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司馬光這三個字,瞬間又勾起了上學時的回憶。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當老師講完“司馬光砸缸”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里的水缸,都無故的破了個窟窿。司馬光是聰明睿智的,正因為他及時的做出了舉措,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然而,司馬光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掉進缸里的小孩是誰呢?估計老師肯定沒有說過,關于那個小孩一絲一毫的話語。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其實相對于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還是記住了《資治通鑒》,作為一部涵蓋了1362年的“文學巨著”,司馬光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作為大文豪出身的司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來的,后來筆者查了下資料,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的父親是當地的縣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馬光小的時候很聰明,對于一些類似于《左氏春秋》的書籍,不但能熟練的背誦,甚至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這對于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講,也算是件頗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馬光是“死記硬背”的嗎?在沒發(fā)生“砸缸事件”的時候,也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書呆子?呻S著砸缸,咣當一下之后,大家對于司馬光的看法轉變了。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端问贰

通過機智的營救同伴這件事,司馬光不但受到了家里人的表揚,也被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稱贊,紛紛夸他是神童。問題是救了一個同伴自然是需要夸獎的,可大家不覺得夸的有些過頭了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那個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當時上官家族的孩子,這個家族屬于地域性的“巨無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時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屬于能寫進史冊的重要人物,甚至為了感謝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屬于政治性質的官場大佬,而司馬光砸缸只是小學課本的知識,縱然老師講半天,估么著學生也未必聽得懂,既然聽不懂,還不如傳授點別的知識。

最佳貢獻者
2

“附驥尾而名益顯”,司馬遷在記述孔子弟子時,曾說過如此的話。人一旦出了名,那么與他交往密切的人和物,也跟著就出了名。

司馬光是北宋名相,又是史學大家,可謂是人生最為成功的人物,是人們?yōu)橹畩^斗的楷模。自然在推崇敬拜之下,人們想了解他的奮斗史,也想了解他的遺韻風跡,看有什么可仿效采輯的。結果這一百度不當要緊,竟搜索出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名人果然了不起,從小就如此的聰明智慧,就如此的機警過人,就如此的有愛心。在感嘆之余,人們不僅又存探問,那從缸中救活的兒童是誰呢?他日后的人生又怎么樣了?這救活的兒童可就沾了名人司馬光的光了。據傳被救的兒童名叫上官尚光,也是個名門望族,只是這上官尚光被司馬光救了以后,沒像司馬光那樣成了名,在家曾從事了不少職業(yè),但都沒大成功,后來可能從商賺了不少錢吧,在移居外地后,為了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就在其住的城西龍堤南坡,建亭名曰“感恩亭”,也算是知恩圖報了吧。只是這上官尚光沒做什么光鮮顯耀驚動世人的大事,史冊也未給予記載,也就只能在司馬光砸缸之余讓人們記起了。據傳上官尚光其人,在上官氏后人的族譜中也可查出,其被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事,在族譜中也成了最顯耀的一筆。

看看,上官尚光被名人所救,其族人在千年以后尚引以為傲,知道附名人之后的好處了吧。沒有孔子,哪有顏淵?沒有魯迅,哪有閏土?只是可惜這上官尚光所做所為太無可圈可點之事了,不然還不趁此大火一把?正是由于上官尚光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事,后世的老師們在講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時,也就很少提及所救之人的名號了。不然,所救之人是后世名人,那老師們豈不更大夸特夸,以更彰顯司馬光砸缸的光輝形象?

3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也是小學教材必背的課文,原文如下:“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就是說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個貪玩的孩子爬到水缸上面,不小心跌落到水缸里,被水淹沒,孩子們被嚇得束手無策,紛紛跑開,這個時候司馬光沉著冷靜地拿起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水缸里的水迸流而出,孩子得救了。

要知道,古時候大戶人家的庭院里通常會放一個大水缸,在失火的時候用來取水救火,這樣的水缸往往都很大,小孩子掉進去很可能會溺亡。司馬光小時候,他的父親司馬池是光山縣令,當然稱得上是大戶人家了。這個落水的小孩能跟縣令的兒子成為玩伴,自然也是非富即貴的人家。



那么這個被救出的小孩是誰呢?


正史中并未記載,但是在一個家族的族譜中卻有記載,他的名字叫上官尚光。上官尚光勤奮學習,飽讀詩書,鉆研圣人之學,后來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但是他仕途不暢,一直未受重用,后來上官尚光就辭官回鄉(xiāng);剜l(xiāng)閑居的上官尚光并沒有閑著,回到家鄉(xiāng)后,他授業(yè)解惑、傳道育人,成了一名教書先生。


據河南光山縣現居上官姓氏家譜中記載,上官尚光移居城西龍堤南坡,并建了一座亭,取名為“感恩亭”,以示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后人因此將此坡改名為上官崗或尚光崗。上官尚光把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己家的族譜,誓要把司馬光的故事流傳下去。

在上官尚光的家鄉(xiāng),他不斷的宣揚司馬光的事跡,司馬光救人的事跡能夠廣為流傳,與上官尚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上官尚光的學生們無疑是司馬光事跡的傳播載體。



當然了,司馬光能夠名留青史,更多的還是本身的原因。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去世后配享宋哲宗廟廷,從祀于孔廟、歷代帝王廟,他謚號“文正”,是古代對文臣最高的褒揚。他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與司馬遷的《史記》并稱“史學雙壁”,影響深遠。

4

《司馬光砸缸》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至于“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講”的問題,不是老師不知道,是因為此人究竟姓甚名誰、前途如何,都和教學目的無關。

一、相關的歷史記載

救下的這個人還真的在古籍上有記載:名字叫上官尚光,他還特意建了一座亭,取名為“感恩亭”,以示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宋史》里《司馬光砸缸》的原文是: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二、故事的德育目標

幼兒園大班教材和親子讀物中的《司馬光砸缸》也都沒提這人叫啥名。啥原因?就是和教學目標無關。給小孩子講這個故事,意在灌輸做人的道理,就是通過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個聰明勇敢的孩子,從而啟發(fā)大家,遇事要象司馬光那樣不慌張,動腦筋,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這就是本故事用于教材和讀物,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目標。老師上課,要圍繞這個目標,突出這個目標。就像我們說話和寫文章一樣,總要有一個主題,對于和主題相關聯的主要信息,要說具體,有時還要進行細節(jié)描寫;對于次要信息,點到為止,一帶而過,否則就會喧賓奪主;對于無關信息,就避而不談,否則就會出現多主題的問題。


三、講本故事的技巧

給孩子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重點是引導孩子理解當時花園的環(huán)境和司馬光砸缸的舉動,以突出主人公的機智勇敢。也可以簡單講講司馬光的歷史功績和地位,讓孩子明白這么聰明的司馬光,長大成什么樣子了。

至于被救者,當時是窮是富,是乖是丑,都和司馬光果斷施救無關。簡言之,不管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個孩子都得救。

如果老師再談被救者以后如何有貢獻,假如當初不是司馬光砸缸救人,就少一個英才等內容,那就顯然又多出了另一個主題。

(圖片來自網絡)

5

上小學時學的這篇課文,老師光給講解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并沒有提到被救的孩子的名子,估計老師也不一定知道。

其實這個故事至所以能流傳到今夭,無非就是要贊揚小司馬光的機靈和聰明,這個當然也與司馬光后來成為了史學家有關,司馬光著有名垂青史的《資治通鑒》。

至于那個被救的孩子,本著故事的意義來講,說實話也實在沒有刨根問底的必要,他在故事中的角色,也只是一個被人救起的對象,他究竟是誰?已經不重要了。

剛剛我也是看了幾個回答的帖子,這才知道原來司馬光救下的孩子,后來競然官至朝中的宰相,原來司馬光無意中還是救了個大人物,這下子就功德無量了。這就不難理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啥能經久地常盛不衰了!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應急小智慧,也是隨處可見的,那為什么唯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傳承下來了呢?這就是有文化的好處,如果司馬光長大了之后,只是個普通的農夫或者是漁夫,那他那兒時砸缸救同伴的故事,估計是也就能在附近流傳幾代,慢慢地也就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6

北宋司馬光的大名,可謂是盡人皆知。他自幼聰慧,酷愛讀書,宋仁宗年間進士及第,入仕為官。司馬光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其所著的《資治通鑒》,更是被奉為了史學經典。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應在在小時候就聽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這件事記錄在《宋史》之中,可信度應該還是挺高的。

說是有一天,司馬光和一群熊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跟我們小時候天天調皮搗蛋頗有點相似呀。其他小孩見有人落水了,不知所措,被嚇到了,紛紛跑開。這時候,光輝少年司馬光閃亮登場,只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成功將落入水甕中的小兒給救了出來。

司馬光由此成了機智,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表率人物,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就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這么推斷的理由就是限于工藝原因,北宋時期很難燒制出敞口,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水缸。同時,考古上也沒有出土文物佐證。那時候都沒有缸,怎么砸呀?

如果這個故事是假的,那么被救的小兒自然不存在了,也就無所謂是誰了,老師講與不講也就關系不大了。


不過,我們根據《宋史》所言,司馬光是“擊甕”救人。甕的形狀雖然是肚大,底小,口小,但是口徑在三四十厘米,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甕還是有的,而且也有相關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證。

同時,《資治通鑒》、《太平廣記》中也都有“請君入甕”的典故。說是唐朝酷吏會把犯人裝到大甕中,然后,四周生火烤。這時候,讓犯人招什么,犯人就會乖乖的認什么。而當時的武則天,也曾使用過骨醉之刑,就是將人去掉四肢,泡在大酒壇(甕)中。

大甕成人都裝得下,更不要說一小兒了,所以,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應該可信。只是,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司馬光“砸甕”救人了。

那司馬光砸破水甕救出的小孩是誰呢?

這個史料上還真沒有明確的記載。還是到了現代,有人在河南光山縣上官氏的家譜中發(fā)現了一些端倪。

據說,上官氏在古代是光山縣的名門望族,富甲一方。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光山縣令,司馬光就隨父住在光山。一富一官,加上其他一些小兒,就會經常在一起玩耍。司馬光所救的小孩就是上官氏族人,名叫上官尚光。


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后移居光山縣城西的龍堤南坡,他為了感謝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在崗上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而上官尚光所居住的龍堤南坡就被改稱為了上官崗、尚光崗。上官氏的家譜中還記載,說是上官尚光后來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

只是,正史、野史中都沒有關于宋朝宰相上官尚光的任何記載。這個么,內情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上官尚光跟司馬光年齡相仿,而且做到了宋朝宰相的位置,那么在仁英神哲四朝發(fā)生了那么多事情的情況下,他竟然可以保持完全透明的狀態(tài),這也是非常神奇了。至少,司馬光還反對過宰相王安石變法呢,上官尚光呢?

所以,司馬光所救的少兒到底是誰呢?其實并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案。

有可能是這位上官尚光,也有可能不是。不過,不管司馬光所救何人,應該后來都不怎么知名,沒做出太大的成就。否則,不管是司馬光,還是被救之人,總要留下點蛛絲馬跡,以便給后人樹立一個互助感恩的榜樣吧。


既然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是誰,并不十分確定,那作為授業(yè)解惑的老師,自然不可以信口開河了,還是避開為妙。不然,豈不是誤人子弟,不負責任了,老師的形象豈不是全毀了。

7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因為讀書時候學過這篇課文,但是老師卻沒有告訴大家,司馬光當時救出來的人是誰,這是為什么?

因為老師也不知道,歷史學家也不知道,但是在河南光山縣有一個上官家族,他們就知道這個答案!

據光山縣上官家譜記載,司馬光砸缸救出的人叫“上官尚光”

對于這一說法,我持懷疑態(tài)度。理由如下: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惠洪和尚寫的《冷齋夜話》里,惠洪和尚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司馬光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他也是“聽來的”。

惠洪高僧沒有把被救小孩的名字寫上去,因為他聽來的時候也是沒有名字的,甚至,他連砸缸的地點也沒有打聽清楚!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以上內容為《冷齋夜話》的原文,我們現在寫記述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但是惠洪寫的司馬光砸缸只有人物事件,沒有時間地點,而且人物也是只有主角有姓名,其他人都沒有。

這就需要分析了,司馬光能夠搬起石頭砸缸,肯定不可能三四歲,最少六七歲往上(《宋史》記載為七歲),那么司馬光六七歲的時候生活在哪里?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生活在光山縣!

1019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縣的縣令,那一年10月司馬光出生,在這里我們可以認為司馬光一家人是生活在光山縣的。但是,宋朝的縣令是三年一任,只有特別偏遠的地方在宋朝有一段時期可以達到四年任期。

司馬池在光山縣任期滿了以后被光州知州推薦調到朝廷任秘書省著作郎,隨后又被調到小溪(現在的四川遂寧市船山區(qū))任知縣。1025年司馬光6歲,這一年司馬池任司錄參軍,再過一年后升為留守司通判,上班地點在洛陽。再后來又把他調到了開封,任開封推官。

我們看司馬池做官的路線,他只在光山縣做了一個任期的官,司馬光在那里出生,后來離開光山縣去四川的時候,司馬光一家也不可能繼續(xù)在光山縣生活,他們的故鄉(xiāng)是山西夏縣!《宋史》也記載,司馬光在15歲之前一直跟隨父親到處跑,經歷過很多地方,司馬池離開光山縣的時候司馬光三歲,肯定砸不了缸。之后又是四川,又是洛陽,又是開封,司馬光到底在哪個地點砸的缸,只能說,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光山縣。

再說家譜

民間家譜從什么時候開始興起我們無從查證,光山縣的上官家譜始于何時也不清楚,但是,從被救小孩的角度來考慮,哪個家族會把一個小孩掉進缸里的事寫進家譜?

答案很明顯,上官家譜里出現司馬光救人這件事,是在司馬光出名以后才添加進去的!家譜一般不會像寫日記一樣每天都記,正常情況下是30年修一次,幾十年時間里發(fā)生的事多了,為什么要把小孩掉進缸里這樣的小事寫進去?因為司馬光出名了。

結束語

關于司馬光砸缸,我只能說有這么一個事,因為司馬光去世的時候惠洪和尚15歲,兩人相隔時間不長,就算是道聽途說也不會離譜到哪里去。但是要完善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除非考古發(fā)現有那個年代相關的史料參考,不然真的是無從考證。

8

  • 司馬光,北宋大文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至今仍是史學界公認的巔峰之作,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傳頌千載,無人不曉。故事發(fā)生地在河南省光山縣。他砸缸救的是上官尚光。
  • (司馬光紀念館大門)

據光山縣紹興志記載,北宋乾德年間有記載,司馬光兒時的砸缸故事就發(fā)生在上圖宋朝古柏西側。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河內溫縣人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被人們記載在史書上流傳至今,現在也一直出現在語文教材中,都是宣傳司馬光如何英勇機智地想辦法砸缸救人,但從未提及被救的那個小孩兒是誰。老師也從來不會介紹他,其實他就是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長大成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只在族譜中有記載。相傳他為了感謝司馬光救自己一命,便在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座亭,名為“感恩亭”,而后人則將這座坡命名為“上官崗”或“尚光崗”。但其實細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一些玄機。

由于當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太過出名,被百姓口口相傳,還特意強調司馬光自幼就愛讀《左氏春秋》,其實這也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司馬光愛讀史書,借此來提升司馬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因為在那個時期,王安石主張變法,而司馬光又主張保守派,建議廢止新法。最后由于種種原因,人們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會擾亂天下,于是在高太后時期,便任用了司馬光為相,司馬光一上任就全面就廢止了“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所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因為宋朝變法時的黨羽之爭,才被人們翻出來,又記載到了《宋史》當中。司馬光砸缸之所以能被后世人口口相傳,也是因為出于權利相爭的關系,而被救的上官尚光又不出名,所以老師從來不會介紹他。

9

作為水缸終結者,司馬光憑借著趙麗蓉老師的一句司馬缸砸光而火遍全國,喜提流量小生稱號。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隨之成為了全國人民皆知的經典故事。

司馬光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資治通鑒在中國史學界有極高的地位。說起他的道德品質也還算不錯,不過司馬光執(zhí)政絕對坑了宋朝,喜了西夏人。

為了反對王安石,凡是王安石的政績這位老兄全要推翻,在他的時代里,黨爭擴大化,官員任用提拔不問能力先看站隊。他廢除新法,將宋朝從變法圖強的道路強行拉回慢性死亡的道路。當然司馬光是個偉人,他怎么能夠就滿足于這些事情呢?

他成功打破了在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的規(guī)律,竟然把前線將士們流血流汗打下來的土地有雙手奉還給西夏人,以顯示天朝的氣度。大宋朝沒有等來西夏人的投桃報李,反而等來了大批軍隊的進攻。司馬光真是一代偉人!

司馬光長大以后完全沒有了他小時候的隨機應變,變得因循守舊,目光短淺,甚至讓我懷疑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是否真實存在。一個人怎么能夠有如此大的變化呢?真心搞不懂!

后來我看到了一些關于司馬光砸缸的考證之后,才打消了我的疑慮。原來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連那位被司馬光救起來的孩子也是有名有姓的人物。

這個倒霉孩子叫做上官尚光,原名上官尚,這個光字是后來加上去的,就是為了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在歷史書上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畢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不過在他的族譜上,這位上官老兄可算是大大的有名,用現在的話說,畢竟蹭到了司馬光這個大流量,這個熱度蹭的杠杠的。再加上這個上官尚光,在后來又做了不少的實事好事,讓他在他們上官家的家譜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這位上官老兄,特地修了一座感恩亭,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上官家財力雄厚,在宋朝搞一下土木工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不過上官尚光在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那個問題,是誰把他推下水的呢?會不會就是那個人呢?誰還沒有熊孩子過呢?

10

雞蛋很好吃,有必要追究是哪個老母雞下的蛋嗎?如果故事要這么追究下去,足可以寫另外一本傳記了,遠離主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