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元帥劉伯承是我軍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長征途中從1935年1月開始,身為紅軍總參謀長的他一直擔負為全軍開道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戰(zhàn)爭史的奇跡!
1934年12月18日,離開江西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中央紅軍到達湖南黎平縣,在這里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確定了放棄原先同湘西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全軍改道向西進入貴州,避開敵軍的鋒芒。與此同時,在蘇區(qū)被撤銷了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此時的紅軍雖說確定了西進貴州的戰(zhàn)略意圖,但是當前所面對的敵情仍然非常嚴重。從蘇區(qū)一出來連續(xù)兩個多月的行軍作戰(zhàn),紅軍的行動路線始終在蔣介石的預料之中。紅軍剛剛走出黎平才50公里,敵軍周渾元所部就進占了黎平,從四面八方向紅軍合圍而來的敵軍更是多達30萬人以上!
紅軍要想擺脫險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突破水流湍急、敵軍重兵設防的烏江!剛剛官復原職、有過在川黔地區(qū)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劉伯承就領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
為了鼓舞士氣,毛主席說:“劉伯承這條獨眼龍,定能想出渡過烏江的辦法!
按照當?shù)乩习傩盏恼f法,渡過烏江必須有技術嫻熟的船工駕駛大木船在大晴天才能成功?墒窃诋敃r,紅軍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條件,沿江兩岸的渡船和船工都被黔軍搜羅走了,新年伊始的季節(jié)大雪紛飛,追擊的敵軍距離紅軍最近的不到100公里……
面對嚴峻的情況,可以想見當時矗立于烏江岸邊的紅軍指戰(zhàn)員的急迫!
指戰(zhàn)員們經(jīng)過商議,決定組織突擊隊乘坐木筏強渡,然后架設浮橋供大部隊通過。沒有渡船,就到附近的竹林中砍伐竹子扎木筏。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分別從兩個渡口同時發(fā)起強渡烏江的戰(zhàn)斗。數(shù)十只竹筏滿載著紅軍戰(zhàn)士同時下水,頂著凜冽的寒風冒著對岸黔軍密集的炮火開始強渡行動。
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后,紅軍強行登上對岸,不顧一切的向黔軍陣地撲了過去。黔軍士兵望著眼前寒風中濕淋淋的紅軍戰(zhàn)士,頓時嚇傻了眼,扔下槍掉頭就跑。強渡烏江的戰(zhàn)斗緊張而又順利,僅僅兩天功夫,兩個軍團就控制了對岸的江界河、茶山關兩個渡口。
但是渡過去的紅軍畢竟是少數(shù),如何能將主力部隊的3萬余人全部安全渡過去這才是最后的勝利。扎竹筏顯然是不可能,擔負突擊任務的紅軍扎一個竹筏平均用時3個小時。唯一省時的辦法就是架設浮橋。
不過問題又來了,水流湍急的烏江自古以來就沒有成功架設過一座橋梁,而要在短時間內(nèi)架設一道供3萬人通行的浮橋,談何容易?
在劉伯承指揮下,紅軍的工兵部隊一個營又一個連在江界河渡口開始了架設浮橋行動。把三個大竹排重疊固定在一起組成一個門橋,總共做成了100多個。然后一個接一個地放入江水中,同時用竹篾編成的粗繩連接,再把裝入大石塊的竹簍墜入江中用來固定每一節(jié)門橋。
36個小時后,一座橫跨烏江兩岸的浮橋就建成了,雖然被湍急的烏江水沖擊的像蜈蚣一樣擺來擺去,卻始終垮不掉,承載著3萬紅軍戰(zhàn)士順利通過了烏江。
烏江兩岸的老百姓連同對岸的黔軍士兵都被鬼斧神工般的紅軍驚呆了,以至于幾十年后依然有當?shù)厝擞皿@愕的神情描述這個紅軍創(chuàng)造的神話場面!
作為紅軍強渡烏江作戰(zhàn)的總指揮劉伯承激動的在江邊走了好幾個來回,嘴里不停的念叨:“紅軍里面有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