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時期。
當(dāng)時的人們相信人死以后,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那個世界和活著的世界一樣,先人們在地下仍然需要寶馬香車,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喪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的。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殘忍的就是人殉。秦漢時期,這一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后,逐漸廢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尸骨,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為什么要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樣殘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實在元朝,按蒙古風(fēng)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雖然自漢以后很少了,但元朝是異族當(dāng)政,殉葬在這些蒙古貴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執(zhí)政的時候,政治制度是沿襲元朝下來的,所以他跟著學(xué)習(xí)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認(rèn)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農(nóng)民出身,身上有很濃厚的小農(nóng)意識。他很在乎皇室的威嚴(yán),全力維護皇帝的特權(quán)。他是一個很專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擔(dān)心自己死后,留下來的嬪妃們會因為種種原因或勾結(jié)朝臣,或穢亂宮闈,為他的繼承者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這些妃嬪追隨自己而去。從他大殺功臣,給兒孫接班鋪平道路也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比較狠的,人命在他眼里根本不值錢。
只要有可能威脅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朱元璋當(dāng)上皇帝后,也讀過前朝興亡史。
歷史上那么多后宮干政的事,讓他的心里有著很大的陰影。特別是武則天、呂雉等人的事跡,讓他不寒而栗。所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能,在老朱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那些可憐女子活殉的原因。
這些陪葬的妃子們,死得很慘的。得知自己的命運是這樣,那些女人們無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個皇宮充斥著不絕于耳的凄慘哭喊聲。
這悲慘的哭喊改變不了她們的命運。 到了殉葬那天,她們被集中到在個大殿上,殿內(nèi)早已放好了同等數(shù)量的高腳椅,上方都懸掛著白綾。
她們被迫將頭伸進(jìn)了白綾內(nèi),椅子隨即被踢倒,掙扎幾分鐘便香消玉殞。也有膽小的此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怎么也沒勇氣爬上椅子。
內(nèi)侍們便幾人抬著一個,強行將她們扶上椅子,一陣折騰之后,這些女人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么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據(jù)《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中有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也有關(guān)于他死后,“伺寢宮人盡數(shù)殉葬”的記載。至于具體人數(shù),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shù)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dāng)?shù)人。”也就是說老朱死后,有46個嬪妃為他陪葬,其中有兩個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們被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cè)。另外44個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從另外一個數(shù)字也可以間接反映殉葬人數(shù)。朱元璋大喪完畢后,建文帝王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jìn)行了封賞。
封賞中提到名字的家屬共有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十多戶。
這些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殉的家屬,他們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可以世襲。這些人家被稱為 “朝天女戶”,在當(dāng)時享有莫大榮光。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jìn)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生動反映了"朝天女戶"的女兒們殉葬的情況。還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幸好這個殘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鎮(zhèn)廢除了。他的兒子憲宗也強調(diào)不要搞殉葬。
在兩代仁慈皇帝的堅持下,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終于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