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誤國,閹黨害國”,在之前看到過的所有評價中,這個評價是相對中肯的。明朝的滅亡,主要亡于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跟東林黨、閹黨之爭有關系,但黨爭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1618年,明朝內(nèi)部黨爭開始加劇,東林、齊、楚、浙、昆、宣、宦等多黨競爭。此時魏忠賢叫李進忠,還是一無名小宦官。
野豬皮趁機發(fā)表“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宣戰(zhàn)。同年,萬歷遣兵部副侍郎楊鎬為遼東經(jīng)略,并加派餉銀200萬兩。
1619年,楊鎬指揮的明金“薩爾滸之戰(zhàn)”大敗,明軍將領遼東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副將麻巖、北路軍主帥劉綎等等十數(shù)位明軍將領戰(zhàn)死,明、后金形勢反轉(zhuǎn)。
“薩爾滸之戰(zhàn)”后,熊廷弼代替楊鎬經(jīng)略遼東,穩(wěn)定了遼東局勢。
1620年八月,神宗萬歷皇帝駕崩,一個月時間,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啟帝先后繼位。
熊廷弼遭到了御史馮三元、給事中魏應嘉等人的聯(lián)名彈劾,朝廷改派袁應泰代替熊廷弼。御史吳應奇、給事中楊漣(東林黨)力主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前往調(diào)查,證明了熊廷弼的功績。
1621年,遼東多地陷落,袁應泰自殺,新任經(jīng)略薛國用以病推辭,王化貞任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重新任兵部尚書,得尚方寶劍巡撫遼東。此時,毛龍文投靠了遼東經(jīng)略王化貞,成了皮島總兵,王、毛和遼東巡撫熊廷弼結(jié)下矛盾。
1622年,王化貞因和熊廷弼不和,一意孤行,致廣寧慘敗,牽連熊廷弼。兩人皆因戰(zhàn)敗,被判處死刑。
魏忠賢終于上場了。熊廷弼托汪文言(東林黨)以四萬金賄賂內(nèi)廷,后失約,惹怒了魏忠賢。魏忠賢誓殺熊廷弼,但是此時,朝廷的大權掌握在中立首輔葉向高,及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魏大中等東林黨人手中。
同年,王在晉任兵部尚書,挾尚方寶劍經(jīng)略遼東。王在晉到達遼東后,認識到山海關孤城難守,建議在關外不遠的八里鋪筑城,遭到了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反對。
真正奠基了確保明朝后期近三十年,遼東不失戰(zhàn)略的天啟帝老師,孫承宗上場。這是明朝后期僅次于帝師張居正,可以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
孫承宗采取了袁崇煥守寧遠的建議,安排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人在寧遠筑城防守,并確立了依托堅城火炮防御后金,遼人治遼地的戰(zhàn)略。孫承宗又啟用袁可立掌管海務,而袁可立成功節(jié)制了毛文龍。同時,孫承宗又啟用孫元化等十數(shù)位明軍將領,重新將遼東防務穩(wěn)固下來。
孫承宗上任之初,魏忠賢派自己的手下帶領金銀和武器前往邊關,慰勞軍隊,實為窺探軍情。孫承宗對此表示不滿,但是天啟帝并未做任何表示。
1623年,魏忠賢接管東廠。
1624年,魏忠賢不再滿足于內(nèi)廷權力,開始奪權,正式拉開了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巔峰大幕。
孫承宗聯(lián)合袁可立,請求餉銀準備反攻后金,被否決,失去了打擊后金的最好機會。
1625年,最殘酷的一年終于到來。東林黨中一心報國,正直不阿,不畏生死的主要人物,“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抗清名將史可法恩師)、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在經(jīng)歷了獄中的殘酷迫害后,均寧死不屈,以身報國,全部殉難;汪文言宦海沉浮數(shù)十年,最終選擇成為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寧死不屈,堅決不肯誣陷六君子,被殘忍殺害;趙南星、李若星、毛士龍等一批東林中堅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
楊漣等人死后,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鎮(zhèn)。
魏忠賢又唆使人彈劾孫承宗。天啟帝讓孫承宗精兵簡將,同時減少了軍餉。孫承宗只能將錦州多地的數(shù)名將領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jié)省開支六十八萬兩。九月,魏忠賢再次唆使人彈劾孫承宗,十月,天啟同意了孫承宗辭官的請求。
兵部尚書高第接任孫承宗,由于軍餉縮減,只能放棄了孫承宗時,擴張出的200余里土地,全力守護山海關。袁崇煥堅持不放棄寧遠,高第只能將錦州的軍民撤回。高第的這次錦州撤退,軍民損失慘重,開始在遼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1626年,“東林七君子”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再次被閹黨所殺。東林書院被限期全部拆毀,朝廷內(nèi)部主政的東林黨人基本上被肅清。
同年,野豬皮得知孫承宗被撤換,率軍進攻寧遠。袁崇煥、滿桂、祖大壽、何可綱等將領死守寧遠,取得“寧遠大捷”。但是,覺華島因為兵力不足,參將金冠戰(zhàn)死,軍民數(shù)萬人被殺。而袁崇煥也因兵力不足,無力救援。高第因拒不發(fā)兵支援,被撤職。
同年三月,袁崇煥被任命為遼東巡撫,鎮(zhèn)守關外;王之臣接替高第任遼東經(jīng)略,一個駐關外,一個守關內(nèi)。袁崇煥因為寧遠大捷,開始日益驕縱,和王之臣、滿桂不和。八月,野豬皮病死。
寧遠大捷,如果不是魏忠賢從中作梗,野豬皮敢進攻么?如果不是魏忠賢作梗,縮減軍餉,可能導致兵力不足,棄守錦州,寧遠空虛,還無力救援覺華島么?所以,不要給魏忠賢洗白了,就一無恥奸臣,用任何語言罵魏忠賢都不為過。
因為魏忠賢的大清洗,才將東林黨中致力于改革,立志報國、無畏生死之士,全部清除殆盡。東林黨從此只剩下了伸腳進長江,洗個腳指頭都嫌水涼的軟骨頭、墻頭草。魏忠賢的作為不是“害國”,還能是什么?
魏忠賢如果殺的是錢謙益這些連風塵女子都不如的東林敗類,那倒是要給他點贊,可他殺的都是東林黨中鐵骨錚錚的漢子。這些人在得知將要被抓時,多是靜守家中,情愿被關入大牢,受盡酷刑,也寧死不屈。這些死去的、被流放的東林黨人,可都是大明朝的股肱之臣,都是大明朝的脊梁呀!大明朝的脊梁沒了,只留下了敗類,還能不亡么?
明朝的確亡于“東林黨”,可是此“東林黨”已經(jīng)非彼“東林黨”?蓢@呀、可悲呀。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楊忠烈,宋朝之楊業(yè),寧死不降,甘愿餓死于遼軍之中。而第二位楊忠烈,明朝東林黨之楊漣,沒能死于后金,卻遭“土囊壓身,鐵釘貫耳”之酷刑,最終被一枚大鐵釘釘入頭頂而亡。臨死之前還咬破手指,血書云“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huán)泣耳!”寫完仰天大笑,這才是真正的“東林志士”!!
1627年,袁崇煥和皇太極議和,皇太極進攻朝鮮;侍珮O平服朝鮮后,五月,轉(zhuǎn)身進攻錦州。趙率教、紀用孤軍堅守錦州,袁崇煥部署兵力救援。后金一時拿不下錦州,分兵進攻寧遠。滿桂、祖大壽等人率軍在城外與金軍決戰(zhàn),雙方均損失慘重。后金見拿不下寧遠,撤軍全力圍攻錦州,同樣不能拿下。后金軍因為傷亡慘重,六月退兵,史稱“寧錦大捷”。
寧錦大捷,即使沒有魏忠賢的支持,最多也就是沒有重新占領錦州。袁崇煥繼續(xù)固守寧遠,同樣還是能夠取勝。
魏忠賢在寧遠大捷前,之所以派遣了劉應坤、陶文、紀用等人去犒勞袁崇煥,并且支持袁崇煥重新占領了高第放棄的關外土地,主要目的是為了搶占關外的田地!皩庡\大捷”之后,魏忠賢就彈劾了袁崇煥,王之臣再次走馬上任。之后就是袁崇煥吹噓“五年平遼”,重新做回了薊遼總督,“己巳之變”之后被下獄處死的事情。
而在1627年寧錦大捷的當年,天啟駕崩,崇禎繼位。魏忠賢被彈劾,并于年底自殺身亡,結(jié)束了他罪惡丑陋的一生。
看完了以上的史實,1625年到1627年,魏忠賢當政的三年做了什么了?朝廷內(nèi)部的東林精英大臣被清除殆盡,更多剩下的是那些軟骨頭、墻頭草。而且,不要忘記了,“閹黨”中不僅有宦官,還有投靠過去的齊黨、楚黨、浙黨、宣黨、昆黨等文人。所以,崇禎時期,不肯捐款的大臣,怎么可以全部歸為東林黨人。至少做了八年首輔的溫體仁就不是東林黨,也是一個十足的佞臣。
此間,遼東也是動蕩不斷,孫承宗、袁崇煥接連被彈劾。之所以有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也是因為孫承宗時期打下的基礎,留下的將領,還有制定的戰(zhàn)略在起作用。魏忠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其中搗亂吧。
況且兩次大捷,都是后金軍主動進攻明軍,明軍是被后金軍壓著打,根本談不上壓制皇太極。
至于東林黨反對礦稅、工商稅等稅收,導致了大明財政收入的單一化,只能加重農(nóng)民的負擔一事,其中雖然有稅吏不法的因素,的確有私利在內(nèi)。東林黨,其實不只是東林黨,江浙楚工商業(yè)最發(fā)達,也有浙黨、楚黨在內(nèi),其中一些官員家庭,本身就是大富商,所以,他們堅持廢除工商稅,戶部堅持不收工商稅,可以理解。
知道了利益所在,作為帝王就應該知道如何應對。相比天啟和崇禎,萬歷就很聰明,知道農(nóng)業(yè)稅過于微薄,戶部不征收,派人將工商稅直接收歸“內(nèi)庫”,雖然落了一個貪財?shù)拿暎瑓s有錢用于“三大征”。
天啟雖然也有宦官,比如魏忠賢等人代征,卻更多的被宦官貪沒。而崇禎呢?唉……
而且,魏忠賢聚斂的錢財,果然都是工商稅么?還有很多從各級官員那里盤剝來的錢財。你盤剝工商業(yè)者,他們會提高產(chǎn)品價格;盤剝各級官員,官員會從百姓那里強取豪奪回來。蛋糕就這么大,你多吃了,別人只能少吃。魏忠賢所做的只是把別人的蛋糕拿到自己手里而已,最終還是會轉(zhuǎn)嫁到天下的窮苦百姓頭上。
所以,魏忠賢好么?答案很肯定,數(shù)百年來對魏忠賢的評價沒有錯。
那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天啟和崇禎身上。
天啟不應該放縱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懂軍事、懂治國的人才,還是在這些文人中,也只有這些文人中的頂尖者,比如孫承宗,才能比較好的協(xié)調(diào)各方關系,控制好將領,也需要朝中有人支持。想靠宦官改革弊政,靠宦官去打仗,想想當年的英宗朱祁鎮(zhèn)手下的大太監(jiān)王振就知道了。
而且,把敢仗義執(zhí)言的文人殺光了,誰監(jiān)督宦官,怎么讓宦官心甘情愿的把錢吐出來呢?反過來也一樣,沒有了宦官,怎么才能讓文官把錢吐出來呢?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臉皮就夠厚。你告狀呀,你罵呀,就是不理你;即使被攔回來了,也會想辦法繼續(xù),該干嘛還是干嘛,但就是不輕易殺人。
同樣的,崇禎也不應該矯枉過正,大肆屠殺閹黨成員,留著繼續(xù)征收工商稅,充盈內(nèi)庫么。崇禎后來也覺悟了,拉黨結(jié)派是避免不了的,還是要搞平衡,又開始重用宦官。但是結(jié)果有點不好,崇禎只會殺殺殺,把剩余的大明人才,殺的殺,降清的降清,崇禎自己把大明朝給玩死了。
崇禎不覺悟,楊漣即使黨爭未死,估計也會被崇禎所殺;留著魏忠賢,崇禎也不知道該怎么用。這就是大明的氣數(shù),朱元璋最應該教訓的就是崇禎,其次是天啟。
大明既不是亡于萬歷,也不是亡于黨爭,更不是亡于東林黨,關鍵人物不給力,又能怎么樣?畢竟天啟和崇禎都沒有第二個張居正,可以撒手不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