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的時候也是同樣死法,吐血而亡,他們倆都是吃丹藥導致。丹藥含有很多重金屬,導致嚴重的肝臟腎臟結石,同時 ,身體上,尤其肺部血管很脆,內臟動脈血管一旦破裂直接死亡。
導讀:雍正死亡一直是清朝迷案之一,但是在《雍正王朝》最終吐血噴在奏折上面。其實不用暗示,如果按照劇情的發(fā)展大體可以雍正的吐血而亡的成因分成三個方面:第一、十幾年如一日的勤政造成的身體透支嚴重。第二、在經(jīng)歷十三阿哥去世、親手鴆殺逆子弘時的時候就已經(jīng)口吐鮮血被圖里琛背著回來。最后在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的新中冷嘲熱諷有給了本來就身體虛弱的雍正致命一擊在吞服了大量丹藥后最終吐血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這一輩子是相當?shù)牟蝗菀祝陀^的來說算是康熙這奪嫡的九子中相對公正,心懷天下的守成之君。雖然在奪嫡的路途上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也是為了將來能施展自己為國為民的抱負,讓這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發(fā)展強大。雍正是這么設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當政的十三年他早起晚睡極為勤勉,所以在早期清朝帝王比較長壽的家族傳統(tǒng)下才58歲就去世了。
劇中在新政初見成效、完成西北平定,勤勉的雍正吐血而亡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第一、十幾年如一日積勞成疾,身體透支嚴重
雍正是康乾盛世三代帝王中唯一的非馬上皇帝的帝王,所以身體素質和康熙和乾隆相比肯定要差一些?滴鹾颓《寄軋(zhí)政60年,而雍正才13年。但是雍正是清代所有帝王當中最勤勉的,一生親手寫下的朱筆批復的奏折的字數(shù)多大數(shù)十萬字。
這可不是乾隆所謂沒事裝大個寫的所謂御詩,那是雍正真正為這個國家批復的奏折和施政綱領。這數(shù)十萬字的朱批透露著雍正為國家的操勞和貢獻,所以才有康乾盛世的強大和物質基礎。從客觀意義上來說,康乾盛世中雍正也挺不容易不斷的攢家底。讓大清王朝在疲態(tài)中換發(fā)新生,讓乾隆可以充分的施展發(fā)揮他的十全武功,造就康乾盛世。
所以說以一個文人皇帝,能堅持這么多年勤勉再加上老八等人以及弘時這個逆子的掣肘體力精力嚴重透支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十三阿哥胤祥去世、親手處死逆子弘時,最后連最后陪伴的喬引娣都放回十四阿哥身邊。這一系列的打擊都讓雍正黯然神傷。
在劇中,雍正接遭遇了很多事對他打擊很大。第一件事怡親王胤祥去世:胤祥是雍正的好兄弟、好戰(zhàn)友,在胤禛辦差以及后來登基為帝的過程中老十三強兵權以武力送雍正坐穩(wěn)帝位。后雍正年間,協(xié)助雍正清繳國庫推行新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在老八集團聯(lián)合弘時和隆科多物理逼宮要施行八王議政的過程中,又是老十三拖著病重的身體擎天保駕平定了這次叛亂。
所以胤祥的英年早逝讓雍正傷心不已,也讓雍正更加痛恨安琪娜塞斯黑他們。
第二件事就是為了再次避免奪嫡風波,雍正不得不親手處決了逆子弘時。都說虎毒不食子,但是在帝王家不能這么看,弘時多次出手想害死寶親王弘歷從而想奪得太子之位。為了保證江山永固和帝王有序傳承,早就屬意弘歷繼承帝位的雍正不得不親手鴆殺弘時,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痛苦難當?shù)挠赫菚r候就大口吐血,這不單是身體上的受傷心靈上的傷害更是難以愈合。一向剛強的雍正對圖里琛說:
“背朕走一段把,朕有些挺不住了”
第三件事就是他從老十四胤提身邊搶走的喬引娣經(jīng)過多年的相處也有亦仆亦友的默契感,這次他也放喬引娣回到遵化給康熙守靈的老十四身旁去了。所以身邊無人,導致他最后駕崩的時候身邊竟無一人發(fā)現(xiàn)。
受到愛新覺羅 阿其那遺書刺激吞服了大量紅色的丹藥后發(fā)作吐血而亡
等把喬引娣送走后,接到了老八的遺書。老八在遺書中冷嘲熱諷的承認他輸了,但是雍正也沒贏;他不認可雍正的新政,認為這只能帶來身后的罵名。雍正用生命苦熬換來的新政盛世被老八一口否定。
說白了也許老八并不是真心的不佩服雍正,寫遺書的目的就是氣人。說白了就是你給我談治理國家的功績,我就給你說百官的罵名就是讓你不痛快。你辛苦是你自找的和我們無關。就有一種純粹斗氣的意思了,就是臨死前還得惡心你一次。
這可把雍正氣得手腳直哆嗦,頭上直出虛汗。所以雍正拿出了紅色的丹藥,這里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開始的時候雍正吃了一粒,但是很快又抓了一把在座位前吃了下去。咱們都知道古代帝王吞服的丹藥中含有大量的汞、鉛等重金屬,即使認為丹藥有用的道士對于丹藥的用量也絕對有嚴格的控制。絕對不能這樣一把一把的吃,絕對會急性中毒然后吐血而亡也就可以理解了。
小結:
綜上所述,雍正最終吐血而亡是多件事情綜合疊加產(chǎn)生的效果。雍正多疑、勤勉、心眼小都促成了最后和阿其那的較勁從而吞服大量丹藥導致吐血身亡。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和政敵一樣計較,對于純粹想惡心人的對手也不用較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1735年8月23日凌晨,雍正客死圓明園。雍正算是歷史上留下謎團最多的皇帝,他的死亡和繼位一樣有爭議。
民間傳說雍正是呂留良孫女呂四娘所殺,并把雍正的頭顱砍下,還有說是盧氏夫人,更有甚者說是曹雪芹因為所愛的林黛玉原型竺香玉成為雍正寵妃,用丹藥毒死了雍正,如果說被雍正迫害的原阿哥們武士報仇還沾點邊。既然沒有確切證據(jù)這些權當飯后談資吧。
清朝官方記錄《雍正朝起居注冊》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詔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接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生宣讀朱筆諭旨,寶親王(乾隆)繼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皇輿返大內,申刻大殮!
可見雍正死前并不是自己一人,所以即便有刺客進來,也不可能讓他們把雍正的頭帶走。首輔大臣張廷玉當時在雍正身邊,在他的《自訂年譜》中記載親眼見到雍正七竅流血,嚇得他魂飛天外。
由上可見,雍正死的突然,死相恐怖,有中毒癥狀。因為雍正崇尚佛教道教,非常癡迷丹藥,他死后乾隆下令把宮里的和尚道士煉丹器皿全部趕走清理,并不準他們胡言亂語。雍正自康熙年間就開始吃,從政13年來一直廢寢忘食的勤務政務,處理各種爛攤子,批閱奏章僅奏章就達四萬份之多,批字三四百萬字,硬生生在夾縫里把700萬兩的國庫增加到5000萬兩。積勞成疾,心力交瘁,很有可能有心腦血管疾病,加上丹藥催化,突然離奇死亡是很有可能的。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親審弘出來時就吐了一大口血,被人背會宮內,后又接見處理朝政大事,深夜幻想胤禩來召喚自己,恍惚中摸了一粒丹藥放入口中,后來就出現(xiàn)血滴在奏章上的場景。這不正暗示積勞成疾,誤食丹藥最終龍馭歸天嘛!
暗示什么?
當然是暗示他是重金屬中毒而亡啊,那么是誰讓他中毒而亡呢?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ji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那就是雍正帝在即位之前,是信佛的,經(jīng)常手不離佛珠。
可是到了執(zhí)政后期,他又開始信道了,不僅重用賈世芳,還吃他給調配的仙丹來提神。
由于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經(jīng)常批奏折到天亮,又趕上老十三胤祥因病去世,對他打擊頗大。再加上親手賜死了皇子弘時,當時雍正帝就口吐鮮血,被圖里琛背回了宮里。
等到了老八胤禩自盡身亡,留下的遺書深深刺激了到了雍正帝,他一怒之下大量吞服仙丹,最終病發(fā),吐血而亡。
所以,搞明白了他為什么從信佛到信道,就搞明白了他為什么會暴斃而亡!
一、
雍正帝自幼信佛,喜歡讀佛家經(jīng)典,喜歡結交一些佛教人士,也算是延續(xù)了清朝的傳統(tǒng)。雍正帝也是中國歷代帝王之中,唯一一個真正親參實悟,且直透三關的大禪師,當然,也存在爭議。
其實雍正帝所信奉的佛教是藏傳佛教,是男女雙修之喇嘛教,在他即位之后,他所在的雍親王府就改成了喇嘛教的雍和宮。
這種佛教跟我們所理解的佛教不同,且非常毀三觀,如果去雍和宮參觀,現(xiàn)在還是能看到一些赤裸雙身佛像的。涉及敏感,這里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這本書。
實際上很多人認為,雍正帝之所以信佛,是延續(xù)了清朝前幾代皇上的信仰,因為自身戾氣太重,靠信佛來掩飾,從而給康熙帝留下好印象。但即位之后的雍正帝,對佛教漸漸失去興趣,開始信道,跟白云觀的道士交往密切。
信佛,其實是修心,畢竟佛家講究不殺生,要有慈悲心,要普濟眾生,經(jīng)常要舉辦法會、修建寺廟、樂善好施等。這是對大眾有利的,對雍正帝個人來講,只能算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修養(yǎng)。
但是信道,就不同了,信道主要修煉自身,無外乎兩個目的:
一個是追求長生不老,這一點上雍正帝可能隱藏的比較深一些,明朝的嘉靖帝要外露的多。另外一個目的,則是追求房中術,后宮佳麗三千,這是剛性需求,所以《甄嬛傳》也并不是空穴來風。當然這一點上嘉靖帝的兒子隆慶帝就要牛叉的多,最終也是因為吃了大量媚藥,而亡。
二、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一直是信佛的,從他當皇子的時候,手就沒離開過佛珠。
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掩飾其內心的不安,以及手中的鮮血!還記得年羹堯血洗了江夏鎮(zhèn)之后,老四胤禛怎么處理的他嗎?
先是告訴年羹堯,出了天大的事,主子都幫你兜著,隨后就把他關進了柏林寺,目的就是讓他自己反思。反思后的年羹堯終于悟出了道理,那就是,臟活得自己干,不能牽扯到主子:
“主子您是菩薩轉世,奴才愿意當一個護法的金剛!”
老四胤禛是菩薩轉世,是慈悲為懷,這就是他一直以來想展現(xiàn)給外人的形象。而護法,往往是手中沾滿鮮血的,只要有人對菩薩不敬,護法就可以誅之。
為什么老四胤禛后來遲遲不愿意殺年羹堯,其原因也在于此,畢竟替他背了很多黑鍋:
“你能悟到這一點,可見是佛法無邊!”
顯然,老四胤禛對年羹堯說他是菩薩轉世,非常滿意,并把自己手中的佛珠送給了年羹堯,就是希望他要幫助主子,保持“慈悲為懷”的形象。
老四胤禛就是憑借著自己信佛,作為有力的武器,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因為他本身就是冷面王,不講情義,不講臉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冷酷無情。若不是因為他信佛,旁人也誤以為他信佛,他能獲得皇位,確實難得多。
三、
但是他真信佛嗎?
并不是,因為佛家的束縛太多了,這種束縛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日益增長的奪嫡欲望,所以也就有了他的殺心跟佛心沖突的幾次:
坎兒的死,這一點,我已經(jīng)說了好多次了,老四胤禛自己下不了決心,不愿意背鍋,所以去找了大和尚。大和尚其實通過對話就聽懂了,老四胤禛是想要江山,于是對他講:
“王爺,請放下手中的念珠!”
這是老四胤禛從信佛到殺生的轉折點,也正是大和尚的開導,讓他明白,拿起念珠就是菩薩,放下念珠,就是惡魔,坎兒也因此喪命。
康熙帝也非常睿智,早已看出了端倪,所以臨終前送他了“戒急用忍”四個大字,并囑咐他要善待自己的兄弟,這也是雍正帝即位后,有幾次差點扔掉佛珠:
第一次就是老十四胤禵大鬧靈堂,雍正帝是一忍再忍,最終把佛珠從右手換到了左手上,忍了下來。
還有就是首次朝會,老十胤?當眾放屁出丑,雍正帝是死死攥著佛珠,也是最終忍了下來。
這種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這時候的雍正帝,所謂的信佛,其實已經(jīng)壓不住自己的仁慈心了。
事實上他即位當晚就已經(jīng)暴露殺心了,如果不是鄔思道提出半隱方略,很可能當晚就被滅了,就像后來平白無故消失的府里的人,還有高毋庸。
四、
當了皇上的雍正帝,第一次放下佛珠就在宣布處斬諾敏和張廷璐的朝堂之上,那時候的他手中已經(jīng)沒有佛珠了。到了觀刑那一天,雍正帝也到了刑場,同樣的,他手中也沒有戴佛珠。
因為西北遲遲無法大捷,雍正帝再次念上了佛,手中又拿起了佛珠,果然西北就大捷了。高興之余,雍正帝是戴著佛珠去召見年羹堯的,直到年羹堯說出這么一句話:
“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拍著年羹堯肩膀出去吃飯的雍正帝,手中已經(jīng)沒有了佛珠,而佛珠被他丟在了龍椅之上……
甚至于八王議政逼宮之時,雍正帝手里還拿著佛珠呢,可是等老十三胤祥吐血倒地后,他再次把佛珠扔掉,去慌忙扶人。
從那之后,雍正帝就沒有再拾起過佛珠,也就表明,這時候起,他已經(jīng)自知,自己有違佛法,信佛已經(jīng)保佑不了他了,他要求長壽。
那么他什么時候開始信道的呢?
其實就在于老十三胤祥以及五阿哥弘晝的推薦,還記得伯倫不歸那個神秘道士嗎?
他的出現(xiàn),就在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感慨無人可用之后,當時老十三胤祥說了一句:
“臣弟只是想說,皇上似乎應該著手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一批才俊之士……”
所以,不要迷信神秘道士能猜中前三甲,前三甲本就是老十三胤祥跟雍正帝提前就策劃好的人才了。只不過派賈士芳去通知他們三個罷了,而老十三胤祥也一直在暗中保護著這三人,不然隆科多的大公子為什么會中招?
五、
那時候的雍正帝還并不信任賈士芳,但架不住大家一直在講,比如五阿哥弘晝,有一次在雍正帝生病了之后就建議:
“皇阿瑪,兒臣有個奏請,請皇阿瑪俯準,兒臣想讓賈士芳來給皇阿瑪看看!”
那么賈士芳有沒有來給雍正帝看病呢?
當然來了,而且效果一定不錯,還記得雍正帝陪著喬引娣去景陵的時候,喬引娣囑咐了一句什么話嗎?
“皇上,您回宮吧,記著,別太累著自己,賈道士送來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補才成!
賈士芳不僅給雍正帝看過病,在老十三胤祥病重之時,也曾經(jīng)在王府出現(xiàn)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那個身影。
而雍正帝之所以會吐血而亡,問題就出在仙丹上面,喬引娣之所以強調仙丹要慢慢補,就說明,之前的雍正帝一定不是慢慢補的,他急于求成,必然是大把大把的吃。
這種猜測也被驗證了:
雍正帝暴斃而亡前,就是看了老八胤禩留給他的遺書,心神不寧之下,掏出了一個小盒子,里面是滿滿一盒紅色藥丸。他吃了以后,沒多久,雙手發(fā)抖,奏折也批不了,隨后一陣風吹過來,奏折撒了一地。一滴血,兩滴血,隨后一大片血噴出,字幕也出來了,雍正帝駕崩。
所以,雍正帝的死因就是食用過多仙丹,重金屬中毒而亡,這一點在乾隆帝即位之后連發(fā)的三道圣旨中也能看出來:
“皇考萬幾余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游戲消間之具,因將張?zhí)、王定乾等?shù)人,置于西苑空閑之地,圣心視之,如俳優(yōu)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所以,雍正帝信佛,殺人,信道,傷自身,身在帝王家,信什么,都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
如果說這里面是不是有陰謀,我覺得弘晝嫌疑最大!
清朝有三位皇帝的死亡被認為非常蹊蹺,分別是順治、雍正和光緒,雍正的死尤其撲朔迷離,在《雍正王朝》里,雍正彌留前他的血滴在奏折上,這絕非正常死亡現(xiàn)象,雍正之死,存在他因。
在清朝皇帝里,雍正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激烈的“九子奪嫡”斗爭中,雍正從不被看好到最終勝出,其經(jīng)歷的過程尤其艱難。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后登基繼位,時年45歲,于公元1785年駕崩,在位13年終年58歲,他的皇父康熙帝活了69歲,在清朝皇帝里面壽命僅次于孫子高宗弘歷,雍正的年齡在清朝皇帝里面也可以擠進前5。雍正猝然而逝,歷來有三種死因的說法,一種是因勞累過度而死,一種是被呂四娘謀殺而死(呂留良之女),還有一種,是服食丹藥而死。
那哪一種說法更可靠呢?關于勞累過度之說,筆者難以茍同,清朝皇帝都很懂得養(yǎng)生,康熙帝就深諳養(yǎng)生之道,雍正公務再忙也應懂得基本的勞逸結合,皇帝活活被“累死”,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本來就極少。而關于民間盛傳的因文字獄而下獄至死的呂留良,他是不是有這么一個叫呂四娘的女兒一直存在爭議,且宮禁森嚴,層層關卡,呂四娘又談何容易去謀殺皇帝。最后一種說法,則更加令人信服,雍正服食丹藥而死,此事并非空穴來風,有史料證明,雍正帝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就在圓明園的秀清村開始召集道士煉丹了。
明朝的世宗嘉靖皇帝堪稱中國皇帝“煉丹求長生”的最癡迷者,但清朝的世宗雍正皇帝其實也不遑多讓,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內務府賬本《活計檔》就披露了雍正煉丹的一些情況,據(jù)此推測,雍正帝最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就開始召集道士煉丹。關于煉丹服丹之后患,前車之鑒累不勝數(shù),諺語有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jīng)證明,古代道家的所謂“仙丹”很多都含致命的化學物,包括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是含有毒素的,對人腦五臟侵害相當大。晉哀帝、唐太宗、明仁宗都是死于服食丹藥,連對煉丹最癡狂的明世宗也被懷疑是死于服食丹藥過量。
我們再順著最權威的內務府檔案《活計檔》去尋找蛛絲馬跡,結果果然是令人大吃一驚,在雍正帝死前的十二天,有兩百斤黑鉛運入圓明園,鉛是重要的煉丹原料,如此數(shù)量的黑鉛被運入圓明園,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煉丹,更可怕的是這種有毒金屬,過量食用完全可置人于死地。在這之前,雍正帝早于雍正八年(1730年)便已經(jīng)迷上了道家長生之術,對道家煉丹長達五年孜孜不倦的癡迷早已掏空了他的身體,到最后,雍正發(fā)現(xiàn)自己身體上的不適的時候,極有可能是加大了劑量,最終死于服丹過量。
持這種觀點的史料并非沒有,《清帝外紀》就直白無誤的指出:“惟世宗之崩,相傳修煉餌丹所致,或出有因”。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雍正帝將是清朝開國267年以來唯一一位死于丹藥中毒的皇帝。
雍正只活了57歲就駕崩了,而他的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分別活了68歲和88歲,壽命都比雍正長的多,從遺傳學的角度看,雍正可以算是短命的了。而歷代關于雍正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傳奇是說法是雍正被呂四娘刺殺身亡。滿清入主中原之后,對于漢人中的知識分子軟硬兼施,以圖江山穩(wěn)固,而呂留良心中一直以大明為正統(tǒng),時刻存有反清復明之心,還曾提寫了 “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之類的反詩。為了拒絕清廷的征召,甚至一度出家為僧。在呂留良死后,因為受到湖南儒生曾靜反清一案的牽連,呂氏全族連帶門生、姻親等全部被清廷鎮(zhèn)壓。
據(jù)記載,雍正十年時的文字獄,不僅將已經(jīng)死去的呂留良開館戮尸,呂氏年滿十六歲的男子都被斬首,不滿十六歲的被發(fā)配寧古塔為奴,而女眷則大多都被賞賜給王公大臣做了奴隸。這對整個呂家和與其有關聯(lián)之人,無異于滅頂之災。
傳說當時呂四娘因為年紀尚幼,被送到乳母家撫養(yǎng),由此逃過一劫。后來呂四娘長大后尋名師訪高友,學會了一身飛檐走壁的本事,并最終潛入深宮取了雍正的首級,為家人報了血海深仇。
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皇宮大內戒備森嚴,呂四娘不可能獨闖大內刺殺皇帝。更何況,呂留良案發(fā)生在他死后的49年,呂四娘的年紀應該在50多歲,這個年紀氣血已經(jīng)開始衰敗,即便是武功仍在,也不可能是眾多侍衛(wèi)的對手了!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估計是呂家的遭遇太過凄慘,人們在同情之余杜撰出來的!
比較靠譜的看法是,雍正死于重金屬中毒。雍正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勤政帝王,面對著紛繁浩雜的政事,難免會有精力不濟和力不從心的感覺,于是他也和秦始皇、唐太宗這些帝王一樣,篤信丹藥之道意圖長生不老。他還曾做過一首《燒丹》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云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現(xiàn)代人都清楚,鉛汞等物食用多了必然導致重金屬中毒,對內臟器官會造成極大的破壞,最后危及生命,雍正同樣是這種情況。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雍正在暴卒的前一天,還在正常處理政務,到了第二天的上午,便突然疾病發(fā)作并緊急召集重臣入宮安排后事,在當天晚上便駕崩了。軍機大臣張廷玉曾記載下了當時的情況,他眼看著雍正口鼻流血不止。
這明顯是中毒的癥狀!
影視作品中“鮮血噴到奏章上”雖然有些夸大,但也不算太離譜!
原創(chuàng)不易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權聯(lián)刪。
歷史上雍正之死是滿清幾大懸案之一。對于雍正皇帝之死,其子乾隆皇帝也是諱莫如深,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對雍正之死的原因支持最眾的莫過于吃丹藥過量。雍正皇帝晚年好修長生,與煉丹家混在一起,每每煉出丹藥,還分給自己的寵臣吃,比如田文鏡,就收到過他的丹藥恩賜。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里,也有雍正吃丹藥養(yǎng)生的橋段,比如他送喬引娣到景陵,喬引娣說:賈道士送來的丹藥好是好,但是也得慢慢調理才成。雍正臨終前,還蹣跚著打開黑盒,抓吃丹藥的鏡頭。這似乎就是對歷史上那個真實雍正的回應,暗示著雍正皇帝之死與吃丹藥有很大的關系。
這可能僅僅只是暗示之一,下面,我們就著《雍正王朝》來看看雍正皇帝之死到底都還告訴了我們哪些更豐富的內容。
1.血雨腥風的一生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末年的九王奪嫡,雍正即位之后的逼宮亂政,以及后來雍正皇帝殺子,都是以八爺胤禩和胤禛之間的政治斗爭為主線的,雍正殺死自己的兒子弘時,不過是這種政治斗爭的延續(xù)而已。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血雨腥風的,這種斗爭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不要認為發(fā)起這場斗爭的僅僅只是八爺黨,老四胤禛并不能獨善其身。從黃河發(fā)大水,清查老八管理的戶部,然后下江南籌款賑災,“打劫”八爺黨的小金庫,在江夏鎮(zhèn),差點被任季安和劉八女這樣的地頭蛇給干掉了,要不是能夠忍辱負重,胤禛付出血的代價也不足為奇。奇恥大辱之下,也才有老四胤禛派出年羹堯,血洗江夏鎮(zhèn),七百余人無一生還,可嘆的是還有多少無辜的婦孺也沒放過。這就是你殺我一刀,我給你一劍,都是血淋淋的事件。
雖說“血雨腥風”,有時候政治斗爭的過程未必見血,但是招招卻能要命。老八胤禩為了撬翻太子胤礽,在刑部冤獄案中誘審肖國興,戳太子的屁股,讓胤礽也只能感嘆:你們斗不過他。八大山莊,老十四胤禵居然偽造一封太子手諭,嫁禍太子,成為一廢太子的導火線,而當時的所謂太子黨人的老四胤禛,也只敢躲得遠遠的,讓太子的“血”濺在老十三的身上。
可是老四胤禛也并不是善茬,在得到太子胤礽寫給任伯安的信件后,利用管家高福的背叛,神不知鬼不覺的將太子信件傳遞到八爺黨手中,最后呈報給康熙皇帝。值得玩味的是,康熙皇帝讓老四胤禛前去抓捕太子胤礽,這個乖賣得天時地利人和啊。如果說一廢太子與八爺黨息息相關,那么二廢太子就是老四胤禛一手而為了。這種針對太子的斗爭就像利忍一樣,直插自己的兄弟,雖然看不見血,但是卻要人命啊。
康熙駕崩時,當老八胤禩買通了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之后,預備在京城發(fā)動內亂,其目的就是爭奪皇位。可以想象,要是老四胤禛不是憑著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爺,重新奪回豐臺大營的兵權,一場為爭奪帝位的流血斗爭在所難免。而同樣的事情又發(fā)生在雍正即位若干年之后,老八胤禩挑起雍正的兒子弘時,再次利用關外的兵力,企圖發(fā)動兵諫,若不是機靈的弘晝,一場兵諫的災難又會降臨。
陰毒的老八胤禩更是通過鼓動下一代,來延續(xù)自身在奪嫡斗爭中失敗的“陰霾”,弘時比老八更狠毒,那是真刀真槍的刺殺弘歷啊。這些斗爭實實在在存在于帝王之家,不單單是用“無情”二字可以描述的,說是“血雨腥風”一點也不為過。
2.嘔心瀝血的一生
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雍正皇帝在一名封疆大吏的任前談話中推心置腹的說:“除御極時,諸臣多未識面,朕費無限苦心,鑒別人才,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惟以天下大計為重,此身亦不愛惜。”(《朱批諭旨·朱綱奏折》)雍正從政,日日勤勉,堅持不懈,常以朝乾夕惕自勵自詡。據(jù)史載,雍正皇帝每日批閱奏折皆一萬字以上,可見其嘔心瀝血的程度。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為政勤勉為民的橋段也很多。
雍正即位之初,為人才匱乏而煩惱,于是開恩科取士,因為科場舞弊案和劉墨林,雍正皇帝可謂費盡心思,親自為尹繼善掌燈不必說,卻和老十三跑到國子監(jiān)與考官們“舌戰(zhàn)群儒”,非要錄取與青樓女子蘇舜卿有染的劉墨林可謂下足了功夫,若是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這劉墨林就算是探花及第,也只怕“嫖妓”一事落第。
西北叛亂發(fā)生后,雍正皇帝為了提高軍事后勤轉運的效率,設立了“軍機處”,這是歷史上的大事,說得書面一點,叫加強了皇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皇帝把啥事兒的決策權都攬在自己的身上,總理大臣們都成了皇帝的“秘書”,皇帝一個人的擔子不是減輕了,是加重了,臣子們的責任反而減少了,減輕了。大事小事都需要皇帝一人組織協(xié)調決策,沒有嘔心瀝血的功夫怎么能成?
雍正在位推行了多項改革和新政,主要以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清查番庫等等,尤其是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新政,對于地主階級和讀書人的利益有所損害,所以遭到了來自地主階級和讀書人的反對。在科甲朋黨案中,百官“逼宮”的實質其實就是反對新政,雍正頂住壓力,和弘歷唱了一出“紅黑臉”,才將科甲朋黨案壓住了風頭。
在八爺黨以“八王議政”發(fā)動的逼宮中,張廷玉一席話可謂切中要害:“自我當今皇上御極以來,秉承先帝意愿,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宵衣旰食,勵精圖治,推行新政。”
雍正皇帝在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間架起一座鋼鐵大橋,如果沒有雍正皇帝的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大清王朝也許早就步入頹廢的沒落,是雍正皇帝延續(xù)了大清的繁盛和昌榮。
3.血淚盈襟的一生
雍正皇帝的一生同時也是悲劇的一生,用“血淚盈襟”來形容也不為過!队赫醭分,老十三胤祥說過一句話“無情最是帝王家”;蕶嗟恼T惑讓康熙皇帝的兒子們?yōu)榱藠Z嫡不擇手段,不顧親情,相互詆毀,相互廝殺,作為一個有為的皇子和君王,不得不實行鐵血手段,來推動國家和歷史的發(fā)展。
一廢太子的時候,大阿哥胤褆不顧兄弟之情,要為康熙皇帝除去“慶父之憂”,還誅魔太子胤礽,將皇室的臉面撕裂盡至。作為太子黨人,弟弟老四胤禛在胤礽雪夜走投無路之時,也只能舍棄兄弟之情,以免惹禍上身,如果內心還有親情,必然會在煎熬中煉獄。
為了在奪嫡中取勝,充分發(fā)揮年羹堯這顆棋子的作用,胤禛不得已納娶和鄔思道兩情相悅的年羹堯之妹年秋月為側福晉,讓世間的愛情又多了一重苦恨。
胤禛登基為皇帝之后,那些曾參與奪嫡的皇子們,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尤其是自己的親兄弟老十四胤禵,卻萬般不理解雍正繼位的事實,在康熙皇帝的靈柩前大鬧不止。而八爺黨在各種場合打橫炮使邪力,阻礙新政,打擊雍正,最后還進行逼宮。這些人都是自己的親兄弟,可是他也不得進行打壓,來推進改革和新政。
自己的親兒子弘時,為了爭奪皇位,在老八允禩的煽動下,竟然暗殺自己的兄弟弘歷。萬般無奈之下,雍正也只好親手毒殺了自己的兒子;⒍静皇匙樱軌蛳氯ミ@樣的毒手,也只有雍正皇帝能夠做到,可是,誰又知道他內心的血和淚呢?
老十四允禵被永久軟禁在康熙景陵守墓,八爺黨逼宮失敗后,被弘時流放戍邊,有去無回。這一筆筆清算兄弟的賬其實都記在雍正皇帝的賬上,直到允禩死后,還化作鬼魂牽絆在雍正皇帝的身邊揮之不去。
當?shù)弁醭蔀樽罱K的孤家寡人之后,其實背后的血淚也是罄竹難書,這就是雍正皇帝,一個悲劇一生的帝王。
雍正臨死時候的一口血,詮釋的不僅僅是他的死因,更多的則是他血雨腥風、嘔心瀝血和血淚盈襟的一生。
日夜勤奮工作的雍正靠什么保持如此強大的精力,雖然歷史沒說,但是從蛛絲馬跡中還是可以找到關聯(lián),那就是吃道士煉制的丹藥。
史書說雍正崇仰佛道,雍正修佛時自稱為“圓明居士”,一個皇帝居然在皇宮之中做法會還親自收弟子。雍正修道因為寵幸一個道士把他封為四品大官,雖說一開始作為皇子的雍正迷戀丹藥,是為做給父親康熙看,認為自己不會參與謀求皇位的想法。
但是等到雍正登基稱帝,繼續(xù)在宮中養(yǎng)了一大群道士,倒是可能真的迷戀上丹藥,例如因為寵幸一個道士把他封為四品大官。而且丹藥乃虎狼之藥,雖然服用之后會使人精神亢奮,丹藥的原材料奪位鉛和汞,這些有毒重金屬長期服用會永久性破壞身體體健康。而且雍正死時是七竅流血,這就是重金屬中毒的癥狀。
雍正的兒子乾隆繼位三天后,就專門下了一道圣旨把那些道士們趕出宮,這是不是有點此地無銀三白兩的感覺。
史書上關于雍正的死亡沒有過多的記載,只是說其暴卒,于是關于雍正之死就成為一個懸案,民間眾說紛紜,最常見的幾種死法:積勞成疾而死;丹藥中毒而死;被人暗殺;吞噬春藥而死。那到底哪一種比較容易讓人信服呢?
積勞成疾,熬夜猝死
雍正稱得上是古代帝王中最勤勞的一個。在位十三年,十足的工作狂,大力推行新政,才使得“康熙盛世”得以延續(xù)。在劇中我們可以多次看到雍正夜以繼日批閱奏折的場面。我們都知道熬夜容易猝死,雍正44歲登上皇位,這個年齡段至少要睡7個小時,才算正常的睡眠時間,但雍正在位13年,平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不是因為睡不著,而是面對康熙留下的爛攤子,心里十分的著急,恨不得一天當兩天用。長此以往的下去,不死才怪。雍正死的時候是深夜,深夜一般是晚上11點至凌晨2點或3點之間,人在這個時間段,是最容易猝死的。
常年服用大量的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年輕時即好佛、崇道。當皇子的時候,就迷上了丹藥,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秀給康熙,說明自己不想爭皇位。當上皇帝之后,這項愛好非但沒有丟棄,反而更是到了癡迷的地步!队赫醭分杏赫笃诟谴罅康姆玫に,在死前的一刻還服用了一把丹藥,隨后就吐血而死。在心腹大臣張廷玉的私人記錄里,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雍正服用丹藥中毒的可能性也十分的大。
被俠女暗殺,砍去頭顱
民間還有一種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雍正是被一個叫呂四娘的俠女暗殺的,而且還割去了頭顱。這種說法明顯不可信,雍正最后是死在了暢春園,暢春園作為皇帝常年休息專用場所,里面防衛(wèi)森嚴,皇帝身邊還有御前侍衛(wèi),怎么可能被輕易暗殺。
沉迷女色,吞噬春藥而死
雍正晚年的時候,貪圖女色,亂服春藥,身體虧損嚴重。春藥的副作用也十分的大,長期服用,對人的心腦血管造成十分大的危害。許多歷史學家認為,亂服春藥可能是導致雍正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關于雍正貪色,朝鮮史有明確的記載。
根據(jù)朝鮮史料,“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結語:雍正雖然在歷史上的口碑不錯,但他的惡習太多,這些惡習年復一年吞噬著他的身體,最終徹底爆發(fā),奪走了其性命。雍正得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機率十分的大,每一項惡習都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出現(xiàn),而且雍正還可能患有肺癌,吐血是跟呼吸道息息相關,弘時被殺后,雍正吐血還是被圖里琛背回去的。最后死得那一刻,也是口中吐血,滴在折子上,一命嗚呼。
《雍正王朝》中雍正總共吐了兩次血,第一次在親手毒死兒子弘時的時候,雍正一口老血癱倒在地上,還是圖理琛將他背了回去。第二次的時候,老八允祀在流放途中去世,留給了雍正一封信,雍正看完信以后,咳嗽不止,吞下兩顆紅色的藥丸,一口鮮血吐在了奏折上,58歲的雍正暴斃而亡。雍正的死亡確實是非正常死亡,在民間傳聞中關于他的死亡報告也多種多樣,流傳最廣的例子就是被呂留良的后人呂四娘一劍殺死。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死亡原因有三點:
一,氣的
常言道“莫生氣”,生氣傷肝。但是雍正登基以后,文武百官,兄弟手足,兒子母親都在阻撓著他推行新政,給他的執(zhí)政生涯造成了極大的困惑。雍正本來就是一個急躁的人,他生氣卻無從發(fā)泄,只能聽從康熙皇帝臨終給他的告誡要“忍”,因為他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剛剛登基,親兄弟老十四不向他下跪,質疑他皇位的正當性,老十則在朝堂之上放屁,大放厥詞,讓他難堪。新科第一考,兒子和張廷璐舞弊販賣考題,好不容易選個天下第一巡撫,還是一個做假賬,要名聲的諾敏。田文鏡治理黃河,施政河南,使得中原地區(qū)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但是卻因為事實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遭遇到了百官彈劾,甚至清流逼宮。
雍正的政策得不到理解,自己的母親又偏袒小兒子胤禵,試圖干政讓十四阿哥當大將軍王。允祀伙同關外的鐵帽子王逼宮,滿朝文武站出來為他說話的卻只有狀元王文昭,還有兩個老臣馬齊和張廷玉。事情剛剛過去不久,弘時竟派人去刺殺弘歷,自己的兒子竟然為了皇位不惜痛下殺手,這比“九子奪嫡”中眾位皇子的行為還要可怕,畢竟雍正的兄弟們還沒有到了,親自出手殺死自己的兄弟,這樣殘忍的地步。雍正殺死自己的兒子,加上十三弟去世,兄弟逼宮,這位孤獨的帝王再也忍不住,一口血吐出癱倒在地。
二,累的
雍正是一個勤政的皇帝,經(jīng)常徹夜工作,白天休息兩個時辰,一天大概就休息四小時。紊亂的作息時間,對于雍正的身體是一個極大的負擔,還有大批的奏折要批閱。工作量大,休息時間段,長此以往身體自然吃不消。雍正還有后宮嬪妃要寵幸,這樣年紀越大,對他的身體打擊越大。他做的是又太多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土歸流,整頓旗務,平定西北這么多的事情,雍正都要從實施到成果的批閱和參與。我們上文中寫到了雍正的被氣,可以說雍正不止身體累還心累。身心的疲憊對日漸衰老的雍正是一大打擊。
三,吃的
雍正身心俱疲,他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情況。所以信佛信道的他,開始食用由賈似道提供的丹藥,保持身體健康。我們都知道古代煉丹,丹藥里包含的都是硫磺之類,多種礦物,丹砂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吃多了反而會中毒身亡。雍正皇帝為了延年益壽,服用丹藥過多,所以暴斃而亡。喬引娣回景陵的時候就曾經(jīng)委婉勸誡雍正:
賈似道的丹藥雖好,但是您也要少服用為好。可見雍正確實對丹藥的需求量較大,再加上允祀在信中所說事情,過于真實,自己夙心夜寐為天下蒼生,得罪了一些讀書人,士人,再加上八阿哥黨的推波助瀾,反而落下了千古罵名。
雖然《雍正王朝》有美化雍正的嫌疑,但是大體上將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刻畫的十分成功,發(fā)人深省。
文/紅雨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