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學士基本“文”字開頭,相傳左宗棠謚號是許庚身提名、慈禧裁定;據記載張之洞是臨到跟前被改動。
明清的謚號評定
謚號是給一個人的評價,從明朝開始,評定的整個程序是禮部請旨要求給予謚號,然后由吏部、兵部考核過往行績,再由禮部根據行績劃定上中下三等,最后送翰林院,由翰林院擬定謚號,這個前幾天關于錢學森按古代規(guī)矩能給什么謚號專門說過,就不再重復。
到了清朝,程序簡化了些,按《大清會典》記載,大臣的謚號是“由大學士酌擬奏請欽定”,《會典事例》又補充了下,文武大臣謚號用兩個字,這點基本和明朝同一作法。當然這個奏請的不止一個謚號,小王看到要擬定數個由皇帝來勾選一個,與現在給領導匯報工作做選擇題一樣。
另外,二品以下無謚,比明朝的三品以下無提高了一些,除特殊情況外。左宗棠官至東閣大學士,正一品;張之洞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所以,兩人皆有奏請謚號的資格。
兩人謚號的由來
清朝的《舊典備征》中,記載了如下圖的說法。
通讀第一句,有不認識的可留言,所以這兩人第一個開頭必然“文”字。那第二字能用什么?
從《清會典》記錄的范圍七十一個字看,數量太多就不一一列舉,小王發(fā)現僅“隱”“愍”兩個字不好,屬于上中下三等中的下等,其他都是上中等。至于常說的“文正”在清代基本到了最高等級,上圖也可以看出一般不擬,除非皇帝發(fā)話。
而甲胄有勞曰襄,辟地有德曰襄、因事有功曰襄,也就是在清朝,“文襄”兩字多授予學士背景的,同時又有軍功的大臣。
左宗棠
在《慈禧全傳》里曾寫到,左宗棠奉旨督辦閩海軍務,但沒多久就病死了。結果初次擬定謚號時,提了“文忠”這個謚號,還包含另外三個帶“忠”字的謚號,但慈禧沒同意,認為“忠”字不夠。內閣中書許庚身提出了“文襄”,這也是基于左宗棠的軍功,但又提醒慈禧,咸豐三年后,文武大臣或軍營積勞病故或陣死亡而武功未成者,都不得擬用‘襄’字,所以,左宗棠能不能用“文襄”還得慈禧圣裁。
慈禧又聽了往年定“文襄”的人員,綜合考慮了一下,認為左宗棠可以評定此謚號。小王認為是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并推動新疆置省一事上,能算的開疆擴土,所以辟地有德曰襄。當然,注意一點的是,《慈禧全傳》是小說形式的文學作品,并不是正兒八經的史料,只能參考一下,許多網上抄襲的只說故事,并不考證指出出自哪純屬無腦搬運。
張之洞
在清朝史料筆記《蕉廊脞錄》中,曾記載關于張之洞的謚號擬定情況,當時謚號已擬定為特謚文忠或文正。
結果在死前寫的遺摺提到了一句話,就是上圖中第二行所說,觸到某位親王之忌,然后臨時改謚文襄,當時慈禧已死,載灃把持實權,多半載灃敲定張之洞的評定結果。
這個有點不同于左宗棠,如果謚號文正改文襄,那絕對是降格處理,文正在清朝是頂格謚號;如果文忠,可能差別就是微微降了。
所以,這也是我開頭一個寫的相傳、一個寫的據記載的原因,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