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深思。

樊噲(前242--前189年),沛人,出身微寒,早年以屠狗為業(yè)。是呂后的妹夫,深得劉邦、呂后的信任,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zhàn)將,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的軍事將領。

樊噲作為劉邦的連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劉邦忠心不二的功臣。

那為何劉邦在臨死之前,還要殺了樊噲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樊噲與呂后走的太近,關系太過密切,已經(jīng)影響到劉氏江山的穩(wěn)固。劉邦為了子孫后代著想,必須要鏟除呂后的羽翼,樊噲在劫難逃。

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為了對抗項羽,不得已分封了許多異姓諸侯王,這對劉邦取得天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但在漢朝建立以后,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劉氏政權的穩(wěn)固。樊噲在追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的過程中,東征西討,居功至偉。

但在異姓諸侯王清除的差不多的時候,劉邦又開始清理那些威脅劉氏政權的功臣啦。

前195年,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箭傷發(fā)作病倒了。此時,劉邦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遣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征討。

樊噲帶兵出征之后,就有人對漢高祖劉邦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防范。”?

劉邦對于呂后干預朝政,早就不滿,感覺這個事情比較嚴重。于是,劉邦決定臨陣換將,采納陳平的計謀,用周勃換掉樊噲,而且讓陳平、周勃殺掉他,要求陳平盡快把樊噲的腦袋給取回來。

但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皇上的重臣,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萬一皇上后悔了,我們怎么辦?再說皇上病重,呂后姐妹必然會在皇帝身邊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于我們。”

?周勃一聽,也沒了主意,便問:“難道要把樊噲放了不成?”

陳平說:“放了肯定不行,咱們不如把樊噲綁上囚車,送回長安,讓皇上自己處理!

但他們還沒有回來,劉邦就駕崩了,樊噲?zhí)舆^這一劫。

劉邦死后,呂后專權,陳平懼怕呂后怪罪,就立馬趕回長安,跪在劉邦靈前,大哭道:“您讓我們就地處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他押解回來,想讓您自己處理,可您卻走了,這究竟咋辦呢?”

呂后姐妹一聽,樊噲還活著,都松了一口氣。隨后釋放了樊噲,并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其實,這事很簡單,不管你功勞多大,不管你關系多么密切,只要你威脅到了帝王政權的穩(wěn)固,就格殺勿論。不管是真還是假,哪怕是空穴來風,防患于無,一律不可避免。

伴君如伴虎,無人例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也有例外。手再大也遮不住天,即便是帝王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樊噲是幸運的,但劉邦最終也落在了陳平等人的股掌之中。

這不能僅僅歸于天意,許多事還是在于人謀。




最佳貢獻者
2

劉邦臨死前,下令殺掉救命恩人兼連襟的蓋世名將樊噲,主要是其疑心在作怪。

眾所周知,劉邦是個善于納諫、善于用人、功于心計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中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但是,建立漢朝后,劉邦卑鄙的本性開始展露出來,他因為出生微寒,自卑心里驅使下,多疑而多慮,為了確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讓子孫萬代傳承下去,他不惜開始大肆屠殺功臣。于是乎韓信、英布、彭越等一個個功臣良將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到了劉邦晚年時,隨著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王已經(jīng)是稀有動物了,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是“例外”了。

而陳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劉邦并沒有放過他。他派出的“奪命殺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劉邦最得力的部將之一,他利用“和親蜜月”和還處于搖擺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滅了陳豨這個反革命團伙。

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跡象!

劉邦一聽,一方面派出了手下兩個親信審食其和趙堯去燕地搞調查,另一方面下詔書召盧綰入京。

接到詔書后,盧綰就犯難了,去還是不去,讓他左右為難。最終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勸他千萬別去自投羅網(wǎng)。于是怕極了的盧綰最終還是決定拒絕入京。

審食其去調查也只是走了一下過場,然后抓住盧綰不肯去京城問題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盧綰不肯來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劉邦聽了后,大怒,來了個先斬后奏,立皇子劉建為燕王,然后再派出他的連襟樊噲帶兵去平定盧綰。

然而,樊噲不會料到,走到半途時,他自己也將面臨人生中的一場大浩劫。

原來,樊噲帶兵出發(fā)后,劉邦手下一個親信侍衛(wèi),因為當年一點個人私怨而忌恨樊噲,又見病重期間的劉邦對戚姬很是憐愛,對呂后大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后和太子就會發(fā)起無名的火來,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很明顯。于是這個侍衛(wèi)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后和樊噲因為“血緣”關系,他們“勾搭”在一起,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此時已病入膏肓的劉邦聽了大吃一驚,他心里嘆道:看來這年頭除了自己,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噲的人頭提來見他。

陳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劉邦突然要殺他的連襟,這一驚非同小可。但劉邦此時已是“難得糊涂”了,知道再勸也沒有用。于是他兩人合議了一下,決定把劉邦的“砍人頭”先變成“抓住人”。

而事實也正是因為他們兩個私自變通,才最終保住了樊噲的性命。因為劉邦不久就撒手西歸了。

劉邦死后,樊噲因為有呂后的“庇護”,自然很快也就無罪釋放了,最后得已經(jīng)善終。

3

劉邦臨死前,為什么要下令殺掉救命恩人樊噲?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時年54歲,這是年富力強的中年走向昏聵老年的開始。何況,劉邦生性多疑,登上帝位后時刻疑心別人要造反,來搶他的皇帝寶座。

劉邦多疑的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在劉邦稱帝的這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接下來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后,呂后將韓信殺死于長安宮中,并且誅連三族。

趙王張耳幸虧是劉邦的女婿,他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不過保住了一條命。

公元前196年,當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后處死。

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后,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把彭越的尸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嘗。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被劉邦親自統(tǒng)兵鎮(zhèn)壓,英布也死了。

就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nèi),劉邦利用各種借口,把除了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剪滅。

劉邦到了晚年,已經(jīng)開始有些神經(jīng)質,他疑心所有人都要反他,天下已經(jīng)沒有忠于他的人了,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獨裁者的通病。

即使如樊噲,一直追隨劉邦,建功無數(shù),還曾經(jīng)救過劉邦的命,再說他倆還是“擔挑兒”,可劉邦也不信任他了。

劉邦的發(fā)小盧綰,在劉邦病重之時發(fā)動叛亂,劉邦讓樊噲帶兵前去平叛,樊噲前腳剛走,后腳就有人對劉邦說,樊噲計劃等陛下百年之后,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劉邦一聽就火了,一個是自己的愛妃,一個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他于是讓陳平和周勃一起去樊噲的軍營,殺死樊噲,用周勃帶兵平叛。

陳平在當時絕對是只老狐貍,他想殺了樊噲就得罪了呂后,自己以后沒好果子吃,如果不殺樊噲那就得罪了皇帝,現(xiàn)在就沒好果子吃。思來想去陳平想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來到軍營,把樊噲綁了起來,帶回去讓皇帝處置。

結果走到半道上就得到消息,劉邦駕崩了,大漢朝的掌門人變成了呂后,就這樣樊噲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由劉邦想到了趙匡胤,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堪稱古代中國解決皇權與將權的完美之作,可惜韓信們早生了1000年。

4

劉邦手下有位將領很牛,很兇猛,猛到什么程度呢,猛到他進來之后,連項羽看到他都緊張,時刻保持著戒備狀態(tài),這位牛人就是樊噲。只可惜老婆娶錯了,連累自己差點被殺,雖然自己后來是躲了過去,但是老婆兒子還是被大臣殺死了。很是可惜。算了還是先看下他的出場背景

鴻門宴的故事都聽說過,說的是秦朝末年,劉邦先打進了函谷關,引起了項羽不滿,當時項羽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人。其實即使兩個人的軍隊數(shù)量反過來,劉邦也打不過項羽,更何況還差距這么大。真實的情況其實不是項羽請劉邦吃飯,而是劉邦為了避免被干掉,一大早就來到了項羽軍營中請罪,然后晚上項羽又請劉邦吃了一頓,因為地點在鴻門所以稱為鴻門宴。

項莊舞劍

宴會上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范增讓項莊武劍刺殺劉邦,項伯呢反過來保護劉邦,這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來歷。哎,如果不是項伯,項羽怎么可能最后被劉邦擊敗呢。張良一看這樣不行啊,趕緊出去把樊噲叫了進來。

史記上說,樊噲拿著劍和盾牌,眼睛瞪著項羽,頭發(fā)都豎了起來,眼角都要裂開了。項羽也緊張的 握著劍,你是誰干什么呢,知道樊噲身份后,賞了一杯酒和一個未熟的豬腿,然后樊噲還對著項羽說了一段話,劉邦勞苦功高,你不僅不賞還想殺他,如果這樣的話,那下一個滅亡的就是你的了。樊噲的舉動和言辭把項羽打動了,劉邦趁機溜了出去,跑回了大營,這次劉邦得救多虧了樊噲。

屠夫出身

根據(jù)史記記載,樊噲是沛縣人,殺狗的,至今在徐州還有樊噲的后人以殺狗為業(yè),持續(xù)了兩千多年了,是當?shù)氐囊坏烂朗场?/p>

樊噲

劉邦嫡系

樊噲和劉邦從年輕時就熟悉,劉邦起兵反秦時,樊噲就是劉邦的親信,跟著劉邦東征西討,樊噲的官位不是靠劉邦賞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槍掙回來的。這個史記中都有記載,每次斬首多少,封什么樣的爵位,這都是樊噲拿命拼來的。

進入咸陽之后,大家都被咸陽的繁華所吸引,在加上宮里眾多的美女,劉邦是流連忘返,還是樊噲勸誡劉邦,不要貪圖享樂,劉邦才撤出的。

之后的鴻門宴剛才介紹過了,樊噲在這個事情上立了大功,封樊噲為臨武侯。

劉邦樊噲

東征西討

樊噲屬于將才,不是帥才,打仗很勇猛,是劉邦手下最勇猛的將士,他打仗經(jīng)常帶著人率先登城,斬殺俘虜敵軍。

平叛主力

當年為了擊敗項羽,劉邦封了很多異姓王,這個時候雙方?jīng)]有共同的目標,分歧越來越大,加上劉邦不斷開始清洗項羽的舊部,導致了異姓王開始造反,這個時期樊噲成為了平叛的主力。

史記說是,樊噲跟隨漢高祖劉邦討伐燕王臧荼,樊噲俘虜了臧荼,平定了燕地。韓信被封在楚低,劉邦怕他造反,想把韓信抓起來,這事又是樊噲劉邦辦的。

樊噲一身帶兵打敗了七支部隊,攻下五個城池,平定六個郡,五十二個縣,俘虜了十二位將軍。

呂后

死里逃生

樊噲一生對劉邦是忠心耿耿,還娶了劉邦的小姨子呂后的妹妹做老婆,倆人成了親戚關系。但也是這層親戚關系,差點讓樊噲死掉。

劉邦的發(fā)小盧綰,在劉邦病重之后發(fā)動叛亂,劉邦讓樊噲帶兵前去平叛,樊噲前腳剛走,后面有人對劉邦說,樊噲計劃等陛下百年之后,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劉邦一聽就火了,一個是自己的愛妃,一個是最近喜歡的兒子。把陳平叫了過來,讓他和周勃一起去樊噲的軍營,殺死樊噲,讓周勃帶兵平叛。

陳平這個是人,在當時絕對是只老狐貍,他都算計好了,殺了樊噲那就得罪了呂后,自己以后沒好果子吃,如果不殺樊噲那就得罪了皇帝,現(xiàn)在就沒好果子吃。思來想去陳平想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來到軍營,把樊噲綁了起來,帶回去讓皇帝處置。

劉邦臨終前想殺樊噲

結果走到半道上就的到消息,劉邦駕崩了,大漢朝的掌門人變成了呂后,陳平心想還好沒殺樊噲,要不然自己命就沒了。就這樣樊噲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妻兒被殺

樊噲雖然在劉邦手下死里逃生了,但是他妻子和兒子的結局并不好,特別是他老婆,呂后的妹妹呂媭,仗著自己姐姐是太后,為所欲為,得罪了太多的人。呂后死后,陳平周勃等大臣誅殺了呂氏家族,就是在這次動亂中,樊噲的老婆呂媭被大臣亂棍打死了,他和樊噲共同的兒子也被大臣所殺。

據(jù)說是樊噲留下的配方

樊噲后人

漢文帝繼位之后,覺得樊噲的功勞還是很大的,所以讓庶出的樊市人繼承了樊噲舞陽侯的爵位。樊市人去世之后,樊市人的兒子樊他廣繼承爵位,不過沒多久被人告發(fā),說樊他廣不是樊市人親生的,沒有權力繼承爵位,樊他廣被奪去爵位貶為平民,就這樣樊噲的爵位正式被廢除。

此后樊噲的后人,就又干起了樊噲的老本行賣狗肉,而且人家有祖訓,只做生意不做官。至今已經(jīng)2000多年了,在徐州一代很有名氣。

5

中國有一句古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是漢高祖劉邦,卻做了一件與之相反的事情。在項羽所設的鴻門宴上,劉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脅,千鈞一發(fā)之際,大將軍樊噲勇闖帳營,絲毫不懼項王,據(jù)理力爭,將劉邦安然救出,護送回營,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劉邦與樊噲還是連襟關系,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嬃,呂嬃是呂雉的妹妹,所以樊噲很信任劉邦,是劉邦的鐵桿粉絲。劉邦稱王后,樊噲成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國后,又被封為左丞相,位高權重。然而,劉邦在臨死之前,卻曾下令賜死這位救命恩人,這又是為何?

《史記》原文是怎么記載這件事的: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zhí)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謚為武侯。

《史記》很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有背景的,這一微觀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劉邦反應了一個線索:樊噲與呂后結為私黨,這將對以后的趙王不利,構成了威脅。

歷史沒有記載是誰向劉邦反應了這一情報,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人向劉邦反應,樊噲原本就是呂后的妹夫,又同屬豐沛派系,這倆人結黨基本上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誰反應的情報,或者是有沒有人反應這一情報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劉邦想趕在自己乘鶴西去之前再夯實一下劉家江山,再為太子鋪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詔令也有無效的時候。

當陳平與周勃這倆老臣領命趕到燕國之后,并沒有遵旨立即殺掉樊噲,而是選擇了將樊噲帶回長安交付給皇上發(fā)落。

足智多謀的陳平之所以敢于這么干,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誰都知道樊噲是呂后的死黨,是劉邦與呂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邦已經(jīng)并入膏盲,隨時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當樊噲被押送至京城長安時,劉邦已經(jīng)駕崩了,于是,呂后一聲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噲無罪釋放,官復原職。就這樣,樊噲死里逃生逃過一劫,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間盡享榮華富貴。劉邦的第三項措施就此泡湯。

劉邦殺樊噲的原因是什么呢?

劉邦死的時候樊噲正在外面平叛。此時的樊噲是有兵權的。樊噲的老婆是呂后的親妹妹,樊噲親近呂后集團是明顯的。晚年的劉邦已是驚弓之鳥,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盧綰造反之后,恐怕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不相信任何人了。當時劉邦聽說樊噲要處死自己最心愛的戚夫人,劉邦自然無法接受。劉邦想殺樊噲的宏觀背景就是:威懾呂后,或者說是剪除呂后的臂膀,確保劉家江山不變色。關于這一點,非常遺憾的是:劉邦駕崩之后,呂后就大動干戈了,不僅戚夫人、趙王劉如意被殺,甚至連劉友、劉恢、劉建三個皇子也被殺。

6

秦末漢初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時代,很難想象當時一位年近五十的小小亭長最后竟然成了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而且從起兵抗秦到鞏固統(tǒng)治期間,他微賤之時的老友竟然也紛紛進行了蛻變,成為國之柱石。其中就有一位特色鮮明的人物——樊噲。

鴻門救主

樊噲畫像

樊噲本來是沛縣的一位狗屠,后來跟隨劉邦起兵,早期曾經(jīng)屢立戰(zhàn)功,爵位也隨之得到晉升。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鴻門宴”上演。在這場充滿殺機的宴會上,樊噲表現(xiàn)出來的卻不單單是一個魯莽武將的形象——在得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后,他闖入營帳之中,對著項羽慷慨陳詞,讓項羽完全沒有反駁的機會。當劉邦終于有機會脫身,卻在猶豫要不要對項羽告辭之時,樊噲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其剛毅果斷可見一斑,而劉邦最終也因為他的護衛(wèi)而安全脫身。

親密戰(zhàn)友

漢高祖劉邦

在隨后的楚漢爭霸中,樊噲多次建立功勛,并參與了最終的消滅項羽之戰(zhàn)。漢朝建立之后,他又跟隨劉邦平定臧荼叛亂、俘虜韓信,隨后被封為舞陽侯,并且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故其比諸將最親”。因為有這一層關系,樊噲也比別的大臣更加敢于直言,當年黥布造反的時候劉邦曾經(jīng)中箭受重傷,不接見任何大臣。只有樊噲敢于呵斥劉邦宮中的侍衛(wèi),闖入劉邦寢宮,卻看見劉邦正躺在一個太監(jiān)的腿上休息。樊噲直言:“當年咱從豐沛帶著百十人起兵,一直打下整個天下,那是多么牛X,坐穩(wěn)江山之后,又是多么頹廢!你現(xiàn)在病了,我們都非常擔心你,沒想到你誰也不見,卻躺在一個太監(jiān)腿上享受,你忘了秦國太監(jiān)趙高干的好事了嗎?”劉邦聽了之后,笑著坐起來,才開始視朝。

燕王謀反

西漢版圖

然而,晚年的劉邦猜疑心卻越來越重,像每個開國皇帝一樣,他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兒子無法駕馭曾經(jīng)跟隨自己打江山的這些人杰。所以,韓信、黥布、彭越等不世出的將才都一個個冤死,隨后,非劉姓的諸侯王只剩下了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二人。盧綰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條小巷子里出生,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兄弟,所以即便是從未立下什么功勞,仍然被封為諸侯王。但是這家伙并不聰明,他聽從謀士的建議,養(yǎng)寇自重,最終被人告發(fā)謀反。劉邦震怒不已,他先把兒子劉建封為燕王,同時派樊噲出兵討伐。

立斬噲頭!

樊噲雕塑

也許是因為性子耿直所致,樊噲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他剛剛出征,就有小人進讒言,說樊噲等著陛下駕崩之后要殺了戚夫人以及趙王劉如意呢!劉邦聽了之后大怒——因為眾臣的反對,他沒能立劉如意為太子,同時又非常了解“鐵娘子”呂雉的性格,此時重病的他最擔心的就是愛妃愛子的性命!作為呂后的妹夫,樊噲鐵板釘釘?shù)氖恰皡吸h”,為了保護那可憐的娘倆,必須將樊噲鏟除!于是,他采用了陳平的計策,派陳平與周勃一起追趕樊噲,并下令:“(陳)平至軍中,立斬(樊)噲頭!”

陳平用計

陳平雕塑

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jīng)分析為何陳平?jīng)]能入選“漢初三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比于張良,陳平格局狹小,是個喜歡用陰謀詭計的老滑頭。雖然是他建議劉邦讓周勃接手樊噲的軍隊,但是他到了樊噲軍營之后,卻沒有“立斬噲頭”,而是將樊噲俘虜,緩緩地回到長安。因為他知道樊噲與劉邦、呂后的關系,而且劉邦要求斬殺樊噲也屬于頭腦發(fā)熱,如果他真的那么干了,就太天真而且可能會大禍臨頭了,于是他選擇把樊噲帶回都城,交給皇帝親自處理。

而陳平一行抵達長安時,劉邦已經(jīng)駕崩了,呂后成為大漢帝國的實際執(zhí)政者,樊噲自然就立即得到了赦免。

7

我們先看一下《史記》原文是怎么記載這件事的: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zhí)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謚為武侯。

《史記》很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有背景的,這一微觀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劉邦反應了一個線索:樊噲與呂后結為私黨,這將對以后的趙王不利,構成了威脅。

歷史沒有記載是誰向劉邦反應了這一情報,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人向劉邦反應,樊噲原本就是呂后的妹夫,又同屬豐沛派系,這倆人結黨基本上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誰反應的情報,或者是有沒有人反應這一情報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劉邦想趕在自己乘鶴西去之前再夯實一下劉家江山,再為太子鋪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詔令也有無效的時候。

當陳平與周勃這倆老臣領命趕到燕國之后,并沒有遵旨立即殺掉樊噲,而是選擇了將樊噲帶回長安交付給皇上發(fā)落。

足智多謀的陳平之所以敢于這么干,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誰都知道樊噲是呂后的死黨,是劉邦與呂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邦已經(jīng)并入膏盲,隨時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當樊噲被押送至京城長安時,劉邦已經(jīng)駕崩了,樊噲自然脫險,官復原職,劉邦的第三項措施就此泡湯。

劉邦想殺樊噲的宏觀背景就是:威懾呂后,或者說是剪除呂后的臂膀,確保劉家江山不變色。

關于這一點,非常遺憾的是:劉邦駕崩之后,呂后就大動干戈了,不僅戚夫人、趙王劉如意被殺,甚至連劉友、劉恢、劉建三個皇子也被殺。

8

謝邀!首先,這句話有點誤導人的意思,并不是因為劉邦臨死了,下令要殺掉救命恩人樊噲,而是由一件事觸發(fā)的,盧綰謀反。說劉邦殺樊噲,不談盧綰,那絕對是扯淡。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問題有幾層意思:一,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二,劉邦快死了;三,劉邦要殺樊噲。四,最后結果如何。下面蘿卜給大家分開來解讀。

為什么說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這個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鴻門宴樊噲闖帳。具體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了,我說下樊噲和劉邦的關系。

樊噲是殺狗,賣狗肉的出身,沒什么文化,講義氣,從劉邦一開始起義就跟隨他,加上雙方是連襟,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嬃,呂嬃是呂雉的妹妹,所以樊噲很信任劉邦,是劉邦的鐵桿粉絲。

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親近的人,甚至劉邦最初犯罪后在芒碭山流亡,沛縣縣令及蕭何就是讓樊噲去把劉邦請回來的,沛縣縣令為了讓劉邦回來,肯定要派他最信任的人去。樊噲就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接下來,我們說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和劉邦殺樊噲有直接的關系的,盧綰。盧綰和和劉邦是發(fā)小,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盧綰的親戚和劉邦的父親劉老爺子關系很好,倆人出生的時候村民們拿羊酒到一塊祝賀兩家人。

你小時候有這樣關系的小伙伴會怎么樣,那肯定是死黨啊,一塊玩。所以劉邦起義后,盧綰也是跟隨劉邦的鐵桿粉,甚至可以說是腦殘粉。

由于盧綰與劉邦的關系,盧綰可以直接出入劉邦的臥室。這種親密關系,只有樊噲連襟才能做到,盧綰也可以!甚至劉邦當皇帝后,盧綰可以自由出入皇宮。

盧綰和樊噲可以說是劉邦關系最好的朋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所以對于他們的信任自然非比尋常。但是有一件事的發(fā)生,打破了這種關系。

劉邦登基為皇帝后,逐步剿滅異姓王,燕王臧荼謀反,平定候,盧綰被封為燕王,鎮(zhèn)守北疆。劉邦平定陳豨叛亂的時候,燕王盧綰和匈奴有過聯(lián)系。在劉邦平定完陳豨叛亂后,盧綰的偏將說盧綰和陳豨有關系。

劉邦懷疑,就想把盧綰找來問下,盧綰稱病不敢去,連續(xù)派了兩撥人去傳旨,盧綰都沒去。劉邦就派人問了盧綰的的親近小官,盧綰害怕被殺,就躲起來了。但是因為劉邦和盧綰的關系很好,所以劉邦并沒有再追究。

后來,劉邦重病,呂后管理國家,盧綰說了呂后的幾句壞話,被審食其報告給了劉邦。劉邦聽到后,非常憤怒,說了句“盧綰果然謀反了”,這句話是病中的劉邦咬牙說出來?梢妱顚ΡR綰這種即羞且恨的復雜關系,就派樊噲出兵去攻打盧綰。

不久,劉邦帶病去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被不名AOE,一只箭,射中了,病中加病,史書記載“疾甚”。這就是問題中的第二層意思,劉邦快死了。

在劉邦病懨懨的時候,有人誣陷樊噲,說樊噲與呂后勾結,只要皇帝一死,就興兵殺趙王如意和戚夫人。史書用的是惡,就是誣陷,就是說樊噲并沒有真的謀反。

但是劉邦之前被盧綰謀反搞得有點心冷,盧綰是他最親近的人關系最好的人,都謀反了,現(xiàn)在聽到樊噲也謀反了,劉邦當時病重,也沒有去驗證樊噲是不是真的謀反,腦袋一昏,十分生氣。

劉邦大怒,因為樊噲是去頂替并攻打盧綰的,接連兩次的打擊,他最終采納陳平的建議,帶周勃去把正在平定燕地的樊噲?zhí)婊貋,周勃替樊噲平叛,掌軍后就把樊噲殺了。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第三層意思,劉邦殺樊噲。

陳平很滑溜,并沒有殺樊噲,而是把樊噲押送回京。在陳平押樊噲回京的途中,劉邦去世了,回到京城后,呂后就赦免了樊噲。這個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看下。

第四層意思,劉邦殺樊噲,結果樊噲并沒死,憑借和呂后的關系,樊噲過得很好,壽終正寢。再說盧綰,盧綰率幾千人在邊塞,準備等劉邦病好了,親自入朝謝罪,后來劉邦死了,他就直接逃到了匈奴,最后死在了匈奴。

9

劉邦臨死前下令要殺樊噲,究其原因是樊噲“大嘴巴”亂講話,劉邦聽到后有點擔心,于是下令斬殺樊噲。

樊噲說了些什么話讓劉邦起了殺心呢?

咱們先了解一下樊噲這個人。他和劉邦是老鄉(xiāng)加好朋友,樊噲從小是個殺狗賣肉的。民間有句話叫做“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這里的“屠狗輩”指的就是樊噲之類的人。

劉邦愛喝酒,二人經(jīng)常在一起喝酒侃大山,慢慢成了莫逆之交。



(劉邦和樊噲)

話說劉邦沛縣起兵后,樊噲投身劉邦麾下。有時候殺人和殺狗有相似之處,樊噲在戰(zhàn)役中屢次立下奇功,官職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劉邦的得力干將。

尤其是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噲在危險時刻突然闖進酒場,用盾牌撞倒兩個衛(wèi)兵,從腰間掏出刀割豬肘吃肉,項羽見樊噲一副英雄氣概,討好問道:“壯士能喝酒不?”

樊噲朗聲答道:“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于是接過項羽遞過來的酒一仰而盡。”

講真樊噲在氣勢上鎮(zhèn)住了項羽,樊噲痛斥項羽對朋友不夠意思,聽信讒言……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就在項羽陷入沉思時,劉邦假稱上廁所,把樊噲叫了出來,劉邦騎上馬,樊噲和幾個隨從保護他回到了漢軍大營。

說實話,鴻門宴上沒樊噲鬧這一出,劉邦能不能活著出來還是未知數(shù)。后來劉邦封其為“舞陽侯”,食邑1500戶。



(樊噲在鴻門宴上)

除了這些,樊噲和劉邦還有另一層關系。

樊噲的老婆呂媭和劉邦的老婆呂雉是親姐妹,換言之樊噲和劉邦是連襟。

原來劉邦娶了呂雉后,呂雉當了皇后把小妹嫁給了樊噲,呂后這樣做是為了壯大呂家勢力。

眾所周知,劉邦在稱帝后寵幸“小三”戚夫人,戚夫人曾經(jīng)想讓她和劉邦生的兒子劉如意做太子,劉邦經(jīng)不住戚夫人吹枕頭風,萌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后來呂雉得到消息后,求計于謀士張良。

張良為呂后出了一計,讓呂后請出世外高人——“商山四皓”。這四位老頭是曠世奇才,劉邦曾重金邀請出山輔佐自己,但被四位老者婉言拒絕。

也不知道呂后用了什么辦法,竟然把四位高人請來輔佐他的兒子、當時的太子劉盈,劉邦看到四位高人輔佐太子,認為劉盈翅膀硬了,不能輕易廢黜,于是打消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戚夫人和劉如意)

雖然戚夫人的陰謀沒有得逞,但是已經(jīng)被呂氏家族恨之入骨,這里面也包括樊噲。

就在劉邦病重期間,樊噲和朋友喝酒,可能喝得有點飄了,樊噲口無遮攔道:“高帝(指劉邦)一死,我把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砍了”。

在飯局上說的話,被樊噲的某個朋友密報給了劉邦,(到現(xiàn)在不知道是誰出賣了樊噲,可見飯局上也不能亂說話)。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劉邦聽到后深恨樊噲,心想我還沒死樊噲就說這樣的話。劉邦為了心愛的女人(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決定派人去前線斬殺樊噲。

劉邦傳旨讓謀士陳平和名將周勃來執(zhí)行斬殺樊噲的任務。陳平和周勃領命前往。



(陳平)

走到半路上,陳平對周勃說:“現(xiàn)在皇上眼看要掛了,派咱倆去殺樊噲,假如皇上死了,呂后掌權能饒了咱倆啊!畢竟樊噲是呂后的妹夫。”

周勃說:“咱不執(zhí)行皇上命令也不行”。

陳平道:“不如咱們把樊噲押解回宮,是殺是剮皇上看著辦吧。咱倆誰也不得罪!敝懿宦犨B連稱妙。

陳平和周勃到了前線把樊噲押解回宮,等一行人快走到長安時,在路上聽說劉邦駕崩了,陳平大驚失色,急忙對周勃說:“你先慢慢押著樊噲走,我騎快馬進京,防止有人在呂后面前誣告咱倆!

陳平馬不停蹄飛奔入宮,來到劉邦靈前跪下痛苦失聲,一邊哭一邊念叨:“皇上你讓我和周勃去斬殺樊噲,我們把樊噲押回來聽憑你處置,誰知你咋就去了,嗚嗚嗚嗚……”



(呂后)

陳平說這些話其實是說給呂后聽的,意思是表功勞,呂后聽罷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十分感念陳平和周勃。后來樊噲、陳平和周勃官升一級,最后落得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文/秉燭讀春秋

10

這種事情,有一句名言概括的很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歷史很多功臣的結局確實如此,但是其中每個人的過程又大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我們知道樊噲,是劉邦的發(fā)小,一個買狗肉的,并且還娶了呂后的妹妹,可謂是親上加親,而且對此救劉邦于水火之中,

第一次是在劉邦先入關中后,看到秦朝的美女和珠寶,有點走不動腳了,一度沉迷享樂,(實在有點鄉(xiāng)巴佬忽然一夜之間成了土豪的感覺),這時樊噲沖進營帳,給劉邦狠狠的上了一課,劉邦才醒悟過來,還軍灞上,不然項羽來了之后,估計連鴻門宴都不用擺了,直接殺進咸陽

第二次就是眾所周知的鴻門宴啦,鴻門宴上,本來項羽差不多要被糊弄過去了,結果范增是個明眼人,知道劉邦必死,于是來了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結果誰知道來了個豬隊友項伯當然我覺得項莊也是豬隊友,有人攔就不殺了?不能來個奮力一擊嘛,這是張良看形式勢如此緊急,便出去找樊噲,樊噲怒而闖帳,又義正言辭的給項羽說了一通,這里我不詳細寫說啥了,書上都有,總之頭頭是道,把項羽說懵逼了,后來劉邦假裝去上廁所,樊噲就讓他跑路吧,劉邦還跑,結果樊噲又說了千古名句“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劉邦聽了后才下決心跑路的

通過以上種種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樊噲原來是個賣狗肉的,但是卻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絕非一介莽夫,這有點像魯智深,這其實也埋下了禍根,劉邦如此深的帝王之術的人,自然對樊噲了解清楚的一清二楚,

劉邦晚年,在一系列的眾叛親離下,韓信,彭越被殺,蕭何,張良隱退,等等,

彭越

劉邦一起打天下的發(fā)小都一個個離他遠去,只有樊噲了,在征討英布時劉邦舊傷復發(fā),身邊也已經(jīng)沒什么人了,只好派呂布和樊噲去,劉邦本來對呂后就不滿意,想要立自己和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卻不能,加上這時又有人說,如果大王百年后,呂后和樊噲聯(lián)合…… 樊噲本就娶了呂后的妹妹,劉邦重病纏身和對呂后的不滿,使他派陳平去殺樊噲,但是陳平何等精明的人啊,知道高祖時日無多,他死后必定是呂后的天下,殺樊噲必定得罪呂后,所以就沒去,后來劉邦駕崩,呂后放了樊噲,這里不能不讓人感慨,高祖英雄暮年,最后連自己心愛之人都難以保護,后來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這個我不想解釋,不知道的百度吧),扔在茅廁里

最后,歷史事件的結果,有時確實可用一句話,名言概括,比如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這其中的過程確實千差萬別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也只是相似,絕不相同,這也是歷史有趣之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