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讀:

隋文帝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與其他的帝王都有不同,他的地位非常特殊,因為是隋文帝把分裂了近280多年的中國重新進行了統(tǒng)一。他把隋朝以后很多相對來說較為重要的制度進行了重新設計,當然最受關注和最受用的就是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

在他所在的24年的生活當中不僅能夠勤儉節(jié)約,而且還勤于政務,把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發(fā)揮得非常好,而且還能把政治事務處理的很好。當然,這其中所受影響最大的,也最為受惠的就是天下的百姓。

隋文帝的這些做法也為以后唐代的興盛打造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隋文帝死后有十四年的時間隋朝就滅亡了,子孫們也沒有命文人對他的功德進行表彰和歌頌。

隋文帝其實是一個戰(zhàn)功顯赫的帝王,隋文帝從開始繼承了帝位之后就已經放手去執(zhí)行統(tǒng)一全國的工作。雖說統(tǒng)一了全國,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為什么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相對輕松的就把分裂了280多年的中國進行了統(tǒng)一呢?

隋文帝建立隋朝

楊堅是宇文泰時期眾多大將軍其中一位,隋國公楊忠的兒子,楊家上下五輩都居住在武川鎮(zhèn),楊堅出兵攻打北平立下戰(zhàn)功,所以能夠進位柱國,在朝廷當中擁有不小的勢力。而楊堅的女兒也是北周時期的四個皇后其中的一個,所以我們可以得知楊堅在當時的朝廷之中有著很高的權重和地位。

北周的宣帝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君王,整日醉酒于后宮之中,經常很多天不去上朝,而且宣帝對于大臣們并不信任,隨意處置,在位期間肆意誅殺和罷免了很多人,所以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大家都對宣帝很恐懼。

但是,宣帝僅僅做了八個月的皇帝之后,自己一意孤行的把皇帝之位傳給了自己只有八歲的兒子,并且自稱要去“高蹈風塵”,而且還給自己立下名號,稱自己為“天元皇帝”。幾年后宣帝就駕崩了,宣帝駕崩之后,楊堅被朝廷大臣們擁護著去輔導朝政,這種狀態(tài)維持了有十個月,之后楊堅就把宣弟八歲的小兒子廢除了帝位,并且自己稱帝,稱作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以后比較崇尚有利于民眾的政策,把法令進行了清簡,取得了民心,與宣帝在位時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宇文氏的宗族,還有鮮卑族的一些重要的大臣都對楊堅有著極度的不滿意,并且發(fā)兵討伐他。想要討伐楊堅的兵非常的有勢力,但是慢慢的都平息了,所以民心的歸屬是最重要的,楊堅收獲了民心。

隋文帝繼位后做的最主要的三件事

隋文帝自繼位后在位的時間有二十四年,在這二十四年的時間里他把三件事情作為自己最主要去做的。第一就是要修明內政,第二個就是綏及邊疆,第三個是統(tǒng)一整個中國。

其實隋文帝在位的時候,中原已經得到了統(tǒng)一,百姓的生活相對來說已經走上平穩(wěn)的狀態(tài),而且隋文帝個人生活非常勤儉節(jié)約,并且明令禁止奢靡,當時的男性著裝不贊成佩戴金石玉器,穿衣也較為樸素,總之流行簡樸風尚,把一切的征收都降低,并且減輕刑法,這也是他施政的中心要旨。

隋文帝將一些稅務進行免除,而且百姓只要達到50歲就能夠免役,這些都是非常讓百姓受惠的政策。而且隋文帝讓人最為拍手稱快的就是嚴厲彈劾貪污官吏,他命人去巡查現(xiàn)在的河北一帶,任人將二百多名貪官污吏進行撤換,收賄和受賄的行為也受到嚴重的懲罰。

第二件事情就是“外撫戎夷”,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針對突厥,突厥在552年的時候把柔然消滅掉了,并且征服了現(xiàn)如今的蒙古周圍的地方,突厥就成為了偏北地區(qū)實力雄厚的部族。隋文帝在位時突厥又大肆入侵了現(xiàn)如今屬于甘肅的一些地帶,在隋文帝十九年的時候隋文帝就趁著突厥在五個地方互相爭雄時使用政策對他們進行離間,然后派兵出擊把他們攻破,所以突厥就變成了兩個部分,并且把其中的東部突厥降服。

但要說對隋朝影響最為主要的就是對高句麗的征討,隋朝建立以后共有三國在于朝鮮半島,其中就有高句麗,作為三國當中最強大的一個,他們日夜擔心自己將會成為隋朝的討伐對象,所以私自做了準備,當然,這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滿。第二年的時候高句麗就發(fā)兵進軍遼西,隋文帝就派人率領了三十多萬大軍對高句麗進行討伐,結果由于風向的問題,讓隋軍的很多軍艦飄走不見,所以無功而返,之后高句麗王派遣使者給朝廷進貢,所以停戰(zhàn)。

滅陳統(tǒng)一全國

隋文帝做的第三件事情,也是自從繼位就開始進行的統(tǒng)一全國的工作。繼位第二年他將長孫覽封為東南道行軍元帥,第一步就是先把后梁政權除掉,直接將長江中游進行了控制,他又命令造船,大船可以承載八百人,小船也能承載一百以上的人員。文帝八年的時候,正式將陳朝的罪惡宣布出來,并且發(fā)聲討伐。

隋文帝派遣自己的兒子楊廣,還有楊素等人為行軍元帥,率兵兵分八路進行討伐,陳后主自認為自己“王氣在此”,而群臣都認為地勢優(yōu)越,所以依然喝酒賞舞,吟詩作賦,并沒有絲毫的戒備。而隋朝的將士在夜里渡過長江,而陳軍都喝醉了,江南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也很痛恨陳朝君王的昏庸無能,所以歡迎隋軍進入。

隋君直奔建康,只有極少數(shù)的陳軍想要奮起抵抗,隋君將陳后主送到長安,并且封他為“長城縣公”,十五年之后便死于長安。

結語

正是因為陳后主的陳叔寶毫無才能和輕視敵人才能夠讓隋軍輕松獲勝,也是因為隋朝軍事力量遠遠超出陳軍,還有經濟方面的實力懸殊才讓隋文帝輕輕松松的在短短四個月之內將分裂了280余年的中國進行了統(tǒng)一。

最佳貢獻者
2

小玥來回答:

經過長時間的南北朝并立,北方長期穩(wěn)定從而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統(tǒng)一之前,隋文帝通過和親和戰(zhàn)爭等手段安撫了北方的突厥,從而解決了后顧之憂。從內因講隋文帝的勵精圖治是根本原因,而從外因講,南朝的浮華腐敗加速了南朝的滅亡,從而隋文帝能夠統(tǒng)一。

第一、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的各少數(shù)民族基本上與漢族融合,北方的社會經濟由恢復而發(fā)展。南北方的民族矛盾與經濟、文化差別已基本消除。

第二,

、南北在政治上的對立和斗爭,不僅阻礙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也給兩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和痛苦。結束南北對立,實現(xiàn)國家再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與南北方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第三、陳朝政治黑暗腐朽,國力薄弱,而隋朝政治清明,生產發(fā)展,國力強盛。南北之間的差距,造成了隋滅陳,統(tǒng)一全國的形勢。

第四、隋文帝即位后,“勤勞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加強軍隊建設,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這是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五、從南北方經濟狀況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復經濟的措施,江南也因為大批北方農民南遷等因素,經濟得到開發(fā),這些都為隋統(tǒng)一提供了物質基礎

3

需要聲明兩點:

  1. 自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以來,中間晉朝雖然有過短暫統(tǒng)一,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就陷入了內亂,所以隋朝也可以說是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
  2. 隋文帝從稱帝到統(tǒng)一,期間共十年時間,問題中的四個月是如何得來的,實在是無法得知了。

隋文帝楊堅算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雖然是“禪讓”了外孫北周靜帝的帝位,可這也絲毫改變不了他將亂了近三百七十年、戰(zhàn)禍不斷地魏晉南北朝,重新凝固成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的功績。

從公元581年二月,楊堅以隋王身份,接受了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改國號“隋”,改元“開皇”,到公元589年正月,晉王楊廣南下攻陳,俘獲了陳后主陳叔寶,次年八月接受了嶺南冼夫人降服,自此天下才算是一統(tǒng)。

當時擺在楊堅面前有三大難題:

  1. 北周宗室的不滿;
  2. 北方突厥趁國家易權,內部不穩(wěn)之時蠢蠢欲動;
  3. 南方四朝還剩最后一個陳朝未定。

其余還有西北的吐谷渾自北周時期就一直侵擾,和西域做生意的絲綢之路被斷,以及接連附庸西魏、北周的西梁國,其盤踞于四戰(zhàn)之地、水陸樞紐的荊州,名義上歸附,實際上一直都在想方設法脫離北方的宗主國。

楊堅剛上任就得應對這些難啃的骨頭,對此他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對那些!不聽話的北周宗室下手。這一步比較重要,也比較容易,畢竟楊堅可是做了三年的攝政王,由于是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又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楊堅兩年之內官職連升,很快就掌握了北周大權,并擔任了自古只有帝位繼承人才能擁有的監(jiān)國之職。

宣帝繼位,以后父征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后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移。每巡幸,恒委居守。

在楊堅執(zhí)政之時,很多不服楊堅的宗室和將領都已經被他鏟除殆盡,像宗室宇文胄、宇文賢、外戚司馬消難、蜀國公尉遲迥、雍國公王謙等人起兵,都被楊堅打敗了,宇文胄、尉遲迥、王謙被殺,司馬消難兵敗逃入南陳,威脅大不如前了。

當時最具威脅的北周宗室有五人,分別為宇文泰的五個兒子: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遒,楊堅一個個全部殺掉,并且在執(zhí)政時期大力削弱宇文氏的家族影響,將被宇文泰強制改鮮卑姓的漢人全部改為漢姓,像李淵也在其中,此舉得到了漢族的普遍擁護。之后楊堅稱帝,派人毒殺外孫宇文闡,徹底斷了北周宗室復辟的美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北周的府兵制了,這種制度自北周宇文泰設立,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鮮卑六鎮(zhèn)作為主力,令所有將領繼承為鮮卑三十六部的子孫,改姓鮮卑姓氏,設立八柱國將軍管理,類似于少數(shù)部落的酋長制度。由于沒了中原王朝對武將條條框框的約束,北周兵爆發(fā)出了極強的戰(zhàn)斗力。

當然這些軍隊的領導人都只能是皇帝,但北周自孝閔皇帝以來,大權旁落,能直接管轄軍隊者是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宇文護,期間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奪權,這下子軍隊的老大才換成了皇帝。可之后的宣帝宇文赟耽于享樂、靜帝宇文闡年幼,軍權就又落在了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楊堅手里。

此時距離北周府兵建立也才不過二十多年,很多制度都已逐漸完善,北周軍正是強盛之時,靠著手握軍隊的權力和驍勇的北周府兵,楊堅才能立下大功、平定諸亂,為之后的禪讓打下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時,明確表示北周宗室不得擁有重兵,削弱兵權,此舉是為了防止宗室內亂,可也導致了后來楊堅篡位時,北周宗室無力阻止的后果。

分裂突厥、大敗吐谷渾、滅亡西梁、南陳

解決了內部北周宗室的不穩(wěn)后,楊堅立刻把矛頭指向了北方的突厥,因為當時的東突厥沙缽略可汗的老婆,正是北周宗室之女,為了給“親家”報仇,突厥在楊堅稱帝的同年,就打著“復仇”的旗號,三次侵略隋朝邊境。

楊堅采取了“先北后南,先難后易”的政策,和突厥展開數(shù)次大戰(zhàn),在強大的隋軍面前,沙缽略可汗多次敗北,雞頭山一戰(zhàn)甚至被打得丟盔卸甲,身邊只剩下幾個騎兵跑回了沙漠。在楊堅一打一撫的手段中,沙缽略可汗上表稱臣,奉楊堅為主,又以重金賄賂西突厥達頭可汗,使突厥內部分裂互攻,讓隋朝得利于中間。

之后東突厥沙缽略死后,其子雍虞閭和什缽苾又因為汗位而內訌,楊堅繼續(xù)采取分化政策,拉一打一,支持實力較弱的什缽苾?yōu)橥焕珊,和雍虞閭所稱的都藍可汗為敵,曾經和波斯帝國對戰(zhàn)不落下風的突厥,正式分裂為都藍突厥、突利突厥和西突厥(達頭突厥)三部互攻。北方的威脅減弱,楊堅又把矛頭指向了南方。

楊堅不愧是政治和軍事高手,深知“遠交近攻”的策略,除了分裂突厥之外,還拉攏了位處突厥北方的匈奴,以其牽制整個東突厥,并多次對西北的吐谷渾開戰(zhàn),爾汗山之戰(zhàn),大將梁元山斬殺吐谷渾王,之后又采取招撫政策,打通了絲綢之路,將王朝勢力再次延伸入了西域地區(qū),并仿照突厥政策,以吐谷渾在西部牽制西突厥。至此,威脅了中原數(shù)百年的突厥帝國被隋朝弄得內憂外患,自顧不暇了。

接下來的西梁和南陳就更容易了,西梁作為北朝附庸,軍事力量一直被死死地禁錮住,期間西梁國主雖有心脫離,可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元587年,楊堅召西梁國主蕭琮入朝,降級為國公,滅亡了西梁,打通了水路樞紐,正式開啟統(tǒng)一之路。

西梁滅亡次年,晉王楊廣為大元帥,大將韓擒虎、賀若弼為主力,兩路大軍南下滅陳,陳后主也是一個“李煜”式人物,一見隋軍南下就嚇得膽破心裂,沒有組織有力抵抗,很快建康城破,陳后主就這樣被俘獲了。

除了強大的府兵外,楊堅能夠統(tǒng)一天下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錢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楊堅是不可能分裂突厥、控制吐谷渾、拉攏匈奴、滅亡陳朝的,剛接手積貧北周的楊堅又是哪來這么多錢的呢?

  • 首先,將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細致化,采取保閭制度,規(guī)定土地分配:男子每人一百畝,女子四十畝,奴隸樂戶也是一樣的數(shù)目,京官以品制高低,所得土地為一到五頃,將其收入作為俸祿,不做官了就將土地收回,行政機構也有“公廨田”耕作,作為公費之用;
  • 其次,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要各州各縣嚴格核對戶口,將那些虛報年齡逃避賦稅的人全部揪出來,再根據(jù)各家收入規(guī)定納稅的份額;
  • 最后,命“帝國第一建筑師”宇文愷開鑿三百里廣通渠,引渭水入潼關,再開山陽瀆,打通江都至淮安的河道,并在山西和安徽修建水利工程,以便灌溉農田、運輸糧食等。

依賴楊堅的經濟改革,隋朝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GDP一下子像打了雞血一樣極速上升,因為清理了戶籍而人口暴漲了一倍有余,耕地更是增加了三倍之多,遠超前朝的“文景之治”和后來的“貞觀之治”,記錄保持到直到“開元盛世”才被打破。到了開皇十二年,已經達到了“庫藏皆滿”的程度,在非戰(zhàn)時,糧食可供五十年之用,“唐食隋糧”的故事也為后世津津樂道。

總結:雖然國家富庶,但隋文帝楊堅“躬節(jié)儉,平徭賦”,于是“倉廩實,法令行,君子樂生,小人安業(yè),宇內晏如”,是真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封建帝王,也是瘦己肥下的帝王表率。

當然這里面還有北周的功勞,它幫助隋朝滅亡南方四朝最強大的南梁和北朝最強大的北齊,給隋朝打下了國土基礎,再加上隋朝的一點運氣,在楊堅大力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改革和強大的府兵三個因素之下,隋朝才能在不到十年就統(tǒng)一了天下,建立起“四夷歸順,八方來朝”的大隋天下。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4

表面上看,隋軍只用了不到四個月就滅亡陳朝,結束了數(shù)百年的南北分裂;但實際上,隋文帝君臣為此早已策劃、準備了遠不止四年。

征北穩(wěn)南,楊堅對陳朝的麻痹戰(zhàn)略

在楊堅篡位前,北周與陳朝間多次爆發(fā)戰(zhàn)斗。南朝國土面積雖小,但陳霸先以武力立國,旗下的周文育、侯瑱、吳明徹等也堪稱一時名將,依托長江之險,他們多次擊敗北周、北齊軍隊。

公元581年楊堅篡位后,對內把精力放在休養(yǎng)生息、恢復生產上,對外則專心收拾之前極為強盛、囂張,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的突厥人。經過短短數(shù)年時間,隋王朝以強大的國力與武力為后盾,通過分化打擊、以夷制夷的戰(zhàn)略,以極小代價征服了這一北方游牧民族。

對于南陳,楊堅則采取主動休戰(zhàn)、示好的外交方式;甚至抓獲對方的間諜后,也是好吃好喝伺候、送衣配馬的遣返(《資治通鑒·陳紀十》):

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

但陳朝卻對收復舊土孜孜不倦,屢次襲擾,隋朝不得不反擊為敬。然而公元582年陳高宗陳頊去世,隋軍不僅沒有趁虛而入,反而立即回撤,并派人前來吊喪;楊堅在信函中自稱姓名頓首,可謂仁至義盡。陳后主陳叔寶愈發(fā)驕縱。

但楊堅真的對南陳沒想法嗎?非也,身為雄才大略的優(yōu)秀君主,他自奪位的那天起,就對統(tǒng)一天下念念不忘(《資治通鑒·陳紀九》):

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將帥于高颎,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jié)摓榻浡浴?/blockquote>

也就是從公元581年起,楊堅就積極籌劃滅南陳。敲重點:這里出現(xiàn)了三個人的名字:高熲、賀若弼、韓擒虎,八年后正是這三個人滅了南陳。那他們是怎么“經略”的呢?

經濟戰(zhàn)與疲敵戰(zhàn)輪番打擊,陳朝愈發(fā)被動

高颎是隋朝名相,甚至放在整個封建歷史上,也是最為優(yōu)秀的宰相之一。除了推薦名將外,他還擬定了堪稱陰損的襲擾戰(zhàn)術來削弱陳朝(《資治通鑒·陳紀十》):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zhàn),兵氣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shù)年,自可財力俱盡。

高熲的招數(shù)可以概括為兩點:

第一,狼來了。鑒于南北氣候差異,南方農作物的收獲季節(jié)普遍早。每當陳朝境內將要收獲之時,隋軍總在邊境地區(qū)大張聲勢集中兵馬,揚言要渡江入侵;陳朝不得不把農活擱在一邊,征集男丁做好戰(zhàn)斗準備;然而這時,隔江的隋軍卻又就地解散;如此反復,南方的農時由此被耽擱。當江南對此逐漸習以為常、不再戒備時,隋軍卻來真的,讓陳人苦不堪言;

第二:煽風點火。江南的房子多用茅竹搭建而成,容易起火;同時,土壤濕度高,糧食一般不會存在地窖,而是存在房子里。因此,隋朝時常趁著風季派人潛入陳境縱火,大量南陳民房與糧倉被焚燒殆盡,損失慘重;

就這樣,幾年下來,陳朝的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在政治上,陳朝原本清明的風氣也被陳叔寶毀于一旦。

陳朝政治腐敗、離心離德,被楊堅當做了輿論武器

千百年來,陳叔寶一直被當做亡國之君的典型被后人嘲笑。實際上,他確實比較差勁:貪戀張麗華的美色,將國家大政交給奸臣;削弱武將權力,把兵權交給趨炎附勢、毫無才能的孔范等人;公開買官賣官,人心盡失。史書稱“由是文武解體,以至覆滅!

楊堅等的就是這樣一個局面。公元588年,在派大軍南下之前,他發(fā)布了一篇詔書,向天下數(shù)落陳叔寶朝廷的罪行。在詔書里,他羅列了陳叔寶的二十項重大罪惡,比如苛政猛于虎,令陳朝老百姓疲憊不堪;親小人遠賢臣,令"君子潛逃、小人得志";窮奢極欲、鋪張浪費;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違背傳統(tǒng)儒家道德等等,被這樣的君主統(tǒng)治,陳朝軍民簡直生活在噩夢之中。因此,楊堅表示自己要挽救萬民于水火,“永清吳越”。

這些詔書,楊堅不僅是給隋朝軍民看的,更是要給南陳的朝野。他派人將詔書抄寫30萬份,送到江南廣為散發(fā)。詔書內容一針見血,指出了陳朝統(tǒng)治者的無能與荒唐,以及其帶給普通百姓的苦難,在江南激起了極大反響。第二年隋軍南下時,除了初期的幾次戰(zhàn)斗,其后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實力占優(yōu)卻極盡克制,楊堅獲得了江南民心

楊堅在詔書中曾聲稱:“天之所覆,無非朕臣”,而其后隋軍的行動,也證明楊堅確實把江南百姓視為了自己的子民:在俘獲陳軍將士后,隋軍不僅沒有絲毫的報復舉動,反而“勞而遣之”,也就是慰勞后釋放;行軍途中秋毫無犯,不損害南陳百姓的一分財產,賀若弼在占領京口后,發(fā)現(xiàn)一位士兵私自買酒,立即將其斬首。

隋軍的文明作風,甚至比陳朝廷對待自己百姓還好。因此江南軍民幾乎沒有抵抗,隋軍順利占領全境。

而在陳叔寶投降后,隋朝的措施則進一步了人心:

楊廣進入建康城后,順應民心,把令江南怨聲載道的施文慶等五位佞臣當眾處死,此外則毫無濫殺;

"收圖籍、封庫府,資財一無所取",也就是對公私財產秋毫無犯;

善待其歷代帝王陵園,安排專人守墓;對待陳朝皇室,一改南北朝期間數(shù)百年來斬草除根的血腥做法,給他們悉數(shù)分配了田地營生,并每年贈送衣物糧食;陳叔寶更是被給予了三品的待遇,日夜在長安花天酒地,得以善終;

對于投降的陳朝文臣武將,擇優(yōu)錄取,毫無偏見;

免除陳朝境內所有百姓十年的賦稅。

毫不夸張的說,被隋朝滅亡后,陳朝百姓才擺脫了之前暗無天日的腐敗局面。再加上隋朝境內原有的少數(shù)民族早已完成了漢化,隋朝的政體、文化、風俗等等,無一不是完完全全的漢族風范,南北朝之間早已沒了民族與文明隔膜。

楊堅經過充分準備、一統(tǒng)南北,性質上不像是滅國,更像是中原王朝內部消滅軍閥割據(jù)勢力。如此上應潮流、下順民心的壯舉,僅僅用了四個月當然在情理之中。

5

581年,楊堅逼迫北周皇帝禪讓,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開始著手統(tǒng)一全國。公元588年10月份,隋文帝派晉王楊廣率領50萬大軍,發(fā)動了對南陳的戰(zhàn)爭。隋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打敗了陳軍,589年2月份隋軍便占領了南陳首都建康,統(tǒng)一了全國。從588年10月到589年2月,隋文帝僅用了4個月時間便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70多年分裂的局面。

為什么隋文帝僅用4個月時間,就能結束分裂的局面呢?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將統(tǒng)一的思想嵌入到每一位老百姓腦海之中。統(tǒng)一成為大勢所趨,老百姓都渴望統(tǒng)一。統(tǒng)治者也希望由自己統(tǒng)一全國。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tǒng)一共經歷約400年。期間除了西晉短暫統(tǒng)一了30多年以外,基本上都處于分裂狀態(tài)。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更是一度陷入混亂之中,出現(xiàn)了五胡十六國。長期的戰(zhàn)爭極大破壞了社會經濟,老百姓非常渴望統(tǒng)一。隋朝最終統(tǒng)一全國也是民心所向,隋朝統(tǒng)一由廣泛的民心基礎。

隋文帝統(tǒng)一全國,看似只有短短四個月時間,真正交戰(zhàn)時間更短。實際上,隋朝統(tǒng)一全國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南北朝時期最初占據(jù)優(yōu)勢的是南朝。南朝宋時期,宋文帝北伐失敗之后,南朝優(yōu)勢逐漸削弱,北方的北魏實力逐漸增強。南朝齊梁時期,南北朝實力逐漸趨于均衡,北朝略占優(yōu)勢。侯景之亂以后,南朝梁崩潰,南北均勢被打破。陳朝建立之后,南朝已經處于絕對劣勢。北方的北周和北齊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北周實行府兵制、均田制等,大大增強了本國實力。北周滅掉北齊之后,對南方的陳朝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隋朝代周之后,隋朝對陳朝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隋朝滅陳是長時間南北朝較量的結果,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是隋朝短時間統(tǒng)一了全國。

隋朝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之時,隋朝對陳朝擁有絕對優(yōu)勢。隋朝建立之初人口為3250多萬,陳朝人口為1000萬,有人認為陳朝政府掌握人口只有50萬戶共200萬人;隋朝的國土面積為271萬平方千米,陳朝的國土面積為133萬。隋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所用軍隊達到了51.8萬,陳朝軍隊也就是22萬左右。如果隋朝充分動員起來,軍隊人數(shù)更加可觀。隋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隋朝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對陳朝完全是碾壓性勝利。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隋朝能在短時間滅亡陳朝也在情理之中。

從581年隋朝建立到588年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一共歷經了七八年時間。隋文帝為了滅亡陳朝做了長期準備和策劃。隋文帝穩(wěn)定了西部和北部疆域,解除南征的后顧之憂。隋文帝為了南征,提前在長江沿岸做準備,而且滅掉了西梁。隋文帝還以各種方式迷惑陳軍,而且多次進行登陸和渡江演練。隋文帝加緊水師建設,鍛煉水師戰(zhàn)斗力。588年3月,隋文帝列舉陳后主20多條罪狀,并在江南散發(fā)30多萬份,爭取南北民心。為了確保伐陳之戰(zhàn)萬無一失,隋文帝派出了隋朝最有戰(zhàn)斗力的將軍,比如高熲、楊俊、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王世積等將軍。隋文帝滅陳之時,在整個長江防線,分三路進攻,軍隊分布合理。

隋文帝做了充足的準備,南陳一方則沒有絲毫準備。隋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楊廣也有一定能力。陳朝的陳后主卻是一個有名的昏君。陳后主登基之后,荒廢朝政,整天沉迷于酒色,將自己的心思都用到了詩文和音樂方面。隋文帝大張旗鼓地準備南征之時,陳后主依然荒淫驕侈,陳朝的政治更加腐敗。隋軍打來之時,陳后主不聽從部將建議,疏于防務。隋軍占領長江上游的消息傳到建康之時,所有的軍報都被施文慶、沈客卿等人扣壓。隋軍順江而下時,建康城卻沒有任何防備。陳朝君臣為了過春節(jié),拒絕將強京口、采石等地的軍備。隋軍發(fā)動進攻之時,陳朝君臣還在歡度春節(jié)。陳朝政治如此腐敗,君臣如此昏庸無能,陳朝豈有不敗之理。

南北朝晚期,士族勢力已經大大削弱。尤其是南方士族經過侯景之亂后,力量大大削弱;剩余的士族也已經變得相當腐朽,失去了應有的進取心,成為社會的蛀蟲。陳朝的建立依靠南方士族,士族如此羸弱、腐朽,陳朝的統(tǒng)治根基也早就腐朽不堪,只差外力臨門一腳。北方士族整體上也處于衰落階段,但是隋朝統(tǒng)治者所在的關隴士族卻呈現(xiàn)出巨大的活力。關隴士族不僅建立隋朝,還建立了唐朝。如日中天的關隴士族遇到腐朽不堪的南方士族,豈有不勝之理,豈有不速勝之理。

勵精圖治的隋文帝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充足戰(zhàn)爭準備,僅僅了4個月時間便擊敗了腐朽不堪的陳朝,再一次統(tǒng)一了全國。隋朝統(tǒng)一全國之后,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

從未有“隋文帝用四個月時間一統(tǒng)天下”的說法。自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登基,至開皇九年(589年)隋滅南陳,隋代一共用了9年的時間才一統(tǒng)天下。要知道,隋滅陳的戰(zhàn)爭雖然只進行了8個多月,但這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隋為了這8個多月的滅陳戰(zhàn)爭,可是足足準備了9年的時間,在這9年中,隋朝上下君民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當然,隋文帝能用短短九年的時間一統(tǒng)已分裂百余年的中國,這等速度也不是常人能辦到的,沒看到千古一帝始皇帝,他老人家也是用了近10年的時間才兼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到這里,就有人會問了,隋文帝為何能用短短的九年時間就一統(tǒng)天下呢?

南朝士族衰落,為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士族,又稱世族、門閥,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歷史上有名的士族有南北朝時期的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隋唐時期的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

“士族”興起于曹魏,自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之后,士族開始逐漸壟斷了朝中的重要職務,而后士族與士族之間又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形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這個階級通過各種錯綜復雜的連襟、師生、親戚等關系,以此來達到掌控國家軍政事務的目的,而這就是后世之人所熟知的“門閥政治”。



魏晉時期,士族們借助著其手握的政治權力,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了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而后,士族又通過手握的數(shù)量龐大的財富,建立了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家兵,及私人武裝。想想看,一個既有錢,又有人,又有兵的士族,他們還會忠于朝廷嗎?還會想讓國家變強嗎?還會想讓國家統(tǒng)一嗎?我想一個分裂的國家,一個弱小的國家,才最符合士族的利益,因為只有中央勢弱,士族才能掌控中央,只有天下四分五裂,士族才會被中央依賴,也才不會被中央所滅。

如此,為了不讓天下一統(tǒng),士族們在各自的國家是想盡辦法不讓各自的中央朝廷去試圖一統(tǒng)天下,他們是想盡辦法的阻礙天下的統(tǒng)一。由此,可以說,南北朝的形式,同士族的興衰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正所謂“士族強,則天下的分裂因素就會加強;士族弱,則天下的統(tǒng)一因素就會加強”。

因此,如上所說,南北朝后期,隨著士族的衰落,天下自然就迎來了統(tǒng)一的時機。



那到這里,有人就又會問,南北朝后期,士族為何會衰落呢?首先,百年的位高權重和奢侈無度的生活,讓士族自甘墮落,從而致使權力落于庶族之手。如《晉書》所言,享福已久的士族是“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士族雖世代壟斷著朝廷的高位,手握重權,但因其官職多為世襲,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就能獲得,且他們自出生就享受慣了,是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因此,他們豈會去受那份當官要做事的累呢?簡單說,士族們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官是要做的,但事卻是不干的。

但是呢,既然要當這個官,這事總得要做,那該怎么辦呢?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交給其他人做。由此,這就造成了,原屬于士族掌控的權力,逐漸淪落于他人之人,而這他人多數(shù)就是庶族。

那為何權力會淪落到庶族的手中呢?這一切都得從劉宋劉裕說起,自劉裕這位庶族出身的皇帝坐上了皇位以后,因士族多不服于劉宋的統(tǒng)治,并極力阻擾劉宋的統(tǒng)治,因此自劉裕開始,劉宋諸帝都對士族是行極力打壓之事,當然士族被打壓下去了,可朝中之事還得有人管,那誰去管呢?對于劉宋皇帝來說,庶族出身的文人自然就是首選對象。



由此,隨著士族自身的墮落,再加上皇帝的打壓,庶族被重用。而掌權后的庶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也同皇帝一樣,開始對士族行打壓之事,士族的權力開始被庶族所奪,此時庶族或致位于將帥,或執(zhí)掌州郡,或中央?yún)㈩A機密,由此庶族的衰落已成定局。

此外,士族的衰落還與當時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有關,當時因士族對百姓是行極盡剝削之事,多少百姓被他們逼的是家破人亡,因此當他們造反之時,士族自然就成被清算的第一對象,如當時孫恩盧循起義爆發(fā)時,起義軍在會稽地區(qū)殺了許多的士族,如吳興太守謝邈、永嘉太守司馬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惠、黃門侍郎謝沖,張琨、中書郎孔道、太子洗馬孔福、烏程令夏侯愔等就都先后被殺。而隨著諸多握有實權的士族都被殺害,士族的衰落自然也就成了既定的事實。



如此,隨著阻礙統(tǒng)一的最大一股力量士族的衰落,統(tǒng)一天下的時機也就到了。

南北朝民族矛盾得到緩和,為統(tǒng)一消除了最后的阻礙

南北朝時期,較為弱小,且政治腐敗的南朝,它之所以能抵擋住北朝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其不在于皇帝,不在于百官,而是在于百姓,因百姓不愿被北朝的那些異族皇帝所統(tǒng)治,所以他們是自發(fā)且拼命的替南朝那昏庸的君臣抵擋北朝的入侵,正是因為這些百姓,南朝才能在昏庸的統(tǒng)治下繼續(xù)茍活百年。



當時,隨著北朝統(tǒng)治者自發(fā)的進行漢化行動,最突出的無疑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為了北魏的天下,是對北魏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漢化改革行動,此次改革的內容包括禁止穿鮮卑服,改穿漢服、三十歲以上鮮卑人禁說鮮卑話、改漢姓等等,自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在政治、文化、禮儀等諸多方面,都以漢王朝無疑,而后北方諸朝也都延續(xù)北魏,實行漢制。

如此,到了南北朝后期,隨著北方上至君臣,下至各族人民,其文化、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都已經與漢族無疑,也正是如此,南方的百姓開始逐漸接受了北方百姓,對于北方王朝的統(tǒng)治也不再似以前那樣的抵觸。由此,作為北方一統(tǒng)南方最后一個阻礙,即民族矛盾的被緩和,統(tǒng)一的最后障礙也就徹底消失,統(tǒng)一不再是幻想,而成為了既定的事實。

北強南弱局面的形成,讓統(tǒng)一成為事實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士族衰落,而南北朝的王朝都沒有實力滅掉對方,統(tǒng)一也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南北朝雙方都曾有“北伐”、“南伐”的舉動,每當北方混亂時,南朝都會派兵北伐,但因實力不夠,再加上內部偏安派搗亂,由此并不能乘勢一統(tǒng)天下。而每當北朝實力較強時,又乘勢南伐時,但卻也因實力不足以對南朝行壓倒之勢,也并不能滅掉南朝。



而事實上,隋朝之所以能夠一統(tǒng)天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此時北朝的實力要遠強于南朝,如此隋文帝才能一統(tǒng)天下。南北朝后期,隨著北朝明君輩出,而南朝昏君輩出,南北朝的實力開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后,南北朝曾經的平衡被打破,北強南弱的局面正式形成

此時,南北力量的變化,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所體現(xiàn)。

首先在經濟上。南方雖經西晉、劉宋、蕭齊、蕭梁等四朝的經營,在經濟上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甚至在某些時期都有了趕超北方的可能,但是這種畸形的經濟發(fā)展并沒有讓百姓受益,士族地主的掠奪,朝廷的剝削,讓南方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此南方的農民起義是此起彼伏,從未間斷過,而這樣不間斷的起義勢必會對南方的經濟造成重大的打擊。如蕭梁時期的侯景之亂,此次動亂就對南方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曾號稱富庶的三吳之地,經歷侯景之亂后是“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而反觀北方,北方雖然也有士族地主的掠奪,朝廷的剝削,但好在北朝的明君要比南朝多,因此北方的問題要遠比南方輕。自北魏一統(tǒng)天下,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來,北方百姓的生活要遠比南方百姓過得好,過得安定,而百姓過得安定,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自然是大為有利的事情,沒有百姓造反,北朝的經濟自然就能穩(wěn)步提升。再加上,自北魏后,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的統(tǒng)治者大部分都十分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由此北方的經濟實力自然就遠超南方。

其次在政治上。南方的王朝因多被居其位而不思其事的士族所掌控,這些人是只知享樂,而不知政事,同時南朝的統(tǒng)治者又多是昏庸無能之主,如南陳后主陳叔寶,自登基,他就縱情聲色,不理朝政,由此是上下離心,人神共憤,如此,可知南朝政治之腐敗。因此,試想這么一些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又自知作威作福的君臣,南朝焉能不亡呢?



同樣,反觀北朝,自北魏以來,北朝的政治就比較穩(wěn)定,多出明君賢臣,如西魏權臣宇文泰,他就曾接受蘇綽的建議,行“六條詔書”,即“治心身、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對于這六條詔書,宇文泰是“甚重之,常置諸座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而從權臣宇文泰的表現(xiàn),我們就可窺知北朝統(tǒng)治者對于吏治民生的看重,由此亦可看出,相對于南朝的政治,北朝的政治顯然更為清明的多。

最后在軍事上。自劉宋后,南朝的軍事實力始終都要弱于北朝的。首先,北方地廣人眾,因此北朝是兵源充足,而南方卻是地狹人少,因此兵源相對北朝,要來的少。再是,南方的兵源主要是來自貧窮子弟和奴婢,士族子弟是不用當兵的,而因南朝的士兵是社會最低的一群人組成的,因此當時南朝上下階級對兵士都帶有輕視之心,試想就這么一群被自己拼命保護的國家所輕視的兵士,他們又豈會用命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呢?如此,他們的戰(zhàn)斗力肯定是不強的。



而反觀北方,北朝自北魏實施府兵制,選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兵士以來,再加上在北朝當兵的兵士又是免租調,待遇相比南朝可謂是高的太多,由此,北朝軍的戰(zhàn)斗力強過南朝軍,這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南北朝后,一個在經濟、政治、軍事都全面超越南朝的北朝,南朝焉能不被北朝所滅呢?

由此可知,其實在隋文帝登基后,北朝一統(tǒng)天下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不客氣的說隋文帝只是摘了一個已經成熟的果子罷了。不過說真的,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活的久些的話,統(tǒng)一天下輪不到隋文帝,當年宇文邕是何等的意氣風發(fā),先是滅北齊,再次一統(tǒng)北方,后又敗南陳,奪得陳朝長江以北的所有疆土。只是可惜,正在宇文邕要一舉攻克陳朝,一統(tǒng)天下時,他卻是突然暴病而亡,而后讓隋文帝摘了果子。



當然,隋文帝也的的確確是位英主,如果他昏庸的話,宇文邕打下的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也會被毀于一旦,南北朝的局勢依然還會存在著的。因此,隋代能一統(tǒng)天下,隋文帝的功勞也是巨大的,他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最終讓隋代能夠繼往開來,踩著宇文邕所打下的基礎,一統(tǒng)南北方。

7

題主的問題敘述的不準確:

一、自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王楊堅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改國號為“隋”,成為隋朝開國皇帝起,至開皇十年(590年)八月,嶺南冼夫人歸附隋朝,自此天下一統(tǒng)。用時十年。

二、自東漢覆滅三國分立(220年),至隋朝天下一統(tǒng)(590年),中國分裂達370年。

隋文帝是如何統(tǒng)一中國的?

統(tǒng)一之路

一、遠交近攻,平定邊境

隋朝立國不久,突厥、吐谷渾趁中原權力更迭,侵擾邊關,蠢蠢欲動。隋文帝派出大軍,分道迎戰(zhàn),堅決打擊,打退突厥、吐谷渾的進攻。

隋文帝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加強防御工事,興筑長城和沿邊的城堡的同時,利用突厥首領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結果,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突厥沙缽略可汗上表稱臣,愿意“永為藩附”。

地處東北的契丹、靺鞨等族,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

開皇四年(584年),邊境基本安定。

二、大軍壓境,統(tǒng)一全國

  • 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楊堅派兵進據(jù)江陵,征召后梁皇帝蕭琮至長安,廢掉西梁。

  • 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楊堅以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總管各路隋軍共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進攻南陳。

開皇九年(589年)正月,攻破南陳,俘虜南陳國主陳叔寶,南陳軍隊投降,南陳滅亡。

  • 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楊堅派大將楊素進軍江南,打擊南方士族豪強。嶺南冼夫人歸附朝廷,安撫嶺南諸豪酋,南方安定。

至此隋朝全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

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因素

一、北周奠定了基礎

  • 統(tǒng)一北方。北周武帝滅齊,統(tǒng)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使人民免受戰(zhàn)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fā)展。
  • 北周采用府兵制度,嚴肅軍紀,賞罰分明,軍事力量龐大。楊堅在北周任左丞相時,控制北周諸王、加強中央統(tǒng)治的,和親北方突厥。借平息“尉遲迥之亂

8

隋文帝一統(tǒng)分裂了將近三百年的中國,除了人們呼喚統(tǒng)一、豬對手(陳后主)上趕著送人頭外,還和隋文帝的“苦練內功”密切相關。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隋朝挾雷霆萬鈞之勢滅掉南陳,用了4個月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在呼喚統(tǒng)一

隋朝建立后,自秦漢以來,先后活動于中原地區(qū)的匈奴、羯、氐、羌等族,已經和漢族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北方的政權,也由鮮卑貴族轉移到了漢族大地主手中。這樣,自西晉末年以來的民族矛盾,已經趨于和緩。南北民族之間的對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隋朝能順利統(tǒng)一天下的先決條件。

再者,北方的儒術已經和政治凝和,反而是陳超的王室大臣,卻腐化到極點。他們聚斂無度,殘暴地壓迫著江南人民。因此,江南人民歡迎隋軍而與之合作,并沒有亡國的痛苦。

(陳后主)據(jù)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險,劫奪閭閻,資產俱竭,驅蹙內外,勞役弗已。

大江南北的人們,在經歷了長期的分裂痛苦之后,在內心強烈呼喚回歸大一統(tǒng)的局面。所以,隋文帝楊堅使南北復歸于統(tǒng)一,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豬對手”上趕著送人頭

陳后主陳叔寶,是歷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他驕奢淫逸,肆意壓榨、剝削百姓。在陳后主統(tǒng)治期間,南陳比起宋、齊、梁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如。南朝的官吏,也以剝削百姓為能事。

(官吏對百姓)誣盜以賊,系以囹圄,貨財不盡,性命不存。

在這樣的統(tǒng)治下,南朝的自耕農無以為生,甚至性命都難以保全,導致大量自耕農破產。而陳后主時期的兵役,也是十分繁重,許多人至死都不能脫離軍籍。但士兵的地位和待遇卻十分低下,這就導致士氣不旺,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

而且,南朝陳后主時期,政治和世族也已經脫節(jié)。沒有了世族的支持,南陳的統(tǒng)治自然也很難維持。

遇到這樣的“豬對手”,隋文帝楊堅睡覺都要樂出聲。此時,隋朝國力雄厚,人口已經逾4000萬,而南朝的人口只有200多萬,實力強弱之懸殊,一望可知。

陳叔寶每日在深宮之中,和佞臣愛妃飲酒作樂,怠于政事。朝中大權,被宦官奸佞操縱,賣官鬻爵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陳叔寶為了享樂,大肆營造宮殿,進一步加深了對人民的盤剝。

而且此時的長江天險,陳朝除了保有江北個別要點外,巴蜀以及長江以北都被隋朝占據(jù),陳朝最大的依仗已經不足為恃。陳叔寶這個豬對手,使得陳朝內外部危機四伏,決定了它被隋朝所滅的必然性。

隋文帝“苦練內功”

即使有天下大勢和豬對手的助攻,假如隋朝沒有一統(tǒng)中國的實力,也是枉然。但一代雄主隋文帝楊堅,卻是勵精圖治,逐漸掃清了統(tǒng)一路上的障礙,最后收復陳朝可謂水到渠成。為了一統(tǒng)華夏,楊堅采取了許多措施。

第一,增強經濟實力。隋文帝實行了自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計口授田。農民土地問題得到解決,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農業(yè)生產熱情高漲。

而且,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隋文帝大力興修水利。在開皇二年(582年)及以后,隋文帝就專門下詔書興修水利,這對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有積極作用。除了這些,隋文帝還減輕徭役,使得農民可以安心生產。在災荒年月,賑恤災民,減輕農民的痛苦和負擔。

這些仁政的實施,使得隋朝的經濟發(fā)展得到快速發(fā)展,大大增強了隋朝的經濟實力,為隋文帝楊堅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廢除了北周模仿《周禮》而設的六官,改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實施,使得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而且,在地方上,隋文帝淘汰冗官冗吏,減少了國家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隋文帝還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采取“選賢良”的方法,挑選那些真有本事的人才來擔任軍政要職,而不僅僅是靠家世。隋文帝對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得天下大治。

而且,隋文帝比較注重法制的建設,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掌管刑名的官吏,必須熟悉法律,做到依法斷案。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政治清明,人心歸附。雖然根本出發(fā)點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但規(guī)定民有冤枉可以到中央朝廷申訴。這無疑緩和了階級矛盾,穩(wěn)定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第三,增強國防力量。隋文帝在繼承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基礎上,又逐步改革并完善了府兵制度,大力提倡習武練兵。因此,在滅陳之前,隋朝已經有了一支規(guī)模頗大、戰(zhàn)力頗強的軍隊,這就為滅陳提供了武力保障。

原本隋文帝的打算是“先南后北”,即滅掉陳朝之后,再回過頭來對付北方的突厥。因此,隋朝才開始的時候,對突厥是采取了守勢。隋文帝派人大力修筑長城、增兵防守,穩(wěn)固了邊防。但突厥卻是不斷南犯,侵擾隋朝邊疆。

隋文帝審時度勢,決定先解決掉突厥隱患之后,再南下滅陳。隋文帝通過離間分化、武力打擊,最終使得突厥降伏。對突厥的巨大勝利,不僅鍛煉了軍隊的武力,而且穩(wěn)固了隋朝的統(tǒng)治,使得隋朝的大后方沒有了后顧之憂。

隋文帝早有滅陳之心,因此他剛一登基,便派大臣準備滅陳事宜。大臣楊素等人,在開皇元年(581年)便在長江上下游修造戰(zhàn)船、訓練水軍,并且派得力大臣加強長江沿線兵力,為滅陳做下了極為充分的準備。而且在朝中,隋文帝也和大臣,多次從不同角度討論滅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一來,滅陳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便完整而周密。

開皇八年(588年),楊堅發(fā)布伐陳詔令,歷數(shù)陳后主的20條罪狀,充分發(fā)動輿論力量。隋文帝調集90個行軍總管,水路軍馬52萬人,以雷霆萬鈞之勢,短短4個月便滅掉陳朝。隋文帝楊堅,勝利完成了歷史賦予他“一統(tǒng)寰宇”的重任。

綜上所述,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為了滅掉南陳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從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都采取了重大改革措施,進行了長期而充分的準備。在對手無能、歷史大勢所趨的加成下,隋文帝短短4個月便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也是順理成章了。

9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準確,如果從隋文帝即位開始算起,到隋朝滅亡陳朝結束,一共用了九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問題中的四個月,是指開皇八年十月開皇九年二月俘虜陳后主這四個月。頂多算是打仗打了四個月,要說用四個月統(tǒng)一中國,未免有幾分夸大,因為隋文帝滅陳做的準備工作,也不止四個月,從開皇七年開始確定滅陳策略看,也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

從隋文帝當皇帝一直到統(tǒng)一全國,一共用了九年時間,也算是統(tǒng)一速度很快的一個朝代了。為什么隋文帝可以這么快統(tǒng)一中國,這還得益于隋文帝獲得的巨大遺產。

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間,但在這種大分裂時間中,卻有長時間局部統(tǒng)一的情況,比如南朝,東晉統(tǒng)一了105年,即使后面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也頂多是政權的更迭,卻并沒有造成南方的大分裂。

北方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北魏統(tǒng)一北朝之后,北方獲得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統(tǒng)一局面,這種統(tǒng)一局面,讓北方的人口和經濟獲得極大的恢復。北魏全盛時期,戶數(shù)已經達到了500多萬戶,人口超過兩千萬。單北方的人口,就已經恢復到西漢初年的水平。

隨后北方雖然陷入分裂,但并不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而是一分為二,無論是北齊還是北周,都極力的穩(wěn)定國內局勢,再加上分裂時間很短,并沒有造成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北周全盛時期,戶口330萬,滅北齊后,增加戶口303萬,整體人口已經達到三千多萬人。因此,在北周統(tǒng)一北方之后,北方人口三千多萬,而與此同時,南方在冊的人口數(shù),也不過50萬戶,近300萬人而已。

而在隋文帝在位時期,進行了嚴格的人口普查制度,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人口普查,在北方查出來隱戶80多萬。于是,北方人口,已經具備碾壓優(yōu)勢。

在古代,人口數(shù)量就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隋文帝即位的時候,北方已經統(tǒng)一,人口恢復,國力增強,而且隋軍氣勢高昂,將士用命,上下其心。調集五十多萬大軍攻打陳朝。

這時候的陳朝君主陳叔寶,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軍隊毫無戰(zhàn)斗力,隋文帝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而陳叔寶什么都沒沒有。不敗才是稀奇。

10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宇文泰時期眾多大將軍中的一位。楊家世代幾輩的人一直都居住在武川,后來是因為楊忠攻打北平立了功,才能夠進柱國。楊忠死后,楊堅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在當時的朝堂中就有不小的勢力。


而且后來,他更是成了皇帝的岳父。他的女兒是北周皇后之一,所以楊堅在為人臣的時候,就有不小的地位和權勢。

北周當時的皇帝宣帝是一位十分昏庸的帝王,每天不是對酒當歌,就是美人相伴,有的時候很多天都不上一次早朝。對于朝中大臣也很不在意,一旦有人讓宣帝不高興或者不滿意了,不是罷免就是誅殺,也不管這個人是不是良臣,是不是功臣,不開心就斬了,或者讓人滾蛋,搞得朝廷內外也是人心惶惶,很是恐懼。

但是好在宣帝在位的時間不長。宣帝在位僅僅只有八月之久,自己就不想當皇帝了,之際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尚且只有八歲的兒子。自稱是“高蹈風塵”,給自己立名號為“天元皇帝”。后來沒過幾年直接駕崩了,宣帝駕崩之后呢,大臣們都紛紛推舉楊堅來輔佐朝政。


由此可見,當時楊堅還為人臣的時候就是信譽極高,倍受百官信賴的人,可見權勢也是比較大的。后來楊堅也就輔政輔導有十個月左右,楊堅就直接把這個八歲的小孩子廢了,自己做皇帝,至此楊堅登基,稱為隋文帝。

楊堅登基時是581年,八年之后,隋朝南下滅陳。隨著南陳的滅亡,自西晉之后分類數(shù)百年的中原大地,再次恢復了統(tǒng)一。


客觀來說,隋文帝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與其說是隋文帝自己用了多久時間打下的江山,不如說是隋文帝時機成熟,趁機收復,“打掃”江山,讓江山和聚。

隋文帝連一開始的登基稱帝,都是白拿的別人家的江山。而且當時北周也已經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實力非常強大。就算楊堅后來沒有篡位,換一個北周皇帝的話,也有很大可能統(tǒng)一天下。

當然,江山改朝換代這種事情,成王敗寇,能者居之。隋文帝能成為帝王也不僅僅只是運氣使然,更多的還是自己的聰明才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