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后主具體是指哪位?歷史上的蜀后主有三人:蜀漢后主劉禪、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

一、蜀漢后主劉禪

嚴格來說劉禪并不是蜀后主,應該是漢后主,人家的國號是“”,繼承的也是漢朝衣缽,只不過是偏安蜀地。

而曹魏以及后來的晉朝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性,一直稱割據(jù)蜀地的劉禪為蜀。

劉禪也不是“弱智”無能的皇帝,三國當中,劉禪帝位穩(wěn)固,從沒發(fā)生過像曹魏、東吳權臣當?shù)、甚至淪為傀儡。

劉禪投降也是因實力不如人,后來在宴席上如果說思念蜀地,以司馬昭的本性會怎么樣?跟著他的那些文武大臣還能安全?

二、前蜀后主王衍

前蜀是五代十國之一由唐節(jié)度使王建建立,傳二帝,十八年(907-925年)。

后主王衍是幼子,卻子憑借母貴登上皇位,是個標準的二世祖。

司馬光評價:后蜀太子衍好酒色,樂游戲,不親政事,奢縱無度,

乾德七年(925年)亡于后唐,次年被害。

三、后蜀后主孟昶

后唐滅前蜀后,委派孟知祥為西川節(jié)度使,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史稱“后蜀”,傳二帝,三十年(934-965年)。

后主孟昶繼位后,也是生活奢侈,比如一個夜壺也要用珠寶鑲嵌,任由官吏腐敗不問不管。

后蜀最有名的卻是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一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男兒讓多少汗顏!

乾德三年(965年)亡于北宋。

這三位后主,只有劉禪中規(guī)中矩,守成有余,進取不足;后二位只是喜歡享受而已。

最佳貢獻者
2

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上蜀后主真的是一個“弱智”的皇帝嗎?

(劉禪)

讀《三國演義》,人們都以為蜀后主昏庸、弱智,其實,這是冤枉了蜀后主。

認真閱讀《三國志》,就會改變看法。

對于蜀后主,山野老人以為并不昏庸,并不弱智,為什么這樣說呢?

山野老人主要談三點看法。

一,蜀后主馭官的手段高明。

這里的蜀后主一般的人都以為是劉禪,我也當作劉禪看待。

劉禪執(zhí)政期間,經(jīng)歷了四個能人。

這四個能人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伊、姜維等,盡管這四人只有諸葛亮是名副其實的丞相,其他三人都沒有擔任丞相。盡管這樣,史書稱這四人為蜀漢四大名相。

面對這四大名相,蜀后主可以說是輕松搞掂。

對于強勢的諸葛亮,蜀后主僅用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八個字就搞掂了。

蜀后主登基,諸葛亮輔政。

蜀后主,由著諸葛亮的性子,不聞不問。但是有一條,卻不讓諸葛亮染指。那就是祭祀這件有關國家主權的大事,蜀后主親自操持。

所以,在諸葛亮輔政期間,諸葛亮一再表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管權力多大,從不敢有篡權的奢望。

對于蔣琬,這位諸葛亮的真實信徒,蜀后主只用了一道圣旨就搞掂了。

蔣琬接替諸葛亮,一心北伐。蜀后主對此,也不聞不問。其間,只是下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大意說,抓緊北伐的準備,隨時準備北伐,但是什么時候北伐,聽候我的命令。蔣琬準備了大輩子北伐,就是沒有接到蜀后主北伐的命令。

蔣琬為北伐準備、忙碌了一輩子,最后什么事情也沒有干成。

對于費伊,蜀后主什么也沒說,因為費伊從諸葛亮與蔣琬的經(jīng)歷明白了蜀后主的內心想法,從不談北伐,所以官做得很輕松。

對于姜維,這也是北伐的積極分子。

蜀后主同樣對姜維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最后身邊的宦官出面幫蜀后主搞掂了姜維。

二,蜀后主維穩(wěn)的本事不差。

諸葛亮死后,交給蜀后主是一個爛攤子。

因為諸葛亮不斷北伐,掏空了蜀漢,讓蜀漢苦不堪言。

蜀后主接手這個爛攤子,維持了三十多年的平安,這不能不說蜀后主維穩(wěn)的本事不差!

三,蜀后主有大局觀。

曹魏大軍入蜀,蜀后主綁著自己投降了曹魏,對此很多人對蜀后主不理解。

史書對此卻有公允的評價!

史書這樣評價蜀后主:蜀后主投降曹魏,劉氏家族并沒有什么危險,整個蜀漢百姓也免除了一場災難!

綜上所述:蜀后主盡管算不上什么圣君明主,但也不昏庸、不弱智!

3

蜀后主應該算劉禪吧,畢竟“此間樂,不思蜀”太過出名。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很大原因都是因為后世想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對君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楷模。



那么劉禪本人到底能力如何呢?是否是“弱智”呢?諸葛亮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說明劉禪在禮賢下士一方面很有頭腦,至少不昏庸。

劉備給劉禪留下的遺言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而諸葛亮留下的是: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

劉禪在位時期,絕大部分時間都秉持兩位父輩的教導,有自知之明,任用賢良,君臣一心打理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蜀國,劉禪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其為國家效力。



陳壽對于劉禪的評價其實最為到位。

《三國志 后主傳》:“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禪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劉備的雄心和毅力,也沒有諸葛亮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能力和決心,生于戰(zhàn)亂年代的劉禪也許就只想當一個安穩(wěn)的蜀漢皇帝,雖然他很明白諸葛亮所作所為,但是他也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后期劉禪重用黃皓,搞得蜀地烏煙瘴氣,也許就是他累了,再也沒有當初的雄心壯志了,正如陳壽所說劉禪重用賢臣國家就能繁榮,重用奸臣國家就快速衰敗。

此間樂,不思蜀”這話一出,后世把他貶為”弱智“,但是那時候的劉禪就只想活命,國家都滅亡了,說出此話其實無可厚非,換位思考,咱們放在劉禪當時的位置能不能做得比他好還不一定呢!



碼字不易,希望各位看官可以關注我,實在不行,點個贊在走唄!(#^.^#)

4

蜀后主,應該指的是后主劉禪吧?

所謂“弱智”,我覺得有些夸張了。劉禪在位時,蜀漢的軍政全部歸諸葛亮指揮,劉禪并沒有什么作為。諸葛亮死后,雖然寵信宦官黃皓,但這種事在我國歷史上司空見慣,也沒什么好驚訝的。

唯一讓人覺得劉禪“弱智”的,是劉禪歸降后,司馬昭試探劉禪,劉禪鬧的那出樂不思蜀。讓人覺得劉禪是一個“弱智”。但是,這件事也有兩個說法,一種說是“弱智”,一種說是大智若愚。

我覺得,劉禪相比于他的父親劉備而言,確實有不足之處。父輩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葬送在他的手中,讓人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懊惱?赊D眼一想,三國后期,三國統(tǒng)一的大局已定,曹魏最為強大,孫劉聯(lián)手尚不可打敗曹操。又何必強加一個后主呢?

其次,劉禪雖然能力不足,沒有什么大智慧,但也懂得審時度勢。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聽之任之。不管怎么說,劉禪才是蜀漢的正主,當權人,諸葛亮只是一個臣子。歷史上,有哪朝哪代的帝王能做到對臣子如此信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劉禪知道有諸葛亮在一日,就能保蜀漢一日不滅亡。

最后,看看劉禪做的一系列事: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于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剛剛繼位,就加強與孫權的聯(lián)系。這說明,劉禪還是知道交好孫吳的必要性。

務農(nóng)殖谷,閉關息民。

致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停止征戰(zhàn)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

這些政策或許是臣子進言,或許是諸葛亮主張。但是,最終能否頒行,還是要征得劉禪的同意,不是么?

綜上所述,劉禪確實不是什么得道明君,但是也不是一個“弱智”皇帝,他只是眾多平凡皇帝中的一員。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