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司馬光這三個字,瞬間又勾起了上學時的回憶。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當老師講完“司馬光砸缸”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里的水缸,都無故的破了個窟窿。司馬光是聰明睿智的,正因為他及時的做出了舉措,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然而,司馬光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掉進缸里的小孩是誰呢?估計老師肯定沒有說過,關于那個小孩一絲一毫的話語。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其實相對于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還是記住了《資治通鑒》,作為一部涵蓋了1362年的“文學巨著”,司馬光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作為大文豪出身的司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來的,后來筆者查了下資料,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的父親是當地的縣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馬光小的時候很聰明,對于一些類似于《左氏春秋》的書籍,不但能熟練的背誦,甚至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這對于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講,也算是件頗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馬光是“死記硬背”的嗎?在沒發(fā)生“砸缸事件”的時候,也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書呆子?呻S著砸缸,咣當一下之后,大家對于司馬光的看法轉變了。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端问贰通過機智的營救同伴這件事,司馬光不但受到了家里人的表揚,也被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稱贊,紛紛夸他是神童。問題是救了一個同伴自然是需要夸獎的,可大家不覺得夸的有些過頭了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那個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當時上官家族的孩子,這個家族屬于地域性的“巨無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時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屬于能寫進史冊的重要人物,甚至為了感謝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屬于政治性質的官場大佬,而司馬光砸缸只是小學課本的知識,縱然老師講半天,估么著學生也未必聽得懂,既然聽不懂,還不如傳授點別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