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盛唐可能大家都知道,曾經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為后世所稱贊,但有個被低估的王朝就是它的前朝隋朝。它對后世的意義還是很大的,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十年,和秦朝并稱中國最短命的兩個王朝。

隋朝的發(fā)展要從隋朝的建立者楊堅說起,他之前是北周的一位將領,早在周武帝時期就在朝中擔任官職,后面北周滅北齊后不久周武帝宇文邕過勞而死。緊接著楊堅趁著幼主繼位自己攛掇北周大權,后面建立大隋取代了北周。緊接著南邊滅掉了陳朝,徹底統(tǒng)一了全國。

首先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后面接著大唐盛世?纱笏彘_國皇帝楊堅打下的基礎密切相關,隋朝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受到萬國來朝的朝代,首次推行科舉制度,壟斷了隋以前氏族為官的氣象,現在要通過科舉考試窮人也可以進京城當官。

短短三十幾年的大隋江山就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隋文帝,一個是隋煬帝。隋文帝在位期間,倡導節(jié)儉,節(jié)省了一定政府開支、廢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

政治方面,隋文帝統(tǒng)一后,一方面躬行儉樸 ,一方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楊堅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 ,所以由他統(tǒng)治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jié)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躬行節(jié)儉,使人民負擔得以減輕,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隋文帝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 ,制定隋律,簡要刑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沿襲北魏的均田制,頒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yè)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八百二十萬,比唐朝的最高值略多)。為積谷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鑒于前代長期戰(zhàn)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fā)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tǒng),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zhàn)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統(tǒng)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該時期為隋朝的鼎盛時期。

隋文帝死后就是隋煬帝繼位,關于他的繼位很多人說他是篡逆殺得隋煬帝當的皇帝。不管咋樣他在位初期隋朝國力還在蒸蒸日上,隋煬帝繼位之初便決定營建東京洛陽,以洛陽為中心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筑長城,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商貿發(fā)展,并對四周展開征討,擴大了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煬帝過于急功好利,這些舉措相反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破壞。

由于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 。大業(yè)元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wèi)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 。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xié)助開鑿馳道 。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大業(yè)四年,隋煬帝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紫河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最后由于天災不斷再加上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勞民耗財,又是疏通大運河大大消耗了隋的國力,最終引起隋末危機。先是楊素之子楊玄感起兵造反,后面起義軍就想團團烈火成了不可逆抗之勢。各地起義軍占領各自的地方,最后在618年大隋丞相宇文化及殺掉楊廣自立為帝,隋朝基本上滅亡。后面雖然李淵和宇文化及都離了隋帝但只能說是傀儡。所以在楊廣時代隋就已經滅亡了,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幾十年,但對后世的影響不可磨滅!

最佳貢獻者
2

導入語

秦朝雖二世而亡,給后世留下了各種先進的制度,如郡縣制等,還有很多利國利民的基礎設施,諸如靈渠、萬里長城、馳道等。隋朝和秦朝一樣是二世而亡,給歷史做出的貢獻也和秦朝一樣令人矚目,如科舉制、京杭大運河等。

都說秦朝是亡于暴政,那么隋朝又是因何而亡?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隋煬帝本人的原因

隋煬帝這個人,現在很多人為他平反,認為他的功績大于他的過錯,但是理智地來分析他的話,他的功績雖有,但是過錯確實不小,隋朝在他手上而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執(zhí)政有問題。

第一,他急于求成,不恤百姓,繼位第一年就征發(fā)200萬老百姓修建東都、緊接著又征發(fā)數百萬開運河,造行宮,把老百姓給折騰的太苦了,自古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二,他好大喜功,耽于享受,作為皇帝追求功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像他一樣沒有理智是不行的,比如三征高句麗,每次都是百萬級大軍出征,最后還灰頭蓋臉的,第一次失敗之后就應該總結經驗,緩緩而圖。另外,就算是天下烽煙四起,他還不忘大起樓閣,飲酒作樂。

二、關隴貴族的原因

秦朝末年的大澤鄉(xiāng)起義、漢朝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宋朝末年的方臘起義,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失敗了。老百姓在古代歷史上起義成功實在是太難了,貴族們有錢、有糧、有資源、有文化,他們一旦作亂,威脅會大得多。

第一,隋朝是從楊堅從北周手上奪到的,北周又踩著西魏而來的。西魏主導人物宇文泰在和東魏主導人物高歡的戰(zhàn)爭中發(fā)現自己這邊因為兵制的問題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凸顯不出來,他就推行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這二十個人全部出身于世家貴族,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得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最后以這二十個人為核心就形成了龐大的關隴貴族集團。

第二,隋煬帝的爺爺楊忠就是當時的二十人之一,他們家是地道的關隴貴族,也正因為他們家有這樣的身份,才很容易地就取北周而代之。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不允許有威脅自己地位和權力的任何勢力或者個人存在。隋文帝坐穩(wěn)寶座之后就一直在致力打壓關隴貴族,還未達到理想效果的時候他就去世了,隋煬帝繼位之后依然在不斷打壓關隴貴族,諸如取消大部分關隴貴族的爵位世襲、推行科舉等。

結果在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的時候。關隴貴族中的楊玄感在后方起兵,打開了關隴貴族的動亂之門,李密、李淵,包括后來江都兵變中的大部分將領也都出身于關隴貴族集團。

結語

如果隋煬帝只是一個喜歡享受的皇帝,隋朝不會在他手上而亡,如果隋煬帝只是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隋朝反而會在他手上更好。偏偏他是一個什么都想要的皇帝,最后就什么都沒有了,留下一生功過讓后人嘆息。

參考文獻:《隋書》

3

楊堅建立了隋朝。可是就是特別的短命!只有37年,就夭折了。

說起原因有以下幾點:

1、楊堅死了以后,其兒子楊廣繼位。

就是這個楊廣,偏偏好大喜功,剛剛坐上大位,就急于遷都。

我們知道遷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挪個地方,而是,在落陽從新建一座新的皇城。從施工到完工很短的時間,根本就無法完成。

在加上耽誤工期,就有掉頭的罪。

2、征罰朝鮮,三次討罰朝鮮,花去了大量的國庫金銀。

3、修大運河,動用全國之力,從現在北京,到落陽,在轉彎到杭州。綿延幾千里;ㄈチ舜罅康娜肆,物力,就為了去江南游玩!

4、搜集全國美女,只要飄亮,必須拿到皇宮,供皇帝享受。

這樣一個花天酒地的浪蕩皇帝,激起了全國百姓的憤怒!

各地揭桿而起!全國各地都起來造反,有壓迫就有反抗!

大一統(tǒng)的隋朝就這樣,很快就被起義的浪潮推翻了!

4

隋朝為什么短命?

隋朝由楊堅建立的,史稱隋文帝,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再次統(tǒng)一全國隋文帝勵精圖治使社會安定繁榮,史稱開皇之治。隋文帝死后由太子楊廣繼位,史稱隋煬帝,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為了實現加強南北交通加強統(tǒng)治也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做了幾件應該二三十年或更長時間,該做而慢慢做的事件如開通了南北運河,發(fā)動對高麗旬戰(zhàn)爭修長城馳道。隋朝為什么短命原因如下開通了為洛陽為中心的南北運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杭州市),運河與馳道雖然能加強南北經濟和促進商業(yè)發(fā)展也有利于統(tǒng)治可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隋唐運河可以功在千秋但罪在當代。修長城更讓百姓服搖役,發(fā)動對高麗旬的戰(zhàn)爭都以失敗告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反抗隋朝的殘暴的統(tǒng)治。如河北竇建德,河南瓦崗軍李密,翟讓,后者有王世沖,江淮地區(qū)杜伏威,輔公祏,李淵在晉陽起兵,農民起義導致隋朝統(tǒng)治瓦解,隋煬帝逃到江都今(揚州市)被大臣發(fā)動兵變殺害后,隋朝滅亡,隋朝為什么短命是隋煬帝不愛惜民力和國力不認清現實與理想,治國家不能靠理想還要考慮現實能不能實現。

5

縱觀中國歷史,兩次大的統(tǒng)一,一次大秦一統(tǒng)六國,一次大隋結束漫長的南北對立。

然而不管是大秦還是大隋,皆是兩世而亡,這就很讓人費解。表面看起來,如此強大的帝國,不應該這么短命啊。但細品之下,卻能發(fā)現許多因素都是潛在的禍根。

首先,開國皇帝過于偉大,導致接班人拼命想要證明自己,結果根基不穩(wěn),禍起蕭墻。

其次,祖國大一統(tǒng)看似是一個壯舉,但一統(tǒng)天下遠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容易。攻城容易,攻心難。就拿大秦來說,嬴政是橫掃了天下,但六國貴族他也不能盡數殺絕,難免會有余孽心懷不軌。但攝于秦始皇威名,嬴政在位期間都在隱忍。等到嬴政一死,那顆躁動的心立馬就活絡了起來,一直到二世末期,項羽率十八路諸侯討打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后言歸正傳,大隋朝二世而亡,也是一樣。楊堅辛苦打下一個偌大的江山,交到楊廣手里。楊廣這人呢,平時除了喜歡吟詩作賦外,還喜歡將自己比作一代明君。而作為一代明君,怎么能不為國家開疆擴土呢?先是向西攻打吐魯番,然后再向東三征高麗,搞得國內苦不堪言,接著又是遷都又是修大運河,楊堅留給他的基業(yè)都被他揮霍一空了。然后,南北朝遺留下來的那些豪門貴族也早就看楊廣不順眼了,于是隨著瓦崗寨的起義,其他世族也都各自扯大旗搞反動,楊廣作為一個皇二代,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哪經歷過這些,所以短短幾年間,大隋朝就被除名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