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島同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隔臺灣海峽相望,東面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目前中國第一大島。中國大陸和臺灣的聯系最早見于明確的文字記載是在公元230年——這一年東吳孫權派衛(wèi)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這是歷史上關于中國大陸先民到達臺灣開發(fā)臺灣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記錄。隋煬帝時期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不過這些都不能作為領土依據,否則中國人曾到過的所有地區(qū)都屬于中國領土。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出現從今天的福建漳州一帶遷徙到澎湖定居的漢族移民。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鎮(zhèn)守福建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臺灣、澎湖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自此納入我國版圖——軍事上隸屬澎湖統(tǒng)轄,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晉江管理。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正式在臺灣地區(qū)設置行政管轄機構的記錄,距今847年。元代在此設澎湖巡檢司,將其隸屬于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

盡管這時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已由中央政府設置的正式行政機構進行管轄,不過相比澎湖等地而言:臺灣本島在這一時期的開發(fā)仍相當有限。到了1387年明王朝又因為海禁政策索性撤銷了澎湖巡檢司并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明王朝鑒于倭寇肆虐的局面處于安海靖邊的考量而復設澎湖巡檢司。明天啟四年(1624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因明王朝的海禁政策而流亡日本的海商顏思齊率船隊率船隊登陸臺灣,此后他從海峽對岸的福建漳、泉二州招徠移民對臺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有組織的拓墾,他也因此被稱為“開臺王”。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侵入臺灣南部,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后被荷蘭人逐出,至此整個臺灣淪為荷蘭殖民地。這一時期海峽對岸的明王朝正在農民起義軍和滿洲八旗軍的雙重打擊之下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一時無力驅逐臺灣的荷蘭人,致使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盤踞長達38年之久。

公元1644年清軍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導下入關定鼎北京,明皇室成員紛紛逃到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權,這些政權被統(tǒng)稱為南明。在南明各路抗清將領中涌現出了一位名叫鄭成功的年輕將領:1659年(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清軍占領下的南京,卻以慘敗而歸,于是退守廈門。這時在鄭成功的腦海中萌生了渡海收復臺灣以作為抗清基地的念頭,于是在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zhàn)船從金門出發(fā),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經過十個月的戰(zhàn)斗后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復了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后不久就病死了,隨即鄭氏家族內部因繼承人問題爆發(fā)內訌,最終鄭成功之子鄭經在政治斗爭中勝出繼承了鄭成功的延平王爵位。

海峽對岸的清政府利用臺灣的內訌向臺灣派出使臣進行談判。臺灣方面提出:“茍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fā),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而清朝方面則回復道:“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fā),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清政府的態(tài)度很明確:鄭家可以世代鎮(zhèn)守臺灣,但必須在承認其為中國領土的前提下才可行,決不允許其自立于中國之外。雙方的談判底線和利益訴求差距太大,最終導致談判無果而終。而在臺灣內訌的過程中鄭氏手下的大將施瑯因家人被殺而逃到海峽對岸投奔了清政府。

1683年2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奉旨出征臺灣。六月十四日施瑯率領水師從銅山(今福建東山島)啟航,兩天后施瑯率所率的清軍水師同駐守澎湖的臺灣鄭氏政權的軍隊交火失利,經過休整后的清軍水師于二十二日攻陷澎湖: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余人,擊毀、繳獲鄭軍戰(zhàn)船190余艘。七月初五臺灣鄭氏政權請降,八月十三施瑯赴臺受降,至此海峽兩岸重歸一統(tǒng)。1684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于福建省,道署設于廈門。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臺灣是中國一個大島,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島是怎樣成為大清領土的,這里面還有一段過程。臺灣島的歷史最初,在島上并沒有什么駐點機構,經過唐、宋、元、明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在臺灣島上設立什么政權部門。

十七世紀初,有兩批白人殖民者來到臺灣,他們分別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其中,荷蘭人在臺灣島南部落腳,而西班牙人則占據臺灣北部地區(qū)。不久島上的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爆發(fā)了戰(zhàn)爭,荷蘭人把西班牙人趕走,因而荷蘭人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建立了荷蘭人的殖民政權。

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明朝滅亡,建立了大清國。但是,大清國暫時沒有征服全中國,因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區(qū)一 鄭成功?墒青嵆晒猿址辞,不肯向清政府投降,一直抵抗到1661年,鄭成功有個想法是想先攻下臺灣,趕跑荷蘭人,鄭家年可以在臺灣島上休養(yǎng)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1662年,鄭成功向臺灣島的荷蘭人發(fā)起猛烈進攻,荷蘭人敗下宣布投降退出了臺灣島。

這時的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_"明鄭王朝“。就在"明鄭王朝″建朝不久,鄭成功逝世。

1683年,大清國將軍施瑯(原是鄭成功手下將軍,后因糾結矛盾,施瑯投靠大清國)率大軍出征臺灣,當時統(tǒng)冶"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一鄭克塽。施瑯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其及部下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

臺灣攻下后許多大臣競然主張將臺灣居民遷移到大陸,臺灣島棄之不守,臺灣孤懸海外,難以治理。最后在1684年康熙皇帝把臺灣納入大清國的版圖上,隸屬于大陸的行政機構~"臺灣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

清光緒年間,日本占領硫球群島(臺灣的東北鄰硫球群島),威脅臺灣。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其中之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戰(zhàn)勝利,臺灣才回歸祖國。

3

這真的得感謝“動不動就搗亂”的福建人。

福建人開始出現在中國主流史冊上,大概始于五代時期,當時一幫借著黃巢起義的春風入主福建的固始人,在福建建起了閩國。

大概是偏居一隅和得天獨厚的山區(qū)地貌,福建在當時及其前后吸引了無數失去家園失去錢財的中原人士前來隱居,很幸運,他們在五代至明代的漫長歲月里成功地打造了一個陸地與海洋文化并重的大福建。

而這些福建人,本質上是不關心政治的,他們擅長經商和賺錢,然后把錢再用到文化教育上,如此反復。因此,大部分福建人是有嚴重的家國觀念的,在外與國共存亡,在內尊師重教崇佛敬祖,只是這里的國卻僅僅是華夏一脈相承的政權。

于是當第一次蒙元滅宋時,福建各地在終元一朝起義不斷,甚至山區(qū)和沿海有數十萬百姓隨著最后希望的宋末帝一路坎坷南行,他們以不食元粟的氣概顛簸著,最后無奈地隨末帝投海西去,而幸存者則隨海漂泊,哪里靠岸則哪里重新生活。

于是,在廣袤的華南地區(qū),福建客家人占據了大片的山區(qū),而福建閩語人則布滿南海沿岸。

同樣的歷史,在滿清入關時再次上演。

當全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本是大明王朝東南海盜的福建人卻以福建南部扁小的孤島負隅頑抗,甚至一度即將收復南京,他便是鄭成功。

只是,這時的滿清并沒有重蹈蒙元復轍,他們采用三面包圍的方式把福建困的半死,于是鄭成功的部隊便只好向東開進,這一開進便直接到了臺灣島,顯然,澎湖是無法承載十幾萬的鄭家軍的。

于是就有了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的民族大義。

然,這只是一次無意的戰(zhàn)略大轉移。

刀劍在側,怎能安眠。

順治帝無法解決的勢力,康熙帝怎能放之不管,在李光地和黃梧舉薦之下,施瑯便有了施展海戰(zhàn)的機會,臺灣島便這樣被收入滿清囊中。

說是收復,但如此人數眾多的鄭家軍將如何處理?如果放回福建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于是只好就地設府縣,就地安置。

這種安置,事實上是變相的監(jiān)管,當時的臺灣島以臺灣府的角色歸屬福建管轄,但卻不準福建各府與臺灣百姓往來,大有將臺灣島作為棄土的打算。

而臺灣府收復之后,也是各種不穩(wěn)定,在設府后,臺灣島先后爆發(fā)了以福建人為主導的朱一貴起義(長泰人),林爽文起義(平和人),莊大田起義(平和人)等。

臺灣如此,對岸的福建也是不消停,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等各種起義也是不斷發(fā)展,并在被鎮(zhèn)壓之后南逃至南洋,最后在清末促使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從明末一直到民國,福建人所發(fā)起的抗清活動源源不斷,隨著福建人的腳步由福建擴散至臺灣和南洋,也正因為福建人的“搗亂”才使得滿清不得不重視臺灣的海防和戰(zhàn)略地位,并因此牢牢將臺灣島鎖定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

或許,我們應該感謝過去的福建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得來的這個意外收獲。

4

看了下有的答案,人家只想知道是怎么被清朝收復的,并沒有說之前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一:清朝收復臺灣可以說是先禮后兵,我們先看看雙方的談判條件。

臺灣代表鄭成功之子鄭經: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

清朝康熙: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fā)易服。

結果鄭經沒同意,那時候清朝作為一個大國,不同意就是干,派兵攻打臺灣在內陸的最后一個據守點廈門,鄭經兵敗逃亡臺灣,清兵乘勝追擊,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海上起大風,最后班師回朝。

二:后來兩軍對峙,臺灣士兵思念故土,加上臺灣此時人煙稀少,糧食得不到供應;清朝又得平定三藩,最后雙方決定再次談判。

臺灣:“茍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fā),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清朝:“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fā),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上面是臺灣鄭經和康熙的對話,鄭經稱臺灣可以俯首稱臣,但是必須和朝鮮一樣不剃發(fā);而清朝稱可以讓鄭經世世代代鎮(zhèn)守臺灣,還可以封為“八閩王”,但臺灣本就是中國國土,不可能立于中國之外的國家。談判再次破裂。


清朝決定再次干他,但是這次有準備了,清廷也認識到了海軍的問題,最后派了有海戰(zhàn)經驗的福建晉江人施瑯為主帥,施瑯在福建與鄭氏作戰(zhàn)多年,對臺灣的情況也是了如指掌,又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公元1683年,施瑯率兵兩萬,與鄭軍在澎湖一帶激戰(zhàn)七天七夜,身負重傷,但最終擊敗鄭軍。公元1684年,清廷在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筑城戍守,統(tǒng)治了212年。

(施瑯劇照)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5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孫權的政權就統(tǒng)治著臺灣,后繼的王朝繼續(xù)統(tǒng)治臺灣,清朝也是繼承前任幾任王朝的統(tǒng)治疆域,清朝主要是收復臺灣,打敗鄭成功的鄭氏集團,清朝在平定三潘之后國家實力空前強大,在經過與臺灣多年談判無果的情況下,康熙果斷地決定用武力收復臺灣,利用鄭氏叛降明將施郎率領海陸兩軍,水陸并進逼迫臺灣鄭氏集團投降,公元1684年臺灣寶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大清帝國完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千秋偉業(yè),為祖國的海疆奠定了穩(wěn)固的邊防,加強對臺灣本島的開發(fā)與利用,成為祖國一顆燦爛的寶島明珠。

6

清康熙22年(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大將施瑯率領福建水師進攻臺灣,準備一舉消滅割據臺灣多年的明朝延平王勢力。6月份,施瑯率領清朝水師成功擊敗了劉國軒的臺灣水師,順利攻占澎湖列島,打開了通往臺灣的門戶。隨后,走投無路的延平王鄭克塽向清朝投降,避免了流血傷亡,而臺灣也被納入清朝的統(tǒng)治之下。

在明朝滅亡時,臺灣曾一度被荷蘭殖民者占據。直到1661年,明朝大將鄭成功才奉南明永歷皇帝的旗號進攻臺灣,驅逐了荷蘭軍隊。不過就在第2年,南明的永歷帝朱由榔就被吳三桂所殺。為了延續(xù)南明的正統(tǒng),遠在臺灣的鄭成功仍奉“永歷”為年號,并以明朝的延平郡王自居,保有臺灣及澎湖、廈門等地,史稱為“明鄭”政權。

鄭成功、鄭經父子為了反清,以臺灣為大本營,并組織士兵屯田、興修水利,促進了臺灣的開發(fā)。不過,當時的清朝已經基本統(tǒng)一內地,割據臺灣的“明鄭”政權孤掌難鳴。

1681年鄭經病死,權臣馮錫范等人擁立鄭克塽為延平王,統(tǒng)領臺灣政權。然而就在第1683年,清軍就發(fā)起了澎湖之戰(zhàn),大敗臺灣水師。當年9月,鄭克塽根據劉國軒的建議,向清朝呈上了降表。至此,統(tǒng)治臺灣22年的“明鄭”政權正式滅亡,臺灣為清朝所有。

清朝攻占臺灣之后,認為臺灣物產貧瘠、路途遙遠、難以管理,曾經一度想放棄當地,但大將施瑯向康熙皇帝通陳了臺灣對于東南海防的重要性,使得康熙皇帝決定保留臺灣。

為了消除明鄭政權的影響,清朝將明鄭時期的府縣地名全部廢除,并將臺灣劃給福建省管轄。200多年后(1885年),清政府又將臺灣從福建的管轄中抽離出來單獨建省,這就是我國臺灣省的由來。

7

臺灣是怎樣成為清朝領土?這個問答題本身就不合乎邏輯。實際上臺灣在清朝以前的一千多年間就是中國領土。三國時吳國就對臺灣進行了有效地統(tǒng)治。在明朝晚期,西方列強荷蘭趁中國內亂無暇雇及臺灣之際,強行佔領了臺灣。滿清入主中原,鄭成功進擊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把臺灣光復。清朝繼承中原歷代王朝之大統(tǒng),于康熙年間統(tǒng)一臺灣,並把臺灣正式迠省,委劉銘傳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所以臺灣成為清朝的領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還用問嗎?

8

如果按照現在的《國際法》來看,中國人是首先在臺灣島上面居。ㄋ^臺灣原住民后來經過考證大部分也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去的),首先開發(fā)臺灣島的,所以說臺灣島歷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一點兒也沒有錯。而清朝建立的時候,由于臺灣島被荷蘭人占領,所以沒有立即對臺灣施行主權和管理。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將士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臺灣又重回祖國的懷抱。不過由于鄭成功與清朝之間一直處于敵對關系,所以清朝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還是未能對臺灣實行治理。不過,鄭成功治理下的臺灣至少已經表明臺灣回到了中國人手里面。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不久即病死,而鄭氏家族內部由于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因此產生了內訌,清政府也乘機也派出使臣到臺灣,與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進行談判,不過雙方由于利益訴求相差太遠,最終不歡而散。1663年,清軍收復了鄭氏家族在大陸的最后一塊根據地廈門,此后二十年間,鄭氏家族困守海上。

但是,自1663年以后,清軍就放慢了進攻臺灣的步伐,原因就在于清廷內部接連出現了其他問題,先是康熙皇帝鏟除了鰲拜集團,后來又爆發(fā)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到三藩之亂被平定后,清朝政府開始思考如何解決臺灣問題了。不過在清政府內部卻產生了不同的聲音,有人主張放棄臺灣,認為臺灣只是蠻荒之地,沒有必要花大力氣收復,康熙帝自己也認為臺灣是“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但是也有人主張收復臺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從明鄭政權過來的施瑯,他向康熙帝上了一個名為《恭陳臺灣棄留疏》的呈文,最后施瑯的意見占了主導地位,清政府開始進行收復臺灣。

1683年,清政府乘政經去世,鄭氏政權內部內訌之機,由施瑯率領福建水軍向臺灣島發(fā)起攻擊,最終鄭氏集團宣布投降,臺灣島正式被歸入清王朝的版圖中。

9

題主問題問得很不錯,臺灣島成為清朝領土雖然在教科書中很簡單:康熙攻滅明鄭,但事實還是頗有一番波折的。

至于攻滅鄭成功之后的臺灣,答案很清楚,1684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于福建省,道署設于廈門。

但是有一點務必清楚,無論是荷蘭人,還是明鄭,甚至一直到清朝前期,對于臺灣的控制僅僅限于臺灣島西部沿海地區(qū),中央山脈及其以東地區(qū),那是臺灣原住民(高山族)的地方,清朝沒有管轄,由于番漢爭議不斷,清朝還設立了一個分界線——土牛線。

臺島東部什么時候才被控制的呢?要到晚清,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fā)生,日本借著清朝管理漏洞入侵臺灣島東部,使得清政府非常被動,后來派大員沈葆楨督臺,才開始開山撫番,一直到劉銘傳時代,才勉強平定全臺。

10

鄭成動(1624-一1662)為驅逐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建立抗清根據地,他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親率軍二萬五千、船艦數百艘,向臺灣進軍,在臺灣人民的有力支援下,攻破荷軍的重要據點"赤嵌城"(今臺南市),并圍困荷軍的另一個重要據點"臺灣城"(今安平),于八月又擊潰荷蘭援軍,荷軍總督揆一被迫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滴踉辏1662年)五月八日,鄭成功不幸病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