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關寧錦防線

由錦州,寧遠(今遼寧興城),山海關組成,依次分布于遼西走廊上。西邊是遼西的崇山峻嶺,東邊就是渤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山海關作為最后一道防線至關重要,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過了山海關就是華北平原了,可以直達北京或一路南下。參考戰(zhàn)例:松錦大戰(zhàn),寧遠大捷, 寧錦大捷,遼沈戰(zhàn)役2. 古北口和喜峰口


燕山山脈中的兩個重要關口,和山海關一起成為了遼東進入北京的三條主要道路上的屏障,相比起山海關來,由于都是山地中的道路,所以行軍不如前者方便。參考戰(zhàn)例:清兵入塞,己巳之變,庚戌之變3. 居庸關

北京的北大門,處在太行山脈的山谷中,軍都徑上的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防御著西北方來的敵人。當年土木堡之變就發(fā)生在離居庸關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參考戰(zhàn)例:土木堡之變4. 宣府與張家口

宣府和張家口一起組成了北京的北大門,主要防御從草原上來的敵人。參考戰(zhàn)例:野狐嶺之戰(zhàn),應州大捷5. 大同

位于大同盆地,既是通往草原的橋頭堡,也和宣府一起保衛(wèi)北京免受游牧民族的侵略。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它處在一個交通要道上,通過大同向南可以繼續(xù)攻打雁門關,往北可以進攻張家口。參考戰(zhàn)例:白登山之圍6. 雁門關

位于恒山之中,控制著連接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的要道。通過雁門關后往南就是太原,往東可以抵達平型關。參考站例:雍熙北伐(楊業(yè)在雁門關外戰(zhàn)死)7. 平型關

位于恒山和五臺山之間,地勢險要,控制著太原和華北之間的交通要道,過了平型關,就可以經(jīng)靈丘和飛狐峪進而攻打紫荊關。參考戰(zhàn)例:平型關大捷8. 太原

位于太原盆地,往東可以抵達娘子關。參考戰(zhàn)例:金軍南下攻宋9. 冷泉關

太原盆地的最南端,過了冷泉關就可以進入關中平原,直達長安。10. 紫荊關和倒馬關


太行山脈中很重要的兩個關口,也是位于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主要路線上,穿過這兩個關口,翻過太行山脈,就可以往北京進軍了。參考戰(zhàn)例:成吉思汗分兵內外夾擊紫荊關的金軍,土木堡之變11. 娘子關


連接太原和真定,位于翻越太行山脈的主要路徑上。參考戰(zhàn)例:楊延昭鎮(zhèn)守的三關之一12. 潼關和函谷關


位于中條山、華山、崤山之間的谷地上,靠近黃河邊,地勢險要,是關中平原和長安的東大門,防御者從中原來的敵人。秦軍就是在函谷關拒六國兵馬的。參考戰(zhàn)例:秦函谷關拒六國13. 漢中及散關


漢中通往關中平原的主要道路就要經(jīng)過散關和寶雞,所以散關是控制秦嶺交通要道的重要關口。還有一條非主流路線就是子午谷了,不如前者便利,風險巨大,當年高迎祥就企圖通過子午谷進攻關中,結果在黑水峪被孫傳庭痛擊。參考戰(zhàn)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吳階、吳璘打敗完顏宗弼,曹真擊敗諸葛亮14. 最后放一張幽云十六州的范圍圖


大致就是山西北部和華北平原北部及燕山山脈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前文介紹的大部分重要關口都在幽云十六州,南邊就是大片的平原,開封坐落在這片平原上,除了少數(shù)河道外幾乎無險可守。北宋就是在這樣糟糕的環(huán)境下立國的,可以說是沒有國防的。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云薊州:今天津薊州區(qū)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最佳貢獻者
2


劍門關,最初由三國時諸葛亮選址修建,中國古代戰(zhàn)爭中唯一一個沒有被正面攻破過的關隘,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譽……

3

大同,自古軍事重鎮(zhèn),北防游牧民族,現(xiàn)在的地位下降很多,已經(jīng)不能稱為軍事重鎮(zhèn)

新疆伊犁阿克蘇,南疆北疆必經(jīng)之路

遼寧錦州!進出東北必經(jīng)之路

山東青島,遼寧大連,保護首都,渤海灣的守護神

福建廈門,臺灣就靠他

廣東湛江,南海艦隊總部,直面南海

甘肅蘭州,河西走廊必經(jīng)之路,新疆與內地的咽喉

4

太多了!古代設置關口的地方差不多都是!比如山海關。就是寧錦防線的一部分吧!在比如遼寧的旅順口區(qū)和山東省的,威海衛(wèi)。就是守護北京的海上門戶。只要是威海衛(wèi)和旅順口沒有被敵方所占領,北京就會比較安全!最后的防線,在清朝時,就放在了天津的,大沽口炮臺了。這里一旦失守?北京的就得趕快轉移了!

5

我的家鄉(xiāng)安徽安慶。古稱舒州,公元1217年,由同安,德慶兩支軍隊得名安慶,同時安慶,徽州,成就了安徽省。從地形上看,安慶北邊是大別山,南邊是滔滔長江,再往南就是皖南山區(qū)?梢哉f整個長江下游與長江中有就靠安慶這根扁擔挑著,一頭是武漢,一頭是南京。無論是太平軍從西往東打南京,還是小日本從東往西打武漢,安慶都是繞不過去的。


6

  .明朝的九邊重鎮(zhèn)。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太原鎮(zhèn)(也稱山西鎮(zhèn)或三關鎮(zhèn))、延綏鎮(zhèn)(也稱榆林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也稱陜西鎮(zhèn))、甘肅鎮(zhèn)。后來又添加了昌平鎮(zhèn),山海鎮(zhèn),真保鎮(zhèn),臨洮鎮(zhèn)。這是防御蒙古入侵,沿長城設立的軍事重鎮(zhèn),為屏蔽明王朝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九邊中的山海關更是大名鼎鼎。扼守北京通往關外的捷徑遼西走廊,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更是消磨了兩代滿清大汗,直到明朝滅亡,吳三桂投降,滿清才通過山海關入主關內。還有長城的內(紫荊關,居庸關,倒馬關)外(寧武關,雁門關,偏頭關)三關,是保護京師的重要屏障,李自成攻陷寧武關后,大同,宣府總兵相繼投降,北京就無險可守了。

7

2019年9月份,到甘南旅游,給我們開車的司機特意帶我們去了臘子口參觀。

臘子口是著名軍事重鎮(zhèn);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臘子”在藏語里有“山坡、陡峭”之意,臘子口則由藏語“臘子庫”演變而來,意思是“山腳的深谷”,口寬約30米,周圍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兩個懸崖絕壁間夾著一道窄窄的山溝向上延伸,兩邊絕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處的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橫跨于兩岸陡壁之上,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

臘子口戰(zhàn)役對紅軍太重要了,毛澤東清楚地知道,臘子口再險,紅軍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那可是拿人墻堆出來的一場戰(zhàn)役。

1935年6月,兩河口會議之后,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沿若爾蓋巴西,班佑繼續(xù)北上。蔣介石急調軍閥進行圍追堵截,并命甘肅地方軍閥魯大昌部在臘子口、岷州一帶阻擊,妄圖把人困馬乏的紅軍消滅在此。另外,它的另一側則是卓尼藏族土司的2萬武裝。而正在此時,時任紅軍總政委的張國燾卻堅持南下川康,最后竟達到了以武力相威脅的地步。9月10日,毛澤東率8000余紅軍壯士孤軍北上,在俄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安淮蛳绿祀U臘子口,紅軍在軍事、政治上將十分的被動”。因此,俄界會議的另一議題,就是組織開展攻打天險臘子口的戰(zhàn)役。

1935年9月13日,黨中央率陜甘支隊(由紅1方面軍第1、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由俄界出發(fā),沿白龍江東岸。爬高山,穿密林,殲滅了一些敵人堵?lián)舨筷,?7日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

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qū)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出路。魯大昌兩個營的兵力駐守在臘子口,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后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他們在長30米,寬8米的口子內一座木橋橋頭和山崖上構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網(wǎng)。

烏江、金沙江、大渡河沒有擋住紅軍的前進,雪山草地紅軍都走過來了,撕碎敵人在臘子口的封鎖、打通北上通道成為紅軍當時唯一的選擇。毛澤東果斷地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1935年9月16日下午,臘子口戰(zhàn)役打響,紅軍先后發(fā)起了五次猛攻,因山勢地形異常險峻,兵力無法展開,都未成功。紅四團指揮員王開湘和楊成武趴在前沿陣地上觀察敵人布局時,發(fā)現(xiàn)了敵人的布防漏洞。原來,敵人在橋頭建了一個碉堡,但修碉堡利用臘子口的山勢地形,以及后方的懸崖峭壁,碉堡上并未修建蓋子。當時,敵人將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前方,而兩側卻沒有部署兵力,王開湘與楊成武想,如果有人能從懸崖峭壁爬上去,紅軍上下兩面夾擊,就可能會打下隘口。

在半夜時分,部隊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zhàn)方案。根握新偵察到的情況和戰(zhàn)士們的建議,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6連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如果偷襲不成就連續(xù)發(fā)動進攻,達到疲勞敵人,消耗敵人彈藥,造成敵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1、第2連,悄悄地迂回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后面去。

戰(zhàn)斗再次打響了,正當正面戰(zhàn)斗激烈進行的時刻,迂回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下。迂回部隊中的一個貴州籍苗族戰(zhàn)士(人稱“云貴川”)手持帶鐵鉤的長桿,順著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干上放下來,后來的戰(zhàn)士拉著綁腿一個接一個地全部爬上懸崖。不久,臘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先后升起一白(表示迂回成功)一紅(表示總攻開始)2顆信號彈,他們突然出現(xiàn)在敵人的后方,從敵人頭頂用手榴彈轟擊敵人沒有頂蓋的碉堡,紅軍戰(zhàn)士猶如神兵天降,兩面夾擊,令敵人魂飛魄散,扔下槍支倉惶逃命。

紅軍在臘子口的關鍵一招——攀登絕壁側翼迂回,必須與正面進攻相結合才能奏效。正面看似是“佯攻”,實則“虛中有實”,一旦突擊隊側翼迂回成功、威脅到敵人側后,正面紅軍主力就可趁敵防線動搖之際,發(fā)力猛攻。而側翼部隊看似是“主攻”,實則居高臨下投擲手榴彈,壓制碉堡火力,以掩護正面主力突破防線。

“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敵人萬萬沒有想到紅軍會從懸崖峭壁上打下來,彈藥庫又被摧毀。經(jīng)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臘子口被智勇雙全的紅軍攻克。成為長征途中出奇制勝,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

攻下臘子口的第二天,新任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經(jīng)過這里時非常感嘆,他說:“不知道昨天我們紅一軍團這些英雄,是怎么爬上懸崖峭壁投擲手榴彈的。”因為臘子口前面一段50米的崖路上,手榴彈的彈片、木柄鋪滿了一地。

臘子口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越過了征途上的最后一道天險,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憑借天險消滅紅軍的最后一次嘗試。也打破了張國燾企圖分裂紅軍、火并紅軍、篡奪最高領導權的陰謀,使中央紅軍擺脫了張國燾的威脅,轉危為安。

臘子口戰(zhàn)役為紅軍進入甘南,開赴抗日前線打開了通路,以后紅軍迅速地走出了岷山山脈。

8

古代歷史中,朝代更迭,軍閥割據(jù)。許多地方重鎮(zhèn)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么又有哪些軍事重鎮(zhèn)呢?

一,襄陽

從古到今,這座城市發(fā)生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200余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位于長江流域的核心,襄陽西接川陜,東臨江漢,南通湘粵,北達中原,是幾個省市地區(qū)的交通樞紐。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襄陽保衛(wèi)戰(zhàn),南宋與蒙古進行了多達30多年的爭奪,而襄陽城的失守,也直接導致了南宋的加劇滅亡。


二,潼關

潼關地處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臨黃河,南琚山腰,歷史中各朝各代都對這一地理位置十分看重。從漢朝開始,便設立關卡 ,唐朝并且進行了加固,明清世代也都沿襲了下來,而且潼關位于晉,豫,陜三省的要塞,從長安到洛陽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唐朝時期是各部兵馬爭奪的重要地方。


三,徐州

徐州擁有承東接西,而且溝通南北,整個交通樞紐四通八達,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接處,有很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臺兒莊戰(zhàn)役,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徐州會戰(zhàn)都是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


作為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當然不僅僅有上述三個軍事重鎮(zhèn),還有其他如大同,太原,山海關,荊州,韶關,岳陽,漢中等等,這里不一一詳細敘述。

喜歡歷史的你認為呢?

9

說些西域的重鎮(zhèn)

1、星星峽

河西走廊入東疆頭號重鎮(zhèn),無數(shù)征西士卒,無數(shù)西行旅者都都經(jīng)過此地進入西域,尤其絲路南線逐漸沙漠化后,該地成為近代入疆唯一通道,白彥虎的潰兵走過,左宗棠的湘軍走過,共產(chǎn)黨的西路軍走過。中原控制新疆的咽喉,新疆軍閥獨立的資本。星星峽東200公里為瓜州,西150公里為哈密。



2、鐵門關

南北疆天險要沖,絲路中段重鎮(zhèn),歷來北疆游牧民族南下征服南疆西域諸國,西域勢力抵抗北疆進攻皆需于此囤積重兵。張騫兩度經(jīng)過這里。唐代這里便是軍事要塞, 岑參在這里留下了的名詩“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光緒十三年,湘軍劉錦堂率部攻克鐵門關,敲響阿古柏喪鐘。



3、明鐵蓋達坂

印度次大陸進入塔里木盆地最近的山口,歷代為西域重要口岸,漢代稱其為玄渡嶺,唐玄奘即于此南下進入天竺。尤其在唐與吐蕃爭奪西域期間,這里是吐蕃大軍數(shù)次襲擾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唐軍于明鐵蓋達坂外設立大名鼎鼎的蔥嶺守捉以防備吐蕃北上。近代以后冰川侵蝕,漸被紅其拉普取代



4、連云堡

位于今阿富汗瓦罕走廊,為絲路要隘,北通費爾干納谷地,西至阿富汗,東至西域喀什,南抵次大陸。唐與吐蕃爭奪西域時其地位極其重要,天寶六年唐將高仙芝、李嗣業(yè)、邊令誠等人征服小勃律之戰(zhàn)就是以奇襲連云堡為標志。控制此地就徹底堵死了吐蕃北進通道。 是時,唐軍“登山挑擊,從辰至巳,大破之。至夜奔逐,殺五千人,生擒千人,馀并走散。得馬千馀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shù)!



5、喀喇昆侖山口

大名鼎鼎的神仙灣哨所就在山口中國側,自古為克什米爾地區(qū)勾連新疆與西藏的要道,夏季時新疆穆斯林由此前往麥加朝圣,近代更是成為英國滲透疆藏的口岸,1962年此地成為中印雙方爭奪的一個焦點。





6、阿拉山口

“準噶爾大門”,草原絲綢之路要隘,蒙古崛起后一躍成為勾連四大汗國的重鎮(zhèn)。丘處機自此回到中原,蒙哥在此會盟諸王成為大汗,17世紀后準噶爾部多次從此進入哈薩克草原掃蕩。



7、鐵門

西域通往波斯吐火羅的最后一道關卡,緊鄰阿姆河。玄奘西行時便描述過此地,新唐書載 “怛滿,或曰怛沒,東陀拔斯,南大食, 皆一月” 。13世紀被成吉思汗攻破,屠城。旋即又建新城。帖木兒帝國時期又成為溝通南北的要道,明朝訪帖木兒的使臣皆來過這里。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期間又稱為蘇軍前線指揮部,為侵阿主要陸上通道。



8、吐爾尕特達坂

因為相對海拔較低,積雪時間短,成為新疆通往費爾干納盆地的最佳路線之一,古稱托云多拜故道,李廣利第一次征大宛就在這里被阻擊,同時也是唐軍西進怛羅斯的必經(jīng)之路。后逐漸被更加便利的伊爾克什坦取代。



9、伊爾克什坦道

張騫經(jīng)此抵達大月氏,距離奧什城(貳師)直線距離只有100多公里,相比吐爾尕特,沿著克孜勒河谷前行的伊爾克什坦道更加安全,李廣利二征大宛就由此突破。清軍西進追擊大小和卓便通過這條道進入費爾干納。斯坦因考察后認為這里是從塔里木盆地通向中亞阿姆河流域最方便的一條交通路線。





10、克里雅山口

新疆聯(lián)通西藏最艱險的通道,北接和田,南入藏北無人區(qū),唐時為吐蕃進擊西域的主要通道之一,唐軍在山口修有城堡。這里發(fā)生的更有名的事件就是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帥6千精騎從這里潛入西藏,奇襲拉藏汗得手,準部勢力達到最大的同時,也為清軍徹底控制西藏提供了由頭,可謂是日后西藏直接受中央控制的緣起。青海羅卜藏丹津自這里逃入新疆。近代左宗棠部隊將該道徹底毀壞。



11、葉爾羌之路

又稱克里陽道,為距離和田最近的一條疆藏通道,南口外就是快成段子的賽圖拉哨所,北口外不遠就是和田,相對于克里雅道的艱險,這條通道相對容易,在吐蕃未征服克什米爾地區(qū)之前,曾是其北上勾連西突厥余部的常走路線之一



12、桑株古道

中古時期疆藏連接最常用的一條通道,也是南北方食鹽流轉的重要商道,很多來自波斯的元素都通過這里進入吐蕃控制下的羊同、象雄地區(qū),進而影響整個西藏?箲(zhàn)時期,緬甸通道被日軍封鎖后,國民政府交通部的陸振軒將這條古道重新開辟為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建國后新藏公路修通,該道遂廢。



13、吐蕃-大食之門

該地長期是伊斯蘭和非伊斯蘭文化的分界,在唐軍重兵駐守南四鎮(zhèn)后,吐蕃開辟的新道路就是從這里北上進入西突厥十姓之地,再與唐軍爭奪西域。中唐后吐蕃完全控制西域,這里又稱為大食和吐蕃邊境摩擦的焦點。故而在史料中記載其為大食之門or吐蕃之門。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西方探險家在這里孜孜不倦的考察測繪后,于阿富汗巴達赫尚瓦罕走廊到印巴克什米爾這條世界屋脊上共發(fā)現(xiàn)唐與吐蕃時期興建的碉樓城堡達400多處,可見舊日這里鼓角爭鳴。



14、辛滾山口

呼羅珊大道的支線,位于塔什庫爾干縣城(唐蔥嶺鎮(zhèn))西北,從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直抵巴格達,是絲綢之路的輔道,進入后就可以登上大帕米爾谷地( 古稱播蜜川 )。呼羅珊大道,8-10世紀起于木鹿,終于唐境。玄奘、慧超、高仙芝都走過這條道路。



15、 上努舍疆

位于今伊塞克湖南岸,從8世紀起就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的終點,從這里向西商隊15天,驛馬3天就到李白故里、安西都護府駐地碎葉鎮(zhèn)。這里也是呼羅珊大道的終點,唐代官道起點,古絲綢之路的主干道。伊塞克湖不僅地處要沖,而且水草肥美,自古是西北游牧民族的最愛,從烏孫到喀喇汗、從西遼到浩罕,長期是首都區(qū)。帖木兒東征大軍原定從此進入中原。



最后一個、怛羅斯

怛羅斯城在哪眾說紛紜,但至少在今哈薩克的塔拉茲和塔拉斯之間是肯定的,此地在漢代尚不顯名,進入唐代開始因絲綢之路十字路口而成為軍事和經(jīng)濟雙要地,故而高仙芝寧愿冒險帥3萬軍隊輕入此地與大食軍隊決戰(zhàn),如果放棄該地,至少北線草原絲綢之路不保。南線定居城邦也無緩沖地可輾轉。



看完球補個大圖~



10

*遼寧省*

旅順、大連(曾合稱旅大市):傍山環(huán)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京津門戶,渤海鎖鑰。

錦州市:遼沈戰(zhàn)役之開端,東三省出關之門戶。

*河北省*

山海關: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此關一破,京津可作鳥獸散。

*山東省*

煙臺:瀕臨黃海、渤海,北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有渤海鎖鑰——長島,是拱衛(wèi)京津海上門戶。

*山西省*

娘子關:三晉門戶,晉冀咽喉要地----雄關百二誰為最?要塞三千此關名。太原會戰(zhàn),初時仍可支持,直至日軍突襲攻破此關,遂大勢已去,痛失太原。

雁門關:外壯大同之藩衛(wèi),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河南省*

函谷關: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稱。

*陜西省*

潼關:關中的東大門,兵家必爭之地,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進出三秦之鎖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四川省*

劍閣---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關足以守四川。

*安徽省*

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jù)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

必爭之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