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鏡,雍正朝時期的寵臣,卻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判。
田文鏡,與李衛(wèi)、鄂爾泰并稱為雍正時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與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鏡在擔(dān)任河南巡撫以及河南山東總督期間,堅決貫徹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并且收獲了積極效果。雍正皇帝曾評價他:
“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老成歷練,才守兼優(yōu),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wù)俱舉,四境肅然!
田文鏡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賞,且不說田文鏡所擔(dān)任的河南山東總督是為他專門設(shè)置的,就連全家的旗籍都從下五旗的漢軍正藍旗抬到了漢軍正黃旗,可謂是顯赫一時。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逝世,雍正為其上謚號為“端肅”,并特命河南省城為其設(shè)立專祠,更為重要的是,雍正親自在泰陵附近賜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鏡,足可見雍正對于田文鏡的寵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對于田文鏡負面評價之聲是一浪高過一浪。
早在雍正在位期間,田文鏡就遭到直隸總督李紱、監(jiān)察御史謝濟世參劾,被雍正壓了下來。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后,罷免了田文鏡曾經(jīng)的下屬王士俊的官位,并旁打側(cè)敲表達了對于田文鏡的不滿,就此拉開了批判田文鏡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陰錯陽差”的扒了田文鏡的墓地,隨后在更是評價說:
“鄂爾泰、李衛(wèi)、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wèi),衛(wèi)又不及鄂爾泰!由此可見,乾隆皇帝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寵臣田文鏡是非常的厭惡和不屑。
田文鏡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陰錯陽差”,實際上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區(qū)拜祭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于車駕太大,通行不暢,經(jīng)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響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隨行的官員在問乾隆皇帝處置辦法的時候,乾隆皇帝用一個模棱兩個的詞“拉倒”作為了回應(yīng),而等到乾隆皇帝結(jié)束了對于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田文鏡的墓已經(jīng)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沒有在追究相關(guān)人員的責(zé)任,這件事情也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盡管這是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結(jié)果有著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鏡。
田文鏡之所以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為田文鏡為官清廉、敬業(yè)勤奮,另一方面是田文鏡作為監(jiān)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樹立為標桿,是為了拉攏這部分官員群體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鏡也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點,就是待人處事有欠寬和,過于嚴苛,可以說田文鏡是典型的“酷吏”,同時還有著“沽名釣譽”的黑歷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國”的爺爺康熙皇帝,并不是自己的非常嚴厲而又嚴酷的父親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床簧咸镂溺R。
“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fù)承其意旨,剝削成風(fēng),豫民重受其困!其次,田文鏡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前文中說道,田文鏡早在雍正年間就遭到了彈劾,被雍正壓了下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對于田文鏡及其下屬官員的彈劾就沒有停止過,可見整個官場對于田文鏡的負面評價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梢哉f剛剛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官員隊伍,所以必須要對田文鏡進行一定的清算。
同時也不得不說的是,乾隆皇帝這樣處置田文鏡也是為了更好的拉攏鄂爾泰。鄂爾泰是雍正臨終前安排的“托孤重臣”,也是滿洲官員的實際首領(lǐng)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處非常倚重與鄂爾泰、張廷玉這樣的前朝舊臣,而鄂爾泰在此之前與李衛(wèi)、田文鏡的關(guān)系非常的緊張沒,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拉攏鄂爾泰。
再次,也是最讓乾隆皇帝看不慣的是,田文鏡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區(qū)。
田文鏡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歡,也遭到了眾多朝臣的彈劾,可是田文鏡卻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寢的附近,繼續(xù)陪侍雍正皇帝,享受這份莫大的榮譽,這必然讓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賢親王胤祥,當年為了彰顯君臣身份有別,不惜用“吞土”的方式來拒絕雍正計劃將其葬在泰陵地區(qū)的安排。相比于胤祥,田文鏡無論是地位,聲望,還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會允許他葬在雍正的陵寢附近了。
所以,田文鏡的墓地被拆實際上是遲早的事情,整個墓地除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外,其余的也都是蕩然無存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僅是田文鏡,李衛(wèi)也有著這樣的經(jīng)歷。
雍正朝時期的寵臣,到了乾隆朝期間被乾隆皇帝打壓的不在少數(shù)。
鄂爾泰是幸運的,乾隆十年(1745年)就去世的他,生前死后都沒有被乾隆皇帝清算,但是與他共享“配享太廟”殊榮的張廷玉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張廷玉晚年遭到了乾隆皇帝瘋狂的打壓,可以說是在凄涼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
當然,像田文鏡這樣去世后被乾隆皇帝打壓的雍正寵臣還有李衛(wèi)。
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見到西湖花神廟里立著李衛(wèi)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wèi)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讬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毀。
此時已經(jīng)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離李衛(wèi)去世已經(jīng)整整42年,可是西湖邊上依然供著李衛(wèi)的塑像,并且李衛(wèi)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還將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讓人供奉,因而讓乾隆覺得不合體統(tǒng)。而杭州百姓卻在李衛(wèi)死后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說明李衛(wèi)當年治理浙江的功績讓百姓非常的懷念他,同時,當年李衛(wèi)上奏朝廷,讓雍正下令即刻恢復(fù)了浙江文士的鄉(xiāng)會試,使得第二年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讓浙江百姓對李衛(wèi)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著,直到被乾隆撤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