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思想禁錮、生活所迫、迫于威脅、害怕改變導致的!

古代老百姓擁護皇帝這個說法我不太認同,但他們反抗意識不強卻是千真萬確的。不到萬不得已,實在是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反抗皇權的。

他們有這種行為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主要是皇帝對付他們的辦法很多、很有效而已。我們來看看皇帝是怎么對付底層百姓的。

思想上進行控制

古代皇帝基本都用儒家思想治國,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家思想是經過改良的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道家,甚至還有神學在里面的。

皇帝告訴百姓們:皇權是上天給的,所以我叫“天子”是不允許反對的,反對我就是反對上天的指示!

還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思想,天天進行灌輸。導致底層百姓認為被皇帝統(tǒng)治和壓迫都是命里注定的事情,時間一長也就認命了、麻木了。

精英被皇帝們所用

古代科舉考試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選拔社會精英為皇帝所用。民間的人才都去當官了,剩下的也就是一地的順民了,因為沒人給他們思想啟蒙了。

重農抑商政策,重在弱民

古代是不提倡商業(yè)的,重點是農業(yè)生產。古代農業(yè)也不發(fā)達,老百姓交完稅負,剩下的只夠吃飯了。

大家試想一下,一天到晚都是為了吃飯而忙碌,哪有時間學習和思考反抗的事呢?

嚴刑峻法,要群眾害怕

古代某反是第一大罪,而且實行的高壓政策。有些朝代實行的是保甲、連座制度,其實是鼓勵互相舉報的。普通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非常害怕哪天性命不保,時間一長也就沒有反抗的思想了。

古代的刑法多樣,都是嚴刑峻法。這也讓底層群眾害怕挑戰(zhàn)皇權了。

底層群眾思想單純,容易上當受騙

古代知識匱乏,底層人民很少讀書,沒有思考能力。他們基本上就是別人說什么他們就聽什么,從不思考為什么,比較容易被皇帝們控制。

崇拜皇權是普遍現象

皇權高高在上,而且通過各種儀式感把他固化下來,例如:衣服、頭飾、排場等等。這種儀式時間一場,老百姓就從心里誠服在皇權之下了。很多人甚至變成了皇帝的粉絲或者說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皇帝,何來反抗之說呢?古代皇帝們人前基本都是一副愛民如子的虛偽面孔的!

其實越是底層群眾越是害怕改變,他們會覺得換一個也許還沒有這個好,甚至懷著感恩之心。古代皇帝們還特別喜歡樹立外敵,從而來加上內部統(tǒng)治!

最后我想說,我們的文化是一種靠的文化、是一種不獨立的文化。在家靠父母、出門靠兄弟、當官靠領導,反正就是不靠自己。沒有獨立的思考機制,時間一長必然就是誠服,也就是心甘情愿的被皇帝們統(tǒng)治了。

有時候大家會發(fā)現,如果有個事情或者國家里面沒有一個強勢的領導,我們還不習慣了,甚至有點無所適從了。文化的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最佳貢獻者
2

因為在百姓中,皇帝能給百姓帶來平安幸福,都幫助百姓,產除欺壓百姓的惡勢力,還民一個公道,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皇帝就是天

3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真龍?zhí)熳樱焓志湍軖]到天,百姓擁護即是求;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無戰(zhàn)爭即平安。

4

水覆舟前,也是大力的扶舟。最終決定舟命運的,還舟自身的維護和發(fā)展水平。老百姓如滔滔之水,水善下而利萬物,王朝之舟如何繼續(xù)航行?全在自身的掌舵之人的手中。老百姓永遠都沒有改變其扶舟的性質,至于沉舟入水的結局,只能是這舟的退化,和無法應對更強烈的水勢而致的結果。不管是歷朝歷代的王朝,還是現在的政治中心,如果完全沉迷于自身的豪華,而忘記了水勢的作用,遲早也會走上覆舟的老路。一句話,水形在下,水勢在上。人民在下,民心在上。

5

蘭陵笑笑生,施耐庵庵主在歷史評書中告訴你,你認真讀了就懂了。

在最高貴的統(tǒng)治者皇帝與最低賤的農工勞動者中間,是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奴隸主、封建地主、資本借貸大鱷……

智慧化通的皇帝,擅長于協(xié)調緩解貴族收稅者與貧民勞動者的尖銳矛盾,像周禮禪讓、貞觀之治類的;昏昧塞聽的皇帝,一味地維護貪官污吏的利益,只管體制內花天酒地,不管貧民勞動者凍餓連年怒氣沖天。

蘭陵耐庵生的著作,乃有志于研究漢史者必須精讀的極品。宋朝,在漢文化發(fā)達期,卻令人費解地落敗于蒙古族帝國主義的軍工武備;明朝,在漢民族自由契約經濟制度漸進的關鍵時期,卻令人羞辱地毀滅于滿金的野蠻奴隸制軍隊的鐵蹄……

在上述的兩個創(chuàng)造制度文化、發(fā)展全民經濟的關鍵時期,皇家貴族舍不得放棄世襲制與等級制的誘惑,在貧民勞動者與各級貪官污吏兩者紛紛向中央集權進行爭利性訴求時,皇帝站到了貪官污吏一邊。此乃整體漢史研究的關鍵,蘭陵耐庵生的笑怒泣訴,史料價值大于任何一部官方的貴族式的史書記錄。

6

這個提問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國歷朝歷代的老百姓被壓榨是事實,但是反抗從來也沒有消停過,從夏桀開始,老百姓反抗暴政就有了。這時候,商湯由于有較高的威望德行,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于是夏桀被推翻。

然后開始了類似的歷史周期律。商紂王周厲王,周幽王等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打打殺殺,強勢集團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中華大地就是個戲臺,群雄逐鹿。

老百姓也有不反抗的,那是他們還殘存著一絲幻想,幻想能夠通過勤勞溫順恭敬換回安穩(wěn)的生活。然而,統(tǒng)治者中有明智的如唐太宗,知道君民關系,也有糊涂的,如隋煬帝。所以老百姓總把希望寄托在明君清官上,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

人性是多元的,有順從的,也就有反抗的。只是每個人都在核算能否生存。利大于弊就順從,弊大于利就反抗。

人們思想中的這種生存法則幾千年來沒有改變過。高衙內迫害林沖,林沖為何不反抗,因為成本可能太大,林沖顧家。張都監(jiān)迫害武松,武松為何鋌而走險,因為武松沒有任何牽掛。

每個人都在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自然結果不同。但是,無論是誰,在封建專制下絕對不會過得很舒坦。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都會面臨專制主義的迫害。即使皇帝,他也不能一言九鼎。也會被殺頭絞死。這是因為這種制度的殘缺性造成的。過去封建社會信奉儒家思想,可是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那種內圣外王的王道樂土聽著挺好。實際不存在。因為人性的多元化。

所以,民主最好。它可以抑制人性惡的一面,發(fā)揚善的一面。把過去那種江湖社會打造成契約社會。

7

天下興,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

老百姓希望的是平平安安過日子。

不是誰當皇帝。

8

幾千年來,老百姓都是逆來順受,習慣了被霸凌,總希望在被欺凌下茍安偷生。本性如此,反抗的成本太大!明、清兩朝是滿門抄斬!

9

民智未開不知道站著的滋味只知道跪著的順從,所以近代孫先生蓋世之功就是,開明智,提出平等,博愛,共和,,,,,,

10

其實沒有那么高深道理,平平安安,是絕大部分百姓的最大愿望。有錢人可以移民,有不愛國的本錢。百姓所擁有的,是一畝三分田和窮其一生積累的住房,所以,知識分子思變,唯變才有機會,百姓思安定,安定才有飯吃,所以社會安穩(wěn)的基石永遠是施以溫飽的百姓。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