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說日本刀鋒利嗎?

好的日本刀當然鋒利了!

美國的Spike電視網(wǎng)做過一套《致命武士》的系列節(jié)目,其中有一集日本武士VS維京戰(zhàn)士。

因此在節(jié)目中,老美請人對日本刀的威力進行了測試。

先是砍豬肉,效果很好很強大,猛力一擊之下,兩頭豬被干凈利落的切開了。

這么一看日本刀確實很鋒利。

然后老美們就測試了日本刀VS維京鎖子甲

結(jié)果猛力的兩次揮砍之后呢?

很明顯,鎖子甲只是壞了幾個鐵環(huán),日本刀根本沒能突破鎖子甲的防御。

從這次這次老美的測試,日本刀是沒什么破甲能力的。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這次測試日本刀未必是名刀,而且是現(xiàn)代貨,不能體現(xiàn)真實日本刀的威力。

那么咱們就來說說幕末著名的池田屋事件。

這是新選組突襲尊王攘夷派武士,當時是十名新選組突襲將近三十名尊王攘夷派武士,后者不乏劍術(shù)好手,自然也有很多家傳的名刀。

但新選組有備而來,裝備了鎖子甲。日本叫做“鎖具足”。

結(jié)果仗著鎖子甲,新選組以少打多還大獲全勝。

根據(jù)記載,尊王攘夷派武士戰(zhàn)死7人,11人身負重傷,而新選組則無人死亡。由此可見,日本刀確實不能破甲。

最后,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根據(jù)戰(zhàn)國時代1729名武士申報戰(zhàn)場戰(zhàn)績的“軍忠狀”,當時戰(zhàn)場上最多的傷害是由箭矢造成的,占38.6%,其次是火槍,占22.2%,然后是長矛20.8%,日本刀所帶來的傷害僅占4.5%,還沒石頭高,后者還占11.3%呢。

總之一句話,日本刀確實很鋒利,但不是絕地光劍,真的砍不了鎧甲!

最佳貢獻者
2

不行,破甲和割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破甲考量的是韌性、割肉考量的是硬度。

這種東西才是古代作戰(zhàn)的時候?qū)撤娇子袕姶髿饔玫奈淦鳌萍族F。從結(jié)構(gòu)上很像咱們的三棱軍刺,對重甲、鎖子甲都有極大的毀傷能力,但要說鋒利嗎?根本不鋒利。

同時,破甲還會用到破甲錘。這樣的:

用尖頭一端擊中盔甲一下入魄。


現(xiàn)在說下日本刀。

日本刀刀鋒力度可以說是舉世無雙,什么唐刀啊漢劍啊大馬士革刀等等的鋒力度其實都在日本刀之下。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刀采用了夾鋼形勢鍛造并且在鍛造過程中刀鋒處滲碳處理硬度很高。


在古代日本刀是有幾胴幾胴的的說法的,最好的是八胴刀,也就是說可以一下砍過8個人的身體。通常量產(chǎn)的也是三胴、五胴刀。

鋒力度是這樣的:

剛剛說了日本刀的鋒利來自于其超硬的刀刃,一般的情況下日本刀的刀刃硬度可以達到57-68。同時還有日本刀的另一個特點——彎。這樣在揮砍的過程中刀刃的受力點是變化的,即便是在揮砍過程中刀刃有一點位置崩壞,但其他位置會繼續(xù)后補過來。這兩個原因就形成日本刀的一個巨大殺傷力。


但歷史上日本刀的使用并不是針對于盔甲的,而是武士之間的搏殺,日本武士最多穿日式盔甲(具足)。具足更多的是用皮革和藤類材料制成,里面的鐵并不多。因此日本刀切具足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但如果是鎖子甲或者鋼甲日本刀無任何優(yōu)勢,根本談不上破甲。

最后就得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吹毛斷發(fā)和削鐵如泥的特性主要在于刀刃的形狀,越銳的刀刃角度越小,越結(jié)實的刀刃角度越大。所以吹毛斷發(fā)和削鐵如泥不可兼得。

3

說實話,日本刀鋒利歸鋒利,但是破甲能力真的很捉急,因為鋒利和能否破甲還真沒有直接關(guān)系。

在美國的一檔科教綜藝節(jié)目《致命武士》第一季的一集中,老外YY了一場日本武士大戰(zhàn)維京狂戰(zhàn)士的對決,其中有一項測試是測試武士刀的劈砍能力。

在日本,武士刀的劈砍能力分為七個等級,稱作“胴”,意思是一刀下去能將一個人攔腰斬斷,那么就是“一胴”,砍得越多,等級就越高,在節(jié)目中,測試者的武士打刀可以一刀劈開兩具豬的身體(家豬和人的肌肉密度相近),并且第三頭豬被砍斷了一半,也就是說這把打刀的威力已經(jīng)超過了“二胴”,可以說是非常鋒利了。

隨后節(jié)目組又開始用武士打刀去劈砍維京人的鎖子甲,結(jié)果卻是大跌眼鏡,鎖子甲只被砍下兩個甲片,而人體連皮外傷也沒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在面對鎖子甲的時候,武士刀的劈砍能力毫無作用。

在《致命武士》第一季的最后一期,節(jié)目組又YY了日本武士大戰(zhàn)斯巴達戰(zhàn)士,其中一項測試是用武士刀劈砍青銅盾牌,結(jié)果再次大跌眼鏡。即使面對隔了數(shù)代的武器,武士刀也只能在青銅盾牌上留下一道劃痕,卻并不能造成什么實質(zhì)性的傷害。

至于武士打刀是如何能夠砍破敵人的具足,是因為日本缺鐵,所以大部分足輕裝備的都是竹甲、木甲或者布甲,一般足輕能有兩個鐵質(zhì)的護襠(胸甲片)就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而武士之間,中下層的武士也很難裝備全套的鐵甲,只能是木甲和鐵甲復合而成的大鎧,這就能給武士刀一些機會。試想要是換用高級武士的全鐵大鎧,打刀除了捅甲胄之間的縫隙,基本上就沒有什么作用了。

4

要說破甲能力,那日本刀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了,因為它就是為破甲而生的。

日本的武士刀是引進中國唐刀演變而來的,第一代日本刀武士刀并不是彎曲的,而是跟唐刀一樣,也是直身的。在元朝期間,忽必烈?guī)状喂ゴ蛉毡,日本士兵都手持唐刀,但是唐刀對蒙古騎兵的厚重皮甲造成不了足夠傷害,而且經(jīng)常導致劍的碎裂和斷裂,這促使了日本人對唐刀進行了改進。


設計靈感可能一定程度效仿了蒙古彎刀,這種刀彎曲的切割邊緣,可以輕易切開厚厚的皮甲。而且日本人普遍矮小,面對強壯的蒙古兵,根本不具備力抗力、硬扛硬的優(yōu)勢,所以只能通過靈、巧、快的方式來巧取,日本刀的設計,很好的結(jié)合了他們身體小巧、靈活的優(yōu)勢。

日本這種設計,可以說是主動去拉近搏斗距離,這真的需要相當?shù)挠職夂鸵庵。彎曲的切割邊緣可以近距離有效切割,再利用身體靈活的走位去刺,快速結(jié)束戰(zhàn)斗。

5

提問者提出“以鋒利聞名于世的日本刀的破甲能力如何?”這個問題,提問真有些先入為主。

其實,世界很多刀劍也是鋒利無比,并不只是只有日本武士刀。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印象,在于很多文藝作品,如電影電視、動畫、小說,尤其是在美國好萊塢大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武士刀的身影,時間長了就給大眾造成其鋒利無比的感覺。

再說盔甲。古代戰(zhàn)爭中,常見的甲有鐵甲、皮甲,以及藤甲等。其中,鐵甲由于造價高昂,在過去只有軍官、貴族才配備。此外,還有重裝騎兵才配備,例如歐洲的騎士。當然,防護性也是最好的。而皮甲,多采用牛皮制成,造價相對低廉,因此配備人群很多。在東南亞等地,還有裝備藤甲的,但那畢竟不是主流。

再說破甲。過去,人們多用斧頭去劈砍,以及用利劍、長矛去穿刺鐵甲的防護性。穿刺帶來的傷害比劈砍,更有效果,前者是致命傷。至于劈砍,斧頭的威力更大。因此,在歐洲以及中東地區(qū),由于重甲被普遍裝備,他們的軍隊多裝備斧頭、長矛、重劍,就是發(fā)揮這些武器的破甲能力。

而日本,由于資源貧乏,因此裝備鐵甲的人不多,除了將軍之外,有的軍官只是在胸腹部配備鐵甲防護,其他部分都是用皮甲來包裹。而且,就是皮甲,也裝備不多,更不是全身防護。

換句話說,與同時代相比,中國,中東、歐洲那些刀劍的制造主要目標,是如何穿透盔甲的防護。而武士刀,就不用考慮盔甲的防護性,它們只考慮如何切肉。

當然,武士階層畢竟是職業(yè)軍人,訓練有素,盡管武士刀破甲能力不行,但是使用者知道如何揚長避短。這也造成武士刀的神話。

6

日本刀非常的鋒利,但“鋒利”和“破甲”沒有直接關(guān)系,再鋒利的刀也砍不透厚重的鐵質(zhì)凱甲,否則打坦克就不需要炮彈了,磨刀就可以了

經(jīng)常做飯的人應該都知道,廚房里使用的刀具主要有兩把,一把是“菜刀”,一把是“斬骨刀”。

“菜刀”刀刃鋒利,刀背較薄,使用輕便,適于切菜。

“斬骨刀”刀背較厚,刀體沉重,形似于斧頭,主要用來斬切排骨等肉食。

一般來說菜刀是不能用來砍骨頭的,容易卷刀刃,而日本刀就類似于菜刀,用日本刀破甲就相當于拿著一把鋒利的菜刀去砍骨頭。

今天我們對于日本刀有許多誤解,我們?nèi)粘K傅娜毡镜秾W名叫“打刀”,并不是古代日本的主要作戰(zhàn)武器。

首先“打刀”的制作費用太高,根本無法大批量裝備部隊。

再者,冷兵器作戰(zhàn)講究的是一寸長一寸強,步兵作戰(zhàn)都是用長矛一類的長柄武器,而日本士兵主要使用“薙刀”和“長槍”。

所以在古代日本,“打刀”只有武士才可以佩戴,而且打刀的作用主要是用來近身自衛(wèi),平常作戰(zhàn)也不怎么使用。

(薙刀)

(長槍)

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日本很少有純鐵甲,只有高級將領(lǐng)的鎧甲才會出現(xiàn)大量的鐵片,而絕大多數(shù)日本盔甲都是用皮革和麻繩制作的,這導致日本人對于武器的破甲能力沒有那么高的要求。而在中國戰(zhàn)場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日本盔甲,看以看到上面沒幾塊鐵片)

唐宋時期,由于制鐵技術(shù)的擴散,契丹、女真、黨項等少數(shù)民族都出現(xiàn)了重裝鎧甲部隊,這導致“唐刀”這樣的武器無法砍破敵人的鐵甲。于是唐刀漸漸被軍隊淘汰,而取而代之的則是“流星錘”、“狼牙棒”、“大關(guān)刀”一類的武器。

到了日本德川幕府后期,日本也出現(xiàn)了成熟地鎖子甲,鎖子甲雖然對于弓箭的防御力很低,但是卻對于日本刀有著良好的防御能力。

(金國鐵浮屠騎兵假想圖,金國騎兵全身被鐵甲包裹,拿刀是砍不進去的)

(北宋《武經(jīng)總要》中的鐵鞭、鐵簡,這些武器都沒有刃,就是根鐵棍子,完全就是用重量將敵人砸死)

綜上所述,總結(jié)一下:刀是要來砍人,砍肉的。刀不能用來砍鐵,再鋒利的刀也不行。

7

日本刀破甲能力不怎么樣。不過單拿日本刀說事也沒什么意思,古代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的佩刀佩劍都不能破甲。如果能破甲,歐洲的雙手劍法里就不會有那么多捅甲縫的招式了。日本武士配備的太刀也不是為了破甲的,而只是一種自衛(wèi)兵器和身份的象征。能拿著日本刀斬透盔甲的,也只有少數(shù)膂力過人的大力士吧。日本自己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古代日本戰(zhàn)場上的傷亡里弓箭殺傷占到了60%以上,其余長槍占20%,日本刀造成的殺傷只有10%左右。

古代日本戰(zhàn)場上的主要兵器:弓、槍。刀只是副武器

實際上單兵能用破甲武器,拋開弓弩這樣利用勢能的投擲性武器不談,要想能破甲,必須有一樣特征:重。而鋒利與否反而在其次,因為盔甲的硬度過高,拖割這樣的攻擊對甲片無法造成損傷。重是是為了利用武器本身的慣性,給甲片帶來大沖擊力使之大面積變形或者局部撕裂從而殺傷里面的人。像錘、骨朵、鋼鞭、鋼锏屬于前者;戰(zhàn)斧、斬馬刀、關(guān)刀、或者寬刃的雙手重劍等屬于后者。這些武器單手持握的在3斤~7斤,雙手持握的可達十幾斤。其中錘和骨朵的重量可以稍輕,因為錘子只靠頭部突出的棱狀尖銳打擊,接觸面積小,力道可以集中。

宋朝文物李剛锏,重3.6kg

西方的葉錘,普遍在1.5kg

明代的大刀,重量在十幾斤到二十斤的范圍

所以現(xiàn)存的古代雕像、壁畫里的中國武士,少有持握佩刀佩劍的,更多的是持握以上能夠破甲的重型兵器。比如宋代的武士浮雕、雕像,多為持斧形象:

回頭來我們再看看日本刀的重量。一般日本武士所佩戴的太刀,全長90多cm,刃長70多cm,重量在1kg-1.3kg間較多。野太刀則要長一些,刃長一般在1米以上,長的甚至有3米的,不過能揮舞起來的沒有幾個人。實用的野太刀的重量在1.5-2.5kg區(qū)間的較多,由于重量上來了,破甲能力比普通的太刀強了不少,但也僅有少數(shù)劍術(shù)高強的精銳武士才能使用。

太刀和大太刀的對比

8

刀本來就不是破甲的利器,日本刀也不例外。日本刀是以刀鋒銳利,聞名于世界。日本刀的作用,根本就不是在破甲,他的強大威力在于鋒利和靈活上。


之所以這種鋒利型的長刀,會在日本會有所發(fā)展。就是因為日本的鎧甲發(fā)展太慢。日本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很少有裝備鐵甲的,甚至連皮甲都不能大量裝備。



從日本的電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武士都是身穿布衣。因此,日本的武器方面,對破甲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因此日本刀的鋒利度,也就成了他們決勝的關(guān)鍵。


中國從漢朝開始,士兵就已經(jīng)普遍裝備護甲。因此,鋒利型的武器,從漢朝開始就逐漸被淘汰。這從中國刀形上就可以看出,從漢唐開始,中國就以直刀為主。


我國漢唐以后的刀,刀背普遍較厚,刀刃角度也比較大。這種刀型才有利于破甲,而且韌度比較高。而日本刀刀刃過于單薄,幾乎沒有什么破甲能力。



這一點從唐刀和明朝的雁翎刀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這兩種刀都不以鋒利著稱,但在戰(zhàn)場上卻所向披靡。這兩種刀,被唐朝和明朝大量裝備,是有原因的。


在近戰(zhàn)時候,直刀破甲能力極強,就是因為刀頭接近45度的直刃。這種制式,讓唐刀和雁翎刀,既保留了堅固的特性,有利于穿刺。


而日本武士刀,由于弧度太大,不利于突刺。而且,日本武士刀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劈砍。但是由于動作幅度太大,在真正短兵相見時,根本沒法和雁翎刀比。


明朝萬歷年間發(fā)生的5次戰(zhàn)爭,就已經(jīng)被證實,日本刀破甲效果太差。明朝只用了4萬邊軍,就打的日本20萬精銳,潰不成軍。



有些人要說,明朝倭寇,就是利用武士刀的優(yōu)勢,打的明朝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要知道,倭寇禍害的都是當?shù)匕傩。明朝的精銳都在北面呢,根本沒有去南方。而南方軍隊由于常年沒有上過戰(zhàn)場,早已經(jīng)是殘兵游勇了。打不過倭寇,實屬正常。


不要相信日本武士刀無敵的神話,那只是一些精日分子自吹自擂罷了。日本刀沒有那么牛逼,就連小日本自己的電影,也經(jīng)常會有,手拿日本刀的浪人,被一群手無寸鐵的農(nóng)民,拿竹竿捅死的情景。

9

日本刀是日本傳統(tǒng)刀劍的統(tǒng)稱,通常概念下人們認為的日本刀是太刀、打刀一類的長劍,學名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但實際上廣義的日本刀還包括肋差、槍等冷兵器,不過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日本武士刀,也就是打刀一類中長劍類兵器。

日本刀算起來還是受到中國刀劍鑄造技術(shù)的影響之下產(chǎn)生的兵器。古代日本的原始刀劍是蕨手刀,這種起源于彌生時代末期的日本本土原生兵器,是一種鐵制的短刀制式兵器,因為彎曲的手柄部位很想蕨類植物,因此稱之為蕨手刀,這種兵器作為日本上古時期的主要隨身兵器被廣泛使用,一直持續(xù)到平安時代初期,蕨手刀開始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長度逐漸變長,刀柄部分不再只是簡單的圓實構(gòu)造,出現(xiàn)了鏤空的長縫,這種形制的日本刀成為毛拔蕨手刀。

在往后發(fā)展則形成了現(xiàn)在的日本武士刀的太刀形制,并逐漸成熟定型,成為獨具日本本土特色的日本刀。而其中產(chǎn)生的巨大轉(zhuǎn)變,其中原因就是中國的除雜提純的百煉鋼技術(shù)及夾鋼包鋼、覆土燒刃等刀劍鑄造技術(shù)的傳入。

中國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了非常成熟的鐵冶煉技術(shù),鐵制兵器逐漸取代了先秦流行的青銅武器,在堅韌度方面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冷兵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這個時候的鐵制兵器,正是以環(huán)首刀為代表,加上以環(huán)首刀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唐刀,在中國古代軍事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更是讓中國周邊其他國家看到了中國武器的強大。

而日本同樣看到了漢唐的強盛,因此中國的兵器也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引進日本,在學習到了中國的武器鑄造技術(shù)之后,結(jié)合本土工藝和條件,逐漸發(fā)展出自己的武器制造工藝,打造出了日本刀這種具有獨具特色的冷兵器。

日本由于缺乏高燃值的燃料,因此在材料冶煉方面只能采用低溫冶煉疊打提純的方式獲取低雜質(zhì)的鋼材,而這種方式冶煉出來的日本刀原材料,在日本被稱為玉鋼。玉鋼的產(chǎn)生正是得益于中國的百煉鋼技術(shù),通過疊打鍛造的方式將雜質(zhì)逐步去除,才讓日本刀匠們能夠通過調(diào)節(jié)不同含碳量而獲得不同性能的鋼材。

在進行日本刀鑄造時,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shù),就是夾鋼包鋼技術(shù),通過在刀芯部位則夾入含碳量少的軟鐵,刀刃部分采用高硬度的高碳鋼,不同性質(zhì)的鋼材包覆在日本刀的不同部位,以獲得剛?cè)岵男阅堋?/p>

也正是因為這種將不同鋼材糅合成一個整體的方式,使得日本刀不同部位在冷萃過程中產(chǎn)生不同的收縮性,形成了日本刀獨有的彎曲外形。

從日本刀的工藝我們很清楚的看出,日本刀雖然被許多刀劍愛好者奉為一種強力的冷兵器,但歸根結(jié)底其本質(zhì)依舊是鋼材,因此無論其殺傷力如何強大,也不可能突破其作為鋼材的性能。

而日本刀雖然在外形上的彎曲特色有利于實戰(zhàn)中的劈砍動作,相對于直刃來說有更大的沖程和更長的劈砍面,但如果要與鐵制護甲進行碰撞,日本刀或許在硬度上略占優(yōu)勢,但同為鐵質(zhì)的差距不會很大,多次劈砍下日本刀也會產(chǎn)生明顯損傷甚至卷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實戰(zhàn)中日本刀如果對陣金屬護具,沒有厚重的刀脊是不可能形成破甲的。

那為什么在古代日本日本刀依舊是主力冷兵器,能夠?qū)谷毡緜鹘y(tǒng)的鎧甲——當世具足?

當世具足實際上是江戶時代出現(xiàn)的裝飾性質(zhì)勝過實戰(zhàn)性質(zhì)的鎧甲,現(xiàn)代日本傳世的古代鎧甲很大一部分都是這種當世具足。

在日本歷史上也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鎧甲,不同職業(yè)有不同的護具,而在日本武士階層當中,鎧甲的發(fā)展水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大鎧、腹卷、胴丸和當世具足。

  • 大鎧

流行于平安時代的代表性甲胄,也稱為"式正之鎧",意為正式且體面的鎧甲。雖未平安時代流行的鎧甲,但直至江戶時代仍有武將大名在使用。由于大鎧整體做工精細,外觀華美莊嚴,因此價格不菲,并非一般兵士可以使用,多為有經(jīng)濟基礎的武將貴族使用。由于為了極大的保證其防御性能,大鎧的主體仍是采用鐵制札片或與其他輕質(zhì)札片混編串接而成,外層則附上皮革,另外一些重要部位和配飾也采用了鐵質(zhì)材料,因此大鎧可算是四大種類中最重的一種了。

  • 腹卷

腹卷其實就是一種足輕配備的輕便型護甲,足輕作為最普通的軍隊兵種,是徒步作戰(zhàn)的主力,由于并不像騎兵和其他有身份的武將那樣有馬匹等代步工具,全憑自己雙腳的足輕勢必不能配備過重的裝備,因此輕量化的腹卷就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 胴丸

胴丸這種甲胄主要就是對身體軀干進行保護的類型,從外形和特性上來看,腹卷和胴丸非常相像,難以區(qū)分,但二者的區(qū)分方式不在外形,而在穿戴方式上。

腹卷和胴丸并非像穿筒狀上衣那樣直接套進去的,而是像圍裙一樣,由展開的狀態(tài)圍住身體,然后在接合處綁緊,而這兩種甲胄的不同之處就是這個接合綁固的地方,腹卷是在背后,而胴丸則是在身體側(cè)面,因此從甲胄穿戴的固定位置就能將兩者區(qū)分開來。

  • 當世具足

這種鎧甲是形式最為豐富且最華麗的,其造價自然不菲,畢竟是需要兼具觀賞性的護具,從傳世的當世具足來看,外形各異并無統(tǒng)一規(guī)格形制,但防護性能還是十分完備的。

無論是哪種鎧甲,其制造用料中雖然也采用的金屬材料,但我們從日本的鎧甲配置上可以看出,其重點防護的主要是頭部和軀干,其他部位并沒有非常嚴密的防護,因此對于日本刀而言還是有可突破之處的。

另外由于使用金屬材質(zhì)會導致鎧甲重量提升,因此很多鎧甲不使用金屬構(gòu)件,轉(zhuǎn)而采用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竹片漆具覆以獸皮的形式,能夠極大減輕武士的負重,但同時也帶來了防御性能的下降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么日本刀這種細長的兵器依舊能夠在日本歷史中盛行的原因,因為非金屬制造的鎧甲依舊留給了日本刀破甲的可能性,而不像中國,因為鐵質(zhì)鎧甲的破擊不得不拋棄唐刀這種窄脊刀劍兵器,轉(zhuǎn)而向大刀和打擊兵器發(fā)展。

因此日本刀雖然鋒利,但其破甲能力也不可能超越厚脊大刀的劈砍性能,而日本刀之所以能夠在本土長時間盛行不滅,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護具技術(shù)并沒有得到本質(zhì)性提升,仍停留在以非金屬材質(zhì)為主體的層級上。

10

日本鐵資源匱乏,武士刀對抗無甲目標。

日本武士刀以鋒利度聞名于世。早在宋朝,大家歐陽修就曾描述日本武士刀的鋒利。

當然,日本武士刀并非一把刀,是多種刀的總稱,比如太刀、打刀、脅差、短刀、長卷、薙刀等等。其中太刀和打刀最為常見。

日本武士刀窄長輕便,刀法靈活多變,明朝武術(shù)家程宗猷在《單刀法選》描述日本刀法: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常敗于刀。

雖然日本武士刀鋒利無比,但日本屬于島國,鐵儲量不足,因此日本武士的鐵甲裝備率不高。武士刀以對抗無甲為主,追求極度的鋒利度,適合穿刺和劈砍,但耐用性不強,比如砍骨頭就不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