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人,狹義指漢族人,廣義是指華人、中國人!皾h人”一詞是因漢朝而得名。那么問題來了,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漢朝以前有秦朝,漢朝以后有唐、宋,為什么流傳至今叫“漢人”,而不叫秦人、唐人、宋人呢?

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luò)抽絲剝繭,一起追溯一下“漢人”的源頭、傳承及歷史變遷。

一、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產(chǎn)生及傳承

華夏族起源于上古時期的黃帝和炎帝部落,兩個部落為爭奪中原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之位爆發(fā)了阪泉之戰(zhàn),最終炎帝部落戰(zhàn)敗,并入了黃帝部落,成為炎黃部落,從此有了我們后世“炎黃子孫”的稱謂。后來,炎黃部落逐鹿中原,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lǐng)的東夷九黎族部落,并最終與山東境內(nèi)的東夷部落組成了華夏部落聯(lián)盟。自此,華夏族正式誕生。

那么,“華夏”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西漢時期孔子后人孔安國著《古文尚書》中解釋為:“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

“冕服采章”,這種服飾實際上就是由圖騰崇拜而來。 “華”與“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的母族是活動于洛陽西北平逢山一代的有嬌(蟲喬)氏,他們以蜜蜂為圖騰,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對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對花的崇拜。所以,炎黃子孫自稱“花(華)”,就是源于此。

(華夏部落逐鹿中原)

而“夏”則源于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古人以山雞羽作舞具,稱為“舞夏”。山雞又稱“鶇”(音洛)。

華夏族正是因為對鮮花、山雞這兩種“五采皆備”的生靈十分崇拜,從而自美其名。

其實,在上古時候,“華”與“夏”兩字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蹲髠鳌酚涊d:“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華”、“夏”二字同義反復(fù),“華”即是“夏”。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最早出現(xiàn)“華夏”二字并稱的是《尚書·武成》:記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以后漸合稱“華夏族”。

另外,“夏”字也因“夏水”而得。

我國近代思想家、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說:“質(zhì)之史書,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漢中)之際,因水以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言諸夏。”

從這段考證可以看出,夏水即漢水。

(冕服華章,大國曰夏)

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以華夏族為主體的部落聯(lián)盟擺脫了松散的部落管理模式,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建立起了奴隸制王朝。啟在偃師的二里頭建都,就以“夏”作為他的王朝的名稱。

奴隸制王朝共歷夏、商、周三代,延續(xù)一千多年。隨后,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裂時期,此期間大小諸侯國林立,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對民族稱謂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但是各國民族主體基本都是自西周以后華夏族分支出去的主體民族,包括秦國人也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

所以,華夏民族沒有因為戰(zhàn)亂和分裂而中斷了傳承,“華夏族”的稱謂也并沒有真正消失,而是和“漢族”一起使用、沿用至今,今天我們常常提到的“華人”就是“華夏人”的簡稱。

(漢服,前世今生別樣的美)

二、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秦人”稱謂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最應(yīng)該因朝代而獲得這一殊榮的應(yīng)該是秦朝,相應(yīng)的稱謂便是“秦人”。

秦朝是一個分水嶺,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是奴隸制王朝,奴隸主和奴隸的關(guān)系是占有和被占有的關(guān)系,最初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時候應(yīng)該是不同的民族,時間久了,就淡化了民族觀念和國家概念。而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后,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政的封建制國家,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南征南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同時對西南和漠北進行開發(fā),在軍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彰顯出了泱泱大國風(fēng)范,為四方所臣服。

當時,“秦人”的稱謂就開始出現(xiàn)了,西域諸國在與秦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交往中就稱呼華夏族人為“秦人”,以至于外國對中國最早的稱呼就是“秦”——“CHIN”,并流傳至今,直到現(xiàn)在歐洲許多國家稱呼中國還在沿用“CHIN”。

但是,秦朝的存在時間太短了,歷二世而亡,前后不過十五年的時間,隨著秦朝的滅亡,秦朝的影響逐漸消失,“秦人”的稱謂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直至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威服天下的大秦帝國)

三、“漢族”代替“華夏族”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

中國近代歷史學(xué)家、國學(xué)大師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是當時世界上與羅馬帝國并列的強國。漢朝建立以后,從漢武帝開始,西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而在這些交往中,其他民族開始稱呼漢朝軍隊為“漢兵”,出使別國的使節(jié)叫“漢使”,生活在漢朝地域的人們叫“漢人”,“漢民族”的名稱也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西域歸漢)

這就是現(xiàn)在“漢族”名稱與漢朝關(guān)系的歷史由來,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很大關(guān)系。

同時,正是這個公元前后延續(xù)了四百多年的強盛王朝,形成了中華民族一些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孔子學(xué)說開始主導(dǎo)人們的思想,禮樂教化成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構(gòu)。在這片文明富強、幅員遼闊的國土上,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終于不可逆轉(zhuǎn)地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漢人之師,千年不改)

漢族的形成,更大的意義在于民族的融合。漢朝的強盛,讓周邊民族產(chǎn)生了認同,實現(xiàn)了歸依,不斷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龜茲、大宛、于闐、烏孫、車師等地,全部納入了大漢的版圖,名稱上也因大漢的原因而發(fā)生了改變,開始被周邊民族稱呼為漢族。這些被原華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習(xí)俗、度量衡等各方面與原華夏族實現(xiàn)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漢族體系。

《春秋》記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也就是說,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華夏文明,不管你的種族和血統(tǒng)來自哪里,就都是中國人。漢民族的血統(tǒng),也不再是相對單一的炎黃部落后裔,而成為各個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

(看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四、“漢族”一詞的由來

知道了“漢族”代替“華夏族”登上歷史舞臺的原因,讓我們再來更進一步了解一下“漢族”一詞究竟是怎么來的。

“漢”字的本意就是一條被稱作“漢”的河流——“漢水”,也叫“漢江”。

漢水是長江的一條最長的支流,發(fā)源于陜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后進入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

秦滅亡后天下分封,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劉邦就以這個富庶的地區(qū)為根據(jù)地,筑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并一舉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當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他便以他的發(fā)跡之地“漢”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說,“漢族”既是來源于一個朝代,又是來源于一條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結(jié)果。

(漢江,兩個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漢族”之后,民族名稱再無更改

漢朝以后,另一個高度繁榮、空前強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對海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時乃至后世,世界許多地方,尤其是東南亞地區(qū),一直將中國和與中國有關(guān)的事物稱為“唐”,如中國人為“唐人”,中國服飾為“唐服”,海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

唐朝滅亡后,唐朝對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唐人”這種稱呼在許多地方一直未變,歷時千載,綿延不絕,直到中國近代。但若論其廣度與深遠影響,終究不如“漢人”的稱謂。

1936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民族史》一書,有涉及民國時期確定我國民族名稱時的內(nèi)容:

“因漢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強,與他族接融之繁,故漢之朝代名遂兼用為種族名,于是華夏之名遂再變。自此以后,漢雖滅亡,然漢族之名稱歷代不改,沿用至今。......華夏系不特為今漢族之主干,且亦為全中國民族之主干。各系與此系接觸混合后大都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時華夏系,而為一復(fù)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為漢族,不應(yīng)再稱為華夏系。華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為此系之古稱。漢族,則漢亦雖屬歷史上之名,然發(fā)生在華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較華夏之稱更為普遍,而漢以后別無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廣,重造新名實行不易,故只有用‘漢族’之名較為適當。在本書中使用之例,則漢以前只稱華夏系,漢以后則稱漢族!

(國學(xué)大師呂思勉·《中國民族史》)

“漢族”的名稱,終究是人賦予的,而這種賦予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名詞的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經(jīng)歷了從少數(shù)人使用、到逐漸為眾人使用,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的過程,經(jīng)過了大眾的傳播和時間的篩選,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結(jié)果,也是歷史的必然。

(漢民族文化,漢民族特色,漢民族元素)

道不盡的傳統(tǒng)歷史,言不盡的風(fēng)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希望我們共同學(xué)習(xí),在歷史中徜徉,因歷史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贊賜評。

最佳貢獻者
2

漢,這個字,對我們來說會有格外特殊的感情。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古代的時候還不止56個民族,而我們都知道漢族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漢族創(chuàng)造的文字是漢字,使用的語言是漢語,文化核心是國學(xué)。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稱謂,男子漢,羅漢,漢服等。

以漢為名是什么道理呢?荀子說:“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首先來看看“漢”字的含義

“漢”一字最早見于安州六器中“父乙甗”的銘文,銘文講的是周昭王南征的事兒,“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里的漢指漢水,周軍渡漢水時,陰風(fēng)驟起,將士驚恐,軍隊損傷甚重。

《說文解字詁林》的釋義:"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從水,難省聲。當作堇。難聲是發(fā)音,會義是(氵+堇),而前作相承去土從大把“堇”下面的“土”寫成“大”,變成了漢。

“漢”字寫作“難水”這是形聲,并沒有表示“苦難之水”的意思哦,王安石解字曰“波”乃“水之皮”,蘇東坡得知后打趣道:“波”若是“水之皮”,則“滑”乃“水之骨”。

《尚書》某氏傳曰:泉出山為漾,言其微。漢,言其盛也。

漢就是漾水流下來的。源頭為泉,泉流出山為漾,漾形容水流微小,漢形容水的大,漢水,或稱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秦嶺。上游稱漾,中游曰漢,下游名叫滄浪。

中國古代最權(quán)威的江河巨著《水經(jīng)注》則用了幾乎等同于黃河、長江的篇幅,詳盡地描述了漢水溫潤悠遠的風(fēng)貌與生發(fā)于沿岸的輝煌。

古人將天上的銀河看作是天上的漢水,“漢”有星空天漢即銀河之意,銀河也稱“河漢、星漢、云漢”、霄漢”等。如,古代秦嶺西部的周秦先人,以天上之銀漢,命名地上如銀河璀璨的漢水。漢民族跟漢水關(guān)系深遠,中國本稱華夏,古代以秦嶺為華山,漢水為夏水,所以漢水也是華夏之淵源。

從會意角度考慮,“漢”的原形為氵+堇,而“堇”的本意是黏土,正與夜空中銀河明暗相間,繁星散落的形態(tài)相似。提到“漢”,就聯(lián)想到天。夜空銀河乃至浩瀚太空,其意宏大無比,作為漢族的族名可謂實至名歸。

漢指銀河,有詩云:

《詩經(jīng)·大雅·云漢》——倬彼云漢,昭回于天。

《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亦指漢水:

《國風(fēng)·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迢迢河漢情,(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悠悠織女心”又衍生出一個美好的神話故事。

你看夜空中沒有明確邊際和沉靜不動的銀河滿溢而平緩,與地上的漢水相視,一地一天,遙相呼應(yīng),滋潤萬物,孕育生命。

到了大漢王朝,命運將“漢”字與我們民族牢固的合為一體。那么新的王朝出現(xiàn)了,和漢民族意識與體系形成建立有多大關(guān)系呢?分內(nèi)外兩方面的認同。

對內(nèi):漢朝之名得自劉邦的漢王封號,漢王之名得自劉邦的封地漢中,漢中位于漢水穿越盆地的中心地段。劉邦后來渡陳倉取天下,遂以漢名其王朝。兩漢繼起四百年,漢人之稱,乃以奠定。

秦始皇統(tǒng)一了天下,他的王朝卻注定那么短,秦始皇和他的兒子秦二世,孫子子嬰,統(tǒng)治六國十四年的時間,等秦朝滅亡的時候,之前六朝的遺民還健在,古國記憶都還在心底。他們又各自占據(jù)領(lǐng)地恢復(fù)割據(jù)狀態(tài)。秦王朝就像一陣狂風(fēng)刮過,文化底蘊,教育,政策都沒有形成主觀意識在人民心里。

漢朝在秦朝既有基礎(chǔ)之上形成大一統(tǒng)局面。漢朝是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全國最長時間的王朝。足夠長的時間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徹底的融合。隨著朝代的更替,我們國家的人也被稱之為唐人、宋人等,但“漢人”作為最早的稱呼,成為了如今漢族的稱呼流傳了下來。

對外:在對外交往中,漢王朝鋪砌了絲綢之路,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使得漢朝疆域在當時空前擴張。武帝命漢中人張謇出使大月、大宛、康居、烏孫等地,播漢人之德,漢之恩威遠揚。

當時歷史上第一次打敗匈奴,重新建立了一個民族的尊嚴和自信,從那時候起,大漢朝的人樹立了“漢人”前所未有的尊嚴。

漢朝也得以威名遠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以至于幾百年之后,西方各國仍然稱呼唐朝使臣為漢使,有一個西方小國的國王,看著唐朝使臣哭著說道“不想今日復(fù)圖漢官威儀”!

文景之治到漢光武帝,當時中國領(lǐng)土擴大了兩倍。此時漢朝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使得漢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人們紛紛以自己是漢人而自豪。

對于鄰國的騷擾,漢朝更是發(fā)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朝威名遠播中外,漢人也因此得以揚名天下。

著名歷史學(xué)家許倬云認為:漢朝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只是一個政治上的朝代。

從文景之治到光武帝創(chuàng)造了比當時的羅馬帝國更為先進和強盛的世界第一國。

中華的疆域范圍基本確立,人口上漢平帝時期全國人口6000萬,達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政治上是中國第一個真正長治久安的大一統(tǒng)國家。

在美國歷史辭典里:漢朝以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tǒng)一而稱譽西方世界!

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漢朝是與當時的英國并稱的世界性國家!

漢朝四百年,從頭到尾,無論興衰,都一直保持其在國際上的地位。

漢朝的強大,使得跟漢朝相關(guān)的民族,語言,服飾,建筑也都成為后來的符號。延續(xù)至今

上文提到的男子漢的稱謂也是在漢朝產(chǎn)生的語素,西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不斷侵擾我國的邊境。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逐步強盛,在抗擊匈奴的戰(zhàn)斗中,西漢的士兵們表現(xiàn)的非常勇敢,漢朝的士兵被匈奴稱作“漢兒”或“好漢”。

南北朝時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北齊文宣帝因任命魏愷為青州長史,他固辭不就,便對人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昂脻h”,后來指男子中的“佳士”(司馬光《資治通鑒》語)。

如《新唐書》稱張柬之為奇男子。唐武則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

“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元以后,“好漢”常被用來稱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人,如《水滸傳》中的人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子”、“好漢”與“男子”相混合構(gòu)成“男子漢”一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了四五千年的文字。

陶淵明說:“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李白說:“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他們也認同了前朝中的漢朝為正朔。

歲月更迭,幾番春夏,到今時今日

千百年的風(fēng)韻吹著今人的臉龐。帶著古老的文明的余溫,,給我們心的從容堅定,往華夏的精神本質(zhì)靠近再靠近。

我們綿延著一個民族的驕傲,生生不息,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cè)丝诘?9%,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cè)丝诘?2%;香港漢族人占總?cè)丝诘?5%;澳門漢族人占97%;而臺灣漢族人則占總?cè)丝诘?8%。漢族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人口眾多的民族。

我們有數(shù)幾千年不斷層的燦爛文化,有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民族凝聚力。

其實不管是漢族人還是唐人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想到和無數(shù)圣賢同屬于一個民族,他們猶如中華文明的天空上滿天星斗,與我們現(xiàn)代人一脈相承同屬華夏,內(nèi)心有萬分的驕傲。

回望,古時明月,古漢臺下,漢族之源,源遠流長。

3

一個國家是如何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首先他一定是一個強國

(1)經(jīng)濟發(fā)達,在國際貿(mào)易中占比較大,在世界經(jīng)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力強盛,人民富裕。

(2)擁有強橫的軍事實力,在世界或者地區(qū)博弈中占據(jù)上風(fēng),或者擁有話語權(quán)。

(3)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先進科技,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能占據(jù)上風(fēng),形成文化輸出,形成一個文化圈。


那我們來看看漢朝:

(1)經(jīng)濟繁榮,人口大量增長,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都發(fā)展迅速,商業(y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擁有穩(wěn)定的貨幣體系。并且通過絲綢之路,和亞歐諸國有貿(mào)易往來。據(jù)統(tǒng)計,漢朝的GDP,占當時世界的26%,是東方的經(jīng)濟中心。

(2)強大的軍事實力。漢朝通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通西域,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北伐匈奴,給予匈奴沉重的打擊。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威震天下,漢人也因此得以天下聞名。自此樹立了漢人前所未有的尊嚴,這樣的朝代,老百姓當然是無比自豪。

(3)漢人更多是的文化上的認同。漢朝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由于兩漢存在約400年,各族人民都統(tǒng)一在大漢的框架之下,一起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明,熔鑄成大家都認可的漢人身份!皣阋匀鯗,而漢獨以強亡”,漢朝的強大,在世界在周邊,都是共認的,這種影響是深遠的,以至于漢朝滅亡幾百年后,各國仍然稱中國使臣為“漢使”。


“漢”是我們的輝煌的過去,今天我們都是中國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將會全面復(fù)興,會再次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無論何時,我都會因為我是中國人而無比自豪。

4

我們說自己是漢人,因為漢朝是中國歷史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朝代(兩漢一共四百余年),同時也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shù)),其統(tǒng)治疆域奠定了之后中國兩千余年封建王朝的疆域基礎(chǔ)(見下圖 ),甚至于影響到了現(xiàn)在中國的版圖。

這是西漢時期的(綠色為西漢疆域)



這是東漢時期的(帶點橙黃色的是東漢疆域)
跟現(xiàn)在比,除了東北北部,西藏和蒙古,漢朝開始已經(jīng)逐漸顯露中國版圖的雛形


同時,注意,古代朝代很多時候疆域多大并不是說實際控制,打個比方,這個地今天我來了,我就說這是我們家的地,明天你來了,就可能說是你們家的地,有時候古書中記載疆域很大,而實際控制的卻很少。

但漢朝不一樣,這個疆域基本上是漢朝實際控制的,尤其是西域,漢朝第一次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行使國家主權(quán)),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實際控制)

古人評價一個國家的強盛衰落,最重要一條就是疆域,而漢朝為以后朝代開了一個這么好的頭,我們自然不會忘記,同時漢朝當年還打敗了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匈奴(中國第一次打敗匈奴),還有文景之治,漢武中興,等等。這樣的朝代我們當然會自豪,想想都會熱血噴張!

另外一點,古代中國人(現(xiàn)代也一樣)的認同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認同。



舉個栗子,就是金朝,金朝是女真人,按古人的慣例是典型的蠻夷,但是金國后代漢化嚴重,金國晚期曾出現(xiàn)很多女真貴族不會說女真語,只會漢語的情況,當時宋朝想聯(lián)合蒙古攻打金朝,但是當時宋朝大臣就說了,金朝不管怎么樣也是咱們的兄弟balabalabala......,什么?兄弟?女真人好不好?我們是漢人?但是當時宋朝就是這么認為的,因為金國也開科取士,四書五經(jīng),早已經(jīng)完全漢化了。

所以中國人的認同感主要是文化認同,就像很多跨國企業(yè)習(xí)慣把中國 日本 韓國,東南亞叫大中華區(qū),因為畢竟文化都很接近。

從漢朝開始以國家建立的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指導(dǎo)了中國的歷史,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根深蒂固,這種開天劈地的文化影響,以及我們秉持千百年來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朝在我們內(nèi)心擁有著無法割舍的向往。

無論是文化還是歷史,漢朝對后世影響都是最大的,所以我們叫自己漢人。

為什么外國人叫中國人為唐人?

因為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開放程度最高的朝代(見下面唐朝仕女圖),好像貌似那個時候長安就有幾萬外國人了,長安是名符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要知道,在那個沒有汽車飛機輪船的年代,一個國家的都城能有這么多外國人近乎于不可能。



圖中可見,唐朝仕女,薄紗攏肩,胸前只有一抹胸,這在古代傳統(tǒng)的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影響下是很難想象女人能穿成這樣的,由此可見唐朝開化之深。


唐朝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認識這個東方國度的朝代,西方人第一次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盛的國家,他們國家的人不是金發(fā)碧眼的,而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fā)的。

同時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富足的王朝,當時的唐朝人口已經(jīng)接近一億人了,評價王朝的興盛,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人口,富足,人民才敢多生孩子,因為養(yǎng)得起啊。

所以,這樣一個強盛開放的國家,勢必也是老外們記憶猶新的,所以,外國人習(xí)慣叫我們唐人,而我們習(xí)慣叫自己漢人

5

主要是文景之治的功勞吧,其實本來我們可能更應(yīng)該叫秦人因為秦之前沒個地名都是不同國家,秦是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第一次大家都叫一個名字,但是可惜好景不長秦的統(tǒng)治太短了二世而亡還沒有一代完整的人,沒有形成認同感,你想啊 當你二十歲之前都還是楚人或者齊人 二十歲之后你被叫做秦人,但是四十歲你的秦就沒有了 你當然不會覺得你是秦人,漢朝的大一統(tǒng)持續(xù)了好幾代可能你出生時候是楚人后來你被叫做漢人可能你這輩子都覺得自己只是楚人然后你告訴你兒子他是楚人 但是邊上都叫他漢人 這樣幾代之后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漢人了

6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字叫漢子不叫唐字,秦字,現(xiàn)代字?

7

光榮始于周秦,偉大歸于兩漢

先秦時期,雖然各國之間的文化略有不同,但都以周朝文化為正統(tǒng)。可以說,先秦時期中國人的文化已經(jīng)趨于統(tǒng)一了。

然而這還不夠,因為文化的統(tǒng)一并不等同于身份的認同,地區(qū)間的劃分和區(qū)別使得國家認同無法建立。

1830年,歌德痛苦的說:“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

而那時候的中國也是這樣,人們的國家認同還停留在我楚人又或者是齊人這樣,而不是更高層次的身份認同。

而秦始王則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

郡縣制打破了以往人們國與國之間的身份認同,使得這個帝國所有囯民法理上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認同—秦人。而書同文,車同軌和統(tǒng)一度量衡進一步消除了不同地區(qū)人們之間習(xí)慣和文化上的差異。

可以說秦始王最大的功績就是將松散而又充滿差異的人們擰成一股繩后又統(tǒng)一給他們上同樣的色。

可惜的是秦朝滅亡的太快,民眾大多生于六國,接受的教育和國家認同也是六國。

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民族認同的任務(wù)就這樣交到了漢朝的手里。

而漢朝有兩大優(yōu)勢使得中國人在這時期形成統(tǒng)一的身份認同——漢人!

一是兩漢統(tǒng)一的時間極長,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得以建成,封建國家得以建成,長時間同處一體使得人們逐漸產(chǎn)生我們是一伙的這樣的想法。

二是強大的國力及國際地位讓身為漢人感到驕傲

有一條河走向和天上的銀河一樣,故曰漢水

國恒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一個時代的最強音,奠定了漢人的名字,樹立了中國前所未有之尊嚴。有一西方小國看到唐朝使者哭著說:“不想今復(fù)圖漢官威儀”。

漢武帝死后,鄯善國國王投靠匈奴。博介子主動請纓前往鄯善國問罪,身邊帶了十一個人。博介子謊稱帶有大漢皇帝的賞賜,鄯善國國王信以為真結(jié)果被殺。

周圍的鄯善國人想要為國王報仇,博介子大喝“漢軍將至,敵不動,動則滅國”。

正是有這樣強盛的國力和戰(zhàn)績,中國人才驕傲的自稱為漢人。

就像現(xiàn)在中國崛起一樣,中國越強大,我們就越驕傲的說出我們是中國人一樣,而這份驕傲又反過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民族凝集力

中國人就是在這份驕傲中形成“漢人”的認同

8

秦朝建立了大一統(tǒng)國家

但時間只有15年就崩潰了

周朝各封國被滅后

按照郡縣制運行社會需要適應(yīng)新模式

那時有“秦”被域外知道

波斯語中國的發(fā)音就是“秦”

然后漢朝取而代之

擴大了領(lǐng)土范圍

與周邊更多國家、民族交往

統(tǒng)治時間也非常長久

中國人自稱“漢人”順理成章;

在秦朝時

原來各封國恐怕抵觸秦的稱謂

那意味著被強暴被侵略被剝奪

秦國虎狼之師飽受詬病

被看做野蠻人。

之后肯定有“唐人”和“宋人”類似的表達

因為皇帝要求如此

以示治下百姓的臣服

有關(guān)的宣傳機構(gòu)恐怕也會馬不停蹄。

從華僑在國外建設(shè)唐人街來看

他們也非常喜歡唐朝

以唐人為驕傲

圖個吉利和受尊重以及祖先庇佑。

漢人”的稱呼最早起源于漢朝

這是理所當然的

意為漢朝之人。

到了北魏(鮮卑族政權(quán))后期才演變?yōu)橹袊说拇Q。

之后的隋唐宋也不否認漢人的說法

有一些文字記錄

以區(qū)別唐朝廣闊疆域不同人群。

后來“漢人”所包含的范圍越來越大。經(jīng)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

到中華民國時期

“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xiàn)在占全國總?cè)丝诘?3.3%。

9

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朝確定了我們的文化,甚至延續(xù)至今。

例如我們以農(nóng)歷正月為一年的開始,這個規(guī)定就是漢代制定的。在漢之前,傳說夏朝也是以農(nóng)歷正月為一年之始,而之后商朝以農(nóng)歷十二月為一年之始,周朝以農(nóng)歷十一月為一年之始,秦朝以農(nóng)歷十月為一年之始。

這種說法有沒有證據(jù)呢?會不會是漢代的史官杜撰的呢?

有證據(jù),例如周朝的《詩經(jīng)·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就記載了很多月份中的景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nóng)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所謂流火中的火,通常被認為是指心宿二,周歷七月相當于農(nóng)歷五月,心宿二正是從農(nóng)歷五月開始到最高點,并逐漸下降,符合詩中“七月流火”的記載。

灶馬蟋夏季常見于田野草石、土隙間、洞穴口附近,入秋后進入居民家中。

入室的蟋蟀被稱為灶馬蟋,周歷九月相當于農(nóng)歷七月,正是入秋時節(jié),灶馬蟋的活動習(xí)性正符合詩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钡挠涊d。

野山棗,英文名Sour Jujube。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主要產(chǎn)于我國北方地區(qū),野生山坡、曠野或路旁;果實能健脾;種子有鎮(zhèn)靜、安神作用……花期5-7月,果期8-9月。

周朝時的棗并非現(xiàn)在流行的冬棗,而是指酸棗,酸棗陽歷8,9月成熟,陽歷8月一般是農(nóng)歷6月,農(nóng)歷六月正是周歷八月,符合詩中“八月剝棗”的記載。

稻一般陽歷十月成熟,陽歷十月對應(yīng)農(nóng)歷八月,周歷十月,符合詩中“十月獲稻”的記載。

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按說文解字的記載,農(nóng)歷八月成熟,農(nóng)歷八月對應(yīng)周歷十月,符合詩中“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的記載。

除了歷法以外,我們的很多習(xí)俗也是從漢代開始形成的。例如結(jié)婚時的六禮,最初源于孔子的《春秋》,到漢代后成為真正的禮儀,之后一直流傳至今。哪怕新中國破四舊,在很多農(nóng)村還能看到六禮的痕跡,符合孔子說的“禮失求諸野”的情況。

10

因為唐人,宋人,秦人都是漢人,漢族人都統(tǒng)稱為漢人而清人卻是滿族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