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關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墓——乾陵的研究及相關問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理解題主的問題是:中國第一女皇武則天的陵墓為何有一塊無字碑?碑上不刻字是武則天的本意嗎?
關于這個問題,我判斷乾陵立一通無字碑,這不是武則天的本意。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丈夫唐高宗李治乾陵的建設工程。684年8月,李治入葬乾陵,此后,乾陵的修建工程一直沒有停止。到了705年的正月,在武則天身染沉疴,臥床不起的時候,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軍事政變,誅殺了深受武則天喜愛的張易之、張昌宗,武則天在無可奈何之中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恢復大唐國號。被囚于上陽宮的武則天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將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做出了祔廟、歸陵,去帝號,還天下于李唐的決定。
705年12月武則天離開人世。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母后武則天葬入乾陵。這時候,重新上位的唐中宗李顯在乾陵朱雀門東門闕樓外給母親立了一塊碑子,上面不著一字。
但是這塊石碑是一塊完整的巨石,今天測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有百噸之重。八條蟠龍筋骨裸露、鱗甲分明地纏繞在碑首。線刻的升龍圖分布兩側,呈飛翔之勢。碑座線刻著獅馬圖,雄獅怒目威嚴,駿馬則屈蹄溫順。碑上當時沒有刻著記述武則天功德的文字,后人稱這塊石碑為無字碑。
是武則天立的碑子還是唐中宗李顯立的碑子?本該頌功德的石碑上為什么不刻字?人們不斷猜想著。
我認為這塊石碑是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所立。
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母親入葬乾陵,但他對母親的感情十分復雜,面對“最不親的老母親”,李顯“頌德”“述惡”都不妥,他只有給母親立碑而不銘一字,把這道難題交給歷史。
也有人認為李顯在立碑之前已經(jīng)撰制了《則天皇后紀圣文》,并在碑石上刻了3300個方格。但因朝臣爭議太大,李顯為了滿足母親歸葬乾陵的愿望,給碑子上不刻字,也算是給反對者一個交代。
毛澤東評價武則天時說,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碑上刻字,把功過是非留給后人評說。也有人認為,武則天自己立一塊無字碑,是因為功績太大,書不勝書。
也因為乾陵的這塊“無字碑”,人們猜想不斷,這也正是一個女皇的魅力所在。
(原創(chuàng)圖文,歡迎各位探討評論,歡迎關注 @文蹤旅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