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車夫舍命救劉邦的一雙兒女”的事發(fā)生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這個車夫名叫夏侯嬰。

話說秦末漢初,劉邦和項羽推翻秦朝后,二人為了爭天下大打出手,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項羽自稱“楚霸王”,劉邦當時被封為“漢王”)

最初劉邦實力不如項羽,總是被項羽追著打,劉邦成了“長腿將軍”,他跑起來比誰都快。

彭城一戰(zhàn),劉邦又打了敗仗,他不顧一切把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抱起來騎上馬,打馬如飛往南逃,項羽手下發(fā)現(xiàn)在后面緊緊追趕。



就在累得戰(zhàn)馬快跑不動的時候,劉邦在半路碰到了駕著馬車的夏侯嬰。夏侯嬰和劉邦是同鄉(xiāng),又是好朋友,夏侯嬰從前是秦朝負責養(yǎng)馬駕車的官員(太仆)。是個專業(yè)“老司機”。

夏侯嬰一看劉邦的馬累得直吐白沫,趕緊說:“季哥,(劉邦字季)快上我的車”。劉邦心中謝天謝地,幸虧遇到了夏侯嬰。爺仨下馬上了夏侯嬰的戰(zhàn)車。

老夏一甩長鞭,口中吆喝一聲“駕、駕”,三匹拉著戰(zhàn)車的馬四蹄撩開,如飛一般繼續(xù)向南逃。

剛開始馬車跑得不慢,但是時間一長就顯出了吃力,必定車上坐著兩個成年人和兩個小孩。眼看后面的追兵越來越近。此時劉邦急了,用腳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踹了下去。



當時夏侯嬰正在趕車,一回頭發(fā)現(xiàn)孩子掉了,以為是顛簸所造成的,于是跳下去把孩子抱上了馬車。

沒等片刻,兩個孩子又掉下了車,夏侯嬰又抱上了車,如此反復多次,夏侯嬰恍然大悟,方才知道劉邦要扔掉孩子。當時劉邦也不要臉了,威脅夏侯嬰道:“再往上抱孩子就殺了你!”沒辦法夏侯嬰也不坐車了,他在后面抱著一個背著一個孩子跟著車子跑。

(問題來了)劉邦自己都不要兒女了,夏侯嬰為何要舍命相救呢?

劉邦這樣做是聰明之舉,劉邦其實是想讓夏侯嬰下車,但是自己又說不出口,必定夏侯嬰是車把式。親們想想看,兩個小孩加起來的重量也沒有夏侯嬰體重的一半,劉邦推下孩子,夏侯嬰必定下車去抱起來,這意思就是讓夏侯嬰下車。

有人會問,劉邦怎么算到夏侯嬰一定會下車抱回孩子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劉邦和夏侯嬰兩人逃了出來,一雙兒女卻被敵人抓去了,你說孩子他娘呂雉會饒過夏侯嬰嗎?



夏侯嬰也料到了這一切,孩子活著自己才能活著,孩子死了他也活不成,劉邦可以把責任推的一干二凈,但是“專業(yè)司機”夏侯嬰推脫不了責任。這好比開車的丟了貨物照價賠償一樣的道理。

夏侯嬰權衡再三,救下孩子興許還能活下來。還真被夏侯嬰預料到了,他最終把兩個孩子救了下來。

原來老天爺助了劉邦一臂之力,突然狂風大作,只刮得敵人睜不開眼,夏侯嬰乘機趕著馬車逃之夭夭了。

有些事就在堅持一下,夏侯嬰的堅持換來了他后半生仕途的一帆風順,劉盈稱帝后對他感恩戴德,最后封其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阜陽市。

文/秉燭讀春秋

最佳貢獻者
2

彭城之戰(zhàn)時,劉邦的諸侯聯(lián)軍56萬人,被項羽的3萬鐵騎擊潰,劉邦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wǎng)之魚。劉邦當時身邊沒有軍隊,只有夏侯嬰駕著車帶他逃命,身后還有楚軍騎兵追擊,車上載著劉邦、劉盈、魯元長公主。劉邦感覺楚兵快要追上了,他為了提高車速,就將兒子劉盈,女兒魯元長公主推下車。夏侯嬰就趕緊停下車,將劉盈、魯元長公主抱上車,繼續(xù)逃命。劉邦推子女下車,夏侯嬰又將孩子抱上車,如此反復三次,最終擺脫了楚兵的追擊。不過呂后、劉太公被楚軍抓獲,幸有審食其一路照顧,呂后跟審食其也患難見真情。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qū),柰何棄之?”于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夏侯嬰為什么要救劉盈、魯元長公主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這兩個孩子是夏侯嬰看著長大的,不救的話于心不忍;其二、現(xiàn)在不救這兩個孩子,將來劉邦和呂后必然誅殺他,帝王之心無常,幽深不可測;其三,劉邦和呂后不誅殺他,劉盈將來必然殺他,就算他早死,劉盈也不會放過他的后人;谏鲜鋈c,夏侯嬰不得不救這兩個孩子以防將來自己被秋后算賬。

夏侯嬰認識劉邦的時候,劉邦還只是一個小吏,沒有結婚,雖跟曹寡婦有染,但是并沒有成親。后來劉邦娶了呂稚為妻,夏侯嬰還當了伴郎官,因此劉盈、魯元長公主是他看著長大的孩子。呂稚這位大嫂一向待劉邦這伙兄弟不錯,當初他們落草為寇時,幸好有呂稚大嫂給他們帶來糧食,否則他們就餓死荒山之中了。夏侯嬰看著兩個孩子長大,又跟呂后關系良好,又是漢王劉邦的發(fā)小兼臣子,豈可不救這兩個孩子。

劉邦逃命時可以不顧骨肉之情,拋妻棄子,將來劉邦安全了,他為了抹掉這一人生污點,很可能會對夏侯嬰下手。正所謂主辱臣死,劉邦有了棄子之獸行,作為見證人的夏侯嬰罪不可赦,必然會被以其他罪名處死。就算劉邦念及發(fā)小之情,不處理夏侯嬰,呂后也會因為喪子之痛遷怒于夏侯嬰,最終找個罪名處死他。再往后想,劉邦跟呂后都不處理夏侯嬰,當了皇帝的劉盈也不會放過夏侯嬰,畢竟這位叔叔曾見死不救。

3

劉邦遇項羽就敗,彭城一役后,又狼狽西逃。劉邦的司機夏侯嬰駕著馬車拉著劉邦,慌里慌張的逃跑途中,遇到了劉邦的一雙兒女,即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于是,就這抱兩個孩子上了車一起逃命。

徒增二人,車的負載大了,馬疲憊了,速度減緩。劉邦非省油的燈,用腳踹下了兒女,夏侯嬰急忙停車,把兩個孩子重抱上車,劉邦又踹下他倆,這情形發(fā)生好多次。夏侯嬰只好讓孩子摟著自己的腰,又繼續(xù)趕路,劉邦氣得想殺了夏侯嬰。最后,夏侯嬰拉著三人成功脫險。

彭城大敗,五、六十萬的諸侯聯(lián)軍,被項羽的三萬鐵騎,在半天之內(nèi),打得找不著北,劉邦差點被項羽活捉。好在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項羽的部隊是逆風而動,將士被刮的睜不開眼,劉邦才乘機逃出重圍,不顧臉面地一路向西。

但并沒擺脫追兵,而且,項羽的大將丁公(人名)追上了他;劉邦對丁公說了一句話: “兩賢豈相厄哉”! 意思是兩個有才能的人為什么要相互為難對方呢?《史記》使用的是春秋筆法,蜻蜓點水。估計貪生怕死、毫無骨氣的劉邦,說了不少軟話,甚至跪拜作揖,痛哭流涕,太史公不好意思記錄;總之丁公放了劉邦。

這過程:劉邦自私、冷酷,夏侯嬰忠厚、樸實,劉邦保命要緊,他懂得,要跑得快,必須有人犧牲;劉邦斬蛇起義時,兒子2歲,女兒4歲,以后戎馬倥傯,很少見到這兩個孩子,所以劉邦對孩子感情不深。

為何車夫次次舍命相救?

1.估計夏侯嬰怕劉盈與魯元的親媽,即長袖善舞、心狠手辣的呂后,如果對她的一雙兒女見死不救,待秋后算賬時,制造“人豬”的可能不是沒有。

2.夏侯嬰忠心耿耿,曾經(jīng)為了保全劉邦,自己鋃鐺入獄過,還受了刑罰,但自始至終沒供出劉邦。

2.夏侯嬰為自己留條后路:他知道主子有“天命”,而劉盈是嫡長子,有無限的未來。孝惠帝劉盈稱帝后,對夏侯嬰果然很好。

4

因為作為劉邦未發(fā)跡前的好基友,夏侯嬰十分了解劉邦的為人。

逃跑途中,劉邦能把親生子女踢下車,是因為劉邦當時自身難保了。對于一個爭奪天下的人來說,孩子當然是排在雄心和抱負之后。但這僅限于這般危急時刻。

若夏侯嬰沒救回倆孩子。劉邦成功逃脫后,再想起被自己踢下去慘死于楚軍劍下的親生孩子,極有可能會遷怒于他人,自然包括夏侯嬰在內(nèi)。

再者,夏侯嬰本身是一個樸實厚道的人,見不得倆孩子慘死在自己面前。

年輕時,夏侯嬰是沛縣縣衙里的專車司機,劉邦是泗水亭長。每次出車回來路過泗水亭,夏侯嬰都要和劉邦侃會兒再回家。有一次倆人切磋,劉邦不小心傷了夏侯嬰。

這本來不算個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兒,但是卻被人舉報了,聲稱劉邦傷害同僚。按照大秦律法,這是要判刑的。

劉邦自然不承認他傷了夏侯嬰。而夏侯嬰也不承認是劉邦傷了他。

這事兒本來要告一段落,可那位咸吃蘿卜淡操心的“告狀”哥不服氣,堅決上訴。

最后夏侯嬰把這事兒攬了下來,被打了板子不說,還在大牢里蹲了很久。

因為這件事,決定了夏侯嬰必然會成為劉邦一生最信任的人之一。

也因為這件事,兩家的關系走得更近,夏侯嬰必然對劉邦的兩個孩子非常熟悉。一個肯為劉邦坐牢的人,又怎么會忍心看著他的孩子死在自己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嬰因為救了這倆孩子,讓呂雉非常感激。

劉邦死后,夏侯嬰又先后擔任了漢惠帝劉盈和呂雉的專屬司機,可謂是榮寵至極。




5

劉邦建立了漢王朝,但他卻也是最無情最狠心之人。前幾天我曾寫過項羽和劉邦單挑的文章,即便項羽拿劉邦生父的性命做要挾,劉邦依舊能夠說出“分我一碗肉”的話語,由此可見他的冷酷無情。而劉邦也曾對自己的一雙兒女做過類似的行為 。

劉邦在和原配呂雉結婚以前,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兒子劉肥,后來,呂雉又為他生下劉盈和魯元公主。當初,劉邦作為一個沛縣泗水亭亭長,能夠娶到呂雉,算是攀了高枝,呂雉對這兩個孩子十分疼愛,劉邦自然也寵愛著他們。

有句話說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之間尚且如此,那么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又該如何?劉邦和項羽斗了那么久,勝敗乃兵家常事,在一次作戰(zhàn)中,劉邦戰(zhàn)敗,慌忙逃走的途中,就發(fā)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劉邦的車夫叫做夏侯嬰,當時劉邦急匆匆地逃跑,就是夏侯嬰駕駛的馬車,因為一路狂跑,而后方一直有項羽的兵將在追趕,劉邦嚇壞了,眼看著馬兒的體力越來越不支,跑得越來越慢,劉邦就把馬車上的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了下去。

當時劉邦的想法大概是劉盈和魯元公主兩個人,雖然是孩子,但體重加在一起,也抵得過一個大人了,把他們兩個人踢下去,可以減少馬車的負重,這樣一來馬車的速度就能加快不少,敵軍肯定趕不上。



再者,敵軍若是看到自己的一雙兒女,勢必會帶回去交差,如此一來也就不再追逐劉邦。可是,車夫夏侯嬰?yún)s并不這么想, 在劉邦多次把一雙兒女踢下車的時候,夏侯嬰冒著殺頭的風險,又把兩個孩子拉上了車,當時的劉邦氣壞了,揚言要殺掉夏侯嬰。

但那個時候的劉邦需要夏侯嬰來駕車,自然也就忍了他的行為舉止。后來,劉邦順利脫險, 并沒有處決夏侯嬰,反而記他大功一件。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試想,一個要成為帝王的男人,倘若真的在逃亡途中拋下了兒女,難免落人口實,威信必然大失。



而夏侯嬰之所以能夠舍命相救,也不全是為了劉邦的大業(yè)考慮,更多的是為了自保。倘若他順從劉邦,拋下了劉盈和魯元公主,事后肯定要替劉邦背黑鍋,更何況這對兒女是呂雉所生,即便是劉邦不追究他的責任,呂后也勢必不會輕饒他,所以無論如何,夏侯嬰都不會拋下劉盈和魯元公主的。

而后夏侯嬰的人生就像是開了掛,不僅深受劉邦賞識,在朝封了高官,呂后更是感念他的恩情,親自賜予府邸。伴君如伴虎,這句話還真是一點都不假。 毫無疑問,夏侯嬰是一個聰明之人,危難時刻,他頭腦清醒,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這一點,是我們現(xiàn)代人應該學習的。

6

其實劉邦就是一個地痞無賴,我覺得這么說他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因為他實際上也就是如此,和朱元璋一樣,都是草莽出身,但是和朱元璋比起來,劉邦可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政治上的才能他比不上朱元璋,但是對待開國大臣的那股子狠勁,兩個人倒是不分伯仲。那么逃命途中,劉邦踢自己的兒女下車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可是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啊,本身跟項羽比起來,劉邦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所以經(jīng)常打敗仗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一般情況下,劉邦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披頭散發(fā)在逃命,這個窩囊勁也的確挺符合他的個性。當時跟他一起跑的有他的一雙兒女,也就是劉盈和魯元公主,同時還有他的老鄉(xiāng)夏侯嬰,而當時的馬夫就是夏侯嬰。

這個夏侯嬰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其實夏侯嬰這個人非常的不簡單,但是呢,他卻并沒有什么壞心,尤其是對劉邦來說,夏侯嬰也是比較衷心,因為畢竟是老鄉(xiāng),而且這一路走來都不容易,所以兩個人也算是綁在了一起。在逃命的過程中,劉邦嫌自己的馬車跑的太慢,所以多次想把自己的兒女踢下車,可是每一次夏侯嬰都停下車,將劉邦的兒女撿了回來。劉邦為了保命,也是非常的生氣,甚至當場揚言要殺了他。

后來,樊噲前來支援,于是他們逃過了一劫,但是此時劉邦才反應過來,對夏侯嬰也是非常的感激。其實為什么夏侯嬰舍命救劉邦的兒女?我覺得這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夏侯嬰這個人非常的聰明,首先他很清楚呂后的為人,所以她的親生骨肉她一定要保住。此外,他對這對兒女也是有感情的,畢竟在一起很多年了,所以論輩分,還得管他叫一聲叔叔,這個叔叔能看著他們就這么被敵人擄走么?

所以夏侯嬰最后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呂后念著他的恩,而這一對子女更是記著他的恩情,所以他這后半生一直都是榮華富貴。

7

逃命途中,劉邦幾次將一雙兒女踢下車,為何車夫次次舍命相救?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彭城之戰(zhàn),劉邦慘敗

彭城之戰(zhàn),是楚漢戰(zhàn)爭中的一場大的戰(zhàn)爭。它發(fā)生在公元前205年4月,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也是劉邦自起兵以來最大的慘。

這次打仗,漢軍開始有極大的優(yōu)勢,在軍隊的數(shù)量上,劉邦諸侯聯(lián)軍大約有56萬人,規(guī)?涨暗暮甏。

在用兵部署上,劉邦將自己的重要將領,帶兵分幾路同時進攻彭城,使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然而,絕境中的項羽痛定思痛后,帶領3萬精騎在夜色中疾馳南下,利用拂曉的時間,突襲了漢軍。

毫無準備的漢軍,被項羽軍于彭城近郊斬殺10余萬人。

自此,楚軍信心大增,乘勝追擊漢軍,又分別在谷、泗水二水附近,和睢水上,共計斬殺漢軍20余萬人!

劉邦領軍逃入睢水,倉皇之中,溺死者不計其數(shù)。劉邦無瑕顧忌這多,帶領10余名騎兵落荒而逃!

逃跑的路上,父親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踢下了馬車!

在彭城這一戰(zhàn)中,劉邦的老婆和父親被漢軍俘獲了。

不過,他已經(jīng)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不顧一切地把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抱起來騎上馬,打馬如飛往南逃去。

而項羽手下,在后面緊緊地追趕!

跑了很久很久,后面的追兵仍甩不掉!就在馬累得快跑不動的時候,劉邦碰到了駕著馬車的夏侯嬰。

夏侯嬰是個專業(yè)的“老司機”,以前在秦朝,就是專門負責養(yǎng)馬駕車的。

夏侯嬰一看劉邦的馬累得快不行了,連忙說:“快上我的車!”。劉邦心中無限欣喜,抱著自己的兩孩子就上了夏侯嬰的車。

于是,夏侯嬰長鞭一甩,“駕、駕、駕”的幾聲,三匹戰(zhàn)馬,撩開四蹄,撒腿就跑!

剛開始,馬跑的挺快的,時間一久,馬就吃力了,馬車的速度就慢慢地減速了。眼看追兵越來越近,劉邦急了,兩腳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踹了下去!

夏侯嬰正在聚精會神地趕馬車,一回頭發(fā)現(xiàn)兩孩子掉了。夏侯嬰以為是路途顛簸,把孩子顛下車了。夏侯嬰慌忙跳下去,快速地把孩子抱上了馬車。

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又掉了下去了,夏侯嬰下車又把他們抱了上來。如此反復幾次,他才知道劉邦是故意丟棄孩子的。

后來,劉邦直威脅夏侯嬰道:“再往上抱孩子就殺了你!”

沒辦法,夏侯嬰只好自己也不坐車了,他在后面抱著一個背著一個孩子,跟著車子跑。

后來,一陣狂風刮來,后面的追兵因為不熟悉路,搞得人仰馬翻。

夏侯嬰這個老司機,用口技喊停了自己的馬。他趁著劉邦還沒回過神來,帶著孩子跳上了自己的馬車。

接著,他又讓兩個嚇壞了的孩子,緊緊地抱住了他的脖子。然后,夏侯嬰駕著馬車奔馳。

最后,夏侯嬰甩掉了追兵,逃出了險境。

夏侯嬰是個什么人?

夏侯嬰,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早期,夏侯嬰在沛府的馬房里,專門負責喂馬駕車。

每次,夏侯嬰送完使者或客人之后,在返回的路上,經(jīng)過沛縣泗水亭,總要找劉邦去聊一會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

那時,劉邦在泗水亭當亭長。 慢慢地,夏侯嬰和劉邦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有一次,劉邦和夏侯嬰開玩笑的時侯,使夏侯嬰受了一點點傷,恰好被一好事者看見了。好事者就把劉邦告到了官府,任憑劉邦和夏侯嬰兩位當事人怎么說都沒有用!

因為劉邦當時是亭長,所以,官府判刑格外重。

劉邦在牢里關押了一年多、受鞭笞刑數(shù)百下。外面的夏侯嬰知道了這件事,到處找人求情。最后,終于憑借夏侯嬰自己的證言,為劉邦免除了更加嚴重的罪責。

從此,劉邦和夏侯嬰之間的感情與信任更加深厚了。

夏侯嬰為什么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撿上車?

在逃命的途中,劉邦將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故意丟棄,這是劉邦人生里的一大敗筆,一直為后人所不恥!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親骨肉故意丟下!

除非他是個魔鬼,或者是個瘋子,或者是極端的冷血動物!比如:劉邦。

是的,在逃命的路上,劉邦不再是慈愛的父親,他是個瘋子!

但是,夏侯嬰是個正常的人!

在和劉邦的交往中,對于劉邦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夏侯嬰是非常喜歡的。那種喜歡,如同一種父愛。

那么,在大難來臨的時候,劉邦變成了一個瘋子,夏侯嬰?yún)s還是夏侯嬰。

他對兩個孩子的保護,是出于他心底最本質(zhì)的最原始的善良,就像一個正常的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一個正常的父親,在災難來臨之際,他不會選擇獨自逃生!

他一定會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比如:夏侯嬰。

夏侯嬰只有這一個念頭,因為時間太緊,追兵將至,他沒有時間想其他的。

三少說:人性,在危機時刻,最真實。

8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泗水沛縣人,人稱滕公,漢朝開國元勛之一。與劉邦是兒時好友,后隨劉邦起義,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汝陰侯(今安徽阜陽),世襲。三國時期的夏侯惇、夏侯淵和夏侯霸等人,都是夏侯嬰的后代。

個人認為,夏侯嬰戰(zhàn)功赫赫,其戰(zhàn)功大都是駕駛戰(zhàn)車沖鋒陷陣立下的,就像一名勇于攻堅的“坦克手”。有人說夏侯嬰是劉邦的專職司機,這種說法可是大錯特錯了。夏侯嬰常年任“太仆”一職,是掌管皇帝車、馬的高級官員,絕非專職給皇帝駕車的士兵或奴仆。大概歷史上記載了劉邦的幾次逃跑事件,當時正好是夏侯嬰為其駕車,因此才給人以劉邦“專職司機”的錯覺。

一次是漢軍“平城被圍”解圍后,劉邦讓夏侯嬰駕車快逃,夏侯嬰怕驚動匈奴單于再次被圍,便執(zhí)意放慢車速,最終從容脫險并受獎賞。

另一次就是題主所說的這次。劉邦被項羽狂追不舍時,夏侯嬰不畏劉邦斬殺的威脅,幾次停車救起被劉邦踹下車的劉盈兄妹(均為呂后所生,后為漢惠帝),最終脫險。

猜測一下夏侯嬰當時不拋棄兩兄妹的心理:首先,應該這是一種舔犢之情的真實流露,他與劉邦關系親密,兩個孩子應是夏侯嬰看著長大的,夏侯嬰從心底不忍心拋棄。另外,夏侯嬰若真的聽了劉邦的話,拋棄了兄妹二人,日后也難免被劉邦、呂后埋怨、追究和算計,所以堅決不肯拋棄。事實證明,后來的漢惠帝和呂后感恩并厚待夏侯嬰,夏侯嬰也得以壽終正寢。


9

用腦讀歷史,用心講故事,歡迎關注【講古場】

一、事情的經(jīng)過

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所敗,狼狽西逃。劉邦的太仆,也就是司機,名叫夏侯嬰。夏侯嬰趕著車,拉著劉邦。在逃跑的途中,遇到了劉邦的一雙兒女,也就是日后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于是,就讓兩個孩子上了車。車的負載大了,馬也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奔跑,很疲憊了。于是,車的速度就有所減緩。這時候,劉邦急了,就把自己的兒女踹下了車。夏侯嬰就急忙停下車,把孝惠和魯元抱上車,讓兩個孩子抱著自己的腰,再繼續(xù)趕車。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好幾次,氣的劉邦十幾次想要殺了夏侯嬰。最后,夏侯嬰拉著劉邦、孝惠、魯元成功脫險。

二、事態(tài)緊急

彭城大敗,劉邦輸?shù)暮軕K。五十六萬諸侯聯(lián)軍,被項羽的三萬鐵騎,在半天之內(nèi),打的落花流水、指揮失靈。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只好是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了。劉邦本人也被項羽包圍,眼看著就要在劫難逃。突然,刮起一陣大風,劉邦的部隊正好是順風,而項羽的部隊卻是逆風。項羽的手下被刮的睜不開眼、抬不起頭,劉邦才得以殺出包圍,一路向西。

雖然是跑出來了,但并沒有擺脫追兵。而且,劉邦還被一個名叫丁公的大將給追上了。史書記載,劉邦對丁公說了一句話:

兩賢豈相厄哉!

于是,丁公就放了劉邦。這是《史記》的記載,很簡略。估計劉邦是很狼狽的,也說了不少軟話,不便記錄而已。不然,丁公怎么會輕易就放了劉邦呢?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能夠感覺到,劉邦此次逃命,情況非常的緊急。否則,劉邦也不會不顧親生兒女的性命。

三、劉邦顧全大局,但有點自私;夏侯嬰為人忠厚,但容易壞事。

正是因為事態(tài)非常的緊急,所以劉邦急于盡快跑到安全的地方。萬一,再被敵人追上,估計就沒那么好的運氣了。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跑得快,必須有人犧牲。車上只有四個人,自己是不能犧牲的,夏侯嬰是司機,更不能犧牲。所以,劉邦就只能犧牲自己的兒女了。這說明,在劉邦心中,自己最重要,有點自私。但哪個開國之君不是這樣呢?可以說自私,也可以說自信。劉邦認為,沒有人比自己重要,這就是自信。

另外,劉邦作出這樣的決定,還有幾點原因:

  1. 劉邦對兒女的感情不深。劉邦沛縣起兵的時候,兒子2歲,女兒也就4、5歲。此后,劉邦就很少見到自己的這兩個孩子了。所以,劉邦對這兩個孩子雖然有感情,但是不深。

  2. 劉邦是政治家,顧全大局。按照當時的情形,劉邦的選擇是最佳選擇。萬一劉邦被追上,車上的四個人都被殺了。就沒有人再去說夏侯嬰的做法正確了。

夏侯嬰是劉邦的忠實粉絲。當初,夏侯嬰被劉邦誤傷。夏侯嬰為了保全劉邦,坐了一年多的牢,受了不少的刑罰,就是死不承認自己被劉邦傷了。這說明夏侯嬰對劉邦非常的忠誠,但在這次緊急的關頭,夏侯嬰?yún)s違背劉邦的意愿。這說明夏侯嬰的本性就是忠厚長者,見不得拋棄孩子的行為。人在緊急關頭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本性。夏侯嬰的做法雖然讓人贊同,但萬一被敵人追上,就會得到最壞的結果。

夏侯嬰的忠厚得到了回報,孝惠帝劉盈登基稱帝后,對夏侯嬰非常信任。好人還是有好報的!好了,就說這些吧,下次再聊。

親若關注我,我必不負親!

10

之前我迷戀上了一本小說,名叫《啞舍》,它是講古董的故事的,里面就有一篇的主人公是說劉盈的,他和她姐姐在一次被父親劉邦帶著一起逃命,可是因為坐著幾個人馬車走的不是很快,劉邦害怕敵人追了上來,就把他和姐姐丟下了馬車,被丟下馬車的他恍惚聽見劉邦和車父起了掙執(zhí),他父親是這樣說的“孩子沒有了我可以在生,要是被敵兵追上來什什么都沒有了”,那時劉盈己經(jīng)做好要死的準備了,可是車夫違背劉邦的命令,救回他們。那車夫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違背劉邦的命令救了劉盈倆姐弟呢!

1.那個車夫名叫夏候嬰,他和劉邦是很好的朋.友也難怪為什么他違背劉邦的指令救劉盈姐弟倆的時候沒有被劉邦殺,同時他也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

夏候嬰本人也是一個很講義氣并忠心的人,劉邦對其也是很信任,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人,重點是他的車技非常好,每次打不過的時候,他用他那優(yōu)秀的駕車技術帶著劉邦跑,打不過就跑唄,有什么比命重要嗎。

2.在一次逃跑的路上時,夏候嬰遇上了劉邦的兩個兒女,就叫他們上車,帶著他們一起跑,可是馬車跑得慢了,劉邦眼看敵軍要追上來,急得要死,看著劉盈姐弟倆就把他們丟下了馬車,可是夏候嬰總會停車又把他們抱上馬車,那為什么夏候嬰會幾次的救劉盈他們。

首先夏候嬰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他看著這兩個孩子長大的,所以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這兩個孩子去送死,更何況這是他兄弟的孩子,如果呂雉知道是劉邦送他們的孩子去死,不難保呂雉會做出什么有害劉邦的事,到時候只會亂上添亂,而夏候嬰了解劉邦,現(xiàn)在他只是為了逃命怕項羽追上來,太著急失去了理智,等劉邦冷靜下來會后悔的,也會怪上自己為什么不阻止他。畢竟是劉邦的的長子長女,還是嫡出的,古代人對嫡庶還是挺看重的,重點是他和呂雉是患難夫妻不可能沒有一點感情,如果劉盈姐弟真的死了他要怎么解釋,呂雉知道后可能他離死也不遠了,而夏候嬰救劉盈姐弟也是有把握可以躲過項羽的追兵的。

都說好人有好報,夏候嬰救了劉盈姐弟倆,呂雉掌權的時候,跟劉邦打天下的人大多都死了,呂雉記得是夏候嬰救了她孩子所以不會對他動手,劉盈登上皇位后對夏候嬰很是尊敬,之后夏候嬰的一生都很安穩(wěn),他活到了漢文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得以善終的功臣之一。

喜歡的點個贊+關注

有不同意見的請在下方評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