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即清代孝貞顯皇后。
一、妃嬪上位,并非元后
慈安,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lián)P阿之女,咸豐帝的第二任皇后。
1.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豐二年(1852)二月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nèi)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
她生前沒有子嗣,但卻憑借咸豐皇帝的寵愛,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由嬪成為皇后,堪稱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2.守寡多年,暴病身亡
慈安無后,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后,同治帝與慈安感情深厚,即位后,以嫡母身份,尊為母后皇太后。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鐘粹宮,累加謚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圣顯皇后”。
二、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親王秉政
1.掌握“御賞”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崩。他臨終前,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wù)大臣;授予皇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保管),形成共治局面。
2.辛酉政變
慈禧和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權(quán)貴大臣,爭取慈安的支持,發(fā)動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權(quán)力剝奪,兩宮垂簾聽政,奕訢封為議政王秉持國政,奪取最高權(quán)力。
三、與慈禧關(guān)系
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1.有一定的治國理政能力
《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yōu)于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yōu)于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在朝政大事上,甚至有“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2.與慈禧合作相對愉快
慈安“優(yōu)于德”,慈禧“優(yōu)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務(wù)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兩人共同決定。
3.開創(chuàng)“同光中興”
重用漢族官僚,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開展“洋務(wù)運動”,通過改革推動國家近代化;對外保持“和平”,一時間,居然有“中興氣象”。
四、慈安暴崩,慈禧掌權(quán)
1.《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基本可以斷定,慈安死因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fā)作所導致。
2.慈安死后,兩宮垂簾的政治天平消失,慈禧一人獨掌大權(quán),奕訢孤立無援,開啟了清末國政紊亂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