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備和公孫瓚不是一路人,行為不同,性格不同,劉備素有大志,再加上漢室宗親的身份,不會久居人下。再者,劉備也看出公孫瓚遲早敗亡,有機(jī)會自然脫離。

互補(bǔ)型朋友

公孫瓚和劉備的結(jié)交有著不用明說的默契,劉備空有宗室身份,但是家里沒錢,沒權(quán)勢,而公孫瓚正好有這些。公孫瓚母親出身不好,這也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他需要有身份的朋友,劉備正好是漢室宗親。因?yàn)榫壏,二人拜同一個老師,成了同學(xué),自然是成為好友。但是這是因?yàn)榛ハ嘤行枰,其?shí)二人性格差很多。



觀念不同

公孫瓚崇尚武力,連年用兵,還不約束士卒,縱容士兵搶掠。而劉備則比較仁德,愛護(hù)百姓,劉備自然不愿意跟隨公孫瓚。

劉備不受重用

劉備支援徐州的時候,只有一千多人。之前支援孔融的時候有三千人。而到了徐州之后,陶謙一下子就給了劉備四千人。公孫瓚和劉備雖是好友,但是從劉備帶兵數(shù)量來看,劉備并不受重用,反倒是陶謙比較大方,剛來就給四千人。后來陶謙又把徐州給了劉備。二者對比之下,劉備自然選擇了陶謙。



劉備不會久居人下

劉備前來支援徐州,又得陶謙的四千兵馬,就如同猛虎歸山,又怎會再回到樊籠里。劉備是漢室宗親,他一直心懷大志,公孫瓚又豈能當(dāng)他的主公。劉備趕上了這次機(jī)會,當(dāng)然順?biāo)浦,離開了公孫瓚。



劉備與公孫瓚本就不適合一起干事業(yè),雖然有早年的情分,但是劉備要的是成就大業(yè),而公孫瓚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劉備放棄他也是正確的抉擇。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劉備與公孫瓚曾經(jīng)是同學(xué),他們都在大儒盧植的門下求學(xué),據(jù)記載兩人關(guān)系還是很好。

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而且在仕途上也多次得到公孫瓚的照顧,劉備在任高唐尉期間,曾經(jīng)被賊兵擊敗,不得已只得投奔老同學(xué)公孫瓚。公孫瓚讓劉備擔(dān)任別部司馬,后來又擔(dān)任平原令,平原相,可以說此時劉備一步步的升遷,應(yīng)該和老同學(xué)的提攜不無關(guān)系。

但是,劉備卻最終離開了老同學(xué)公孫瓚。其原因:

公孫瓚不是成就大事之人

公孫瓚雖然在對外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頗佳,率領(lǐng)白馬義從全殲張純的胡漢叛軍,平定邊地。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塌糊涂,他殺害漢朝宗室劉虞,而劉虞不僅是公孫瓚的上司,而且為人“既有德義”“ 恩信流著”,很得人心,但公孫瓚不僅殺了劉虞,還殺害了大批幽州世族,可以說此舉讓公孫瓚完全失去了上層的支持。

虞眾大潰,奔居庸城。瓚攻及家屬以還,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

英雄記曰: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fā),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后同死。


劉虞的部署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推舉閻柔做司馬,糾集有數(shù)萬人,在加上劉虞之子劉和、袁紹,此時公孫瓚可為內(nèi)憂外患,被聯(lián)軍連連擊敗,只能退保易京。

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shù)萬人……。袁紹又遣麹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瓚軍數(shù)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而公孫瓚殺劉虞,正是在劉備離開的前一年,就是初平四年;蛟S正是劉備看到公孫瓚在幽州根基已失,借救援陶謙之機(jī),離開了公孫瓚,避免玉石俱焚的自保之舉。

公孫瓚的用人很成問題

公孫瓚非常不重視人才,對那些世族中有才能的,公孫瓚往往進(jìn)行打壓,讓他們居于窮苦之地。別人問原因,他說那些富貴的人往往自以為到富貴之地是應(yīng)該所得,不會感謝我。

瓚統(tǒng)內(nèi)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問或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dāng)?shù)弥恢x人善也。"

他寵信的是什么是呢?“故卜數(shù)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dāng)”庸人,雖然家財萬貫,但對于群雄逐鹿沒有什么益處。

最突出的就是公孫瓚對趙云的表現(xiàn),趙云投奔公孫瓚的時候,正是公孫瓚為幽州人多投奔袁紹擔(dān)憂的時候,但是見了趙云卻冷嘲熱諷,絲毫不見親近,最終,趙云借兄長去世為借口,離開了公孫瓚,不過卻成就了劉備一員大將。

(趙云)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云來附,嘲云曰:"聞貴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獨(dú)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讠兇讠兇,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公孫瓚的識人之術(shù)、用人之道與他的老同學(xué)劉備差遠(yuǎn)了,正是劉備看到公孫瓚所用非人,留在此處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劉備志在天下,公孫瓚連趙云都留不住,又怎么能留下劉備?

陶謙給的條件很優(yōu)厚

劉備借救援陶謙之機(jī),留在了徐州。雖然劉備在公孫瓚處為起抵御袁紹,但是公孫瓚并沒有給劉備多少兵馬,起初,公孫瓚只是給了劉備一個別部司馬的職務(wù),就是統(tǒng)率的士兵各隨時宜,不固定。雖然劉備又擔(dān)任平原令、平原相,但此時劉備屬下僅有“兵千馀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shù)千人”。有戰(zhàn)斗力得大概也就是一兩千人。可見,雖然劉備為公孫瓚賣命,但是公孫瓚并沒有給老同學(xué)多少兵馬。但是陶謙不同,徐州財大氣粗,出手就是四千兵馬,超過劉備原有的幾倍。

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

之后,陶謙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讓劉備的身份實(shí)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可以說,此時的陶謙完全是把劉備當(dāng)作二把手培養(yǎng)的。而這些都是老同學(xué)公孫瓚給不了得。

3

劉備和公孫瓚確實(shí)是親如兄弟的同學(xué)。正因?yàn)槿绱,劉備才不想在公孫瓚手下混。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平等的交往。

劉備隨盧植大破黃巾軍后在公孫瓚的幫助下,當(dāng)了平原相。他的光輝人生就開始了。

如果沒有孔融來請劉備,估計劉備就一直會在公孫瓚手下對抗袁紹,也就完全改變了劉備的人生。

孔融請劉備,劉備正好可以有機(jī)會脫離公孫瓚?yīng)毩?chuàng)業(yè)。后來又有陶謙請劉備,讓劉備堅定了爭天下的信心。

后來公孫瓚敗亡,也就沒有了劉備和公孫瓚聯(lián)手的機(jī)會。

一切都是天命。如果我們能看到劉備和公孫瓚在同一個時代征戰(zhàn),就能看到劉備是否會背叛公孫瓚了。

4

現(xiàn)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古人的相差甚遠(yuǎn)。所以以現(xiàn)在人的思維方式看古人會跑偏的。更何況那時候是一個亂世為了自己和自己集團(tuán)的利益,連親情都可以犧牲,別說是沒有血緣的兄弟情了。。。

5

劉備,小人也,他跟曹操請如至親,亂世煮酒互相取暖。卻想抹殺別人。

他跟劉璋同族同宗。走投無路去投靠別人,卻想著去別人地盤,還給別人安了胸?zé)o大志,小肚雞腸罪名。他跟了劉琦,硬生生把一個年輕力壯小伙子變成藥壇子。

跟著孫權(quán)更是姐夫和小舅子,結(jié)果投機(jī)取巧,取了別人多少地盤,借了別人多少地盤不還,最后還又給人安了小肚雞腸罪名。

你說劉備就是徹頭徹尾一個小人,偽君子而已。

所以他離開公孫瓚是意料中的事。

因?yàn)樗靶奶罅恕?/p>

至于他的仁義都是假的的只能夠說他的主角光環(huán)太強(qiáng)大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