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賣炭翁》中的老人"賣炭翁",是廣大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正是由于有了"賣炭翁"這樣的勞動者辛勤付出,社會才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財富,才有了所謂的上層社會的"上層人"統(tǒng)治者的幸福生活。

"賣炭翁"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壓榨的勞動者,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他們的悲慘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當(dāng)時整個社會的剝削制度下的犧牲品,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有著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有著任勞任怨的情懷,他們是被壓迫階級的人們。

"賣炭翁"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

我們不但要理解他們,要同情他們,更要為他們爭取更多的平等,爭取更大的利益做出我們的貢獻,盡到我們的一份力量,因為社會在進步,因為我們要正直。

#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就令人淚奔使人心碎。如果此情此景還麻木無覺,甚或質(zhì)疑老者可不可憐,不是缺乏良知就是失去人性。題主何故多此一問。

3

為什么賣炭翁不值得可憐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燒炭,拼盡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賣掉能換個溫飽。

但是用盡力氣燒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卻被宮里的太監(jiān)以"宮市"的政策一分不給的搶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來?

不知題主是否覺得他應(yīng)該反抗才問這個問題,他單身一人,身無寸鐵,面對的是國家武裝,敢反抗,無異送死。

"宮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奪的一項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難道不應(yīng)該同情和可憐嗎?

4

白居易的《賣炭翁》詩中的主人公"賣炭老漢“,肯定是非常值得我們可憐和同情的。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詩的開始,詩人僅用寥寥十四個字,就活生生的為我們刻畫出一個逼真的賣炭老人的形象,在嚴寒的冬季,為了一家老小的吃穿,而每日伐木,燒炭的忙碌著。雖然自已身上的衣衫非常單薄,但為了炭能賣出好價錢,寧愿自已受凍也希望天氣能再冷一些。

這個"賣炭老漢"的形象,是千百萬廣大勞動人民的縮影,正是由于他們的辛勤勞動,才使這些"黃衣使者白衫兒“們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對處于"饑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死活是不管不顧的,對于老百姓的勞動成果,常常不會等價交換,而采取"掠奪式"的強取豪奪。正如詩的后半部分,宮中的使者只用一丈紅綾,就強行奪走了老漢整整一車千余斤的木炭。

敘事詩《賣炭翁》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從這首詩可以反映出詩人對勞動人民是非常同情和熱愛,而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榨,剝削老百姓的行為是無比鄙視和痛恨地。

5

白居易寫這首詩本就為了揭露“宮市”的腐敗,“賣炭翁” 只是受欺壓的眾多百姓中的一個縮影。不管是做為個人,還是當(dāng)時社會底層的代表,“賣炭翁”無疑都是值得可憐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詩粘上來,我們慢慢分析,看看“賣炭翁”到底可憐在哪里?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滿面塵灰煙火色” :

首先看看這賣炭翁的臉,都是常年燒炭燒出來的“煙火色”,此處突出了燒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溫下,連臉都燒變色了。

“兩鬢蒼蒼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說了,兩鬢蒼蒼說明已經(jīng)上了年紀。但是為什么上了年紀還要干這么累的活養(yǎng)活自己呢?可見沒有子嗣可以養(yǎng)老。為什么沒有子嗣養(yǎng)老?很可能是戰(zhàn)亂死掉了?闪姘桑≌脤(yīng)上中唐時期發(fā)生了“安史之亂”,當(dāng)時席卷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qū),很可能老人的兒子就是在這場戰(zhàn)亂中死掉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凍在風(fēng)雪中賣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后你還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這么冷……冷的天!這車碳,肯定不愁賣!” 為了賣炭,連自己的冷都顧不上了,可見生活是多么的貧窮,估計連口吃的都沒有。而接下來就說到?jīng)]有吃的了。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此時日頭已高,應(yīng)該是中午了。這時牛已經(jīng)困了,可見來城里賣炭的路比較遠,牛都走到?jīng)]有力氣了。老翁這時也已經(jīng)餓肚子了,但是只是歇息,沒有吃東西。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

半匹紅紗一丈綾,大概是多少價值呢?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纯蠢衔獭皩m使驅(qū)將惜不得” 就知道這筆買賣老翁是有多不樂意,無奈宮使得罪不起,最后只能強忍了。



被“宮市”強買了碳之后,此時站在風(fēng)雪中,餓著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經(jīng)泣不成聲,苦不堪言。

他不可憐,誰人可憐?

6

我國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學(xué)過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對《賣碳翁》一詩中為了溫飽辛勤砍柴燒碳的老人十分可憐和同情。

那么為什么會有人提出白居易《賣碳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憐和同情的問題?,我們看看提問人的回答:

竊以為賣炭翁老頭心眼比較壞,大冬天只為自己多賺錢考慮,不考慮天氣冷了別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還有一人這樣回答:

賣炭翁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時值深秋,可他卻自私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彼琴u炭的,自然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價,想賺多點錢。

為什么會有些青年人這樣理解一首唐詩呢?應(yīng)該有兩個原因:一是標新立異引起關(guān)注;二是三觀出了問題。

一個孤苦的老人,為了生活還要上山砍柴燒碳,為了能吃上飽飯,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能賣個好價錢有錯嗎?

哄抬物價的只有奸商,他們有錢,可以把碳囤積起來賣高價。誰見過農(nóng)民囤積糧食,果農(nóng)囤積水果哄抬物價的?

不是賣碳翁在個糟老頭子壞得很,而是你的良心壞了。。。

7

白居易的《賣炭翁》真實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底層人們的艱難生活,主人公,也就是賣炭翁是一個令人同情的老人。

賣炭翁,伐木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灰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蹍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上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遇到了不平事,即便心中一百個的心不情,意不愿,他又能如何?皇宮的使者一句話,半匹紅紗一丈綾,就把老人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千余斤啊,給充公了。這么冷的天,一家人還等著他賣炭的錢買米充饑呢,可他偏偏倒霉遇到了公差,他怎么敢反抗,那不是自找死路嗎?

賣炭翁不是英雄,他遇到這種情況,也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他這也是無奈之舉。所以說,他是個值得我們可憐和同情的老人。




8

如果站在欺壓百姓,魚肉百姓,一切為自己,不管他人死活,我行我素,沒有人情,親情的冷血角度看待是不會同情的。反之,只要懂得民間疾苦,體恤民情,關(guān)愛百姓的人都會同情。


9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的《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看到啦,寫詩為文,并不是為了寫而寫,更多的是記錄社會現(xiàn)實,反應(yīng)民生疾苦,為當(dāng)政者提供參政思考。

《賣炭翁》就是白居易著名的寫實詩之一,作者描寫了一位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zhì),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dāng)時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賣炭老漢是那般的辛苦,宮吏卻是那么的霸道!耙卉囂浚в嘟,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蔽覀儾恢喇(dāng)時一車炭究竟值多少錢,半匹紅綃又值多少錢,但是,顯然是極其不對等的,更不是賣炭翁所需要的。賣炭翁需的是錢,拿回家可以買上米和面讓一家子人吃飽肚皮,可是,他辛苦了那么久,挨饑受凍,最終換來的半匹紅綃在這個大冬天里又有誰要呢?

只有真正走進生活,觀察過底層民情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的好詩文。一個人倘若整天坐在高樓大戶里,是看不到這些的。

10

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人值得可憐與深感同情。

然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待事情要一分為二,別虛情假意的偏袒一方。

每個朝代人們分工不同,貧富懸殊在所難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賣炭翁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時值深秋,可他卻自私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彼琴u炭的,自然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價,想賺多點錢。

天寒地凍的時候,自己也可以在草蘆中燒炭取暖。可他有沒有想過,大多數(shù)買不起炭的窮人們該如何是好?

就如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似的,這能怨恨誰呢?別人的榮華富貴也不是憑空得來的,難道要取出全部家產(chǎn)與天下人平分這才合理嗎?

其實這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也與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的政策與制度密不可分。

職業(yè)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收入來源的不均

。天道酬勤,自強不息才是正道。

在那個時代,多少人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

。由于古代的科舉制度,普天下的讀書人十年寒窗,刻苦攻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睂W(xué)而優(yōu)則仕,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