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朱元璋都是從一介布衣逆襲當(dāng)皇帝,在千難萬險爭取的皇位非常珍惜,雖說其他皇帝也珍惜,但是他們大多都不是從平頭百姓起來,而劉邦與朱元璋過慣了苦日子,自然對權(quán)力富貴格外重視,面對那些潛在的威脅自然是不會心存手軟,從而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那如果是作為劉邦或朱元璋的將領(lǐng),建國后,交出兵權(quán)隱居能不能保命呢?
首先來看劉邦,劉邦當(dāng)初作為沛縣的一個亭長,押送百姓去驪山服徭役,由于路上逃跑的人很多,到驪山也是個死,劉邦就做了個順?biāo)饲,將那些個民夫給放了,其中一些精壯點的漢子愿意跟隨劉邦,他們就躲到芒、碭一帶的深山大澤中,直到秦二世二年陳勝吳廣造反,蕭何、曹參計劃在沛縣起義,讓樊噲去招劉邦回沛縣,可當(dāng)劉邦回來之后沛縣縣令不讓他進(jìn)城,結(jié)果這蕭何、曹參就翻墻去投靠劉邦,劉邦寫給城里百姓,最終百姓殺死縣令放劉邦進(jìn)城,劉邦順勢被百姓推舉為沛公,就此開始了他推翻暴秦的革命生涯。
那當(dāng)初在沛縣跟隨一起義的人蕭何、曹參、樊噲、盧綰、周勃以及后來的張良、韓信、陳平等,這些人可以說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可劉邦在皇帝坐穩(wěn)之后對這些人毫不手軟,漢初三杰蕭何因為貪污而讓給劉邦放心沒有殺他,張良因為幫助呂雉請來四圣穩(wěn)住太子之位,得到呂雉保護(hù)而沒有被處死,韓信密謀響應(yīng)陳豨造反,而蕭何計謀將其騙入宮中被呂后打死,劉邦平叛回來得知韓信死了,感到非常高興又憐憫,就問他死前說什么了沒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史記·淮陰候傳》劉邦憐憫韓信是因為他死于女人之手,而他高興是天下再無韓信了,沒有能夠駕馭百萬軍隊的戰(zhàn)神了,劉邦絲毫沒有感念韓信的攻來而感到慚愧。
再說盧綰是和劉邦同一天生的,從小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在建立漢朝之后,那些和他一起從沛縣起兵功勛,就盧綰一人被封王,還被封為燕王低于匈奴,后來盧綰受到下屬張勝挑唆對抗劉邦,劉邦平定陳豨之后多次招盧綰到長安,盧綰均稱病不去,后來劉邦派樊噲攻打盧綰,盧綰逃到匈奴去最終客死匈奴。再說這樊后來娶了呂后的妹妹,跟劉邦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其它將領(lǐng)中最好一個,可當(dāng)劉邦病危是時候有人挑唆說,呂后與樊噲密謀在劉邦死后就派兵殺死戚夫人和劉如意,劉邦毫不猶疑的派陳平,周勃去軍中接替樊噲,并且立即處死樊噲,好在這二人只是將樊噲囚禁起來并未立即殺害,不久劉邦病死了樊噲也就被放了,而曹參是劉肥的丞相,周勃在劉邦眼中忠厚老實可以托付重任,他們都活到了文帝時期,而其它的不是被劉邦殺了就是被呂后殺了,或者依附呂后而活下來。
再來看朱元璋,從一個衣不蔽體的放牛娃,到為了生存去當(dāng)和尚,最后在好友湯和的介紹下,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后來常遇春、徐達(dá)、李文忠,李善長、劉伯溫等人追隨朱元璋一起打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的第三年開始分封功臣,這些人也都得到了封賞,這其中主動被朱元璋殺死的人除了李善長受胡惟庸拖累,一家70余口人被殺,而胡惟庸是李善出一手替他起來的人,最終接替李善長的丞相職務(wù),胡惟庸謀反李善出脫不掉干系,再者就是劉伯溫,劉伯溫朱元璋建國之后不受重用,只封了個三等伯爵,年俸240石糧食,后來對大明官場心灰意冷辭職回家,最終在家中病逝61歲。
常遇春死時候只有40歲大明還沒有建立,湯和活到年近70,徐達(dá)、李文忠病期間都得到了朱元璋探望,徐達(dá)死朱元璋停止臨朝聽政,發(fā)喪時悲慟不已,而李文忠死朱元璋降低主治醫(yī)生華中的爵位,其它醫(yī)生被處死,可見朱元璋對他們的重視,這些都是《明史》中記載的他們死亡,不是賜藥、吃燒鵝等方式死的,因胡藍(lán)之案而受到牽連的他將領(lǐng),都是建國之后手握兵權(quán)有點飄,加上朱元璋晚年猜忌心而死,且死的大多都是家里人,因此受到牽連的人多,并不是如小說杜撰一般,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因為《明史》是乾隆年間的編纂完成的,如果朱元璋真的屠殺功臣,為什么到清乾隆年間會不記載呢?可見那都是后人杜撰的,如徐達(dá)吃燒鵝而死就是出自,清朝乾隆后期文人趙翼趙翼所撰寫的《廿二史札禮》中。
有此可見假如你在建國后,交出兵權(quán)隱居能不能保命,那就要看你的領(lǐng)導(dǎo)是劉邦還是朱元璋,如果是朱元璋那你在交出兵權(quán)之后,是有機會或者的活著的,因為那些因胡藍(lán)之案而死的人,都是和謀反沾邊才死,其它方面并未見他亂殺什么人,而劉邦除了謀反被殺像樊噲那樣中心的人,就因為小人說和呂后勾結(jié),要殺他的愛姬和劉如意,他不問是非曲直就要殺樊噲,可見劉邦對待任何人都是懷疑的,加上后來的呂后執(zhí)政殺了不少人,因此,生活在漢初比明初要艱難,但是只要和謀反沾邊,不管是你生活在漢初還是明初都不會好過,即使你已經(jīng)在野也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