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貴妃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寵妃,鄭氏憑借年輕貌美、隨機應(yīng)變、通曉詩文等才華,一度贏得了萬歷的獨寵,但她是聰明人,清楚以色侍人者終有衰敗的一天,所以,她不打魅惑牌,盡量以情感人;于是聆聽皇帝的傾訴,關(guān)注皇帝的喜怒哀樂,設(shè)身處地為他排憂解愁成為主要功課,最后,被萬歷帝引為知己;而她自己已在四年的時間內(nèi),由嬪位晉升到皇貴妃;再加上她為皇帝先后生下了2子2女,地位就更加穩(wěn)固了。

萬歷帝的皇長子是朱常洛,是萬歷隅爾臨幸一王氏宮女后所生,萬歷帝并不喜歡王氏,也不待見朱常洛,甚至朱常洛5歲時,他的生母王氏還沒受封;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剛出生,鄭貴妃便被晉封為皇貴妃,這使得朝臣懷疑萬歷帝有廢長立幼的意思,“國本之爭”也由此揭開了帷幕,最后,在慈圣皇太后的親自干預下,萬歷迫不得已才立了朱常洛為“皇太子”。

萬歷帝駕崩前,留下遺命封“知己”鄭氏為皇后,并且死后要葬于定陵玄宮;鄭皇貴妃比萬歷帝晚死十年,萬歷帝駕崩后,朱常洛登基,盡管朱常洛不足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但帝位是由其子朱由校繼承的,明熹宗朱由校七年后崩逝,帝位由其弟朱由檢繼承,即明朝的亡國皇帝——崇禎帝。

崇禎三年,熬過了三位皇帝的鄭皇貴妃薨逝,這時,人們認為鄭皇貴妃是禍國殃民的妖孽,所以崇禎帝沒有讓這位工于心計,作惡多端的女人與祖父萬歷帝合葬,只是葬在了銀泉山李敬妃的墓穴里。

李敬妃也是萬歷的妃子,當年受寵程度僅次于鄭皇貴妃,萬歷25年,生下皇七子后就駕鶴西去,關(guān)于她的死因牽涉了鄭貴妃,人們認為鄭貴妃為恐固地位,處心積慮地害死了李敬妃;現(xiàn)在,崇禎帝把鄭皇貴妃的棺槨埋進了李敬妃的墓穴中,與疑似自己當年害死的人長眠在一起,才有了“鄭黃貴妃為李敬妃”陪葬的說法。

最佳貢獻者
2

李敬妃是明神宗萬歷中年時期最寵愛的妃子,也是南明永歷皇帝的祖母。為萬歷皇帝生下皇六子朱常潤、皇七子朱常瀛,被冊封為敬妃,還曾發(fā)愿刊刻佛經(jīng)一部。她在生產(chǎn)皇七子后第十一天因產(chǎn)疾而薨。萬歷非常傷心,將她兩個孩子交給中宮王皇后撫養(yǎng),追封她為恭順榮莊端靖皇貴妃,按照嘉靖皇帝沈皇貴妃的規(guī)格為她辦理后事,又厚賞為李皇貴妃題寫銘旌和墓志銘的大臣們。甚至還下旨讓她一起合葬帝陵地宮,《萬歷起居注》萬歷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條:......口傳圣諭:“皇貴妃李氏伺候敬謹,誕生皇子,準葬于壽宮右穴,內(nèi)閣議擬里看此”。

李敬妃雖然生育了皇六子和皇七子,可她畢竟不是皇后,又非皇太子生母,按照明朝制度是無法葬入帝陵地宮的,就連當面不可一世的萬貴妃去世后,也沒有享受到和皇帝合葬的待遇,因此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萬歷也沒有后世乾隆皇帝那樣自我,連慧賢皇貴妃這種既非皇后又不是帝母且生育記錄都沒有的愛妃也能帶入地宮合葬,只能作罷。不過萬歷皇帝為了彌補愛妃,命令禮部尚書親自去皇陵天壽山十三陵陵區(qū)的銀泉山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按照成化皇帝萬貴妃墳的規(guī)模為李皇貴妃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墳園。根據(jù)考古實探,李貴妃墳的建筑規(guī)模實際還超過了萬貴妃墳。

萬歷皇帝去世后,明光宗一系登上帝位,曾經(jīng)傳言與光宗奪嫡的鄭皇貴妃被宮廷冷落,待遇遭到大幅度減損,她的侄子鄭養(yǎng)性被革去官職凈身出戶逐回原籍。崇禎三年七月,鄭氏去世,當時明朝財政已經(jīng)逐漸緊張,崇禎皇帝也無意為祖父之妃再大動土木,于是鄭皇貴妃被葬入了李皇貴妃墳園,成為李皇貴妃的陪葬。后來崇禎年間和清順治年間,神宗李順妃、劉昭妃、周端妃又相繼葬入,李皇貴妃墳園中實際安葬了神宗五妃。由于五妃中鄭貴妃名聲最大,于是喧賓奪主,后世把此地稱為鄭貴妃墓,原主李皇貴妃反而湮沒無聞了。

當時宮內(nèi)有一種流言,說是鄭皇貴妃嫉妒李皇貴妃得寵,于是像西漢淳于衍毒殺許皇后一樣,指使自己的心腹太監(jiān)張明在李皇貴妃的醫(yī)藥里面做了手腳,把她給害死了。由于古代醫(yī)療技術(shù)有限,婦女生產(chǎn)時九死一生,產(chǎn)疾而亡并不鮮見。而且鄭皇貴妃在宮中沒有能夠派遣太監(jiān)毒殺寵妃的權(quán)力。她的女兒因為沒有稟告管家婆就和駙馬同房,就被太監(jiān)辱罵逼下跪認錯,駙馬在宮中被太監(jiān)群毆,她害怕萬歷的怒火而不敢為女兒女婿出頭討回公道,也不敢因為此事得罪萬歷而懲罰太監(jiān)。所以李敬妃之事難以辨別真假,需要更進一步的史料來支持。

3

萬歷時的鄭貴妃和李貴妃(當初是李敬妃,死后追封貴妃)都是萬歷皇帝的寵妃,分排第一和第二。李敬妃死后,萬歷帝要求讓李敬妃陪葬定陵,大臣堅持不讓;萬歷帝臨死時遺命李貴妃為皇后,死后也可以陪葬定陵,大臣們反對李貴妃為皇后,死后也不能陪葬了。萬歷皇帝寵愛的妃子一個也沒有陪葬在萬歷皇帝身邊,這是萬歷皇帝的悲哀。

鄭貴妃給李敬妃陪葬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明朝大臣不會干這樣的事情,這兩個的墓地埋葬的比較接近是真的,都在一個園子里。(鄭貴妃劇照)

李敬妃死后榮光。

1597年3月10日,李敬妃生下了萬歷皇帝的皇七子朱常瀛(永歷帝朱由榔的父親),3月21日就去世了,死因不明。一般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死于生育類的疾病,另一種是記載的由鄭貴妃的太監(jiān)張明用藥陰殺,不過后一種證據(jù)不足,有待考證。(李敬妃的孫子永歷帝劇照)

萬歷皇帝在世,李敬妃死后馬上被追封為“皇貴妃”,按照前朝“皇貴妃”的級別對待埋葬。萬歷打算讓李貴妃陪葬身旁的想法也被朝臣阻止了,因為李貴妃不是皇后,皇后才可能陪葬皇帝,李貴妃的兒子們由王皇后撫養(yǎng)。

李貴妃的墓地址選擇在了萬歷皇帝的定陵之南,萬貴妃(明憲宗寵妃)墓的右側(cè),嘉靖皇帝的陳皇后和幾個妃子的墓地左側(cè),具體地址是明十三陵的銀泉山,是妃子陪葬陵墓。

李貴妃的孫子朱由榔建立永歷政權(quán)后,將李貴妃追尊為“孝敬太皇太后”,墓葬地在北京附近,也不能修繕,永歷政權(quán)存在時間也不長,名號是有了,但不被后世認可。(鄭貴妃的孫子弘光帝劇照)

鄭貴妃墓是否陪葬李敬妃墓?

鄭貴妃的兒子是萬歷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福王),萬歷皇帝一直想里朱常洵為太子,也是因為這個主要原因,萬歷皇帝和大臣鬧得不可開交,大臣們迂腐的堅持所謂“長子繼承制”,不讓廢立太子,搞得萬歷皇帝20多年不愿意上朝理政,通過歷史證明來看,長子繼承皇位是個愚蠢的做法,選擇賢能才是長久之計。(萬歷皇帝劇照)

鄭貴妃折騰了很久,始終沒能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太子之位,不過也留下了禍端,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對鄭貴妃的這一支政治力量進行了清除,崇禎三年(1630年)鄭貴妃去世了。按照明朝制度,她也按照貴妃的級別安葬,此時已經(jīng)物是人非,寵幸她的萬歷皇帝已經(jīng)作古,皇后遺命也被阻止,對待她的安葬是這樣記載的:

神廟皇貴妃鄭氏于崇禎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酉時薨逝,喪葬事宜命照神廟恭順榮莊端靜皇貴妃李氏例行,即葬李氏園內(nèi),并擇吉開隧興工。

也就是說,鄭貴妃按照李貴妃的標準下葬,并將她葬在一個院子里,這里稱呼的“李氏園內(nèi)”就是萬歷為李貴妃建設(shè)的陵園。到底這個園子是不是專門為李貴妃單獨建設(shè)的吶?我認為肯定不是,李貴妃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級別。萬歷皇帝死后,這些貴妃和其他妃子按照慣例一般是要聚集到一處或幾處來安葬,也就是皇帝的妃子陵墓,這樣可以避免重復花錢,減少費用,利于管理,明清兩代的帝王后妃一般都是這樣安排妃子的陵墓。所謂的“李家園子”只不過是她第一個埋葬進去了才稱為這個稱呼,這是典型的萬歷皇帝妃子陵寢。再說了,崇禎時期財政非常緊張,活著一些太妃的固定支出都縮減了不少,何況是安葬這樣的事情。

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朱由崧是鄭貴妃的孫子,把他也追尊為“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活著沒當上皇后,死了成了太皇太后。

現(xiàn)在鄭貴妃墓葬保存的比較完好,因此現(xiàn)在好多人稱這里是“鄭貴妃墓”。

不管是鄭貴妃還是李貴妃,她們都是萬歷皇帝的陪葬陵墓,她們之間是對等關(guān)系,根本不存在誰陪葬誰,不能先入為主,這是妃子們的墓葬集中之地而已。

4

在古代封建社會,雖然進入皇宮中成為皇帝的嬪妃是女子的榮耀,但是從踏步宮門的那一刻起,也開始了她們在宮中的艱辛歲月。雖然入宮成為嬪妃是光耀門楣的大好事,但是也有很多嬪妃因為各種原因落得凄慘境地,能夠在宮中安然度日的嬪妃也希望可以有子嗣傍身,而且她們到死也離不開爭斗,因為死后的安葬規(guī)格也可以看作是她們的榮耀之一。所以宮中的嬪妃從進宮到離世,都在比較和爭斗,如果死后可以和皇帝合葬,那簡直就是對自己莫大的肯定。但是在歷史上居然出現(xiàn)過嬪妃給嬪妃陪葬的事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件的主人公就是鄭貴妃和李敬妃,李敬妃是萬歷年間十分得寵的嬪妃,她也為萬歷皇帝生下了兩個皇子,母憑子貴,也成就了她的妃位。李敬妃篤信佛教,曾經(jīng)想要刊刻一部佛經(jīng),當時她在宮中的地位比較高,往后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可是李敬妃卻在生產(chǎn)之后因為疾病而過世。在李敬妃離世后,萬歷皇帝悲痛萬分,他當時將李敬妃留下的兩個皇子交給了皇后照顧,而后萬歷皇帝將李敬妃追封為恭順榮莊端靖皇貴妃,所以也按照皇貴妃的規(guī)制給她操辦了后事。

萬歷皇帝感覺這樣還不夠,為了表示對李敬妃的重視,他居然決定將李敬妃下葬在皇陵中,等待日后和自己合葬,這對于李敬妃來說就是莫大的榮寵,也算是給了她死后的榮光。但是李敬妃不是皇后,雖然她誕下皇子有功,可是宮中生下皇子的又不知是她一人,所以皇帝給她這樣的待遇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萬歷皇帝雖然喜愛李敬妃,可是也不能因為她而和朝堂上的大臣們作對,所以合葬之事就不了了之了。萬歷皇帝后來給她修建了一座墳園,這種待遇也算是宮中的獨一份了,甚至超過了萬貴妃的規(guī)制。

在萬歷皇帝過世后,朱常洛繼位,李朱常洛有一位鄭貴妃,她因為和紅丸案有關(guān),所以鄭貴妃后來被打入冷宮,她在崇禎年間才過世。鄭貴妃作為前朝的妃子,喪禮的舉辦應(yīng)該比較正規(guī),但是當時明朝的財政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只能將她葬在了李敬妃的陵墓中,就這樣鄭貴妃成為了李敬妃的陪葬。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座陵墓的主人是李敬妃,但是前前后后有五位妃子被安葬在這里,因為鄭貴妃的名氣大,所以李敬妃后來就被稱作是鄭貴妃墓。

5

明朝中晚期,文人士大夫的勢力漸長,他們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面對皇權(quán)暴力時,寧死不改其志,在以萬歷皇帝立太子所引發(fā)的“國本之爭”中,他們?yōu)榱司S護明朝的祖制而以死抗爭,打了多年的持久戰(zhàn),最后萬歷帝服軟,不是這些東林黨人的對手,為了躲避他們,竟然三十年不上朝。


明末三大案:廷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歸根結(jié)底起因就是萬歷朝的“國本之爭”,因為萬歷皇帝的皇后王氏沒有兒子,也就是沒有嫡子,那么長子就成了繼承人,偏偏萬歷的長子朱常洛是萬歷和太后的一個宮女所生。


萬歷又不喜歡這個地位卑微的宮女,恨屋及烏,他對這個長子也不怎么親近,不久,萬歷寵愛的鄭貴妃也生下了兒子朱常洵,大臣們多次催促萬歷帝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萬歷就是不立,以至于和大臣們較上勁了,就那么一直拖著,直到朱常洛十九歲了,萬歷才敗下陣來,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
另一方面,萬歷帝與王皇后感情和諧,相敬如賓,只是王皇后一直未曾生育,萬歷遲遲不立太子,不排除是在等王皇后生嫡子而拖延時間,但左等右等,王皇后就是不能生育,萬歷只好退而求其次才決定立朱常洛為太子。
所以,萬歷帝的拖延術(shù)始終不立朱常洛為太子,使群臣錯誤的認為萬歷帝要廢長立幼,讓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在史籍中也沒有證據(jù)證明萬歷想要傳位給鄭貴妃的兒子,從而讓鄭貴妃莫名其妙的成為了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兩者間的誤會從而導致了長達二十年的君臣之間相互抬杠的“國本之爭”。
鄭貴妃和李敬妃是萬歷帝最寵愛的兩個妃子,鄭氏是在萬歷十年選美入宮的,由于她美麗端莊,聰明機警,通曉詩文,善于逢迎,因此一入宮就得到了萬歷帝的專寵,封為德妃、貴妃,在生下皇子朱常洵后,更是晉升為皇貴妃。
在萬歷帝的所有后妃中,李敬妃所得到萬歷帝的寵愛僅次于鄭貴妃,歲受寵但福命不長,她為萬歷生下了皇六子和皇七子,在生下皇七子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萬歷帝非常悲痛,追封她為貴妃。
萬歷帝要求破例讓李敬妃陪葬定陵,大臣們以不合禮制為由堅決不同意,她既不是皇后,也不是皇太子生母,按照明朝制度是無法入葬帝陵地宮的,當年的萬貴妃那么厲害也沒能與成化皇帝朱見深合葬。
萬歷帝只好再次妥協(xié),命令禮部尚書親自去皇陵附近的銀泉山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按照萬貴妃墓的規(guī)模為李敬妃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墓園。
萬歷帝當個皇帝也夠窩囊的,頭十年被權(quán)臣張居正壓著如同傀儡,好不容易熬到張居正死去,自己能當家做主了,又處處受到文臣們的壓制,自己的家事都不能作主,他實在是心灰意冷,干脆就拒絕面見他們,所以政令都通過太監(jiān)傳達,使得明朝逐漸的走向衰亡。
萬歷帝在位48年,臨死前還念念不忘他最愛的鄭貴妃,他曾給天子朱常洛下令,要他冊封鄭貴妃為皇后,但朱常洛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位,高興過度,整天的寵幸美女,跟沒見過女人似的,結(jié)果不到一個月就翹辮子了,立鄭貴妃為皇后的事早就拋到腦后了,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萬歷皇帝駕崩后的第十年,也就是崇禎三年,鄭貴妃病逝,崇禎帝也將她葬在銀泉山,鄭貴妃墓是明十三陵的七座妃子墓中規(guī)模最宏大的,墓園形制與萬貴妃墓基本相同。
萬歷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和李敬妃,一個也沒有陪葬在他的身邊,這是萬歷皇帝的悲哀,鄭貴妃給李敬妃陪葬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明朝大臣也不會干這樣的事情,只是兩個人的墓地埋葬的比較近,都在一個園子里而已。







6

要了解其原因,我們要對相關(guān)的幾個人物先了解一下,這也方便我們理清前因后果。

萬歷帝的鄭貴妃

鄭貴妃是萬歷皇帝朱翊鈞最寵愛的妃子,萬歷十年被冊封為淑嬪。鄭氏憑借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贏得了萬歷帝的獨寵。她十分清楚以色侍人終有一天要衰敗,因此她另辟其道,如解語花一般,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萬歷帝將其引為知己。

短短四年時間,從嬪位到皇貴妃,更是為萬歷帝生下了皇次女云和公主、皇三子朱常洵,在萬歷十年到二十年之間,一共為萬歷帝生下2子2女,可見其受寵程度。

在鄭貴妃生下朱常洵之前,萬歷帝已有一個長子,是一次臨幸宮女王氏所生的朱常洛。萬歷帝不喜歡王氏,更不喜歡王氏所生的朱常洛,朱常洛5歲時,其母王氏還未受封,而朱常洵剛剛出生,鄭貴妃即被封為皇貴妃,這讓人不得不懷疑萬歷帝是否要廢長立幼,由此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最終在慈圣皇太后的干預下,萬歷無可奈何地立朱常洛為“皇太子”。鄭皇貴妃母子就此已知與帝位無緣,大勢已去。

萬歷四十八年,萬歷帝駕崩,留下遺命封鄭氏為皇后,死后葬于定陵玄宮。但300余年后,打開定陵玄宮并未有鄭皇貴妃棺槨的影子,那么鄭皇貴妃葬在了哪兒了?

鄭皇貴妃葬在了哪兒了?

根據(jù)史料記載,鄭皇貴妃比萬歷帝多活了十年。她早些年在皇宮中立足靠的是萬歷帝的寵愛,萬歷帝駕崩后,其長子朱常洛登基,雖然只當了不足一個月便死了,但是帝位的傳承也是在朱常洛這一脈來延續(xù)。明光宗朱常洛駕崩后,其子朱由校登基,為明熹宗。明熹宗即位七年后崩逝,其帝朱由檢繼位,即崇禎帝。

崇禎三年,鄭皇貴妃病逝。在萬歷帝駕崩后的這十年,鄭皇貴妃被認定是禍國殃民的妖孽,與親子骨肉分離,過了十年寂寞冷寂的宮廷生活。她病逝后,是光宗五子崇禎帝在位時期,他怎么會允許這個以前沒讓自己祖母、父親好過的女人與祖父萬歷帝合葬呢?于是鄭皇貴妃被葬在了銀泉山李敬妃的墓穴里。

李敬妃是當年寵愛僅此于鄭貴妃的妃子,萬歷二十五年,生下皇七子后薨逝。關(guān)于李敬妃的死因,有傳為鄭貴妃所為,畢竟“自此鄭娘娘無有與分寵者矣”。如今崇禎帝將鄭皇貴妃的棺槨丟進了李敬妃的墓穴之中,生前與萬歷帝恩愛一世,死后卻不能同穴,還葬在了疑似自己當年害死的妃嬪墓中,未嘗不是一種悲哀和不幸。

7

首先說一下,鄭貴妃給李敬妃陪葬一說。 其實并不是鄭貴妃給李敬妃陪葬,只是李敬妃早死于鄭貴妃。萬歷皇帝給李敬妃單獨建立了一個陵寢,在鄭貴妃去世的時候,國庫空余,所以崇禎皇帝將鄭貴妃也藏入了李敬妃的陵寢園中,萬歷皇帝的其他幾位妃子 也都葬入其中,這里并沒有陪葬一說。

李敬妃和鄭貴妃都是萬歷皇帝非常寵愛的妃子。 李敬妃,為萬歷皇帝生下了皇六子朱常潤,皇七子朱常瀛,被冊封為敬妃。能夠接連生育,就足以說明李敬妃的受寵程度了。在生育皇七子之后的第十天里,這位 妃子就得了產(chǎn)疾去世了。萬歷皇帝悲痛萬分,追封為恭順榮莊端靖皇貴妃,并且要求隨葬帝陵?纯,萬歷皇帝對這位妃子的寵愛程度;钪牡臅r候,要在一起,死了也要在一起。 奈何大臣們不同意啊。就是一個妃子,給你生育了兩個皇子,怎么就能葬入帝陵呢,你讓皇后怎么辦。萬歷皇帝的這一旨意遭到大臣們的極力反對,無奈之下,萬歷皇帝讓人在自己的陵寢南面找了一個地方, 來安葬自己的這位愛妃,于是在十三陵的銀泉山給找了一個地方,并且仿照萬貴妃的陵寢的樣子建造,并且建造的更加的輝煌。



鄭貴妃,萬歷皇帝一朝比較有名的寵愛,并且被當時的人認為是紅顏禍水。鄭貴妃,為萬歷皇帝生育了2子2女,比李敬妃還能生育。并且自己生育的皇三子朱常洵,還曾想與太子一決高下,可惜長子終歸是長子。任憑 鄭貴妃怎么狐媚邀寵,萬歷皇帝怎么答應(yīng),大臣們就是不答應(yīng)。無奈只好做吧。這個鄭貴妃也是挺能活的,在萬歷皇帝死后,一直活到崇禎三年。以為繼承皇位不是自己的兒子,還是朱常洛,所以這位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 一代寵妃最終歸于落寞,崇禎三年,鄭貴妃去世,因為國庫空虛,雖然也是按照皇貴妃的禮制下葬,卻并沒有聽從萬歷皇帝的遺愿,將鄭貴妃冊封皇后,陪葬在自己的身邊,而是葬入了李敬妃的陵寢園中。



話說后宮之中,有寵愛就有爭斗,鄭貴妃與李敬妃都是寵妃,所以也會有斗爭。李敬妃的死就有不同的說法:第一,得了產(chǎn)疾而死,第二種:鄭貴妃讓自己的貼身太監(jiān)張明在李敬妃的藥里做了手腳。這些 當然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



通過這兩位妃子的生平事跡來看,并不是鄭貴妃陪葬了李敬妃。只是葬入了一個陵寢園中了。

也可憐萬歷皇帝,兩個寵妃都沒有陪葬在自己的身邊。

8

我看了資料,鄭貴妃墳確實是萬歷二十五年萬歷為李敬妃建的,規(guī)格參考萬貴妃,在萬貴妃基礎(chǔ)上還稍許加了點。崇禎年間鄭貴妃去世,崇禎懶的單獨造墳就把她葬進去了,墓主是李敬妃,但鄭貴妃有名,所以后世稱鄭貴妃墳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