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認為是嚴重的退步!

商鞅變法的核心實際上用四個字來形容,即“弱民強-君”。這四個字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商鞅變法就是要把民眾訓化成君-王意志下的工具,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放浪不羈、開放自-由的人訓化成順-民,使順-民為君-王所用,這是歷史的悲劇!

“弱民強-君”如何在變法中體現出來呢?主要有兩點:一是編訂戶籍,二是什伍連坐,三是重農抑商。

變法前的社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局動蕩、社會混亂,各國、各階層的人口流動非常大,“不務正業(yè)者”遍地皆是,造就了開放自-由的人性,這是很不利于統一思想和實現君-主集-權的。商鞅的成功的秘訣就在于站在了君-王的立場去變法。

編訂戶籍、什伍連坐和重農抑商的目的

商鞅把那些“不務正業(yè)”的人編訂戶籍,目的就是限制其自由流動,統一管理,讓民眾失去人身自-由,只能依附于王-權體-制下的社會組織結構!

但是自由放蕩的人性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所以商鞅變法初期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包括農民),所以他只能推出什伍連坐制度,用bao力來征-服民眾,強制民眾服從管理!不服從者上至皇親也要依法從事,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就是拿來殺-雞儆-猴,威-懾民眾的!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目的仍然是用政治手段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防止自由流動造成人口流失和社會動蕩!其目的和編訂戶籍和什伍連坐一樣!!

變法的結果

最終,秦國率先把自由散漫的人民用高壓手段束縛,并使之成為順-民、成為奴-才,如此一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強,君王實現了集-權。權-力集-中后,國家就可以充分組織大規(guī)模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同一時期的東方六國仍然在自-由散漫的環(huán)境中掙扎,殊不知秦國的社會制度已經悄然改變!

結論:所以,商鞅變法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xù)了幾千年,成為扼-殺自-由個性、阻礙社會進步的開端!

最佳貢獻者
2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大秦帝國崛起問題上。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商鞅變法是歷史的進步。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大變革、大發(fā)展、大動蕩時期,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和過渡時期。從中國歷史進程上來看,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是在應對中國社會大變革、大動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立,各國的實力此消彼長、起伏不定,任誰也奈何不了誰,皆是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諸侯邦國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紛紛進行改革或變法,但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取得的效果最為顯著,實力大增,原因何在?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主持下的變法其實是將法家思想進行實踐,發(fā)揚光大。而法家思想中所主張的君主集權和法治思想,在縣制和嚴刑峻法的推行下,得到了成功運用。不僅集中了國家權力,政令整齊劃一,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國家團結和統一。

商鞅變法中推行的軍功爵錄制,調動了軍士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軍事戰(zhàn)斗力。“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激發(fā)了經濟活力,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假如沒有商鞅變法的成功實踐作為秦國根基,秦國是很難崛起的,也就難以誕生后來統一的大秦帝國了。

事實證明,法家的思想適合戰(zhàn)國時期統一的發(fā)展趨勢,商鞅變法正是迎合了這種趨勢,將法家理論成功實踐,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因此,商鞅變法是歷史的進步,是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重大歷史事件。

題主所補充的有人認為“秦國成也商鞅敗也商鞅”,顯然是商鞅變法背了黑鍋。事實上嚴刑峻法在社會秩序混亂的戰(zhàn)國時期,是可取可行的,是重新規(guī)劃社會秩序的需要。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繼續(xù)推行嚴刑峻法,就大不可取了。讓秦朝走向滅亡的不是商鞅變法,也不是法家思想的錯,而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不懂得因時而變、善用法理、與時俱進。

3

這么多錯誤的歷史觀,令人震驚。

商君變法,對中國社會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一,廢除了奴隸社會體制。連活人賠葬都減少了。

二,結束了奴隸主,領主的各自為大的分裂狀態(tài)。

三,將法律公平公開化了,君王犯罪,同平民一樣要受懲處。做不到也是一種進步。平民有告狀申訴的權力。奴隸有嗎?

四,由中央委派官員,統一管理中國。

五,防止了孔子這幫人的奴隸制復辟。

六,廢止了奴隸主,領主的殘酷刑法,封建社會比之溫和了許多。

七,立有戰(zhàn)功的奴隸可以分到土地,轉變身份為平民,這個進步不大嗎?是徹底的社會改革。

八,允許自耕農的出現,廢除了奴隸主,領主所有制,從此向封建社會進化。還不偉大嗎?

4

數千年來中國的普遍觀點,其實對商鞅變法以肯定為主。理由很簡單,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秦國強大才得以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由此開辟了幾千年中國大一統的局面。如果否定商鞅變法,豈不是否定大一統?否定大一統,那就是否定中央集權,否定大國政治——那就不是一個歷史看法的問題,而是政治立場問題了。

但實際上這種論調,是簡單粗暴的。試想,如果納粹德國一統了歐洲大陸,日后出現一個大歐民國,難道這大歐民國的人,就該歌頌納粹的武力強大,歌頌希特勒的強橫意志,因為只有在希始皇的英明統治下,歐洲才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所以你看,統一,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本身并不含褒貶,只代表著武力的強大而已。

秦國滅六國,并不是因為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多么先進,人民生活有多么幸福。實際上從秦滅六國的過程來看,東方的趙、齊、楚這些國家的百姓,原本的生活水平是高于秦的,生活的自由度,更是遠遠高于秦。

我們可以簡單地講,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趙、齊、楚、燕,你可以當兵當官,也可以做生意人賺錢買地,也可以當個普通的農民耕田養(yǎng)羊放雞趕鴨,大體而言,約束并不是很嚴格。

但是生活在秦國就不一樣了,根據商鞅的法律,如果你不是貴族老爺,你基本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留在國內耕田,一是上戰(zhàn)場當兵殺人。也就是說,當官、當兵、當農民,是秦國人的三大選擇,而大多數人,只有后兩種機會。

你們都知道秦國的軍功爵,這是歷史上很少見的拿人的首級來換取工資的制度,哪怕在古代也決不多見。如果你是秦人,你的一生,評價的標準就是殺人殺多少,殺得多工資待遇就高,殺得低工資待遇就低——你自己想一想,這是怎樣一個國家?難道不是魔鬼的國度么?為什么你要歌頌這樣一種制度?

人類主流文明,對于戰(zhàn)爭正義與否,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你是為了國土安全的防衛(wèi)性戰(zhàn)事還是侵略擴張?而秦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難道是防衛(wèi)性戰(zhàn)事?恐怕絕大多數,是侵略擴張甚至于屠殺性質的戰(zhàn)爭。你如果拿這個標準去衡量秦國,你會覺得秦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嗎?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某一類人對秦式暴力的肯定,引發(fā)了對清朝入關屠戮的肯定,甚至對日軍侵華大屠殺的肯定,從這個意義上講,秦粉、清粉、日粉,不客氣地說,就是同一批人!如果某一天我們的國家遭遇外來武力的入侵,這些秦粉、清粉、日粉,也一定會匍匐在入侵者腳下,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武力強大,就足以成為一切真理的代言。

所以,秦粉、清粉、日粉,是很難理解為什么越南人能最終趕走美國人,美國擁有那么強大的武力,為什么不能將越南這樣的小國徹底清除,就像當年秦、清、日做的那樣。他們無法理解朝鮮這樣的小國,何以能在中日之間獨立存在?他們更無法理解當年擁有強大武力的英王查理一世,為何會被一群下人送上斷頭臺?而推翻查理一世的人,居然沒有一個愿意自己出來做英

國的王?他們也無法理解,當年弱小的美國人,為什么強大的英國就不會調動全部武力將其殘酷鎮(zhèn)壓?

這么講吧,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且發(fā)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就是因為有理智的人存在,用科學、民主來指導當下的時代。

而秦粉、清粉,盡管生活在這里,但他們的真正歸宿,屬于那個黑暗的過去。

歌頌商鞅,歌頌秦,就是他們?yōu)楹诎档馁澑琛?/p>

5

2200年前的商鞅變法不論正確與否,對中國的影響都可謂甚微甚微。歷史的車輪碾過這段時光后,所剩無幾。商鞅以后,重大變法不止10次,小變小改不下幾百次。把商鞅變法拿出來對照一下,還有多少?不說今天,就說1000年前的宋王安石變法,我們能從中看到商鞅變法的影子嗎?不要一聽說商鞅變法強了秦國,秦國又統一了中國,所以就理所當然的以為商鞅變法今尤存;不要以為歷史學家都不敢輕否商鞅變法,我們也不敢冒昧,不敢造次。我以為所有的變法,不管它當時如何偉大,起了多大作用,它都離不開當時特定的背景。離開了,它就僅剩歷史意義。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開放的、包容的、進步的歷史態(tài)度,遵重歷史,而不囿于歷史;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特別強調:人類是在即定的歷史面前,承接歷史,而非隨意的創(chuàng)造歷史!

6

我是紅辰,為您解答。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要說最自由的時代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誰也奈何不得誰,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學術界百家爭鳴。如果沒有秦國的強勢崛起,那么華夏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了較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比西方的古希臘“共和國”要早二百年。

商鞅變法改變了歷史走向

商鞅變法,把老秦人變成了“工具人”,雖說平民可以靠軍功受爵,有了進身之階,但是這大大激發(fā)了人類潛藏的好戰(zhàn)本能,把百姓綁在了秦國這架戰(zhàn)爭機器上。靠人頭計算軍功的做法,讓被秦軍攻破的城池中,士卒們?yōu)榱塑姽,連平民都不放過,導致戰(zhàn)后城中人口十不足一。

其二,重農抑商,商人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人重利,但是他們也刺激了國家經濟和科技的進步,善加引導,對國家的富強,對百姓提高生活質量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三,獨尊法家,依法治國本無可厚非,但是“連坐法”就有些過分了,你以為自己遵紀守法就可以了嗎,不,你的鄰居犯法了,你沒有發(fā)現和舉報,你與犯法的鄰居同罪。不僅刑法不近情理,老百姓自己家里的農活還沒干完,就被國家征調去服勞役了,而且去服勞役還有很大的生命危險,不小心就掛了,參照“孟姜女哭長城”,人民幸福指數直線下降。

最重要的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秦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焚燒了很多文學經典,你們學縱橫學難道想造反?燒了;你們學墨家思想難道不支持朕攻打蠻夷,開疆拓土?燒了;你們學道家陰陽學難道想求神拜佛,拜朕就好了,朕是天子,燒了……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參照“焚書坑儒”。

紅辰說

從以上紅辰個人觀點來看,商鞅變法讓中國的歷史走向了另一條路(封建帝國主義),是前進或者退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那些毀于戰(zhàn)火的古代哲學、文學經典重現世間,對于我們研究歷史,還原歷史真相將有巨大的幫助。

7

在當時的背景下,當然是進步了!


分封制的背景

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周朝實行分封制,天子分封諸侯管理地方!

分封制在當時的背景下,是完美的制度,因為他解決了很多問題!

交通閉塞,中央不能有效管理

因為交通閉塞,交通通訊設施落后,加上開發(fā)程度低,信息傳遞速度慢,這么大的地域,中央政府不可能實行有效的管理!

一直到春秋時期,開發(fā)程度依然很低,秦國長途奔襲,越過晉國境內偷襲鄭國,快到鄭國首都了才被發(fā)現!

因此,分封制在很長一段時間沒發(fā)揮了它的歷史價值!

直到生產力提高,開發(fā)程度進一步增強,分封制的弊端逐漸顯露!


分封制的弊端

經過長時期的發(fā)展,生產力的提高,各國之間聯系的緊密,交通閉塞的狀況逐漸被打破,各國之間的競爭逐漸激烈!

各國為了強國,不斷加大開發(fā)力度,富國強兵,這短時間,分封制的弊端逐漸爆露!

首先依附分封制的井田制,出現弊端!

井田制下,人們生產積極性不高,這與激烈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相違背!

激烈的國際競爭,列國急需解放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以希望在戰(zhàn)爭中獲取更大的地盤!

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種地的效率提高,井田制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為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土地私有制呼之欲出!

經濟改革的迫切性提高,這是商鞅變法的大時代背景!


商鞅變法的進步性

商鞅變法,首先承認土地私有,之前的人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辛苦勞作,糧食都是別人的,自己剩下的能勉強餓不死就不錯了,而現在,誰有本事,誰就多種地,繳稅之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你說這不是進步嗎?

為了擴大兵源,很多奴隸獲得解放,成為新國人,相對于過去的奴隸生活,他們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這不是進步嗎?

為了鼓勵耕戰(zhàn),秦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糧食種的好可以得爵,戰(zhàn)場立功可以得爵,基層民眾上升的通道被打開了,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這不是進步嗎?

之前刑不上大夫,法家改革以后,大家平等,一切依法治國,有錢有地位的人犯法不會因為他們有錢有勢就不受懲罰,難道不是進步嗎?


否定商鞅的都是上帝視角

否定商鞅變法進步性的人,無非就是拿兩點說事!

一,嚴刑峻法

法律很嚴這一點沒錯,但是不要忘了,那是兩千年前,不要跟現在比好嗎?

那個年代哪個國家的法律不嚴酷?哪個諸侯國沒有殘酷的懲罰?

憑什么商鞅做了就是錯的?

二,商鞅的疲民弱民

拜托,你先看下變法的進步性再說好嗎?

之前列國的國人大部分可都是奴隸,他們連畜生都不如!

商鞅變法解放了大部分奴隸,他們成了國人,有了相對的自由身,難道不是進步嗎?而且通過努力,國人可以獲得爵位的,盡管有難度,但路是通的,總比六國死路要進步吧?要知道東方六國的朝堂上依然是以血緣關系為主的,這樣的國家,即使疲我弱我又如何?總比做奴隸要好吧?


商鞅變法也有弊端

不得不承認,任何東西都是雙刃劍,商鞅變法也有弊端,但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利大于弊!

商鞅變法重在解決當時的秦國問題,以及為日后統一鋪路!

要明白,每一代人有每代人要完成的使命!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商鞅變法的弊端暴露,這時候后人的使命應該是繼續(xù)改革,彌補不足,出臺新的適應當時時代的政策,但是后人不給力,卻把責任推給當初制定制度的人,合適嗎?這不是刻舟求劍嗎?

憑什么后來人享受著商鞅變法的成果,不思進取,反而把時代的弊端推給商鞅來承擔?

8

若談及商君之法,不如看下時代背景和商君的作為。

首先,商君之法是在戰(zhàn)國時期提出的,而商君也是法家三派中法派代表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代,華夏文明還處于奴隸末期,也就是說平民百姓皆為奴隸,偶有個別如百里奚者可以脫除奴級,而奴隸的待遇不言而喻,奴隸要為地主打工,自己沒有土地,奴隸要尊崇地主不得反抗,而且?guī)缀鯖]有被禮遇過,所謂禮不下庶人。大環(huán)境如此,庶人奴隸是完全沒有地位,任憑地主貴族打壓的,所以商君變法初期,徙木立信,取得庶人奴隸的信任。

其次,變法是選擇,也是富強的根本途徑。當時的秦國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秦國得關中沃土,卻一日不如一日。孝公看到山東六國紛紛變法而富強,所以以長遠眼光選擇了變法。而在孝公支持下,商君先后改革了農田,征兵,官吏等各方面政策,使得若秦變得富強,可以說之后的秦王都是踩著商君法庇佑的,商君法以農養(yǎng)兵,不僅提升了百姓耕種參軍立功的積極性,而且符合當時親過得基本國情。若用法家術派或者勢派只可有一時之強,不了得到好的效果。

最后,商君一直被詬病的問題:1.法度漏洞,秦法清明,雖然現在看起來漏洞百出,在當時以無出其右;2.酷法嚴刑,主要是一當時的社會,其他國家對待庶民奴隸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二變法辛酸,一路受到氏族險阻,不嚴苛無以震懾四方;3.商君法導致秦國滅亡,商君法度使弱秦變強秦,強秦一統六國,但是到了統一后在不適用,秦始皇并未發(fā)覺,這是統治者之過而非法之過。

9

我是談秦說漢:

“商鞅變法”在短期之內,刺激了社會的生產力,激勵了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狂熱,促進了國庫快速充盈及軍力快速增強。讓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同時,也讓寒門也有了立功封爵的機會。因此,“商鞅變法”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統治階級窮兵黷武,四處征戰(zhàn)。雖掃滅了六國,統一了華夏,但又如何呢?一批又一批的人死于戰(zhàn)亂,不斷地鎮(zhèn)壓各地叛亂,各地又不斷的反叛,暴政產生暴力,暴力又要推翻暴政。而商鞅所推崇的中央集權制,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呢?下面來我們來分析一下。

  • 商鞅變法

在秦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順利展開變法工作了。變法內容包括:什伍連坐法,即十家編為一什、五家編為一伍,相互監(jiān)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獎勵織耕,即多勞多得,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軍功爵位制,確立以戰(zhàn)功來授給爵位。

為加大新法令的宣傳力度,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并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10金!卑傩瞻胄虐胍桑謱①p金增加到了50金。有一個百姓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木頭搬到指定位置,商鞅果然賞其50金。這也是典故“立木為信”的出處。

  • 變法強國

新法實施一年,雖然說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王族內部,阻力很大。但效果也很明顯,國庫充盈,軍隊強大起來了。又開始第二次變法,下令父子分居、合村并縣;廢井田,開仟陌;開征賦稅,統一全國度量衡。秦國很快強大到了連周天子都送來祭肉以討好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已被任命為大良造的商鞅,帶兵出征魏國安邑,并打敗了安邑的守軍。次年,又接著又打敗了魏軍,河西之地盡歸秦所有,魏國被迫遷都到大梁。商鞅也被秦孝公賜號為商君,食於、商十五個邑。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功成名就,但苛法也讓多少人深受其害,多少人因戰(zhàn)亂而妻離子散。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為惠文君。馬上有人告發(fā)商鞅謀反,商鞅逃跑時因無證件店家不給投宿,商君自嘆:“新法之毒,如此之深!自己制定的酷法,自己也深受其害,這也夠諷刺的了。這也說明,商鞅變法的部分內容,其實他自己都執(zhí)行不了


  • 寫在最后

商鞅變法在短期內為秦國帶來了國富兵強,為后來的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其創(chuàng)立的中央集權制,被延續(xù)使用了幾千年,在領土完整,抵抗侵略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意義。但法令太過于嚴苛,百姓長期無法承受,因此得不到百姓的擁護。

商鞅變法的目的只是國家強大 ,卻沒有做到人民富足,自然就沒有推動社會的進步了。所以說,一切不是以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為目的的政策都是耍流氓,都是落后的,都是要被打倒的。

2020/8/5

10

商鞅的變法固然是成功的,實用性很強,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卻也是一場黑色的、血腥的、倒退的改革。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最著名的變法當屬商鞅變法。從公元前356年開始,商鞅兩次推行變法,以“主以尊安,國以富強”為目的,效果非常顯著,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一、變法的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動奴隸制繁榮的基本生產關系—“井田制”趨于瓦解。中國歷史進人了一個風起云涌的大變革時期,王權旁落,諸侯林立,各國為了快速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招賢養(yǎng)士,謀求一統天下的霸主之道。各諸侯國先后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掀起了重大的變革與調整。

秦國發(fā)跡于西北邊陲,祖先以游牧及狩獵為生,公元前897年,秦人先祖贏非子得到周王封地——附庸(今天水),以此為基地專門為周王室牧養(yǎng)馬匹。秦初期,統治者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西戎,由于長期與戎用兵,其國民習俗、文化深受近鄰戎的影響,因此初登歷史舞臺的秦曾以野蠻和“非諸夏”之國聞名,被中原諸國“夷狄視之”。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民風民俗落后,保守勢力強大,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等社會經濟發(fā)展滯后。秦孝公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為了走出國家動蕩的陰霾,在當時激烈的爭霸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收復失地,擴充勢力,變法圖強成為初登大位又胸懷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當時名衛(wèi)鞅)響應秦孝公昭告天下的求賢令,入秦共謀國事。

二、商鞅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程念祺在《商鞅的為人為政與戰(zhàn)國風氣》一文中,這樣描述了商鞅初入秦與秦孝公的四次會面:商鞅為人為政的刻薄少恩,與他的極端功利主義,也是聯系在一起的。讀《史記·商君列傳》,對商鞅為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并無一定的政治理念,而是極端功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據司馬遷講,商鞅第一次去見秦孝公,對孝公大講“帝道”。帝道是屬于道家一派的治國理論,強調的是“順天而成”。但是,這種理論太玄,跟秦孝公講不通。于是,商鞅第二次去見秦孝公,又改講“王道”。王道是屬于儒家一派的治國理論,秦孝公也不感興趣。有了前兩次的試探,商鞅第三次去見秦孝公,又用“霸道”來試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興趣,卻未及與之深談。

商鞅雖然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改革、變法英雄,但其自身卻有著致命的弱點并最終導致車裂人亡、改革流產。首先,商鞅武斷專橫,他采取的改革、變法措施絲毫不容百姓置喙,指責不行、贊揚也不行,凡是膽敢議論者就被認為擾亂秩序,不但給予嚴厲處罰,而且強制遷往邊疆。如此一來,改革、變法也就缺少了民意的基礎。

作為改革、變法的組織、領導、策劃者,商鞅不顧百姓死活、漠視民生改善,自己卻大造樓堂宮闕,極盡鋪張奢華。據《史記》記載:商鞅每次出門,后邊都要跟著數以十計的車輛,車上都是頂盔摜甲的衛(wèi)士,身強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wèi),持矛操戟的人緊靠車子奔隨。這些防衛(wèi)缺少一樣,商鞅便不出門。

三、變法帶來的退步效果

第一是經濟上的倒退。商鞅重農不重商,以農業(yè)為“本業(yè)",以商業(yè)為“末業(yè)”,規(guī)定對于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都要罰為官奴。商鞅治下,秦國無貨幣,只能以物易物。然而,不管獎勵耕織,還是承認土地私有,抑或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都是為了把農民禁錮在土地上,使他們變成純粹的生!產糧食的工具,全力為秦國的擴張大業(yè)儲備糧食。為了進一步達到這一目的,他還廢止了糧食的自由買賣,并對酒肉按成本的十倍征稅。

第二是社會功能的倒退。男子成年了,就得分家登記戶口,否則賦稅翻一番。同時,在以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基礎上,推行連坐制度,鼓勵告發(fā),對知情不報者處以腰斬,對告發(fā)者獎賞,致使全國百姓都生活在人人自危的境地中。商鞅施行連坐法,什伍間要“相牧司連坐”,即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就負有揭發(fā)的責任,若不揭發(fā),則十家連坐。連坐罪非常重,小揭發(fā)檢舉的腰斬,揭發(fā)的獎賞則十分豐厚,窩藏有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罪。這就是說,別想干什么出格的事,你身邊時刻有人在盯著你。

第三是文明上的倒退。為定秦律,商鞅還“燔詩書而明法令六比秦始皇先一步將火把伸向書籍。可以說,沒有商鞅的“燔詩書',也就不會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兩次焚書相隔近150年,但中國文明史上的這兩道沖天大火卻如出一轍,熏黑了詩書,熏黑了世道人心,國家有法令而無文明。

第四是他又限制人口遷徙流動。秦人還不能自由遷徙,旅客住店要有官府憑證,如果旅店收留了沒有憑證的人住宿,店老板就會與“奸人”同罪;當時秦國人丁稀少,因此商鞅制定法律,不管去哪里,都要官府出具身份證明和通關文書,而商業(yè)的發(fā)展卻是最離不開人與物的流動的。所以從商品經濟的角度而言與管仲的改革相比,商鞅變法是一場巨大的倒退。

商鞅的兩次變法,共持續(xù)二十余年,致使秦國“兵革強大,諸侯畏懼”,帝國初成。他的這番改革,如果換在一個現代商業(yè)社會的公司實行,那基本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企業(yè)是唯利的,唯結果的,唯效率的。但是商鞅錯就錯在,他把這番改革用在國家身上,致使社會的發(fā)展倒退。

就這樣,商鞅通過高稅收、重刑罰、嚴戶籍和焚詩書等諸多“新政”,把秦國百姓一舉打造成為了沒有財產、沒有自由、沒有思想的亦農亦戰(zhàn)的戰(zhàn)爭機器。就這樣,商鞅變法一方面帶來了國富,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貧;一方面帶來了國強,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弱。當然,對商鞅來說,國富民貧和國強民弱正是他的目標和追求,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國富民貧了、國強民弱了,才能實現國泰民安。

比他早300年的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相”的管仲說過的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倍眺弊兎ǖ慕Y果:國家“倉廩實”了,但人民卻并未“衣食足”。雖然面對高壓政策和極權統治,百姓“規(guī)矩”而“聽話”,但這種沒有“衣食足”作保證的“規(guī)矩”而“聽話”,又能維持多久呢?

150年后的賈誼說得好:“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嘗聞。”公元前209年,被發(fā)配漁陽的陳勝、吳廣900人,“度已失期”,就揭竿起義,“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兩年后,一統江山才僅僅14年的秦王朝宣告覆滅。

對于秦朝迅速崩潰的原因,不少人認為應歸于秦始皇的暴政。實際上,秦亡的命運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注定,因為以國富民貧、國強民弱為目標的富國之道恰恰就是滅亡之道。正如北宋時,蘇軾在給神宗的上書中所說: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不從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的變法,最終會導致亡國!用現在話說,如此脫離群眾、不接地氣,改革、變法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