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是一個被文官集團為代表的官紳地主階級拋棄出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喜歡它的人,認為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著漢家風骨。討厭他的人認為這個朝代特務橫行,政治害暗。各說各有理。

但真實的明朝有著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其實在嘗試一條路,有如宋朝劍走偏鋒一個勁走文治道路一般?梢哉f歷朝歷代培養(yǎng)文人風骨最不錯的應該是明朝。

明朝被人詬病最多的應該是庭杖制度的泛濫,庭杖始于漢明帝。在明朝被發(fā)揚光大,它的特點在于大庭廣眾之下將飽讀圣賢書的官員去掉衣服露出屁股來施以杖刑。(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fā))有時候,皇帝生氣了會示意手下狠狠的打,基本上會出人命的。如果不生氣的話就沒有性命之憂。最大問題在于這種打屁股方法對于那些士大夫無疑是恥辱的。

庭杖肉體上的懲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在古代封建社會中這種打屁股的做法精神上更是大大的打了士大夫官員的臉。

像嘉靖帝時最多同時廷杖過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當場死亡。想象一下上百人排在太和殿下被扒下衣服,上百根棍子同時起落,打的也是夠殘忍對于官員也是夠侮辱的了。

甚至有些人認為明朝是對士大夫集團最不尊重的一個朝代。

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對于忠君愛國的官員也是寬容至極,其中特點就是言官經(jīng)常把皇帝罵的狗血噴頭,而皇帝卻不能如何,哪怕再是生氣也不會殺死言官。像有名的不上朝煉丹的嘉靖帝就被海瑞幾近罵成了亡國之君,氣的幾乎昏過去,最后也只是將海瑞關在監(jiān)獄中留到兒子隆慶帝登基以后赦免來施恩于下。


明朝皇帝這種對于士大夫集團的做法,很是耐人尋味。他不像清朝大搞文字獄搞得奴才一大群,也不像宋朝那樣過度重視士大夫集團一般。而是采取了這種如同老子教訓兒子一般的手段培養(yǎng)出來一群有骨氣的大臣。

這種模式還是很不錯的,可惜很多時候有些東西是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

每個朝代都有他統(tǒng)治的特色,比如說兩晉的統(tǒng)治基礎在于世家大族。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在于士大夫集團。清朝的統(tǒng)治基礎在于八旗。

明朝中葉以來,縉紳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各地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可以說是明朝的統(tǒng)治基礎。

當時在朝的官員與地方曾經(jīng)為官退隱的縉紳還有地主階級勾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政治力量,其中代表之一就是明末一黨獨大的東林黨,他們就代表了江南士族的地方利益。

隨著士大夫中的文官集團的膨脹,皇帝想要收回皇權大權獨攬,廟堂之上就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政治斗爭。(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fā))但是明朝對于文官的模式弊端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了,很多言官打著忠君愛國的名義肆無忌憚的罵著皇帝,還善于找毛病卻解決不了問題,好比現(xiàn)在的噴子,利用輿論來攻擊政敵。

皇帝開始急眼了,正德與嘉靖時愛用大規(guī)模庭杖來收拾這群不聽話的文官。萬歷時多黨傾軋,想通過立太子之事像爺爺嘉靖帝當年的大禮議引蛇出洞,打壓不聽話的文官,沒想到這次文官集團聰明了,都打著祖制一致反對萬歷帝,嘉靖帝可以遇上張璁這種人,而萬歷帝卻沒有,結果斗法失敗,最后干脆任性的幾十年不上朝。


天啟帝登基后東林黨勢力太大,他干脆搬出身體不全的閹黨來打壓東林黨,濫殺東林黨官員,想必這時候士大夫集團已經(jīng)對于朱明朝廷厭倦了。不會帝王心術的崇禎帝登基以后更是駕馭不了東林黨,最后干脆大殺特殺,誅總督七人殺巡撫十一人,更是頻繁更換內(nèi)閣首輔和六部尚書級別大員想培養(yǎng)出忠于自己的勢力。

結果崇禎帝的這些折騰,官紳地主階級壓榨夠了明王朝,要拋棄了這個朝廷,想換一個宿主。于是朱明王朝就這樣被區(qū)區(qū)流寇李自成所滅,李自成入京后繼續(xù)打壓官紳地主,于是再度被拋棄,清軍入關以后大力拉攏維護了官紳地主利益,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明朝可以說是被官紳地主階級拋棄的朝代,不然崇禎帝又怎么會在位十七年殺那么多大臣換那么多大臣呢,不可能是單純的濫殺,只能說被這個階級拋棄了,所以崇禎帝控制不住就開始大殺特殺。

國家養(yǎng)士兩百多年,結果皇帝卻被道德綁架,文官集團慢慢崛起,壓榨完以后拋棄出賣了這個朝廷,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還不若清朝那般大搞文字獄不聽話就殺,搞什么文人文骨,愛惜什么名聲。

謝謝觀看,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最佳貢獻者
2

在古代皇權社會,皇帝當然要負第一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

就拿崇禎來說,我知道最近一段時間總有人給崇禎喊冤的,覺得崇禎這么勤奮居然還被滅了國之類的,但是把崇禎整個經(jīng)歷翻一遍,你會發(fā)現(xiàn)他被罵真的不冤。


在崇禎當政的十幾年,殺了1個宰相,十七年換了50個首輔,巡撫也殺了十幾個,這種政治格局下怎么保證穩(wěn)定?別說國家了,哪個公司年年換總經(jīng)理,年年把下面的分管經(jīng)理清洗一遍,公司效益能好?


當年議和的時候,明明是崇禎秘密派遣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議和的,后來事情泄密就把陳新甲殺了,哪有這種搞法的?

首輔薛國觀在明朝財政不行的時候建議崇禎逼迫富有的皇親國戚拿錢,崇禎明明同意了,等把李國瑞的錢抄出來,掉頭殺了薛國觀。

兵科給事中劉懋請裁驛遞的時候,崇禎一看,喲,每年省錢10萬,下令裁撤,等裁撤完了,那些依賴驛站生活的貧民沒有生活來源,只能吃樹皮草根,被迫當了強盜,崇禎一看,又派御史吳牲赍銀十萬兩,救都救不及,等下面的人上書給崇禎,崇禎又“呼其名而詛咒之,圖其形而叢射之”,結果劉懋“自恨而死”。下面給崇禎出主意,崇禎想都沒想就同意了,出了事又開始埋怨下面出主意的人,還畫小人詛咒,誰還愿意給你出主意?

再說孫傳庭,孫傳庭帶兵的時候打的一直不錯,擊敗高迎祥,殺了蝎子塊,可以說是領兵很好的人物,一直壓著農(nóng)民軍打,因為和主和派有沖突就被入獄,等孫傳庭出來的時候,農(nóng)民軍早就挨過喘息之際了,兵部侍郎張鳳翔明明就說“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就是不聽,逼孫傳庭出戰(zhàn),結果一敗涂地。這也就罷了,孫傳庭最后戰(zhàn)死都沒投降,結果崇禎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這種皇帝,動不動就噼里啪啦亂換官員,而且是大規(guī)模的毫無原則的撤換,下面上書無原則接受,出了事就開始推脫責任,用人又疑,疑人又用,沒幾個軍事官員在他手下面能多干幾年的,動不動就是殺殺殺,這種皇帝別說明末,就算今天美利堅給他折騰,要不了幾年就給敗光。

3

文官集團的內(nèi)斗和內(nèi)耗是中國發(fā)展史上的毒瘤。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崇文必須尚武!文人相輕的矛盾進入『政壇』后,就是拉幫結派,爾虞我詐,非我同類,互相傾軋。究其根源乃人性自私下的儒家文化對階級性認知不足的『軟弱性』!

明朝等各個朝代都不例外,不僅僅是漢家江山的朝代,少數(shù)民族的朝代也是如此!皇權與相權,文臣與武將,這是天然的矛盾。但明帝國的大皇帝將權力『下放』給文官集團后,文官集團的『全武行』就深刻地『發(fā)揮』出來了。。。明帝國之死,和此『干系巨大』。。。。

4

我認為明朝是被文官集團玩死的。即使到了明朝后期,明也是還有翻盤的機會。

可是文官集團,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揣摩,誘導皇帝的意識行為。不從國家利益出發(fā)。最終導致大明在內(nèi)耗中消亡。

5

崇禎皇帝死前的一句“群臣誤我”奠定了明末君臣矛盾的尖銳,更是說出了“朕非亡國之君,諸位皆亡國之臣”這樣惡狠狠的話,崇禎是徹底對文官集團絕望了,但要是說明朝是被文官集團出賣的,顯然是言過其實了。而且整體來看,明末文官只能說是集體無能,不干活瞎咧咧,但這只是導致亡國的一個因素,明朝亡國因素很多,最大的因素肯定還在崇禎。

崇禎繼位十七年,這十七年并不算短,崇禎也不算太傻,看就是把明朝給弄垮臺了,文官只是一個替罪羊。明朝是個君權極度強悍的時代,皇帝幾乎可以為所欲為,提拔或者罷黜官員更是皇帝不容置疑的權力。

最終在崇禎的帶領下,大明這條巨船終于沉入海中,船長朱由檢最后跳海自殺,最后還對水手大幅門懷恨在心,說明他根本沒有明白自己失敗到底是因為什么。

6

明朝的文官集團里科舉出身的比例最高,都是苦讀出身。明朝的八股又最難!陳獨秀就是八股秀才,這一點他得意一輩子。八股出身的人腦子僵,據(jù)說眼神發(fā)直。少見的沒僵化的就無比厲害了!徐階、高拱、張居正之類就是,難得的不古板。據(jù)說八股出身的作詩詞輕而易舉,任何形式的詩詞。首輔基本都是一甲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明朝的文管集團是絕對高學歷,腦子死板且文采橫溢的群體。其中更特殊的是言官。也就是御史。御史品味低但權利很大,這是為了平衡。濫用權利貪贓枉法怎么辦?所以朱元璋選的都是死板中的死硬分子(海瑞堪稱此類人物中翹楚),屬于軟硬不吃的。朱元璋本人也吃過御史的癟,但忍氣吞聲沒有發(fā)作。

文管集團只要是認為自己對得起王朝的言行就無所畏懼。對皇帝本人的監(jiān)督近乎苛刻,喝酒、玩樂、好色……都是嚴禁的,露出苗頭都不可以!紛紛上書勸誡,對待自己方面確實寬松許多;实酆軣o奈,還憤懣。

文官的自尊心來自兩方面,一個是職位,還有一個是什么時候考取的和考取的名次。這尊嚴輕易放不下的,有時面對皇帝的時候也一樣。

朱元璋時期劉基和李善長爭權,言官們大大活躍了一發(fā),充分顯示出了能量,之后很大程度上成了攻擊政敵的工具。他們已然無所畏懼前仆后繼。包括大臣,文明地攻擊皇帝僥幸沒被打擊,就有可能大大提拔!尤其是皇帝還代的時候。這也有賭博性質(zhì)。

文官屢屢觸犯天威。朱元璋時期有一個大臣上書,此文極具文采。辭藻華麗綿綿不絕,聽了半天還沒切入正題。公務繁忙的洪武可沒時間浪費,越聽越火,直接把那老家伙拉出來庭杖!庭杖的先例。

明朝有仁宣之治,仁宗的寬宏是出了名的。即使他也被大臣指責自己的奏折氣的暴跳如雷!之后的萬歷幼時被首輔兼老師張居正厲聲呵斥都是一個道理。宣宗朱瞻基煩不勝煩,開始把太監(jiān)拉進自己陣營,有了司禮監(jiān),可以代替皇帝批紅。內(nèi)閣的大臣們票擬,太監(jiān)批紅,再之上是皇帝。太監(jiān)的優(yōu)點很明顯,你說什么是什么,怎么捏都行。又從小看著長大,極容易親近。太監(jiān)干政開始了,是皇帝拉進來的。宣宗還能游刃有余地控制,他的子孫就不見得了。

之后反復出現(xiàn)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斗的頭破血流?傮w上是文官集團屢敗屢戰(zhàn),幾次被虐的體無完膚,自尊心被自己最為鄙視的群體一層層剝落,慢慢開始懷疑從嚴苛的教育得來的忠君護國思想,慢慢就開始了明哲保身。

后來崇禎募捐也沒人理,敲鐘也沒人來,絕望上吊了。此時距離最囂張的魏忠賢伏法也就十七八年而已。

7

是的,是假儒文官加地方財閥商人和一部分爛透了的后黨。

8

弘光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由于東林黨和閹黨黨爭問題,東林黨人都對馬士英寄予厚望,認為馬士英是于謙再世。但后來馬士英把弘光政權搞死,所有明朝的官紳都開始痛罵馬士英,同時對周延儒也恨之入骨。民間流傳著歌謠:周延儒,…:馬士英,字瑤草,…… 顧炎武,圣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shù)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r

東林黨實際上是處于被打壓的地位,執(zhí)政的機會并不多,他們執(zhí)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wèi)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wèi)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nèi)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么復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干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jīng)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系也很好。后來馬士英當政之后,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的士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jīng)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后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系,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jīng)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后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于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愿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杰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盡管越其杰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shù)模绻@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后來會少了很多故事。r

通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么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對侵犯他人知識產(chǎn)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chuàng)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鑒,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后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發(fā)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jù)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fā)現(xiàn)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jīng)常有的現(xiàn)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于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r

明末清初的時候,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jīng)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愿意跟老領導打仗。據(jù)《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占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刂苹实,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lián)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jīng)控制不住了。r

r

我個人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于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wèi)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xiàn),并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盡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nèi)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么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jiān)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jiān)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r

《續(xù)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jié)。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后,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lián)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于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系,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nèi)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后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后,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么無糧草供應,要么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yè)從此基本瓦解。然后馬士英扣押了魯監(jiān)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后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后來也投降了清朝。r

9

崔呈秀和楊鏈是一個集團的?

到底我大明是被崔呈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