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就算不了解古代的軍事架構,我們也能很容易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不同朝代、甚至同一個朝代的前期跟中晚期之間,軍事架構都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就像唐代,前期是府兵跟募兵結合,后期是神策軍跟藩鎮(zhèn)軍結合,咱們先不說禁軍作亂的可能性有多大,單說禁軍作亂干掉了皇帝,四方勤王這事你要怎么搞定?
什么?搞不定?搞不定你還做什么亂……過把癮就死么……
御林軍造反,“殺了皇帝,挾持所有大臣,自己稱帝”這種事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中央軍隊在整個軍事系統(tǒng)中必須占據一個絕對的強勢地位,以至于他們一旦造反,就有把握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繼而鎮(zhèn)壓各地潛在的反抗勢力。在中國的歷史上,恰好有這樣一個時期是非常符合題主你的要求的
那就是五代到北宋初期。
自唐末以來,五代的各個君主都充分認識到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個真理,所以從后梁開始,大家就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事體制改革工作,總體的思想就是加強中央軍隊建設,逐步削弱藩鎮(zhèn)勢力。那么這種建設有沒有成效呢?
成效十分顯著。
不過再成效顯著的同時,也出現了題主你擔心的這種情況。咱們來看看五代這些帝王都是怎么沒的——
后梁太祖朱溫,晚年跟兒媳婦們玩耍雨露不均,最后被自己的兒子、郢王朱友珪帶著禁軍砍死在寢宮。這應該算得上是標準的禁軍作亂了。
后殂,帝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征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友文婦王氏色美,帝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嘗有過,帝撻之,友珪益不自安。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于東都,欲與之訣,且付以后事。友珪婦張氏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夫婦相泣。左右或說之曰:“事急計生,何不改圖?時不可失!”……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珪雜控鶴士入,伏于禁中,中夜斬關入,至寢殿,侍疾者皆散走。帝驚起,問:“反者為誰?”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賊,恨不早殺之。汝悖逆如此,天地豈容汝乎!”友珪曰:“老賊萬段!”友珪仆夫馮廷諤刺帝腹,刃出于背!Y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
那么做了皇帝的朱友珪快哉了么?很不幸,他快哉不起來。他登基之后的頭等大事,就是籠絡大將,到各地藩鎮(zhèn)進行封賞,還被當時藩鎮(zhèn)勢力中最強的楊師厚給敲了竹杠。
楊師厚既得魏博之眾,又兼都招討使,宿衛(wèi)勁兵多在麾下,諸鎮(zhèn)兵皆得調發(fā),威勢甚重,心輕郢王友珪,遇事往往專行不顧。友珪患之,發(fā)詔召之,云“有北邊軍機,欲與卿面議!睅熀駥⑿,其腹心皆諫曰:“往必不測!睅熀裨唬骸袄碇錇槿耍m往,如我何!”乃帥精兵萬人,渡河趣洛陽,友珪大懼。丁亥,至都門,留兵于外,與十馀人入見。友珪喜,甘言遜詞以悅之,賜與巨萬。癸巳,遣還。——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
后唐莊李存勖,就是課本里報三失之恨的那位。在時局動蕩的時候對自己親軍“從馬直”的將領嘲諷了幾句,結果就被自己的親軍造了反,死在了皇宮大內。
是時,從馬直軍士王溫宿衛(wèi)禁中,夜謀亂,事覺被誅。莊宗戲從謙曰:“汝黨存乂、崇韜負我,又教王溫反。復欲何為乎?”從謙恐,退而激其軍士曰:“罄爾之貲,食肉而飲酒,無為后日計也!避娛繂柶涔,從謙因曰:“上以王溫故,俟破鄴,盡坑爾曹!避娛啃胖,皆欲為亂。——新五代史·伶官傳第二十五
那么殺了皇帝的郭從謙快哉了么?很不幸,他也沒快哉起來。李存勖的干兄弟李嗣源當時正在外面造反,你郭從謙干掉了皇帝,可自己也沒那個實力做老大啊!于是只好乖乖的把皇位再交給李嗣源,李嗣源先把他安頓到了景州,過段日子又把他弄死了。
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從謙為景州刺史,已而殺之!挛宕贰ち婀賯鞯诙
所以你看,這就是御林軍造反的下場,你造反很是簡單的,但是造反以后呢?你怎么保證自己能在皇帝的位置上坐穩(wěn)?朱友珪是朱溫的兒子,本身位高權重又在弄死他爹之后假傳了圣旨,但也要討好各地藩鎮(zhèn)才能在這個位置上坐下去。郭從謙作為一個普通的御林軍將領,干掉皇帝之后只好乖乖的把皇位交給實力更強的人,最后還難免落下個身死名敗的下場,這哪里快哉了?
那么有沒有御林軍將領造了反,又坐穩(wěn)了皇位,真正快哉的人呢?
你別說,還真有。這里請允許我為你介紹大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武術家、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
關于陳橋兵變的細節(jié),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我在這就不予冗述了。不過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整個后周禁軍的組織架構是什么樣的呢?咱們用一張圖來說明這個問題
當時后周的禁軍系統(tǒng)有兩大部分,一個叫侍衛(wèi)親軍司,資歷比較老,一個叫殿前司,比較新銳。那么咱們從“太祖將代周時”,也就是陳橋兵變之前的將領一個個看下來:
侍衛(wèi)親軍司:
馬步軍都指揮使(總司令):李重進。這哥們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郭威死前特地讓他跟柴榮行君臣之禮以定名分,柴榮死的時候這哥們是頭號造反嫌疑人,所以被大家齊心合力的外放了。
副都指揮使(副總司令):韓進。趙匡胤造反過程中的頭號死對頭,在陳橋兵變之中被殺。
剩下的三個指揮官,韓令坤跟趙匡胤的關系是“與太祖(趙)同事周室,情好親密”;高懷德是趙匡胤好哥們、張令鐸是趙匡胤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后來這倆人還跟趙匡胤結了親。
殿前司:
老大本身就是趙匡胤,這個沒什么好說的;慕容延釗是趙匡胤長期“以兄事”的故交,王審琦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也是趙匡胤的把兄弟;石守信是趙匡胤的把兄弟。除了將領之外,周世宗顯德元年十月開始趙匡胤就主持殿前司的人才選拔工作,號稱:
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藩鎮(zhèn)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 …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Y治通鑒·卷二百九十二
也就是說, 整個殿前司上下都是趙匡胤提拔起來的。所以等到陳橋兵變的時候,將士用命,Duang的一下,造反成功了。
那么大家都沒有意見么?當然不是,但是咱們前面說過了,五代以來的皇帝都很重視禁軍的建設,建設來建設去,到了趙匡胤這,禁軍已經比藩鎮(zhèn)都能打了,所以像李重進啊什么的雖然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但是很快就被A死了。趙匡胤終于可以像題主說的那樣:“自己稱帝,何不快哉。”了。
但是且慢,你是快哉了,可要是別人有樣學樣,也想快哉,你怎么辦?
你看咱們前面說過了,歷代的軍事架構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虛外實內,有的內外相制,假如御林軍的實力不夠,那么就算干掉了皇帝也沒什么用——因為很快就會被前來勤王的兵馬給一波帶走,就算你能勉強安撫住這些驕兵悍將,這個皇帝當的恐怕也是很委屈的。但是到了大宋這會兒,禁軍的實力遠超地方軍隊,那么禁軍將領要是也想向我大宋太祖學習一個,搞個兵變出來,你怎么應對呢?
咱們還得回頭看看上面那個圖
這里清晰的展現了趙匡胤的應對策略——首先,造反之后馬上把殿前司跟侍衛(wèi)親軍司的老大都換上自己最信任的人。由于剛剛造反成功,那么封官許愿,這些都不在話下,當然可以安穩(wěn)一陣子。等到了建隆二年九月,你有沒有發(fā)現這里出現了什么變化?
對,所有的高級將領,全都空缺了出來。
這種空缺不是暫時性的,而是長期的。趙匡胤把原來的高級將領都外放出去做了節(jié)度使(這個過程,也就是“杯酒釋兵權”,不過今天咱們就不展開說了),禁軍系統(tǒng)內部的高級將領職位則直接空缺甚至取消掉了。這就造成了兩個后果:
1.原來的殿前司與侍衛(wèi)親軍司并列的架構,逐漸變成了殿前司、侍衛(wèi)親軍司馬軍、侍衛(wèi)親軍司步軍三足鼎立的架構。你要是想造反,至少搞定兩個部隊的指揮官才有意義。
2.禁軍的高級將領長期空缺,低級軍官威信不足。
這是架構上的變動,那么在制度跟具體做法上,趙匡胤也是動了一番腦筋的。首先禁軍系統(tǒng)里嚴禁私蓄親兵、拉幫結伙,要是發(fā)現有人這么干,一定往死里收拾。救過趙匡胤命的張瓊,就是因為這事被清算了
城上車弩遽發(fā),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復蘇。——宋史·卷二五九·張瓊傳
發(fā)瓊擅乘官馬,納李筠隸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又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候時事。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肅靜京師,乃召訊瓊。瓊不伏,太祖怒,令擊之。漢卿即奮鐵撾亂下,氣垂絕,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瓊知不免,行至明德門,解所系帶以遺母。獄具,賜死于城西井亭!问贰ぞ矶寰拧埈倐
在這種情況下,禁軍將領的忠心幾乎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什么擋個箭救個駕自不必言,最后甚至發(fā)展到了趙匡胤隨口一句話,禁軍將領就跳水自表忠心的地步。
上(趙匡胤)嘗幸講武池,臨流觀習水戰(zhàn)。因謂左右曰:‘人皆言忘身為國,然死者人所難,言之易耳!M卿對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燔S入池中。上急令水工數十人救之得免,幾至委頓。上能得諸將死力,類此!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八·乾德五年春正月丁巳條
太祖嘗令御龍直習水戰(zhàn)于后池,有鼓譟聲,信居玄武門外,聞之,遽入,服皂綈袍以見。上謂曰:‘吾教水戰(zhàn)爾,非有他也。’出,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忠臣也!问贰ぞ矶枴钚艂
(王審琦)與太祖皇帝有舊,為殿前都指揮使。禁中火,審琦不待召,領兵入救!薄凼下勔婁洝ぞ硪
所以你看,趙匡胤同志自己是禁軍造反上的位,但是他特別注意防范這個問題,反而通過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從根子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你禁軍造反,總要有個頭吧?我把禁軍的各部分開,讓你們群龍無首,你們怎么搞?我讓你們彼此之間互相競爭,稍有異動就果斷處理,時不時的再給你們大筆賞賜,到最后禁軍將領全都對皇帝產生了十分嚴重的人身依附,你還造反?
所以你看,北宋皇帝能想到的,其他朝代的皇帝難道就想不到?還是那句話,歷朝的軍事架構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朝代都從制度上設計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機制,來預防題主你所說的這種御林軍造反的問題。既然造反未必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大概率不能“快哉”,那他們?yōu)槭裁催要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