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浩(?-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祖父崔潛,為后燕黃門侍郎。其父崔宏,號稱冀州神童,而崔浩比他父親更有才華,少好文學(xué),博覽經(jīng)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涉及,精研經(jīng)義,時人沒有趕得上他的。未成年就為直郎。

拓跋燾

公元423十一月,拓跋燾即位,是為北魏太武帝。明元帝在立拓跋燾為皇太子時,就指定長孫篙、奚斤、安同為左輔,崔浩、穆觀、丘堆為右弼。這六個人,除崔浩外,都是鮮卑貴族。明元帝既死,有些人就設(shè)法排擠崔浩,拓跋燾剛剛繼位,拗不過這些顧命大臣,只得免去崔浩職務(wù),但有事仍舊向他請教。

形勢圖

公元(426年),經(jīng)過兩年的勵志備戰(zhàn),北魏的勢力大增,F(xiàn)在不是抵抗外敵的時候了,魏太武帝開始考慮統(tǒng)一北方的行動了。他向群臣征求意見:“赫連、柔然,先打哪一個的好?”長孫篙、長孫翰、奚斤等主張先打柔然。這是鮮卑族武將的意見,他們貪的是可以擄獲大量人畜,即使深入漠北后找不到敵軍蹤跡,至少可以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圍獵,用抓到的鳥獸來補充軍需。崔浩其時官居太常卿(掌宗廟禮儀的官),他力主先打夏朝的赫連氏,說:“赫連氏政利殘虐,人神共棄,應(yīng)該先打!碧涞鄄杉{了崔浩的建議,親領(lǐng)一軍,渡黃河襲擊統(tǒng)萬。這一次雖沒有打破城池,但殺俘幾萬人,擄獲牛馬十多萬,給赫連昌以極大的震動。大將奚斤軍又連克蒲阪、長安,收獲很大。

征戰(zhàn)

公元427年,魏太武帝再攻統(tǒng)萬,把主力埋伏在山谷中,只帶一支小部隊到城下,想引夏軍出戰(zhàn),赫連昌引兵出城追擊。兩軍打得非常激烈,太武帝馬失前蹄,險些被俘,后來又身中流矢,然而終于徹底擊潰夏軍。赫連昌因追兵追得太緊,進不得統(tǒng)萬城,即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而去。魏太武帝追得太急,倒和逃的人一同沖進城里。盡管他是下級人員打扮,夏人仍有所覺察,把城門全都關(guān)上。他和隨從闖到官里,拿到女人的裙子,化了裝,翻城出去,才得脫險。統(tǒng)萬城還在夏人手里,然而這時候沒有人再防守它了。第二天,魏兵進了統(tǒng)萬城,夏的王、公、大臣、將校、后妃、宮人都落到了魏軍手里。公元428年,進攻上邽,赫連昌退守平?jīng)觯很娎^續(xù)進攻,俘獲赫連昌。夏至此滅亡,共三主、二十六年。

崔浩論辯

對夏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這時太武帝便騰出手來,要大舉出擊柔然。但這次行動,除了崔浩贊成,群臣一致反對,太后也出頭勸阻。劉絜等還用天象之說,進諫用兵不利。他們提出一個“證據(jù)”,說張淵等年輕時曾勸阻符堅南征,符堅不聽,因而失敗,想以此證明他們的預(yù)測會十分靈驗。太武帝聽了,心里很不痛快,便叫崔浩同張淵等當(dāng)面辯論。古人相信天象對人事有影響,崔浩也不否定這一套。他先對張淵等提到的天象作了不同的解釋,張淵等講天象,說不過崔浩,只得避開,就講起人事來。他們說:“柔然是荒外無用之物,得了它的土地,不好用來種糧食;得了它的百姓,不好當(dāng)臣民來役使,何必出動人馬去打呢?”

赫連昌

這兩個人對崔浩講這些話,簡直是班門弄斧。也許他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崔浩是何等樣的人物,因為他們不僅早年在前秦任職,一年多前還是夏國的官員,夏國滅亡后才到平城來的。崔浩聽了他們的話,駁道:“兩位講天道,還與本職有關(guān),至于人事形勢,完全是無知妄談。柔然本來是本國臣子,中間叛變逃走,現(xiàn)在殺其首惡,收其良民,使照常服役,絕非無用。世人都說兩位深明術(shù)數(shù),能夠預(yù)測成敗。臣倒要請教:前年統(tǒng)萬沒有滅亡之時,有沒有失敗的預(yù)兆?如果兩位不知道,就是沒有學(xué)問;如果看到了不講,就是不忠!贝藓瀑┵┒剷r,那位亡國之君赫連昌正在旁邊,張、徐二人當(dāng)時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此刻也無從強辯,只得一聲不響地退下去。

張淵

崔浩的確料事如神。太武帝于四月底出兵,五月中旬到漠南,他們丟掉輜重,每個騎兵都帶上副馬輕裝前進,襲擊柔然。紇升蓋可汗事前沒有覺察,人口牲畜都分散在原野之上,突受攻擊,都驚慌亂竄,根本無法組織抵抗。紇升蓋也不知道逃到了哪里。魏軍獲得降人三十多萬落,馬一百多萬匹,其余牲畜、車輛等不計其數(shù)。魏軍進到琢邪山(今蒙古阿爾泰東南額德倫金山),諸將怕有伏兵,勸太武帝停止進軍。七月,魏軍班師。后來得到情報,說再前進兩天,就可以把殘部全部消滅,果然證實了崔浩的預(yù)測。

馮弘

魏的聲威既盛,西域的龜茲、疏勒、烏孫、鄯善、焉耆、車師以至破落那(大宛)、者舌(康居)等國都派使者與魏往來。吐谷渾滅夏后也遣使附魏。在這樣的情況下,十六國中殘存的北燕、北涼二國自然難以存在。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年),魏攻北燕,圍和龍(今遼寧朝陽),攻陷郡縣多處。太延二年(436年),燕君馮弘燒和龍宮殿,逃往高麗。北燕亡,共二主、二十八年。馮弘后為高麗人所殺。

高麗軍隊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率軍攻北涼,圍姑臧(今甘肅武威)。涼主沮渠牧犍與柔然敕連可汗(紇升蓋子,名吳提)相結(jié),他希望柔然內(nèi)侵迫使魏軍撤退,守城不降。然而敕連內(nèi)侵,一時雖能震動平城,終于無功而退。牧犍困守了一個半月,堅持不住,只得投降。北涼亡,共三主、四十三年。十六國時期到此結(jié)束。

十六國

擁有這么一個不世之材,太武帝自然非常稱心,也有了炫耀的資本。有一次,太武帝接見新投降過來的地方酋長,指著崔浩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身材瘦小,挽不來弓,使不得矛,肚皮里卻有滿腹甲兵。朕打的許多勝仗,都是此人指點的功勞!彼下令關(guān)照各尚書:“凡軍國大計,卿等不能定奪的,都先問過崔浩,然后施行!毙湃蔚竭@種程度,在歷代君臣關(guān)系史上,也難尋一例。太武帝對崔浩,不僅是信任,而且很親近。他有時到崔浩家中,向他請教。崔浩接待皇帝,倉促之間,來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點家常萊肴,太武帝也不在意,拿起來就吃。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臥室,這種待遇,極為罕見。

崔浩面君

公元439年十二月時,拓跋燾命崔浩以司徒監(jiān)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xù)修國史。拓跋燾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jù)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dāng)時,拓跋燾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后,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biāo)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jīng)》。他們的建議被崔浩采納,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贊賞。于是,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jīng)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崔浩著史

由于《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后,無不憤怒,先后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拓跋燾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yīng)對。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以“暴揚國惡”的罪名誅殺崔浩。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xùn)|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崔浩銅像

結(jié)語:古來大才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們老覺得自己有本事,“恨天無梯,恨地?zé)o縫!逼鋵,在皇帝面前,就是一個隨時聽用的奴才而已。當(dāng)你的才能得到發(fā)揮時,你是人物,否則,真的什么都不是。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伺候帝王,有些紅線是不能碰的。比如立儲問題,比如軍隊調(diào)動,比如家丑等等。崔浩自不量力,秉筆直書,書畢還“張榜公布”,豈不知正是在此處犯了忌諱,觸犯了逆鱗,最后落得滿門抄斬,讓人惋惜的同時,也給世人敲了一個警鐘,“因言獲罪”這個古語,說得真是太貼切了!

最佳貢獻者
2

導(dǎo)讀:崔氏從漢朝起便是豪門望族,到了南北朝,清河一系崔氏子崔浩多謀善斷,英武挺拔,歷道武、明元、太武三代帝王,滅柔然,平北涼,為北魏統(tǒng)一北方做出巨大貢獻。然天有不測風(fēng)云,崔浩因卷入“國史”案,終被太武帝誅殺,清河崔氏被夷九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xùn)|柳氏一并滅族,這就是著名的“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的牽連甚廣,在北魏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清河崔氏是因為受了崔浩牽連而被滅族,那么崔浩到底因為什么被殺的呢?

首先,崔浩之死,是民族矛盾的犧牲品。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北魏政權(quán)是由少數(shù)民族鮮卑建立的,作為游牧民族,他們信奉佛教,更喜歡無拘無束的草原,馬背,也喜歡從戰(zhàn)爭中換取屬于自己的榮譽,官職,金錢等。而崔浩等中原豪門大族,大多信仰道教,曾多次在魏帝面前提出滅佛理論。崔浩還提倡實行漢人的九品中正制來提拔官員,這就把北魏傳統(tǒng)的立功授官的傳統(tǒng)給打破,堵死了一部分鮮卑人的上進之路。因而鮮卑人大罵“崔浩應(yīng)該下十八層地獄”。

這就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化的碰撞,激烈碰撞的結(jié)果就是崔浩之死,就這點來說,他的死就是民族矛盾的一個犧牲品。

其次,崔浩之死,是政敵所致。

崔浩提出政見得罪了幾乎全部的鮮卑貴族,他主張全盤漢化,廢除鮮卑貴族現(xiàn)有特權(quán)用意是好的,但對于鮮卑族而言,廢除特權(quán)就是從他們手中奪取權(quán)利,因而鮮卑貴族無不對他存有恨意。

這其中,他又得罪太子最深,經(jīng)常以皇帝之名壓太子,使得太子對其憤憤,所以在“國史”一案出現(xiàn)后,無一人為他講情,以太子為首的鮮卑貴族則是落井下石,把他推向死亡。著名史學(xué)家陳寅恪認為:殺浩者,鮮卑部落酋長,可以無疑。

最后,崔浩之死,是由于拓跋燾授意。

崔浩在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奇謀迭出,而在南下攻宋之際,崔浩卻興致缺缺,拓跋燾認為其有貳心。還有崔浩平時在太子晃等鮮卑官員面前飛揚跋扈,清高傲慢,又手握大權(quán),功高蓋主,拓跋燾甚為疑忌。

拓跋燾后來命崔浩修《國史》,想彰顯其祖先之榮光。崔浩也是老實,把鮮卑族一些舊風(fēng)俗全寫了進去,例如“哥哥娶寡嫂,兒子娶后媽”等等,還說拓跋珪晚年有精神病,拓跋燾的殘忍濫殺等,你寫就寫吧,還把國史刻在了碑林上讓百姓觀看。于是拓跋燾認為他暴露皇家家丑,詆毀皇家,把他誅殺,連同株連的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xùn)|柳氏等四大家豪門,沉重打擊了北魏統(tǒng)治下的漢人世家。

可見,不論從那個角度看,崔浩之死已然是定數(shù)。民族融合的碰撞必然是生硬的,布滿鮮血的,這條路上,崔浩是犧牲品,清河崔家也是,四大豪門皆是。

3

隋朝開創(chuàng)科舉制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逐漸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漸失去了政治特權(quán)的庇護,但以崔盧為代表的山東高門仍具其他士庶難以企及的崇高社會地位,同時在適應(yīng)科舉制之后,族人入仕數(shù)量大幅度上升,毫無疑問,范陽盧氏就是唐代科舉家族的典型代表,在公元784~公元875年的92年中,除了有兩年暫停科舉外,其余90年中,范陽盧登進士科者高達116人,進士科以外的還沒算入在內(nèi),可見其深厚的家學(xué)底蘊,一直到唐朝后期國家的分裂和戰(zhàn)亂,特別是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魏晉以來形成的社會制度支離破碎,清河崔氏才與其他士族的勢力逐漸衰落,到北宋靖康之亂后徹底消失,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前錄》寫道:“ 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令人唏噓。

4

北魏的崔浩是著名宰相。他為拓跋氏立功無數(shù),為中原人爭取到了很大生存空間,但死時被游街示眾、數(shù)十個北魏士兵光天化日之下撒尿在他頭上。《魏書》說“自古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因為他的死得太殘酷、太恐怖,不僅他們清河崔氏被滅族,其親戚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xùn)|柳氏也全部滅族。人們驚怖之下無法接受事實,也無法理解這事,就說這是崔浩平生喜愛毀謗佛法的報應(yīng),“世皆以為報應(yīng)之驗也”。


5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源于姜姓,相傳是炎帝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齊,建齊國,為公爵。

  • 清河崔氏由來

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yīng)襲公爵,但是不想繼承,讓位于胞弟叔乙。于是,叔乙把崔邑一帶的地方賞賜給哥哥姜季子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后來又把食邑名稱崔當(dāng)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后,世代在齊國擔(dān)任重要職位,是當(dāng)時的公卿世家之一。齊景公時,因政治斗爭失敗逃到魯國避難,繼任魯國卿大夫,仕宦罔替,至秦一統(tǒng)。

秦朝時,崔意如擔(dān)任秦大夫,被封為東萊侯,后漢以后,其長子崔業(yè)繼承爵位,并在清河?xùn)|武城定居下來。東漢以后成為山東望族,明賢輩出,曹魏時因崔琰、崔林二人功勛,清河崔氏躋身魏晉頂級門閥之列。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氏族大規(guī)模南渡,清河崔氏仍根植于河北,以漢魏禮法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學(xué)為本,對入住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漢化,至南北朝時期,崔氏進入鼎盛,并積極推動鮮卑漢化改革。成效顯著,鮮卑從高而下,徹底被漢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大功。

至隋唐時期,有五姓七望之說,當(dāng)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氏位列其中,可以說是當(dāng)時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由盛到衰

中國歷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東漢中期,從東漢,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在魏晉時期,士人講門第出身。曹魏魏文帝陳群創(chuàng)立的“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常能影響到中正官考核人才選取,后來甚至所憑準(zhǔn)則僅限于門第出身。

于是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賭塞了從民間選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政。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quán)貴子弟中選取,無論優(yōu)劣,都可以做官。

于是形成了高門大姓把持朝政,而為了保住利益,五姓七望選擇了世代聯(lián)姻,有“恃其望族,恥與諸姓為婚”之說,傲慢的得進行內(nèi)部通婚。

隋文帝為了打破這一現(xiàn)象,打壓世家大族,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下旨“詔賢良”。唐高宗,并以法律的形式頒布禁婚詔,禁止五姓通婚。

對世家大族打擊最大的是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創(chuàng)立了完善科舉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都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吸收了大量寒門庶族地主參政。一舉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也就失去了特權(quán),失去了社會地位,只能和天下學(xué)子競爭上崗。

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對世家大族打擊太大,逐漸失去了對中央朝廷的把控,以及封死了大部分世家子弟的進入朝堂的機會,甚至地方執(zhí)政,世家大族集團失去最為重要的一項“選官”制度。

清河崔氏的衰敗也是這種特權(quán)的喪失,逐步失去了朝廷上的話語權(quán)。

  • 戰(zhàn)亂消失

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在安史之亂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藩鎮(zhèn)政權(quán),使庶族入仕之途變得更加通暢與迅捷,世家大族受到很大沖劑,特別是藩鎮(zhèn)使府避署的興起,更是造成了世家大族在地方權(quán)利的喪失。

特別是黃巢大起義,對地方與中央的破壞,整個社會支離破碎,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也就造成了世家大族賴以生存的根本失去,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勢力受到大量破壞。

清河崔氏,至隋唐以后,廢除九品中正制,唐代推行進士科舉制度,影響了世家大族的高級官員的壟斷,唐后期的藩鎮(zhèn)勢力沖擊了世家大族低級官員,造成了清河崔氏的衰落的主要原因。又因戰(zhàn)亂,不斷受到地方勢力打擊與壓榨,到五代十國后,一振不起,到北宋靖康之亂后徹底消失。

6

 北魏太武帝時,發(fā)生“國史案”,崔浩九族盡滅,就連與他家有姻親關(guān)系的族范陽盧氏、河?xùn)|柳氏、太原郭氏也被連坐滅族,這牽連之廣聞所未聞,十分罕見。因為崔浩是《國記》編修的總負責(zé)人,因為秉筆直書,詳詳細細地描寫了北魏拓跋氏那些不為人知業(yè)不愿人知的早期歷史,而且刻石為念。中國古代的史官若是能做到秉筆直書,那真是天下之福,但是事實往往是在皇權(quán)的日漸興盛下,史官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不同的朝代是能達到不同程度的保存的。顯然,餓狼般的鮮卑貴族是無法理解中原傳統(tǒng)的秉筆直書的,他們只知道,崔浩干出的事情有損他們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犯了眾怒。再加上崔浩政敵們的推波助瀾,崔浩是要被殺掉。可是為什么要夷滅九族呢?這也太狠了,牽連太多必定也會自傷,那么這背后的深層原因值得我們挖掘。

  從小崔浩就想建邦立國,為北魏立下汗馬功勞的他實在太耀眼,身為漢人一定會被鮮卑貴族所排擠。但是與此同時,北魏政權(quán)在逐步走向漢化,這是北魏貴族不愿意看到的。這意味著他媽的好東西必定要給漢人分享,融合的結(jié)果就是要分權(quán)。而估計錯誤的崔浩以為時機成熟,它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鮮卑政權(quán)也能像當(dāng)時的晉室一樣,并且他身為世家子弟,是要為門閥勢力謀利益的。這就激起了眾多人的不滿,誰想把權(quán)力分出去呢?曾經(jīng)崔浩的滅佛行為已經(jīng)激起了眾多佛教徒的憤怒,太子、很多大臣都是佛教徒。

  因此,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即使是后來北魏走向漢化之路,但是崔浩那時的北魏是接受不了的。漢門閥貴族的底蘊是那些鮮卑民族所沒有的,那些后起的鮮卑新貴們對這些世家大族虎視眈眈,再加上太武性情不定,所以才會造成此慘案。在事后,太武是后悔的,但是已經(jīng)沒用了,人都死光了。

7

崔姓現(xiàn)在也只是排在50位外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