不是安葬在正位,而是以偏位安葬。

與此同時,盡管乾隆下旨要以皇貴妃的禮儀下葬,但是實際上,只相當(dāng)于一般嬪級妃子的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下葬,而根據(jù)內(nèi)務(wù)府檔案顯示,整個喪事僅用銀207兩,可以說是相當(dāng)?shù)暮。不僅如此,輝發(fā)那拉氏去世后沒有獲封任何的謚號,她也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唯一沒有獲得謚號的皇后。

這也充分表明,雖然乾隆皇帝沒有下旨將輝發(fā)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廢黜,但是其在乾隆心中,早已不是皇后了,因而也就“不配”享有皇后的殊榮與待遇。


至于慶恭皇貴妃陸氏沒有葬入裕陵地宮,這完全就是嘉慶皇帝的“責(zé)任”了。

慶恭皇貴妃陸氏出身并不高貴,而她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的后宮殊榮,靠的還是兩位“貴人”的幫助。

第一位“貴人”,便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陸氏籍此晉封為慶妃。

第二位“貴人”,便是乾隆朝中期非常受寵的令貴妃魏佳氏,她也是嘉慶皇帝的生母。由于陸氏與魏佳氏保持了非常和睦友好的關(guān)系,并且盡職盡責(zé)的幫助魏佳氏撫養(yǎng)了幼年時候的嘉慶,使得其在沒有誕育皇嗣的情況下,依然被乾隆皇帝封為了慶貴妃。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與此同時,乾隆還追封了嘉慶的生母魏佳氏為孝儀純皇后。

然而,眾所周知,乾隆皇帝雖然已經(jīng)禪位坐上了太上皇,但是依舊掌握著國家最高權(quán)力,此時的嘉慶皇帝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實際上卻僅僅是個“三皇帝”,他的影響力甚至比不上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在此期間,嘉慶不僅要繼續(xù)住在王府,所有事情也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

盡管嘉慶對于陸氏充滿著懷念與感恩,甚至這份感情全然超過了其對待自己的生母魏佳氏,可在這樣的情況下,嘉慶也是斷然不敢將陸氏升格的事情搬上臺面。

終于,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嘉慶正式掌握大權(quán)。而在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四,嘉慶皇帝馬上追封陸氏為“慶恭皇貴妃”:

“朕自沖齡,蒙慶貴妃養(yǎng)母撫育,與生母無異。理宜特隆典禮,加晉崇封,茲追封為慶恭皇貴妃。所有應(yīng)行典禮,著該衙門查例具奏!

可嘉慶畢竟不是雍正,他沒有那么大的膽識與魄力來打破常規(guī),將陸氏重新安葬進(jìn)入裕陵地宮。況且,陸氏并無子嗣,嘉慶也不需要像雍正那樣,為了安撫胤祥而厚待其生母,以使其全力輔佐。

于是,嘉慶皇帝選擇了保持現(xiàn)狀,陸氏雖被追封為了“慶恭皇貴妃”,但依舊不能享受同乾隆皇帝合葬入裕陵地宮的待遇。

綜上所述,這三位后妃沒有葬入裕陵地宮的乾隆后妃中,純惠皇貴妃蘇氏是由于太過于受寵而享受到了單獨(dú)營建園寢的待遇;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則是因為皇后之位“名存實亡”,早已“不配”葬入裕陵地宮,只能以偏位,下葬純惠皇貴妃蘇氏的陵寢;而撫養(yǎng)過嘉慶皇帝的慶恭皇貴妃陸氏,則是因為其皇貴妃尊號并非乾隆冊封,再加上嘉慶沒有足夠的魄力,最終也沒有能夠享受到如同怡親王胤祥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這樣的殊榮與待遇。

除此之外,其他品階、地位較低的后妃,本身就不具備葬入地宮與皇帝合葬的資格,因而其只能葬入妃園寢之中。

所以,最終也就只有前文中所述的五位后妃葬入到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